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窦明, 米庆彬, 左其亭. 闸控河段水质多相转化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41-2051. |
[2] |
周振, 乔卫敏, 蒋路漫, 吴志超, 王志伟, 杜兴治, 蒋玲燕. 基于数学模型的AAO系统阶跃响应特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42-447. |
[3] |
周振, 胡大龙, 吴志超, 王志伟, 杜兴治, 蒋玲燕, 乔卫敏. 基于数学模型的多模式AAO系统运行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34-1739. |
[4] |
李祚泳, 张正健. 基于回归支持向量机的指标规范值的水质评价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8): 1502-1508. |
[5] |
孙迎雪, 吴光学, 胡洪营, 郭昉, 吴毅晖, 郭玉梅. 基于达标保证率的昆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6): 1113-1119. |
[6] |
范伟, 章光新, 路莹, 杨悦锁, 董李勤. 土壤气相抽提过程中多孔介质扰动的数值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3): 448-454. |
[7] |
杨俊晨, 王琨, 黄丽坤, 袁中新, 赵庆良. 污水处理厂芳香烃和氯代烃逸散速率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433-439. |
[8] |
周振, 吴志超, 王志伟, 唐书娟, 顾国维. 基于呼吸计量法的异养菌动力学参数优化估计?[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3): 322-327. |
[9] |
周 振;吴志超*;顾国维;花 虹. 沉淀池污泥层高度的模拟与控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3): 274-278. |
[10] |
吴志超*;周 振;王志伟;唐书娟;顾国维;王荣生;麦穗海. 活性污泥系统中异养微生物浓度的测定[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0): 910-914. |
[11] |
张代钧;李振亮;卢培利;张天;庞子山. 活性污泥过程反应池与二沉池耦合模型与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2): 0-0. |
[12] |
张欣莉;丁晶;李祚泳;金菊良. 投影寻踪新算法在水质评价模型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2): 0-0. |
[13] |
李清雪;陶建华.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评价海域富营养化[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6): 0-0. |
[14] |
史晓新;夏军. 水环境质量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2): 0-0. |
[15] |
黄彩海;李合义;魏学东. 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理论化学耗氧量的数学计算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2): 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