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染料脱色菌RD2脱色质粒的初步研究 |
曹孟德* 王孔星 简浩然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 |
|
|
摘要 从印染废水污染环境中分离到一株对活性艳红X—3B等偶氮染料脱色的气单胞菌RD2,经检测有一条质粒带;通过高温消除质粒和接合转移试验,初步证明该菌株的脱色能力是由质粒控制的。
|
|
关键词 :
染料,
质粒,
气单胞菌,
脱色,
脱色质粒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吴刘曦, 杨静, 沈忱思, 柳建设. 利用层叠苯环π—π相互作用改善废水处理中酞菁催化剂的自氧化弊端[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59-2064. |
[2] |
刘双柳, 施春红, 牛红云, 蔡亚岐, 赵晓丽, 吴丰昌, 周北海. 纳米铜复合材料催化还原染料废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64-769. |
[3] |
杨爱丽, 魏秉庆, 张政军. 花状软锰矿的超声合成及其对亚甲基蓝的脱色性能[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35-1441. |
[4] |
关向杰, 贺强礼, 黄水娥, 狄准, 杨海君. 一株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56-1563. |
[5] |
苏都尔·克热木拉, 胡颖, 迪丽努尔·塔力甫, 邵龙义, 买丽克扎提·买合木提. 乌鲁木齐大气PM2.5对质粒DNA的损伤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786-792. |
[6] |
王明, 李剑超, 毛勇, 李青, 徐娜, 靳菁, 郑伟. 海绵铁感应热固定床对染料废水脱色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37-344. |
[7] |
都林娜, 李刚, 卢晓明, 闫成进, 卢圣佑, 泮琇, 陈文华. Enterobacter sp. CV-v对甲基橙的脱色特性与条件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175-3181. |
[8] |
胡颖, 邵龙义, 沈蓉蓉, Schaefer K, 王静, Suppan P, 王建英. 北京市PM2.5对DNA的氧化性损伤规律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863-1868. |
[9] |
陈明功, 齐永涛, 张鑫敏, 刘涛, 颜凌燕, 高岛和则, 水野彰. 低温等离子体与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协同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9): 1207-1212. |
[10] |
郭燕, 肖利平, 邓志毅, 汤文琪. Fe0-厌氧微生物体系处理活性艳蓝X-BR的试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510-515. |
[11] |
肖正辉, 邵龙义, 张宁. 兰州市大气PM10对质粒DNA的损伤[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6): 561-566. |
[12] |
汤华, 全向春, 王然. 质粒基因强化活性污泥系统对2,4–D的降解[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6): 629-635. |
[13] |
张禄艳, 王竞, 吕红, 金若菲, 周集体. 高盐条件下染料酸性橙7的生物降解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6): 640-645. |
[14] |
王宝娥, 胡勇有. 固定化烟曲霉吸附染料后的解吸平衡及动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3): 296-299. |
[15] |
焦玲, 吕红, 周集体, 崔德涛, 王竞. 醌介导染料脱色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2): 191-19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