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3年 23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3-12-01

论文
论文
0 胡伟;Jim Zhang;魏复盛
儿童肺功能的多因子及交互影响分析
在儿童肺功能横断面数据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影响儿童肺功能的多因子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儿童肺功能指标主要受儿童基本体质情况、呼吸系统疾病和家庭室内暴露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交互影响.儿童肺功能与空气颗粒物(PM10-2.5和TSP)的负相关比较显著,未发现与SO2和NOx有显著相关性.作者还对空气颗粒物与年均取暖期燃煤取暖、母乳喂养、呼吸系统疾病等因子的交互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更为不利.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29 ) [HTML 0KB] [ PDF 1351KB] ( 721 )
0 鲁志松;严彦;乔琰;姚汉超;杨旭
气态甲醛对人体颊黏膜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
气态甲醛;遗传毒性;人体颊黏膜细胞;彗星实验;体外实验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02 ) [HTML 0KB] [ PDF 1064KB] ( 837 )
0 杨玉梅;刘耕陶
香烟水溶性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毒性
观察香烟水溶性提取物(CSE)和尼古丁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损伤作用.大鼠心肌线粒体分别与CSE或尼古丁于37℃温孵60min,结果表明,CSE明显降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但是ATPase活性不受影响.在线粒体呼吸活性受到抑制的同时,过氧化指标无明显变化.CSE对6.5mmol/L钙离子引起的线粒体肿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但可加剧250mmol/L钙离子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反应.维生素C对CSE造成的线粒体损伤无保护作用.未见尼古丁对体外大鼠心肌线粒体有毒性.CSE对心肌线粒体的损伤可能是由于它对呼吸酶活性的直接抑制作用而与氧自由基机制无关.尼古丁可能不是CSE损伤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毒性成分.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97 ) [HTML 0KB] [ PDF 1351KB] ( 993 )
0 应娇妍;袁红莉;李宝珍
一株茎点霉菌的抗镉机制
从矿区土壤筛选到一株对镉具有较强抗性和富集能力的丝状真菌,编号为F2,根据其形态主要是分生孢子器的特征鉴定为茎点霉菌.对不同镉浓度液体培养下菌体的生长及培养液的pH值变化作了分析,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镉在F2胞内外的沉积作用及分布情况,从而分析该菌对镉的抗性和富集机制.结果表明,100mg/L的镉浓度下,在细胞壁及周围区域存在大量颗粒状镉沉积物,而在菌体表面也有沉淀物附着.因此胞内外沉积作用可能是该菌对高浓度镉的抗性和富集作用的重要途径,而且因为该菌生长过程中尤其是高镉浓度下pH值的大幅度上升,沉积过程可能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碱性物质有关.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92 ) [HTML 0KB] [ PDF 1115KB] ( 1349 )
0 李曼莉;徐阳春;沈其荣;周春霖;尹金来;Dittert K
覆草旱作稻田CH4和N2O的排放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水稻覆草旱作常规施氮肥、覆草旱作推荐施氮肥和常规水作水稻全生育期内稻田土壤微量气体的排放.结果表明,旱作稻田N2O排放总量比水作稻田高1.5~3.7倍,在旱作覆草处理中常规施肥N2O排放较推荐施肥高2.4倍.水作稻田CH4排放总量比旱作稻田多5~6倍,而两旱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作稻田CH4的排放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以分蘖盛期的2.2mg/(m2h)为最大;旱作稻田CH4的排放与施氮关系不明显.施氮是影响旱作稻田N2O排放的关键因素,每次施氮后,旱作稻田均会出现剧烈的排放高峰.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增温潜势的高低顺序为:覆草旱作常规施氮肥>常规水作>覆草旱作推荐施氮肥.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95 ) [HTML 0KB] [ PDF 1195KB] ( 846 )
0 黄清辉;王东红;王春霞;马梅;王子健
沉积物中磷形态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
应用乙二胺四乙酸法对长江中下游太湖、巢湖和龙感湖等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进行连续提取和测定.结果发现,在表层沉积物中,3个湖泊钙磷的百分含量比较接近,占总磷的30%左右,太湖和巢湖铁磷的百分含量显著高于龙感湖,而龙感湖有机磷的相对含量较高,可达40%~50%.这3个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形态差别十分明显,其中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磷主要以酸可提取有机磷形式存在,巢湖沉积物中酸可提取有机磷约占总有机磷的一半,而龙感湖的有机磷大部分与腐殖酸结合.沉积物中酸可提取有机磷的释放可能又是一个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过程.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13 ) [HTML 0KB] [ PDF 1051KB] ( 1217 )
0 凌雪峰;左剑恶;顾夏声
河底沉积物培养耐酸产甲烷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
利用河底沉积物作为接种污泥,在一个3.1L的EGSB反应器中进行培养耐酸产甲烷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GSB反应器在pH6.0,出水碱度低于400mg CaCO3/L,容积负荷5.3kg COD/(m3d)的条件下培养出具有良好沉降性能和产甲烷活性的耐酸颗粒污泥.形成耐酸颗粒污泥后,EGSB反应器在pH5.8~6.0,进水COD 3000mg/L,容积负荷5.2kg COD/(m3d)的条件下稳定运行29d, COD去除率平均为89.2%,出水总碱度仅为264.4mg CaCO3/L,沼气中甲烷的含量约为56.9%.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颗粒污泥内部存在成簇生长的索氏甲烷丝菌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71 ) [HTML 0KB] [ PDF 1645KB] ( 1044 )
0 柴世伟;温琰茂;张云霓;董汉英;陈玉娟;龙祥葆;罗妙榕;向运荣;周毛
广州市郊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调查了广州市郊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芳村区、白云区)农业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析测定了Cu、Pb、Zn、Cr、Ni、Cd、As和Hg 8种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广州郊区土壤中Hg和Cd的污染程度较大,Pb和Zn次之;Cd元素的有效性系数最高,Hg元素的有效性系数最低;广州5郊区中白云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最低;8种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态均与其全量呈正相关;污水灌溉、固体废物和农药的影响是广州市郊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42 ) [HTML 0KB] [ PDF 1215KB] ( 1381 )
0 曾清如;廖柏寒;杨仁斌;William H.Hendershot
EDTA溶液萃取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回收技术
研究了EDTA萃取液中重金属的分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修复土壤污染.结果表明,EDTA溶液能有效地萃取土壤中重金属; Na<sub>2</sub>S能沉淀分离EDTA溶液中的Cd, Cu, Pb,效率达99%以上,但沉淀Zn需要加入Ca(OH)<sub>2</sub>,引入反应体系的Ca<sup>2+</sup>并不影响重金属的萃取和EDTA的回收;连续抽提能增加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率,回收的EDTA连续使用10次,损失约30%.土壤中Cd和Pb的累积去除率分别达75.6%,72.5%.得到的硫化物沉淀含有很高的重金属,能很方便地处理或回收.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83 ) [HTML 0KB] [ PDF 1391KB] ( 1527 )
0 张枝焕;陶澍;彭正琼;苑金鹏;吴水平;叶必雄
天津表层土中饱和烃污染物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分析了天津地区主要环境功能区表层土样品中烃类污染物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饱和烃污染物,主要包括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间二烯烷烃,单甲基支链烷烃,烷基环己烷和甾,萜类等.这些化合物在区域上分布广泛,组分变化多样.样品间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差别较大,CPI1为0.76~1.26,CPI2为1.29~7.14,CPI(wax)为0.81~3.24.aaaC<sub>29-</sub>甾烷20S/(20R+20S)为0.45~0.72,C<sub>31</sub>藿烷22S/(22S+22R)为0.54~0.62,均已达到平衡终点.类异戊间二烯烷烃和烷基环己烷的分布特征与原油相近.表明污染源较复杂,主要包括矿物油,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及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降解等,不同功能区污染源存在一定的差别.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70 ) [HTML 0KB] [ PDF 1198KB] ( 1583 )
0 毕雪岩;刘烽;吴兑;邓雪娇
无量纲廓线函数对稳定度分类的影响
讨论了无量纲廓线函数对稳定度分类标准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北京325m气象铁塔的超声脉动资料和常规梯度观测资料,对4种无量纲廓线函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北京地区Businger-Hick公式最合适,风速比法稳定度分类标准不是稳定度级别的单调函数.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36 ) [HTML 0KB] [ PDF 954KB] ( 824 )
0 李灿;许黎;邵敏;张仁健
一种大气CO2源汇反演模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在一个二维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式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一个简单二维扩散、传输模式,用于CO2源汇的反演研究.在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大气CO2源汇分布的研究.大气CO2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破坏)是赤道地区的主要碳源;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则表现为CO2的弱汇.对El Nino年(1982年)和其他年份的碳源汇分布情况作了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并无明显波动,因此认为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是由于El Nino事件对陆地和海洋碳循环产生影响而造成的.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06 ) [HTML 0KB] [ PDF 1139KB] ( 834 )
0 岳伟生;李晓林;李燕;王永其;张桂林
用质子微探针研究上海吴淞空气含铅颗粒物来源
为了解空气中铅的来源,用质子微探针测量了上海市吴淞地区空气PM10环境监测样品,用微束质子激发单颗粒X射线能谱“指纹结合模式识别技术研究了该地区铅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该地区含铅颗粒物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48%)、汽车尾气(25%)和土壤尘(7%).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1138KB] ( 1011 )
0 刘波;姜安玺;程养学;李政;李碧清
两级滴滤去除硫化氢和甲硫醇混合恶臭气体
把氧化硫硫杆菌(T. thiooxidans)、排硫硫杆菌(T. thioparus)组成的自养菌群和黄单胞菌(Xanthomonas)为主的异养菌群分别接种在两个生物滴滤反应器中,将其依次串联净化处理硫化氢(H2S)、甲硫醇(MT)混合臭气.一级反应器(A#)的复合自养菌在酸性环境下对负荷为7~8g/(m3h)的H2S平均去除率可达94%,且不受混合气体中MT含量的影响.二级反应器(B#)适于中性环境,对负荷为4~5g/(m3h)的MT平均去除率为83%.若H2S在混合气体中浓度过高,经A#处理后的浓度仍高于50mg/m3,可导致后反应器酸化,使MT脱臭效率显著下降.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47 ) [HTML 0KB] [ PDF 1006KB] ( 1314 )
0 姚多喜;支霞臣;郑宝山;王馨
煤添加高岭土燃烧控制有害微量元素的排放
通过在一维煤粉燃烧炉上进行无烟煤添加高岭土吸附剂的燃烧实验,研究了无烟煤及其燃烧产物中18种环境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计算了高岭土在不同燃烧工况条件下对每种环境有害微量元素的吸附率.结果表明,高岭土对环境有害微量元素Cd, Pb, Sb, Sn, Ba, Co, Be, Cr, Ni, Mo, Tl, V, U, Mn, Th具有不同的吸附作用,吸附率为11.6%~500%;吸附效率与元素种类、燃烧工况等因素有关,环境有害微量元素Cd, Pb, Zn, Sb, Ba, Co, Be, Cr, Ni, Mo, Tl, V, U, Mn, Th的吸附能力,分级燃烧比不分级燃烧吸附效果更好,总吸附率差为8.4%~481%.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04 ) [HTML 0KB] [ PDF 1329KB] ( 854 )
0 王婉;刘咸德;赵立蔚;郭冬发;鲁毅强
用同位素方法评估天津市汽油无铅化进程
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和评估天津市汽油无铅化进程.采用稀酸浸出法处理天津市1994~2001年冬春季节123个玻璃纤维滤膜大气颗粒物样品,测量了大气铅浓度和同位素丰度比(<sup>206</sup>Pb/<sup>207</sup>Pb).结果表明,1994~2001年是我国汽油无铅化的重要时段,这期间大气颗粒物样品铅浓度有所下降,铅的同位素丰度比逐渐增加,表征了汽油无铅化进程中汽车尾气的贡献率减少,其他来源的贡献率上升.在汽油无铅化后,我国还应加强对铅污染的综合治理.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500 ) [HTML 0KB] [ PDF 1081KB] ( 1023 )
0 过春燕;张邦俊
基于Surfer的机场噪声等值线计算机绘制方法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推荐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为评价参数,利用Visual C++编程,直接调用等值线绘制工具Surfer中的各种数学模型,实现噪声等值线绘制的自动化.并以浙江省某机场为实例绘制了噪声等值线图,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绘图的效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约为1.6~2.6dB.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13 ) [HTML 0KB] [ PDF 1050KB] ( 1087 )
0 杨永亮;潘静;李悦;殷效彩;石磊;李凤业;Kevin C.Jones
青岛近海PCDD/Fs的沉积通量、毒性当量及来源
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青岛胶州湾内外表层沉积物、柱状岩心及贻贝样品中的17种毒性多氯代二苯并二 /呋喃(PCDD/Fs)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表层沉积物的SP4-8CDD/Fs含量范围在11.6~369pg/g dw,主要以P4-8CDFs为主.S2,3,7,8-PCDD/Fs含量范围4.1~232.4pg/g dw.在环流作用下沉积物中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分布格局.除河口处外,PCDD/F同系物分布基本上相同,即低氯代PCDD/Fs占主导.SP4-8CDD/Fs沉积通量从1951年起逐渐增大,STEQ沉积通量从1980年显著增大.青岛近海PCDD/Fs的来源相对恒定,推测为城市污水污泥和大气沉降.贝肉中S2,3,7,8-PCDD/Fs为2.9~5.1pg/g dw. TEQ的主要来源为2,3,4,7,8-PeCDF(35%)、2,3,7,8-TCDF(30%)、2,3,7,8,-TCDD(30%).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77 ) [HTML 0KB] [ PDF 1332KB] ( 1101 )
0 吴成强;王国栋;李红岩;杨敏
反硝化污泥床和好氧生物膜一体化生物反应器
开发了一种一体式生物脱氮反应器,通过高程差将好氧生物膜和缺氧污泥床这两种不同生长系统以容积比为2:1分布于同一个上流式反应器中的上下部,用于小区生活污水处理,以降解其中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结果表明,在HRT3.4h,回流比(R)1.7条件下,原水COD 210mg/L左右时,出水中的氨氮小于1mg/L,出水COD为50mg/L左右,氨氮与总氮的最高去除负荷分别达到0.369kg/(m3穌)和0.262kg/(m3穌).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1003KB] ( 803 )
0 刘国庆;桑军强;张锡辉;王占生
低温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去除水源水中氨氮的研究
利用生物陶粒预处理工艺,研究低水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进水氨氮浓度为0.5~1.4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min.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进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水温的下降而降低,但总体上对氨氮仍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水温从10℃下降到0.4℃时,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率从90%下降到65%.当水温在3℃以上时,出水中NO2--N低于进水NO2--N的含量.当水温下降到3℃以下后,出水中NO2--N超过了进水中NO2--N的含量.在陶粒反应器内部出现了NO2--N积累现象,水温越低,出水NO2--N的含量越高.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55 ) [HTML 0KB] [ PDF 1105KB] ( 847 )
0 余健;曾光明;谢更新;黄国和
应用ORP预测和控制地下水除铁滤池出水含铁量

试验研究了应用氧化还原电位(ORP)预测和控制除铁滤池出水含铁量的可行性,探讨了水力负荷(HLR)、溶解氧(DO)和pH值对ORP和滤池除铁效果的影响以及曝气过滤除铁的机理.结果表明,在pH值为6.69,DO为6.8mg/L时,滤池除铁机理主要为接触催化氧化作用;HLR、DO和pH值对滤池除铁有较大的影响;滤池出水含铁量(Y)与ORP(X)之间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0.0004exp[3816/(X+200)] (R2=0.9664)表示;当ORP在400~510mV时,滤池出水含铁量小于0.3mg/L.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63 ) [HTML 0KB] [ PDF 1233KB] ( 670 )
0 吴玉萍;赵之骏;张建良;侯惠奇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苯乙烯的研究
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DBD)常压下降解流动态苯乙烯时,不同电压、流速、初始浓度及湿度下苯乙烯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DBD降解苯乙烯15~20min即可达稳定,产物主要为CO、CO2和H2O;电压4800V时有少量带苯环的气态及固态物质产生,且随电压的升高而减少,到7500V时红外光谱已无法检测到;高电压下放电可以取得90%左右的降解率,产生带苯环的气态物质和结焦物质较少.流速在1.5cm/s,浓度为3000mg/m3,相对湿度为20%左右时,降解效果最好.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047KB] ( 812 )
0 高宝玉;岳钦艳;王炳建;初永宝
高Al13纳米聚合氯化铝的结构表征及混凝效果
采用AlC36H2O和Na2CO3制备了聚合氯化铝(PAC),并采用SO42-/Ba2+沉淀-置换法分离提纯了其中的纳米Al13形态,应用27Al-NMR和XRD等现代实验技术对其中的Al13形态进行了分析表征,27Al-NMR结果表明,分离提纯后样品中的Al13含量明显高于PAC,XRD结果表明,Al13的衍射峰出现在2q角为5~25之间;混凝烧杯实验表明,纳米级PAC较传统的混凝剂AlCl3、Al2(SO4)3和PAC具有更好的除浊、脱色效果.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407 ) [HTML 0KB] [ PDF 1042KB] ( 977 )
0 张前程;张凤宝;张国亮;张晓萍
苯在TiO2上的气相光催化反应性能
在一个循环式光反应系统中进行了苯的气相光催化实验.考察了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催化剂用量和苯的初始浓度对苯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光强度的共同作用是影响苯光催化降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实验条件下,催化剂接触面积增加2倍,反应时间缩短260min.再将光强度提高1倍,反应时间缩短320min;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过程的影响主要是催化剂层吸附能力的影响,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减弱.当催化剂用量从0.1g增加到0.5g时,反应时间缩短100min,而从0.5g增加到1.5g时只缩短20min;当系统中苯的浓度较低时,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反应中苯的浓度变化增大,但在高浓度系统中初始浓度的影响不明显.
2003 Vol. 23 (6): 0-0 [摘要] ( 361 ) [HTML 0KB] [ PDF 1052KB] ( 95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