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8年 18卷 5期
刊出日期 1998-10-01

论文
论文
0 王长永;曹学章;薛达元
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现状分析
为查明我国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分布、类型、规模和管理的现状,在1996年4月,采用调查表、现场访问和研讨会等方法首次对我国103个国家级机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03个机构共拥有生物多样性数据集160个,从机构分布来看,约70%的数据集分布在专业研究所和大学;从信息类型来看,约69%的数据集是关于物种信息;从数据集形式和建立途径来看,约60%的数据集以数据库、文献集和标本3种形式储存,野外调查是建立数据集的最主要途径;从管理手段来看,全部和部分采用计算机管理的数据集约占46%;从获取途径来看,通过现场、出版物、磁盘或磁带获取的数据集约占78%。最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评价,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166KB] ( 573 )
0 徐立红;陈加平;张甬元
活体及离体条件下微囊藻毒素对鱼蛋白磷酸酶的抑制作用
用鱼组织匀浆液或纯化的酶作为酶源,研究了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天然有毒物微囊藻毒素对蛋白磷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微囊藻毒素LR、YR和RR都对蛋白磷酸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毒素浓度对酶相对活力作图呈典型的S型曲线。在活体致毒时,微囊藻毒素LR可在极短时间里完全抑制鱼肝脏的蛋白磷酸酶活性。研究结果还证明,离体条件下,微囊藻毒素对鱼蛋白磷酸酶的作用模式和程度与哺乳动物中的一样,活体致毒时,微囊藻毒素对鱼蛋白磷酸酶有专一性的抑制作用。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296 ) [HTML 0KB] [ PDF 916KB] ( 561 )
0 田禹;王宝贞;周定
BP及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水处理系统建模的比较
运用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考察了两个网络对水处理系统建模的适应性。研究表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准确地描述了系统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求出系统中臭氧的经济投量;用BP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水处理系统模型,泛化能力好,但逼近速度较慢;运用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模,泛化能力较差,但逼近速度快。该项研究克服了运用传统方法建模的不足,为实现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281 ) [HTML 0KB] [ PDF 1028KB] ( 640 )
0 李建政;任南琪
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工程控制对策
对二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证明,产酸发酵阶段对整个厌氧生物处理系统运行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产酸发酵三种类型之一的乙醇型发酵被证明是产酸相的最佳发酵类型。采用连续流二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对产酸相乙醇型发酵在实际工程中能够直接控制的运行参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产酸相乙醇型发酵的最佳参数:温度为34~38℃,pH为4.0~4.4,Eh为-300~-400mV,HRT为5~6h;污泥负荷应不大于4gCOD/gVSS·d,以2.5gCOD/gVSS·d最佳。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37 ) [HTML 0KB] [ PDF 1224KB] ( 705 )
0 曾光明;卓利;钟政林;曾北危;李新民
突发性水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事故泄漏行为的模拟分析
以有毒物质河流泄漏行为为例进行模拟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一种计算河流有毒物质断面超标风险率的数学模拟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在一定条件下,即为确保饮用水质的安全,把超标风险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5%),应采取的措施。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09 ) [HTML 0KB] [ PDF 1813KB] ( 804 )
0 瞿福平;张晓健;何苗;顾夏声
易降解有机物对氯苯好氧生物降解性能影响
利用测定微生物呼吸耗氧量的方法,从生物氧化程度出发,对氯苯在单基质条件下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及易降解有机物对受试物的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物的生物氧化率与浓度无关,易降解有机物的存在有利于受试物的降解,生物氧化率的增加值随所投易降解BOD<sub>5</sub>浓度的关系具有类似米-门公式的形式。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50 ) [HTML 0KB] [ PDF 684KB] ( 692 )
0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李万春;胡维平;胡春华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complex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83 ) [HTML 0KB] [ PDF 1389KB] ( 780 )
0 王淑莹;彭永臻;周利;彭永恒
用溶解氧浓度作为SBR法过程和反应时间控制参数
进行了以DO作为SBR法过程和反应时间控制参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使曝气量或初始污泥浓度大幅度变化,还是逐渐或突然改变初始有机物浓度等各种试验条件,都会在反应阶段开始不久出现所谓平衡DO浓度现象;当有机物达到其难降解浓度时DO浓度迅速地大幅度升高。因此,在目前还没有简易、快速的有机物浓度传感器的情况下,DO不仅可作为反应时间的指示性控制参数,而且也能可靠地作为反应阶段的过程控制参数。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13 ) [HTML 0KB] [ PDF 1032KB] ( 824 )
0 周岳溪;郝丽芳;张寒霜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含五氯酚废水的工艺特性
研究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在中温条件下处理含五氯酚(PCP)模拟废水时的工艺特点及PCP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以处理啤酒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接种量约15gVSS/L),运行温度为35±1℃,水力停留时间20~24h,进水COD浓度为2500~2800mg/L,进水PCP浓度由1.0mg/L上升至8.0mg/L条件下,120d左右完成启动,COD和PCP去除率分别为86%及94%以上。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结果分析表明,PCP厌氧降解的途径是首先经间位脱氯生成四氯酚和2,4,6-三氯酚,再经邻位和对位脱氯生成2,4-二氯酚和邻氯苯酚,最后矿化为CH<sub>4</sub>和CO<sub>2</sub>。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1087KB] ( 703 )
0 曾丽璇;罗国维
优势菌处理印染废水中水解池的脱色机理
对采用投优势菌群的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已稳定运行3年以上的印染废水处理工程的水解池进行菌种的分离、鉴定;对分离得到的10株纯菌进行单株及10株混合菌群的脱色能力、脱色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数量及脱色能力上,运行前投入的主要用于脱色的分属于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红螺菌属的菌株仍占优势;混合菌群的脱色能力优于单株菌,对温度、pH值的适应能力更强,脱色时间更短;菌群的最佳脱色温度是30℃,pH值为9。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71 ) [HTML 0KB] [ PDF 1014KB] ( 830 )
0 李美蓉;袁存光
萃取—反萃取导数光谱法测定污水中微量酚和苯胺类
对油矿区污水中酚类和苯胺类同时测定方法和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1∶1氯仿乙醚混合溶剂萃取,再分别用0.1mol/LNaOH和0.1mol/LHCL反萃取污水中微量的酚类和苯胺类。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6时萃取水样,氯仿-乙醚对苯酚、苯胺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76.6%及64.7%。测定的线性范围:酚类为0~2.0mg/L,苯胺类为0~3.3mg/L;检出极限:酚类为0.04mg/L,苯胺类为0.02mg/L。本法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荐方法对照,实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通过萃取—反萃取,不仅浓缩了样品,而且有效地消除了石油类及金属离子的干扰,适用于油矿区污水的测定。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774KB] ( 685 )
0 肖羽堂;许建华
生化净水工艺系统节约混凝剂和液氯用量生产性研究
用生化净水工艺和传统净水工艺系统进行了受污染姚江水源水的对比试验研究,以探讨生化系统节约的混凝剂和液氯用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净水条件下,生化工艺系统处理污染原水比传统净水工艺节约混凝剂硫酸铝50%以上,节约液氯75%~80%,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27 ) [HTML 0KB] [ PDF 736KB] ( 549 )
0 李祚泳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度指数法
提出用标度表示大气污染物分指数和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新概念。依据大气污染物浓度等比赋值,其危害程度等差分级原则,导出了标度分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标度分指数表达形式简单、规范,对任何污染程度都以统一基准衡量;标度综合指数既能反映多种污染物并存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又适当突出严重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对实例的应用、分析和比较,证实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可比性和通用性,且这些性质不受污染物种类和数目多少的限制。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38 ) [HTML 0KB] [ PDF 973KB] ( 805 )
0 管东生;陈玉娟;黄芬芳
广州城市绿地系统碳的贮存、分布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在研究广州城市绿地植物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量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绿地碳的贮存、分布和固碳放氧能力的估算,探讨城市绿地对城市碳氧平衡的作用。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植物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287150t和1058122t/a;植物碳贮量和净生产量中的碳量分别为1328649t和462624t/a;绿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量为2242788t/a。植物的光合作用固碳和放氧量分别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和消耗氧量的1.7和1.9倍,但远小于化学燃料燃烧放出的碳和消耗的氧量。如果广州城市绿地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改良,其对碳氧平衡的作用将大大提高。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413 ) [HTML 0KB] [ PDF 1328KB] ( 841 )
0 周青;黄晓华;屠昆岗;黄纲业;张剑华;曹玉华
La对Cd伤害大豆幼苗的生态生理作用
以盆载法研究了Cd对大豆幼苗的伤害及La对Cd伤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500mg/L CdCl<sub>2</sub>严重抑制大豆幼苗的代谢与生长,叶面喷布30mg/LLaCl<sup>3</sup>一次,能缓解Cd毒造成的伤害。实验证明,这与La能增加大豆幼苗光合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细胞质膜透性与植株体内Cd含量、维持TTC还原力等多重作用相关。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10 ) [HTML 0KB] [ PDF 999KB] ( 763 )
0 王永兴;吴庆龙;王晓蓉;王连生
应用四膜虫刺泡发射试验方法评价金属离子的毒性
应用致突变阴性、阳性对照(Cu<sup>2+</sup>,Cr<sub>2</sub>O<sup>2-</sup><sub>4</sub>,Cd2+,丝裂霉素MMC,环磷酰胺CP,秋水仙素Colchicine)评价四膜虫刺泡发射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并应用该方法检测稀土金属离子La<sup>3+</sup>,Ce<sup>3+</sup>,Sm<sup>3+</sup>,Y<sup>3+</sup>,Gd<sup>3+</sup>对四膜虫刺泡发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由于细胞毒性引起阳性对照最高浓度组刺泡发射率比低浓度组低外,其它处理浓度与刺泡发射率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四膜虫刺泡发射试验不需加活性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快速、简便、可靠的水生生物短期测试方法。稀土金属离子La<sup>3+</sup>,Ce<sup>3+</sup>,Sm<sup>3+</sup>,Y<sup>3+</sup>,Gd<sup>3+</sup>处理四膜虫的刺泡发射率同样具有随浓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但在低浓度处理组各检测时间内四膜虫刺泡发射率低于对照组,该结果与稀土低浓度时的刺激效应和抗突变性不无相关。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1075KB] ( 502 )
0 朱利中;任晓刚;俞绍斌;郭伟强
CTMAB-膨润土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性能及机理
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改性膨润土,研究了CTMAB膨润土去除水中苯、甲苯、乙苯、硝基苯、苯胺、苯酚、对硝基苯酚的性能、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TMAB-膨润土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能力远大于原土;CTMAB-膨润土对苯、甲苯、乙苯的等温吸附曲线呈线性;对水中苯酚、对硝基苯酚的等温吸附曲线呈非线性;对苯胺、硝基苯的等温吸附曲线基本呈线性。CTMAB-膨润土吸附水中有机物的性能及机理与有机物的水溶性或辛醇-水分配系数有关。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31 ) [HTML 0KB] [ PDF 1283KB] ( 622 )
0 彭书传;魏凤玉;崔康平;邓传芸;周源祥
β-萘磺酸钠生产废水的处理
先采用液膜分离技术对β-萘磺酸钠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其中的β-萘磺酸钠,然后用H2O2-Fe2+催化氧化法进行深度处理,取得很好的效果。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99.54%和94.14%,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25 ) [HTML 0KB] [ PDF 753KB] ( 691 )
0 包南;王吉顺;邓丛蕊;陈艳晶
负载型TiO2固定相光催化氧化法降解水中呋码唑酮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负载在海砂上的TiO2为催化剂,采用敞口固定床型光催化反应器对水中难降解的呋码唑酮(FTD)进行了固定相光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可用Langmuir Hinshelwood方程描述,与光分解相比,光催化氧化的突出优点是矿化程度高,相同光辐射条件下反应100min,0.10mmol/L的FTD水溶液经光催化氧化后TOC的去除率为89.1%,而经光分解后TOC的去除率仅为28.8%;在反应体系中投加少量臭氧或过氧化氢可以显著提高FTD的氧化效率,说明光催化氧化可以兼容O3/UV、H2O2/UV等光激发氧化工艺。制得的负载型TiO2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可重复利用。探讨了充氧、FTD浓度及pH值等对光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06 ) [HTML 0KB] [ PDF 1361KB] ( 800 )
0 曹凤中;国冬梅
可持续发展城市判定指标体系
对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真实储蓄率、多元综合指标、复合价值、可持续发展度的概念及模式。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值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求具有完善信息的采集,完备的监测系统,建立必要的评价程序和制度。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16 ) [HTML 0KB] [ PDF 1257KB] ( 981 )
0 朱宪;周忠华;杨超;曹雪华;赵霞;郭旭平
氟化铵和氨循环法从脱腊脱油废白土中制取白炭黑
利用NH4F与废白土中SiO2反应生成的(NH4)SiF6溶液和NH3,进行闭路循环反应,生成NH4F与水合SiO2(白炭黑),通过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为:氟化反应,NH4F∶废白土=1.28,NH4F∶水=0.9,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h;氨化反应,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8h,投料比=2〔25%氨水mL/(NH4)SiF6g〕。循环试验结果表明,NH4F转化率可达82%,白炭黑产率达90%以上,只需补充少量NH4F和氨水,就能在不产生环境污染的情况下从废白土中制取白炭黑。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60 ) [HTML 0KB] [ PDF 843KB] ( 668 )
0 郝卫东;尚兰琴;郑妤;金庆中
长波紫外线对M13mp2噬菌体的致突变作用
以野生型大肠菌CSH50及mutM缺陷的大肠菌MF67为宿主,检测了长波紫外线(UVA)对M13mp2噬菌体单链DNAlacZα基因区域的致突变能力。结果显示,UVA照射可引起噬菌体lacZα基因区域的突变,在mutM缺陷的宿主中,UVA照射的致突变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了抗氧化剂甘露醇对UVA照射致突变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0.1mol/L的甘露醇可以部分拮抗UVA的致突变作用。说明UVA照射具有致突变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DNA的氧化损伤有关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39 ) [HTML 0KB] [ PDF 1053KB] ( 746 )
0 郑巍;刘维屏
除草剂普杀特在土壤—水两相中的吸附-脱附和光解
为了解普杀特农药进入自然界的环境行为,特别是它在不同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和归宿,研究了其在8种土壤上的吸附脱附过程,并且通过模拟太阳光探讨了普杀特在水相中的光解情况。结果表明,普杀特在土壤上的吸附脱附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高有机质、低pH值的土壤具有强吸附能力;其吸附、脱附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但脱附等温线要滞后于吸附线。太阳光中紫外部分的光有利于普杀特光解,其光解可用假一级动力学方程表示。
1998 Vol. 18 (5):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220KB] ( 67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