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8年 28卷 9期
刊出日期 2008-09-01

论文
论文
769 刘德燕;宋长春*
磷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碳组分的影响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随着外源磷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培养65d 后,土壤DOC 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DIC 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磷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土壤DOC 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与土壤DIC 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为0.98 (淹水),0.99 (非淹水);P<0.05].相同磷输入水平下,淹水处理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DOC 和DIC 含量均高于非淹水处理.外源磷输入沼泽湿地后,会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土壤可溶性碳组分的淋失,加快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速率及土壤CO2 的排放量.
2008 Vol. 28 (9): 769-774 [摘要] ( 1020 ) [HTML 0KB] [ PDF 84KB] ( 2245 )
775 邹晓锦;仇荣亮*;黄穗虹;田 甜;P. Senthilkumar
广东大宝山复合污染土壤的改良及植物复垦
选取广东省大宝山农耕废弃污染土壤及尾矿坝土壤,采用豌豆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石灰石、沸石、粉煤灰对豌豆生物量、豌豆植株内Cd、Cu、Pb 和Zn 含量、土壤中各重金属的有效态及土壤pH 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农耕废弃污染土壤,3 种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豌豆的生物量,经改良处理后,豌豆生物量为对照的2.4~2.9 倍.对于尾矿坝土壤,未改良处理时豌豆不能发芽;沸石处理时豌豆发芽后1 周后萎蔫死亡;石灰石和粉煤灰有一定的改良效果.改良处理能明显降低豌豆对Cd、Cu、Zn 和Pb 的吸收.粉煤灰与石灰石混剂处理对豌豆重金属吸收降低效果最显著,Cd、Cu、Pb 和Zn 降低率分别为94.6%,69.3%,80.6%,87.3%,混剂处理优于单剂处理.豌豆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改良剂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提高了土壤pH 值并释放出植物营养元素(K、Ca 和Mg 等),从而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同时降低了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2008 Vol. 28 (9): 775-780 [摘要] ( 874 ) [HTML 0KB] [ PDF 123KB] ( 1430 )
781 宋艳宇;宋长春*;柴俊海;郭 军;赵全东;李 刚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对苯胺的吸附-解吸作用
应用平衡法研究了苯胺在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苯胺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行为主要是通过疏水分配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完成.吸附行为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描述,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苯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所不同.将吸附常数Kf 与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回归分析表明,Kf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苯胺的解吸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草甸白浆土的解吸率最大(47.51%),泥炭沼泽土表层解吸率最小(6.24%).
2008 Vol. 28 (9): 781-785 [摘要] ( 718 ) [HTML 0KB] [ PDF 60KB] ( 1615 )
786 温 丽;傅大放*
两种强化措施辅助黑麦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在江苏省一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受多种重金属污染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实验室模拟了受Cd、Pb、Zn 复合污染土壤,进行黑麦草(Lollummultiflorum Lam.)的90d 盆栽试验,同时采用2 种辅助强化手段(螯合及刈割),探索受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可行性.结果表明,当螯
合剂-没食子酸的投加浓度达5.0mmol/kg 时,黑麦草对Cd 和Zn 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为3.06 与6.36,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60.2%与212%.试验结果还表明,刈割可以促进黑麦草对Pb 的吸收,使Pb 的总吸收量增加了34.12%,但并未增加Cd 与Zn 的吸收.
2008 Vol. 28 (9): 786-790 [摘要] ( 749 ) [HTML 0KB] [ PDF 77KB] ( 1684 )
791 吴 伟;*;胡庚东;金兰仙;杨 琳
浮床植物系统对池塘水体微生物的动态影响
在池塘水体中构建以空心菜为试验植物的浮床植物系统,研究了其对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以及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浮床植物系统可明显改变池塘不同水层中的细菌(如氮循环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实现不同生理类群的微生物在水体同一水层的共存,促进了水体的氮循环,加强了水体的自净功能.该系统的净化效果与其面积有关,占池塘面积20%的浮床植物系统在试验80d 时,对TN、NH4+-N、NO2N、NO3--N 的去除率分别为39.4%,51.2%,49.7%和65.0%.
2008 Vol. 28 (9): 791-795 [摘要] ( 845 ) [HTML 0KB] [ PDF 68KB] ( 1930 )
796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郑 平
热冲击和加氯对海水中叶绿素a 恢复的效应
于室内研究了海水中四季浮游植物在受不同升温幅度(&#8710;T)和加氯浓度(CD)胁迫后,其现存量叶绿素a 在15d 内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自然水温越高,&#8710;T 越大,叶绿素a 含量恢复越慢.春、秋、冬季自然水温较低,热冲击对浮游植物生产力影响不大,&#8710;T=4,8,12℃时,叶绿素a 仅需1~7d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夏季自然水温较高,热冲击对其生产力影响较大,当&#8710;T 为4~8℃时,叶绿素a 恢复需9~10d;当&#8710;T=12℃时,叶绿素a 不可恢复.加氯较热冲击对浮游植物生产力影响更大,CD=1.0mg/L 时,各季节叶绿素a 尚能恢复,但当CD≥3.2mg/L 时,叶绿素a 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2008 Vol. 28 (9): 796-801 [摘要] ( 718 ) [HTML 0KB] [ PDF 168KB] ( 1363 )
802 章晶晓;陈东之;成卓韦;陈建孟*
PM1 菌降解甲基叔丁基醚的代谢途径
采用Methylibium petroleiphilum PM1 降解甲基叔丁基醚(MTBE),检测了MTBE 代谢中间产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结果表明,PM1 降解MTBE 的过程中伴有细胞的生长,但细胞得率较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离子色谱检测到叔丁醇(TBA)、2-羟基异丁酸和甲酸等中间产物.PM1 能快速降解甲酸叔丁酯、TBA 和丙酮,异丙醇强烈抑制MTBE 的降解,推测异丙醇可能不是MTBE 的代谢中间产物.以乙醇为底物培养的细胞降解MTBE 需要经历一段延滞期,结合蛋白电泳实验,推测MTBE 降解酶可能为诱导酶.
2008 Vol. 28 (9): 802-806 [摘要] ( 801 ) [HTML 0KB] [ PDF 99KB] ( 1898 )
807 冯 栩;李旭东*;曾抗美;刘庆华
紫外线诱变提高特效菌的降解性能
采用紫外线诱变法对6 株特效菌进行处理,考察了诱变前后菌株理化性能及对难降解底物去除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线诱变使菌株形态和ERIC-PCR 指纹图谱发生了明显改变;诱变后的菌株对目标难降解底物的降解能力均得到改善,其中, PNCB3、CB4、14357、EM 的降解率提高了20%以上.诱变后菌株经7 代转接后,降解性能无显著降低,具有一定遗传稳定性.诱变后复合菌剂可以明显提高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对难降解物质的CODCr 的去除速率,延滞期缩短近2h,速率常数增大1.68 倍,同时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抗击负荷与有毒物冲击的能力.

2008 Vol. 28 (9): 807-812 [摘要] ( 745 ) [HTML 0KB] [ PDF 142KB] ( 1464 )
813 颜润润;逄 勇*;赵 伟;李瑞玲;晁建颖
环流型水域水动力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实验模拟了不同风浪强度、不同营养水平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选取能代表湖流和波浪综合作用的综合摩阻流速作为太湖水动力的表征指标,建立藻增长率和综合摩阻流速关系.结果表明,低、中营养水平下的藻类受扰动的影响规律较为接近,90r/min 扰动时生长最好;而高营养水平下的藻类受扰动影响差异不明显.营养盐对藻类的生长影响较大,扰动可以改变由营养水平不同所引起的藻类生长的差异.铜绿微囊藻在低、中营养水平下生长时最优综合摩阻流速约为0.133cm/s.藻增长率随着综合摩阻流速呈现先指数递增、后指数递减的规律.湖泊环流型水域和河道径流型水域水动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2008 Vol. 28 (9): 813-817 [摘要] ( 862 ) [HTML 0KB] [ PDF 69KB] ( 2066 )
818 刘雪华*;孙 岩;廖程浩;何祥博
生态机理法在工程方案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铁岭莲花湖清淤扩容及堤坝生态建设工程方案的生态影响评价为例,应用生态机理法,提取了淤泥分布、水深变化、鸟类迁徙和鸟类生境等4 个工程施工影响因子,运用空间分析和生境制图等方法将工程建设对4 个因子影响的生态机理进行模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工程的施工提出了可选择的适宜施工时间、不同区域的淤泥回填和挖掘方式等方面的建议.研究表明,当工程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时,生态机理法可以较好地对潜在影响进行评价并预测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生态机理法作为一种经验性的方法,更适用于对稳定生态系统的预测,而不适用于一些不稳定因素存在的系统.
2008 Vol. 28 (9): 818-822 [摘要] ( 518 ) [HTML 0KB] [ PDF 241KB] ( 1622 )
823 颜 敏;王雪松;刘兆荣;白郁华*;李金龙
大气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模式研究
在CBM-Ⅳ机理中添加了非均相反应机理,运用盒子模型研究了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对大气中气态物种及颗粒态物种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均相反应使得NO2、N2O5 和NO3 浓度最大值分别下降了2%、11%和4%,硝酸盐和硫酸盐最大值分别增加了7%和36%,HONO
的浓度则增加了4.6 倍.各个非均相反应对物种浓度的作用程度受反应摄取系数大小的影响很大.非均相反应的影响程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与颗粒物粒径及稀释系数呈负相关.
2008 Vol. 28 (9): 823-827 [摘要] ( 495 ) [HTML 0KB] [ PDF 201KB] ( 2804 )
828 韩素芹;冯银厂*;边 海;铁学熙;解以扬;李向津;孙玫玲
天津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的WRF-Chem 数值模拟
利用大气化学完全耦合模式WRF-Chem 对天津市环境空气中特征污染物CO、NOx、O3、PM2.5 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天津市CO、NOx、O3、PM2.5 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O3 浓度在中午出现最
高值,夜间浓度较低;NOx、O3、PM2.5 在晚上和清晨出现高浓度,午后至傍晚浓度较低.O3 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午市区比郊区浓度高,夜间郊区浓度高.其他污染物则均表现为市区浓度高于郊区.在当日东北风情况下,周边地区对天津市污染的影响较小,4 类污染物主要是受本地
源的影响.
2008 Vol. 28 (9): 828-832 [摘要] ( 852 ) [HTML 0KB] [ PDF 190KB] ( 3236 )
833 陈来国;蔡信德;黄玉妹;许振成*;彭晓春;张秀兰;麦碧娴
废弃电容器封存点多氯联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利用GC-MS 技术研究了广东某废弃电容器封存点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封存池周边土壤中∑102PCBs 的含量为0.27~0.73ng/g;封存池边沿的含量为10.11ng/g;封存池内的含量为1508.49ng/g,远高于池周边和对照点土壤中的含量,但低于国内外某些封存点土壤中的含量..封存池内土壤PCBs 的主要单体为PCB28(31), 66, 70, 37, 52, 74, 56, 22, 44, 60, 48(47), 15, 20, 26, 118.封存池内土壤PCBs 以4 氯为主,其次为3 氯和5 氯PCBs.
2008 Vol. 28 (9): 833-837 [摘要] ( 459 ) [HTML 0KB] [ PDF 135KB] ( 1317 )
838 王桂琴;罗一鸣;李国学*;许德刚;张红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优选
以北京市海淀区的生活垃圾收运和分类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混合收集运输、分类收集运输而转运站功能不变、分类收集运输且转运站功能改变3 种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讨与垃圾分类趋势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结果表明,混合收集运输为最差方案;分类收集运输并且改变转运站功能为最优方案,而分类收集运输而转运站功能不变可作为最优与最差方案的过渡方案.
2008 Vol. 28 (9): 838-842 [摘要] ( 545 ) [HTML 0KB] [ PDF 49KB] ( 1844 )
843 刘艳臣;施汉昌*;王志强;王 淦;戴贤良;王颖哲
Carrousel 氧化沟内DO 变化规律及其优化控制条件
为了提高氧化沟单沟系统的脱氮能力,通过现场测试对Carrousel 氧化沟单沟系统内部溶解氧(DO)的分布、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中试试验对氧化沟适宜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发生的DO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内DO环境受曝气机的开启状态和进水负荷日动态变化的影响显著,DO 的分布和输移过程的推流特性有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发生,沟内适宜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发生的好氧区域空间比例为0.3~0.5,并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缩短而逐渐增大.
2008 Vol. 28 (9): 843-846 [摘要] ( 438 ) [HTML 0KB] [ PDF 89KB] ( 1716 )
847 舒诗湖;何文杰;*;赵 明;高金良;袁一星
供水管网中可同化有机碳的反应动力学
为了深入研究实际管网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反应动力学,引入效率因子的概念,在简单反应器的基础上对AOC 的动力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几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实际管网中主体水和管壁反应的AOC 动力学方程.现场取样测试结果表明,AOC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提出的动力学方程(R2>0.7).
2008 Vol. 28 (9): 847-850 [摘要] ( 477 ) [HTML 0KB] [ PDF 91KB] ( 1470 )
851 温 青*;胡宝瑞;殷金玲
新型电化学体系对4-氯苯酚的降解
实验构建了4 种电化学反应体系,考察了各体系降解4-氯苯酚的效果.结果表明,以Sb-SnO2/Ti 和Fe 板为双阳极、多壁碳纳米管气体电极为阴极构建的新型电催化-电Fenton-电絮凝复合反应体系中,4-氯苯酚的去除率最高.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该体系各主要参数对4- 氯苯酚去除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浓度>曝气量>pH 值>电流密度.在阳极电流密度为20mA/cm2、曝气量为1.3L/min、pH值为3 的条件下,初始浓度100mg/L 的4-氯苯酚在电解10min 时的去除率为96%.
2008 Vol. 28 (9): 851-855 [摘要] ( 448 ) [HTML 0KB] [ PDF 150KB] ( 1336 )
856 徐 俊;于水利*;梁红莹;张学东
陶瓷膜处理油田采出水用于回注的试验研究
为满足低渗透油田的回注水质要求,采用非对称结构的陶瓷复合超滤膜对大庆油田采出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超滤膜的适宜操作条件为膜面流速5.0~5.5m/s,跨膜压差0.30 MPa,工作温度(37±0.5)℃.超滤对浊度、油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98%,94%以上,硫
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腐生菌(TGB)的去除率接近100%.渗透液浊度<1NTU,原油<1mg/L,悬浮物<1mg/L, IB<2CFU/mL,SRB、TGB和粒径中值未检出.挂片试验表明,渗透液对挂片只有轻微的点腐蚀,平均腐蚀率<0.065mm/a.除点腐蚀外,超滤出水达到了油田低渗透层的回注水质A1 级要求.
2008 Vol. 28 (9): 856-860 [摘要] ( 465 ) [HTML 0KB] [ PDF 91KB] ( 1481 )
861 岳秀萍*;李亚新;付梅红;刘 乐
吸附-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
用全脂奶粉配制废水,研究了吸附-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B-ASBR)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特性,并与普通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B-ASBR 能显著提高出水水质,当原水COD 为2000mg/L 时,其出水COD 在100mg/L 以下,COD 总去除率可达95%~96%.A 段进水后30min 内对COD 的去除率可达90%,以厌氧颗粒污泥对非溶解性COD 的初期快速吸附作用为主.B 段的半饱和常数(Ks)仅为5.4mg/L,厌氧颗粒污泥对COD 具有很好的亲和性,使B 段出水COD 低于普通厌氧序批式反应器.
2008 Vol. 28 (9): 861-864 [摘要] ( 452 ) [HTML 0KB] [ PDF 70KB] ( 1780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