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4年 14卷 5期
刊出日期 1994-10-20

论文
论文
0 舒俭民
优秀论文首名作者简介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74 ) [HTML 0KB] [ PDF 276KB] ( 529 )
0 王文兴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根据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闸明了我国酸雨成因及其地理分布,并指出其它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南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根据前体物排放量预测,2020年前我国酸雨仍将继续发展。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69 ) [HTML 0KB] [ PDF 1420KB] ( 990 )
0 夏光
环境权益及其市场化代理制度
提出了一个以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方式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制度创新的思考,其逻辑思路是:由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用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生产需要这两种环境功能之间的矛盾,外化为人类生存性和生产性两型环境权益的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两种制度安排─市场和政府─都存在着各自的“失灵”,因此,需要设计和实施一种使两者结合起来的更高形式的制度安排,途径之一是建立和实施以“法律框架、公众参与、代理公司”为要素的“环境权益之市场化代理制度”。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着这种制度创新的契机。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28 ) [HTML 0KB] [ PDF 1353KB] ( 531 )
0 阎鸿邦
水环境保护新战略研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需不失时机地调整水环境保护整体思路,建立新战略。新战略的内容是:动员全社会在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全面实行排放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把水环境保护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建立强有力的水环境管理机制。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79 ) [HTML 0KB] [ PDF 1602KB] ( 676 )
0 刘勇弟;王华星;朱亚新
Fenton试剂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含酚废水的机理研究
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废水,是使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氧化剂的诱导作用下,发生偶合或聚合而被混凝过滤去除。本文采用低剂量Fenton试剂诱导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苯酚及其衍生物模拟废水,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对苯酚氧化过程的分析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证实了反应过程中确有偶合产物生成,并通过顺磁共振波谱(ESR)的研究及偶合产物结构的质谱(GC/MS)鉴定,推测了偶合反应的机理。该偶合反应为自由基偶合反应,偶合产物是由C-C键或C-O键联接而成的。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47 ) [HTML 0KB] [ PDF 1017KB] ( 727 )
0 朱利中;张淳;周立峰;任剑盛;柴骏
有机膨润土吸附苯酚的性能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
分别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改性膨润土,试验了制备有机膨润土的适宜条件及其对吸附苯酚性能的影响。上述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水中苯酚很快能达到平衡。pH值为3─9时,有机膨润土处理苯酚的效果基本一致;pH>11时,有较高的去除率。CPC-膨润土或CTMAB-膨润土对苯酚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03.5mg/g和75.0mg/g。有机膨润土处理苯酚的效果比原土提高8倍以上。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05 ) [HTML 0KB] [ PDF 888KB] ( 776 )
0 况琪军;夏宜琤;坂本充
酸化水体中的藻类研究
为研究酸沉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991年至1992年间,对地处我国重酸雨区域的重庆市郊6个水体中的藻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绿藻门的种类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蓝藻或硅藻。藻类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叶绿素a,在酸化水体中(pH值<5.0)分别为23.3~49.9万个/L,0.59~1.05mg/L和0.65~3.01mg/m3;在轻度酸化水体(6.0>pH值>5.0)分别为433.9~680.0万个/L,6.6~21.75mg/L和14.66~25.19mg/m3。三项指标均随水体酸度的增加而减少。酸化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潜力(AGP)很弱,低pH值和可给态磷的不足是造成AGP低的主要限制因素。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61 ) [HTML 0KB] [ PDF 1254KB] ( 578 )
0 秦蓁;乌锡康
镁盐对水溶性阴离子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
将含有各种水溶性染料,包括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和阳离子型染料的模拟废水为试验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镁盐在染料废水脱色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大多数阴离子型染料,脱色效果均十分显著,而对阳离子型染料效果则不明显,最佳pH值为11.5。氢氧化钙与镁盐处理具有协同效应。脱色作用的机理在于形成的氢氧化镁的吸附作用。试验数据由Langmuir等温方程进一步证实。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95 ) [HTML 0KB] [ PDF 3215KB] ( 724 )
0 徐福留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决策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指标,在这些指标中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或未确知的灰色信息。因此,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属于灰色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利用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选取六个优化指标,对宣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五种可行方案进行了优化决策,得到了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该模型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多方案优化模型。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09 ) [HTML 0KB] [ PDF 1060KB] ( 634 )
0 郭静男;郭秀兰
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分析
对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程度、范围、分布、及构成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我国近期内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善,目前除了应加强环境噪声的控制、管理和增加技术与经济投入外,也应修改我国现有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27 ) [HTML 0KB] [ PDF 943KB] ( 696 )
0 李淑媛;刘国贤;苗丰民
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环境背景值
讨论了渤海25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中重金属含量分布,采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底质重金属的分布类型,通过渤海中部岩芯样分析结果,获得渤海沉积物中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在研究中,借助Pb210测年技术测定了百年前沉积层中重金属含量,结果与渤海底质Cu、Pb、Zn和Cd环境背景值是吻合的。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328 ) [HTML 0KB] [ PDF 1099KB] ( 684 )
0 穆越
试论环境地貌学
环境地貌学从人类活动与环境地貌相互作用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综合分析法,研究现存地貌特征及后效,做出环境地貌的经济评价,探讨环境地貌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40 ) [HTML 0KB] [ PDF 1066KB] ( 568 )
0 龚瑞忠
鱼类对4种农药的回避反应研究
测定鱼类回避反应的阈限浓度是评价水质污染和研究农药毒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TL-86型鱼类回避槽,研究了鲤鱼对甲基异柳磷等4种农药的回避反应。结果表明,鲤鱼对克草胺、嘧啶氧磷和甲基异柳磷3种农药的平均回避浓度分别为20ppb、86ppb和100ppb,比其相应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约低10至20倍,说明鲤鱼对这3种农药有明显的回避性能。单甲脒对动物具有麻痹作用,鲤鱼接触药剂后即发生迟呆现象,毫无回避能力。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82 ) [HTML 0KB] [ PDF 825KB] ( 546 )
0 史玉强;李开国;沈玉兰
大伙房水库底栖动物(1980~1992)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1980~1992年对大伙房水库6个站进行了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生态调查。共发现26种底栖动物,隶属于20属,3科。底栖动物密度由1980年的3335个/m2减少到1992年的829个/m2。共发现9种耐污种类,占总数的34.6%,密度占86.5%以上。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1、2站动物种类少(10种),多样性指数低(1.2956),属α──中污染;5站动物种类多(16种),多样性指数高(1.4024),属β──中污染;大伙房水库只受到轻度污染。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98 ) [HTML 0KB] [ PDF 1026KB] ( 717 )
0 李树庆;陈虹;况宁;王月;赵明昕;刘学成
锦州地区食品和水中放射性水平及居民内照射剂量研究
对锦州地区20种食品,2种饮用水、温泉水和海水中总α、总β、134U、238U、232Th226Ra、90Sr、137Cs含量进行了测量。估算了该地区居民对6种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和有效剂量当量。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总年摄入量,城市居民为417.8Bq,a-1,农村居民为12.57×102Bq·a-1;居民总有效剂量当量,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为26.5和37.9μSv,这与居民膳食组成有关。此外,讨论了各类食品或放射性核素对总剂量的相对贡献份额。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65 ) [HTML 0KB] [ PDF 894KB] ( 511 )
0 张尤恩;孙树秋;范书诰;朱振岗;张启丰
城市自来水中途生物性污染危险程度的预测研究
为了准确而又快速地预报自来水中途生物性污染的危险程度,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本文对生活污水样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同时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历次污染事件资料。经大显筛选实验发现,水中氨氮是代表大肠菌群进行预测预报污染程度的最佳化学指标。发生污染事件的危险性可分为四级,相应的大肠菌群故分别为100-、200-、1000-、10000-。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90 ) [HTML 0KB] [ PDF 680KB] ( 603 )
0 张宗;刘永锠;董志光
蚕豆叶尖细胞及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对超声波诊断仪的监测
用蚕豆叶尖细胞微核率(MNR)及人淋巴细胞(MNR)对比观察超声波诊断工作人员与仪器的关系,本实验结果表明,从事本工作5年即已有很显著的MNR改变,时间愈长MNR愈高。用蚕豆叶尖细胞之MNR检测工作环境,距探头60cm为直径的范围内皆能引起MNR的显著性改变,8h较4h更为严重,此范围正是工作人员及患者躯干所在的位置,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994 Vol. 14 (5): 0-0 [摘要] ( 256 ) [HTML 0KB] [ PDF 651KB] ( 626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