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氯酚诱导斑马鱼p53基因点突变的nested PCR-RFLP分析 |
李延1;赵庆顺2;尹大强1 |
1.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89 |
|
|
摘要 将斑马鱼经50μg/L五氯酚(PCP)体内暴露染毒10d,提取肝脏基因组DNA,通过巢式PCR(nestedPCR)扩增包含斑马鱼p53基因外显子2,3,4及其间内含子2,3的片段,扩增产物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NcoI、SacI、ScaI、BclI、NsiI、RsaI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检测目标片段在酶切位点上点突变的发生.检测了20条斑马鱼上述6个酶切位点上的共680个碱基,但均未检测到点突变.结果表明,如果PCP能够诱导斑马鱼p53基因点突变,则其碱基突变率小于1/680.
|
|
关键词 :
p53基因,
nestedPCR-RFLP,
五氯酚,
斑马鱼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端正花, 陈晓欧, 刘灵丽, 宫知远, 李彩霞. 苯并三唑和镉对斑马鱼肝脏的联合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72-1876. |
[2] |
郎印海, 刘伟, 王慧. 生物炭对水中五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17-2023. |
[3] |
林琎, 王红艳, 王开运, 范维娣, 许辉, 刘杰. 氟吡菌胺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230-3236. |
[4] |
王利凤, 郭凤华, 杨卓. 纳米碳化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80-1283. |
[5] |
杜青平, 刘伍香, 袁保红, 贾晓珊. 1,2,4-三氯苯对斑马鱼生殖和胚胎发育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4): 736-741. |
[6] |
熊力, 马永鹏, 毛思予, 苏永良, 金帮明, 刘堰. 五氯酚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效应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2): 337-344. |
[7] |
孙瑞, 凌婉婷, 党红交, 孙冰清. 柠檬酸对土壤吸附五氯酚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321-1326. |
[8] |
李志斐, 谢骏, 龚望宝, 余德光, 王广军, 唐小江. 三甲基氯化锡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4): 642-646. |
[9] |
田文静, 白伟, 赵春禄, 张智勇, 崔俊安, 何潇, 马宇辉, 赵宇亮. 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5): 705-709. |
[10] |
马永鹏, 王燕, 朱祥伟, 刘树深, 刘堰. 基于SCGE的五氯酚对稀有鮈鲫DNA损伤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2): 269-274. |
[11] |
端正花, 朱琳, 赵娜, 卜文俊, Lam Siew Hong, Gong Zhiyuan, 邹莉, 李巍, Ong Eng Shi, Ong Choon Nam. 双酚A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期代谢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2): 1318-1322. |
[12] |
牧辉, 彭新晶, 戴宁, 陈继, 张凤君. 离子液体[C8mim]PF6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1): 1196-1201. |
[13] |
刘红云, 白伟, 张智勇, 胡友彪, 赵宇亮, 刘年庆. 纳米氧化物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 53-57. |
[14] |
端正花;张斌田;朱 琳*. 双酚A 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毒性及生物蓄积[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3): 260-263. |
[15] |
朱小山;朱 琳*;郎宇鹏;李 燕;端正花.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2): 173-17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