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9年 19卷 2期
刊出日期 1999-04-01

论文
论文
0 周坚华
以绿化三维量分析植物群降解SO2的宏观效应
控制和降低城市上空SO2的环境浓度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海市绿化三维量分布模型、与SO2浓度分布模型的相关分析入手,以季节变化作为对比因子,讨论了城市绿化植物群的数量及分布对城市上空SO2浓度分布的宏观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可有效地控制城市上空SO2浓度的绿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413 ) [HTML 0KB] [ PDF 1216KB] ( 667 )
0 张坤民 孙荣庆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1986~1997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与构成等有关数据,对该投资的范围与筹资政策、投资状况、资金来源、投资效益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间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在总量上有较大增长,但占GNP的比例仍偏低.“九五”期间所需污染治理投资约为4500亿元。占GNP比例为1.3%。目前发展趋势较好。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1433KB] ( 1461 )
0 陈景文;王帅杰;邹善伟;全燮;薛大明;赵雅芝
不同量子化学算法在多环芳烃光解行为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中的应用
以采用MINDO/3、MNDO和AMI算法计算的17种多环芳烃(PAHs)的前线分子轨道能为分子结构参数,进行了这些PAHs光解速率常数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的研究,并与基于PM3算法得到的QSPR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M3算法得到的前线分子轨道能进行这些PAHs光解速率常数QSPR拟合的结果最好,其次是AMI算法,而MINDO/3和MNDO算法得到的结果较差。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01 ) [HTML 0KB] [ PDF 1068KB] ( 582 )
0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胡春华;胡维平
冬季水生高等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作用
在太湖一湖湾的物理-生态工程围区内,采用覆膜和改变生态位的越冬技术,使喜早莲子草、风眼莲等漂浮植物能安全越冬,并有效地改善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及种群自我演替提供了保障。静态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简易的防寒越冬技术,改变生态位的喜早莲子草对TN、NH4+-N、Chla的去除率达77.2%、90.1%、58.3%,透明度提高1.5倍:对喜早莲子草覆膜并间种沉水植物,这一镶嵌组合群落对TN、NH4+-N、CHla的去除率达65.7%、90.7%、58.7%,透明度提高1.6倍。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当富营养化湖水在围区内滞留时间达7.33d时,经越各处理的镶嵌组合群落使围区内水体透明度达90~100cm,比围区外提高2.6-3.0倍,对TN、TP及NH4+-N的浓度分别比围区外降低37.5%、52.0%及75.4%;而滞留时间低于4.33d时,净化效果不明显。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66 ) [HTML 0KB] [ PDF 1128KB] ( 693 )
0 俞穆清;田卫;李文呈;张自川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概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有利与有害的影响,简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与主要内容,并论证了它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及旅游业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80 ) [HTML 0KB] [ PDF 1331KB] ( 803 )
0 王家玲;唐非;谷康定;汪亚州;张水兵
饮水中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致突变性的防治对策
针对饮水致突变物的主要成因研究了减少饮水致突变活性的措施。结果表明:进厂源水生物膜预处理,可使致突变前体物,如藻、腐殖酸、总有机碳等含量分别减少68.2%、23.9%、37.2%,使水厂加氯量减少50%,最终使所制饮水的致突变件减少30%。改革加氯消毒方法可使饮水致突变活性降低,不同消毒剂所致致突变活性顺序为Cl2>ClO2Cl2+ClO2>源水,Cl2+ClO2等量联合消毒优于单一加氯消毒法,既可提高所试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一至数倍;又可使饮水中CHCl3,减少91.5%-96.5%,致突变活性减少27.6%。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58 ) [HTML 0KB] [ PDF 1329KB] ( 766 )
0 胡隐樵;张强
兰州山谷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与防治对策
分析兰州的一些观测结果得到了这类山谷盆地日间和夜间大气逆温层形成的物理机制.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形成日间山谷强的脱地逆温层以及辐射冷却的山谷冷湖效应形成夜间强的逆温层,它们是造成这类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物吸收太阳辐射使上层空气加热,进一步加强了日间的逆温层。环境绿化能减小日间山峰加热效应和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冷湖效应,以减弱逆温层减轻污染所以环境绿化是一种增加环境容量,减轻污染的有效措施。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284 ) [HTML 0KB] [ PDF 1163KB] ( 909 )
0 陶福禄;冯宗炜
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是制订合理高效氮、硫排放削减方案的关键,因此受到了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进展及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最后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272 ) [HTML 0KB] [ PDF 1278KB] ( 678 )
0 马小明;过孝民;田大庆;高莉
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及案例
基于城市发展测度演变的分析、明确真实储蓄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意义:并针对世界银行在地区真实储蓄测算方法上的不足,重点探讨在真实储蓄测算中如何考虑城市开放性、资源折旧、环境污染损失评估计算的界定问题。文中还以烟台市为试点城市,利用真实储蓄及相关指标评价了该市不同发展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17 ) [HTML 0KB] [ PDF 1649KB] ( 836 )
0 吴国平;胡伟;滕恩江;魏复盛
我国四城市空气中PM2.5和PM10的污染水平
为研究我国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城市空气中PM2.5和PM10的污染水平,在这我国4城市分别设一污染点和对照点进行了为期2年的PM2.5、PM10和TSP监测。结果表明,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是严重的,污染点比对照点更甚.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PM2.5普遍超过美国新标准的2-8倍。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549 ) [HTML 0KB] [ PDF 986KB] ( 2068 )
0 吕锡武;稻森悠平;丁国际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对有毒藻类viridis及藻毒素RR、YR和LR进行了生物降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好氧生物处理对供试有毒蓝藻及其藻毒素的降解远比缺氧生物处理工艺有效。同时,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草履虫对有毒藻类和藻毒素降解起重要作用。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富营养化水的生物处理方法,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处理机理。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296 ) [HTML 0KB] [ PDF 763KB] ( 797 )
0 王华婷;孙昊;陈莹;王晓蓉
稀土元素在鱼体内脏中的富集及对肝脏中酶活性的影响
以鲫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稀土元素(Gd和Y)在鱼体内脏各器官中的富集及其对肝脏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Y在鱼体各内脏器官中的富集顺序为:肝>胆>肾>卵>脾;Gd在鱼体各内脏器官中的富集顺序为:卵>肝>胆>脾>肾。二者在肝脏中的富集值均较高,在实验浓度范围中,稀士元素(Gd,Y)对鱼体肝中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36 ) [HTML 0KB] [ PDF 986KB] ( 830 )
0 黎钢;张松梅
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制备及应用
采用酯交换反应合成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粘均分子量260万、电荷密度45%).用于油污泥的混凝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可以使粘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中和到0mV,并使油污泥实现油、水与泥渣三相分层,油品回收率达82%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1065KB] ( 693 )
0 高效江;章申;王立军
La3+、Yb3+在土壤和矿物中的吸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实验研究了轻稀土镧离子La3+和重稀土镱离子Yb3+在赣南稀上矿区的土壤及风化次生矿物中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和矿物对稀土元素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ndlich等温吸附方程,pH值是影响吸附作用的主要因素。随着pH值的变化,La3+和Yb3+在土壤和次生矿物上的吸附能力也发生变化。La3+与Yb3+在土壤和次生矿物中的吸附等势点pH值分别为6.26和5.28.在等势点pH值以下,La3+的吸附势大于Yb3+;在等势点pH值以上,Yb3+的吸附势相对较高。土壤和次生矿物对轻、重稀土元素的吸附特征以及对稀士元素的分布、分异、成矿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46 ) [HTML 0KB] [ PDF 1053KB] ( 809 )
0 陈芳艳;张洪林;唐玉斌;蒋林时;赵庆祥
FCC废催化剂对水中铜(Ⅱ)的吸附
利用FCC(流化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Cu2+,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和pH值对Cu2+在FCC废催化剂上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理,并对连续吸附及吸附剂可再生性作了考察。结果表明,振荡时间、温度及pH值对Cu2+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Cu2+在FCC废催化剂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式,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且易进行,吸附机理是靠静电引力发生交换吸附及化学键力形成羟基络合物而吸附。结果还表明,Cu2+的连续吸附操作可行,吸附剂易于再生。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889KB] ( 565 )
0 李元;杨济龙;王勋陵;胡之德
紫外辐射增加对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UB-B,280-315nm)增加对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UV-B辐射能显著降低细菌总数以及放线菌和真菌数量;UV-B辐射对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和解磷细菌数量也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生育期之间的差异,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土壤营养成分有关。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1042KB] ( 686 )
0 孟玲;王焕校;谭德勇
六种重金属对大肠杆菌体内质粒DNA一级结构的影响
将质粒pBR322、c-Myc、pC53-SN、pTB29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HB101中使其各自分别在含亚致死浓度Pb2+、Cd2-、Zn2+、Cu2+、Mn2+、Hg2+的液体氨苄LB培养基中,振荡培养24h后,再将这些质粒抽提出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研究了这些重金属离子对大肠杆菌体内质粒DNA分子一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重金属离子中只有Hg2+处理可明显导致质粒DNA序列的改变。此外,供试6种重金属离子连续处理24h未发现可明显导致大肠杆菌体内质粒DNA链的随机断裂。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33 ) [HTML 0KB] [ PDF 1565KB] ( 736 )
0 吴志超;王士芬;高廷耀
巴西基酸生产废水膜生物工艺处理试验研究
采用间歇式好氧膜生物工艺(好氧曝气-超滤)对巴西基酸生产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一定,操作周期为12、24、36、48h时,超滤液COD浓度分别为160、151、139、160mg/L,水通量逐步提高;当容积负荷为1.2、2.4、3.6、4.8kg/m<sup>3</sup>d时,超滤液COD浓度变化不大,但水通量下降;当泥龄分别为5、10、20、50d时,超滤波COD浓度分别为303、260、171、169mg/L,水通量上升。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30 ) [HTML 0KB] [ PDF 995KB] ( 649 )
0 吴林友;曹中秋;韩光喜;程殿柱;蒋湘顺
催化氧化处理糠醛废水
用HSO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氧化好氧法,再经过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使好氧法处理过的糠醛废水CODcr值从2320mg/L降至156mgL,CODcr去除率达到93.3%,认为糠醛废水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480KB] ( 593 )
0 刘玉焕;钟英长
甲胺磷降解真菌的研究
从受甲胺磷长期污染的土壤样品中通过富集培养,亚硝基胍(NTG)诱变处理,从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降解甲胺磷活性较高的L48菌株。该菌株可以利用甲胺磷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生长,降解甲胺磷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宜PH值为7.0,其完整细胞悬液对3000mg/L左右甲胺磷的降解率最高可达83%。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华丽曲霉Aspergillus.orantus。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291 ) [HTML 0KB] [ PDF 1029KB] ( 880 )
0 邓顺熙;史宝忠
我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测试研究
采用底盘测功机按ECE-15规程测试了我国13辆(12种)正在使用的轻型汽车的CO、HC和NOx的排放量分别为87.25±56.31、11.36±5.13和8.20±6.68g/test;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测试了其中11种轻型车在不同车速匀速行驶时的CO、HC和NOx排放因子.测试结果表明、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因子随车速的变化有良好的规律性.用统计方法拟合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车速变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当车速<90km/h时,轻型车CO、HC排放因子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小,当车速>90km/h时,又略有增加,而NOx排放因子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大。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888KB] ( 749 )
0 朱淑琴;张萍;古伟宏;苏惠波
硫酸亚铁酸洗废液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用混凝沉淀-微滤工艺对制革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作混凝剂是行之有效的,经此工艺处理后,COD、BOD、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0.4%、87.2%、88.6%和91.7%,处理后废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而且其中50%回用于生产。此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适合北方寒冷地区。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36 ) [HTML 0KB] [ PDF 739KB] ( 605 )
0 黄晓梅
含氰废水深井注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利用大庆油田特殊的地质构造,将氰化物浓度0.05mg/L的含氰废水注入油田边水构造。通过储层砂体吸附和渗透率损害实验,证明储层对氰化物有吸附作用,不同平衡浓度下砂体的静态吸附量为4.88μg/g,动态吸附量为2.837μg/g,氰化物不堵塞地层,根据注入井与注入井、注入井与采油井之间距离的不同,共布设8种注入方案。设计注入井的注入量为210m/d,采油井的产液量为105m/d,以采油井采出氰化物浓度0.05mg/L为限定值,基于动态吸附实验结果和边水对氰化物的稀释作用,应用聚合物驱油模型计算最佳的注入方案,该方案为注入井之间的间距1.0km,注入井与采油井之间的间距为2.5km,注入年限为54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庆油田实施含氰废水的深井注入是可行的。既达到处理含氰废水的目的,又利用含氰废水驱替原油,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作用。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20 ) [HTML 0KB] [ PDF 1030KB] ( 677 )
0 任欣
中外环境标志的比较
对我国及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在产品的遴选,标志产品的认证.标准的制订和标志产品的市场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环境标志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照国外的经验,就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如何使其与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计相协调,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1999 Vol. 19 (2): 0-0 [摘要] ( 305 ) [HTML 0KB] [ PDF 1134KB] ( 858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