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5年 25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5-02-01

论文
论文
0 彭林;李剑;朱坦;白志鹏;徐永昌;冯银厂
郑州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
研究了郑州城区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气相色谱/燃烧系统/同位素质谱(GC/C/IRMS)分析表明,PAHs 的δ13C 值在非采暖季为-29.4‰~-23.4‰,采暖季为-30.0‰~-24.2‰,随着分子量的增大,PAHs 中 13C 降低.统计表明不同采样点的样品中的 PAHs 的δ13C 区别不明显(0.1‰<σ<0.8‰).两个季节中,三环和四环多芳香烃化合物荧蒽、芘和苯并(a)蒽的δ13C没有明显的区别,其范围为-24.5‰~-23.4‰,但是,五环和六环芳烃的δ13C 值有明显差异.随着分子量的增大,采暖季环境空气颗粒物中 PAHs的碳同位素比值变小的程度比非采暖季的大.采暖季的苯并(a)芘、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的δ13C 值分别为-26.6‰、-30.0‰和-28.1‰,而非采暖季为-24.5‰、-29.4‰和-26.3‰.利用二元复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季节机动车尾气和煤的燃烧对郑州城区苯并(a)芘的贡献.在非采暖季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率为 70%,在采暖季贡献率为 50%,煤的燃烧对六环化合物的贡献高于机动车排放的贡献.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558 ) [HTML 0KB] [ PDF 1149KB] ( 935 )
0 闫雁;王志辉;白郁华;谢绍东;邵敏
中国植被VOC排放清单的建立
应用《1:1000000 中国植被图集》数据,按照 Guenther 等提出的最新算法,结合土地使用情况,对中国植被 VOC 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植被 VOC 的年总排放量约为 17.1TgC,其中异戊二烯为 4.85TgC,单萜烯为 3.29TgC,其它 VOC(OVOC)为8.94TgC.植被 VOC 的排放量分布情况与中国植被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 VOC 的排放情况具有明显的季节依赖性.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552 ) [HTML 0KB] [ PDF 1409KB] ( 996 )
0 周家斌;王铁冠;黄云碧;毛婷;钟宁宁;张逸;张晓山
北京部分地区大气PM10中多环芳烃的季节性变化
采集了北京城乡结合部和郊区 2003 年 4 个季节大气 PM10样品,用超声萃取-GC/MS 技术分析了其多环芳烃的组成.结果表明,17 种母核多环芳烃总量在8.46~296.57ng/m3之间,城乡结合部的浓度是郊区的1.02~1.58倍.PAHs总量的季节性变化与采样时环境温度显示出较好的负相关性,即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冬季 PAHs 总量分别是夏季的 22.25 倍和 34.41 倍,显示了燃煤取暖对北京冬季大气 PAHs 污染的贡献极为显著.运用多种多环芳烃比值综合判断,北京大气 PM10中 PAHs 主要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来源为主,石油源和木材燃烧源的贡献较小.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1483KB] ( 849 )
0 王卫星;杨亚新;王雷明;刘庆成;夏元复
广东下庄铀矿田土壤的天然放射性研究
用γ能谱分析方法测量了广东下庄铀矿田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26Ra,>232Th 和 K 的含量,分别为 111.7(40.2~441.5)Bq/kg,71.5(32.6~4088.1)Bq/kg, 672.1(441.8~912.6)Bq/kg.同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值相比,>226Ra 的含量明显偏高.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距地面 1m 高处空气γ辐射吸收剂量率、等效镭浓度和外照射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123.9nGy/h, 265.7Bq/kg, 0.7,表明广东下庄铀矿田的γ辐射外照射水平远高于正常值.应用氡的对流和扩散理论,计算了空气中氡的理论浓度,平均值为 80.2Bq/m3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13 ) [HTML 0KB] [ PDF 1016KB] ( 954 )
0 胡雄星;夏德祥;韩中豪;王文华
苏州河水及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与归宿
利用 GC-ECD 对上海市境内苏州河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 20 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0.158~0.527μg/L, 27.27~82.06ng/g,市区段含量高于郊区段.组分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当前水体和沉积物中的 DDTs 和BHCs 主要为环境中的早期残留,郊区段水体近期输入的 BHCs 与上游的林丹使用有关;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沉积物的二次释放是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来源;沉积物是水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重要归宿;表层水体中 DDTs 和 BHCs 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苏州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较高,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2 ) [HTML 0KB] [ PDF 1341KB] ( 1053 )
0 占新华;周立祥;吴慧兰
不同无害化处理对污泥中有机组分的影响
以城市污泥为材料,研究了热喷、辐射和堆肥 3 种无害化处理方式对污泥中有机组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中的有机组分经过热喷和辐射处理后,易降解物含量增加,难降解物含量降低;而堆肥处理则相反.污泥总氮的 70%~80%是有机氮,热喷、辐射处理使污泥中的有机氮向易矿化态转变,易矿化态氮含量较处理前分别增加 8.0%和 6.5%;而堆肥处理使污泥中的有机氮向难矿化态转变,难矿化态氮含量增加了 4.1%.经热喷、辐射处理后污泥中有机磷的活性显著提高,但堆肥处理降低了污泥中有机磷的活性.热喷、辐射处理使得污泥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大分子组分向小分子组分转化,堆肥处理则与之相反.因此,经热喷、辐射处理的污泥的供肥效果优于堆肥处理.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25 ) [HTML 0KB] [ PDF 1367KB] ( 886 )
0 周东美;仓龙;邓昌芬
络合剂和酸度控制对土壤铬电动过程的影响
研究了添加络合剂和控制阴极池溶液酸度对铬在黄棕壤中电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 柠檬酸和乳酸的加入明显改变了电动过程中电渗流的大小和铬在土柱中的分配,其中柠檬酸因可与土壤中的 Cr(III)发生较强的络合作用而显著增加了土壤总铬的去除率(29.8%);改变阴极池溶液酸度不仅影响了电动过程中电流、电渗流的大小和铬在土柱中的分配,同时也显著改变了总铬的去除率.其中在 pH 6.0 和pH 10.0 时,总铬的去除率分别达 25.3%和 24.0%,较 pH 4.0 和 pH 8.0 时增高近 1 倍.所有电动处理以后土壤中剩余的六价铬浓度均显著减少,约降低 80%,表明电动处理对土壤中六价铬(铬的主要有毒形态)的去除是非常有效的.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1332KB] ( 1149 )
0 郑国砥;陈同斌;高定;罗维;李艳霞
好氧高温堆肥处理对猪粪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用 Tessier 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好氧高温堆肥处理对猪粪中重金属结合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好氧堆肥处理,猪粪中 Pb、Cu、Zn、Ni、Cr、Cd、As 的总浓度升高;碳酸盐结合态 Ni、Zn 的浓度降低,其余 Pb、Cu、Cr、Cd 的浓度都升高;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重金属的浓度普遍升高,仅有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 As 和 Zn 的浓度下降;可交换态 Cu、Zn、Cr、As 的浓度显著降低.堆肥处理可以降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交换态 Pb、Ni、Cu、Cr、Zn、As 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Pb、Cu、Cr、As 的分配系数,因此可以降低猪粪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堆肥处理有利于降低猪粪土地利用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9 ) [HTML 0KB] [ PDF 1253KB] ( 1387 )
0 孟紫强;张全喜
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分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在 PM2.5浓度分别为 0,75,150,300,450μg/mL 的染毒条件下,染毒 1h 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2,6.76,10.25,14.47,23.87μm;染毒 4h后,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0,18.15,32.90,43.22,55.51μm;染毒 10h 后,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49,26.57,39.73,52.10,70.09μm.由此可见,PM2.5可引起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且随着 PM2.5浓度的增加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34 ) [HTML 0KB] [ PDF 819KB] ( 863 )
0 肖乾芬;戴玄吏;王晓栋;王连生
取代苯对人体细胞的定量结构—遗传毒性研究
通过微核实验,测定了 36 种取代苯类化合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并构建了遗传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 QSAR 模型.结果表明,有 34 种化合物显著地导致了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遗传毒性的大小与分子结构描述符辛醇-水分配系数(MlogP)、x 轴主惯性矩(Principalx)、γ 极化率[Polar(γ)]等存在良好的结构-活性相关关系,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 R2 =0.718,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用来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3 ) [HTML 0KB] [ PDF 1231KB] ( 1136 )
0 胡智泉;刘永定
微囊藻毒素在细长聚球藻中的积累及其毒性效应
用 100μg/L 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细长聚球藻,研究了 MC-RR 在藻细胞中的积累及其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MC-RR 能在细长聚球藻中迅速积累,而细长聚球藻具有较强的降解 MC-RR 的能力,MC-RR 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C-RR 处理后,活性氧(ROS)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则有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以上结果说明,细长聚球藻细胞在 MC-RR 处理下,膜脂过氧化加剧,受到氧化胁迫;GSH、GST、GPX 在清除活性氧,抵抗 MC-RR 的毒性伤害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26 ) [HTML 0KB] [ PDF 1319KB] ( 816 )
0 许秋瑾;高光;陈伟民
太湖微囊藻毒素年变化及其与浮游生物的关系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太湖 6 个样点进行了为期 1 年的微囊藻毒素(MC)的监测,探讨了微囊藻毒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与浮游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在湖体中的全年变化趋势和藻类生长繁殖的全年变化趋势有共同之处,均表现为夏、秋季高.但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峰值比藻类生物量的峰值略有滞后,并且在夏、秋季藻毒素含量总体水平较高的时期内,有明显的起伏;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蓝藻生物量呈高度相关,如果该样点藻类优势种为蓝藻,则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藻类总生物量亦相关;和浮游植物存在捕食关系的浮游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与藻毒素含量也存在相关性.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94 ) [HTML 0KB] [ PDF 1108KB] ( 1035 )
0 刘春光;金相灿;邱金泉;孙凌;戴树桂;庄源益
光照与磷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采用一次性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磷和光照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藻类最大比增长率,延长藻类指数生长期;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光照水平的增加会抑制单细胞藻类体内叶绿素的合成.在试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磷对藻类最大比增长率的影响不大;而不利于藻类叶绿素的形成.对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磷与光照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但对于四尾栅藻,二者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1444KB] ( 1109 )
0 严登华;王浩;秦大庸;王建华;李云玲
黑河流域下游水分驱动下的生态演化
在 GIS 技术支持下,以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为依托,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植被群落(草地、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盖度的影响,剖析了水源距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内,天然植被群落盖度与地下水埋深之间有着较显著的 LOGSTIC 关系(“S”型曲线),且草地植被群落盖度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程度最大.从水源距离对景观空间分异的影响来看,随着水源距离的增加,非荒漠景观的分布面积比例逐渐减小.水源距离对景观动态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44 ) [HTML 0KB] [ PDF 1292KB] ( 1001 )
0 王振红;桂和荣;罗专溪;袁文华
采煤塌陷塘浮游生物对矿区生态变化的响应
通过分析淮南矿区生态环境对塌陷塘水体的影响及不同时序采煤塌陷塘浮游生物的种类变化,探讨了塌陷塘水域浮游生物对矿区生态变化的响应;从中发现塌陷初期硅藻-裸藻占优势,到中期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绿藻-蓝藻成为水体主要藻类,经过很长时间的高营养化水平后,塌陷塘周边环境逐渐稳定,影响因素也趋于单一化,硅藻-裸藻再次成为水体的优势藻类.浮游动物种类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优势种也发生变化.这说明塌陷塘的浮游生物演替不同于一般的水库和湖泊.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9 ) [HTML 0KB] [ PDF 1559KB] ( 843 )
0 李俊;舒为群;陈济安;邱志群
降解DBP菌株CQ030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从垃圾填埋场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细菌 CQ0302.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 16S rRNA 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深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该细菌利用 DBP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30.0~35.0℃,最适 pH 值为 7.0~8.5. DBP 浓度低于 1500mg/L 时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为 ln C=-0.02735t+A,半衰期为 25.34h.菌株全细胞蛋白 SDS-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显示,菌株在 DBP 诱导前后的全细胞蛋白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测定了降解途径中相关酶的活性,表明芳环的裂解是由邻苯二酚 1,2-双加氧酶催化的.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93 ) [HTML 0KB] [ PDF 1411KB] ( 1150 )
0 张忠辉;洪青;张国顺;徐剑宏;李顺鹏
杀螟硫磷降解菌FDS-1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从长期受杀螟硫磷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以杀螟硫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 FDS-1,根据其生理生化分析和 16S rDNA(GenBank Accession No. AY550913)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该菌初步鉴定为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该菌能在 14h 内完全降解100mg/L 的杀螟硫磷.该菌降解杀螟硫磷最适 pH 值为 7.0,最适温度为 30℃,菌株降解杀螟硫磷的速率和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酶的定域试验表明,该菌中有机磷水解酶为胞内酶.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5 ) [HTML 0KB] [ PDF 1373KB] ( 800 )
0 张志刚;徐德强;李光明;张亚雷;方振纬
固定化优势菌种降解2,6-二叔丁基酚
用海藻酸钙包埋固定优势降解菌(Alcaligenes sp.)降解 2,6-二叔丁基酚(2,6-2DTBP).结果表明,菌株经固定化包埋后,降解底物 2,6-DTBP的能力大大提高,在 100.0mg/L 的初始浓度下其降解率在 12d 可达到 86%.与未固定菌株相比,固定化菌株对 pH 值和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宽,对底物具有更高的降解能力.对固定化菌株的降解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该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其动力学常数为 0.1519,半衰期为 4.56d.扫描电镜观察到菌种在海藻酸钙包埋载体中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44 ) [HTML 0KB] [ PDF 1099KB] ( 911 )
0 李伟光;安东;崔福义;张金松;尤作亮
生物降解与吸附作用协同去除卤乙酸生成势
评价了生物强化活性炭(BAC)的生物降解与吸附作用协同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质(DBPFP)的控制效果.控制 BAC 的空床接触时间(EBCT)为 20min 时,BAC 对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去除率达到 59%,而相同条件下,普通颗粒炭(GAC)对其去除率只有 27%.BAC 工艺中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活性均明显高于 GAC 工艺.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和活性炭吸附作用的协同,BAC 对 HAAFP 的去除率与 EBCT 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R2=0.9069).BAC 出水中指标 UV254与 HAAFP 也表现出一定的线性相关性(R2=0.7702).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94 ) [HTML 0KB] [ PDF 1070KB] ( 1093 )
0 徐金兰;黄廷林;王志盈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难降解PVA废水
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难降解聚乙烯醇(PVA)有机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BR 反应器污泥经过 30d 的驯化培养后,微生物对 PVA 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连续运行阶段各隔室 PVA、COD 浓度呈逐级降低趋势,PVA、COD 去除率均达到 80%左右;污泥特性研究表明,各隔室污泥呈黑色,粒径为 0.1~0.5mm,VSS/SS=0.25,污泥的 F420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表明 PVA 的加入有利于产甲烷菌在反应器中的截留,1#隔室污泥中产酸菌的数量高达 109,对 PVA 的降解起重要作用,1#、2#隔室污泥中 Si 元素含量较高,3#、4#隔室污泥中Ca、Fe、S 含量较高,1#隔室污泥表面松散,孔洞交错,菌丝以产酸菌为主,其余隔室污泥表面以丝状产甲烷菌为主.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29 ) [HTML 0KB] [ PDF 1536KB] ( 1242 )
0 王春荣;王宝贞;王琳
两段曝气生物滤池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
采用两段曝气生物滤池进行了实际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控制 A 段水力负荷在 22.01m3/(m2d),气水比为 6:1,研究了 B 段气水比分别为 3:1、2:1 和 1:1 时,反应器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两段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出水稳定,当 B 段反应器的气水比为 2:1 时,去除效果最佳.B段具有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特征,当气水比较低时主要进行短程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对B段反应器0.9m高度处的生物膜进行了静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的比硝化速率为 1.458mg NH3-N/(gMLSS·h);当 DO 和 pH 值等影响因子适宜的情况下,有机碳源的存在不影响硝化作用的进行;反硝化过程中,对亚硝酸进行反硝化的速率比对硝酸盐进行反硝化的速率高 1.15 倍,缩短了反硝化所需时间.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03 ) [HTML 0KB] [ PDF 1503KB] ( 767 )
0 于宏兵;林学钰;杨雪梅;张兰英
超高温厌氧水解酸化特征与效果研究
在上流式水解反应器中接种经长期驯化的高温厌氧污泥,在 35,55,70℃条件下对淀粉生产废水进行了水解酸化动态和静态试验.对不同温度、不同停留时间的水解酸化效果和 3 个温度下水解酸化过程中 VFA、COD、SS、pH 值、硫酸盐、硫化物、碱度、蛋白质等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超高温(70℃)酸化率、酸化速率以及 COD 和硫酸盐去除率均明显高于中温和高温的效果;动态试验中,其酸化率为 28.5%,酸化速率为 0.142h-1,COD 去除率为 24%,SS 去除率达到 86%, SO42-去除率为 32.5%,蛋白质水解率为 89.4%. 2-水解反应器容积负荷达到 36.2kg COD/(m3·d).提出了用酸化率和酸化速率作为水解酸化的综合评价指标.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8 ) [HTML 0KB] [ PDF 1384KB] ( 922 )
0 王辉;于秀娟;孙德智;宋来文;王强
两种电解体系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对比
使用 Ti/IrO2RuO<2阳极、电还原氧气产生 H2O2的碳/聚四氟乙烯(C/PTFE)气体扩散阴极,分别在无隔膜与隔膜(隔膜材料为涤纶)电解体系中,研究了电化学催化氧化降解苯酚的效果.在无隔膜与隔膜2种电解体系中,电解80min后,H2O2的稳定浓度分别是5.6mg/L和8.5mg/L.2 种电解体系中苯酚的去除率均可达到 100%,但隔膜电解体系中 COD 去除率为 81.2%,无隔膜电解体系 COD 去除率为 71.7%.在 2 种电解体系中通过 HPLC 分析检测到中间产物为苯醌和一些短链的脂肪酸.对于阴、阳极降解苯酚的机理推测,2 种体系是相似的,但对隔膜电解体系,阴极室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氧的阴极还原生成 HO2 ,并进一步形成 HO·和 O2·自由基,从而对苯酚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1119KB] ( 1064 )
0 杨春光;张立强;徐烈;赵景利
甘氨酸厂工业废水蒸发冷凝液的治理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含有高浓度COD的冷凝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H2O2]/[Fe2+]=3.6:1、温度为30℃、 3.0的条件下,COD pH的去除率为 65%;在加入紫外光照射的情况下,冷凝液的 COD 去除率可提高到 77%.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991KB] ( 852 )
0 曹蓉;王宝贞;彭剑锋
东营生态塘氮磷去除机理
结合日处理水量 105m3的东营生态塘 2002 年运行情况,探讨了塘中氮的去除机理与磷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氮通过沉淀、硝化反硝化、植物吸收以及氨的挥发而去除;磷通过生物吸收、沉淀方式去除.对各种去除方式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硝化反硝化是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途径;沉淀是磷去除的主要方式.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289 ) [HTML 0KB] [ PDF 1157KB] ( 925 )
0 魏红;童少平;刘维屏
泡沫镍/铁粉脱氯降解莠去津
在 Ni/Fe 二元金属粉末脱氯降解莠去津的基础上,为了减少镍的流失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采用泡沫镍/铁粉体系作为还原剂,研究其对莠去津的脱氯效率,并和铁粉、Ni/Fe 二元金属体系的催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pH 2.0,莠去津初始浓度20.0mg/L),泡沫镍为 1.0g,铁粉添加量分别为 2.0,3.0,5.0g 时,反应 90min,脱氯效率分别增加 14.11%、15.97%、29.50%;泡沫镍+铁粉分别为0+5.0g、0.5g+5.0g、1.0g+5.0g、1.95g+5.0g 时,莠去津 90min 的脱氯效率分别为 52.76%、80.13%、82.26%、65.25%.但是与 Ni/Fe 二元金属相比,催化性能要低得多,这可能与泡沫镍/铁粉体系的比表面积下降有关.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24 ) [HTML 0KB] [ PDF 968KB] ( 993 )
0 钟宁;曾清如;廖柏寒;刘嫦娥;周细红
HPCD对甲基对硫磷的增溶、洗脱与光降解
研究了一种高水溶性的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溶液对甲基对硫磷的增溶作用、土壤中甲基对硫磷的洗脱去除作用以及对甲基对硫磷的光降解作用.结果表明,HPCD 使甲基对硫磷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20g/L 的 HPCD 溶液中,甲基对硫磷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提高了约 13 倍;HPCD 溶液能有效地对土壤中的甲基对硫磷进行洗脱,10g/L 的 HPCD 溶液洗脱率为 90%以上;HPCD 能促进甲基对硫磷的光降解,6g/L 的 HPCD 使甲基对硫磷的半衰期(T1/2由原来的 103.90h 减少到 15.16h,而且表现出很高的光敏效应,光敏效率为 90.3%.结合其高增溶能力、高洗脱能力与光催化降解能力,HPCD 能有效地降低弱极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污染.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02 ) [HTML 0KB] [ PDF 1343KB] ( 959 )
0 刘向;张干;刘国卿;李军;彭先芝;张力;李向东;祁士华;邹世春
南岭北坡苔藓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凝胶色谱柱(GPC)净化和 GC-MS 测定,对南岭北坡两个垂直剖面上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ae)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灰藓样品中的PAHs 以菲的浓度最高,ΣPAHs 范围为 309.2~1342.4ng/g 干重.其组成与大气沉降PAHs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大部分 PAHs 的浓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通过与大流量采样器采集的气溶胶与气相PAHs 样品对比,发现苔藓更倾向于累积高环数的 PAHs,大气与大灰藓中 PAHs 的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2005 Vol. 25 (1): 0-0 [摘要] ( 424 ) [HTML 0KB] [ PDF 1855KB] ( 1018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