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87年 7卷 6期
刊出日期 1987-12-20

论文
论文
0 齐恩山 高拯民 李培军 赵忠生 任丽萍
沈阳西部污水在土壤—水稻系统中净化功能分层动态模拟实验的研究
用分层动态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土壤——水稻系统对沈阳西部污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BOD<sub>5</sub>、COD、TOC净化功能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连续三年灌溉,污水中BOD<sub>5</sub>、COD、TOC在各层土壤中的净化率随着土壤发生层次的深度而减少,而各层次输出水TOC/BOD<sub>5</sub>的比值恰好相反,则随泞度而递增。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47 ) [HTML 0KB] [ PDF 282KB] ( 987 )
0 汪雅各 王玮
模拟酸雨对若干蔬菜影响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模拟酸雨对黄瓜、西红柿、菠菜和青菜叶片损伤、生长及
产量的影响。探讨了蔬菜宏观损伤的一般规律及叶片损伤、生长和产量的酸度阈值。初步研究了模拟酸雨对青菜叶片微观损伤和叶绿素、膜透性、根伤流量以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此外,试验了模拟酸雨对14种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并与相对产量显著下降的pH值作了比较。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42 ) [HTML 0KB] [ PDF 268KB] ( 908 )
0 林观辉 周秀贞 王家繁 白光华 翁永瑞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方法的研究
本文针对《国标》适用区域的划分问题,以深人开展城市环境结构、噪声污染调查及主观评价研究为基础,经区划试点和八个城市的实践验证。详细地介绍了城市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方法。提出以保护居民为主和便于管理、促进治理的区划基本原则,以《国标》适用区域的含义、城市总体规划设想,噪声污染现状、噪声主观评价结果为依据。阐明区划的具体方法以及区划中城市部分环境的功能隶属和相邻区域边界问题的处理等。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29 ) [HTML 0KB] [ PDF 233KB] ( 826 )
0 金相灿 张玉清 杨天行* 文先键 金玉屏
湘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本文介绍了湘江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概况,考虑了溶解态、颗粒态和底泥重金属之间的相互迁移转化过程,建立了重金属河流污染带水质模型,并讨论了方程的边界条件和模型
的六个参数的确定。经过计算和验证。计算值和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30%范围之内,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并被当地用于水质预报和水质规划之中。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508 ) [HTML 0KB] [ PDF 275KB] ( 782 )
0 刘克 方丹群 陈潜
交通噪声在城市建筑环境中传播规律的探讨
本文将我国城市建筑布局分布三种类型,各种布局相应给出其交通噪声传播的衰减计算公式,对于城市街道“混响”的影响,在模型中应用“混响因子E”并置声源于混响场“重心”
加以修正。应用此计算公式,可以预测声级衰减到某一定值(如55dB)的污染区域面积及暴露人口百分比。所有公式经北京市十三个典型区域验证,证明计算值与实际值符合很好。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394 ) [HTML 0KB] [ PDF 248KB] ( 932 )
0 王炳坤 北尾 高嶺 木曾 祥秋
活性炭对含有机物废水处理的基础研究
本文研究了活性炭对难分解性有机物吸附的规律,探讨了将低浓度有机物从废水中浓集并解吸,供进一步化学氧化处理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人工废水的苯胺溶液被活性炭吸附时,在pH2.3和12.0时都服从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并且在pH值较低时也可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时发现,溶液的pH值对吸附的影响较大,且与苯胺在溶液中存在的状态有关。另外,柱式吸附和解吸的结果表明,粒状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量与扮末状的基本上一致。解吸的速度很快,解吸液中苯胺的浓集倍数相当高,可达65.4倍。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06 ) [HTML 0KB] [ PDF 1819KB] ( 903 )
0 陶旭光* 包克光
镉毒性效应的早期检测指标的研究——镉致尿钙升高的规律及其意义
对大白鼠的镉暴露状况实行“干预”,以观察不同镉剂量水平和不同暴露时间下的尿钙变化趋势及其规律,并结合肾肚病理学检查,为确定尿钙能否作为镉毒性效应的早期检测指标提供实验依据。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242KB] ( 763 )
0 刘殿家 温晓丹
水质“箱式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在淮河蚌埠段的尝试
本文从“黑箱”认识论出发,采用淮河蚌埠段的历年流蹙、水质实测资料,建立水质 “箱式模型”,绘制综合平衡系数(K)与流量(Q)的关系曲线,即K~Q曲线,把复杂的,难以搞清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对准河蚌埠段污染指标——COD的分析、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399 ) [HTML 0KB] [ PDF 247KB] ( 1170 )
0
水环境容量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文讨论了水环境容量定义及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以及有机物与重金属污染在水环境容量中的计算方法和工作程序,并且介绍了水环境容量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524KB] ( 793 )
0 王志仁*
双塔萃取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803-1#液体树脂做萃取剂,由中分式萃取塔组成双塔对流萃取工艺,处理对叔丁酚生产排出的废水。含酚浓度高达23000mg/1。净化后出水含酚为O.3mg/1,去除率达到99.999%,COD44000mg/l降歪183mg/l,去除率99.56%,分别达到或接近国家排放标准。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67 ) [HTML 0KB] [ PDF 275KB] ( 873 )
0 魏兴义 鲁军 胡建英 陈慕理
臭氧-过氧化氢处理水中对甲苯胺的研究
本文以对甲苯胺为模拟物,研究了H<sub>2</sub>O<sub>2</sub>、O<sub>3</sub>、H<sub>2</sub>O<sub>2</sub>/O<sub>3</sub>、H<sub>2</sub>O<sub>2</sub>-Fe<sup>2+</sup>/O<sub>3</sub>系统在不同pH条件下,氧化降解溶于水中对甲苯胺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H<sub>2</sub>O<sub>2</sub>,O<sub>3<sub>无论在酸性,碱性或中性介质中对甲苯胺的降解都是有限的。H<sub>2</sub>O<sub>2</sub>/O<sub>3</sub>系统降解能力有所提高,尤萁在pH值为10时较更明显。Fe<sup>2+</sup>的加入和pH呈酸性条件,促使氧化反应引向深化。H<sub>2</sub>O<sub>2</sub>—Fe<sup>2</sup>/O<sub>2</sub>系统与H<sub>2</sub>O<sub>2</sub>/O<sub>3</sub>氧化系统相比较,对甲苯胺的分解率提高了一倍,取得明显的效果。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86 ) [HTML 0KB] [ PDF 187KB] ( 857 )
0 徐金瑞 刘以饿 岑传铨
制药厂废水中硫脲的测定
本文研究了银电极二次导数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制药厂废水中硫脲(Tu),提出了消除S<sup>2-</sup>干扰的方法。当底液为O.07NNaOH溶液,Cu<sup>2+</sup>浓度为4ppm,富集电位-0.1V,富集时间4min时,50ml试液中60μgS<sup>2</sup>-对4 pgTu并不干扰,其他阴离子,如80倍Tu的SO<sup>2-</sup><sub>4</sub>,10倍S<sub>2</sub>O<sup>2-</sup>,SO<sup>3-</sup>,NO-2和1倍SCN-也不干扰Tu的测定。10~100ppbTu范围内,Tu的阴极溶出峰高和其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可低至10ppbTu。对18ppbTu,测得的回收率为99~105%。测定goppbTu的试样,相对标准偏差为8%。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60 ) [HTML 0KB] [ PDF 177KB] ( 967 )
0 杨东生 邓萌 曾令聪 徐世惠 杨保初
高压放电实验的离体血细胞遗传学效应研究
采用健康人外周血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在高压雷电(+1200kv,+2700kV)冲击下的细胞生物学效应。以同一健康者血培养物为对照。结果表明,两个电压实验组细胞染色体损伤非常显著地增高。电场对靶细胞的可逆性损伤呈随机性分布提示,染色体畸变频率的增高,与超负荷电击穿效应的促使有关,更主要的是电磁辐射作用的结果。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424 ) [HTML 0KB] [ PDF 167KB] ( 782 )
0 李增禧 粱业成 盛少禹 黎祺绰 许发*
四会县鼻咽癌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
本文对鼻咽癌高发区及低发区的岩石、土壤、河水、井水、大米、人发,血清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镍和铜含量高于低发区,均有显著性差异,鼻咽癌高发区的钼含量低于低发区,有显著性差异。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398 ) [HTML 0KB] [ PDF 138KB] ( 884 )
0 诸洪达 黄星辉 宋焕文 李建 张景源
226Ra210Pb和310Po由温泉水和土壤向某些食用生物转移的调查
本文调查了某富船226Ra温泉水中生长的水生食用生物和某些用温泉水灌溉的农产品的226Ra、210Pb和210Po含量及其分布和转移。这些食品包括鲫鱼、螺蛳、大米、某些蔬菜、鸭子及鸭蛋。还测定了船226Ra、210Pb和210Po在该泉水,稻田和菜地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文中着重估算了这些放射性核素从这些环境介质向这些食用生物的转移系数(TF)和甄别因数(DF)。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326 ) [HTML 0KB] [ PDF 246KB] ( 985 )
0
中美环抱科技合作会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1987 Vol. 7 (6): 0-0 [摘要] ( 259 ) [HTML 0KB] [ PDF 76KB] ( 651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