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流化床内亚硝酸积累试验 |
袁林江,王志盈,彭党聪,刘芳荣,刘超翔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710055 |
|
|
摘要 利用下向流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生物膜在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积累现象.结果表明,挂膜后反应器运行初期出现亚硝酸积累,但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97%.随着硝酸菌的适应与增殖,出水中硝化产物以硝酸为主.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200mg/L以上时,再次出现亚硝酸积累.在144mg/L和222mg/L进水浓度下,水力停留时间缩短到5h以下,则氨氮去除率下降且出水中亚硝酸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容积负荷提高到0.95kgNH4+N/(m3·d)后也会如此反应器中DO降低到0.5~1mg/L会造成亚硝酸积累和氨氮去除率下降.硝化菌适应低氧环境后对氨氮的去除率仍能恢复到85%,但亚硝酸仍积累,这时生物膜中亚硝酸菌成为优势菌.本文还对影响亚硝酸积累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分析.
|
|
关键词 :
生物流化床,
亚硝酸积累,
硝化作用,
硝化菌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杨文斌, 李阳, 孙共献. 穗花狐尾藻对外源15N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55-1862. |
[2] |
牟晓杰, 孙志高, 刘兴土. 黄河口典型潮滩湿地土壤净氮矿化与硝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66-1473. |
[3] |
蔡言安, 李冬, 曾辉平, 罗亚红, 张杰. 生物滤池净化含铁锰高氨氮地下水试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93-1997. |
[4] |
王春香, 刘常敬, 郑林雪, 李军. 厌氧氨氧化耦合脱氮系统中反硝化细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878-1883. |
[5] |
张达, 杨艳玲, 李星, 相坤, 刘扬阳, 许美玲, 黄柳, 陈楠. 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硝化作用形成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59-363. |
[6] |
王亚宜, 陈玉, 周东, 林喜茂. 温度对滴滤池硝化过程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796-2804. |
[7] |
牟晓杰, 刘兴土, 仝川, 刘荣芳. 人为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8): 1413-1419. |
[8] |
吴建江, 王兆阳, 许培雅. 一株高效异养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氨氮去除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309-1315. |
[9] |
李泽兵, 刘常敬, 赵白航, 马家轩, 王晓毅, 李军. 多基质时厌氧氨氧化菌、异养反硝化污泥活性及抑制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4): 648-654. |
[10] |
张延青, 徐洋, 高喜燕, 刘志培, 张少军, 刘鹰. 生物滤器处理海水养殖水过程中亚氮积累与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0): 1323-1332. |
[11] |
李佳霖, 白洁, 高会旺, 王晓东, 于江华, 张桂玲. 长江口海域夏季沉积物反硝化细菌数量及反硝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7): 756-761. |
[12] |
马鸣超;姜 昕;;李 俊*;何江涛.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硝化菌群脱氮作用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4): 350-354. |
[13] |
宋海亮;吕锡武;李先宁;秦雁芳. 投放底栖动物强化水耕植物过滤法的净水效果[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1): 0-0. |
[14] |
陈月芳;宋存义;汪翠萍. 沸石复合填料生物流化床在污水处理中的试验[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4): 0-0. |
[15] |
王伟;彭永臻;王海东;张树军;令云芳. 溶解氧对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3):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