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0年 20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0-12-01

论文
论文
0 曹心德;陈莹;王晓蓉
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中稀土元素溶解释放的影响
以模拟污染红壤为实验材料,在pH值为3.5、5.5和7.5条件下,通过向土壤悬浊液中通入O2或N2改变氧化还原电位Eh为-100,0和400mV,研究了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对红壤中稀土元素La和Ce溶解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或Eh的减小,La和Ce释放量逐渐增大,Ce受电位的影响较La更为明显.同时还观察到La和Ce的释放量与Fe、Mn的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La和Ce可能主要吸附在Fe-Mn氧化物表面或滞留在Fe-Mn氧化物中.实验还发现,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会影响红壤中La和Ce形态的变化,分离后沉淀物中的交换态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稀土随pH值或氧化还原电位的减小而减小.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红壤中La和Ce两种元素的释放主要来自交换态和Pe-Mn氧化物结合态.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201KB] ( 848 )
0 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
硝态氮累积对蔬菜水分、有机氮的影响
以小白菜、油菜和菠菜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蔬菜的硝态氮累积与水分和有机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氮肥用量,蔬菜生长量随之提高,但过量施氮,蔬菜生长受到抑制.与此不同,蔬菜的硝态氮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不断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同时,随氮肥用量变化,3种蔬菜的硝态氮含量与水分及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5-0.834).进一步分析表明,旱作情况下,硝态氮的吸收、累积和还原转化是蔬菜氮素代谢的主要构成部分.增加氮肥用量,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增加,从而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05 ) [HTML 0KB] [ PDF 1470KB] ( 798 )
0 李俊然;陈利顶;郭旭东;傅伯杰
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监控时,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了蓟运河卜游于桥水库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上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流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好于以耕地为上的小流域;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和耕地等)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草地或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96 ) [HTML 0KB] [ PDF 1350KB] ( 702 )
0 徐建民;黄昌勇;安曼;陈祖亮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矿化氮是3个重要的表征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量为1mg/kg的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均明显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和氮的矿化量,尤其是施用后最初10d降低幅度比较显著.此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除草剂的抑制效应逐步减小.氯磺隆对这些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明显大于甲磺隆和苄嘧磺隆.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40 ) [HTML 0KB] [ PDF 1143KB] ( 780 )
0 高庆先;李令军;张运刚;胡铭
我国春季沙尘暴研究
利用GM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每小时数值模拟,对1998年4月和2000年4月发生的强沙尘大气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初步确定了影响我国的沙尘暴起始源地,并将我国的沙尘暴天气划分为U变化型(停滞型)和移动型(锋面气旋型等).详细分析了低涡型沙尘暴和东北低涡型沙尘暴的发生、发展的宏观机制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2130KB] ( 884 )
0 翁建华;黄连芬;刘晓茹;佐藤一男
土壤酸化及天然土壤溶液中铝的形态
采用真空式土壤溶液采样器收集了宜昌、巫山松树林中天然土壤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l-Lumogallion柱后荧光检测,分析测试了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形态,研究了由于土壤酸化引起天然土壤溶液中不同形态铝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天然土壤溶液中含有不同形态的铝,主要是有机铝、 AISO4+、AIF2+、Al(OH)2+、Al3+等.宜昌、巫山地区土壤溶液中活性铝(Al3+、AlOH2+F)的含量比较低.土壤的酸化使得天然土壤溶液中总铝含量增加、铝形态的优势态发生变化,即土壤的酸化使得天然土壤溶液中活性铝-Al3+、AlOHF2+含量和比例增加.土壤酸化还降低了大然土壤溶液中的BC/Al比值,这些变化的结果都增加了对森林潜在的危害.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63 ) [HTML 0KB] [ PDF 1297KB] ( 683 )
0 周军英;林玉锁;徐亦刚;石利利;陈良燕
巨大芽孢杆菌LY-4对土壤中杀虫单农药的降解
为了探明杀虫单高效降解菌LY-4进入土壤后的生存状况及对杀虫单农药的降解动态,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土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外加菌时,杀虫单在土壤中的降解是缓慢的;加入降解菌后可使杀虫单的降解大大加快,当土壤中杀虫单含量一定时,随着菌量增加.杀虫单的降解加快;当菌剂量一定时,则存在一个最适降解浓度,对应此浓度,由外加菌所贡献的净增加降解率最高,而单位菌剂量对杀虫单的绝对去除量随杀虫单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实验还证明该降解菌对外加营养的依赖性小,适应性较强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20 ) [HTML 0KB] [ PDF 1054KB] ( 744 )
0 王新;李培军;巩宗强;鞠京丽;何秀
一种动胶杆菌的固定化及其降解土壤中菲、芘的研究
对一株经筛选后能高效降解菲、芘污染土壤的动胶杆菌进行固定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PVA)100p/(g·L),海藻酸钠5p/(g·L),活性炭50p/(g·L)制得的固定化载体,机械强度好,对菲、芘的降解率10d分别可达87.48%和75.34%,明显高于游离菌对菲芘的降解率66.2%和54.49%.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11 ) [HTML 0KB] [ PDF 1027KB] ( 680 )
0 倪吾钟;沈仁芳;朱兆良
不同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稻田土壤中15N标记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
氧化还原状况是影响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通过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15N标记硝态氮反硝化作用的培养试验,结合15N气态损失的直接测定方法.研究了反硝化作用发生的氧化还原条件,可为进一步阐明稻田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发生机制提供直接依据.结果表明,氧化和还原条件下均能进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在4周的培养试验期间,直接测得的氧化(Eh7-290-330mV)和还原(Eh7-114-42mV)条件下的15N气态损失分别占加入量的60.23±8.04%和83.89±4.79%.但是,氧化条件下反硝化作用速率明显减缓,外加的硝态氮的半衰期延长,显示了溶解O2对反硝化作用的抑制作用对反硝化作用进程的模型研究表明速率常数及相应的半衰期作为土壤反硝化作用潜在能力的衡量指标可能优于传统的土壤反硝化势表征方法(反硝化作用百分率),而15N示踪-质谱计法直接测定与模型研究相结合则有可能对土壤及其他环境中的反硝化作用作出更恰当的评价.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374KB] ( 783 )
0 郑巍;刘惠君;刘维屏
吡虫啉及代谢产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新农药吡虫啉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浓度不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也不同,浓度越高影响越强烈.在吡虫啉浓度为1,10,40μg/g时其影响过程是“先抑制-再恢复和激活-最后恢复稳定”,而在高浓度(150μg/g)吡虫啉作用下只经“激活恢复稳定”两个阶段.另外,吡虫啉的代谢产物(水解和光解产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小于吡虫啉亲体,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越小,即吡虫啉降解后会减弱对供试土壤填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26 ) [HTML 0KB] [ PDF 1056KB] ( 873 )
0 王远;陆根法;王勤耕;钱瑜;陈金龙;褚桂明;曲新华;梁晨辉;陈大伟;谢文雄
污染控制信息手段──镇江市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
信息手段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采用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这一有效的措施.该措施通过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分级和公众曝光的方式,促进企业改善其环境行为本文介绍了什么是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其理论依据、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并以镇江市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一措施,包括如何设计企业环境行为分类标准、体系来评价、分级,表征企业环境行为.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295 ) [HTML 0KB] [ PDF 1101KB] ( 626 )
0 常纪文
“两控区”内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硫成本的转移
运用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方面的知识研究了如何解决“两控区”内燃煤火电厂的烟气脱硫成本问题.结果表明,只要电能消费者消费了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区内燃煤火电厂的火电,就应最终承担燃煤火电厂的烟气脱硫成本电能消费者的负担标准为火电厂依靠经济上可实现的最佳可得控制技术生产单位电能所耗费的平均脱硫成本费用;烟气脱硫成本转移的最佳时间和方式为电网经营者把平均脱硫成本分摊给电能消费者,收取电费后再补贴给火电厂.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1206KB] ( 618 )
0 薛皎亮;刘红霞;谢映平
城市空气中铅在国槐树体内的积累
研究了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市和太谷县城3个规模大小和污染程度不同的城市,主要街道两侧行道树国槐杖叶内铅内铅的含量.结果表明:国槐对街道污染空气中的铅有很强的吸收和富集作用.枝条内含铅量与街道上交通车辆密度呈正相关,最高含铅量区域在太原市火车站和五一广场一带从市区中心向郊外延伸空气污染强度减弱,国槐枝叶内含铅量也呈梯度降低趋势3个城市的国槐枝叶内含铅量与其污染强度相吻合一年四季国槐都能通过枝、叶吸收和积累铅污染物,但其含量与树木生理活动、生长周期密切相关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1037KB] ( 655 )
0 江立文*;李耀中;周岳溪;邱熔处
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动力学模式
提出二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的理论计算数学模式,并通过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一致该数学模式可用于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计算,相对误差小于0.15%.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296 ) [HTML 0KB] [ PDF 987KB] ( 741 )
0 郝赤;R.M.Wilkins;C.Rajenderan
铜绿微囊藻细胞培养与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
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在室内人工培养的结果表明,较大的无机培养液表面、连续适当光照20uE/(m2·s)及适宜的温度(25℃)有利于该藻菌的生产.通过超声波击碎细胞,离心过滤C18净化柱分离,得到藻毒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主峰纯化藻毒素藻毒素在紫外光谱238nm处出现吸收高峰表明,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中藻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藻毒素LR.本研究还探索了简便、快速人工培养铜绿微囊藻菌及高效、叶靠分离纯化藻毒素LR的方法.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21 ) [HTML 0KB] [ PDF 749KB] ( 643 )
0 苏维词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对人口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4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环境形成的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机理,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18 ) [HTML 0KB] [ PDF 1508KB] ( 871 )
0 王睿*
磷钼杂多化合物脱硫体系脱硫特性与再生规律
以液相氧化脱硫工艺开发为目的,采用尾气H2S浓度动态监测法研究了磷钼杂多化合物脱硫体系的脱硫特性;采用氧化还原电位监测法研究了该体系的再生规律结果表明,磷钼酸钠(NaHPA)体系的脱硫性能随温度升高而有所降低,随进气H2S浓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随吸收剂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几种主要因素对磷钼酸钠脱硫体系再生过程的影响规律为吸收剂浓度提高再生时间缩短;温度升高再生时间缩短温度超过 50℃冉生时间缩短幅度趋缓;增大空气流最冉生时间缩短,空气流量超过1.650Lmmin冉生时间趋于恒定:进气 H2S浓度提高冉生时间延长.NaHPA复配体系的再生性能较单一的NaHPA为优,偏钒酸钠对体系的再生有催化作用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02 ) [HTML 0KB] [ PDF 1268KB] ( 699 )
0 吴忠标;谭天恩
钙基湿法烟气脱硫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
以综合性能优越的旋流板塔为脱硫塔,研究了钙基湿法烟气脱硫的主要参数对脱硫率的影响规律,这些参数包括吸收剂、浆液pH值、气流量G、液流量L与气流量G同时增减等;由实验结果得出上要参数对脱硫率影响的回归关联式.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为工业装置的设计、操作和运行提供了基础数据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295 ) [HTML 0KB] [ PDF 972KB] ( 891 )
0 陈慧;金星龙;朱琨;苏碧桃;房彦军;杨瑞强
掺入金属离子的TiO2纳米粒子光催化降解吖啶橙
利用酸催化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 Fe3+和Cr3+不同掺入量的 TiO2半导体纳米粒子研究了这些纳米粒子对吖啶橙光催化氧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 Fe3+和 Cr3+的掺入可明显提高 TiO2的光催化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在Fe3+-TiO2体系中,最佳掺入量为 0.1%,而且中性介质和自然光有利于光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反应3h后降解率可达97.75%.在Cr3+-TiO2体系中,弱碱性介质和自然光有利于光催化氧化反应,最佳掺入量为0.05%,降解率可达87.54%.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24 ) [HTML 0KB] [ PDF 1039KB] ( 534 )
0 晏乃强;杨虹;吴祖成;施耀;谭天恩;李道棠
放电作用下四氯化碳的吸附、脱附及降解特性
考察了填充式反应器中放电对四氯化碳(CCl4)的吸附、脱附作用影响.结果表明,放电作用下CCl4在反应器中的移动速度加快,穿透时间的从17min缩短到6min,脱附时间约从60min缩短至14min,反应器对CCl4的吸附能力显著下降;脉冲电压峰值越高,CCl4吸附一脱附速率越快,降解效率越高.载气成分对CCl4影响,在电压为50kV的条件下,分别以氮气和氧气作载气,CCl4的降解效率可达69.1%和97.6%;放电可对吸附剂起脱附再生作用,具有放电脱附速率快、工艺简单等特点,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00 Vol. 20 (6): 0-0 [摘要] ( 300 ) [HTML 0KB] [ PDF 1112KB] ( 50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