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7年 2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7-06-01

论文
论文
0 张巍;应维琪;常启刚;蒋文新;戴伟娣;蒋剑春
水处理活性炭吸附性能指标的表征与应用
使用碘值、苯酚值、甲基蓝值和丹宁酸值4种吸附容量性能指标组成水处理活性炭选型技术.经BET测试验证,碘值可以体现活性炭中孔径略大于1.0nm微孔的发达程度,表征比表面积大小;甲基蓝值则代表孔径大于1.5nm的微孔和中孔发达程度;而丹宁酸值代表直径大于2.8nm左右的中孔数量;苯酚值体现活性炭表面化学信息,可表征活性炭对于小分子芳环类和极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硝基苯、甲基叔丁基醚(MTBE)、双酚A(BPA)、腐殖酸以及焦化厂二级生化出水的吸附实验结果均验证了该技术作为水处理活性炭实用选型方法的有效性.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434 ) [HTML 0KB] [ PDF 1935KB] ( 1033 )
0 陈瑛;任南琪;宋佳秀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解析发酵产氢细菌群落结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了连续流搅拌槽式(CSTR)发酵制氢反应器中2种产氢发酵类型的菌群组成和发酵类型转化过程中的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及其对产氢速率、生物量和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梭菌属和肠杆菌科在决定产氢发酵类型方面有重要作用.以梭菌为优势种群的乙醇型发酵比以肠杆菌为优势种群的丁酸型发酵具有更佳的产氢能力.实验结果能够与生物发酵系统常规监测指标形成很好的印证.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80 ) [HTML 0KB] [ PDF 11667KB] ( 810 )
0 杨朝晖;徐峥勇;曾光明;刘有胜;肖勇
不同低温驯化策略下的厌氧氨氧化活性
在3种不同的低温驯化策略下启动3套规格相同的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在对运行过程中氮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生物膜上的细菌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初步考察了厌氧氨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对应a1、a2和a33种不同的低温驯化策略,A1、A2和A33个反应器分别经过62,56,70d的驯化后,表现出不同的厌氧氨氧化活性.以氮素转化效率作为衡量标准,其活性依次为A3>A1>A2.DGGE分析进一步说明,在不同的驯化策略下,反应器表现出不同的种群多样性,但种群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在接种物相同的策略中,降温幅度对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与其对厌氧氨氧化活性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7 ) [HTML 0KB] [ PDF 2002KB] ( 781 )
0 张彤;胡洪营;宗祖胜
水质对污水再生絮凝工艺中病原性原虫去除的影响
采用荧光微球模拟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简称两虫),考察了有机物和颗粒物的浓度、组成等水质特性对污水再生处理絮凝工艺中两虫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浓度增加可提高水样中胶体浓度,从而提高对两虫的去除率;而酪氨酸虽然能改变胶体表面性质,但不参与絮凝过程,故对两虫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水样初始浊度对两虫去除率影响较小;但水样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别是1nm~100μm粒子的比例与对两虫去除效果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27 ) [HTML 0KB] [ PDF 1822KB] ( 625 )
0 李立青;尹澄清;何庆慈;孔玲莉
武汉市城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对受纳水体的贡献
通过连续3年对武汉市汉阳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的监测研究,考察了降雨径流污染对受纳水体的贡献.结果表明,城市降雨径流向受纳水体输入的污染负荷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引起城市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集水区尺度上,3个没有实施截污工程的雨、污合流制集水区降雨径流输出的TSS、COD、TN和TP分别占集水区总污染负荷的59.4%、26.3%、11.2%和10.1%.采取截流措施,控制初期径流污染是合流制城区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的关键.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703KB] ( 715 )
0 黄瑾辉;曾光明;方瑶瑶;许柯;曲云欢
基于复配胶团的强化超滤处理含镉废水
在胶团强化超滤法(MEUF)水处理中,为减少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降低渗透液二次污染,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23)单醚(brij35)、辛基酚聚氧乙烯(9)醚(Tritonx-100)与SDS分别复配,考察了复配情况下表面活性剂胶团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对2种复配胶团的强化超滤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EUF处理含镉废水时,brij35、Tritonx-100均对体系具有良好的复配效应.从对Cd2+的截留率看,当复配摩尔比<0.5时,brij35的复配效应优于Tritonx-100;当复配比>0.5时,两者的复配效应接近.从降低渗透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和保持较高的渗透通量、较小的膜污染阻力3方面考虑,采用Tritonx-100复配优于brij35.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62 ) [HTML 0KB] [ PDF 3466KB] ( 889 )
0 宋来洲;董春艳;张尊举;郑秋艳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对Cu(Ⅱ)的吸附性能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该树脂对Cu2+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AA-PVDF树脂对Cu2+的等温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D-R等温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AA-PVDF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优良,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其吸附量>5mg/g,脱附率仍超过95%.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28 ) [HTML 0KB] [ PDF 1688KB] ( 870 )
0 解静芳;王学峰;孟紫强;徐敏
SO2致小鼠肝蛋白质氧化损伤和DNA-蛋白质交联作用
探讨了SO2对小鼠肝组织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SO2可致雌、雄小鼠肝蛋白质羰基(PCO)含量升高,且呈浓度-效应关系.雌性小鼠肝PCO含量升高较雄性小鼠明显.SO2可致雌、雄小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升高,且呈现浓度-效应关系,但这种升高仅在SO2浓度为28,56mg/m3时才具有显著意义.雌性小鼠肝细胞DPC升高较雄性小鼠明显.其分子机制可能是SO2吸入后,导致机体产生·OH和O2-·或直接抑制机体抗氧化系统酶的活性,使机体中过量的自由基堆积,继而对蛋白质和DNA产生损伤.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77 ) [HTML 0KB] [ PDF 2216KB] ( 622 )
0 郭瑾;马军
臭氧预氧化对芘在天然有机物中分配行为的影响
以疏水性有机物——芘为代表,考察了臭氧预氧化处理对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有机物(NOM)中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芘在不同性质NOM中分配系数(Koc)的大小与NOM中芳香结构和疏水基团含量有关,芘在液相、吸附相NOM中的分配行为受NOM自身特性、吸附性能及吸附剂表面有机碳覆盖率(foc)大小的影响.臭氧预氧化能够破坏NOM中的芳香结构和疏水结构,削弱NOM与芘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芘的Koc,臭氧预氧化对吸附相NOM疏水结构的破坏是造成芘在吸附相NOM中分配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8 ) [HTML 0KB] [ PDF 1651KB] ( 662 )
0 滕彦国;王金生;郭敏丽
3H在黄土中迁移的滞后特征
为证实3H在介质中的吸附,进行了饱和条件下的3H和Br-3H和99Tc与非饱和条件下的3H和131I的溶质迁移野外现场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3H的迁移速度滞后于Br-99Tc和131I.模拟结果表明,3H在饱和黄土中迁移的延迟因子约为1.95~2.05,相当于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速度比地下水流速慢了50%.影响3H迁移滞后的因素主要有土壤黏土矿物的吸附,土壤中不流动水的存在及土壤的理化性质.该结果对用3H对地下水定年和测速的精度提出了质疑,也为中、低和极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中处置3H废物的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2845KB] ( 783 )
0 魏孝荣;邵明安
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其迁移过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溶液pH值、胡敏酸浓度和溶液流速均较高时,胡敏酸迁移的阻滞因子和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均较低,有利于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在溶液pH值、胡敏酸浓度和溶液流速均较低时,土壤对胡敏酸迁移的阻滞作用较大.胡敏酸的迁移还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越高,胡敏酸在土壤中吸附的越多,越不利于迁移.在土壤中的吸附是胡敏酸迁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预测胡敏酸在水土环境中迁移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条件下胡敏酸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559KB] ( 661 )
0 孙小静;秦伯强;朱广伟
蓝藻死亡分解过程中胶体态磷、氮、有机碳的释放
从太湖采集蓝藻,通过室内培养观测了其死亡分解过程.用切向流超滤技术获取水中胶体物质,定期监测水样的胶体态、颗粒态、真溶解态及离子态磷、氮、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在蓝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水体胶体态磷、氮、有机碳和颗粒态磷、氮含量均显著升高,胶体态磷(CP)、胶体态氮(CN)、胶体态有机碳(COC)含量分别达到培养用水相应初始含量的5倍、9倍和5倍.说明蓝藻的分解会释放出大量胶体态和颗粒态营养盐.总结出了水华蓝藻死亡分解过程释放营养盐的概念模型.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95 ) [HTML 0KB] [ PDF 2621KB] ( 851 )
0 李大鹏;黄勇;李伟光
底泥预处理对磷等温吸附特征及磷形态的影响
以校园河流底泥为材料,研究了通过不同预处理对有机质去除后,底泥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以及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对底泥曝气预处理强化了底泥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Smax)达到714.3mg/kg.不同底泥灼烧后,最大吸附量为天然底泥的1.64~2.25倍,且明显高于未灼烧底泥.对底泥曝气与对水曝气预处理使易被生物利用态磷向难被生物利用态磷转化,易被生物利用态磷较预处理前分别减少了7.02%和0.23%,而空白试验底泥的易被生物利用态磷则增加了4.85%.底泥灼烧后,SMT法不适合分析磷的赋存形态.底泥预处理后,酸性或碱性均促进了磷的释放.底泥灼烧后,在pH5~6条件下,磷的释放量低于未灼烧底泥.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40 ) [HTML 0KB] [ PDF 1939KB] ( 650 )
0 陈雪初;孙扬才;曾晓文;李春杰;孔海南
低光照度对源水中铜绿微囊藻增殖的抑制作用
研究了不同光照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在源水中的增殖趋势.结果表明,以灭活源水为培养基,培养周期13d,在23℃时,当光照度≤500lx,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其比增值速率(μ)为负数,呈衰亡趋势;在28℃时,当光照度≤200lx,最大藻现存量较4300lx时削减70%以上.以未灭活源水为培养基,23℃时,发现铜绿微囊藻逐渐消亡,这与微型浮游动物的大量出现有关.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7 ) [HTML 0KB] [ PDF 1324KB] ( 685 )
0 王宪恩;齐姗姗;李鱼
基于盲数理论的湖泊总磷D-BM优化模型
针对湖泊总磷负荷模型中各参数及总磷规划中排污量的不确定性,运用盲数理论,将Dillon模型、盲数模型和费用效益分析模型结合,建立了湖泊总磷规划D-BM优化模型.在总磷规划实例中,当3个近期治理方案的总磷目标浓度分别为0.30,0.20,0.15mg/L时,根据D-BM模型求出3个备选治理方案的费用效益指标分别为0.932、1.480和1.448.选择第2个备选方案为湖泊富营养化最佳治理方案.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176KB] ( 590 )
0 宋保栋;施汉昌;何苗;张凡;郭彬彬
平面波导型荧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研究开发了一种光学免疫传感器——平面波导型荧光免疫传感器系统,建立了传感基片的化学修饰和配基固定化方法,并应用该系统检测了环境小分子污染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结果表明,检测系统对荧光标记抗体的检测限达到0.01μg/mL.传感基片基本不对蛋白质产生非特异性吸附,而对目标污染物抗体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响应,采用pH1.9、2mg/mL的胃蛋白酶溶液作为活化剂活化传感基片时,基片连续测定20个周期后性能没有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模式下得到了检测2,4-D的标准曲线,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2,4-D的检测下限为2.0μg/L,定量检测区间为5.0~3000μg/L,满足饮用水中2,4-D的检测要求.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536KB] ( 763 )
0 纪雷;林雨霏;毕言锋;侯忠新;赵中华;孙健
黄海西部降水pH值的年度及季节统计特征
采用内核密度估计方法对黄海西部降水pH值年度/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降水pH值年度内核密度估计图相似,呈典型双态分布,以低pH值峰为主.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夏、冬季相近,低pH值峰为主,秋季高pH值峰为主.该海域降水pH值特征是陆源输入与海源输入相互影响的结果.根据数据非正态分布特点,采用bootstrap模拟取样获得的降水pH代表值显示,黄海西部降水总体呈弱酸雨特征,年度与季节性pH代表值都呈弱酸性,且年度降水pH值变化范围要大于季节性变化,降水酸性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季节性特征较显著.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406 ) [HTML 0KB] [ PDF 1977KB] ( 635 )
0 刘树深;刘芳;刘海玲
20种水溶性有机溶剂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为检测生物,应用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测定了甲醇等20种常见水溶性有机溶剂对Q67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醚、四氢呋喃和异丙醇7种有机溶剂具有非单调J型剂量-效应关系,其他13种为典型S型剂量-效应关系.分别采用Biphasic、Logit和Weibull等非线性函数进行曲线模拟,利用模拟函数可有效估算有机溶剂的各个效应浓度Ecx值.不同组成和结构的有机溶剂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效应不同,官能团相同的直链溶剂含碳数越多毒性越大.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421 ) [HTML 0KB] [ PDF 1814KB] ( 750 )
0 李锋民;胡洪营;种云霄;门玉洁;郭美婷
芦苇化感物质EMA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研究了芦苇产生的化感物质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MA)对铜绿微囊藻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EMA能提高铜绿微囊藻的呼吸速率,使培养瓶中的CO2浓度升高;降低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促进了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的降解,使其含量降低;较低浓度的EMA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而更高浓度的EMA则显著降低了这些酶活性(α=0.05).高浓度EMA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抗氧化酶体系并促进藻类叶绿素的降解可能是其抑藻机理之一.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425 ) [HTML 0KB] [ PDF 2823KB] ( 854 )
0 黄文敏;邢伟;李敦海;刘永定
微囊藻毒素-RR对烟草细胞活力及营养生理的影响
采用0.1,1.0,10.0μg/mL的微囊藻毒素-RR(MC-RR)处理烟草BY-2悬浮细胞,测定了细胞活力、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态氮含量及总磷含量,并且检测了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高浓度毒素处理细胞2d后,细胞活力及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高浓度MC-RR处理降低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暴露2d后仅为对照的45.57%;低浓度MC-RR处理在后期增加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高浓度毒素处理细胞4d后,细胞内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中、低浓度毒素处理细胞7d后降低了胞内硝态氮含量.3组毒素处理均降低了胞内总磷含量,到实验结束时,低、中、高浓度处理组的胞内磷含量分别为对照的74.98%、76.47%和84.00%.3组处理组ACP活力与对照相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67 ) [HTML 0KB] [ PDF 1781KB] ( 676 )
0 王桂燕;周启星;胡筱敏;王国清;李锋
四氯乙烯和对二氯苯对草鱼的联合毒性
采用水生污染暴露试验和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研究了四氯乙烯(PCE)和对二氯苯(P-DCB)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单一毒性与联合毒性.结果表明,PCE和P-DCB的单一毒性均为高毒,且P-DCB的毒性大于PCE.PCE和P-DCB对草鱼的联合染毒在浓度1:1时,暴露时间为24,48,72,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26,0.37,0.78,0.98,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PCE与P-DCB对草鱼的联合染毒在毒性1:1时,暴露时间为24,48,72,96h的AI分别为-0.15,0.24,0.83,1.30,联合毒性主要是相加作用,但是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由相加作用向协同作用转变.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413 ) [HTML 0KB] [ PDF 1259KB] ( 678 )
0 杜青平;贾晓珊;李适宇;孟紫强
SO2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膜脂流动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直接吸入染毒法,对SO吸2入大鼠的肺泡巨噬细胞(AM)进行提取,测定了大鼠吸入SO2后AM细胞膜表层和疏水区膜脂流动性、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结果表明,AM细胞膜脂荧光偏振度升高,细胞膜疏水区和表层膜脂流动性均显著降低;AM细胞膜结合酶ATPase活性与SO2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AM细胞膜SOD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各项指标与SO2浓度之间均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70 ) [HTML 0KB] [ PDF 1323KB] ( 603 )
0 刘红玲;于红霞;徐铁莲;王晓蓉
联苯胺对锦鲤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以锦鲤(Cyprinus carprio)为试验生物,经不同浓度(6.0,3.0,2.0,1.2,0.6mg/L)联苯胺暴露14d,研究其对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以及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锦鲤经联苯胺暴露,肝脏GSH-Px活性几乎持续受抑制;暴露第4d出现CAT的诱导,但随着暴露的延续,在第7,14d出现酶活性抑制;对SOD的影响多表现为诱导作用,但在高浓度(6.0,3.0mg/L)暴露第14d则出现酶活性抑制;对GST和GPT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在低浓度暴露下的酶诱导,高浓度暴露下酶活性受抑制.GSH-Px对联苯胺暴露最为敏感,有可能成为评价水环境联苯胺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45 ) [HTML 0KB] [ PDF 1602KB] ( 586 )
0 杨莉萍;刘震炎;施建伟;胡海;上官文峰
负载TiO2的泡沫镍网光催化降解甲醛的膜厚优化
采用负载TiO2的泡沫镍网光催化降解甲醛,考虑内部和外部质量传递,建立了可预测优化催化剂膜厚的数学模型.分析了TiO2膜厚对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并在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催化剂层内光的衰减系数和污染物的有效扩散系数对最优催化剂膜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膜厚的增加,甲醛的降解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缓;最优催化剂膜厚受UV光衰减系数的影响较大,受污染物的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较小;由于TiO2催化剂对254nmUV光的强烈吸收,优化的催化剂膜厚只有80nm左右.该模型对实验数据拟合较好.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20 ) [HTML 0KB] [ PDF 1566KB] ( 687 )
0 苏芳;丁新泉;高志岭;黄彬香;陈新平;张福锁;Martin Kogge;Volker Römheld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的氨挥发
利用可多点原位测定氨挥发的风洞系统,监测了华北平原2002~2004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传统和优化氮肥管理下的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3周内,以施肥后连续采样15d的氨挥发累积量作为总排放量,相同施氮量下生长季夏玉米的氨挥发大于冬小麦.优化处理的氨挥发平均损失率(35.9%)显著高于传统处理(20.9%),但从氨挥发绝对量上看,传统处理为125.1kgN/hm2,优化处理为42.3kgN/hm2,降幅达66.2%.施肥和灌水方式显著影响氨挥发,撒施碳铵后翻耕的氨挥发损失为10.1%,追肥撒施的氨挥发损失平均为24.6%;撒施尿素后立即灌水,氨挥发损失为19.7%,5h后灌水氨挥发损失为34.0%,增加了72.6%.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30 ) [HTML 0KB] [ PDF 1600KB] ( 867 )
0 林艺辉;谢品华;秦敏;彭夫敏
差分吸收光谱测定北京市冬季大气中的CS2
2006年2月17~23日在北京市丰台区,利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对大气中的CS2以及SO2、O3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大气中CS2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变化曲线存在明显的“双峰”结构,浓度峰值分别出现在早晨7:00~9:00和午夜00:00左右.测量期间CS2最大体积分数达到9.3×10-9.CS2与SO2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二者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北京市CS2可能主要来源于冬季供暖燃煤、居民用煤和周边地区污染源的贡献.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16 ) [HTML 0KB] [ PDF 1646KB] ( 537 )
0 阳平坚;郭怀成;周丰;刘永
水功能区划的问题识别及相应对策
总结和评价了现行水功能区划存在的3方面问题:尚未落实流域综合管理模式;以人类用水功能需求为区划基础,未考虑水生态系统的需水要求;管理目标体系不完整,忽视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之间的耦合关系与近中远期的动态调控.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水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需水等理论或方法,提出补充现行水功能区划的3个协调对策:构建“源头控制”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协调人类需求用水功能与水生态需求功能;形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和近中远期动态调控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目标体系.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1440KB] ( 903 )
0 段宁
赶不上定理及其循环经济理论意义
阐释了在一个正常发展的长时期的宏观经济体系中人均物质消费量永远上升的观点,研究了人均GDP增长速度和物质利用强度变化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二者变化速度相对快慢提出和证明了保证人均物质消费量上升的充分必要条件即赶不上定理.利用赶不上定理,论述了循环经济是解决人类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当人均GDP增长速度为零时进行结构调整必然降低人均物质消费量,引发社会不安定现象;当人均GDP增长速度足够快时,可以大幅度进行结构调整而不降低人均物质消费量.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22 ) [HTML 0KB] [ PDF 1719KB] ( 643 )
0 刘毅;陈吉宁;范琳;梁宏君;刘毅国;张勇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研究方法与案例
围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案的有效性,以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从城市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手段和利益相关者研究方法,建立了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公众调查的研究框架,将社会学调查方法有机地纳入规划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学体系.以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案例,讨论该研究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
2007 Vol. 27 (3): 0-0 [摘要] ( 390 ) [HTML 0KB] [ PDF 1814KB] ( 870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