|
|
碳氮比对分段进水生物脱氮的影响 |
祝贵兵1;彭永臻1,2;吴淑云1;王淑莹2 |
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2 |
|
|
摘要 探讨了6组不同的碳氮比(C/N)对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中进水流量分配、每一段中缺氧区好氧区容积比以及脱氮效率的影响.将进水总氮浓度恒定为42mg/L(凯氏氮浓度为40mg/L),以比较出水总氮浓度.结果表明,在一定C/N条件下,通过调整进水流量分配和每一段缺氧区与好氧区容积比可达到高于95%的总氮去除率.同时污泥体积指数也会随着进水流量分配系数的升高而增大.出水总氮浓度主要是由进水流量分配所决定,每一段中缺氧区好氧区的容积比影响不大.
|
|
关键词 :
活性污泥,
生物脱氮,
碳氮比,
进水流量分配,
去除率,
分段进水工艺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宿程远, 李伟光, 黄智, 陈孟林, 邱锐. 蒽醌类物质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51-2359. |
[2] |
黄海, 蒋建国, 肖叶, 宋迎春. 碱催化脱氯技术处理氯代新POPs研究及示范工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49-1155. |
[3] |
薛圆圆, 孙宝盛, 杜江, 薛士琼, 王明圆, 李恺. 贫营养条件下IAMBR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39-845. |
[4] |
邓时海, 李德生, 卢阳阳, 曾琪静. 集成模块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低碳氮比污水的试验[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59-2265. |
[5] |
袁青彬, 郭美婷, 杨健. 污泥负荷对生物处理系统耐药细菌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79-1984. |
[6] |
李鹏章, 王淑莹, 彭永臻, 刘越. COD/N与pH值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产生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03-2009. |
[7] |
委燕, 王淑莹, 马斌, 李夕耀, 何岳兰, 彭永臻. 亚硝酸盐对外碳源反硝化过程N2O还原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22-1727. |
[8] |
周振, 胡大龙, 吴志超, 王志伟, 杜兴治, 蒋玲燕, 乔卫敏. 基于数学模型的多模式AAO系统运行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34-1739. |
[9] |
胡学伟, 李姝, 荣烨, 李媛. 不同EPS组成生物膜对Cu2+吸附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49-1753. |
[10] |
李冬, 杨卓, 梁瑜海, 高伟楠, 吴青, 苏庆岭, 张杰. 耦合反硝化的CANON生物滤池脱氮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48-1456. |
[11] |
李祥, 黄勇, 朱莉, 袁怡, 周呈, 陈宗姮, 张大林. 基于竖流式一体化反应器实现自养生物脱氮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71-1477. |
[12] |
孙洪伟, 尤永军, 彭永臻, 王淑莹. 脉冲式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39-1144. |
[13] |
王榕, 成鹏飞, 张建, 贾文林, 谢慧君, 闫玉洁. 碳磷比对SND过程污染物去除及N2O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78-382. |
[14] |
袁媛, 吴涓, 李玉成, 王宁. 活性炭纤维固定化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03-409. |
[15] |
李冬, 何永平, 张肖静, 梁瑜海, 张玉龙, 范丹. MBR系统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种群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788-279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