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1年 11卷 4期
刊出日期 1991-08-20

论文
论文
0 王玮 王文兴 宁洁 陈延智 齐立文 蔡乙乞 叶芹 黄星源 孙文舜
峨嵋山金顶云水化学性质的研究
本文对蛾嵋山金顶云水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酸性云水在酸性降水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观测结果表明峨嵋山金顶云水发生了较严重的酸化。按天数计算,观测期间酸性云水发生频率为88%,平均pH值为4.64,最低pH值为3.77。研究结果表明,云水中主要致酸物质为硫酸,而硝酸则占次要地位。云水中主要碱性物质为铵和钙的化合物,但共含量与酸性物质比较相对不足,因此致使云水的酸化。根据研究结果推测,云水中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鉴于云水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可以认为酸性云水是峨嵋山地区发生酸性降水的重要成因之一。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445 ) [HTML 0KB] [ PDF 263KB] ( 599 )
0 王秀琴 刘丽杰 柴秀芳 于敬红 王正铎 栾文英 金久善 刘俊兰
第二松花江水体有机污染物潜在毒性研究——哨口江段鱼体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试验
对有机物污染严重的第二松花江中游哨口江段鱼体提取物,作Ames试验(TA97、TA98、TAl00、TAl02 s.t.r实验菌株)和哺乳动物体内SCE试验表明,鲫鱼、鲢鱼使TA98突变菌株菌落数超过了自发回变数的二倍,并有明显的剂最—效应关系,Ames试验为阳性反应,SCE试验呈强阳性反应。而上游未受污染的松花湖鱼体Ames和SCE试验结果皆为阴性。由此,沿江居民和渔民长期食用该江鱼,存在潜在致癌危险性。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60 ) [HTML 0KB] [ PDF 189KB] ( 638 )
0 岳建华 王华东 刘培桐
灰色系统理论在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依据灰色系统理论,采用关联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灰色拓扑预测以及灰色决策等方法,给出了研究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应用于淮南市水污染控制中。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预测决策是进行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研究的一种新的、简便、可靠的方法。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04 ) [HTML 0KB] [ PDF 245KB] ( 604 )
0 赵建夫 钱易 顾夏声
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在厌氧酸化—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降解机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中主要的难以好氧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为萘、喹啉,异喹啉和吡啶等多环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焦化废水经厌氧酸化后,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在化学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在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生物降解途径,提高了这些有机物的降解速率。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403 ) [HTML 0KB] [ PDF 229KB] ( 698 )
0 朱惠刚 许世琼 蒋颂辉
402树脂吸附水中有机致突变物的、适宜洗脱剂比较研究
本文应用二氯甲烷、丙酮、30%丙酮—甲醇和二甲亚矾四种洗脱剂,比较研究它们对吸附在402树脂上的有机致突变物洗脱效果。结果表明,丙酮与30%丙酮—甲醇的洗脱效果均比二
氯甲烷大一倍,也比二甲亚砜好,这两种洗脱剂易于浓缩,分离与定量。所以更适于作402树脂的洗脱剂。洗脱剂的用量为40m1是可行的,可以足够洗脱树脂上致突变物。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227KB] ( 590 )
0 朱永懿 裘同才
裂变产物90sr、137Cs、144ce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90Sr、137Cs 144Ce的活度在1×10-7~5×10-4Ci/kg时,它们在植株中的积累量与土壤括度呈正相关。90Sr、137Cs、144Ce主要积累在植株的营养器官中,其转移系数的顺序为90Sr>137Cs>144Ce。转移系数的大小与土壤农化性状、它们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等都有关系。葫芦科的植物能起一定的生物净化作用。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18 ) [HTML 0KB] [ PDF 229KB] ( 590 )
0 吴云 马国华
表面活性剂污水细菌的质粒研究*
在表面活性剂污水分离的细菌中,大约有65%含有质粒。主要是含分子量大干25 xlO5道尔顿的大质粒,占检出质粒菌株的84.4%。用选择培养基平板法测定,发现部分大质粒菌株有降解能力,并能进行接合转移。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02 ) [HTML 0KB] [ PDF 252KB] ( 589 )
0 韩发彬 王福琳 丁恬 袁晓艳
用Ames试验和SOS显色试验对污染河水及沿岸井水的遗传毒性研究
本文用Ames试验和SOS显色试验对某河水及沿岸井水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Ames试验中,某河两个断面的有机提取物对TA97,TA98,TAl00和TA102菌株均可诱发阳性回变,沿岸除一个操井水外其它3个浅井水有机提取物能诱发TA97和TAl02菌株的阳性回变。在SOS显色试验中,河水与浅井水都可以诱发SOS阳性反应。由于浅井水与河水的致突变性基本相同,故认为浅井水的致突变物质可能来源于河水的直接渗透。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61 ) [HTML 0KB] [ PDF 243KB] ( 636 )
0 馀鸿德
河流水污染物协调分配系统分析
河流水污染物排放的规划分配问题是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整个系统对所控制区域的致策要求,根据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排放位置、以及河流中各排放者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等因素,用系统的观点对分配过程进行定量化研究,在公平——效率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可实施的总量控制协调分配方案。本文通过一实例的研究,给出协调分配的一些基本思路和过程。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21 ) [HTML 0KB] [ PDF 181KB] ( 668 )
0 潘自强
危害评价和管理
为了达到社会的最佳发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对危害的评价和管理。为了加强对危害的管理,有必要研究统一衡量各种危害的指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已有可能提出能够衡量各种危害对健康影响的指数。这就使得危害评价和管理可以建立在科学的、综合的和定量的基础上,从而把危害评价和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402 ) [HTML 0KB] [ PDF 304KB] ( 736 )
0 王世和 曾苏
生物流化床水处理基本特性研究*
本文通过试验测定与分析,详细探讨了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去除特性、负荷率、生物膜结构及生物流化床的轴向分布与混合特性,初步揭示了生物流化床的高负荷率、高反应速度与高去除率的内在机理。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443KB] ( 584 )
0 张翎 吕忠梅
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保险
环境民事侵权行为虽然适用了民法上的损害赔偿理论,但支付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使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金支付得到保障,本文探讨了在环境污染民事损害赔偿中引进保险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通过对保险制度与其他补偿制度的比较,论述了污染责任保险较其他补偿方式的优越性,同时还对应特别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288 ) [HTML 0KB] [ PDF 378KB] ( 549 )
0 李健秀 姜泰熙 金承哲
溶剂萃取法从炭泥中回收增塑剂研究
本文提出的溶剂萃取法从炭泥中回收增塑剂的抽出率达到炭泥量的50%以上,溶剂同收率达到90%以上,回收的增塑剂产品质量达到部标二级品标准。工业装置实际运转证明,该法流程台理、技术先进,操作稳定,它既消除了环境污染,又回收了有用的化工产品,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挤效益。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287 ) [HTML 0KB] [ PDF 188KB] ( 522 )
0 黄时达 刘光前 朱庆 钱骏
沿岸污染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本文在总结三峡库区沿岸污染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沿岸污染带的新定义及其计算模式和评价系统。开辟了一条定量评价水环境中各种污染带污染程度的新途径,为水环境污染带的控制和治理提供了调查、评价的应用理论和实用方法。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294 ) [HTML 0KB] [ PDF 238KB] ( 597 )
0 李治祥 黄士忠 翟延路
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农药残毒的酶抑制技术
研制出了一种能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的酶片。这种酶片对胆碱酯酶抑制是特异的,它适用于在田间没有仪器的条件下检测农药潜在的危险水平。对大多数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来说,其检测限在O.5—10ppm范围。它为在现场测定农药残毒提供一种廉价和快速的方法。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56KB] ( 699 )
0 刘秋芳 张颖花 武如峰 朴丰源 朱文韬 李北利 张小朋 赵明
某市环境铅污染对儿童影响的调查研究*
本文阐述了某市冶炼厂周围小学校l~4年级(年龄7~10岁)小学生120人及清洁对照区相同年龄、相同数量小学生的血铅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水平。结果表明,工业污染区小学生血铅和FEP水平分别为28.24±1.57μg/d1和77.95±1.65μg/dl,显著高于对照区小学生血铅12.80μg/dl和FEP35.52μg/dl值。(P<0.01)。污染区小学生血铅值高于30μg/dl(过量铅吸收限值)者占44.9%。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对该地区环境铅污染进行监测,并对该区环境铅污染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治理。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76 ) [HTML 0KB] [ PDF 139KB] ( 636 )
0 蒋庭松 王健民
试论排污费的性质与作用机制——兼与孙景汉、孙炳彦二同志商榷
环境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环境价值为再生产环境商品所必需的努动时间。排污费是企业使用环境商品而支付的费用,是环境价值的实现,作为企业商品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的一部分,它应当计人成本。征收排污费可以促进环境再生产与一般商品再生产过程的结合。
1991 Vol. 11 (4): 0-0 [摘要] ( 388 ) [HTML 0KB] [ PDF 242KB] ( 606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