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9年 19卷 1期
刊出日期 1999-02-01

论文
论文
0 王琪全;刘维屏
除草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的光降解及其致突变性
对两种常见的酰胺类除草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的光降解进行了研究,采用Ames试验方法对母体及其光降解产物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初始pH值的变化对这两种除草剂的光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异丙甲草胺比乙草胺更易于发生光降解.乙草胺在光降解前后均表现出无致突变性;异丙甲草胺本身具有致突变性,在光降解过程中未表现出有其它致突变性物质产生.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445 ) [HTML 0KB] [ PDF 922KB] ( 907 )
0 郝丽芳;周岳溪;张寒霜
厌氧颗粒污泥对五氯酚(PCP)的吸附、解吸及生物降解
以未驯化污泥接种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可形成降解五氯酚(PCP)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去除PCP的主要机制是生物降解作用,而不是生物吸附作用.PCP在颗粒污泥上的吸附和解吸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吸附和解吸的Freundlich常数K、1/n分别为0.7857mg/gSS、0.5079和1.1095mg/gSS、0.3782,部分PCP被不可逆吸附.与其它活或死的生物材料相比,本试验形成的颗粒污泥对PCP吸附量较小.该方程较准确地表达了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对PCP吸附量的变化规律.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70 ) [HTML 0KB] [ PDF 1163KB] ( 1083 )
0 肖邦定;胡凯;刘剑彤;丘昌强;陈珠金;黄毅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人工光源辐照下的光催化降解
在光催化氧化对5种典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IS)和实际印染废水中NIS的去除效果的实验中,未见TiO2有明显催化作用.光解30min,几种NIS的光降解率均达60%以上.NIS的光降解速率受NIS浓度和DO的影响较小;pH值降低有利于NIS的光降解,而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NIS光降解效率仍较好;投加H2O2可提高NIS的光降解速率,最适投加量为4.4×10-4mol/L.对于实际印染废水,NIS的光降解去除率比生化法高且处理时间短得多,同时对COD、MBAS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表明光催化氧化是一项很有前途的NIS处理技术.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82 ) [HTML 0KB] [ PDF 1337KB] ( 886 )
0 陶福禄;冯宗炜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将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等级与用MAGIC模型在对应样点计算的临界负荷值相结合,对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1°×1°经纬度网格的临界负荷图.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硫沉降临界负荷大多在2.3~5.2gm2a之间,在地域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其中临界负荷小于3.0g/m2a的极敏感地区为浙江南部、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中部.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1041KB] ( 1376 )
0 瞿福平;杨义燕;冯旭东;齐江;戴猷元
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QSBR)研究原理及进展
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QSBR)作为定量预测有机物生物降解性能的一种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QSBR的发展、理论基础及方法、结构描述符的类型、QSBR研究进展及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424 ) [HTML 0KB] [ PDF 1173KB] ( 1083 )
0 樊晶光;起恩;刘世杰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测定三种化合物对石棉DNA链断裂效应的抑制作用
为了探讨3种化合物对温石棉致人胚肺(HEL)细胞DNA链断裂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酸铝、混合稀土或亚硒酸钠溶液浸泡温石棉1h后,再将其与HEL细胞共同孵育,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HEL细胞的DNA链断裂程度.结果显示,温石棉可致HEL细胞DNA链断裂,并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992,P<0.01),其中80μg/mL石棉所致DNA链断裂为对照组的7倍.与未处理温石棉组相比,经3种化合物预处理的温石棉所致HEL细胞DNA链断裂均明显减少,其中用等量柠檬酸铝、混合稀土或亚硒酸钠处理过的石棉,其所致DNA链断裂分别降低了38.3%、61.5%、30.1%,这表明,用上述3种化合物预处理温石棉,有可能减轻温石棉对人类的致癌危害性.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22 ) [HTML 0KB] [ PDF 1164KB] ( 983 )
0 孙为军;周集体;项学敏;王竞;张爱丽
苯酚在大连近海海水中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用生化耗氧量测试法,利用大连近海海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及海水物理化学组成条件,研究苯酚的生物降解能力结果表明,苯酚在大连近海海水中的生物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YtL01e-kt-t0)),得出单位质量苯酚的完全生化需氧量不受环境因素影响,为一固定常数;天然海水温度升高,苯酚的生物降解速率相应增大,滞后期和半衰期相应缩短;苯酚浓度在本实验条件下对生物降解滞后期和半衰期的影响,在低温时表现较显著,随温度的升高,这种影响减弱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75 ) [HTML 0KB] [ PDF 720KB] ( 890 )
0 张祖陆;牛振国;孙庆义;沈吉
南四湖底泥污染及其变化过程
为研究南四湖形成以来的污染变化过程,对微山湖、独山湖两湖底泥剖面的同位素测年、沉积速率进行了测定并作了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湖泊形成以来2000余年的污染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历史上污染变化受到黄河泛滥、开挖运河等事件的影响,近20年受现代工业污染影响显著.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93 ) [HTML 0KB] [ PDF 1102KB] ( 1132 )
0 郭怀成;G.H.Huang;邹锐;徐云麟;刘磊
流域环境系统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洱海流域环境系统规划
应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对云南洱海流域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研究.通过对流域内各种有关的人类行为时空分布的建模与求解.得到了在不同子区和不同时段的优化方案.由于IFMOP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将其直接引入建模与求解过程.因此得到的解不仅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框架.而且给决策者留下了发挥经验与才智的空间.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96 ) [HTML 0KB] [ PDF 1334KB] ( 778 )
0 金大勇;陈坚;伦世仪
A.eutrophus利用有机废水生产聚羟基烷酸
对真养产碱杆菌(A.eutrophus)利用有机废水生产聚羟基烷酸(PHA)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以4种有机酸为碳源生产PHA的情况,并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碱度两种操作条件对合成废水生产PHA的影响.结果表明,A.eutrophus以丁酸为最佳碳源,PHA浓度达10.2g/L;进水碱度对合成废水生产PHA的影响比PHA更大.HRT5h,进水碱度8000mg/L时得到的PHA浓度为1.92g/L.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1036KB] ( 956 )
0 陈士夫;程雪丽
空心玻璃微球附载TiO2清除水面漂浮的油层
以空心玻璃微球为载体,采用浸涂法制备出TiO2/beads光催化剂.研究了利用TiO<sub>2</sub>/beads光催化剂降解水面漂浮的正十二烷及甲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75W中压汞灯照射120min,正十二烷的光催化去除率达93.5%,光照80min时甲苯被完全光催化去除;通入空气有利于正二十烷及甲苯的光催化去除,外加微量的H2O2(5.0mmol/L)可大大提高光催化去除率,向反应液中加入少量Na+对正十二烷及甲苯的光催化去除率无明显的影响.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90 ) [HTML 0KB] [ PDF 1066KB] ( 964 )
0 雷乐成;汪大辉
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
采用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湿式双氧化工艺具有较高的TOC和色度去除效果,湿式双氧水氧化处理受反应温度、双氧水的加入量、废水初始pH值的影响,反应温度是最敏感实验参数,初始TOC的去除率与双氧水的加入量成正比,色度与TOC的去除率有密切的关系,在150℃、理论双氧水加入量,30min、未知催化和不调废水初始pH值等实验条件下,湿式双氧化氧化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其TOC和COD去除率均达80%以上,色度去除率高于90%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98 ) [HTML 0KB] [ PDF 1619KB] ( 1344 )
0 郑礼胜;施汉昌;钱易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为89%、平均去除容积负荷为10.4kgCOD/m3·d,氧利用率为13%.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47 ) [HTML 0KB] [ PDF 1403KB] ( 1074 )
0 王雨泽;李亚红;邵怀启
BF4-废水水解法实验
常温下用水解法处理BF4-废水.实验采用铝盐作主水解剂,试剂A作助水解剂,pH值小于3,在常温条件下实现了对BF44-的高效水解.研究结果表明,BF4-∶Al3+∶A的质量比为1∶0.8∶0.1,水解时间6~3h,水解率达到99.5%以上.使用助水解剂A,缩短了水解时间,减少了铝盐用量,对高浓度的BF4-废水效果尤为显著,水解时间可缩短一半,主水解剂用量可减少1/5,处理后出水中的BF4-含量可降到10mg/L以下.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680KB] ( 964 )
0 郭静;黄焱歆;王召;李敏
生物滤池与固定——悬浮填料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脱臭
为了探讨生物法处理含H2S恶臭气体的效率及酸积累问题,利用两种生物反应器进行了处理H2S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滤池脱臭效率高,但液相H2SO4积累明显,pH值低.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装有固定一悬浮填料,集生物过滤和生物吸收为一体,当容积负荷Nv≤190gH2S/m3·d时,具有很高的去除能力,液相pH≥6.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44 ) [HTML 0KB] [ PDF 1031KB] ( 1019 )
0 刘宏菊;杜江;李成刚;胡迪青
绿色设计方法——设计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简要地介绍了设计领域发展的新趋势—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综述了绿色设计各主要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发展趋势,阐明了我国开展绿色设计的研究与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84 ) [HTML 0KB] [ PDF 1203KB] ( 1126 )
0 翟海;杨永岗;郑绍健;胡霭堂;章申;王立军
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提取剂的选择
通过0.01mol/LHCl,0.05mol/LHCl,1.0mol/L NH4Oac(pH7.0),1.0mol/LNH4NO3(pH7.0),1.0mol/LHOAc/NH4Oac(pH4.8),1.0mol/LNH4Cl(pH7.0)6种提取剂对20种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测定结果的比较,以及将测定结果同土壤特性、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黑麦草土培试验进行了生物评价,确定了1.0mol/LNH4NO3(pH7.0)为提取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的最佳提取剂.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434 ) [HTML 0KB] [ PDF 1299KB] ( 747 )
0 傅国伟
当代环境规划的定义、作用与特征分析
环境规划可定义为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它遵循和追求的战略思想和根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保障人们享用环境权和公正地规定享用环境经济权时所应遵守的义务;它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规定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约束要求,并提出保护和建设环境的方案.环境规划的作用是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应;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针对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等基本特征,分析了环境规划在分类、理论、原则、内容、方法学、支撑软件、工作程序和管理上所采取的对策.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54 ) [HTML 0KB] [ PDF 1669KB] ( 909 )
0 王寿兵;胡聃;吴千红
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工具.国际上,它被许多政府和企业所采用.中国对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它作一相对系统的介绍是必要的.本文对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技术框架和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生命周期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79 ) [HTML 0KB] [ PDF 1220KB] ( 1245 )
0 卞正富;张国良
矿山土复垦利用试验
利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取得开滦矿区范矿南矸石回填复土区不同复土方式、不同复土年份、不同土地利用形式及不同深度的矿山土样品,对矿山土的养分状况、酸性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回填复土区完全可以种植白菜、白薯、大豆、葡萄、紫穗槐等植物;此类矿山土的酸性污染可以通过条带式复土、全面复土方式得到有效地控制,而穴植法效果不佳,养分状况可通过种植紫穗槐或牧草得到改善;重金属元素含量没有超标,但试验点的矿山土培肥及表土受空气与粉尘污染造成表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30cm处土壤.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40 ) [HTML 0KB] [ PDF 1020KB] ( 937 )
0 杨居荣;田润浓;赵玉霞;张平;刘虹
采煤塌陷地的生态复垦──以唐山开滦煤矿为例
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唐山市开滦煤矿古冶区塌陷地的生态复垦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复垦规划的制定、适宜于不同塌陷类型土地复垦的典型模式,提出了从生态合理及生态经济可行双向选优和完善复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393 ) [HTML 0KB] [ PDF 1699KB] ( 883 )
0 陈迪云;陈智营;胡瑞英;陈信广;陈永亨
广东省下庄和南雄铀矿区周围大气环境氡浓度调查
对广东省下庄和南雄两个铀矿区的大气氡环境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矿区废渣和坑道口释放出来的氡气对周围大气形成了氡污染,特别是在矿区周围1~2km范围内的污染严重.但是空气中的氡污染随着离矿区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矿区周围居民室内氡的浓度高,是广东省室内氡浓度平均值的7~8倍左右.在进行调查的29个居室中,有9个(31%)居室内氡浓度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0.15Bq/L室内氡浓度的上限值.居室中氡浓度的升高,除了受矿区释放出来的氡污染外,还因为本地区属高本底辐射区,房基下的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中的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高,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氡释放出来进入室内.
1999 Vol. 19 (1): 0-0 [摘要] ( 415 ) [HTML 0KB] [ PDF 1601KB] ( 861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