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 |
段玉森1;束炯1;廉丽姝1,2;孙娟1;陈端伟1 |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所 上海200062;2.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 山东曲阜273165 |
|
|
摘要 根据上海市1999~2002年间逐时能见度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等级.通过对影响能见度变化的气象因子和污染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污染、云量和相对湿度以及天气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当能见度等级为差时,影响能见度的因子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污染因子、云量和相对湿度因子、天气状况因子;当能见度等级为较差时,3种因子作用相当;当能见度等级为中等及较好时,天气状况因子作用最大;当能见度等级为好时,不需要说明其影响因子.
|
|
关键词 :
能见度指数,
消光系数,
分视指数,
因子分析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董騄睿, 胡文友, 黄标, 刘刚, 瞿明凯, 邝荣禧.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的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03-2111. |
[2] |
沈铁迪, 王体健, 陈璞珑, 蒋自强. 南京城区夏秋季能见度与PM2.5化学成分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652-658. |
[3] |
何小松, 席北斗, 张鹏, 高如泰, 李丹, 张慧.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62-870. |
[4] |
金鑫, 金鹏康, 孔茜, 白雪, 王晓昌. 基于PARAFAC分析的二级出水DOM臭氧化特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27-433. |
[5] |
刘博, 肖长来, 梁秀娟, 张静, 盛红勋. 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空间分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57-464. |
[6] |
孙红丽, 马峰, 刘昭, 刘志明, 王贵玲, 男达瓦. 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氟分布及富集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51-259. |
[7] |
张莉, 祁士华, 瞿程凯, 刘红霞, 陈文文, 李丰, 胡婷, 黄焕芳. 福建九龙江流域重金属分布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133-2139. |
[8] |
刘显通, 李菲, 谭浩波, 邓雪娇, 麦博儒, 邓涛, 李婷苑, 邹宇.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的敏感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649-1659. |
[9] |
严国梁, 韩永翔, 张祥志, 汤莉莉, 赵天良, 王瑾. 南京地区一次灰霾天气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667-1672. |
[10] |
安莹, 王志伟, 李彬, 韩小蒙, 吴志超. 盐度冲击下MBR污泥SMP和EPS的三维荧光光谱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54-1762. |
[11] |
王爱平, 朱彬, 银燕, 金莲姬, 张磊. 黄山顶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852-861. |
[12] |
郑苇, Khamphe Phoungthong, 吕凡, 邵立明, 何品晶. 基于生物化学性质的固体废物厌氧降解特征参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83-988. |
[13] |
马栋山, 熊薇, 张琼琼, 郭羿宏, 赵文吉, 郭逍宇. 基于T-RFLP和因子分析的香蒲根际细菌群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684-2691. |
[14] |
代杰瑞, 祝德成, 庞绪贵, 王学. 济宁市近地表大气降尘地球化学特征及污染来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40-48. |
[15] |
甘淑钗, 吴莹, 鲍红艳, 张经. 长江溶解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6): 1045-105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