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0年 30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0-04-20

论文
论文
433 李琛, 余应新, 张东平, 冯加良, 吴明红, 盛国英, 傅家谟
上海室内外灰尘中多氯联苯及其人体暴露评估
2008年11月~2009年6月以气象学分4个季度测定了上海地区居民家庭室内外灰尘中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研究表明,春季和冬季室内灰尘中PCBs平均含量高于夏季和秋季,而室外灰尘中PCBs含量表现相反特征.单个室内样品∑PCBs浓度范围为1.0×103~1.97×106pg/g,室外为n.d.~1.96×106pg/g.此外,通过生理学的体外实验模拟人体胃肠消化过程,并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影响PCBs生物有效性的因素,发现胆汁浓度相对于消化时间、液固比和污染物浓度对PCBs生物有效性影响最大.依据室内外灰尘中PCBs年平均浓度、生物有效性及灰尘摄入量计算得出,上海地区儿童和成人通过摄入灰尘人均PCBs的日暴露量分别为2.657×102~1.078×104pg/d和1.328×102~ 5.392×103pg/d.
2010 Vol. 30 (4): 433-441 [摘要] ( 297 ) [HTML 1KB] [ PDF 1154KB] ( 1386 )
442 黄海凤, 褚翔, 卢晗锋, 张波, 陈银飞
两种介孔分子筛动态吸附VOCs的研究
采用模板剂法制备了孔道规整、大比表面积的2种介孔分子筛MCM-41和SBA-15,并以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为吸附对象,考察了介孔分子筛动态吸附VOCs的性能.结果表明,增加VOCs分子尺寸和浓度,降低床层温度可大幅提高介孔分子筛吸附性能.SBA-15由于介孔壁上的微孔结构适合吸附低浓度、小分子VOCs;MCM-41更适合吸附高浓度、大分子VOCs.TPD脱附试验表明,VOCs在介孔材料表面150℃下就能基本脱附完全.
2010 Vol. 30 (4): 442-447 [摘要] ( 289 ) [HTML 1KB] [ PDF 450KB] ( 1781 )
448 代伟, 庄海棠, 麻炳辉韩敏敏, 郑宇, 陈庆渺
新型多孔材料MOF-199脱除噻吩硫化物
采用水热法合成新型多孔材料MOF-199,利用XRD、77K下N2吸附等温线和SEM表征其结构.运用固定床吸附穿透曲线考察了模型燃油类型对MOF-199吸附分离噻吩的影响.结果表明,MOF-199在脂肪和芳香模型油中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96wt%和1.85wt%,超过相关文献报道.MOF-199在含溶解水和纯混合模型油中噻吩硫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15wt%和1.62wt%,脱硫吸附容量降低了25%. 运用活性炭分层填装吸附柱技术可使MOF-199饱和吸附容量达到2.12wt%.
2010 Vol. 30 (4): 448-452 [摘要] ( 343 ) [HTML 1KB] [ PDF 623KB] ( 1488 )
453 许秋瑾, 郑丙辉, 朱延忠, 李涵, 蒋丽佳
三峡水库支流营养状态评价方法
综合应用国内外湖库营养控制标准的制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综合营养指数校验法,并对三峡库区支流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30条支流中,19条支流的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富营养化水平,11条支流的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中营养水平.4~9月各支流的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8月份出现最大值(55.43),显示春、夏季节库区支流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较高,应为控制库区富营养化发生的敏感时期.与目前国内传统的由“七五”期间调查的26个湖泊总结得出的“湖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的评价方法相比,综合营养指数校验法的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三峡水库支流的实际水质状况,适用于三峡水库支流的富营养化评价.
2010 Vol. 30 (4): 453-457 [摘要] ( 331 ) [HTML 1KB] [ PDF 396KB] ( 1813 )
458 潘琦, 王峰, 刘军, 杨海真
上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水工程成本效益分析
针对上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水回用问题,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对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水价对中水工程成本效益的影响.成本计算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全生命周期内总成本集中在240.27~276.00万元之间.不同水价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上海现行水价的条件下,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全生命周期效益主要集中在-53.98~-37.54万元之间,50年内不存在投资回收期;当水价为3.8元/t时,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主要集中在23.03~51.94万元之间,投资回收期为18~19a;当水价为6.10元/t时,工程效益主要集中在192.47~263.36万元之间,投资回收期为4~5a.因此单从中水工程的成本效益角度来看,上海现行水价偏低,中水回用工程缺乏推广优势,建议适当提高水价或对中水回用工程进行补贴.
2010 Vol. 30 (4): 458-463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388KB] ( 1556 )
464 郜红建, 张显晨, 张正竹, 宛晓春
安徽省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 mg/L)>皖南山区(0.24mg/L). 61.85%的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小于0.50mg/L,24.89%在0.50~1.0mg/L之间,12.05%在1.01~1.50mg/L之间,1.21%高于1.5mg/L.不同地区居民每人每天饮水摄氟总量为0.26~4.3mg (以2.2L饮水量计).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饮水摄氟总量全部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低限量,应采取饮茶或饮水加氟措施增加摄氟量,而在淮北平原区亳州市部分样点氟化物摄入量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高限量,宜采取降氟饮水方法减少人体摄氟量.
2010 Vol. 30 (4): 464-467 [摘要] ( 322 ) [HTML 1KB] [ PDF 294KB] ( 3271 )
468 王伟琴, 金永堂, 吴斌, 孙肖瑜, 庞晓露, 王静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
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浙江省101个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MC)的健康风险度进行评价,提示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采集MC污染相对严重的A、B 2饮用水源,一部分利用树脂对其中的MC进行浓集,另一部分加入稀释的纯毒素MC-LR模拟水源水中MC释放的情况,同时制备相同浓度的纯毒素序列,利用Ames试验检测藻毒素浓集物、水样中藻毒素和纯毒素对细菌的致突变性,彗星试验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产生的DNA损伤,微核试验检测鲤鱼红细胞微核的诱发效应.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藻毒素浓集物、纯毒素和藻毒素稀释水样均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不同程度损伤(P <0.01),损伤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重,高剂量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A和纯毒素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尚未观察到藻毒素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及纯毒素在Ames试验中具有显著的致突变作用.利用树脂浓集水源水中MC和向水源水中加入稀释的MC-LR模拟MC释放2种方法切实可行,饮用水源水中MC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和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远期危害.
2010 Vol. 30 (4): 468-476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431KB] ( 1847 )
477 刘伯雅, 魏东芝, 鲁思然, 周文瑜, 沈亚领, 徐韧, 王金辉
灵菌红素对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研究
研究了沙雷氏菌的天然产物灵菌红素对引起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和光解性质.结果表明,5.0μg/mL灵菌红素能够在24h内将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水华鱼腥藻和微小平列藻培养液中的藻类全部杀死,除藻活性高达100%.5.0μg/mL灵菌红素在30000lx光强下36h完全分解,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2010 Vol. 30 (4): 477-482 [摘要] ( 451 ) [HTML 1KB] [ PDF 399KB] ( 1614 )
483 张楠, 孙长虹, 季民
响应曲面法研究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的环境因子
利用响应曲面法,评价了影响沉水植物蓖齿眼子菜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克藻效应的3个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强度、全盐量)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藻细胞个数相对抑制率在温度为42℃、光照强度为2683lx、全盐量为3706mg/L时,达到最佳状态.方差分析显示,其显著性小于0.0001,相关系数为0.9800,模型拟合度较好.
2010 Vol. 30 (4): 483-486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521KB] ( 1085 )
487 卢少勇, 焦伟, 金相灿, 李光德, 刘震, 张烨
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采用BCR3步分级提取法测定了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Pb、Cd、Cu和Zn)不同形态的含量,初步评估了这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和Zn主要以可提取态存在(即弱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而Pb和Cu均以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式.通过计算可提取态含量所占总量百分量大小,可知各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大小排序为:Zn(53.06%)>Cd(50.84%)>Cu(34.62%)> Pb(28.65%).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与各金属不同形态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氧化态重金属与有机碳结合的趋势远大于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表层沉积物中可提取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表现为草海>外海,除Cu外,大部分样点的可提取态Pb、Cd和Zn含量均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少.
2010 Vol. 30 (4): 487-492 [摘要] ( 314 ) [HTML 1KB] [ PDF 545KB] ( 1670 )
493 陈如海, 詹良通, 陈云敏, 胡洪志
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利用特制的取样器从西溪湿地钻取连续完整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进行测试;通过TN、TP、OM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并运用有机指数法对该湿地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湿地60cm深度以内的底泥为轻度~中度污染,属于活性层;埋深大于60cm的底泥未受污染或者污染较轻,属于相对稳定层;TN、TP、OM在垂向上的变化呈显著相关关系.TN、TP在底泥孔隙水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上覆水体中的含量;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底泥孔隙水中的氮、磷及其他有机污染物会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去,只实施换水处理难以根除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对作为内污染源的底泥,疏浚应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理措施,60cm活性层深度可作为该湿地疏浚参考深度.
2010 Vol. 30 (4): 493-498 [摘要] ( 375 ) [HTML 1KB] [ PDF 412KB] ( 1961 )
499 罗固源, 卜发平, 许晓毅, 曹佳, 舒为群
温度对生态浮床系统的影响
通过构建生态浮床净化临江河重污染河水,全面考察了温度对浮床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生态浮床系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对生态浮床系统氮、磷净化效果的影响呈抛物线型.在水温为2~29℃时,生态浮床对TN和TP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当水温超过29℃时,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温度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要大于对TP的影响.研究表明,浮床系统的最佳运行水温为25~29℃,此时浮床植物的平均株高为209.9cm,对氮、磷的平均累积量分别为69.84,19.73g/m2;浮床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38.7%~44.1%和38.6%~43.6%.
2010 Vol. 30 (4): 499-503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383KB] ( 1256 )
504 陈婷婷, 唐崇俭, 郑平
制药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与毒性机理的研究
采用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污泥床反应器考察了制药废水的生物脱氮性能,并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制药废水、厌氧氨氧化处理进出水的生物毒性,以及制药废水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蓄积毒性.结果表明,当制药废水稀释30倍以上时,毒性物质浓度低于毒性抑制浓度阈值,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运行性能良好,平均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分别达87.8%和95.6%,平均总氮容积负荷可达10.38 kg/(m3×d);但当进水稀释小于20倍时,毒性物质浓度高于毒性抑制浓度阈值,反应器运行性能恶化,平均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降至24.6%和26.0%,直到完全消失.制药废水、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进出水均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在相对发光度为50%时,所对应的制药废水、反应器进水、出水的稀释倍数分别为70.5,5.19,7.77倍.经厌氧氨氧化处理后,出水毒性增强,说明制药废水毒性物质可在厌氧氨氧化污泥中蓄积,具有蓄积毒性.
2010 Vol. 30 (4): 504-509 [摘要] ( 350 ) [HTML 1KB] [ PDF 400KB] ( 1276 )
510 郭燕, 肖利平, 邓志毅, 汤文琪
Fe0-厌氧微生物体系处理活性艳蓝X-BR的试验研究
采用零价铁(Fe0)-厌氧微生物处理体系,以蒽醌染料活性艳蓝X-BR为处理对象,通过摇床试验研究了Fe0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染料脱色的影响,并对比了该染料在3种不同处理体系中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在Fe0-厌氧微生物体系中,Fe0投加量和pH值均存在最适宜值,当两者分别控制在400mg/L和7,染料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100mg/L和68h时,该体系脱色率可达到90%以上;与相同反应条件下的纯Fe0、纯厌氧微生物体系相比,该体系的脱色率提高近40%.根据紫外-可见光谱分析,Fe0可有效促进厌氧微生物对X-BR及其中间产物的降解,实现完全脱色.其脱色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当染料初始浓度由50mg/L增至800mg/L时,反应速率常数k值由0.0470h-1降至0.0102h-1.
2010 Vol. 30 (4): 510-515 [摘要] ( 278 ) [HTML 1KB] [ PDF 460KB] ( 807 )
516 孔令国, 王玲, 薛建军
负载型三维粒子电极降解甲基橙模拟废水研究
采用负载型活性炭为填充电极的三维电极法处理甲基橙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粒子电极的处理效果,考察了影响模拟废水中色度与COD去除率的因素,探讨了甲基橙降解的反应动力学,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初步研究了甲基橙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负载锰的氧化物的粒子电极处理效果最好,降解3h后,色度与COD去除率分别达95%与80%;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槽电压12V,初始pH值为3,辅助电解质浓度0.05mol/L.反应动力学分析显示,甲基橙降解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动力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以负载型活性炭为粒子电极的三维电极法对模拟废水中的色度与COD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
2010 Vol. 30 (4): 516-521 [摘要] ( 295 ) [HTML 1KB] [ PDF 524KB] ( 1324 )
522 苏彩丽, 余泳昌, 任天宝, 张莎莎, 田园
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硫研究
采用SBR反应器进行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脱氮除硫研究.结果表明,以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在30d内可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以1~2mm为主, SVI为30~40mL/g,微生物组成以短杆菌为主,外部包裹大量丝状菌.当COD和NH4+-N负荷分别保持在1.65kg/(m3·d)和0.17kg/(m3·d),硫化物负荷从0.15kg/(m3·d)逐步提高到0.90kg/(m3·d)时,好氧颗粒污泥对硫化物、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99%、>80%和>98%.在高硫化物浓度下,反应器仍然表现出良好的脱氮效果,可能是由好氧颗粒污泥的层状结构和硫化物能先于NH4+-N快速氧化的特点决定的.
2010 Vol. 30 (4): 522-526 [摘要] ( 285 ) [HTML 1KB] [ PDF 567KB] ( 964 )
527 王电站, 周立祥
好氧颗粒污泥法降解苯胺的特性
在控温摇床上采用好氧振荡的方法,在含有苯胺和硝基苯混合废水处理厂的好氧污泥中,驯化降解苯胺的混合微生物.在驯化过程中发现混合微生物逐渐形成了颗粒污泥,采用此颗粒污泥(混合微生物)进行苯胺降解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微生物在以苯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降解苯胺的能力,且最适宜的温度为28℃,最佳的pH值为7.0,当苯胺的起始浓度为600mg/L时,此条件下在18h内被完全降解,混合微生物降解苯胺的速度达到33.6mg/(L·h).
2010 Vol. 30 (4): 527-532 [摘要] ( 310 ) [HTML 1KB] [ PDF 524KB] ( 918 )
533 刘总堂, 许敏, 林云青, 卢再亮, 章钢娅
有机黏土对污染土中HCH的固定及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黑麦草盆栽实验研究了有机黏土对污染土壤中六六六的吸附固定效果及其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有机黏土可以有效固定污染土中的六六六,降低其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减少六六六在黑麦草中的积累.与对照相比,添加1%~8%有机黏土可固定土壤中50.4%~78.5%的六六六,当添加比例为8%时,黑麦草地上部分和根系中六六六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3.9%~87.6%和37.4%~56.6%,各种处理的效果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P < 0.05).添加1%~4%有机黏土,能有效促进黑麦草茎叶部分的生长.
2010 Vol. 30 (4): 533-538 [摘要] ( 228 ) [HTML 1KB] [ PDF 614KB] ( 941 )
539 胡正华, 杨燕萍, 李涵茂, 陈书涛, 李岑子, 申双和
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大豆系统呼吸速率和N2O排放的影响
采用人工模拟UV-B增强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大豆系统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分枝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成熟期和全生长期,UV-B增强,系统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59.88%,65.47%,67.35%和64.44%,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37.94%,24.61%,48.42%和34.16%;秸秆施用促进了系统呼吸速率,4个时期平均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59.88%,61.50%,99.16%和64.44%;降低了全生长期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236).UV-B增强和秸秆施用复合处理显著增大土壤-大豆系统的呼吸速率,降低全生长期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229).
2010 Vol. 30 (4): 539-543 [摘要] ( 222 ) [HTML 1KB] [ PDF 332KB] ( 884 )
544 张翼, 凌婉婷, 陈冬升, 龚帅帅, 高彦征
蒽在黑麦草体内的代谢作用
以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为供试植物,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植物对蒽的代谢作用,并分析了其代谢产物.结果表明,经蒽培养液处理96h并转入无蒽培养液培养后0~16d,黑麦草体内蒽的含量由0.760mg/kg降为0.147mg/kg,减少80.6%,主要为植物所代谢;根部是代谢蒽的主要部位;蒽的一级代谢产物为蒽醌和蒽酮,0~16d,蒽酮在黑麦草体内总体上呈积累态势,而蒽醌则会被进一步代谢,蒽醌和蒽酮可以由根系向培养液中释放,也可由根向茎叶传输;黑麦草对蒽酮和蒽醌的传输系数(TF)分别为0.796~1.285和0.239~0.653,蒽酮更易在黑麦草体内传输.
2010 Vol. 30 (4): 544-547 [摘要] ( 319 ) [HTML 1KB] [ PDF 351KB] ( 1494 )
548 季文佳, 杨子良, 王琪, 黄泽春, 马春燕, 黄启飞
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基于美国EPACMTP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建立了一种危险废物填埋处置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电镀污泥为例,评价了其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需要参数少且计算简单;电镀污泥中的污染组分(Ni、Mn和Cr6+)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中处置所引起的目标敏感点处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非致癌风险分别为10.20×10-4和0.81×10-1,两者均小于美国标准中非致癌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0),表明该电镀污泥进入上述填埋场引起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不明显;就该电镀污泥填埋处置对目标敏感点处产生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而言,其可以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
2010 Vol. 30 (4): 548-552 [摘要] ( 275 ) [HTML 1KB] [ PDF 548KB] ( 1963 )
553 张易祥, 金秀梅, 李赞东, 刘莉, 采克俊, 丁志丽
四氯联苯对鸡外源原始生殖细胞迁移的影响
为了研究环境污染物四氯联苯对移植的原始生殖细胞增殖性迁移的影响,将发育至14期的供体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用PKH26荧光染料标记,然后移植到经过四氯联苯处理的受体鸡胚生殖新月区域,继续孵化,检测其迁移和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四氯联苯可明显降低移植原始生殖细胞在血液和性腺中的数量;四氯联苯对外源性原始生殖细胞迁移有明显影响,但雌二醇对外源性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性迁移无明显影响,揭示四氯联苯可能影响的是受体性腺的诱引物质,且这种影响是非雌激素样的作用.
2010 Vol. 30 (4): 553-556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286KB] ( 665 )
557 徐一剑, 张天柱
负投入法在循环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采用基于物质流核算框架和三维物质投入产出表(PIOT)的物质代谢调控模型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时,在实际中存在着同一行业的产品计量单位不一致的问题,给物质代谢调控模型的构建带来了困难,尝试用负投入法对此加以解决.首先,在理论上对负投入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其次,给出了如何在三维PIOT框架下运用负投入法解决前述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以河南省义马市循环经济规划为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PIOT中,负投入法仍能够准确地反映主产品和副产品之间的技术关系.而负投入法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2个缺点,在PIOT的应用中都可以克服.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处理好由投入产出分析行模型计算所得的“负投入”量与实际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副产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之间的关系.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是实用、可行的.
2010 Vol. 30 (4): 557-564 [摘要] ( 267 ) [HTML 1KB] [ PDF 476KB] ( 1219 )
565 王俊能, 许振成, 胡习邦, 彭晓春, 周杨
基于DEA理论的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分析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环境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环境效率总体水平比较低,但环境效率正逐年好转.根据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可以将全国划分为生态平衡区、优化发展区和集约发展区3类环境-经济功能区.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率、生产技术水平等都是影响环境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与环境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化率和单位GDP能耗与环境效率呈弱负相关.
2010 Vol. 30 (4): 565-570 [摘要] ( 346 ) [HTML 1KB] [ PDF 486KB] ( 3232 )
571 杨洁, 毕军, 张海燕, 李凤英, 周鲸波, 刘蓓蓓
中国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
基于1992~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事故时序数据,建立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计量模型,以此来分析中国环境安全状态的发展阶段与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污染事故频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N”型波浪式的EKC特征.环境污染事故频数、水污染事故频数、大气污染事故频数随着人均GDP的快速提高, 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 但还会出现反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不同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是却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必须利用先进的政策、制度和技术,才可以有效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2010 Vol. 30 (4): 571-576 [摘要] ( 337 ) [HTML 1KB] [ PDF 470KB] ( 2050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