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珠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研究 |
杨丹菁1,白郁华2,李金龙2,潘南明1,俞开衡1,唐丽2,彭立新2,苏行3 |
1.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620;2.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北京100871 |
|
|
|
摘要 使用封闭式采样法分析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天然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速率,用源调查法推算出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通量,测定树种包括马尾松、湿地松、黎蒴、尾叶桉、南洋楹、大叶相思、荷木.经分析,所测树木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有萜烯类和异戊二烯,其中鉴定出的萜烯有a-蒎烯,b-蒎烯,蒈烯,莰烯,桧烯,柠檬烯,罗勒烯等.同时,按9km9km的网格精度估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面积分布数据,根据测定的排放因子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首次对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出全年森林向大气中释放碳氢化合物19.6104t,占该地区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的57%.
|
|
关键词 :
天然源,
碳氢化合物,
异戊二稀,
萜稀类化合物,
光化学烟雾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邓涛, 吴兑, 邓雪娇, 谭浩波, 李菲, 郑君瑜, 廖碧婷. 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复合型污染过程的模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2): 193-199. |
[2] |
郑君瑜, 郑卓云, 王兆礼, 钟流举, 吴兑. 珠江三角洲天然源VOCs排放量估算及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4): 345-350. |
[3] |
林盛群, 林莽, 万军明, 陈尊裕, 桑雪芳. 香港大气能见度与污染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和相互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4): 351-356. |
[4] |
雷国强;郑君瑜*;张金兴;梁启明;冯思聪. VOCs 组分监测数据在改进香港PATH 模型中的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4): 304-308. |
[5] |
谢扬飏;邵敏;陆思华;刘莹. 北京市园林绿地植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估算[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4): 0-0. |
[6] |
闫雁;王志辉;白郁华;谢绍东;邵敏. 中国植被VOC排放清单的建立[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1): 0-0. |
[7] |
王雪松;李金龙. 人为源排放VOC对北京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6): 0-0. |
[8] |
朱天乐;郝吉明;周中平;崔翔宇;李英实. Ag/Al2O33催化剂用于碳氢化合物选择性还原NO[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5): 0-0. |
[9] |
彭立新;唐孝炎;白郁华;李金龙. 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2): 0-0. |
[10] |
王文兴;谢英;林子瑜;王慧**. 甲烷光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及其在大气中的寿命[J].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15(4): 0-0. |
[11] |
邵敏;赵美萍;白郁华;李金龙;唐孝炎. 北京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的人为源排放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4, 14(1): 0-0. |
[12] |
王文兴 王德辉 刘玉敏 丁惠玲 张国民 唐孝炎 井上元. 可抽真空光化学烟雾箱的结构和性能*[J]. 中国环境科学, 1989, 9(4):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