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种新型的两段式高负荷好氧生物处理方法的研究 |
张崇华 施汉昌 张天成 刘强 王飚 钱坤 张庆杰 |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北京市政工程研究所,北京 |
|
|
摘要 本研究中采用的两段式高负荷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以纤维填料接触氧化法作为第一段。以悬浮生长的带状污泥曝气池为第二段,在2.0—9.OkgBOD<sub>5</sub>/m<sup>3</sup>·d的高负荷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去除效率。从第一段脱落的大量生物膜在第二段经过曝气形成大块的粘膜状物质,称为带状污泥。带状污泥主要由丝状菌组成,能吸附水中游离的微生物,降低出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并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
|
|
关键词 :
好氧,
两段式,
带状污泥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王国英, 崔杰, 岳秀萍, 李亚男, 贾子龙.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脱氮同时降解苯酚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44-2649. |
[2] |
王杰, 彭永臻, 杨雄, 王淑莹. 不同碳源种类对好氧颗粒污泥合成PHA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60-2366. |
[3] |
张彦灼, 李文静, 李军, 卞伟, 李芸, 陈光辉. 固定床中好氧颗粒污泥动态吸附结晶紫染料[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26-1733. |
[4] |
吕娟, 沈静, 曹先仲, 李咏梅. 药物对A/A/O系统中NDMA及其总前体物去除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35-1342. |
[5] |
常风民, 王启宝, SEGUN Giwa, 贾晋炜, 王凯军. 城市污泥两段式催化热解制合成气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04-810. |
[6] |
高春娣, 王惟肖, 李浩, 焦二龙, 彭永臻. SBR法交替缺氧好氧模式下短程硝化效率的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03-409. |
[7] |
周振, 乔卫敏, 蒋路漫, 吴志超, 王志伟, 杜兴治, 蒋玲燕. 基于数学模型的AAO系统阶跃响应特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42-447. |
[8] |
宋姬晨, 王淑莹, 杨雄, 彭永臻. 亚硝酸盐对A2O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31-2238. |
[9] |
贾利涛, 陈洪波, 李小明, 杨麒, 许德超, 赵建伟, 向沙, 刘芳芳, 李娟娟. Zn2+对SBR单级好氧模式生物除磷性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66-2272. |
[10] |
周振, 胡大龙, 吴志超, 王志伟, 杜兴治, 蒋玲燕, 乔卫敏. 基于数学模型的多模式AAO系统运行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34-1739. |
[11] |
刘文如, 阴方芳, 丁玲玲, 高玲慧, 王建芳, 沈耀良. 选择性排泥改善颗粒污泥亚硝化性能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96-402. |
[12] |
刘文龙, 彭轶, 苗圆圆, 张为堂, 马斌, 彭永臻. 脉冲SBR工艺短程脱氮的实现及对除磷的强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62-3069. |
[13] |
吴昌永, 周岳溪. 厌氧/好氧运行方式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237-1243. |
[14] |
孙远军. 淀山湖蓝藻碎屑的好氧降解和营养盐释放规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 2047-2052. |
[15] |
谢继慈, 陈洪波, 李小明, 杨麒, 罗琨, 许德超, 彭波, 汪志龙, 罗冠. 混合碳源浓度对单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771-177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