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7年 17卷 4期
刊出日期 1997-08-01

论文
论文
0 严国安
论环境生物学
从环境生物学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趋势,对环境生物学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及其地位进行分析,探讨了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的联系和区别,并提出了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向及其分支学科体系。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288KB] ( 728 )
0 由文辉
淀山湖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为了解淀山湖水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循环过程与特征,于1990~1995年间在全湖布设的25个样点上调查、测定了淀山湖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产力,以及水质和底质情况;并估算了淀山湖氮、磷的主要输入与输出途径和数量。根据湖中生物体内氮、磷的含量建立了淀山湖水生态系统内氮、磷循环模式。氮、磷输入、输出统计表明,磷基本平衡,氮每年约有117.72t积累在湖中。淀山湖目前仍以有机污染为主,处在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各类水生生物对于维持淀山湖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267 ) [HTML 0KB] [ PDF 1059KB] ( 627 )
0 马藏允;刘海;王惠卿;王世权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在生物物种水平上,对原始生物丰度数据经过四次方根变换,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量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以及MDS序列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大连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正确展示了由于污染梯度变化引起的群落结构梯度变化关系。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分析结果比较,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污染群落结构变化较灵敏。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1137KB] ( 830 )
0 刘清;马梅;童中华;王子健
Cu、Zn、Cd、Hg对青海弧菌(Q67菌株)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
采用等毒性混合法(equitoxicmixture)探讨了Cu、Zn、Cd、Hg对青海弧菌(Q67菌珠)的联合毒性作用。当两种金属作用时,Zn和Cd为拮抗作用,Cu和Zn为加和作用,Cu和Cd、Cu和Hg、Zn和Hg、Cd和Hg均为协同作用。而当3种或4种金属同时作用时,联合毒性作用均趋向于加和作用,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429 ) [HTML 0KB] [ PDF 785KB] ( 857 )
0 王桂莲;白乃彬
有机工业废水中常见污染物结构与活性关系专家系统研究
应用专家系统方法对88种有机工业废水中常见污染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对学习集中68种化合物的正确分类率达到95%,对其余20种化合物的正确预报率达到90%。并应用量子化学方法对专家系统推理过程中所采用的部分构效关系规律进行解释。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16 ) [HTML 0KB] [ PDF 1163KB] ( 627 )
0 徐镜波;景体淞
单甲脒对鲤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
为制定渔业水质标准的需要,用静态实验的方法测定了单甲脒对鲤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亚急性试验经13.34、6.67、3.33、1.67、0.83、0.42mg/L单甲脒暴露35天。在18~21℃下,24、48、72、96h的LC50值分别为33.47、31.62、26.38、25.84mg/L。亚急性试验中,根据单甲脒对鲤鱼生长和脑、肝、肾、鳃ATPase活力的影响,求得单甲脒的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42~0.83mg/L。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24 ) [HTML 0KB] [ PDF 753KB] ( 691 )
0 李朝军;吴海涛*;蔡霞华**;张锡然
香烟烟雾水溶物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的影响
采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香烟烟雾水溶物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以检查吸烟对生殖过程的影响。香烟烟雾水溶物可抑制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而不影响生发泡破裂。香烟烟雾水溶物抑制极体排出是由于破坏了细胞内的微丝或微管,使有丝分裂器不能向细胞边缘移动,并抑制了胞质分裂,形成两倍体的卵子。结果表明,吸烟对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成熟有破坏作用。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34 ) [HTML 0KB] [ PDF 1184KB] ( 724 )
0 徐建民
土壤中嗪草酮迁移和降解的研究
通过两季马铃薯大田试验,研究了嗪草酮在灌溉沙壤土中的消失和移动情况。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嗪草酮施用后最初7~15天内其含量急剧降低,此后随时间推移降低幅度平缓,1993年和1994年试验结束时的残留量分别为5.9μg/kg和2.3μg/kg。两年共采集的379个土样(分布在15~75cm各土层)中只有5个检测到有嗪草酮。1994年大田135cm土层处的水样中,嗪草酮的检测率高达66%,检测浓度范围为0.06~15.85μg/kg,平均浓度为1.94μg/kg。相比较,嗪草酮在大田试验中的消失速率远大于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降解速率。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16 ) [HTML 0KB] [ PDF 1409KB] ( 637 )
0 苏德纯;张福锁;J.W.C.Wong
粉煤灰钝化污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量及不同比例粉煤灰钝化污泥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粉煤灰钝化污泥能显著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和Ca、Mg、B的含量,降低土壤的电导率和重金属的有效性。施用合适比例和合适量的粉煤灰钝化污泥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N、P养分,并能显著提高玉米地上部干物重。10%和5%是高施用量和低施用量时合适的粉煤灰加入比例,施用此比例粉煤灰钝化污泥时,玉米的地上部干物重显著高于施用化肥的对照土壤或于之相当,且没有硼和重金属的毒害。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57 ) [HTML 0KB] [ PDF 1489KB] ( 701 )
0 任祖淦;邱孝煊;蔡元呈;李贞合;王琳
化学氮肥对蔬菜硝酸盐污染影响的研究
蔬菜是一种容易富集硝酸盐的作物,菜农为了获得高产,而超量施用化学氮肥,致使蔬菜硝酸盐累积量剧增,品质恶化。研究表明:筛选出氯化铵和硫酸铵两种氮肥;施氮剂量每hm<sup>2</sup>以200kg为临界值;施氮安全始期,以追氮后8天上市为宜;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硝酸盐的累积分别达67.4%和45.7%。硝酸盐是亚硝胺的前体物,应减轻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提高蔬菜品质。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1074KB] ( 836 )
0 高海军;陈坚;堵国成;吴玉娴;伦世仪
不同环境条件下聚羟基烷酸(PHAs)薄膜生物降解性研究
采用不同形态的PHAs薄膜(聚β-羟基丁酸(PHB)及β-羟基丁酸与β-羟基戊酸的共聚物(PHBV)膜),在各种环境(如土壤和水体)的不同条件下,对膜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降解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HAs膜具有生物降解性,在无菌条件下不能被降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不同土壤和水体,PHAs膜的降解情况不同;不同的条件,如pH、温度,对环境中PHAs膜的降解率有着不同的影响;PHB膜的生物降解速度比PHBV膜快;PHAs膜的厚度对其降解能力有很大影响。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45 ) [HTML 0KB] [ PDF 1144KB] ( 822 )
0 靳乐山
环境污染的国际转移与城乡转移
从广义上考察了环境污染的国际转移与城乡转移,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污染转移。分析了污染转移的不同途径,从环境质量需求和个人贴现率两个方面分析了污染转移的经济机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防止污染转移的对策。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286 ) [HTML 0KB] [ PDF 1618KB] ( 749 )
0 朱发庆;贺彬;赵碧云
面源长期平均浓度的新算法
利用线源长期平均浓度模式对面源的积分得到了一个用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的联合频率计算大气面源长期平均浓度的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表明,该算法比传统的按16个风向一次浓度的叠加算法简便、快速,且能消除叠加算法夸大16个常规风向附近计算点的浓度而缩小远离常规风向计算点的浓度现象。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1177KB] ( 699 )
0 徐晓斌;丁国安;李兴生;向荣彪
中国东北区域本底大气中酸性气体的研究
龙凤山是我国区域本底站之一,NOX和SO2浓度远低于我国空气质量Ⅰ级标准。从1994年8月15日到1995年7月31日首次在龙凤山(127°36′E,44°44′N,330.5m)测得空气中NOX和SO2。观测到很强的季节变化,其夏季值最低,冬季值最高。NOS和SO2浓度和气象要素密切相关,例如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基于排放源以及风频的不均一,不同扇区来的空气质量能有很大变化。在SSE-SW扇区出现高浓度SO2、较高浓度NOX和高〔SO2〕/〔NOX〕,表明该扇区有城市污染物的输送。SW-NNE扇区有高NOX、低SO2及低的〔SO2/〔NOX〕,表明该方向城市烟羽难以直接影响测点,在这个扇区高NOX来源于当地农民做饭、取暖时秸杆焚烧。低NOX、SO2观测在NNE-SSE扇区,这意味着这是最清洁扇区。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1079KB] ( 648 )
0 傅立新;郝吉明;周学龙;何东全;赵磊
中国东部地区能耗和SO2排放趋势预测研究
在系统研究我国东部地区18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能源消耗和SO2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国际上先进的LEAP模式和排放系数法,进行了2000,2010和2020年三个时段的能耗和SO2排放趋势预测。研究中考虑了三峡工程和核电等的影响和各省之间的电平衡,以及有关部门的最新政策和数据。将大型火电厂单独作为点源考虑后,SO2排放的结果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了按经纬度的网格化,可以直接作为远距离酸沉降模式的输入文件使用。最后还分析了东部地区的硫沉降趋势。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63 ) [HTML 0KB] [ PDF 1047KB] ( 691 )
0 邓新民;李祚泳
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在环境污染预测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预测中常用的统计预测法基于“假定—模拟—预测”这样一种证实性数据分析思维模式,难以适应非线性、非正态分布数据分析。投影寻踪技术采用“审视数据—模拟—预测”这样一条探索性数据分析新途径,可以用来解决一定程度上的非线性、非正态的问题。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新技术,建立了大气污染物SO<sub>2</sub>浓度分类预测模型,其预测建模样本的拟合合格率为84.7%,预留预测检验样本预测合格率75%。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92 ) [HTML 0KB] [ PDF 945KB] ( 676 )
0 张一先;陈荣昭;董雪芳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比较评价分级方法
以城市大气环境实测数据为背景,经过Box-Cox变换,选取标准正态分布的代表点,得到大气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值及对应概率。数据正规化后,从多种因素和总量统计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比较分级,按综合分级值M<sub>ij</sub>从(0.0~1.0)均分原则,分为清洁级、尚清洁级、轻度污染级、中度污染级、重度污染级和极度污染级。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689KB] ( 594 )
0 沈鹰;董海京
云南省大气污染扩散输送特征研究
通过分析各种野外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全面讨论了影响云南省大气扩散输送能力的各种特征量的变化和特点,并试图说明高原山区的特殊地形及局地小气候条件对这些特征量的影响,认为云南全省大气扩散输送具有以下特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频率占50%以上;风速廓线指数值比平原地区大得多,也比一般山区的大;大气混合层高度春冬季较大,夏秋季较小,下午较大,凌晨较小;滇东和滇西北扩散参数较大,滇南较小;辐射雾出现频繁是一种影响当地大气扩散输送的天气现象。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27 ) [HTML 0KB] [ PDF 1295KB] ( 591 )
0 支克正;周扬胜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编制技术方法
我国《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执行要求。标准提出了一个污染源必须同时遵守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三项限制指标。以众多企业的排放数据和“最佳实用治理技术”为依据制定排放浓度限值;以环境质量要求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性气象条件为依据,经计算后确定排放速率限值;以污染源周界环境空气浓度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确定无组织排放限值。经过一定范围的调查检验后,表明该标准具有基本适宜的宽严程度。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60 ) [HTML 0KB] [ PDF 1182KB] ( 661 )
0 宫为民;朱爱民;刘辉;王军;张报安
脉冲电晕放电去除NO的反应途径研究
对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条件下去除NO的宏观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氧含量的氮气流中NO的脱除均同时存在氧化、分解与还原三条途径。气流中氧含量不同,起主导的反应也不相同。还考察了NH<sub>3</sub>气、H<sub>2</sub>O蒸气等调质剂对反应途径的影响。NH<sub>3</sub>的加入有利于NO通过还原途径脱除,但同时导致生成N2O反应的加剧,而产生二次污染,由此说明NH3加入位置的重要性。水蒸气在等离子体作用下产生氧化性物种,有利于NO的氧化脱除。本实验条件下加入气流量1%的水气即能使NO氧化脱除率增加20%左右。实验还考察了电参数(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等)对NO脱除反应的影响。最后对本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机理进行推断,所得结果对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NO工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57 ) [HTML 0KB] [ PDF 901KB] ( 654 )
0 裘祖楠;翁行尚;李勇;蔡明星;赵德昌
活化凹凸棒石对阳离子染料的脱色作用及其应用研究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69 ) [HTML 0KB] [ PDF 1029KB] ( 810 )
0 吕锡武;孔青春
紫外-微臭氧处理饮用水中有机优先污染物
城市自来水水质下降,研究开发给水深度处理技术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新型紫外—微臭氧工艺处理自来水中常见的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邻-二氯苯、对-二氯苯、1,2,4-三氯苯和六氯苯等6种优先污染物。处理结果表明,与紫外—臭氧工艺相比,本项技术作为自来水深度净化手段,具有效果基本相等,设备大幅度简化,运行费用低廉,更易于推广的优点。光化学氧化,紫外微臭氧,优先污染物,饮用水处理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21 ) [HTML 0KB] [ PDF 982KB] ( 945 )
0 李咏梅**;王郁;林逢凯;胥峥
多环芳烃在天然水体中的自净机理研究——悬浮物沉降机理研究
以黄浦江、淀山湖底泥为沉积悬浮物的代表,研究静态条件下天然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机理。结果表明,黄浦江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大于淀山湖底泥;底泥颗粒十分细小,且表面不均匀;两种底泥悬浮物的沉降类型均属于絮凝沉降,黄浦江底泥的沉降速度较淀山湖底泥快,有机质在絮凝过程中起着粘连架桥的作用。
1997 Vol. 17 (4): 0-0 [摘要] ( 338 ) [HTML 0KB] [ PDF 1077KB] ( 667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