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4年 24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4-12-01
论文
论文
0
王长科;吕宪国;周华荣;蔡祖聪;罗勇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甲烷的研究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氧化大气 CH
4
的速率为 0.97~1.69ng/(g·h),氧化速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泥炭土 CH
4
排放速率为0.37~0.61ng/(g·h).2种土壤均具有氧化8000μL/L高浓度CH4的能力,泥炭沼泽土的潜力比泥炭土的大.不同土壤层次氧化甲烷的潜力也有差异,表层土比下层土高.降水减少导致的沼泽水位下降将加强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 CH
4
从而减少沼泽 CH
4
排放.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500
) [
HTML
0KB] [
PDF
993KB] (
981
)
0
郭瑞霞;杨建丽;刘振宇
煤中微量有害元素的挥发性
利用3 种热解反应装置(密闭模拟下落床、流动气氛模拟下落床和固定床)研究了 6种煤中 As、Pb、Cr、Cd 和 Mn等微量有害元素的挥发性随温度(300~1000℃)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热解装置的影响.结果表明,这 5 种元素的挥发性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升高;6 种煤中 As、Pb、Cd均表现出与Cr 和 Mn相比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但它们的挥发温度不同,其中 As 的挥发主要发生在 300~700℃,Cd 主要在 500℃以上挥发,Pb 主要在 800℃以上挥发.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半焦孔道内扩散时产生的反应是影响元素析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83
) [
HTML
0KB] [
PDF
1275KB] (
854
)
0
宋刚;王新明;张伯友;何秋生
温泉宾馆室内PM
10
,PM
2.5
,CO
2
和
222
Rn的研究
对广东省 4座温泉宾馆室内外氡(
222
Rn)浓度和温泉水氡浓度进行研究,同时利用便携式探测器对室内外 PM
10
,PM
2.5
,CO
2
和CO 等污染物暴露水平进行直接测定.结果表明,温泉宾馆室内使用温泉水时氡浓度明显高于广东省室内平均氡浓度.除 CO 外,室内 PM
10
,PM
2.5
和CO
2
浓度都较高,其中 PM
10
和 CO
2
的超标率分别达到 67%和 89%.说明温泉宾馆室内不仅存在一般性污染物,而且存在高浓度的 R
222
Rn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9
) [
HTML
0KB] [
PDF
1030KB] (
904
)
0
赵静;白郁华;王志辉;张树宇
我国植物VOCs排放速率的研究
1992~2000年,使用流动式、封闭式采样法,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了我国4 种气候类型(温带-寒温带,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亚热带),7 个地区(黑龙江,北京,福建,广东,四川,湖南,云南),共 58 种当地优势树种、庄稼和草地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的排放速率.使用G93 算法,换算出相应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并划分了这些排放因子的等级.同种树种在不同的气候带和季节的排放有明显的差异,通常,VOCs 排放速率南方高于北方,夏季高于冬季;阔叶树主要排放异戊二烯,针叶树主要排放单萜烯,但是我国南方相当数量的阔叶林的排放特征不符合上述规律.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551
) [
HTML
0KB] [
PDF
1032KB] (
1265
)
0
王琨;李玉华;赵庆良;姜安玺
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检测分析及其预测模型
对 2003年哈尔滨市居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污染检测与统计分析表明,随机检测的 246 个样本中甲醛浓度范围0.017~1.302mg/m
3
,年均值为0.219mg/m
3
,样品超标率 77.24%.夏季 6~8 月的甲醛浓度月平均值是冬季采暖期的2.0倍.各月室内甲醛平均浓度与各月平均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 R
2
=0.8652.依据影响甲醛浓度的因素及其实测数据,建立了预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数学模型.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09
) [
HTML
0KB] [
PDF
1095KB] (
1183
)
0
虞江萍;王五一;冯福建;雒昆利;陈代中;白广禄
包裹法对民用高氟石煤氟硫污染的防治作用
提出了用钙基固氟剂包裹石煤以降低氟硫污染的方法.8 户使用包裹钙基固氟剂石煤的农家和 8 户使用普通石煤的农家的比较结果表明,包裹固氟剂石煤组比普通石煤组燃煤氟释放率平均降低了 44.7%(<I>P</I><0.05);室内空气氟含量下降了 85.7%(<I>P</I><0.01);室内空气 SO2含量降低了 75%(<I>P</I><0.05).放置条件较一致的 4 个玉米、辣椒样品氟含量的比较表明,使用包裹固氟剂石煤农户家的玉米、辣椒样品的氟含量分别比使用普通石煤的下降了 50%和 53%.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1
) [
HTML
0KB] [
PDF
917KB] (
1054
)
0
李济吾;朱利中;蔡伟建
微波合成有机膨润土及其吸附水中有机物的性能
采用微波辅助合成法制备有机膨润土.试验表明,其最佳条件是表面活性剂(CPC)的用量为膨润土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 80%~100%,微波能量为420J/mL.在微波的作用下,有机膨润土合成反应速度有较大提高,反应活化能从常规合成的44.83kJ/mol降低到5.23kJ/mol.与常规湿法合成的有机膨润土相比,微波法合成的 CPC 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增加 12.8%,有机碳含量提高 32.5%,比表面积降低 33.9%,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不易脱附,对酸性大红的吸附处理效率提高 50.89%.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95
) [
HTML
0KB] [
PDF
1366KB] (
1112
)
0
吴成强;张长斌;张昱;贺泓;杨敏
NH
3
的低温复相选择性催化氧化
采用Cu-Ag/Al
2
O
3
复合催化剂在低温下选择性催化氧化 NH
3
.实验结果表明,Ag/Al
2
O
3
和 Cu/Al
2
O
3
分别具有高氧化活性和高 N
2
选择性的优点;一定负载量范围内,Cu-Ag/Al
2
O
3
复合催化剂既具有高氧化活性(介于Ag/Al
2
O
3
和Cu/Al
2
O
3
之间),又具有Cu/Al
2
O
3
的高N
2
选择性,当反应温度为280℃时,Cu5%-Ag5%/Al
2
O
3
对NH
3
的氧化率大于96%,N
2
选择性大于95%.催化剂表面上形成的Ag
2
O 颗粒及其大小是影响催化剂选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91
) [
HTML
0KB] [
PDF
1045KB] (
737
)
0
王海燕;蒋展鹏;杨宏伟
电助光催化氧化苯甲酰胺
以钛板为基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固定膜 TiO
2
/Ti 光催化剂,并对其施加一定的阳极偏电压,对苯甲酰胺溶液进行了电助光催化氧化处理.考察了阳极偏电压、溶液浓度和pH值对苯甲酰胺降解效率和光电流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电助光催化氧化与光催化氧化、光解和电解处理对苯甲酰胺去除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外加阳极偏电压可以大大提高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处理效率,最佳工艺条件为偏电压+0.6V/SCE,苯甲酰胺溶液的浓度 1.0mg/L,溶液呈酸性.在此条件下,经过 1h的处理,苯甲酰胺的去除率可达 90%.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1
) [
HTML
0KB] [
PDF
1420KB] (
1028
)
0
刘卫华;季民;杨洁;张楠
高藻水中污染物氧化降解及卤代烃生成的控制
研究了O
3
、ClO
2
、Cl
2
3 种氧化剂对高藻期原水中藻类、细菌、有机物的预处理效果,分析了不同氧化过程中卤代烃的形成原因及其前体物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O
3
杀藻灭菌作用明显强于 ClO
2
和 Cl
2
,对 UV
254
表征的具有共轭结构或含有芳环结构的不饱和有机物去除率较高.试验水中三氯甲烷(CHCl
3
)前体物含量高达 80μg/L .与Cl
2
相比,O
3
、 ClO
2
预氧化处理能显著地控制 CHCl
3
生成,并有效地降低 CHCl
2
、CCl
3
前体物含量,二者对 CHCl
3
生成量的影响不同.3 种预氧化方法均不会使水中 CCl
4
含量增加.CHCl
3
是原水预氧化后生成卤代烃的主要成分.3 种预氧化处理工艺适宜的浓度与反应时间分别为 O
3
1.5mg/L、15min, ClO
2
4.0mg/L、30min,.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03
) [
HTML
0KB] [
PDF
1464KB] (
870
)
0
刘瑞民;王学军;陶澍;沈伟然;秦宝平;孙韧;张文具
天津表层土壤PAHs分子标志物参数的空间特征
以天津地区为例,在选取分子标志物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多种多环芳烃(PAHs)分子标志物的空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污染源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分子标志物的计算和空间分布的模拟,可以帮助识别复杂情况下污染来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天津地区表层土壤PAHs 6种分子标志物参数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天津地区主要的PAHs污染源是煤燃烧源,在天津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而石油源和交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滨海地区,2 种污染源有一定的重叠.在远郊县的边界地区,有一定的木柴污染源分布.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23
) [
HTML
0KB] [
PDF
1085KB] (
904
)
0
周存宇;周国逸;王跃思;张德强;刘世忠
鼎湖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地表N
2
O通量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 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表N
2
O 通量进行了 1 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3 种林型地表 N
2
O 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不同林型间的 N
2
O 通量差异与森林土壤的性质有密切关系,C/N 比值较低的季风林凋落叶对土壤中产生N
2
O 的微生物过程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全年来看,松林地表N
2
O 通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而季风林和混交林的地表 N
2
O 通量在雨季存在明显的降雨驱动效应,统计分析显示在该地区影响森林地表N
2
O 通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湿度.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72
) [
HTML
0KB] [
PDF
1265KB] (
1091
)
0
龚良玉;李雁宾;王修林;梁生康;祝陈坚;韩秀荣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更为敏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鼠李糖脂对绿藻生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在低浓度下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也很弱,鼠李糖脂的浓度增至5.0mg/L 以上时,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24
) [
HTML
0KB] [
PDF
1376KB] (
982
)
0
李先宁;吕锡武;宋海亮;西村修;稻森悠平
一种水培植物过滤法的除藻性能
运用隔离生态水区(mesocosm)的手法模拟再现小型封闭水体环境,对水培植物过滤法(HBFM)去除藻类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去除率平均可达61.1%,对有毒藻类
Microcystis sp
.的去除效果尤其明显.通过建立生态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在循环比(日处理水量/封闭水体容量)为 0.2 的条件下,应用 HBFM 在 45d 内就可以使封闭水体的 Chl.a 浓度从 100μg/L 降低到 10μg/L .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99
) [
HTML
0KB] [
PDF
1237KB] (
943
)
0
姜翠玲;范晓秋;章亦兵
农田沟渠挺水植物对N、P的吸收及二次污染防治
生长在农田沟渠湿地中的芦苇和茭草对 N、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芦苇茎叶的 N、含量分别为15.0,1.9g/kg,相当于每年吸收 818kg/hm
2
的 N 和 103.6kg/hm
2
的 P,茭草地上部分的N、P 含量分别为 17.2,3.8g/kg,相当于每年吸收 131kg/hm
2
的 N 和 28.9kg/hm
2
的 P.对比实验发现,收割区 0~20cm 深度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TN)、总磷(TP)含量明显低于未收割区,但 NH
4
+
-N 和 NO
3
-
-N 含量增高.植物收割改善了湿地 -的透光、透气条件,促进污染物分解转化,造成无机氮含量上升.茭白对氮磷的吸收能力也较高,每年收获后可带走200kg/hm
2
N,21.1kg/hm
2
P.以人为种植取代野生的芦苇和茭草,可获得很好的净化效果,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81
) [
HTML
0KB] [
PDF
1311KB] (
1175
)
0
金相灿;王圣瑞;庞燕
太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
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和不同特征的 4 种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粒径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 pH 值对上覆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 336.1~3408.0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到极富营养化水平.pH 值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碱性条件下,促进NaOH-P 的释放;酸性条件下,促进 HCl-P的释放.严重富营养化湖区沉积物的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其中主要是 NaOH-P,该区中 pH值增加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而 pH值下降对磷释放量的影响较小.中富营养化湖区沉积物的无机磷组成中,部分湖区 NaOH-P 含量高,部分湖区 HCl-P 含量高,所以该区中 pH 值变化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由于 NaOH-P 和HCl-P 含量不同而存在差异,NaOH-P含量较高,pH值增加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HCl-P 含量较高,pH值下降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99
) [
HTML
0KB] [
PDF
1424KB] (
1243
)
0
彭剑峰;王宝贞;南军;王纲;张俊增
多级生态塘/湿地系统底泥中磷的归趋模式
研究了多级生态塘/湿地处理系统不同单元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及释放规律,考察了季节和泥龄对磷形态分布及其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系统前端到后端,钙磷在底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铝磷和碱可提取有机磷的比重逐渐减少;3~6月是底泥磷的集中释放期,主要释放单元为复合兼性塘,释放形态为铝磷和碱可提取有机磷;绝大多数铝磷和碱可提取有机磷在泥龄为 1.3 年时都释放到水体中.钙磷和铁磷是底泥中磷的主要贮存方式.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77
) [
HTML
0KB] [
PDF
1462KB] (
1171
)
0
叶春;金相灿;王临清;孔海南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以洱海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湖滨带的修复目标和设计方法,并对全系列和半系列的湖滨带生态修复进行了物理基底、生态恢复和景观结构设计.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对湖滨带的利用,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 8 种适用模式.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518
) [
HTML
0KB] [
PDF
1535KB] (
1244
)
0
刘建;庄志鸿;蔡宣梅;许友勤;卢海声
米草净对海区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
互花米草防除剂和败育剂——米草净,能够在短时间内连根杀死互花米草.通过对 30000m
2
防除现场用药前后海区的浮游生物调查发现,用药前后浮游动物均有 7 个门类共 36种,用药前后浮游植物均由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黄藻门 5 个门类共 44种组成.用药前后,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物种群结构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71
) [
HTML
0KB] [
PDF
721KB] (
1006
)
0
王芳;杨凤林;刘毅慧;张兴文;周军
SBA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其特性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水力循环时间下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其特性,并且对反应器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内部菌群形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不同水力循环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生长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较短水力循环时间下,颗粒污泥粒径增长速度快,形成的颗粒粒径多数在 1.0~2.0mm 之间,并且 VSS含量达 92.08%,强度也较高,而在较长水力循环时间中形成的颗粒粒径在 0.5~1.0mm 之间、VSS 含量在 83.92%,污泥强度下降.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6
) [
HTML
0KB] [
PDF
1570KB] (
1010
)
0
史德青;赵金生;杨金荣;侯影飞;孔瑛
施氏假单胞菌对二苯并噻吩的降解
从胜利油田油井附近土壤中筛选到 1 株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UP1),可把二苯并噻吩(DBT)降解成水溶性硫化物,静息细胞实验证实该菌株细胞内存在能够降解DBT的酶系,降解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及终产物与已知的Kodama 路线相同,表明此菌株对DBT的降解是以 Kodama 路线进行的.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50
) [
HTML
0KB] [
PDF
1286KB] (
985
)
0
孙艳;杨秀清;钱世钧
嗜吡啶红球菌多氯联苯降解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建立了多氯联苯/联苯降解菌嗜吡啶红球菌 R04 的基因组文库.活性筛选得到 1 个18kb的阳性片断,内含 1个 921个核苷酸的新的开环酶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基因
bphC2
,该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蛋白分子量约为34kDa.此外,在该基因上游39bp处还发现另外一个 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基因
bphC1
的部分序列.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61
) [
HTML
0KB] [
PDF
1115KB] (
1159
)
0
王凌;李本纲;陶澍
以摩托车为主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将摩托车流单独处理,通过理论推导和实测数据回归建立摩托车为主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模型对居住区的交通噪声(Leq)预测精度在 2.5dBA 以内,道路两侧 Leq预测精度更高,大部分测点误差在 1dBA 以内.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3
) [
HTML
0KB] [
PDF
1049KB] (
951
)
0
能昌信;董路;王琪;王彦文;黄启飞;薛咏海
填埋场地电模型的电学特性
利用高压直流电法进行了填埋场人工合成衬层漏洞检测,当供电电压为400,350,300V时,改变供电方向,地电模型表现出不同的电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高密度聚乙烯和土壤充分接触,在其接触面上形成类似于PN结的导电膜.当膜下电极为负时,模型所表现出的容性特征远超过当膜下电极为正时所表现出的容性特征.探讨了这种导电膜的形成和机理,并得出电容的大小将随着衬层面积以及电压的增加而增长的结论.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6
) [
HTML
0KB] [
PDF
747KB] (
801
)
0
孙艳;杨秀清;钱世钧
嗜吡啶红球菌多氯联苯降解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建立了多氯联苯/联苯降解菌嗜吡啶红球菌 R04 的基因组文库.活性筛选得到 1 个18kb的阳性片断,内含 1个 921个核苷酸的新的开环酶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基因
bphC2
,该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蛋白分子量约为34kDa.此外,在该基因上游39bp处还发现另外一个 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基因
bphC1
的部分序列.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61
) [
HTML
0KB] [
PDF
1768KB] (
877
)
0
胡江;代先祝;李顺鹏
阿特拉津降解菌BTAH1的分离与鉴定
从除草剂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得到 1株能够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碳源氮源生长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BTAH1,该菌株能够在 126h内完全降解1000mg/L的阿特拉津.通过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DNA聚类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微小杆菌属(
Exiguobacterium sp
.).外加碳源不会促进该菌株对阿特拉津的降解,该菌株的最适降解温度为 25~30℃,最适降解 pH 值在 7~9 之间.该菌株具有 2 个大质粒, pBTAH11 和pBTAH12,大小分别为 20kb 和 100kb,基因定位发现有 2 个参与阿特拉津降解的基因位于其中一个较小的质粒(pBTAH11)上.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80
) [
HTML
0KB] [
PDF
1305KB] (
1322
)
0
程金平;王文华;瞿丽雅;贾金平;郑敏;林学钰
贵州汞污染地区大米神经毒性基因水平研究
为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汞污染地区大米的神经毒性,用贵州 2 个汞污染区(万山汞矿和清镇化工厂)产的大米喂养大鼠,分别于20d 和30d 后,用 RT-PCR 方法检测脑中即刻早期基因 c-fos mRNA 表达变化,并以非污染区作对照.结果表明,汞污染大米能够极显著诱导大鼠脑c-fos mRNA 表达,并且该表达是持续的.应用 c-fos mRNA 表达变化早期预报汞神经毒性是有可能的.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366
) [
HTML
0KB] [
PDF
884KB] (
997
)
0
王春荣;王宝贞;王琳
曝气生物滤池内的自养反硝化作用
采用多孔介质——火山岩为载体的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BAF),研究了限制供氧条件下,无有机碳源时反应器的硝化反硝化特性.结果表明,在 10~30℃范围内,20℃为临界点,低于20℃时,硝化速率缓慢;高于 20℃后,硝化速率加快.温度从 20℃升高到 30℃,硝化速率增长仅为10%,这一特性与悬浮生长反应器内温度对硝化速率的影响完全不同.此外,稳定运行的 BAF 内存在大量氮流失现象,分析认为,限制供氧和无有机碳源时,生物膜内发生了以 Anammox反应为主的自养反硝化作用,大量的氮以 N
2
的形式流失.
2004 Vol. 24 (6): 0-0 [
摘要
] (
415
) [
HTML
0KB] [
PDF
1120KB] (
1000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