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6年 16卷 3期
刊出日期 1996-06-20
论文
论文
0
郝吉明;贺克斌
中国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
在分析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特征以及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水平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总体控制规模,阐述了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管理政策必须坚持实施区域防治战略和推行综合防治措施两个基本方面,并就优先选择控制技术战略做了初步分析。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70
) [
HTML
0KB] [
PDF
1303KB] (
1520
)
0
陈子明
快速高架复合道路临街建筑物正面声场分析
采用虚声源法预测快速高架复合道路两侧临街建筑物正面声场的数学模型,其理论值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精度在±2.5dB(A)之内。得出由于建筑物正面影响,一侧有建筑物时,建筑物前1m处声级升高2dB(A),两侧有建筑物则升高5.5dB(A),同时指出这种效应只在建筑物前附近处才显著。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24
) [
HTML
0KB] [
PDF
1015KB] (
982
)
0
王保安*;张远航;张铮;秦瑜
庐山春季降水化学的研究
对庐山春季降水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庐山大气中SO
2
、NO
X
、NH
3
、HNO
3
浓度较低;降水酸化严重,所采样品的pH值全部小于5.6,最小pH值为3.71,平均pH值为4.26,降水中主要酸性物质是硫酸,而硝酸则占次要地位;云雾水组成高于降水,且酸度强于降水;对不同相态降水的比较表明,固相降水组成比雨水高2~6倍,但Ph值比雨水高0.6倍。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降水酸化是局地大气污染物的清除与酸性物质长距离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91
) [
HTML
0KB] [
PDF
1208KB] (
956
)
0
汤根土;盛国英;傅家谟;闵育顺;张云翼
有机污染源标志物的探讨及其研究意义
在分析广州市饮用水源水及自来水厂沉淀地底泥、市售洗衣粉、洗洁精等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基础上,探讨正构烷烃、藿烷、多环芳烃、苯基长链正构烷烃、长链烷基酚等化合物的污染源指示作用,由此探索判别污染源的特征性污染物(污染物标志物),从而探讨广州市饮用水源水的污染源,这将对于评价水体污染状况、控制污染源排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73
) [
HTML
0KB] [
PDF
1257KB] (
1518
)
0
任晓燕;杨占泉;叶清
钻井井场噪音对听觉系统影响的观察
对油田井场的特定部位进行声强测定及频谱分析,发现其噪声强度均已超过国家标准。选健康,耳廊反射正常豚鼠30只,分别置于柴油机旁(8只),钻井平台(8只)和值班房(8只),余6只为正常对照。每天暴露6h,连续21d,记录豚鼠脑干电位及扫描电镜下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虽然钻井平台上的噪音强度低于柴油机组,但它对人耳的损伤程度却高于柴油机组。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46
) [
HTML
0KB] [
PDF
3867KB] (
938
)
0
郝卫东;徐厚恩
家兔接触低浓度焦炉污染物细胞遗传损伤指标的变化
将实验动物(家兔)饲养于低浓度焦炉逸散物污染的环境中(现场B(a)P浓度2~10μg/100m
3
),动态观察染毒前、现场染毒二周、四周及脱离现场一周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ec)率和微核(MN)率的变化。结果显示,高SCE细胞(HFC)率在第二周即增高,到第四周SCE率均值也明显升高,但在脱离污染环境一周后可恢复到染毒前水平。MN率未显示变化。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64
) [
HTML
0KB] [
PDF
922KB] (
1061
)
0
孔繁德
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世界少见,其生态原因为:1.人口、土地开发、技术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2.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施肥灌溉,精耕细作,保护土地资源;3.秦汉以后北方生态破坏,文明中心逐步迁移到长江流域,间接地缓解了北方的生态压力,保证古代文明持续发展。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53
) [
HTML
0KB] [
PDF
1161KB] (
1041
)
0
何燧源;金云云**;何萍;赵庆祥
萃取第三相形成过程中废水处理的去污机理
用漏斗试验法研究了[β-萘磺酸+劳伦酸(钠)]-水-三辛胺(煤油)体系的萃取去污机理,结果表明,在萃取过程中除水溶性β-萘磺酸和劳伦酸的可溶部分各自与三辛胺萃取剂反应生成胺盐,并进一步聚合后形成萃取第三相外,劳伦酸的悬浮颗粒部分被第三相粘结除去,劳伦酸钠以分子形态被第三相吸附除去。并在合适的萃取条件下所涉及体系以COD计的去污率可达到95%左右。由此提出"萃取-混凝-浮上"的去污机理。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84
) [
HTML
0KB] [
PDF
914KB] (
752
)
0
王文兴;王纬;张婉华;洪少贤
我国SO
2
和NO
X
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
根据我国燃料消费、燃料的含硫量和硫与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计算我国各地区SO
2
和NO
X
排放强度地理分布。结果指出,我国原煤含硫量为1.12%。1990年全国SO
2
和NO
X
的排放量分别为1751.8万t和842.2万t,排放强度最大的地区是中东部地区,即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浙江。这些地区平均排放强度大于7t/km2·a。还估算了全国1950~1990年SO
2
和NO
X
历年的排放量。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474
) [
HTML
0KB] [
PDF
1487KB] (
1196
)
0
吴丰昌;万国江;黄荣贵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HCO
3
~-地球化学研究
为了解沉积物-水界面作为水体HCO
-
3
的源还是汇,选择云南洱海和泸沽湖两个湖泊,通过界面精细剖面和平衡计算,揭示了HCO
-
3
在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界面作为HCO
-
3
的源,并非汇,通过沉积物和水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上覆水体的酸碱平衡关系。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88
) [
HTML
0KB] [
PDF
851KB] (
930
)
0
韩相奎;乔佳;高斌;夏志云
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毛纺厂废水的研究
采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毛纺厂废水。试验结果表明,经4h曝气处理,进水COD为190~650mg/L时,出水COD始终低于100mg/L,去除率大多在80%~90%之间,色度去除率大多在50%以上,出水COD和色度均达到行业排放标准。还对较低COD浓度下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COD降解过程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式Sr=So(1-10 ̄
-k
1
t
),并以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求解出动力学常数k1和So。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78
) [
HTML
0KB] [
PDF
899KB] (
1079
)
0
邓春朗
库尔勒-鄯善输油管道工程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
管道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是预防管道泄漏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尔勒-鄯善原油输送管道工程沿线进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利用类比、模拟方法进行环境风险的统计分析及管线原油泄漏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预测;进行环境风险的定性分析和用事故树分析方法的半定量评价;得出分段管道环境风险的相对排序;提出针对该管线环境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89
) [
HTML
0KB] [
PDF
1473KB] (
784
)
0
喻本德;唐孝炎;李金龙;张远航
大气中CH
4
和N
2
O浓度变化对氟氯碳化合物损耗O
3
及ODP的影响
用计数物种法研究了CH
4
、N
2
O大气浓度的增长对氟氯碳化合物损耗O
3
过程的影响。在0~20km大气范围内,NO
X
增加幅度最大,引起这一区域的O
3
有较大增长,Ho
X
浓度有所降低使HCFC
S
该区域的分解速率大为降低;在平流层中上层,由于CH
4
、HO
X
和NO
X
的增加,使得对Cl原子多种储库分子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氟氯碳化合物对臭氧的消耗能力因此有所减少。微量成分对臭氧消耗潜势(ODP)值的影响幅度不大、方向也不确定。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83
) [
HTML
0KB] [
PDF
1142KB] (
1282
)
0
舒俭民;刘连贵;张岱松;张维喜;李广和
石墨矿废弃地生态复垦研究
通过现场试验和小区工程措施,研究了石墨矿废弃地的生态复垦问题并建立了复垦示范田。结果表明,通过一定的技术工程措施石墨矿废弃矿坑和尾渣堆的复垦土地的理化性质基本达到了当地农业耕地的水平。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石墨矿废弃地复垦的关键是耕种层的熟土配比。经筛选后的矿渣或矿毛与熟土按1:1或1:2的比例混配都可达到生态复垦的目的,但是前者的保水、供水、供肥能力不及后者。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75
) [
HTML
0KB] [
PDF
1108KB] (
1262
)
0
陈同斌
农业废弃物对土壤中N
2
O、CO
2
释放和土壤氮素转化及pH的影响
用一种丹麦农业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探讨了施用4种常见农业废弃物(猪粪泥浆、牛粪泥浆、黑麦秸秆、小麦秸秆)对土壤中N
2
O、CO
2
释放和土壤氮素转化及pH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4种农业废物均会明显增加N
2
O、CO
2
释放量。培养2周后,土壤中N
2
O的释放量分别为:猪粪>牛粪>黑麦秸秆>小麦秸秆;CO
2
的释放量为:黑麦秸秆>小麦秸秆>牛粪>猪粪。施用4种农业废物均会显著促进NO
3
-N的转化和NH
4
-N、NO
2
-N的累积。施用4种废物均会改变土壤pH,其中施用秸秆的2个处理中pH显著降低,但施用牲畜粪便的2个处理中pH则稍微升高。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419
) [
HTML
0KB] [
PDF
928KB] (
1080
)
0
杨震;章惠珠;孔莉
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铜、镉形态对水生生物富集的影响
为了全面定量地考察沉积物中各种金属结合形态对不同水生生物富集的影响,运用重金属逐级提取法及采用人工半合成方法,对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铜、镉形态分布不同的情况下鲤鱼和螺蛳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富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通过对溶解态的贡献间接影响鲤鱼对铜、镉的富集,对螺蛳富集铜、镉同时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大小顺序为:阳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并得出了溶解态和沉积物各态对螺蛳富集铜、镉影响的贡献方程式,指出离子可交换态对富集的贡献比残渣态大10<sup>5</sup>倍。据此可以认为,为了减少受重金属污染河流中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量,对生活在水上、中层的鱼类来说,主要应控制水中的重金属浓度;对底栖生物来说,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都应受到控制。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389
) [
HTML
0KB] [
PDF
924KB] (
1148
)
0
胡勤海;管丽莉**;叶兆杰;胡志强
稀土元素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及其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为了解稀土元素的水生生物效应,通过小球藻的培养试验,研究了若干轻稀土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及其混合物对椭圆小球藻(
chlorellaellipsoidea
)的生理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2~10mg/L)稀土元素在短期内(1~3d)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增长有轻微的刺激促进作用,但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小球藻叶绿 素(a)含量的增长明显受到抑制,当稀土浓度≥100gm/L时,其叶绿素(a)含量基本处于负增长,小球藻生长停滞,趋于死亡,此时其细胞亚显微结构遭到破坏,尤以叶绿体结构的变化最为明显。4种稀士元素及其混合物对小球藻的毒性尚属中等。
1996 Vol. 16 (3): 0-0 [
摘要
] (
404
) [
HTML
0KB] [
PDF
3365KB] (
972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