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5年 25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5-08-01

论文
论文
0 刘新会;侯娟;骆文茹
环糊精对苯砜基乙酸酯的增溶作用及QSPR研究
以10种苯砜基乙酸酯化合物为对象,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对该类化合物的增溶作用效应;并应用Kow和电性拓扑态指数对包合物稳定常数(Ks)进行了模拟分析,构建了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adj)和标准偏差(SD)分别为0.972、0.971和0.057、0.059,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研究表明,β-CD与该类化合物形成1:1包合物,增加了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水溶性;包合物形成类似于化合物在辛醇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CD腔体内高能水分子的释放、化合物苯基与CD腔体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及砜基氧原子和CD端口羟基的氢键作用是包合物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35 ) [HTML 0KB] [ PDF 1539KB] ( 898 )
0 初永宝;高宝玉;岳钦艳;王燕;王曙光
聚合氯化铝中纳米Al13形态的混凝效应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并结合絮凝效能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对纳米Al13形态以及PAC、AlC13絮凝过程中絮集物形成和增长的变化差异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的不同铝形态分布在混凝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l13形态是在絮凝过程中起电中和作用的主要形态,可以大大增加颗粒间的有效碰撞率,其凝聚速度和所形成絮集物颗粒大小在实验条件下呈现最大值.而对于PAC,其Alc含量较高,可起到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所以在低投加量表现出较快的絮体增长速率.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84 ) [HTML 0KB] [ PDF 1456KB] ( 964 )
0 马涛;陈家宽;
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
从“污染足迹”的概念出发,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各工业部门的污染状况,核算了1994~2001年间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成本和收益.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产品出口的污染密度要小于进口的污染密度;1999~2001年中国虽然存在工业产品贸易顺差,实际上却向国外转移了污染足迹;化学工业的净进口帮助中国转移了最多的污染足迹,污染足迹的流入主要来自纺织业和机械工业的净出口.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90 ) [HTML 0KB] [ PDF 1551KB] ( 859 )
0 孟紫强;张波;秦国华;李瑞金
二氧化硫对小鼠不同脏器DNA的损伤作用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研究了SO2对小鼠不同脏器(脑、肺、肝、脾、肾、肠和睾丸)及血液淋巴细胞遗传物质—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SO2引起所有受试器官和血液淋巴细胞DNA损伤,且随SO2浓度增加,DNA损伤加剧,并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随吸入SO2浓度增加,DNA受损伤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率增加,二者呈正相关.SO2是一种全身性DNA损伤因子.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18 ) [HTML 0KB] [ PDF 1328KB] ( 959 )
0 王燕;陈永刚;葛郑增;刘慧刚;郑一凡;徐立红
TBT对大鼠肝脏ROS、抗氧化酶和解毒系统酶的影响
研究了三丁基锡(TBT)对大鼠肝脏ROS、抗氧化酶和解毒系统酶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6组,TBT染毒剂量各组分别为,0,0.1,0.3,1.0,3.0,10.0mg/kg(B·W),连续灌胃7d,第8d处死,取肝脏检测活性氧(ROS)水平、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表明,ROS随TBT浓度增加而升高,各浓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在0.3,1.0mg/kg时,GST活性升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3.0,10.0mg/kg有下降趋势;GR活性也升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CAT活性及GSH含量在各浓度组均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提示,染毒各组ROS水平明显升高,而与ROS去除有直接关系的GSH水平和CAT活性没有发生相关的变化,因此TBT在代谢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不能及时被清除可能是导致ROS水平明显升高的重要原因.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14 ) [HTML 0KB] [ PDF 1089KB] ( 1052 )
0 程为;辛宝平;霍祥明;李玉平
用微生物转化-化学沉淀法从烟气SO2中制取ZnS
提出了用微生物转化-化学沉淀法将烟气中SO2转化为ZnS的新工艺.考察了碳源类型、乙酸浓度、ZnCl2量和反应时间对SO32-去除和ZnS生成的影响,应用XPS和XRD对生成的ZnS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ZnCl2加入导致硫酸盐还原菌SRB转化产生的S2-快速生成ZnS沉淀,而其他副反应被抑制.当乙酸C原子/SO32-物质的量浓度比为1时,SO32-去除和ZnS生成最大.随着ZnCl2量增加,ZnS生成量增加,但过量ZnCl2造成Zn利用率下降和ZnS中Zn(OH)2杂质增多.随生化反应时间增加,SO32-的去除率与ZnS生成率也增加,并且X-射线衍射表明生成的ZnS为六方晶系α-ZnS.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16 ) [HTML 0KB] [ PDF 1630KB] ( 839 )
0 段玉森;束炯;廉丽姝;孙娟;陈端伟
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
根据上海市1999~2002年间逐时能见度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等级.通过对影响能见度变化的气象因子和污染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污染、云量和相对湿度以及天气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当能见度等级为差时,影响能见度的因子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污染因子、云量和相对湿度因子、天气状况因子;当能见度等级为较差时,3种因子作用相当;当能见度等级为中等及较好时,天气状况因子作用最大;当能见度等级为好时,不需要说明其影响因子.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64 ) [HTML 0KB] [ PDF 1546KB] ( 939 )
0 宋蕾;王慧;施汉昌;胡洪营
1,2,4-三氯苯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质粒的研究
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从天津化工厂氯苯生产车间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1,2,4-三氯苯的降解菌THSL-1.通过形态观察和16SrDNA序列测定,该菌株被初步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经质粒检测,在菌株THSL-1中发现1条质粒条带,将所获得质粒转化到E.coli.JM109中,转化子能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生长,且对1,2,4-三氯苯有降解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该质粒携带降解1,2,4-三氯苯的基因.选用HindIII、BamHI、XholI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质粒pTHSL-1进行单酶切、双酶切,最终确定质粒平均大小为40.2kb.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22 ) [HTML 0KB] [ PDF 1192KB] ( 994 )
0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
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中南地区的各省市;各种生物质燃烧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的贡献差异很大,其中秸秆和薪柴是最主要来源;单位面积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中南围绕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地呈带状分布.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559 ) [HTML 0KB] [ PDF 1453KB] ( 1534 )
0 林燕;孔海南;何义亮;李春杰;严立
膜生物反应器异养硝化菌的分离及硝化特性
对具有80%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果的MBR系统中存在的异养硝化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其硝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新型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筛选方法,分离出的3株细菌可以充分利用有机碳进行有氧呼吸,具有异养生物的性质,且具有产生NOx-的硝化性能.经21d好氧培养后,系统中B1、B2、B33株细菌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2.58%,71.72%,和77.74%;总氮去除率分别为35.6%,61.2%及68.7%.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98 ) [HTML 0KB] [ PDF 1494KB] ( 1172 )
0 王静;朱利中
交通干线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干、湿沉降
采集并用液相色谱分析了交通干线尘土、雨水及地表径流水中12种PAHs的浓度,探讨环境空气中PAHs的主要归宿.结果表明,尘土、降雨、地表径流水中PAHs平均浓度分别为648ng/g,2157,3272ng/L.干沉降主要去除空气中4、5环PAHs,湿沉降则主要清除3环PAHs,而干、湿沉降对2环PAHs无明显去除作用.空气是2环PAHs的主要载体,大部分3环和部分4环PAHs则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进入水体或通过挥发作用滞留在空气中,尘土是部分4环和5环PAHs的主要贮存地.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42 ) [HTML 0KB] [ PDF 1142KB] ( 1370 )
0 许育新;李晓慧;张明星;崔中利;李顺鹏
红球菌CDT3降解氯氰菊酯的特性及途径
以一株降解氯氰菊酯的红球菌(Rhodococcussp.)CDT3为材料,研究了CDT3降解氯氰菊酯的最适条件(温度、pH值、接种量、培养时间、添加营养物).结果表明,在温度30℃,pH8.0时,CDT3对氯氰菊酯的降解率最高,添加少量葡萄糖、蛋白胨、酵母汁均能促进它对氯氰菊酯的降解.研究了CDT3降解氯氰菊酯的代谢途径,通过GC-MS分析,证实氯氰菊酯被CDT3降解后的产物是3-苯氧基苯甲酸(3-PBA)和二氯菊酸(DCVA),推测氯氰菊酯是由CDT3产生的羧酸酯酶降解的,作为验证,提取了CDT3的粗酶液,并且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了羧酸酯酶.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05 ) [HTML 0KB] [ PDF 1315KB] ( 913 )
0 李钧敏;金则新
两株有机物降解菌株质粒特性的研究
利用质粒消除法对丙烯酰胺降解菌株B6和四氢呋喃降解菌株THF92株菌株的质粒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吖啶橙和苯甲酸钠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均不能消除,而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有部分消除,质粒消除率分别为25%和16.7%.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消除后菌株的抗性下降,对有机物的耐受性下降,降解能力也下降,推测质粒与菌株生长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携带与有机物降解相关的基因.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10 ) [HTML 0KB] [ PDF 1495KB] ( 1084 )
0 王起超;方凤满;李志博
长春市汞界面交换通量的研究
系统研究了燃煤型城市长春市汞界面交换通量.根据区域污染源的汞排放通量,大气汞干、湿沉降通量,水面、地面汞的挥发量以及由径流输出的汞量,初步估算了城市汞的收支平衡.长春市燃料燃烧排放的汞量为425.6kg/a,地面扬尘向大气输出汞5.5kg/a,大气干沉降通量为11.72kg/a,湿沉降通量23.09kg/a,地面、水面汞挥发通量9.46kg/a,径流输出通量3.8kg/a.从汞的全球循环和区域循环的角度看,整个建成区的城市系统是汞的源,而城市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又具有汇的特征,水体、土壤、植物中汞的累积明显,汞污染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89 ) [HTML 0KB] [ PDF 1499KB] ( 892 )
0 王强;;魏世强
胡敏酸和富里酸与Fe3+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采用邻二氮菲比色法研究了Fe3+与不同浓度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常用动力学方程对反应过程进行拟合,二级反应方程比较满意.在相同腐殖酸浓度下,随着Fe3+初始浓度的增加,腐殖酸还原Fe3+的速度常数k2降低,而还原反应半衰期t1/2增大;HA还原Fe3+的速率常数k2大于FA,半衰期小于FA.HA对Fe3+的还原能力较FA高,氧化还原容量亦比后者大.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39 ) [HTML 0KB] [ PDF 1233KB] ( 1015 )
0 邱昌恩;况琪军;刘国祥;胡征宇
不同氮浓度对绿球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采用藻类生物测试标准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条件下绿球藻(Chlorococcumsp.)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相对BG11(1.500g/LN)培养基,低N条件下(0.015,0.150g/L)绿球藻生长较好,对N的吸收率高达85%以上;高N条件下(4.500~30.000g/L)被试藻类生长减缓甚至停滞,但对N的吸收率仍达70%~80%.当N浓度>4.500g/L时,绿球藻Chl-a+Chl-b的含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当N浓度>1.500g/L,绿球藻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N浓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当N浓度≥4.500g/L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绿球藻在N浓度1.500~15.000g/L范围内能维持一定的生长,其生理响应机制是由于利用氮源的酶NR的活性和防止细胞过氧化的酶POD和CAT的活性提高所致.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10 ) [HTML 0KB] [ PDF 1247KB] ( 1163 )
0 黄洪辉;林钦;林燕棠;贾晓平;李纯厚;王文质
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
2001年6月~2002年6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按季节进行了周年5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箱养殖严重污染了养殖区沉积环境,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超标率分别为88%和100%,硫化物含量约是对照区的3倍.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有64种,其中优势种(优势度Y≥0.01)有21种,主要是多毛类的梳鳃虫(Terebellidesstroemii)、贝氏岩虫(Marphysabelli)和白色吻沙蚕(Glyceraalba)等,季节更替明显.底栖动物出现种数、生物量和个体数量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空间分布养殖区明显低于对照区,且养殖区多毛类的生物量组成较对照区占优势.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552 ) [HTML 0KB] [ PDF 1480KB] ( 1167 )
0 杨维东;张信连;刘洁生
酚酸类化感物质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探讨了不同浓度酚酸类化感物质香草醛、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对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浓度为4,20,40mg/L时均能有效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浓度为40mg/L时,藻的生长被完全抑制.香草醛的浓度为40mg/L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香草醛明显,提示香草醛、没食子酸和(+)-儿茶素抑制赤潮生物生长的机制可能与自氧化有关.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00 ) [HTML 0KB] [ PDF 1080KB] ( 866 )
0 吴伟;瞿建宏
壬基酚在鱼体组织中的累积及对鱼类性腺的影响
采用HPLC法测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暴露后鲤鱼和草鱼体内壬基酚的含量和分布,分析了鱼类性腺重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20~25d后鲤鱼和草鱼体内的壬基酚可达到累积和释放的动态平衡,其最大累积系数分别为84.3和78.8,累积规律为鲤鱼>草鱼,肝脏>肌肉.受试雌鱼的性腺重量有明显的提高,相当于100ng/L17β-雌二醇(E2)作用下鱼类性腺重量的34%~41%,表明壬基酚对鱼类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且壬基酚的生物累积性和雌激素活性在产生时间和活性数值方面均是同步的和成正相关的.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64 ) [HTML 0KB] [ PDF 1192KB] ( 913 )
0 李雪芹;徐礼根;马建义
扑草净和渗透剂O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
研究了扑草净和琥珀酸酯磺酸钠(OT)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单种毒性效应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扑草净和OT是单独使用还是混合使用,低浓度下对蛋白核小球藻均表现出一定的刺激生长的效应,藻细胞密度升高,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随扑草净和OT浓度的增加,刺激生长效应消失,抑制生长作用增强,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SOD和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丙二醛含量急剧升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在混合使用时,两者均为低浓度,刺激生长现象比两者单独使用时更加明显;两者均为高浓度时则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不同浓度条件下扑草净和OT表现出相加、拮抗和协同3种不同的效应.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74 ) [HTML 0KB] [ PDF 1577KB] ( 884 )
0 陈延君;王红旗;赵勇胜;陆泗进
用改性膨润土作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的试验
结合JeanFrank提出的双层矿物基底衬里(DMBL)的新概念设计了新型垃圾填埋场的底部防护系统,通过土柱对比实验,对DMBL中的高度反应层和“惰性”层位置不同时,衬里对渗滤液的渗透和衰减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高度反应层在“惰性”层的上方还是下方,DMBL的渗透系数可达到1×10-7cm/s以下,但有机膨润土层放置在“惰性”层下方时,不但防渗性能较好,而且对渗滤液中有机物、铁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98%,对NH4+、锌离子等也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330KB] ( 1371 )
0 翟国庆;周根娣;张邦俊
临近车库出入口建筑噪声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为确定居住区内临近车库出入口建筑噪声防护距离,将行驶车辆看作半自由空间中辐射的点声源,在考虑车库出入口及区内道路车流噪声的基础上,建立了临近车库出入口建筑正立面噪声理论计算模式.通过实测,对模式进行了修正,模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5dB之内.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948KB] ( 996 )
0 张运林;秦伯强;朱广伟;张路;罗潋葱;吴生才;王文敏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紫外辐射的衰减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22个浅水湖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的测量,运用经验模式估算了紫外辐射(UV-B、UV-A)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衰减及对应的穿透深度,并利用在武汉东湖实测的紫外辐射衰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UV-B波段的320nm和UV-A波段的380nm衰减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05~21.00m-1,1.07~12.85m-1,对应的1%穿透深度分别为0.22~2.25m,0.36~4.29m.估算得到的紫外辐射衰减系数与DOC浓度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但UV-B波段要高于UV-A波段.武汉东湖实测的紫外辐射衰减检验发现,基于CDOM吸收系数估算UV-B辐射衰减较为精确,而由于浮游植物吸收和悬浮物散射等影响对UV-A波段估算精度则明显下降.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45 ) [HTML 0KB] [ PDF 1853KB] ( 992 )
0 杨卓;李贵宝;王殿武;王学东;李占雷
白洋淀底泥化学性质在芦苇生境下的变化
于2004年6月对白洋淀底泥进行了调查采样.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底泥中氮、磷、有机质含量较高.重金属铜、锌、镉、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原状土柱试验探讨了底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的物质转变和演化规律,土柱内不同的pH值、C/N、灌水量对底泥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3、C/N为12:1、灌水量为80L条件下处理有利于芦苇对底泥的无害化处理.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92 ) [HTML 0KB] [ PDF 1452KB] ( 971 )
0 欧阳学军;周国逸;黄忠良;彭闪江;刘菊秀;李炯
土壤酸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培育实验研究
利用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SAR)淋洗处理42个月获得具有不同累积酸化程度土壤,对其进行室内培养并研究了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一定的酸化累积促进CO2排放,而累积到某值时(如pH3.05酸化累积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值不是造成不同累积酸化程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差异的直接原因;CO2和CH4排放差异主要是由于酸化累积过程导致土壤碳、氮以及其他养分元素含量的差异造成的,而导致N2O排放差异的产生原因却十分复杂.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93 ) [HTML 0KB] [ PDF 1937KB] ( 979 )
0 陈兵;麦碧娴;陈社军;杨清书;盛国英;傅家谟;
珠江三角洲河流沉积物中的壬基酚
对珠江三角洲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壬基酚(NP)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P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其含量范围在110~7808ng/g之间.其中,珠江广州河段污染水平最高,狮子洋水道明显低于上游珠江广州河段,东江位居其后,西江最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的分布特征与NP相似,相关分析显示TOC与NP之间显著性相关.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15 ) [HTML 0KB] [ PDF 924KB] ( 840 )
0 展漫军;杨曦;鲜啟鸣;孔令仁
双酚A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研究

以中压汞灯为模拟阳光光源,研究了环境浓度范围内硝酸根溶液中双酚A(BPA)的光解,探讨了pH值、NO3-浓度、BPA初始浓度等因素对BPA光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PA在纯水体系中直接光解很慢,但在碱性体系和硝酸根溶液中光解迅速,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采用硝基苯作为分子探针鉴定了NO3-光化学生成的羟基稳态浓度为1.27×10-14mol/L,推算BPA与羟基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1.01×1010L/(mol·s).采用GC/MS法鉴定了BPA光解产物,并推测BPA的光解途径主要涉及苯环间的断裂和生成的产物及母体化合物的羟基和硝基衍生化.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79 ) [HTML 0KB] [ PDF 1238KB] ( 937 )
0 吕鹏;史建国;冯东;庄重;王建传;凌建亚;张长铠
邻苯二酚双加氧酶传感器的研究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L68的细胞裂解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后,依次经DEAE-SepharoseFastFlow柱层析,Hydroxyapatite柱层析和SephadexG-150凝胶过滤分离,提取到邻苯二酚双加氧酶.经SDS-PAGE检测,达到电泳纯.将酶反应与氧电极偶联,研究了检测水体中邻苯二酚的邻苯二酚双加氧酶传感器.以100mmol/L磷酸钠标准缓冲液(pH7.24)作为该酶传感器的的工作介质,在25℃条件下测得传感器对邻苯二酚标准液的工作曲线线性范围为0.2~3mmol/L,检测限为0.05mmol/L,响应时间为1min,平均回收率达到1.03%.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498 ) [HTML 0KB] [ PDF 1036KB] ( 1292 )
0 董新姣;周国玲
固定化青霉菌吸附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研究
利用植物载体玉米芯对青霉菌X5进行了固定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载体固定化真菌的最优条件,考察了pH值、温度、盐浓度、葡萄糖浓度对菌株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量为8g/L,载体大小为1/3×1cm2×π×1cm,载体个数为15个,摇床转速为100r/min条件下玉米芯能够有效地固定菌体,固定化菌对染料脱色的最佳温度为30℃,pH值为3.0,葡萄糖浓度为10g/L,盐度对脱色有一定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固定化菌对活性艳蓝KN-R脱色率达到95%以上.固定化菌对活性艳蓝脱色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生物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固定化菌体重复利用5次后,脱色率仍达73.51%.
2005 Vol. 25 (4): 0-0 [摘要] ( 338 ) [HTML 0KB] [ PDF 1446KB] ( 987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