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6年 16卷 5期
刊出日期 1996-10-20

论文
论文
0 王勇男
优秀论文首名作者简介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1769KB] ( 1134 )
0 薛达元
论《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履行策略
《生物多样性公约》已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中国是《公约》缔约国之一。《公约》对各缔约国规定了若干义务,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持续利用;遗传资源的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取得与转让;等等。本文针对上述关键条款的义务,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在此领域的已有工作成就和现状,在国家水平上提出履行《公约》义务的策略和需要优先实施的行动措施。此外,还结合《公约》谈判的国际背景,提出我国今后在《公约》关键条款履行及谈判方面的对策。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1769KB] ( 1514 )
0 朱震达;崔书红
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的评估
中国已存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占33.2%,水蚀作用下的占33.8%,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占33.0%。另外中国还分别有易受风力、水力作用和盐渍化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2、87.5万km2和17.3万km2,共计270.0万km2,占国土面积28.1%。中国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条件下,人口过快增长、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工矿建设所造成植被破坏、污染等所致。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其分布形式有如下两个特点:(1)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区都是人类强度经济活动的地区;(2)荒漠化土地呈片状或斑点状断续分布,而不是大面积区域性连续分布。近几十年,中国土地荒漠化经过治理个别地区有所逆转,但总体上仍在发展中,如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每年仍以1.39%的速率递增。最后,针对中国土地荒漠化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对现有治理措施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治理的基本途径。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42 ) [HTML 0KB] [ PDF 2070KB] ( 1079 )
0 全志杰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监测与预估──以长武沟壑区为例
应用不同时期的TM图像,分别解译编制两期土壤侵蚀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建立空间数据库。获得长武县土壤侵蚀动态图和动态转移数据矩阵,可以定位、定性、定量地显示前后两期间土壤侵蚀动态演变格局,并用Markov链模型对未来土壤侵蚀演变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同时存在着"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双重现象。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95 ) [HTML 0KB] [ PDF 1215KB] ( 1017 )
0 陈国阶
长江水质评价与沿江产业发展决策
长江干流水质基本良好,攀枝花以上江段属一类水,以下江段绝大部分属二,三类水,但长江干流大中城市江段已出现岸边污染带,达不到三类水要求。长江沿江城市内河均已受到较严重污染,许多内河达不到四、五类水要求。沿江湖泊、城市内湖和自来水取水水源也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水质污染与沿江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现仍可在沿江布局新工业和耗水企业,但主要应布局在中上游或稀释能力大的江段;沿江工业发展不宜超速;应搞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长江三角洲地区宜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第三产业;抓好自来水厂选址工作,严格禁止在水源水附近上游布局污染企业。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1936KB] ( 1052 )
0 周学龙;郝吉明;傅立新;李琪琳
我国东部地区硫沉降模拟研究──模式应用
利用作者研究的统计箱模式,模拟分析了1990年的硫沉降及其来源。结果表明,SO2浓度分布与排放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SO2-4浓度分布受气象场的影响较明显;干沉降作用对大气中的SO2是一个重要的清除过程,SO2-4在大气中的清除主要通过湿沉降过程实现;硫沉降污染主要集中在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地区、川贵部分地区和华中地区的武汉、长沙等地附近;直辖市的排硫大部分传输沉降到相邻的省份,其它省份的排硫一半左右沉降在本省,大约三分之一的排硫输送到相邻的省份。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00 ) [HTML 0KB] [ PDF 2234KB] ( 835 )
0 黄国兰;张志仁**;黄玉明***;庄源益
水相中三丁基锡预富集方法研究
首次用x-5树脂吸附三丁基锡(TBT)化合物。结果表明,X-5树脂吸附TBT化合物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等优点,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用自制的吸附注(长度为11cm,内径为0.55cm的玻璃管,内装x-5大孔网状树脂,约0.7g)作TBT吸附剂,研究各种因素对吸附及脱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率主要取决于柱长及流速,而溶液的盐度及pH值影响不大;脱附率主要取决于洗脱剂的流速,而pH值影响不大;实际样品的回收率超过90%。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50 ) [HTML 0KB] [ PDF 1008KB] ( 1047 )
0 马小明;李诗刚;栾胜基;叶文虎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区域排放当量制定方法
在分析现有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区域排放当量概念及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应用该概念制定总量控制方案,首先是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区域允许排放当量,线性规划模型中的技术系数是以区域内网格为基础的污染物转移函数;其次是分配区域允许当量至各个污染源,从而确定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该方法已在南昌市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中得到应用。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134KB] ( 1268 )
0 朱发庆;吕斌;贺彬;赵碧云
线源扩散的快速模拟
提出了一种计算风向与线源成任意角时任意长地面线源大气扩散的简化模式。通过与数值积分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模式的最大相对误差在风向与线源平行时最大,但不超过18%。随风向与线源夹角的增大,相对误差迅速减小,当夹角大于5°时,已小于2%。为城镇公路网大气扩散的快速、准确模拟提供了新手段。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95 ) [HTML 0KB] [ PDF 1054KB] ( 1050 )
0 吴忠标;谭天恩
雾滴传热传质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
建立了不同雾化粒度下雾滴传热传质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能与实验喷雾干燥脱硫塔上所得数据较好地吻合。所得的雾滴干燥曲线和吸收曲线有助于了解雾滴在塔内的干燥。反应过程,从而指导工业装置设计和操作的改进。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39 ) [HTML 0KB] [ PDF 1032KB] ( 897 )
0 陈子明
快速高架复合道路噪声特点研究
提出了等效声屏障模型,计算其不同车流量下的A计权声插入损失;采用虚声源法预测双层高架复合道路(即典型的高架复合道路)两侧的声场分布,得出这一复杂声场的特点,结果表明,地面道路噪声对上半空间声场的影响大于上层道路噪声对下半空间声场的影响,从而指出,必须对高架上层和地面采取包括声屏障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34 ) [HTML 0KB] [ PDF 1194KB] ( 990 )
0 刘文新**;陶澍;王永华
京密引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
用过滤、XAD-8和XAD-4树脂串联吸附等方法将京密引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定量分离为悬浮固体、憎水有机物、腐殖酸类化合物,XAD-4酸和其它亲水有机物。分别对不同形态有机物进行氯化处理,测定了产物中的挥发性卤代烃。结果表明,京密引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挥发性氯化产物是氯仿,此外还生成一溴、二溴氯甲烷及少量溴仿。溶解态腐殖酸类化合物的悬浮固态和悬浮固态有机物是生成氯仿的最主要母体。亲水有机酸也具有较高的卤代活性,而其它有机成分则表现出相对惰性。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64 ) [HTML 0KB] [ PDF 1257KB] ( 765 )
0 苗秀生;储少岗;徐晓白;胡克源
黄磷诱发氧化水中苯酚的机理研究
运用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和GC/MS对黄磷诱发氧化水中苯酚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黄磷诱发氧化条件下,苯酚首先氧化成中间产物,然后进一步降解,反应的非挥发性产物以羧酸为主。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苯酚去除率可达95%以上,降解表现一级反应特征。文章还探讨了苯酚的起始浓度、磷和酚的比例及温度对苯酚去除率和降解深度的影响。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93 ) [HTML 0KB] [ PDF 1488KB] ( 852 )
0 徐爱菊;朱秀华;刘卫东;王鸿道
有机废气对植物叶片组织伤害的研究
选定工厂生产中释放的7种气体甲醛、二氯酚、萘、四氯化碳、2,4D-脂、2,4D-酸、苯酚对套在塑料袋中的雪松(Cedrusdeodara)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的带叶枝条进行人工熏气试验,以确定有机废气对叶片组织的伤害程度,试验结果:甲醛、苯酚、萘对雪松叶组织伤害严重,表现为:表皮、下皮、内皮层细胞收缩变形,叶肉细胞及树脂道破损,筛胞收缩或破裂成空腔,转输组织中的生活细胞收缩或破损。2,4-D脂、甲醛、苯酚对刺槐伤害严重,表现为:表皮收缩,叶肉细胞失去正常形态。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2091KB] ( 982 )
0 张甲耀;肖化忠;田世忠;宋凌云;张甫英
三种有机磷萃取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通过3种有机磷萃取剂:甲基磷酸二仲辛酯(P350)、异辛基磷酸单异辛酯(P507)和磷酸二异辛酸(P204)对不同营养级水平的单种生物:藻类(斜生棚藻)、草履虫(尾草履虫)、类(大型)、鱼类(鱼苗)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有机磷萃取剂的毒性效应浓度(半致死浓度或半抑制浓度)为P350:0.40~9.30mg/L,P507:23.32~112.00mg/L,P204:59.50~138.00mg/L;毒性强弱的顺序为P350>P507>P204;建议把P350、P507、P204在水体中的安全浓度暂分别定为0.04mg/L、2.33mg/L和4.71mg/L。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60 ) [HTML 0KB] [ PDF 1030KB] ( 1104 )
0 张树立;赵保路;忻文娟
吸烟烟气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茶多酚保护作用的研究
以体外培养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模型,用分光光度法和ESR自旋标记方法研究了吸烟烟气对细胞的损伤以及抗氧化剂茶多酚(GTP)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吸烟烟气能引发V79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使膜浅层的流动性增加,但对膜深层的动态性质没有明显改变。加入GTP后能抑制烟气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和膜流动性的改变以及细胞死亡,且这种抑制作用与GTP的浓度呈量效关系,而GTP本身对细胞膜浅层的流动性无明显作用,但对深层的流动性则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还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探针研究吸烟烟气对细胞膜膜蛋白巯基结合位点局部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烟气作用增强,ESR波谱的强弱固定化比值(S/W)增大,表明膜蛋白上巯基结合位点处结构变得紧密,这说明吸烟烟气改变了膜蛋白的构象,GTP本身在高浓度(>0.1mg/mL)时也能使S/W增大,当低浓度(<0.05mg/mL)则没有影响。当GTP浓度为0.01mg/mL时就可以抑制烟气引起的S/W的增大。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1197KB] ( 1091 )
0 夏畅斌;何湘柱;易清风;肖永定
煤矸石灰渣研制聚硅酸铝混凝剂及应用研究
利用煤矸石灰渣制取聚硅酸铝(PSA)混凝剂以及利用PSA混凝剂处理印染和钢厂除尘废水。实验表明,该混凝剂具有优良的除浊、除色、除SS性能。与常规混凝剂相比。PSA混凝剂的脱色率和SS去除率均提高20%~40%。综合考虑SS去除率、脱色率两方面因素,在处理废水时,选择pH值为6.0,沉降时间15~20min为最佳。本文还对PSA混凝剂的混凝脱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6 Vol. 16 (5): 0-0 [摘要] ( 336 ) [HTML 0KB] [ PDF 1164KB] ( 1012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