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
陶福禄,冯宗炜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开放室 北京100080 |
|
|
摘要 将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等级与用MAGIC模型在对应样点计算的临界负荷值相结合,对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1°×1°经纬度网格的临界负荷图.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硫沉降临界负荷大多在2.3~5.2gm2a之间,在地域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其中临界负荷小于3.0g/m2a的极敏感地区为浙江南部、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中部.
|
|
关键词 :
酸沉降,
敏感性,
MAGIC模型,
临界负荷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杨平, 何清华, 仝川. 闽江口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温度敏感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79-888. |
[2] |
刘军会, 高吉喜, 马苏, 王文杰, 邹长新. 内蒙古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91-598. |
[3] |
梁永贤, 尹魁浩, 胡泳涛, 刘宝章, 廖汝娥, 颜敏. 深圳地区臭氧污染来源的敏感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390-1396. |
[4] |
张质明, 王晓燕, 李明涛. 基于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的WASP模型不确定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336-1346. |
[5] |
李一平, 邱利, 唐春燕, 布旻晟, 田威, 余钟波, Kumud Acharya. 湖泊水动力模型外部输入条件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10-416. |
[6] |
贾晓洋, 夏天翔, 姜林, 钟茂生, 姚珏君, 梁竞. PRA在焦化厂污染土壤修复目标值制定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187-194. |
[7] |
宋巍巍, 余云军, 杨剑, 于锡军, 刘辉. 基于生态敏感性岸线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港口规划岸线的开发规模控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131-136. |
[8] |
杨静, 张仁铎, 翁士创, 余云军. 海岸带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178-185. |
[9] |
顾雪松, 银燕, 谭浩波, 李菲, 许汉冰, 万齐林. 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分档活化特性与闭合实验[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553-1562. |
[10] |
王伟莉, 闫振广, 何丽, 王晓南, 孟双双, 郑欣, 刘征涛. 五种底栖动物对优控污染物的敏感性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856-1862. |
[11] |
赵和春, 谢绍东. 应用VSD动态酸化模型确定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411-418. |
[12] |
孔祥臻, 何伟, 秦宁, 何玘霜, 王雁, 欧阳慧灵, 徐福留. 重金属对淡水生物生态风险的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9): 1555-1562. |
[13] |
段华平, 朱琳, 孙勤芳, 卞新民. 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3): 426-432. |
[14] |
郝丽妮, 赵砚彬, 彭辉, 黄崇, 陈树林, 胡建英. 梭鱼和青鳉鱼ERα介导的雌激素活性比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1): 1490-1495. |
[15] |
王毅力, 黄承贵. 好氧污泥絮体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稳定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4): 380-38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