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1年 11卷 3期
刊出日期 1991-06-20
论文
论文
0
薛达元 蒋明康 李正方 黄致远 宗世贤 杨开红
苏浙皖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分级指标的研究
本研究以苏浙皖地区已公布的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制定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定量化分级指标。通过对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和权重分配处
理,求得植物种的“濒危系数”和“急切保护值”,进而确定植物种的受威胁程度和须急切保护的序列。对64种植物的评价与划分结果表明,该定量分级比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定性分级能更真实地反映植物的受威胁状态和须急切保护的程度。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84
) [
HTML
0KB] [
PDF
332KB] (
1001
)
0
蔡嘉一
降低纸浆漂白废水中二 英类化合物含量的技术*
在纸浆漂白过程中会产生毒性较大的二 荚类化合物。减少二 英类化台物产生的技术有:提高硬木原料使用比例,采用不含二 英类或呋喃前体物的消泡剂,采用改良蒸煮法与氧脱木素法;提高纸浆洗涤效率;采用二氧化氯代替部分氯以及改善过程控制条件。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在环境上的优点加以叙述。如将这些技术适当匹配应用,可将二 英类化合物含量降低到很低甚至到测不出的程度,而且不损害纸浆的质量。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14
) [
HTML
0KB] [
PDF
266KB] (
1003
)
0
林肇信 王富岩 张小鹏 董治长 王世洪
移动床颗粒层除尘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移动床颗粒层除尘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55
) [
HTML
0KB] [
PDF
214KB] (
828
)
0
蒲家彬 柳庸行
常温吸附—直接热脱附色谱法分析空气中的挥发性苯系物
用常温吸附法采集空气中挥发性苯系物,一步法直接热脱附色谱分析。以9种苯系物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条件参数着手,确定了采样——分析的最佳操作条件。对以GDX-102和Tenax-GC为吸附剂的采样——脱附——分析的精度、回收率、V<sub>B</sub>值、载样采样管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影响及实际采样分析等作了较详细的考察。本法有操作简单、不需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色谱峰形好、能准确测定污染程度等优点,可以推广采用。GDX-102的采样脱附性能不比Tenax-GC的差,可以代替之。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81
) [
HTML
0KB] [
PDF
239KB] (
950
)
0
王黎霞* 王黎华 何兴舟
宣威燃煤、燃柴烟尘提取物对小鼠肺组织BP-DNA共价结合形成的影响
本文以宣威地区的燃煤、燃柴烟尘提取物为预处理物,观察了上述预处理物对小鼠肺组织芳烃羟化酶(AHH)、谷胱甘肽-S-移转酶(GST)活性以及BP-DNA共价结合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煤烟尘提取物对小鼠肺组织中BP-DNA共价结台物的生成量与肺组织中AHH活性的影响呈平行的剂量一反应关系,且明显高于燃柴烟尘提取物,提示小鼠肺组织中BP-DNA共价结合物的生成量与小鼠肺组织AHH活性密切相关。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47
) [
HTML
0KB] [
PDF
192KB] (
1077
)
0
邓峰
上海大气中总悬浮物(TSP)污染与降水关系研究
本文采用垒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在上海的TSP浓度监测结果和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气象观测资料,资料长度为3年(1984—1986),讨论了降水和TSP污染之间的关系。降水对TSP浓度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有降水甘的TSP浓度较低,TSP浓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当降水量小于2mm时,这一相关尤其明显,当降水量大于2mm时,TSP浓度与降水量不相关。降水对TSP浓度的影响有后效,降水后的TSP浓度变化可以由指数律模型很好地描述。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76
) [
HTML
0KB] [
PDF
228KB] (
1146
)
0
唐非 欧阳冬青* 黄正* 吕有莲* 王家玲 黄秀华 周丕全 刘立强
工业区废水有机污染物致突变性及其分离鉴定的研究
应用H-103大孔树脂吸附富集法,结台Ames试验,研究了易家墩工业区三条排污渠及12家与之有关工厂废水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致突变性,同时采用GC/MS/DS分离鉴定技术测定了各水样中的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罗家渠与新墩渠水中的有机致突变物主要分别来自染料厂与制药厂。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认为检测工业废水的致突变性以预测此种水体中的混合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远期危害实属必要。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47
) [
HTML
0KB] [
PDF
214KB] (
890
)
0
杨文斌
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的数量分析*
本文对采用乔、灌木结合整治恶劣环境,促进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的15个生态因子的变化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主分量等数量分析表明:逆转过程是生态环境从低级向高级的跃变过程,使恶劣的沙漠环境变成良性的生态环境。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43
) [
HTML
0KB] [
PDF
200KB] (
885
)
0
肖笃宁
试论区域性环境影Ⅱ向评价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十年的经验、教训作了简要的回顾,指出,积极开展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将把我国的环境评价工作推向新高度。与通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在方法、内容和时问尺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综合环境规划的研究。这对于新经济开发区尤其具有重要性和追切性。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58
) [
HTML
0KB] [
PDF
230KB] (
1006
)
0
王冬梅* 杜荣骞 叶辰
不同香烟凝结物对人和哺乳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及微核频率影响的比较
吸烟的危害已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作者通过随机选取不同牌号的香烟,提取其烟雾凝结物(CSC)加到人和兔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的变化;发现不同烟草CSC所诱发的SCE频率不同,但与人们传统的好烟、次烟的分类不一致。带嘴和去嘴的CSC所诱发的SCE频率差异未达到显著。另外。人和兔的结论基本一致,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互相代替。在小白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实验中,CSC的作用不明显。没有使微核频率发生变化。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03
) [
HTML
0KB] [
PDF
230KB] (
994
)
0
王云 王勇
环境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探讨
近年来环境危险性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它包括危险识别,危险评定和社会评估。本文介绍了环境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和程序,提出了简化危险性评价的若干设想。根据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灾害趋势,指出有必要开展我国的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并提出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297
) [
HTML
0KB] [
PDF
273KB] (
765
)
0
杨朝飞
环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下)
本文简要回顾了人类环境价值观念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文化”的概念,认为环境文化是在人类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括动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并分析了环境文化与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的相互关系。关于环境文化的地位,作者认为环境文化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思想措施和认识基础,应当与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共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加强和积极推动环境文化的建设。文章还提出了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的具体设想,特别是加强环境意识的理论研究,以引导环境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21
) [
HTML
0KB] [
PDF
315KB] (
831
)
0
叶明照
公民环境权透视
本文从环境保护与公民环境权之间的关系人手,采用比较的方法阐述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并剖析了现有定义的缺陷。论述了环境权的属性及其与人权、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关系和区别,最后建议国家环境立法对公民修环权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肯定。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03
) [
HTML
0KB] [
PDF
288KB] (
977
)
0
周大石 马汐平 黄振东 刘兵
生物吸附再生法处理含酚、氰废水细菌类群与功能的研究
用吸附再生曝气法处理含酚、氰废水细菌类群和功能的研究。从再生池,吸附池、曝气池和排水口共分出54株细菌,分别属于10个细菌属。吸附池中菌数最多,以假单胞菌、不动细菌和产碱杆菌占优势。排水日菌数最少,以芽胞杆菌占优势。假单胞菌降解酚能力最强。当酚浓度为273ppm时分解率为95%。不动细菌分解CN-能力最强。当CN-浓度为10.6ppm时,分解
率为72.2%。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73
) [
HTML
0KB] [
PDF
226KB] (
1221
)
0
王其庄 孙福生 张丽君 倪翠芳 张占恩 朱英存
车间及其环境大气中樟脑的采集和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在生产车间空气及其环境大气中樟脑的活性碳吸附采样和氨焰离子化气相色谱测定的新方法。采样效率100%,解吸效率接近100%,方法回收率101%,变异系数3.5%。大气中樟脑的最低检出限为O.008mg/m<sup>3</sup>.本法已成功地用于合成化工厂的环境质量评价.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56
) [
HTML
0KB] [
PDF
136KB] (
1392
)
0
曹曼 欧阳福承 余健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毒物的研究
向焦化废水中加入催化剂粉末,在UV照射下, 鼓人空气, 可将包括多环芳烃(PAH)在内的所有有机毒物和顿色垒部去除。最佳光催化氧化条件是:反应时间60min,催化剂浓度O.375%,空气鼓入量37.5ml/min·1,反应温度60℃,pH值2。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是ph值、温度和时间。用太阳光代替UV是一种有效的尝试.该法较普通光氧化法具有去除能力强、反应迅速的特点,颇有发展前途。
1991 Vol. 11 (3): 0-0 [
摘要
] (
351
) [
HTML
0KB] [
PDF
156KB] (
1014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