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3年 23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3-02-01

论文
论文
0 李心清;秦大河;周会
天山与珠峰冰芯草酸根的一致性及其环境意义
冰芯中草酸根记录的研究有助于对过去环境变化的认识.色谱分析表明,天山一号冰川所记录的过去43年草酸根的平均含量为3.6?9.2ng/g (x1s, N=534).草酸根具有一个含量约为2ng/g的背景值,在背景值基础上存在含量的突变峰值,多数峰值的含量超过10ng/g,且其增减过程多局限在1年之内.一号冰川与珠穆朗玛峰远东绒布冰川过去40年的草酸根记录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虽然后者的平均含量是前者的7倍左右,但两冰川的草酸根峰值几乎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表明两地区可能拥有同一个草酸根来源或同一类型的来源,因而具有时间上的同期性.草酸根含量的变化与南亚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它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406 ) [HTML 0KB] [ PDF 2117KB] ( 629 )
0 钱芸;戴树桂;刘广良;葛卫东;庄源益
硝酸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在实验室内利用BG11培养液培养,研究了不同硝酸镧[La(NO3)3]浓度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CHB526的生长特性,并在实验后期测定了藻细胞中的藻毒素含量.以藻细胞数和叶绿素a含量所表示的最大比生长率和最大现存量为指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a(NO3)3可明显刺激铜绿微囊藻FACHB526的生长.但当培养液中La(NO3)3浓度很高时(125000g/L),却对铜绿微囊藻FACHB526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稀土盐类La(NO3)3对藻生长的低浓度刺激和高浓度抑制效应对全面了解水华爆发机制有一定的意义.从FACHB526藻中可分离检测出4种藻毒素变型MC-LR,MC-RR,MC-LW,MC-LF.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1245KB] ( 865 )
0 吕萍萍;王慧;施汉昌;陈国强
基因工程菌强化芳香化合物的处理工艺
分别固定克隆有甲苯加双氧酶基因的工程菌和筛选出的野生菌株,串联两种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研究以基因工程菌突破关键步骤的限制,筛选菌株辅助完成彻底降解芳香类污染物复合工艺可行性和强化效果.克隆有苯降解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甲苯加双氧酶的基因工程菌E. coli. JM109(pKST11)对苯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和降解速度,应用于固定化细胞反应器中效果突出.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可以将1500mg/L苯降解70%,降解速度为1.11mg/(Ls),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以使去除率达到95%以上.该反应器对高浓度的苯具有突出的处理效果.同时所得到的产物为环己二烯双醇,可以被野生非高效菌W3快速利用.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15 ) [HTML 0KB] [ PDF 1158KB] ( 644 )
0 赵金明;蒋颂辉;朱惠刚
藻毒素对自来水提取物诱导大鼠肝癌的促进作用
为了研究自来水有机提取物与藻毒素在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以自来水有机提取物为启动剂,藻毒素为促进剂,构建大鼠肿瘤促进模型(Solt-farber模型),观察肝脏病理形态改变,并检测肝细胞中c-fos、c-jun、GSTPi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肝脏产生结节性增生灶,自来水有机提取物能诱导肝细胞GSTPi表达,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诱导GSTPi表达,但能够促进自来水有机提取物诱导产生的GSTPi表达;同时,藻毒素还能诱导肝细胞中c-fos、c-jun表达增加,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自来水有机提取物具有启动活性,藻毒素具有促癌活性,影响细胞MAPK信号旁路而诱导具有增殖潜能的启动细胞克隆增殖异常是藻毒素可能的促癌机制.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10 ) [HTML 0KB] [ PDF 1416KB] ( 690 )
0 王学东;欧晓明;王慧利;樊德方
咪唑烟酸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从长期使用咪唑烟酸的非耕地土壤中,分离出两株高效降解菌ZJX-5和ZJX-9,经鉴定,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Ⅱ型(pseudomonas fluorescenes biotypeⅡ)和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当咪唑烟酸的原始浓度为100mg/L,两株降解菌在2d内对其降解率均达70%以上.研究了单一菌株和混合菌株对咪唑烟酸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明显优于单一菌株,尤其在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混合菌在降解率及耐性方面均比单一菌株明显提高.此外,外界环境条件对降解菌的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在30℃左右,反应液的pH值及降解菌的生物量越高,咪唑烟酸的原始浓度在低于适宜降解最高浓度(200mg/L)的情况下,降解菌的活性较强,对咪唑烟酸的降解较快.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103KB] ( 795 )
0 曹微寰;徐德强;张亚雷;赵建夫
烷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
以正十二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腈纶废水及其处理构筑物的生物膜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降解正烷烃的菌株C-14-1和C-14-2.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两者均鉴定为诺卡氏菌(Nocardia spp.).通过摇瓶试验得出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5℃,pH6,摇床转速(间接反映通气量)为250r/min,接种量为0.1%.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浓度烷烃进行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降解正烷烃的能力显著,当混合烷烃中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50mg/L时,培养11h对正十二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达到93%~100%;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100mg/L时,培养22h降解率达到97%~100%;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150mg/L时,培养22h降解率达到85%~93%.这两菌株在实际工程中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20 ) [HTML 0KB] [ PDF 1109KB] ( 675 )
0 董爱华;贾秀英
Cd、Cr(VI)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酯酶(Est)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d、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造成的Est同工酶变化都体现在酶的相对量(活性)上,没有发现新酶带的出现;Cd对鲫鱼肝酯酶同工酶带的影响大于Cr(VI),而对脑酯酶同工酶带的影响弱于Cr(VI);Cd、Cr(VI)复合污染显示出协同效应的趋势.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34 ) [HTML 0KB] [ PDF 998KB] ( 700 )
0 毛国根;徐立红;叶少菁
微囊藻毒素-LR致肝细胞连接通讯下调的研究
不同剂量(0, 10, 50,100, 200, 500, 1000nmol/L)的微囊藻毒素-LR作用于肝细胞株BRL-3A 24 h.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按荧光光漂白后再恢复技术测定BRL-3A的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四唑盐法测定BRL-3A细胞增殖,同时分析胆汁酸运输系统抑制剂利福平对两者的阻滞作用.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LR可以显著地抑制BRL-3A细胞GJIC功能,并促进BRL-3A细胞增殖,两者均呈剂量效应关系.利福平(30靘ol/L)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的BRL-3A细胞GJIC功能下调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微囊藻毒素-LR可诱导BRL-3A细胞膜泡形成.说明微囊藻毒素-LR肝脏毒性及致癌性可能与抑制肝细胞GJIC功能有关.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47 ) [HTML 0KB] [ PDF 1181KB] ( 604 )
0 王光学;王芸;严彦;郭君毅;杨旭
木质板材释放的甲醛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为了研究木质人造板材释放气体的遗传毒性,用木质人造板材释放的不同浓度的甲醛气体对蚕豆vicia faba根尖进行染毒,用显微镜观测根尖细胞的微核率.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与甲醛气体的浓度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经1.24mg/m3和3.71mg/m3甲醛气体灌流染毒的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甲醛气体可以通过液相的吸收产生高浓度的蓄积,从而引起浸泡其中的根尖细胞发生DNA损伤.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32 ) [HTML 0KB] [ PDF 1166KB] ( 802 )
0 朱利中;陈宝梁;陶澍
溴化十四烷基吡啶增强固定土壤中萘及其机理
用吸附平衡法,研究了溴化十四烷基吡啶(MPB)存在下,萘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为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当MPB的平衡浓度(X)小于1倍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萘的表观分配系数(Kd*)随MPB加入量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当X>1CMC时,增加的MPB对萘主要起胶束增溶作用,Kd*值则随MPB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而后趋于缓和,1/Kd*与X呈线性关系;当X约为1CMC时,Kd*在4种土壤上达到最大值(Kd*max),分别为112.5,170.8,406.8,190.5mL/g,与MPB的饱和吸附量(Qo)成正比;Kd*max/Kd比值则分别为20.49,16.86,20.60,5.30,与土壤的foc成反比.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28 ) [HTML 0KB] [ PDF 1234KB] ( 634 )
0 杨杰文;蒋新;徐仁扣;季国亮;赵其国
去除氧化铁对Al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DCB)法研究了去除土壤中的氧化铁后Al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pH值<4.5条件下,去除氧化铁可使土壤对Al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这种变化在赤红壤中尤为明显;而此后随pH值的升高,原土和去铁土对Al的吸附量基本相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去除氧化铁能降低土壤的电荷零点(ZPC)和增加土壤表面负电荷的数量,从而增强了土壤表面与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另一方面,去除氧化铁后Al的解吸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与原土相比,去铁土吸附Al的机理中包含有部分静电吸附,这从离子强度对去铁土吸附Al的影响实验能得到较好的验证,因为在pH值<4.5时,提高离子强度将降低Al的吸附量,用高岭石做参考材料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23 ) [HTML 0KB] [ PDF 1134KB] ( 590 )
0 杨炜春;刘维屏;胡晓捷
Zeta电位法研究除草剂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
应用Zeta(ζ)电位法研究比较了扑草净和扑灭通在4种土壤胶体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带有正电荷的除草剂在负电荷土壤表面吸附后,土壤表面的ζ电位有所增加,甚至使ζ电位从负转变成正.通过零电荷点计算得到除草剂和土壤之间的吸附常数和Gibbs自由能,并由经典的振荡平衡法得到相近结果.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895KB] ( 801 )
0 王荟;王格慧;高士祥;王连生
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春季污染的特征
采用大流量采样器,于2002年春季(3月)对南京市城区PM10、PM2.5(大气中粒径dp≤10或2.5mm的颗粒物)进行了研究测定,并对其水溶性组分及Ph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春季污染严重,PM10超标率达83%.PM2.5全部超标,超标倍数为1.8~4.9.PM2.5的酸性明显强于PM10. PM2.5中水溶性组分占总量的24.4%,其中,阴离子约为8.0%,水溶性金属元素+NH4+约为8.9%,TOC约为7.5%.这些水溶性组分对干、湿沉降的酸度影响较大,且主要以细颗粒的形态存在,其在大气中滞留时间较长,对人类的影响深远,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69 ) [HTML 0KB] [ PDF 1116KB] ( 772 )
0 安兴琴;陈玉春;吕世华
兰州市城区冬季TSP容许排放总量的估算
利用RAMS大气动力模式模拟的气象场驱动中尺度大气扩散模式HYPACT的方法,模拟出TSP的浓度分布及每个污染单元对于地面浓度的分担率,然后根据TSP的国家质量标准,用线性规划的原理与方法计算了兰州市冬季典型日条件下TSP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兰州市全年的主要污染物TSP的大气环境容量远小于排放量,削减率达41.99%左右(2000年12月24日),需要削减的排放量很大.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1124KB] ( 771 )
0 杨再福;施炜刚;陈立侨;陈勇;周忠良
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对策
分析了40多年来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随时间的推移,东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水体营养状态由中-富营养型向中-富-富营养型过渡,并接近富营养状态.淤积层厚度逐步上升,沼泽化趋势明显.藻类密度不断增加,种类不断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小型化趋势明显.20世纪50年代马来眼子菜为沉水植物的优势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扩展和湖底的沉积物迅速於积导致了沼泽化进程的加速.东太湖的渔业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84年网围养殖出现后,网围养殖经历了由粗放型到精养型和效益型的转变,从污染型向生态型方向发展.目前必须加强对东太湖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以维持东太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41 ) [HTML 0KB] [ PDF 1565KB] ( 679 )
0 李波;濮培民;韩爱民
洪泽湖水质的因子分析
将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建立了具有时空特征的洪泽湖水质数据库.通过对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将参数的重要度进行排序,作为数据选取的依据.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elphi法,结合空间数据,研究了主要因子的内含及时空变化规律.提出湖泊污染的“原初性”和“次生性”污染分量的概念,并分析了各分量的净化差异.建立了富营养化指数(F3)的模拟方程.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293 ) [HTML 0KB] [ PDF 1314KB] ( 664 )
0 程国玲;李培军;王凤友;韩桂云
几种纯培养外生菌根真菌对矿物油的降解效果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4种外生菌根真菌降解矿物油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外生菌根真菌都具有降解矿物油的能力.但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其生物量和降解矿物油的能力显著不同,以有机氮作为氮源及提供少量葡萄糖作为启动碳源将大大提高其生物量及矿物油降解率.结果为应用菌根技术修复矿物油污染土壤及优化降解条件提供了依据.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46 ) [HTML 0KB] [ PDF 894KB] ( 696 )
0 沈学优*;卢瑛莹;朱利中;朱春江
有机膨润土吸附水中有机物的盐效应及其机理
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一系列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对水中不同浓度的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土样有机碳含量越高,对硝基苯酚初始浓度越低,有机膨润土对其吸附性能越好.试验了多种无机盐对有机膨润土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盐效应与离子荷径比和膨润土改性表面活性剂有关.无机盐阳离子相同时,盐效应与阴离子荷径比成反比;无机盐阴离子相同时,与阳离子荷径比成正比.单阳离子有机膨润土的盐效应呈负效应,长短碳链比例相当的双阳离子有机膨润土的盐效应呈正效应.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292 ) [HTML 0KB] [ PDF 1041KB] ( 673 )
0 陈元彩;詹怀宇;陈中豪;管秀琼;付时雨
高效内循环反应器的污泥特性
采用高效内循环好氧反应器处理废纸脱墨废水,结果表明,在高紊流、高剪切条件下生物活性污泥的粒径减小,使废水、生物污泥、空气充分接触,大大提高了传质速率和污泥的比好氧呼吸速率(SOU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和COD处理效率可分别达35kg/(m3d)和80%.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13 ) [HTML 0KB] [ PDF 1082KB] ( 559 )
0 何江涛;马振民;张金炳;汤鸣皋
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堵塞问题
堵塞问题是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经常遇到的.从理论方面对悬浮物截留、吸附及微生物生长所造成的堵塞进行了讨论,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管是悬浮物截留、吸附,还是微生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堵塞状况都呈现出随滤层厚度增加按负指数形式递减的趋势.系统内部是否会发生堵塞与原水的成分组成、渗滤介质的有关参数、微生物的活性等都密切相关.对于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来说,微生物的生长一般不会导致系统内部产生堵塞,而悬浮物的截留、吸附常常会造成系统表层比较严重的堵塞.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20 ) [HTML 0KB] [ PDF 1292KB] ( 661 )
0 刘菊秀;周国逸*;张德强
酸雨对鼎湖山土壤的累积效应及荷木的反应
运用盆栽实验研究了酸雨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危害的累积效应和优势树种荷木的一些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在酸雨直接淋洗土壤的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土壤酸度,土壤淋洗液酸度增加;土壤交换性K+、Na+上升,Ca2+、Mg2+和有效Mn、Zn下降;土壤淋洗液中K、Na含量下降,Ca、Mg、Cu、Fe、Mn和Al在pH3.05的酸雨处理下含量显著上升;但生长于模拟酸雨土壤中的荷木在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后仍能健康生长.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290 ) [HTML 0KB] [ PDF 1039KB] ( 752 )
0 张俊丽;陈家军;李源新;黄乃明
137Cs在大鹏澳中迁移分布的数值模拟与预测
137Cs作为广东核电站放射性排出核素之一,具有高残留,高积累的特点.悬浮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沉降是影响海湾水体中核素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正确评价核电站放射性排出物对大亚湾海湾水域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悬浮物吸附沉降影响的深度平均二维对流扩散模型,模拟了放射性核素137Cs在大鹏澳内的迁移分布状况,并对未来湾内水质进行预测.模拟预测表明若维持当前排放量,未来50年内海湾中137Cs活度并没有呈持续上升趋势,局部虽略有累积,但活度值仍很小,最大仅约4Bq/m3,说明悬浮物吸附137Cs沉降对海湾的自净作用不容忽视.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1326KB] ( 551 )
0 於方;过孝民;张强
城市污染型缺水的界定及其经济损失的计算
污染型缺水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是水污染经济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计算污染型缺水经济损失的方法,作者提出一种判定城市供水裕缺、计算污染型缺水量及污染型缺水对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它对完善污染损失计算方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23 ) [HTML 0KB] [ PDF 1476KB] ( 644 )
0 李天威;严刚;王业耀;马小凡;聂永丰
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模型
根据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基本特点,以区域优化、长期优化和综合处理优化管理为基本准则,以规划系统总处理费用最小为目标,提出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优化管理模型程序.模型程序为首先进行基础数据调查与评价,分析系统内生活垃圾状况,之后建立模型方程,通过参数赋值、求解,求出最终优化管理方案,为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运行组织管理和资本运行管理提供科学手段.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18 ) [HTML 0KB] [ PDF 1404KB] ( 781 )
0 万显烈;杨凤林;王慧卿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空气中O3浓度进行预测
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对空气中O3的浓度预测,提出了完整的预测模型,选取风速、风向、相对湿度、云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等6项气象因子作为输入量,经过两个月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49%,相关系数为0.837.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对O3的浓度预测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2003 Vol. 23 (1): 0-0 [摘要] ( 315 ) [HTML 0KB] [ PDF 701KB] ( 66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