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机制 |
徐仁扣;肖双成;季国亮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8 |
|
|
摘要 采用平衡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和邻苯二甲酸对砖红壤吸附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铜的解吸实验探讨了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有机酸可以增加土壤对铜的吸附量,与对照相比,有机酸体系中吸附的铜的解吸量高.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随体系pH值的增加而增大,约在pH4.3(水杨酸体系)或pH4.5(邻苯二甲酸体系)达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土壤对有机酸的吸附量越高,有机酸对铜吸附的影响程度越大.有机酸可以通过形成表面三元络合物和改变土壤的表面电荷2种机制影响土壤对铜的吸附.水杨酸体系中铜的解吸增量与吸附增量的百分比在76%~89%之间,说明水杨酸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表面的净负电荷量来增加铜的静电吸附量.
|
|
关键词 :
可变电荷土壤,
有机酸,
铜吸附,
解吸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李虎, 贺婧, 刘冲, 武文飞, 杨超, 南忠仁. 农田灰钙土中有机质和碳酸钙对Zn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86-1793. |
[2] |
刘铮, 白英, 刘琴, 王厚成, 南忠仁. 熟污泥改性黄土对铜的吸附解吸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06-2312. |
[3] |
夏波, 张庆河, 聂小保, 黄筱云, 陈淑秀. 紊流作用下泥沙释放磷的试验及数值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97-104. |
[4] |
许秀莹, 宋稳成, 王鸣华. 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4): 669-673. |
[5] |
王而力, 王嗣淇, 王道涵. 西辽河沉积物中不同粒径微团聚体磷的解吸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4): 700-706. |
[6] |
李飞, 曾庆玲, 沈春花, 赵志领, 刘淑坡. 上海市市政污水中全氟有机酸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9): 1602-1612. |
[7] |
鲍艳宇, 周启星, 鲍艳姣, 刘雨霞, 李伟明, 谢秀杰.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石油污染土壤上的吸附解吸[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57-1262. |
[8] |
周岩梅, 张琼, 王东升, 许兆义. 西维因在活性炭及草木灰上的吸附及解吸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68-1273. |
[9] |
盛欣英, 熊惠磊, 孙润, 陈国强, 施汉昌, 张庆竹, 王慧. 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47-2052. |
[10] |
张玲, 汪家权, 马玉萍, 陈锐, 任爱华. 巢湖地区不同风化程度岩石岩源磷赋存形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0): 1820-1825. |
[11] |
王志霞, 葛小鹏, 晏晓敏, 林进, 周岩梅, 王东升. 溶解性有机质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 105-112. |
[12] |
罗艳, 罗兴章, 陈广银, 郑正. 高温碱间歇式处理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9): 1492-1496. |
[13] |
朱维琴, 单监利, 张志, 郭丹, 赵由才. 固化填埋污泥对Cu2+、Zn2+吸附特征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9): 1503-1508. |
[14] |
陈春宜, 王祖武, 魏文龙, 程诚, 王骏星, 周家勇, 车垚. 有机胺对CO2吸收解吸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 1109-1114. |
[15] |
陈维芳, 程明涛, 张道方, 顾雪琼. 有机酸-铁改性活性炭去除饮用水中的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6): 910-91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