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1年 31卷 8期
刊出日期 2011-08-22
论文
论文
1233
顾凯华, 樊曙先, 黄红丽, 张红亮, 范洋, 祖繁, 朱彬, 李红双
南京冬季雾天颗粒物中PAHs分布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为研究南京冬季雾天PM10、PM2.5中PAHs的分布特征以及雾天气条件对其影响,2007年11月15日至12月30日分别于雾天和晴天采集了大气气溶胶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16种优控PAHs.结果表明,雾天PM10和PM2.5中Σ16PAHs质量浓度较晴天分别高出34.72,35.35ng/m3,且昼夜变化没有晴天明显.低环PAHs在所在粒径段内占有比例逐渐递减,而高环PAHs逐渐增大.雾天苯并(a)芘(BaP)等效质量浓度(BaPE)超出BaP居民区标准(5.0ng/m3)1.48ng/m3.分析气象条件看出,雾天逆温层结稳定、相对湿度较大,且0.65~2.10μm粒子中PAHs质量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呈现出积聚模态颗粒物富集;雾天有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气流存在,为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水汽来源,带来的污染颗粒充当雾凝结核;同时弱风条件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雾体变厚,维持雾发展,加重了PAHs污染.
2011 Vol. 31 (8): 1233-1240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730KB] (
1391
)
1241
安俊岭, 向伟玲, 韩志伟, 郑毅, 王自发, 王歆华, 吴剑斌, 晏平仲, 李杰, 屈玉, 陈勇, 李嘉伟
突发性大气污染监测与预报技术集成移动平台
为应对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科学决策和规范处置的需要,在国家“863”课题“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模拟与风险控制技术”资助下,我国首个突发性大气污染监测与预报技术集成(IMF)移动平台研发成功.2010年7月5日至8月6日在北京市阳坊地区的综合外场实验表明, IMF移动平台从燃油燃烧事故监测至应急预案发布需时约5min.采用逐次偏差订正法,有效改进了气象预报场,实验中近地面黑碳预报最大浓度较合理.
2011 Vol. 31 (8): 1241-1247 [
摘要
] (
304
) [
HTML
1KB] [
PDF
763KB] (
1891
)
1248
张磊, 张镭, 张丁玲, 赵世强, 黄建平, 张武, 史晋森
兰州远郊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8月28日黑碳气溶胶浓度和同期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兰州远郊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黑碳气溶胶日平均浓度为1568ng/m3,低于东部地区区域本底站浓度,表明该地区污染较轻;黑碳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春季到冬季平均浓度依次增大,分别为1234.74,1290.23,1669.06,2088.73ng/m3,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最大值出现在09:00,最小值出现在17:00.黑碳浓度的变化特征与本地区的盛行风向、人类活动及天气过程有密切关系.沙尘气溶胶对黑碳浓度的影响取决沙尘过程的强度、沙尘携带的人为污染物的种类及数量、黑碳颗粒被其他气溶胶混合和包裹的程度.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约为1000ng/m3.
2011 Vol. 31 (8): 1248-1255 [
摘要
] (
354
) [
HTML
1KB] [
PDF
502KB] (
1588
)
1256
蔡小琼, 王伯光, 刘慧璇
气溶胶中苯并[k]荧蒽的恒能量同步荧光测量条件优化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光电倍增管(PMT)工作电压、激发单色器狭缝带宽(EX slit)和发射单色器狭缝带宽(EM slit)等对恒能量同步荧光测量技术的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及半峰宽度的影响机理,筛选和优化气溶胶中苯并[k]荧蒽的最佳测量条件.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EX slit带宽对半峰宽度有显著影响.PMT的工作电压越高,精密度越低,灵敏度越高,而它对检出限的影响较为复杂,当PMT工作电压为800V时,检出限可达到最低值;EX slit带宽越大,精密度越高,灵敏度越低,检出限越低,半峰宽度越大;EM slit带宽越大,精密度越低,灵敏度越高,检出限越低.模拟实验优化后的最佳测试条件为PMT工作电压800V、EX slit带宽2.5nm以及EM slit带宽5nm,.此时的最低检测限为0.086ng/mL,能适合于在线检测的技术要求.在环境实际气溶胶样品苯并[k]荧蒽含量的测量时,该方法与HPLC-FLD的测量值差异较小,两者的差值范围为1.73~10.70%,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2011 Vol. 31 (8): 1256-1262 [
摘要
] (
304
) [
HTML
1KB] [
PDF
397KB] (
974
)
1263
白敏菂, 杨波, 王永伟
氧活性粒子脱除烟气中SO2的实验研究
为了解决目前气体电离放电脱硫方法存在的等离子源体积庞大、能耗高、以及需要依靠传统脱硫方法的协同作用等问题.拟用小流量高浓度氧活性粒子[O2+、O(1D)、O(3P)、O3]及引发剂HO2-分别注入烟道中,与烟气中H2O反应生成·OH;在无吸收剂、无催化剂及没有其他技术协同作用下,进行·OH氧化脱除大烟气量中的微量SO2并生成H2SO4的实验.结果表明:烟气温度为30℃,氧活性粒子与SO2摩尔比为3~4时,脱硫率达到94.6%,回收酸液中SO42-浓度达到9.3g/L.
2011 Vol. 31 (8): 1263-1267 [
摘要
] (
288
) [
HTML
1KB] [
PDF
417KB] (
1008
)
1268
邓莹, 王冬波, 李小明, 杨帆, 杨麒, 莫创荣, 曾光明
甲醇和乙醇对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
分别以甲醇(SBR1#)和乙醇(SBR2#)作为碳源,研究了其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条件下,SBR1#磷的平均去除量为6.56mg/L,平均去除率为52.63%.SBR2#中磷的平均去除量为11.22mg/L,去除率为90.34%. SBR1#和SBR2#一个周期运行中好氧吸磷速率分别为1.62mg/(g×h)(以PO43--P计)和5.31mg/(g×h)(以PO43--P计),其中SBR2#出水磷的浓度低于检出限,SBR2#的储能物质总累积量比SBR1#多.相比之下,乙醇是作为除磷碳源效果较好.静置期,由于SBR2#中聚磷菌生物活性较SBR1#高,代谢旺盛,其释磷量高于SBR1#.
2011 Vol. 31 (8): 1268-1273 [
摘要
] (
293
) [
HTML
1KB] [
PDF
461KB] (
925
)
1274
周娟, 陈欢, 李晓璐, 万海勤, 万玉秋, 许昭怡
Pd/CeO2催化水中溴酸盐的加氢还原研究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2载体,以浸渍法和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Pd/CeO2.使用透射电镜(TEM)和Zeta电位仪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材料的等电点都在5.0左右; Pd颗粒在载体表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Pd负载量越高,Pd颗粒的粒径越大.采用Pd/CeO2催化剂催化溴酸盐加氢还原,发现在溴酸盐初始浓度为0.39mmol/L时,采用沉积沉淀法和浸渍法合成的Pd/CeO2催化剂反应50min后对溴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100%和71%,表明使用沉积沉淀法合成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改变催化剂用量,溴酸盐的催化还原速率不受传质阻力的影响,反应过程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即催化还原反应由溴酸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控制.增加Pd的负载量,溴酸盐的还原速率增大.溶液pH值较低时,有利于对溴酸盐的催化还原.
2011 Vol. 31 (8): 1274-1279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1205KB] (
1213
)
1280
涂剑成, 赵庆良, 杨倩倩
超声辐射协同草酸-HEDTA浸提污泥中重金属
利用超声波辐射协同草酸-羟乙基替乙二胺三乙酸(HEDTA)浸提城市污泥中重金属Cu、Zn、Cr、Ni,研究了超声辐射时间、功率密度、搅拌作用对Cu、Zn、Cr、Ni浸出的影响,并利用Tessier连续浸提法分析了超声波协同草酸-HEDTA浸提对污泥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时间、功率密度的增加和污泥搅动,污泥中Cu、Cr和Ni的浸提率呈上升趋势, Zn的浸提率无明显提高.污泥在超声辐射浸提处理后,Cu、Cr、Ni的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下降,金属离子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有所增加,Zn的形态无明显变化.
2011 Vol. 31 (8): 1280-1284 [
摘要
] (
288
) [
HTML
1KB] [
PDF
355KB] (
1332
)
1285
蓝惠霞, 刘晓凤, 王乐乐, 陈元彩
高铁酸钾对微生物生长及污泥理化特性的影响
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通常需与物化法联用.通过研究高铁酸钾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以期为高铁酸钾氧化法与生物处理法在同一反应器中实现提供有用参数.首先研究了高铁酸钾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浓度小于60mg/L时在微生物生长阶段的停滞期初期就分解完全,低浓度高铁酸钾对微生物生长没有不利影响甚至具有促进作用.然后考察了高铁酸钾对CODCr去除率和污泥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浓度为41.5mg/L时,CODCr去除率达到最大值,该浓度下,污泥的沉降性变好,与不加高铁酸钾的情况相比,SV值较低,MLSS和MLVSS明显增加.
2011 Vol. 31 (8): 1285-1288 [
摘要
] (
292
) [
HTML
1KB] [
PDF
316KB] (
785
)
1289
吴慧芳, 胡文华
聚合氯化铝污泥吸附除磷的改性研究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污泥(PACS)的酸和热改性及吸附动力学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酸处理过程中,经0.075mol/L盐酸在20℃下改性12h后所得酸改性PACS对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7.0%;在热处理过程中,经300℃煅烧温度下改性1h后所得热改性PACS对磷的去除能最高可达97.8%;相同静态吸附条件下,两种改性后PACS比原PACS对磷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4%及22.2%;吸附动力学拟合数据显示,PACS及酸、热改性PACS对磷的吸附行为可以用Simple Elovich模型较好的进行描述(R2≥0.97).
2011 Vol. 31 (8): 1289-1294 [
摘要
] (
336
) [
HTML
1KB] [
PDF
1202KB] (
1320
)
1295
刘玉芳, 赵玲, 尹平河, 李松涛
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去除球形棕囊藻的实验研究
用L9(34)正交实验对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制备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在60℃、搅拌时间6h、pH7、季磷盐与蒙脱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比为1.5:1.0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并考察了其对球形棕囊藻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用48 h后, 20.0mg/L的改性蒙脱土除藻率可以达到93.2%以上.通过FT-IR、XRD和SEM等方法表征发现,季磷盐插入蒙脱土的层间,能够有效降低黏土颗粒与藻细胞间的静电斥力,使其吸附藻细胞性能提高.对比除藻实验结果显示,季磷盐改性蒙脱土除藻效果明显优于未改性蒙脱土、季磷盐改性高岭土和季铵盐改性蒙脱土.
2011 Vol. 31 (8): 1295-1299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699KB] (
1126
)
1300
许效天, 霍林, 左叶颖, 霍聪, 盛络毅, 翟建平
铝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水溶液中砷的性能研究
采用湿法与干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铝改性粉煤灰漂珠环境材料,借助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吸附剂量、pH值、离子强度、共存离子、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其吸附水溶液中砷性能的影响,并进行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铝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水中As(V)的最佳pH值范围为中性偏酸;混合离子和H2PO4-对As(V)的吸附影响较大,CO32-次之;离子强度对As(V)吸附的影响不明显;在温度298K、吸附剂量2.5g/L和反应时间24h的条件下,最大吸附容量约5000μ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2011 Vol. 31 (8): 1300-1305 [
摘要
] (
352
) [
HTML
1KB] [
PDF
565KB] (
952
)
1306
马学文, 翁焕新, 章金骏
中国城市污泥重金属和养分的区域特性及变化
通过对我国111个城市共193个污水处理厂污泥的重金属及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并与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同时也按照南北和东中西的区域划分进行了区域统计.结果表明,相对于2003年,Zn、Pb的平均含量有所降低,而Cu、Cr、Ni、As、Hg的平均含量则有所增加,Cd的含量大幅增加;有机质、氮、磷含量均略有增加,钾的含量变化不大.北方污泥中Zn、Cu、Cd、Cr、Ni的含量要低于南方污泥,Pb、As和Hg的含量则远大于南方污泥.Zn、Cu、Cd、Pb、Hg、Ni的含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Cr的含量则为中部最高; As的含量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北方污泥的有机质、钾含量都要大于南方污泥,而氮、磷含量则小于南方污泥.污泥的有机质、氮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磷的含量则逐渐降低,中西部污泥的钾含量大于东部污泥.
2011 Vol. 31 (8): 1306-1313 [
摘要
] (
392
) [
HTML
1KB] [
PDF
394KB] (
2262
)
1314
顾维, 赵玲, 董元华, 汤莉莉
针铁矿吸附诺氟沙星特征的研究
根据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实验.分别研究了pH值对针铁矿吸附诺氟沙星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量的影响以及诺氟沙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pH值(3.5,5.0,5.6和6.2)时,诺氟沙星在经历了约6h的快速吸附阶段后,均进入缓慢吸附阶段,吸附平衡时间为48h.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pH值条件下诺氟沙星针铁矿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影响吸附量大小的pH值依次为5.6>5.0>6.2>3.5,主要决定于诺氟沙星和针铁矿的不同形态间的乘积之和,针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以诺氟沙星的兼性离子为主.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温度从15℃升高到35℃时,拟合系数1/n从0.43升至0.61,表明温度升高减弱了针铁矿对诺氟沙星的非线性吸附.ΔH0=-39.45kJ/mol和ΔG0<0表明吸附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且以离子交换为主,同时可能存在着偶极间作用力和氢键力等作用.ΔS0<0表明吸附过程中熵在减小.
2011 Vol. 31 (8): 1314-1320 [
摘要
] (
337
) [
HTML
1KB] [
PDF
735KB] (
2449
)
1321
孙瑞, 凌婉婷, 党红交, 孙冰清
柠檬酸对土壤吸附五氯酚的影响
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柠檬酸对黄棕壤、棕红壤和红壤吸附五氯酚(PCP)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3种土样对PCP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描述,对PCP的吸附容量大小为黄棕壤>棕红壤3红壤,与其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一致.实验条件下,随着柠檬酸加入浓度的提高(0~100mmol/L),棕红壤和红壤对PCP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较低浓度(£50mmol/L)的柠檬酸处理显著促进了它们对PCP的吸附,而较高浓度柠檬酸处理则抑制其吸附.供试浓度范围内,柠檬酸对PCP在黄棕壤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但较高浓度柠檬酸处理下促进作用减弱.加入柠檬酸后,土壤吸附PCP的平衡溶液的pH值显著降低,这可促进PCP在土壤中的吸附,同时土壤固相有机质的释放和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的增加则可减少土壤对PCP的吸附.
2011 Vol. 31 (8): 1321-1326 [
摘要
] (
378
) [
HTML
1KB] [
PDF
398KB] (
1423
)
1327
李国新, 张丹丹, 颜昌宙, 薛培英
轮叶黑藻对铅的吸附特征及生物吸附机理研究
研究了轮叶黑藻对重金属铅的吸附特征,同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轮叶黑藻对铅有较快的吸附能力,10min后铅的去除率达到74.54%;20min后,吸附达到平衡.整个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10).Sips和Langmuir模型相比Freundlich而言,有着较好的拟合效果,表明轮叶黑藻对重金属铅的吸附属于单层吸附,相邻铅离子间的相互干扰可以忽略不计.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轮叶黑藻叶片富含多种活性基团,羟基、羰基和羧基、C–O及C–N为主要作用基团.吸附铅后,轮叶黑藻叶片内K、Na、Ca、Mg含量明显下降,表明铅离子因产生离子交换而被吸附,且铅离子更易与二价的Ca和Mg产生离子交换.
2011 Vol. 31 (8): 1327-1333 [
摘要
] (
280
) [
HTML
1KB] [
PDF
736KB] (
1139
)
1334
杨伟明, 黄海伟, 郑舒冉, 王文峰, 曹理想, 张仁铎
毛木耳子实体对Ni(II)生物吸附的优化研究
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起始pH值、固液比、重金属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毛木耳子实体吸附Ni(II)的影响.采用中心组合法及批量实验,对吸附过程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条件.结果表明,起始pH值、固液比、Ni(II)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均有显著影响(P<0.0001),毛木耳子实体吸附Ni(II)最佳条件为pH5.41,固液比6.00g/L,起始浓度24.0mg/L,在此条件下Ni(II)的吸附率实测值达到87%.二阶多项式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毛木耳子实体吸附Ni(Ⅱ)的过程,模型与实测资料拟合的R2值为0.9771.
2011 Vol. 31 (8): 1334-1340 [
摘要
] (
238
) [
HTML
1KB] [
PDF
447KB] (
924
)
1341
杨翠云, 夏传海, 刘苏静, 周世伟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效应
研究了不同浓度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及其类似物X(N-丙酰基-1,2-苯并异噻唑啉酮-3-酮)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根据藻细胞生长、比生长速率、藻细胞密度比、藻细胞内色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浓度(0~3mg/L)范围内,BIT和X在高浓度下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增加细胞生长的延滞期,但在低浓度下不明显,BIT的抑制效应优于X,但BIT和X的这种抑制作用均会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藻细胞逐渐恢复快速增殖.根据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获得的BIT和X对藻的96h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95mg/L(R2=0.988, P=0.0013)和3.26mg/L(R2=0.908, P=0.0279),EC50值的大小进一步说明BIT比X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作用强.
2011 Vol. 31 (8): 1341-1346 [
摘要
] (
305
) [
HTML
1KB] [
PDF
439KB] (
1021
)
1347
聂明华, 杨毅, 刘敏, 汪祖丞, 晏彩霞, 李勇, 顾丽军
太湖流域水源地悬浮颗粒物中的PAH、OCP和PCB
于2010年5月和9月分别对太湖流域水源地悬浮颗粒物(SPM)中的PAH、OCP和PCB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PAH、OCP和PCB的含量分别为806.9~3815.3ng/g、10.04~50.86ng/g和2.20~5.06ng/g.与5月份相比,9月份的大部分采样点三种污染物含量有所增加.PAH中HMW-PAHs的含量占优势,主要来源于石油类排放、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不完全燃烧,少量来源于煤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OCP中DDTs的含量占优势,研究区有新的HCHs和林丹输入,但DDTs没有新的输入.Aroclor检出率最高的为Aroclor1016与Aroclor1260,这可能与我国主要生产和使用的PCBs产品有关.相对于国内外其他地区监测结果和评价标准,研究区SPM所受PAH、OCP和PCB污染较轻,大部分地区均低于生态影响低值LEL,生态风险较小.
2011 Vol. 31 (8): 1347-1354 [
摘要
] (
391
) [
HTML
1KB] [
PDF
413KB] (
1352
)
1355
曾庆飞, 谷孝鸿, 周露洪, 毛志刚
东太湖水质污染特征研究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研究了江苏东太湖网围养殖区、东茭咀、油车港等12个典型湖区的水环境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东太湖水质的空间异质性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东太湖水质在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 12个水质指标简化成2个主成分,主成分I代表水体的总磷、溶解性总磷和磷酸盐水平,是东太湖水域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主成分II主要反映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的贡献率较大.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12个采样点分为4类,北部由于受东山镇生活污水影响,各入湖河道口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油车港;网围养殖区由于人工栽植的水草较为茂盛,水质较好,同东茭咀、太浦河口等水域的水质一样.
2011 Vol. 31 (8): 1355-1360 [
摘要
] (
312
) [
HTML
1KB] [
PDF
550KB] (
1761
)
1361
王英辉, 薛瑞, 李杰, 朱红祥, 徐以印, 李平阳, 郭送军
漓江桂林市区段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对漓江桂林市区段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OCPs为0.94~56.68ng/g(平均值13.77ng/g),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上游蚂蝗洲附近和下游瓦窑受有机氯农药污染最为严重,中游河段污染较轻.18种检出的有机氯农药中,六氯苯含量最高,其次为HCHs,这与当地使用历史有关.(DDE+DDD)/DDT比值(平均值为2.79)表明DDT降解比较完全,DDE/DDD比值说明沉积物降解主要发生在厌氧条件下.同分异构体比例分析说明漓江市区河段HCH类农药以历史残留为主,而蚂蝗洲附近有大量林丹输入,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2011 Vol. 31 (8): 1361-1365 [
摘要
] (
257
) [
HTML
1KB] [
PDF
378KB] (
1221
)
1366
于文金, 邹欣庆, 朱大奎
曹妃甸老龙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利用测年、重金属测定、粒度测定等方法,对河北曹妃甸老龙口区域的7个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沉积物的测年、重金属含量测定和分析,探讨潮滩重金属沉积的控制因素和迁移规律.结果显示,老龙口潮滩属于细沙和粉沙,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L06沉积速率最大,为0.90cm/a;其余柱状样沉积速率均小于0.5cm/a,平均沉积速率为0.32cm/a,曹妃甸潮滩属于缓慢沉积;柱状样垂直方向波动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重金属的含量在柱样的30~40cm深度呈现向表层递增的趋势,Hg、Cr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虽然多数重金属元素在背景值附近没有出现污染现象,生态危害性极低,但是,受Pb、Hg中度重金属生态危害的影响,该区域多种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ERI)达158.41,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性;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2011 Vol. 31 (8): 1366-1376 [
摘要
] (
321
) [
HTML
1KB] [
PDF
838KB] (
928
)
1377
陈春, 周启星
蚯蚓金属硫蛋白定量PCR检测方法及其分子诊断
根据GenBank中蚯蚓(Eisenia fetida)金属硫蛋白(MT)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pEASY-Blunt中制备质粒标准品.通过不同梯度稀释倍数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目的基因MT与内参基因β-actin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通过土壤染毒培养实验,将蚯蚓分别暴露于50,500,1000mg/kg 重金属Cd染毒的自然土壤中培养14,28d,研究蚯蚓体内MT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重组质粒测序后显示目的片段序列同源性好,证明所设计的MT、β-actin引物能成功用于蚯蚓MT mRNA的检测.两基因构建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分别为0.994,0.999,且PCR扩增效率也皆接近于100%.染毒实验发现,Cd可诱导蚯蚓体内MT mRNA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Cd污染暴露呈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表明蚯蚓MT基因可作为潜在分子标志物,诊断环境中Cd污染及其暴露水平.
2011 Vol. 31 (8): 1377-1382 [
摘要
] (
487
) [
HTML
1KB] [
PDF
492KB] (
1865
)
1383
安立会, 郑丙辉, 付青, 赵兴茹, 尚晶晶, 张雷
以梭鱼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
分离了梭鱼金属硫蛋白132个碱基对应44个氨基酸的部分基因序列,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分析梭鱼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并用于分析渤海南戴河和大神堂近岸海域野生梭鱼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南戴河野生梭鱼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雄鱼:0.012 ± 0.0064 copies/copy β-actin;雌鱼:0.0099 ± 0.0042 copies/copy β-actin)明显高于大神堂野生梭鱼的表达水平(雄鱼:0.0017± 0.0011 copies/copy β-actin;雌鱼:0.0014 ± 0.00095 copies/copy β-actin).该结果与两地野生梭鱼体内重金属残留水平相一致,提示梭鱼金属硫蛋白基因可作为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敏感标志物之一.
2011 Vol. 31 (8): 1383-1389 [
摘要
] (
332
) [
HTML
1KB] [
PDF
491KB] (
1239
)
1390
郑师梅, 周启星, 熊红霞
腹足纲动物毒性测试候选物种的研究
随着对内分泌干扰物在腹足纲动物中危害性的关注,软体动物污染生态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基于该研究方向现有进展,就几种典型腹足纲动物作为化学品测试受试生物的候选物种进行了论述,认为4种前鳃亚纲生物(新西兰泥蜗、鱼盘螺、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和1种肺螺亚纲生物(静水椎实螺)具有生态意义,可以作为标准受试生物来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外学者提议的4种生物,我国学者提议的铜锈环棱螺具有本土意义,在化学品毒性测试过程中应该受到重视.在以上论述基础上,对腹足纲动物毒性测试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1 Vol. 31 (8): 1390-1397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407KB] (
1866
)
1398
侯青, 安兴琴, 王自发, 王郁, 孙兆斌
2002~2009年兰州PM10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
参考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流行病学文献,筛选出PM10的健康效应终点和适合于兰州地区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对2002~2009年兰州地区PM10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兰州地区PM10人体健康经济损失并未明显升高,而是逐年波动;年损失值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2009年最高为16.6亿元; PM10人体健康经济损失与GDP的比值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2011 Vol. 31 (8): 1398-1402 [
摘要
] (
368
) [
HTML
1KB] [
PDF
340KB] (
1139
)
1403
刘艳红, 郭晋平
绿地空间分布格局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以太原市为例
为探寻绿地分布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方式,结合遥感技术,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市中五类常见的绿地布局形式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将CFD技术引入城市热环境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其进行参数修正,这一思路是可行的;根据典型绿地分布格局的热环境模拟分析,楔状格局具有较好的热环境效应,即该格局在城市中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放射状和条带状的次之;点状格局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果相对较弱,但其速度场内局部漩涡最为明显,在小范围内的降温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作为改善局部小气候的手段;环状格局降温效果最弱.
2011 Vol. 31 (8): 1403-1408 [
摘要
] (
344
) [
HTML
1KB] [
PDF
564KB] (
1345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