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氯乙烯污染对人体遗传毒性的研究* |
朱甦天 徐晋麟 李煜照 朱心武 沈淑瑜 吴国风 李少武 |
安徽大学生物系,合肥;合肥市环保局,合肥 |
|
|
摘要 作者于1987年对合肥某化工厂的30名氯乙烯生产工人、10名正常人以及10名氯乙烯生产岗位调离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染色.体畸变(CA)和微核(MN)检测。结果表明,上述指标中,氯乙烯岗位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调离组的CA和MN频率高千对照组,但明显低于岗位组,其SCE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O.05)。监测结果证明:在这特定的生产环境中,氯乙烯对人体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但是脱离氯乙烯污染环境一定时间后,人体所受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
|
关键词 :
氯乙烯,
遗传毒性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任浩华, 王帅, 王芳杰, 关杰, 付晓恒. PVC热解过程中HCl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60-2469. |
[2] |
王桂燕, 李锋, 史济月, 周启星. 四氯乙烯胁迫对草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79-1585. |
[3] |
罗冰, 李荣飞, 李诗殷, 蔡信德. 三氯乙烯在砂土和壤土中吸附的热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93-97. |
[4] |
洛昊, 梁斌, 马明辉, 张振冬, 张志峰. 彗星实验检测渤海主要入海河流遗传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61-165. |
[5] |
蔡信德, 吴嘉怡, 杜文婷, 李荣飞, 李诗殷, 杨子江. 过硫酸钠对砂壤土中三氯乙烯的氧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63-1267. |
[6] |
张卫, 李丽, 林匡飞, 李炳智, 吕树光, 杜晓明, 郭美锦, 崔心红. 采用筛板塔吹脱模拟处理四氯乙烯污染地下水[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6): 1001-1006. |
[7] |
邵鹏, 刘锐, 袁星, 蔡强, 陈吕军, 范筱京, 张经华. 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污染的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增刊): 19-23. |
[8] |
吴嘉怡, 蔡信德, 靖元孝, 韩蕊, 郭杨. 高锰酸钾氧化去除砂壤土中三氯乙烯的试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5): 810-814. |
[9] |
王伟琴, 金永堂, 吴斌, 孙肖瑜, 庞晓露, 王静.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468-476. |
[10] |
马永鹏, 王燕, 朱祥伟, 刘树深, 刘堰. 基于SCGE的五氯酚对稀有鮈鲫DNA损伤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2): 269-274. |
[11] |
王薇, 金朝晖, 李铁龙. 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其去除三氯乙烯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8): 811-815. |
[12] |
骆坚平;马 梅;王东红;饶凯锋;王子健*. 天津典型河流沉积物潜在毒性的离体生物效应评价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1): 968-973. |
[13] |
王桂燕;周启星;胡筱敏;王国清;李锋. 四氯乙烯和对二氯苯对草鱼的联合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3): 0-0. |
[14] |
乔敏;王春霞;黄圣彪;王子健. 太湖梅梁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2): 0-0. |
[15] |
肖乾芬;戴玄吏;王晓栋;王连生. 取代苯对人体细胞的定量结构—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1):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