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7年 27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7-12-01

论文
论文
0 唐晓龙;郝吉明;易红宏;宁平;李俊华
活性炭改性整体催化剂上低温选择性还原NOx
采用浸渍法制备活性炭改性整体催化剂(MnOx/AC/C),以NH3为还原剂,考察了反应温度、O2和NO体积分数等不同条件下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x性能,并采用XRD、TPD和BET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Ox在载体表面呈高度分散,堇青石负载了活性炭层和MnOx后,整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至88.7m2/g;NO吸附量显著提高,150℃NO转化率>50%,NO转化率在220℃时达最大值97%,200~280℃均高于80%;在低温时提高反应气氛中的O2和NO体积分数均可明显提高NO转化率;在确保活性组分分散度的前提下提高MnOx负载量将利于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活性;反应140h后整体催化剂炭层氧化损失率仅为1.25%,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485 ) [HTML 0KB] [ PDF 2538KB] ( 732 )
0 王向华;朱晓东;程炜;姜伟;李杨帆
不同政策调控下的水泥行业CO2排放模拟与分析
从水泥行业CO2排放的响应行为入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泥行业CO2排放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进行验证;识别和分析水泥行业CO2排放的主要驱动力,并设置了基准情景、产业政策调控情景、环境政策强化调控情景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情景下水泥消费将在2008年达到饱和点后,转入缓慢增长时期.基准情景下CO2的直接排放量与水泥消费具有相同的规律,而产业政策情景及环境政策强化调控情景下水泥行业CO2的直接排放量将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后,出现缓慢下降并逐渐平稳的趋势.水泥消费达到饱和点之前,3种情景下CO2的直接排放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变量中水泥熟料比重对CO2的直接排放影响最大.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尽快降低新型干法水泥的电耗水平,避免CO2的直接排放由热能消耗转移到电能消耗上.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57 ) [HTML 0KB] [ PDF 1985KB] ( 770 )
0 温青;李旭辉;李凯峰;吴英
电极生物法强化A/O工艺反硝化及动力学研究
在模拟A/O工艺A池工况的条件下,研究了外加电压对反硝化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外加电压下TN、NO3--N及NO2--N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当的外加电压可以大幅度提高反硝化速率,同时抑制NO2--N的积累,过高的外加电压会对反硝化产生抑制.本实验条件下,最佳外加电压为3.0V,此时TN和NO3--N降解速率分别提高了74%和20%.用单一底物Monod方程完成了TN降解的动力学分析并用matlab软件对方程进行了求解,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分析外加电压与模型中参数的关系,得到TN降解动力学方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小于3mg/L.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28 ) [HTML 0KB] [ PDF 1245KB] ( 703 )
0 蒋建国;王岩;隋继超;吴时要
厨余垃圾高固体厌氧消化处理中氨氮浓度变化及其影响
在中温(35℃)条件下,应用连续式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研究氨氮浓度在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系统稳定运行阶段,投料强度为150.0g/d,挥发性固体甲烷转化率近90%,有机负荷达到4.94kgVS/(m3·d),反应速率为1.48m3CH4/(m3·d),运行情况较为理想.反应运行80d,氨氮浓度超过1700mg/L时,系统呈现氨氮抑制状态,有机负荷为0.77kgVS/(m3·d),反应速率为0.39m3CH4/(m3·d),较稳定运行期大幅度下降.在此过程中,氨氮浓度从消化初期的420mg/L逐渐递增到3000mg/L左右,其中在稳定运行过程中增加速率较大,平均37.15mg/(L·d).同时,微生物经过长期驯化,对高浓度氨氮的抵抗能力增强,系统运行至190d时,氨氮浓度再次升高至3000mg/L,产气速率仍可维持在1.07m3CH4/(m3·d),系统状态较为良好.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54 ) [HTML 0KB] [ PDF 2113KB] ( 950 )
0 曾炜;曾光明;黄丹莲;冯冲凌;胡霜
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物之间生物量的差距.醌指纹数据显示,Pb污染垃圾堆肥过程中的优势菌群与未污染参照体系中一致,未出现新的优势菌群.以MK-6和以Q-8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对Pb耐受性较低,而以MK-7(H4)和以Q-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在Pb的作用下迅速增长,呈现出较强的耐Pb性.聚类分析表明,Pb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一次发酵初期表现最为明显,但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呈减缓趋势,这与堆肥过程对重金属毒性存在一定弱化作用有关.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3600KB] ( 981 )
0 杨朝晖;刘有胜;曾光明;肖勇;杨恋
厨余垃圾高温堆肥中嗜热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基于16SrDNA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厨余垃圾高温堆肥中嗜热细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堆肥高温阶段(>50℃)持续7d,在此期间从堆体中采样并提取微生物总DNA,使用细菌通用引物GC-341F/907R从总DNA中成功PCR扩增出目标16SrDNA片段,对扩增16SrDNA进行DGGE分析,DGGE条带相似性Cs值分析和切胶测序,使用序列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DGGE和相似性Cs值分析结果表明,堆肥高温阶段有着比较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同时存在明显的优势种群结构变化;切胶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温阶段优势种群序列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嗜热菌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422 ) [HTML 0KB] [ PDF 1820KB] ( 787 )
0 侯宪文;吴建军;徐建明
铅-苄嘧磺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选用苄嘧磺隆除草剂和重金属铅组成复合污染体系,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代谢熵和磷脂脂肪酸为测试指标,在25℃暗培养条件下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铅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在低浓度时表现为简单加和作用,高浓度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浓度是影响交互作用类型的重要因子之一.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表明,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征磷脂脂肪酸16:1ω5c的相对含量随污染物浓度升高而减少,而真菌特征磷脂脂肪酸18:2ω6,9c和放线菌类特征磷脂脂肪酸10Me17:0和10Me18:0的相对含量均随着污染物浓度升高而增加,2种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408 ) [HTML 0KB] [ PDF 1907KB] ( 748 )
0 董军;赵勇胜;张伟红;洪梅
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的重金属在地下环境中的衰减效率和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顺序氧化还原带对不同的重金属去除效率不同,硫酸盐还原带的去除效率最高,Cr、Ni、Zn、As、Cd和Pb的去除率分别为93.27%、73.33%、81.52%、76.83%、100%和100%;氧还原带的去除率最低,分别为36.13%、20.45%、7.45%、25.86%、13.04%和37.36%.各顺序氧化还原带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也不同,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硝酸盐还原带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其中,硫酸盐还原带的富集能力最强,沉积物中Cr、Ni、Zn、As、Cd和Pb的含量分别增长了8.5%、11.3%、19.9%、75.6%、14.8%和14.3%;而铁还原带和氧还原带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差,氧还原带沉积物中Cr、Ni、Zn、As、Cd和Pb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86%、8.6%、22.1%、26.4%、5.8%和25.6%.因此,垃圾渗滤液地下环境中重金属的衰减受吸附、沉淀和络合等作用的控制.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400 ) [HTML 0KB] [ PDF 3637KB] ( 718 )
0 户江涛;宗虎民;王菊英;马德毅
环境因子对氟苯尼考在海洋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氟苯尼考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沉积物中的降解规律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在10~30℃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其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当温度为40℃时,其降解速率减小;微生物和有机质状况对氟苯尼考降解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未处理沉积物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70d,而灭菌和去除有机质后的半衰期分别为6.73,11.64d);氧气状况对氟苯尼考降解影响不显著,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较好氧条件下稍快.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83 ) [HTML 0KB] [ PDF 1409KB] ( 569 )
0 王强;魏世强;黄玉明
无定形氧化铁-胡敏酸复合胶体对Cu2+的吸附特征
采用Cu2+选择电极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胡敏酸(HA)、无定形Fe2O3、HA-Fe2O3复合胶体对Cu2+的等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3种胶体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均增大,有利于吸附的进行.HA和无定形Fe2O3等温吸附Cu2+的4种拟合方程中,Langmuir方程整体拟合效果最佳,其次为对数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Linear方程较差.HA-Fe2O3复合胶体等温吸附Cu2+的4种拟合方程均达到显著相关.在相同pH值条件下,无定形Fe2O3对Cu2+吸附量最小,复合胶体次之,HA胶体最大;而且,无定形Fe2O3和复合胶体的饱和吸附量之和小于HA胶体.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27 ) [HTML 0KB] [ PDF 1756KB] ( 576 )
0 田林双;戴传超;赵玉婷;赵沫;勇应辉;王兴祥
一株内生真菌单独及与水稻联合降解菲的研究
对一株植物内生真菌拟茎点霉(编号B3)单独降解菲的条件及与水稻联合降解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糖和蛋白胨浓度均为10g/L、愈创木酚作为诱导物时,B3菌株10d内对初始浓度为100mg/L菲降解率达52.54%.该菌对菲的降解与菌丝生物量、胞外木质素降解酶类无明显关系,其分泌的漆酶作用底物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B3菌株与其共生植物水稻联合培养有利于对菲的降解,30d后菲残留浓度仅为无菌对照组的8.40%.水稻感染内生真菌B3后对菲胁迫表现出一定的缓解作用.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69 ) [HTML 0KB] [ PDF 2287KB] ( 793 )
0 杨清香;贾振杰;李慧君;陈建军;张昊
高效脱色菌群的脱色、产酶及群落分析
富集筛选到2组能够在开放条件下对多种染料和造纸废水高效脱色的混合菌群,以该混合菌群构建的生物膜反应器在连续运行条件下,对COD为750~1175mg/L、色度为200~320的染料废水进行脱色、降解,脱色率为80%~90%、COD去除率为69%~90%.该混合菌群能够在不同染料培养基中、造纸废水或染料废水中产生木质素降解酶系统中的1种或2种酶.分析表明,2组菌群中真菌与细菌的比例为6.8:1~51.8:1,优势微生物种类为真菌,从中分离出16株真菌,其中8株对活性红M-3BE具有明显脱色效果.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19 ) [HTML 0KB] [ PDF 2548KB] ( 629 )
0 杨海君;杨成建;肖启明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从工厂排污口废水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一株降解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Brij-30)的菌株,鉴定为伯克氏菌属(Pandoraeasp.),命名为B30.当温度为30℃,pH5~8,底物浓度低于0.2g/L,且以蛋白胨做氮源时,菌株B30降解效果最好;Zn<sup>2+</sup>、Ca<sup>2+</sup>、Al<sup>3+</sup>、Fe<sup>3+</sup>对菌株B30的生长及其降解性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低浓度区(0.05~0.20g/L),菌株B30生长最快,降解活力性最强,12h内能将底物基本降解;在中等浓度区(0.40g/L左右),72h内能降解50%的底物;在高浓度区(0.80~1.50g/L),72h内底物的降解率在30%以下.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296 ) [HTML 0KB] [ PDF 1657KB] ( 663 )
0 陈皓;陈玲;黄爱群;王虹;赵建夫
降解2-氯酚的厌氧污泥驯化及降解性能评价
以降解2-氯酚(2-CP)的厌氧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驯化过程对污泥降解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指标全面评价驯化后污泥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经68d驯化,污泥对2000mg/LCOD和25mg/L2-CP的去除率均>95%,2-CP的降解速率达0.3mg/(L·h).对于浓度<140mg/L的2-CP,降解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浓度为200~300mg/L的2-CP,污泥能较快恢复降解能力,但不耐受600mg/L的2-CP.2-CP厌氧降解产物包括苯酚、苯甲酸、正丁酸、乙酸、H2、CO2和CH4.氯酚脱氯是整个降解环节中的限速步骤,速率仅为0.1mg/(gVSS·d).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06 ) [HTML 0KB] [ PDF 1427KB] ( 651 )
0 戴青华;张瑞福;蒋建东;邱珊莲;李顺鹏
三唑磷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及水解产物的确定
利用鸟枪法从三唑磷降解菌株mp-4(Ochrobactrum sp.)中克隆了三唑磷水解酶基因tpd,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与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mpd的同源性为98%,其结构基因含有996个碱基,除终止密码子外编码331个氨基酸,但该基因编码的酶比mpd编码的酶底物范围更广,不仅能水解甲基对硫磷,而且能高效水解三唑磷.利用克隆到的tpd基因编码的水解酶水解三唑磷,将水解反应产物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发现该水解产物分子量为161,经理论分析确定该水解产物为1-苯基-3-羟基-1,2,4-三唑.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22 ) [HTML 0KB] [ PDF 1623KB] ( 612 )
0 成卓韦;陈东之;章晶晓;钟卫鸿;陈建孟
成卓韦;陈东之;章晶晓;钟卫鸿;陈建孟
采用海藻酸钙固定化优势菌Methylibium petroleipmhilu PM1降解甲基叔丁基醚(MTBE).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对于pH值、温度、底物浓度的适应范围变宽,在pH5~10、温度25~40℃、底物浓度10~500mg/L时,固定化细胞具有较高的MTBE生物降解活性;30℃储存降解活性半衰期为96h;重复使用30批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细胞在海藻酸钙包埋载体中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固定化细胞降解MTBE反应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453 ) [HTML 0KB] [ PDF 1784KB] ( 780 )
0 刘亚纳;严建华;李晓东;杜长明;戴尚莉;岑可法
气液两相滑动弧等离子体处理甲基紫
采用气液两相滑动弧等离子体降解甲基紫溶液,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载气类型、溶液初始浓度对甲基紫降解的影响,并探讨了甲基紫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300mg/L的甲基紫溶液,经4次循环降解后(20min),降解率达99%,COD的去除率达83%.初始溶液的pH值对甲基紫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分别以空气、氧气为载气,其降解率差别不大.甲基紫降解率随溶液初始浓度增大而降低,但绝对降解量随溶液初始浓度增大而增大.从能效比考虑,滑动弧等离子体适合降解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对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及GC-MS结果分析表明,甲基紫的共轭结构被破坏,但溶液中仍有少量含苯环的化合物以及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存在.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32 ) [HTML 0KB] [ PDF 2058KB] ( 662 )
0 刘艳臣;范茏;王志强;陈大方;施汉昌;罗彬;王颖哲
Carrousel氧化沟内特性参数的分布
为提高Carrousel氧化沟的脱氮能力,对长沙第二污水处理厂的Carrousel氧化沟工艺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了氧化沟中流速、溶解氧以及污泥浓度在不同曝气机开启条件下的分布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溶解氧以及污泥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曝气机的开启条件影响显著,沟内溶解氧浓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开启5台曝气机时,溶解氧和流速均偏高,污泥混合更加均匀,开启3台曝气机时中沟段存在流速过低区域(<0.15m/s);适当降低曝气机开启台数,并根据系统条件变化动态调节,可以为实现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创造较好的工艺条件.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67 ) [HTML 0KB] [ PDF 1512KB] ( 727 )
0 詹旭;吕锡武
生物强化技术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的研究
采用海绵状立方体新型载体ACP和PM2种材料,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来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静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技术对湖泊水体中的TN、NH<sub>4</sub><sup>+</sup>-N、NO<sub>2</sub><sup>-</sup>-N、NO<sub>3</sub><sup>-</sup>-N、TP、PO<sub>4</sub><sup>3-</sup>-P、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3%、80.80%、70.57%、78.05%、62.71%、78.06%、84.77%.载体上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载体ACP和载体PM具有很强的富集生物和提高生物活性的能力,富集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能分别达到31.23,32.58μg/g、158.32,165.12μgTF/g.FISH检测技术发现,载体表面上富集硝化细菌(硝化菌、亚硝化菌)数量能分别达到6.4×10<sup>10</sup>个/g.PCR技术、16SrRNA分析表明,假单胞菌(<I>Pseudomonas sp.</I>)和芽孢杆菌(<I>Bacillussp.</I>)作为优势溶藻细菌富集,富集的丰度达到1.62%.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26 ) [HTML 0KB] [ PDF 1665KB] ( 656 )
0 黄鑫;高乃云;卢宁
BrO3-等溴类物质在长江水氯化过程中的形成
研究长江上海段原水中Br-在氯化过程中的产物,以BrO3-、Br-和三卤甲烷(THMs)为主要测定物,考察pH值、氯投加量和Br-浓度对三者生成量的影响.研究表明,BrO3-在氯化过程中的形成缓慢,其生成量与氯投加量正相关,常规消毒条件下不会超过10μg/L的国家标准.在余氯充足的情况下,增加Br-浓度主要增加了总有机溴(TOBr),而BrO3-生成量基本不变,弱碱性条件有利于TOBr的生成;THMs和TOBr有一定相关性,Br-浓度升高将导致THMs生成量增加,其中三氯甲烷浓度下降,混合取代的THMs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三溴甲烷浓度显著上升.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288 ) [HTML 0KB] [ PDF 1470KB] ( 635 )
0 张波;王桥;李顺;孙强;王利强;富尔江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水质模拟
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水质模拟,利用其擅长研究动态、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点,构建一维水质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以及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模拟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中硝基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别是对硝基苯的浓度峰值与峰值出现时间的模拟效果较好.通过对参数纵向水流流速(u)、纵向弥散系数(E)和衰减速率系数(k)的调整,进行情景模拟,可为应急措施方案的优选提供量化参考的依据.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78 ) [HTML 0KB] [ PDF 1638KB] ( 823 )
0 许刚;宋秀贤;曹西华;董晓丹;俞志明
转炉钢渣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研究了废料转炉钢渣对海洋微藻——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探讨其作为"铁肥"材料的可行性.以海水为培养液,考察了不同浓度的转炉钢渣浸出物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浓度的增加,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这种作用在无营养盐限制﹑不添加任何微量元素的大洋水中要比在相同条件的近岸海水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当大洋水中钢渣浓度约为248mg/L,近岸海水中约为62mg/L时,微藻生物量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45 ) [HTML 0KB] [ PDF 1690KB] ( 690 )
0 梁瑜;陈雪初;孔海南;吴德意;黄莹莹
遮光围隔中铜绿微囊藻的时空分布特征
为了解遮光控藻技术的机理,研究了遮光围隔中铜绿微囊藻的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10月末在人工围隔内诱发铜绿微囊藻水华后开展遮光试验,遮光前水中叶绿素a浓度、DO、pH值分别为107.1μg/L、9.7mg/L、9.1,遮光7d后显著下降为44.5μg/L、2.6mg/L、8.0.在群体形态方面,遮光前约71.4%群体直径>50μm,而遮光后几乎都在50μm以下,证实了遮光法对铜绿微囊藻水华的控制效果.对水体不同深度处的叶绿素a浓度的监测结果表明,遮光后5d内铜绿微囊藻群体出现上浮聚集现象,分析认为该现象与藻类自身的浮力调控机制有关.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70 ) [HTML 0KB] [ PDF 2489KB] ( 693 )
0 裴达;程凯;丁奕;侯昆;赵以军
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生长的关系
于2005年4~12月对武汉东湖落雁岛和关桥2个池塘进行综合调查,考察浮游病毒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以及水温、pH值、溶解氧量、总氮和总磷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分析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营养水平较高的水体中,浮游病毒丰度相应较高,但与营养物浓度变化无显著的相关性.2个采样点浮游病毒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99×10<sup>8</sup>,4.24×10<sup>8</sup>VLPs/mL(峰值出现在9、10月份).叶绿素a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6.66,166.74μg/L.关桥采样点的浮游病毒丰度与前一个月的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相关(r=0.809,P<0.01),其显著性水平高于与当月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r=0.634,P<0.05),而浮游病毒丰度与后一个月的叶绿素a浓度不呈显著相关(P>0.05).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42 ) [HTML 0KB] [ PDF 1267KB] ( 741 )
0 林镇;陈社军;罗勇;罗孝俊;余梅;麦碧娴
珠江口钻孔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的沉积记录
对采自珠江口的3个钻孔沉积物中的多溴联苯醚(PBDE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Es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检出.3个沉积物钻孔中∑PBDEs(不包括BDE209)的含量(以干重计)为0.01~6.99ng/g(平均1.50ng/g),BDE209的含量为0.10~61.50ng/g(平均7.82ng/g).PBDEs在钻孔中的垂直分布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五溴联苯醚阻燃剂的使用已减少,但主要区域低溴代联苯醚的排放仍然存在.受珠江三角洲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影响,珠江口沉积物钻孔中BDE209的含量及通量从1990年以后快速增加.不同钻孔沉积物中PBDEs的组成模式反映了PBDEs的不同来源及输入途径.钻孔#1和钻孔#2主要受流经工业发达地区河流输出PBDEs的影响,钻孔#3主要受经过大气长距离迁移后经河流输出的PBDEs的影响.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45 ) [HTML 0KB] [ PDF 1815KB] ( 893 )
0 李湘鸣;罗方妮;陈春波;吴玉娟;李华玲
基因重组细胞监测重金属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研究用基因重组细胞快速评价重金属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亲电性化学反应元件(EPRE)与TK基本启动子和编码虫荧光素酶(LUC)基因相融合,构建成EPRE调控的LUC报告载体,将其转染于HeLa细胞.并将该细胞作用于不同浓度的NaAsO2、CdCl2和HgCl2,用荧光素酶试剂盒物测量LUC的表达量.结果表明,EPRE调控的LUC报告载体框架正确;LUC的表达量与3种受试物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细胞对3种受试物敏感性为As3+>Cd2+>Hg2+.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2210KB] ( 657 )
0 林明明;史建君;陈晖
小麦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
为探明14)CO2在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小麦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14)CO2会向小麦其他部位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各部位组织的14C比活度在14)CO2引入期间(0~28d)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积累特征明显,增长速率为50.3~84.6Bq/(g·d),大小顺序为根>茎>叶,尽管各组织14C比活度随时间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各组织中14C的比活度均有趋向于平衡的趋势.小麦对14)CO2有强烈的富集作用,富集系数最大值为23.1~25.8,平均为24.5±1.3.小麦对空气中14)CO2的较高富集特性可用来作为监测大气14)CO2污染的指示作物.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291 ) [HTML 0KB] [ PDF 1357KB] ( 735 )
0
《中国环境科学》第27卷总目录(2007)
2007 Vol. 27 (6): 0-0 [摘要] ( 289 ) [HTML 0KB] [ PDF 2790KB] ( 657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