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3年 23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3-04-01

论文
论文
0 施耀;项菲;李伟;钟战铁
混合有机胺吸收烟道气中CO2的交互作用机理
采用双搅拌釜吸收反应器,对一乙醇胺(MEA)和N-甲基二乙醇胺(MDEA)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模拟烟道气中CO2进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此混胺体系吸收效果显著;比较实验测定和双膜简化理论计算的反应增强因子E值符合程度;建立能表征混合有机胺吸收CO2时发生化学反应交互作用的机理模型,提出相关系数.对总胺浓度2.0mol/L,MEA初始浓度在0.3~0.5mol/L混胺溶液而言,可用吸收负荷L函数表示: = (L) = 0.12+0.35e-L/0.026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14 ) [HTML 0KB] [ PDF 1172KB] ( 1067 )
0 郑一;王学军;刘瑞民;陶澍
天津地区土壤多环芳烃的克里格插值与污染评价
应用克里格法研究了天津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外环境标准,对区域表层土壤中10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区域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萘超标倍数最大,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超标情况也较为严重,需引起进一步的关注.西青区和市区是土壤多环芳烃含量超标最严重的区域.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280 ) [HTML 0KB] [ PDF 982KB] ( 681 )
0 白志鹏;王宗爽;贾纯荣;张连众;朱坦
应用环境舱研究室内混凝土墙体中氨的释放规律
采用环境舱模拟研究了随温度(T)、相对湿度(RH)和空气交换率(AER)变化墙体试块中氨的释放规律,并将现场实验结果与环境舱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T和RH一定,随着AER的增大,舱内氨气平衡浓度下降,氨气挥发速率和完全释放时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AER和RH一定,舱内氨气平衡浓度和挥发速率随T升高而变大,完全释放时间减小;与AER和T相比,RH对氨气释放的影响有限;通过与现场通风实验和浓度监测结果比较,考虑到室内墙体老化时间等因素,环境舱实验与实际住宅测试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含尿素防冻剂的住宅,其墙体中氨释放完全大约需要10~32年.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36 ) [HTML 0KB] [ PDF 1301KB] ( 744 )
0 钟萍;孔令仁;冯建芳;刘光明
水体系中正癸烷和正癸烯的光催化降解
以300W中压汞灯为光源,分别研究了水体系中正癸烷(n-C10H22)和正癸烯(n-C10H22)在TiO2光催化氧化作用下的降解.结果表明,它们的降解反应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17.2nm TiO2下,n-C10H22反应速率常数(k)值为5.8010-3min-1,半衰期(t1/2)为120min;n-C10H22的k值为9.9010-3min-1,t1/2为70min.400℃热处理的TiO2对n-C10H22、n-C10H22光解的降解率分别为31%﹑50%,高于其他热处理温度.利用自旋俘获-电子顺磁共振(ST-EPR)方法,在光照的TiO2磷酸盐缓冲水溶液(pH=7.4)中检测到羟自由基加合物(DMPO-OH).产物分析表明,水体中n-C10H22光催化降解生成的中间产物为1-癸醇、2-戊酮、2-庚酮和2-癸酮;n-C10H22的中间产物为辛醛、壬醛、癸醛和2-癸酮.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47 ) [HTML 0KB] [ PDF 1285KB] ( 632 )
0 陆思华;白郁华;陈运宽;赵静;王志辉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交通路口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监测,讨论了交通路口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将历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VOCs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使用无铅汽油后,烷烃、烯烃、芳香烃的组成比例有所变化,芳香烃的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944KB] ( 846 )
0 展惠英;周文军;姜梅;陈慧;王毅
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黄土中的菲和萘
建立了同时测定菲和萘混合液中二组分的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法.菲和萘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0.101mg/L和0.0025~0.25mg/L,检出限分别为0.47ng/mL和0.14n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8%和0.89%(n=12).此方法可用于研究黄土对菲、萘混合液吸附平衡后上清液中的菲和萘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黄土对菲和萘的吸附曲线满足Freundlich方程,为预测和治理土壤污染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测试手段.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37 ) [HTML 0KB] [ PDF 795KB] ( 594 )
0 王小;黄霞;左晨燕;胡洪营
喹啉的O3及O3/UV降解规律
研究了O3单独作用及O3/UV联合作用时喹啉的降解规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空气吹脱和UV本身对喹啉的去除贡献率都不大.O3单独作用时,提高体系的初始pH值有利于喹啉的降解.O3/UV联合作用时,在某个临界pH值上,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体系的初始pH值都有可能提高喹啉的去除速率.初始pH值较低时,O3单独作用时喹啉的去除速率明显低于O3/UV联合作用时喹啉的去除速率,但在初始pH值较高的情况下,UV的介入可能会降低喹啉的降解速率.无论是O3单独作用还是O3/UV联合作用,喹啉的降解基本上满足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如果体系的pH值基本保持恒定,这种规律就更为明显.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1297KB] ( 634 )
0 张彭义;陈清;余刚;田地;梁夫艳
相对干燥条件下甲苯,苯和氯仿的光催化降解
研究了甲苯,苯和氯仿3种挥发性有机物在相对干燥条件下的动态气相光催化降解,考察了进口浓度,流量(停留时间),催化剂,光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较低污染物浓度,流量小于0.2L/min(停留时间大于3.825min)时,甲苯,苯和氯仿的光催化去除率均大于90%,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甲苯和苯的半衰期分别在1.0~1.34min和0.65~1.1min;在研究的负荷范围内,甲苯和苯的去除量随负荷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而氯仿则一直随之增大;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与污染物种类有关,同样功率的杀菌灯效果好于黑光灯.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61 ) [HTML 0KB] [ PDF 1221KB] ( 836 )
0 李中阳;周群芳;江桂斌;刘国光
我国部分城市海产品中丁基锡污染现状
采用气相色谱-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联用技术,对在2001年8月~2002年3月间采集于我国几个城市的海产品进行了丁基锡污染测定.结果发现约有37%的样品中有丁基锡检出,其中三丁基锡为主要污染物,是由于三丁基锡在船舶防污涂料中的使用引起的.在采样的几个城市中,大连海产品中丁基锡检出率与含量相对较高.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263 ) [HTML 0KB] [ PDF 807KB] ( 581 )
0 苏丽敏;袁星;丁蕴铮
用QSAR模型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测定了苯酚与11种取代苯酚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毒性单位比为1:4,1:1,4:1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苯酚和取代苯酚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以相加作用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12种苯酚类化合物的单一毒性建立了QSAR方程: -lgEC50=6.158-0.279pKa,对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的毒性进行了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25 ) [HTML 0KB] [ PDF 1117KB] ( 721 )
0 吴伟;余晓丽;黎小正;李咏梅;瞿建宏
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的疏水性及其应用
根据细菌在烃-水两相体系中的细胞数量研究了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表面疏水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正辛醇-水两相体系适用于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这类细菌的表面疏水性的研究.细菌表面的疏水性随培养时间,温度和pH值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疏水性与其在水环境中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呈一定的相关性.疏水性大的细菌对疏水性有机物的降解速度较疏水性小的细菌快,在其表面的生长速度也更快.探讨了细菌表面的疏水性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意义,为养殖水体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1431KB] ( 635 )
0 袁红莉;杨金水;王占生;李宝珍;仉磊;林壬子
降解石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从辽河油田的渣油中富集分离出24株细菌,经初步降解试验,筛选出对原油降解率高于30%的菌株10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8株菌对渣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组分可被降解的程度不同,其中,芳香烃的降解率可达80%;沥青质的最高降解率为53%;饱和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7%;非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0%;GC-MS分析表明,饱和烃中的环己烷、长链烷基苯和二环烷系列均能被明显降解,芳香烃中的烷基萘系列经降解后几乎消失,三环的菲和甲基菲以及五环的苯并芘降解不明显;其次,不同菌对各组分的的降解能力也显著不同.菌株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降解力强,尤其对非烃和沥青质降解效果较好的ptr15和ptr20分别为芽孢杆菌和微杆菌,其对沥青质的降解效果高于目前已有的报道.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67 ) [HTML 0KB] [ PDF 1292KB] ( 1021 )
0 夏颖;闵航;周德平;韩如旸
两株菲降解菌株的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两株可以菲为唯一碳源的细菌菌株,经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脂肪酸含量分析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鉴定, 两菌均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菌株ZX4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而菌株EVA17与该属内已知菌的序列同源性在93%~98%之间,推测可能为一新种.两菌株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表明菲对细菌生长有明显的延滞作用.菌株EVA17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揭示该细菌在菲诱导下可出现诱导性蛋白,推测可能为一些解毒酶或降解酶.菲降解细菌在以结晶态菲为碳源时生长速率明显低于以粉末态菲为碳源时的生长速率,表明细菌与菲间的接触面积是限制其利用菲的一个重要因素.分离菌株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酶)具有可与1-氯-2,4-二硝基苯(CDNB)结合的活性.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促进细菌对菲的利用.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78 ) [HTML 0KB] [ PDF 1403KB] ( 908 )
0 郭亚新;程凯;赵以军;王娟;王春艳;石正丽;刘永定
淡水噬藻体及其他溶藻因子的分布与感染力
研究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噬藻体的分布与效力的变化.2001年8~11月共采集了18个水样,对14种藻进行直接感染,从其中的5个水样中分离到了噬藻体(蓝藻病毒),它们主要来源于降温以前富营养化池塘的水样,同时分离得到了4株溶藻细菌.在接受直接感染的14种藻中,聚球藻、组囊藻、微囊藻、织线藻、鱼腥藻7120、衣藻及小球藻为敏感种类,而螺旋藻、念珠藻、鞘丝藻、颤藻、鱼腥藻595、鱼腥藻1444、栅藻则为不敏感种类,敏感种类中织线藻受到噬藻体的感染,聚球藻、微囊藻和织线藻受到溶藻细菌的溶解.从富营养化的池塘采集的水样溶藻能力最强,其次为清水(自来水源)池塘,而大中型湖泊与河流水样的溶藻效果最差.随着温度的降低,水样的感染能力下降.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01 ) [HTML 0KB] [ PDF 1374KB] ( 881 )
0 王代长;蒋新;卞永荣;郎印海;王芳;贺纪正
酸沉降下红壤对K+吸附特征及反应动力学
研究酸沉降下K+在红壤表面的化学吸附行为,结果表明,K+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较好地描述;在K+的平衡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有H+的释放;加入pH3.5酸溶液后,存在H+的消耗过程,其机理与SO42-的专性吸附释放OH-以中和溶液中H+有关.利用设计的动力学装置能很好地研究K+的吸附动力学,比较K+吸附的动力学模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运用数据平滑工具求算吸附速率与吸附量的关系,进一步求得一级动力学方程的表观平衡吸附量和表观吸附速率常数.联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微分式和Elovich方程也可求得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289 ) [HTML 0KB] [ PDF 1318KB] ( 667 )
0 徐冬梅;刘广深;许中坚;王黎明;刘维屏
模拟酸雨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机理
通过恒温恒湿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外源酸雨对土壤pH值、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运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酸雨通过改变土壤pH值而影响酶活性,pH6.66的近中性土壤酶活性呈现激活-抑制的变化过程;而pH4.61的酸性土壤酶活性持续下降.溶液构象研究表明,pH值是通过改变酶的肽链构象、氨基酸残基微环境而影响其活性的.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17 ) [HTML 0KB] [ PDF 1041KB] ( 911 )
0 吴建新;丁小余;罗玉明;沈洁;保曙琳;丁秉中
黄丝草镉污染毒害及硒的缓解作用
研究了黄丝草(Potamogeton maackianus)培养过程中的Cd毒害及其Se的缓解作用.Se能缓解Cd胁迫导致的黄丝草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加和丙二醛(MDA)的积累.与单一的Cd处理相比,加入10mg/L Se后,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所减弱,表明它增强了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缓解了Cd对膜的伤害.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保持较高的水平,脯氨酸含量刚好相反,说明Se增强了黄丝草对Cd胁迫的抗性.然而,Se缓解Cd对黄丝草的毒害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富Se黄丝草的繁殖过程中,需及时检查重金属污染情况,防止重金属在饵料中的富集,以免造成对渔业的危害.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41 ) [HTML 0KB] [ PDF 970KB] ( 541 )
0 江映翔;孙珮石;刘安文;李伟民;何少先
紫外线辐射对活性污泥除磷性能的增强作用
通过菌群监测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适当剂量紫外线辐射对活性污泥除磷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采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辐射(20W紫外线杀菌灯辐射0.5min),能够使活性污泥的TP去除率提高4%~8%.受辐射后活性污泥中G+菌属和N+菌属含量增高,是其除磷性能得以增强的重要原因.紫外线不是通过辐射诱变细菌,而是通过杀死或抑制活性污泥中除磷菌属的营养物质竞争菌群-非聚磷菌群,为除磷菌属提供一个迅速生长的优化环境,增强活性污泥的除磷性能.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10 ) [HTML 0KB] [ PDF 1364KB] ( 679 )
0 桑军强;李灵芝;王占生
饮用水净化工艺中磷的去除研究
利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原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以及总磷(TP)、溶解性正磷酸盐(SRP)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生物活性炭及常规的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均使水中的MAP、TP及SRP大大降低;生物预处理和生物活性炭对水中MAP的去除效率高于对TP的去除效率;常规处理对原水中MAP的去除率超过90%,TP的去除率在80%以上.臭氧氧化对水中TP和SRP的影响不大,但是使MAP增加.试验原水经过净水处理后,水中可供细菌利用的磷源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说明处理后的水中磷源可能成为水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18 ) [HTML 0KB] [ PDF 870KB] ( 694 )
0 褚春凤;孔海南;片岡直明
FISH法作为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管理指标的可行性
以高浓度厌氧消化污泥为对象,进行FISH、MPN和产甲烷活性的测定实验.FISH分析得到,厌氧消化污泥中古细菌、嗜乙酸产甲烷菌和嗜氢产甲烷菌占全菌数的比例分别为30%~70%,18%~28%和15%~43%,菌数测定结果FISH法高于MPN法.研究表明,FISH法可用于高浓度厌氧消化污泥的菌相解析,作为处理系统运行管理指标使用.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269 ) [HTML 0KB] [ PDF 1039KB] ( 714 )
0 莫罹;黄霞;迪里拜尔·苏里坦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运行特性
考察了悬浮生长型MBR和3种附着生长型MBR处理人工模拟微污染水源水时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4种MBR对氨氮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5%~90%.投加块状填料和粉末活性炭(PAC)的MBR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较高;投加沸石粉的MBR和悬浮生长型MBR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前两者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时,HRT对MBR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小.PAC投加量及其饱和程度会影响PAC-MBR系统对有机物特别是UV254的去除率.当PAC投加量提高到1000mg/L以上时,PAC饱和前UV254的去除率可较块状填料-MBR提高约25%; PAC饱和后,两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对于连续运行中膜的过滤性能,投加PAC和块状填料的MBR与悬浮生长型MBR相差不大,而沸石粉-MBR最低.改变PAC投加量对PAC-MBR中膜过滤性能的影响不大.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446KB] ( 731 )
0 杨丽原;沈吉;张祖陆;朱育新;孙庆义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多元分析
对南四湖不同湖区的20个表层底泥样品的重金属和营养元素浓度做了实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底泥重金属和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南四湖不同湖区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南四湖的上级湖已经受到金属和营养元素的污染.其中南阳湖的汞和营养元素污染严重,铅、砷等次之;独山湖的营养元素污染最重;昭阳湖污染较轻.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27 ) [HTML 0KB] [ PDF 1057KB] ( 810 )
0 陈利顶;傅伯杰;张淑荣;丘君;杨福林
于桥水库流域地表水中水溶性氮季节变化特征
通过对于桥水库流域1999~2000年枯水期(6月)、丰水期(8月)和平水期(10月)地表水体采样分析,研究了地表水中水溶性氮浓度(硝态氮+氨氮)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以下6种变化模式.I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II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III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IV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V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VI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干旱年份,不同控制小区地表水中水溶性氮浓度的季节变化比较简单,主要表现出I、II、III 3种变化特征;而平水年份地表水中水溶性氮浓度的季节变化比较复杂,包括I、II、III、IV、V、VI 6种变化模式.这种变化特征主要与控制小区地形、土地利用、地表径流和水系特征有关.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268 ) [HTML 0KB] [ PDF 1379KB] ( 746 )
0 杨毅;刘敏;许世远;侯立军;刘华林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PCBs和OCPs的分布

对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GC-ECD测试,结果表明PCBs含量分布在0.19~18.95ng/g,平均值为2.70ng/g,其分布随采样点的位置变化显著:排污口附近出现最大值,离排污口越远,即受排污影响的程度越小,其含量越低.OCPs含量在1.25~36.01ng/g,平均值为8.50ng/g,分布特征与PCBs相似,表明了它们来源的相似性.研究区内PCBs和OCPs的含量低于ER-L值,尚未对生物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323 ) [HTML 0KB] [ PDF 1325KB] ( 672 )
0 焦锋;秦伯强;黄文钰
小流域水环境管理——以宜兴湖滏镇为例
为了进行小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使用SWAT模型对以面源输出为主的宜兴市湖滏流域进行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出发,耦合土地演化模型和水环境模拟模型并提出管理建议.首先,使用实测数据对SWAT模型进行了验证,确定其有效性;其后,计算了区内污染物输出水平及各污染源的贡献,并依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具体管理建议;再后,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使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土地覆被的演化进行模拟;最后,耦合两大模型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预测了可能的污染物输出,并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3 Vol. 23 (2): 0-0 [摘要] ( 284 ) [HTML 0KB] [ PDF 1317KB] ( 641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