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5年 15卷 1期
刊出日期 1995-02-20

论文
论文
0 朱庚申
资源补偿不足问题及其对策
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针对我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源补偿不足问题,提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以及有偿使用资源的对策。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167KB] ( 705 )
0 张慧明;林小妍;魏建
炭黑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及余热利用
研究炭黑生产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CO、H2及CH4等的净化及其余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直接燃烧法,不仅可将炭黑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CO2和H2,O,并可回收利用燃烧热,使炭黑生产余热利用率提高40%以上。直接燃烧装置可采用低热值尾气余热锅炉,并配置发电机组,即炭黑尾气发电。经济技术评价表明,采用直接燃烧法和炭黑尾气发电,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可观。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66 ) [HTML 0KB] [ PDF 1163KB] ( 856 )
0 陈淑美;干侣仙*;林志峰;廖绵初*
水源水、饮用水中氯仿、四氯化碳含量与微核率相关性研究

为了解并改善饮用水质,在1991年第4季度至1993年第1季度,于某市水源水和水厂出厂水中采水样,每季度采集1次,每站位同时取两份,一份测定卤代烃的含量,一份用于处理蚕豆根尖并计数根尖细胞微核率。结果表明水厂出厂水中卤代烃含量比水源水的高,尤其是四氯化碳,各水厂出厂水中卤代烃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发现水源水、水厂出厂水中四氯化碳含量与致突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78 ) [HTML 0KB] [ PDF 823KB] ( 641 )
0 金臘华;林波
淺水湖泊群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法
为了实现在一般微机上也能模拟浅水湖泊群的水质变化,从水质变化的基本控制方程出发,根据浅水湖泊群的水流特征与污染物迁移特性,首先建立了浅水湖泊群BOD-DO模型,然后针对恒定水流和污染源稳定排放污水的情形,把处于湖泊边界上的污染源所面临的湖面视为半无限区域,并考虑到浓度的可叠加性,提出了浅水湖泊群BOD-DO模型的近似解析解法。实例结果表明,这种解法计算工作量和存储量都较小,在一般微机上即能进行,且计算准确度基本上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40 ) [HTML 0KB] [ PDF 1176KB] ( 608 )
0 嵇庆;朱卫中;徐业义
18种国产香烟致突变性比较检测研究
使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技术研究了18种国产香烟烟雾水溶物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上述每种香烟均有明显的致突变性,其中淮海牌香烟致突变性最强,茶花牌香烟致突变性最弱。提示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可以用于香烟致突变性检测。同种香烟有滤嘴组和去除滤嘴组对比检测结果表明,过滤嘴可以减轻香烟的致突变性。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880KB] ( 803 )
0 孟华千;孟紫强;王玲
氟化物对工人淋巴细胞SCE的诱发
研究表明,磷肥生产中向空气排放的氟化氢和四氟化硅可诱发人血淋巴细胞SCE增高,可使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使细胞分裂周期迟缓。随接触年限的增加,SCE频率提高。然而接触氟空气污染约10年左右,人体对氟损害所产生的适应机制能够显著降低氟对遗传物质所造成的损伤。吸烟可加重氟化物对SCE的诱发,且吸烟年限越长,这种效应就越显著。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287 ) [HTML 0KB] [ PDF 990KB] ( 639 )
0 黎秉铭;黎莉;江成忠
地方性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病因的探讨
氟中毒的发生与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含量成正相关,但发病率的轻重又受到钙、镁离子的控制。研究表明:我国南方氟病地区青少年氟斑牙的发生,并非完全由煤烟氟污染玉米所致,而与南方平均气温高,病区人群长期大量饮用含氟和钙、镁离子偏低的水有关,特别是很少食用煤烟氟污染玉米的城市,这种相关性显得更加明显。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55 ) [HTML 0KB] [ PDF 1015KB] ( 733 )
0 薛彬;刘湛;雷志明
镉对小鼠免疫毒性研究
采用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方法,观察氯化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后不同时间,给小鼠一次灌胃30mg/kgCdCl2,未见对免疫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反复多次灌胃染毒14天,在0.3mg/ks/d组可见明显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IgM-pFC,抑制率为42.1%。体外试验表明,12.5μmol/LCdCl2与淋巴细胞作用48h,25μmol/LCdCl2作用72h,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率分别为38.3%和77.8%,以上结果表明氟化钢具有明显的免疫毒性。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13 ) [HTML 0KB] [ PDF 846KB] ( 632 )
0 黄霞;陈戈;邵林广**;钱易
固定化优势菌种处理焦化废水中几种难降解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针对焦化废水中的3种难降解有机物(喹啉、异喹啉、吡啶)筛选了具有效高降解能力的优势菌种。采用无纺布-PVA复合载体对优势菌种进行包埋固定。研究了包埋固定化优势菌种对相应有机物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经优势菌种处理8h,3种难降解有机物均可降解90%以上。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363KB] ( 879 )
0 叶芬霞**;徐向阳;俞秀娥;郑平;冯孝善
载体好氧预挂膜处理对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的影响
研究了生物腹载体经好氧预挂膜处理对厌氧附着膜膨胀床(AAFEB)反应器的起动、运行效能、厌氧生物颗粒性状的影响。载体经10天好氧预挂腹处理后的反应器比对照提前15天完成起动;且具有较好地耐受有机质负荷和水力负荷冲击的效能。处理反应器中厌氧生物颗粒的一些性能指标值,如最大比产酸活性、最大比产甲烷活性、F(420)、生物膜浓度等均优于对照。另外,两种反应器厌氧生物颗粒内微生物相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37 ) [HTML 0KB] [ PDF 1079KB] ( 593 )
0 严国安;李益健;王志坚;张忠新;胡玉波
固定化栅藻对污水的净化及其生理特征的变化
将斜生栅藻包埋固定在褐藻酸钙凝胶胶珠中。对人工配制的污水进行净化,研究其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以及净化过程中藻类的生长,叶绿素α含量、光合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并与未固定的斜生栅藻(悬浮藻)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由于固定化提高了斜生栅藻的合成代谢生理活性,延迟衰老,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明显提高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975KB] ( 876 )
0 满春生;徐守忠;王骏
温度对提高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酚废水效率的研究
从生化反应动力学理论出发,讨论了温度与生化反应速率的相关作用,重点研究了温度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回归出脱氢酶反应速度的Arrhenius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是显著的,当水温由20~25℃(升至50~55℃时,出口水含酚合格率由88%提高至100%,COD去除率由68%提高至85%。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06 ) [HTML 0KB] [ PDF 866KB] ( 643 )
0 赵宗昇
氧化铁砷体系除砷机理探讨
从化学热力学和铁砷沉淀物的红外光谱两个方面探讨了氧化铁砷体系沉淀除砷的机理,在低pH值条件下,废水中的砷酸根离子与铁离子形成溶度积很小的FeAso<sub>4</sub>,并与过量的铁离子形成的FeOOH羟基氧化铁生成吸咐沉淀物,使砷得到去除。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07 ) [HTML 0KB] [ PDF 791KB] ( 902 )
0 徐恒振
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在溢油鉴别中的应用
建立了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的溢油鉴别模式,提出了油种鉴别的置信水平λ的灰色模糊区概念,给出了常见的14种油、风化的任丘原油和海面溢油的灰色关联反动态聚类图,油种鉴别主要受风化和实验误差的影响,风化30天,任丘原油同其它13种油可分类的置信水平范围为0.8964<λ<0.9841,海面溢油可鉴别区为0.0705<λ<0.9378,溢油鉴别结果表明,本法较指纹谱图识法的准确度高。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465KB] ( 548 )
0 陈甫华;张相如;杨克莲;戴树桂
氢化发生/低温捕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法测定天然水中的烷基锡化合物
建立了天然水中一甲基锡(MMT)、二甲基锡(DMT)、三甲基锡(TMT)、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三丁基锡(TBT)等烷基锡化合物同时测定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烷基锡化合物衍生为相应氢化物,经液氮低温捕集、色谱分离后由电热石英炉原子吸收检测。对分离度和灵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绝对检出限为0.81~2.30ngSnn,相当于分析0.4L水时2.0~5.8ngSn/L。各烷基锡6ngSn的相对标准偏差,一般不超过9.2%,采用新的措施可以延长色谱柱使用寿命,本文还给出了海河河口水样的测定结果。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1101KB] ( 590 )
0 陶思明
市场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关系
市场经济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更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客观形势迫切要求自然保护战线以改革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积极培育自然保护新机制,更好地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吸引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促进自然保护工作深入发展,为国家实施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做出新贡献。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318 ) [HTML 0KB] [ PDF 1924KB] ( 603 )
0 汪金舫;刘铮
土壤中钒的化学结合形态与转化条件的研究
为了利用和控制土壤条件,改善土壤供钒特征,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综合参考国内外对土壤中其他微量元素形态划分的方法,初步区分出土壤中的钒以5种主要的化学结合形态存在。其含量多少依次为残留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易还原锰结合态>可溶态。通常,残留态钒占土壤全钒含量的90%以上,而可溶态钒的含量常低于1μg/g。一般而言,在较高的温度,较强的还原条件以及酸性土壤条件下,土壤中其它化学结合态钒更多地向可溶态钒转化;除有机质结合态钒外,其它形态钒的含量都与土壤全铁含量间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外源钒在酸性红壤中的形态转化速率较慢,在石灰性的栗钙土中的形态转化速率较快。酸性土壤对钒的缓冲能力强,缓冲容量大,不容易产生钒污染。
1995 Vol. 15 (1): 0-0 [摘要] ( 400 ) [HTML 0KB] [ PDF 1305KB] ( 67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