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研究 |
曹国民;张彤;龚剑丽;赵庆祥 |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上海200237 |
|
|
摘要 利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混合固定的方法,研究了好氧条件下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结果表明,反硝化菌被固定后,在好氧条件下仍具有反硝化功能.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被混合固定后,可以在好氧条件下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并且其氨氧化速率约为硝化菌单独固定时的1.4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混合固定构成的单级生物脱氮系统其脱氮速率是分别固定构成的单级生物脱氮系统的2.6倍.
|
|
关键词 :
生物脱氮,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固定化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杨文斌, 李阳, 孙共献. 穗花狐尾藻对外源15N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55-1862. |
[2] |
牟晓杰, 孙志高, 刘兴土. 黄河口典型潮滩湿地土壤净氮矿化与硝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66-1473. |
[3] |
蔡言安, 李冬, 曾辉平, 罗亚红, 张杰. 生物滤池净化含铁锰高氨氮地下水试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93-1997. |
[4] |
委燕, 王淑莹, 马斌, 李夕耀, 何岳兰, 彭永臻. 亚硝酸盐对外碳源反硝化过程N2O还原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22-1727. |
[5] |
张小玲, 李文, 王靖楠, 阮馨怡, 孔海南, 林燕. 固定化酵母重复发酵性能调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97-1803. |
[6] |
李祥, 黄勇, 朱莉, 袁怡, 周呈, 陈宗姮, 张大林. 基于竖流式一体化反应器实现自养生物脱氮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71-1477. |
[7] |
孙洪伟, 尤永军, 彭永臻, 王淑莹. 脉冲式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39-1144. |
[8] |
张达, 杨艳玲, 李星, 相坤, 刘扬阳, 许美玲, 黄柳, 陈楠. 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硝化作用形成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59-363. |
[9] |
王榕, 成鹏飞, 张建, 贾文林, 谢慧君, 闫玉洁. 碳磷比对SND过程污染物去除及N2O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78-382. |
[10] |
袁媛, 吴涓, 李玉成, 王宁. 活性炭纤维固定化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03-409. |
[11] |
葛启隆, 岳秀萍, 王国英.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固定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518-525. |
[12] |
王亚宜, 陈玉, 周东, 林喜茂. 温度对滴滤池硝化过程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796-2804. |
[13] |
牟晓杰, 刘兴土, 仝川, 刘荣芳. 人为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8): 1413-1419. |
[14] |
许德超, 陈洪波, 李小明, 杨麒, 罗冠, 彭波, 汪志龙, 谢继慈, 伍秀琼. 进水氨氮浓度对静置/好氧/缺氧SBR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 1984-1992. |
[15] |
李冬, 邱文新, 张男, 吴迪, 曾涛涛, 畅晓燕, 曾辉平, 张杰. 常温ANAMMOX工艺运行性能及功能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56-6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