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7年 27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7-08-01
论文
论文
0
徐世晓;赵亮;李英年;古松;赵新全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暖季CO
2
地-气交换特征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
2
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
2
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
2
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
2
·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
2
·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
2
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
2
·h)(7月份)、-1.63g/(m
2
·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
2
净释放,最大值为0.69g/(m
2
·h)(7月份)、0.86g/(m
2
·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
2
·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26
) [
HTML
0KB] [
PDF
1474KB] (
902
)
0
卢少勇;金相灿;胡小贞;梁丽丽;辛玮光
扰动与钝化剂对水/沉积物系统中磷释放及磷形态的影响
考察了扰动与钝化剂对滇池重污染底泥的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剂(PAM+聚铝)有显著的抑制沉积物的磷释放和捕捉上覆水中含磷颗粒的效果.加钝化剂后,上覆水的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无机磷(DIP)分别比未加钝化剂组低50.0%~89.8%,85.5%~97.9%和96.5%~100.0%.扰动促进了沉积物的磷释放,这是因为扰动导致泥水混合程度增加;扰动导致沉积物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5d后扰动组的磷开始释放,而未扰动组在第52d仍未释放.沉积物中释放的磷主要是磷酸盐.扰动促进了DIP的释放,扰动后DTP/TP、DIP/DTP及DIP/TP均增加.投加的铝盐的量在试验期间导致的上覆水中残余铝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扰动对上覆水中残余铝的含量影响不大.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57
) [
HTML
0KB] [
PDF
1417KB] (
864
)
0
刘国卿;林海涛;张干;金章东;李向东;孙慧斌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
通过分析测定太湖上、下2个典型湖湾(梅梁湾和东山胥口湾)沉积钻孔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以210Pb测年建立相应时间标尺,考察了该地区OCPs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沉积物中OCPs主要以DDTs类物质为主,梅梁湾沉积物污染早并重于胥口湾.在垂直深度0~28cm,梅梁湾、胥口湾DDTs的含量分别为1.2~12.0ng/g和0.4~6.0ng/g;HCHs的含量分别为0.4~9.0ng/g和0.4~2.7ng/g.自20世纪60年代起,沉积物OCPs呈上升之势,并在1970年前后达到第一个峰值.胥口湾沉积物OCPs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变化不明显,而梅梁湾OCPs污染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不断增加,在我国禁止生产和使用OCPs后略有降低.自1990年起,2个湖湾沉积物中OCPs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其含量变化与流域耕地面积的减少密切相关.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66
) [
HTML
0KB] [
PDF
1370KB] (
958
)
0
周小宁;姜霞;金相灿;刘琨
太湖梅梁湾沉积物磷的垂直分布及环保疏浚深度的推算
采集了太湖梅梁湾的柱状沉积物,分析和研究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吸附动力学以及潜在的可交换性磷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样品中各形态的磷含量随着深度增加总趋势为减小.不同深度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前3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度较大;12h后,基本达到平衡.磷最大吸附量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达18cm后趋于平缓.样品中的潜在可交换性磷(
qi
)的含量为2.48~17.40mmol/kg,其分配系数(
Kp
)为1.81~51.44m
3
/kg,随深度的增加,qi和
Kp
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根据疏浚后新形成的表层沉积物磷的净释放量(即表征磷释放的潜在可交换性磷与表征吸附的最大吸附量之差)的变化趋势,推算出该区域环境保护疏浚的最小深度为25cm.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31
) [
HTML
0KB] [
PDF
1741KB] (
994
)
0
童宝锋;刘玲花;刘晓茹;高继军;陆谨;周怀东;朱端卫
北京玉渊潭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
研究了北京玉渊潭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中PAHs的含量分别为164.0~230.6ng/L和132.5~890.8ng/L.悬浮物和沉积物中PAHs含量分别为47.5~75.3ng/L和475.3~954.7ng/g,沉积物中PAHs含量与清淤前相比有很大的降低.水样和悬浮物中PAHs以低分子量的为主,而在沉积物中高分子量的PAHs占有较高比例.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三者之间PAHs含量的分析表明,水相和悬浮物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有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6.PAHs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热裂解造成的.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57
) [
HTML
0KB] [
PDF
2134KB] (
923
)
0
童宝锋;刘玲花;刘晓茹;高继军;陆谨;周怀东;朱端卫
北京玉渊潭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
研究了北京玉渊潭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中PAHs的含量分别为164.0~230.6ng/L和132.5~890.8ng/L.悬浮物和沉积物中PAHs含量分别为47.5~75.3ng/L和475.3~954.7ng/g,沉积物中PAHs含量与清淤前相比有很大的降低.水样和悬浮物中PAHs以低分子量的为主,而在沉积物中高分子量的PAHs占有较高比例.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三者之间PAHs含量的分析表明,水相和悬浮物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有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6.PAHs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热裂解造成的.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64
) [
HTML
0KB] [
PDF
2134KB] (
872
)
0
杜睿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边界层中花粉气溶胶的观测
利用改制的花粉采样仪,分别在北京,兴隆,香河3个不同的地点,对华北本底大气,大都市及其周围近郊城镇的近地面边界层大气中花粉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近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花粉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显著,季节变化模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统计分析显示花粉浓度与气象因子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与大气的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
r
=-0.227,
P
=0.012),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288,
P
=0.001).花粉季节中,大气中花粉气溶胶的清除与风速和风向的变化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47
) [
HTML
0KB] [
PDF
1868KB] (
1102
)
0
宋玉栋;胡洪营;李鑫
嗜热溶胞土芽孢杆菌(
Geobacillus sp.
)SY-9的基本特性
从污泥堆肥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胞能力的嗜热菌SY-9,经形态及16SrDNA测序初步鉴定为土芽孢杆菌属(
Geobacillus sp.
)对其生长、产酶及溶胞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Y-9最适生长pH值为7~9,最适生长温度约60℃,60℃的世代时间为34min.SY-9培养上清液具有溶胞能力,上清液经过热处理后溶胞能力明显下降,说明溶胞能力主要来自酶的作用.SY-9间歇培养过程中,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
Geobacillus sp.
)的溶胞活性在SY-9进入稳定生长期后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SY-9培养上清液对受试的5株革兰氏阴性菌(3株大肠杆菌及2株假单胞菌)及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红球菌、球形节杆菌及溶壁微球菌)都具有溶胞能力.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64
) [
HTML
0KB] [
PDF
1817KB] (
944
)
0
黄健生;贾晓平;甘居利
珠江口印度洋瓶鼻海豚皮脂的多氯联苯研究
用DB-XLB型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珠江口采集的印度洋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es
)皮脂中36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组成特征、毒性及来源.结果表明,瓶鼻海豚皮脂的PCBs含量为4945.9ng/g,污染程度相对较轻.PCBs同系物中以PCB101含量最高,占总量的31.6%,PCB153次之,占12.7%,其后分别是PCB57、PCB66、PCB110、PCB113、PCB133、PCB139、PCB145、PCB151、PCB170、PCB180和PCB187,含量在2.25%~5.86%之间,其余均低于1.5%.PCBs同族物组成以含5和6个氯原子的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0.7%和30.3%,含5个以上氯原子的PCBs占总量的86.7%.皮脂的PCBs国际毒性当量为2394pg/g,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海豚的PCBs可能来自国内生产的PCBs中国2号,其组成类似型号Aroclors1254的PCBs.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80
) [
HTML
0KB] [
PDF
3886KB] (
871
)
0
聂湘平;吴志辉;李凯彬;杨宇峰;李潇;吴淑琴
不同暴露方式下酞酸酯在黄斑篮子鱼体中的富集
研究了黄斑篮子鱼(
Siganus oramin)
在3种暴露方式条件下,4种酞酸酯化合物(DEHP、DBP、DEP和DMP)在体内积累与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在水体暴露处理组中,鱼体内积累的含量分别为:DMP0.036mg/kg,DEP0.122mg/kg,DBP0.276mg/kg,DEHP0.921mg/kg,其中DMP和DEP在内脏中含量最低,而在鱼残体组织和肌肉中含量较高;DBP和DEHP在鱼残体组织中含量最高,内脏中含量次之,而在肌肉中含量最低.在食物暴露处理组中,分别为:DMP0.024mg/kg,DEP0.124mg/kg,DBP0.573mg/kg,DEHP1.034mg/kg,其中DMP和DEP在肌肉组织中含量最高,而DBP和DEHP在内脏中含量最高,在肌肉中含量最低.在水体与食物混合暴露处理组中,分别为DMP0.058mg/kg,DEP0.178mg/kg,DBP0.702mg/kg,DEHP1.87mg/kg,其含量均高于水体暴露组和食物暴露组.食物暴露处理组中侧链较长的DEHP和DBP在鱼体内的含量较高,而侧链最短的DMP富集量较低.食物暴露处理组中DMP在鱼体内含量最低;水体和食物混合暴露处理组中DEHP含量最高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23
) [
HTML
0KB] [
PDF
3156KB] (
1033
)
0
张庭廷;吴安平;何梅;陈传平;聂刘旺
酚酸类物质对水华藻类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
研究了酚酸类物质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水华鱼腥藻(
Anabaena flos-aquae
)以及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浓度为0.6mmol/L,阿魏酸浓度为1.0mmol/L时,对水华鱼腥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化感抑制作用较阿魏酸显著,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作用比对蛋白核小球藻显著.其抑制作用表现为藻细胞生长量以及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下降、细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增高以及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积累、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和比活力开始时应激性升高.推测酚酸类物质化感抑制作用的机理可能与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膜脂质过氧化增加引起膜结构的破坏、细胞功能受损有关.2种酚酸类物质联合用时具有协同抑藻效应.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61
) [
HTML
0KB] [
PDF
1865KB] (
1051
)
0
王伯光;吕万明;周炎;邵敏;张远航
城市隧道汽车尾气中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的研究
对广州市珠江隧道进行了汽车尾气中颗粒相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因子测试,研究了汽车组成、交通流量、隧道内微气象及PAHs成分和浓度水平,采用质量平衡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了8种车型共14种PAHs的综合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汽车尾气颗粒相PAHs的主要检出物为萘、苊烯、苊、蒽、菲、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k)荧蒽、茚并(1,2,3-c,d)、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等14种成分,隧道进口处PM
10
中∑PAHs浓度为(5.000±1.762)μg/m
3
,隧道出口处PM
10
中∑PAHs浓度为(27.067±3.602)μg/m
3
,其中四环以上的PAHs含量占74.9%.在平均车速为46km/h条件下,隧道内机动车尾气颗粒物中∑PAHs平均排放因子高达16.20
3
mg/(km·辆),其中各PAHs化合物排放因子均超出欧洲或美国的100倍以上.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08
) [
HTML
0KB] [
PDF
2005KB] (
1308
)
0
杨策;钟宁宁;陈党义;王娟;李岩
煤矿区地表水悬浮颗粒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
应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石龙区地表水悬浮颗粒物(颗粒相)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分析了其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应用PAHs特征性比值对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除苊和二氢苊之外的14种美国EPA优控PAHs.水塘水、河流水颗粒相中PAHs含量远高于矿井水,且毒性等效浓度也较高,尤其是水塘水表现出更为严重的PAHs积累态势.源解析认为,矿井水颗粒相PAHs主要是其自身携带煤层中的粉尘所致;水塘水颗粒相PAHs以焦化飞灰、燃煤烟尘等燃烧产物输入为主;河流水颗粒相PAHs则不仅仅是由矿井水携带注入,大气颗粒物的干湿沉降及电厂、洗煤厂等工业废水也是重要的输入源.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19
) [
HTML
0KB] [
PDF
3001KB] (
834
)
0
刘忠珍;何艳;吴愉萍;汪海珍;徐建明
土壤中丁草胺的吸附动力学
采用平衡吸附法,以我国12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为介质,对丁草胺在土-水界面的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在24h内可基本达到表观平衡,但有机碳(TOC)含量低(<5g/kg)的土壤需较长时间(60h);丁草胺平衡吸附量与TOC和无定型氧化铁含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0.692;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受复杂的多反应机制控制,可分为快速和慢速吸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TOC控制着丁草胺的吸附速率.黏粒和CEC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3个因素可以解释77.8%吸附速率的变化.结合运用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01
) [
HTML
0KB] [
PDF
1606KB] (
976
)
0
谢扬飏;邵敏;陆思华;刘莹
北京市园林绿地植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估算
根据北京市2000年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结果,对北京市园林绿地植被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建立了北京市园林绿地天然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0年北京市园林绿地VOCs的年总排放量(以C计)约为3.85万t,其中异戊二烯为3.09万t,单萜烯为0.59万t,其他VOCs(OVOC)为0.16万t.排放具明显的季节依赖性,其中夏季排放量最大,为2.49万t,占全年的64.7%;冬季最少,为0.0086万t,占全年的0.2%.城八区总排放量比远郊区县高,排放量最高的是朝阳区,为1.37万t,占全市的36.0%,其次为海淀、丰台、石景山区,分别占16.2%、13.8%、4.7%.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35
) [
HTML
0KB] [
PDF
1827KB] (
1086
)
0
刘贵春;黄清辉;李建华;柯润辉
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研究
利用GC-ECD测定了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20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对其组分、分布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总量为0.46~12.09ng/g(平均值为4.54ng/g),其中主要为HCHs和DDTs,其组分特征表明它们来自环境中的早期残留.有机氯农药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趋势呈南支南岸沿线>南航道>北航道.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差异性表明沿岸排污口和城市支流是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来源.与其他地区相比,该区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较低;以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估值为基准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内DDT含量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71
) [
HTML
0KB] [
PDF
1649KB] (
938
)
0
闻岳;周琪;蒋玲燕;姚枝良;殷峻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特性
采用芦苇-砾石(W1)、组合植物-砾石(W2)和芦苇-组合填料(W3)3种不同类型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受污染水体.当进水COD为44~96mg/L,HRT≥2d时,3个系统出水COD均<30mg/L,达到地表水环境Ⅳ类水体COD标准.W2系统在HRT≥4d时,出水COD<20mg/L,达到Ⅲ类水体COD标准.有机物降解速率依次为W2>W3>W1.GC/MS分析表明,与W1相比较,W2和W3出水中有机物的碳原子数、分子量和化合物组成类似,对污染物向低碳小分子迁移转化更为彻底.运用PCR-DGGE技术考察不同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及其分布特征表明,不同类型湿地系统中水生植物和填料种类及空间位置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89
) [
HTML
0KB] [
PDF
1787KB] (
1111
)
0
刘德燕;宋长春;孙丽;
外源氮输入对湿地植物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选择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典型草甸植被小叶章(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在淹水和非淹水2个土壤水分条件下,分别以NH4NO3水溶液的形式均匀撒入0,6,12,24g/(m
2
·a)(以N元素量计),进行了野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小叶章的株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着氮输入的增多而增大,且土壤处于非淹水状态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小叶章植株的分蘖能力则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在氮输入量为12g/(m
2
·a)时最大,随后减小.氮输入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土壤处于非淹水状态时随着氮输入的增加依次增大;而土壤淹水时则随着氮输入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氮输入量为24g/(m<sup>2</sup>·a)时表现出了抑制作用.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25
) [
HTML
0KB] [
PDF
2609KB] (
1171
)
0
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
施磷对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磷素流失的影响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0,30,75,150kg/hm
2
)下,典型蔬菜地磷素径流流失的特征、流失形态及流失量.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磷素随降雨-径流过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初始阶段浓度大且下降速度快,,大约产生径流20min后,浓度下降变得缓慢,直到最后趋于稳定;在整个降雨-径流过程中,颗粒态磷(PP)占总磷(TP)72%~87%,是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在不同施磷水平下,不同形态磷的径流平均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150,75,30,0kg/hm2.利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在不同施磷处理下(0,30,75,150kg/hm
2
)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径流中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无机磷(DIP)、PP和TP的流失量增加,而且增加的趋势与施磷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15
) [
HTML
0KB] [
PDF
2992KB] (
1105
)
0
尹军;谭学军;王雪峰;王建辉
有机物降解和硝化过程中污泥摄氧速率的变化
通过考察有机物生物降解和氨氮生物硝化过程中活性污泥摄氧速率(OUR)的变化规律,研究了OUR表征污泥生物活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有机物和氨氮氧化反应的进行,OUR逐渐降低,当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氧化完毕时,OUR均出现下降幅度突然增大的现象,然后趋于稳定;OUR对系统受到的有机物和氨氮冲击负荷及硝化过程中碱度的变化有着灵敏的反映,可以揭示出有机物生物降解和氨氮生物硝化反应的进程,用OUR表征污泥的生物活性是可行的.污泥生物活性的动力学分析结果验证,有机物氧化的异养菌生长速率高于自养型硝化菌,活性动力学常数(U
om
)分别为128.21,7.22mg/(g·h).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59
) [
HTML
0KB] [
PDF
1737KB] (
996
)
0
余红;沈珍瑶
三峡水库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以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基于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选取对径流量、泥沙负荷、有机氮和有机磷模拟计算最敏感的前10位参数,采用FOEA(first-order error analysis)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这些参数对非点源负荷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少数几个参数对模型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显著影响,这些参数对不确定性的贡献在90%以上.对泥沙负荷、有机氮、有机磷模拟计算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大的是径流曲线数,说明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径流产生过程的参数的影响.在径流量、泥沙负荷、有机氮和有机磷4个输出结果中,泥沙的不确定性最大.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00
) [
HTML
0KB] [
PDF
1634KB] (
1017
)
0
马放;张佳;张献旭;魏利;杨基先
生物陶粒反应器中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研究
采用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研究了生物陶粒反应器中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效果.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1.5m/h,气水比5:1,水温25~30℃,进水硝氮负荷为0.75~2.87kg/(m<sup>3</sup>·d),COD浓度负荷为7.46~10.03kg/(m<sup>3</sup>·d)的条件下,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对硝氮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93.10%,并且出水硝氮和亚硝氮的浓度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7.50%.DO的消耗和硝酸盐还原主要发生在进水端的0~0.5m区域内,反应器中DO浓度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根据DGGE指纹图谱显示,分离得到的4株好氧反硝化菌为假单胞菌属的不同的种,且在整个运行阶段稳定存在,始终为优势菌群.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369
) [
HTML
0KB] [
PDF
1768KB] (
876
)
0
郭美婷;胡洪营;李莉
污水紫外线消毒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肠杆菌为受试菌种,研究了紫外线光强、配水水质及微生物因素对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在所选取的紫外光强范围内(0.044~0.163mW/cm<sup>2</sup>),光强对紫外线灭活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影响不大.水质(浊度、铁和腐殖酸等)对水样的吸光度及紫外线穿透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大肠杆菌的灭活率影响不显著;当紫外线剂量增加时,这种影响逐渐变小到可以忽略.微生物的初始浓度对紫外线对微生物的灭活率有影响,微生物初始浓度越大,灭活率越高;对于不同初始浓度,紫外线灭活后存活的微生物数量比较接近.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49
) [
HTML
0KB] [
PDF
1834KB] (
1105
)
0
张海丰;孙宝盛;赵新华;齐庚申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出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利用基质代谢产物(UAP),BAP分子量大于100k的有机大分子所占比例超过18%;BAP浓度是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阻力分布试验表明,BAP是凝胶层阻力的主要来源,BAP产出量和过滤总阻力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R=1.76×10
12
TOC
0.1914
.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03
) [
HTML
0KB] [
PDF
1486KB] (
1029
)
0
杨洋;左剑恶;鲁颐琼;卜德华
亚硝化工艺稳定运行动力学判据方程的建立
在Monod方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温度、pH值、DO、游离氨氮浓度和亚硝酸氮浓度等因素对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生长速率的影响,分别建立了AOB和NOB的生长动力学方程,并确定了亚硝化工艺稳定运行的动力学判据为μ
AOB
>μ
NOB
.计算和讨论了亚硝化工艺稳定运行时的温度、DO和pH值等工艺条件的范围,结果表明,当其他工艺条件适合时,即使在温度<20℃或者DO>3mg/L等"不利"条件下,亚硝化工艺也可以稳定运行.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65
) [
HTML
0KB] [
PDF
1987KB] (
970
)
0
黄金良;杜鹏飞;何万谦;欧志丹;王浩昌;王志石
城市降雨径流模型的参数局部灵敏度分析
运用Morris筛选法对城市降雨径流模型SWMM的水文水力模块的相关参数进行局部灵敏度分析,以便对模型灵敏参数识别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3场降雨径流深的最灵敏度参数均为不透水率,灵敏度分别是0.88,0.98和0.43.影响峰值流量的灵敏参数因不同雨强的降雨场次存在波动,雨强最大的降雨最灵敏参数为管道曼宁糙率,雨强最小的降雨最灵敏参数为无低洼地不透水区所占百分比.不同降雨强度SWMM模型水文水力模块的灵敏参数有所差异,尤其是下渗率相关的参数.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37
) [
HTML
0KB] [
PDF
1712KB] (
1145
)
0
陈利群;刘昌明
黄河源区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采用2个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VIC)分析了1960~2000年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对径流的影响.分析表明,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影响很小,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在95%以上.70~90年代,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大约为65%~80%;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致为6%~16%;生态退化,冻土融化等的水文效应大约为14%~20%.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改变和气温的升高上.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39
) [
HTML
0KB] [
PDF
2460KB] (
1119
)
0
刘毅;陈吉宁;何炜琪;曾思育;吴洪斌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城市总体规划环评方法与案例研究
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特点,在分析识别规划经济增长和用地布局方案中存在的多种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以产业和用地为基本评估单元,综合运用蒙特卡罗随机采样技术和HSY算法及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基于结构与空间不确定性分析的规划环评方法和系统评估模型.以大连城市发展规划对近岸海域的环境影响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具体运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规划年大连市入海污染物排放特征和环境敏感行业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局部地区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控制目标值的概率较大.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04
) [
HTML
0KB] [
PDF
2417KB] (
931
)
0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
基于面板协整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检验与分析
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假说,利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方法研究中国省区1985~2004年间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3种污染物排放量与收入之间的关系.面板检验显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EKC关系,协整估计结果表明,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随收入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废水则表现为单调递增关系,且其转变点尚未出现.随治理技术进步,废水排放量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而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呈现先上升、后减少、再上升的波动过程.
2007 Vol. 27 (4): 0-0 [
摘要
] (
490
) [
HTML
0KB] [
PDF
1629KB] (
1176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