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1年 11卷 6期
刊出日期 1991-12-20

论文
论文
0 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规律研究
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规律研究
本文引用日本OECD活性污泥标准培养方法,培养括性污泥,采用该活性污泥及单一来源的微生物体系研究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规律。用荧光分析法测定降解中的苯并(a)芘的浓度,解决了常规BOD5方法对ppm数量级以下痕量有机污染物测定的困难。实验结果表明:选种伴随生物降解过程的化学物质的跟踪测定是研究水体中痕最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61 ) [HTML 0KB] [ PDF 186KB] ( 584 )
0 王瑛 龙德环 朱惠刚 周德颢
小鼠微核试验检测北京市大气飘尘致突变活性
本研究以小鼠微核试验法检测北京市大气飘尘的致突变活性,结果显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和清洁区大气飘尘提取物微核率与对照比均有显著性增高,飘尘浓度与微核率呈正相关,提示大气飘尘提取物可致哺乳类动物细胞染色体损伤,小鼠微核试验用于检测大气飘尘的致突变活性,具有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97KB] ( 666 )
0 孙庆瑞 王美蓉 张颖 唐孝炎**
春季降水中的硫*
在酸雨污染严重的柳州、韶关现场观测证明,绝大部份雨样s(Ⅳ)和H<sub>2</sub>O<sub>2</sub>不能共存。柳州样品中,75%含有S(Ⅳ),24%的样品含有H<sub>2</sub>O<sub>2</sub>,韶关样品中仅13%含有S(Ⅳ)。大气中SO<sub>2</sub>浓度越大,降水中的S(Ⅳ)浓度越高,H<sub>2</sub>O<sub>2</sub>浓度越低。H<sub>2</sub>O<sub>2</sub>液相氧化S(Ⅳ)是一个重要的致酸机制。在柳州降水中有两种形态的s(Iv), 一种可迅速与H<sub>2</sub>O<sub>2</sub>反应,另一种基本不与H<sub>2</sub>O<sub>2</sub>反应。用统计的方法求得柳州硫的清除比Wso<sub>4</sub>=5.9×10<sub>5</sub>,Wso<sub>2</sub>=2.1 x10<sub>4</sub>。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03 ) [HTML 0KB] [ PDF 283KB] ( 519 )
0 孙林枫
石油和油分散剂对藻类的一些化合物比值关系的影响
本文利用藻类连续培养污染研究方法,研究胜利油田原油、渤海原油和Corexit9527油分散剂对藻类的一些化台物比值关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ON/PCHo随藻种和污染方式不同而增大戒减小。POP/PCHO减小,PON/POP增大,表明石油污染使藻体内有机磷含量减少。Chla/PCHO总的来说增大,藻体内叶绿素a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原油加入油分散剂与单独使用原油有基本一致的影响趋势,但原油的影响普遍得到加强。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37 ) [HTML 0KB] [ PDF 191KB] ( 609 )
0 龙腾锐 何强 夏志祥
厌氧流化床动力学模式研究
本文对厌氧流化床(AFB)处理屠宰废水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推隶了与Monod方程形式相似的生物膜表面面积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式,并应用上向流厌氧流化床(UAFB)的试验数据,求得了相应的动力学常数。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11 ) [HTML 0KB] [ PDF 201KB] ( 655 )
0 李青山
长春南湖富营养化现状及预测研究
本文根据南湖水质分析结果,讨论了影响南湖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特征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南湖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工农业产值增长速度,利用磷负荷模型对富营养化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50 ) [HTML 0KB] [ PDF 275KB] ( 560 )
0 彭呜** 王焕校 吴玉树
镉、铅诱导的玉米(zea maysL.)幼苗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用透射电镜观察镉、铅处理5天后的玉米幼苗根、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锅5ppm,铅100ppm处理时,玉米根叶细胞核无明显伤害。但当镉,铅浓度增大时,细胞核变形,核膜皱折。当镉50ppm、铅1000ppm时,出现核空泡,核膜破裂。线粒体是对重金属较敏感的细胞器。较低浓度处理时,线粒体内腔嵴突减少或消失。当镉50ppm和铅1000ppm处理时,线粒体肿胀成巨大型线粒体,内腔空泡,有的线粒体溃解。镉、铅破坏了叶绿体膜系统,较低浓度处理时,使叶绿体基粒垛迭减少,当镉,铅浓度升高时,可见类囊体肿胀或缺失,基粒垛迭无规律,无基质片层,脂类小球增大增多。镉50ppm和铅1000ppm处理时,可观察到叶绿体膜系统溃解,叶绿体皱缩成球形。因此,高浓度镐、铅对玉米幼苗超微结构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将造成细胞死亡。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455 ) [HTML 0KB] [ PDF 5102KB] ( 713 )
0 孙玉琳 王悦江 孙晓刚 俣继梅
济南岩溶地下水的有机物污染*
随着济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超量开采地下水,严重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平衡,使地下水位下降至22.5m(1990年初),低于27.5m的涌泉临界水位,造成泉水干涸。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局地大面积的降水漏斗,地表塌陷,并使水质产生恶化趋势,加剧了供需矛盾。为了查清济南水源有机污染状况,我们采用Gc/MS进行微量有机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地下水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污染,在工业区水源地分析出苯系物、氯代烃,这些污染物虽然含量极微,但会在生物体积累。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11 ) [HTML 0KB] [ PDF 255KB] ( 619 )
0 李智边 姚增权 濮文青
考虑风切变的沿海熏烟模式
在Misra沿海熏烟模式基础上,引人热力内边界层顶上下的风向切变,发展了一个新的熏烟模式。该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比一些经验修正方法合理,而且其预测的地面最大浓度轴线随距离增加而偏转以及污染物横向散布范围加宽等浓度分布特征与SF<sub>60</sub>踪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00 ) [HTML 0KB] [ PDF 554KB] ( 629 )
0 梁超轲 田厚文 李文华 马凤
高氟煤烟污染玉米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室内煤烟型氟中毒地区的污染玉米,喂养大鼠3个月。对照组含2.4mg/kg氟,各种指标均无改变,23.8mg/kg氟组,未发现明显氟斑牙,57.9和128.9mg/kg组均发生中度到重度氟斑牙。此结果为制订煤烟污染氟中毒地区粮食氟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299 ) [HTML 0KB] [ PDF 253KB] ( 539 )
0 胡康萍 许振成
水体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水体污染物在单元水体内备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是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工作中最关键而又最敏感的问题。本文在区域水体功能区划分、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及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日前情况下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套方法从特定意义上来说是不同预定目标下的资源优化分配模式。只要掌握了本文所介绍方法的基本思想,具体的分配只需简单的计算即可。此外,虽然所述的方法是以水环境容量为基础提出来的,但同样适用于所谓“目标总置控制”问题。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45 ) [HTML 0KB] [ PDF 322KB] ( 675 )
0 夏光
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与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对此的立场主要是:明确发达国家的责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消除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全球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中国将以积极的姿态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开展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调整能源利用方武;大力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建设等。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194KB] ( 598 )
0 马志毅 周凤鸣 吴炳耀 邢权 杨文敏
用粉煤灰处理含氟水的研究*
本文选择适当种类的粉煤灰处理含氟水,可使高氟区水中的氟降至规定范围,并无明显不良作用;并使含氟工业废水中的氟大幅度降低,同时使pH值得判调整,COD、SS也有一定去除,基建费用及运行费用均低于传统的石灰沉淀法。最后指出,对甩于除氟后的粉煤灰应妥为处置,否则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可将其固化成不同建筑砌块加以合理利用。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280 ) [HTML 0KB] [ PDF 198KB] ( 548 )
0 沈荚娃 曹洪法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简述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受体表征、危害性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同时为生态风险评价制定规范的程序、准则和指南,提供标准试验方法系列。现有
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技术关键在于确定受体和终点;风险表征,其中最普通的是商值法和暴露-反应法;非确定性处理。对我国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520 ) [HTML 0KB] [ PDF 255KB] ( 756 )
0 许世琼* 朱惠刚 杨铭鼎
BALB/c3T3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方法的建立
为阐明水质污染的潜在致癌性,本文对规范化试验稍作修改,建立了BALB/C3T3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系统,结果表明试验方法是可行的。DMSO在10~50μl/5ml范围内自发转化率为0.5~3.0/瓶或O.2~0.8‰,A3l-I-1对3-MCA的敏感性属中等,阳性结果重复性良好,试验方法可靠。对试验的优越性和结果判定标准进行了讨论,认为本试验除可用于检测可疑环境致癌物外,尚可作为研究致癌机理的体外模型。
1991 Vol. 11 (6): 0-0 [摘要] ( 392 ) [HTML 0KB] [ PDF 216KB] ( 64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