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沉水植物黑藻对不同磷化合物的转化与吸收 |
王圣瑞1;赵海超1,2金相灿1;颜昌宙1;刘景辉2 |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100012;2.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
|
|
摘要 研究了以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甘油磷酸钠、三磷酸腺苷钠(ATP-Na)为磷源的Hoagkand培养液培养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时,上覆水中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活力、氧化还原电位(Eh)和黑藻体内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藻对各试验组上覆水中总磷影响差异不大,但对活性磷影响差异较大.各磷化合物转化为活性磷的速率顺序为磷酸二氢钾>ATP-Na>甘油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上覆水及间隙水中聚合有机磷酸盐和聚合无机磷酸盐浓度是碱性磷酸酶活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磷化合物对上覆水Eh值有重要影响.黑藻对各种磷化合物均能吸收,吸收速率大小为ATP-Na>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甘油磷酸钠>六偏磷酸钠.
|
|
关键词 :
黑藻,
形态磷,
碱性磷酸酶,
吸收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杨文斌, 李阳, 孙共献. 穗花狐尾藻对外源15N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55-1862. |
[2] |
李如忠, 董玉红, 钱靖. 基于TASCC的典型农田溪流氨氮滞留及吸收动力学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02-1510. |
[3] |
李佐琛, 段洪涛, 张玉超, 邵世光, 马荣华. 藻源型湖泛发生过程水色变化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24-532. |
[4] |
王振红, 罗专溪,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3-538. |
[5] |
沈烁, 王育来, 杨长明, 杨殿海. 南淝河不同排口表层沉积物DOM光谱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51-2361. |
[6] |
焦燕, 侯建华, 赵江红, 杨文柱.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CH4吸收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14-1522. |
[7] |
黎宝林, 李明玉, 刘海豪, 曹刚, 任刚, 宋琳, 叶向东. 络合-氧化-还原耦合方法脱除烟气中NOx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25-1130. |
[8] |
易梅森, 段洪涛, 张玉超, 马荣华. 浮游植物降解过程中的水体光学吸收特性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258-1267. |
[9] |
李如忠, 丁贵珍. 基于OTIS模型的巢湖十五里河源头段氮磷滞留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742-751. |
[10] |
徐昶, 沈建东, 叶辉, 孙鸿良, 张天, 焦荔, 洪盛茂, 黄侃. 杭州黑碳气溶胶污染特性及来源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26-3033. |
[11] |
殷燕, 吴志旭, 张运林, 刘明亮, 周永强, 高玉蓉, 何剑波, 虞左明. 新安江水库夏季CDOM吸收光谱特征及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207-3214. |
[12] |
崔东宇, 何小松, 席北斗, 李丹, 陈凤先, 潘红卫, 袁英. 牛粪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演化的光谱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897-2904. |
[13] |
叶春, 王博, 李春华, 叶斌, 江源, 孔祥龙. 沉水植物黑藻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653-2659. |
[14] |
何璐红, 刘华彦, 卢晗锋, 张泽凯, 陈银飞. 复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处理甲苯气体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231-1236. |
[15] |
杜荣光, 齐冰, 周斌, 于之锋. 杭州市区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观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769-77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