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4年 24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4-02-01
论文
论文
0
陈晓国;肖邦定;徐小清;董欣杨
不同波段紫外光对微囊藻毒素光降解的影响
为优化光降解法去除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分别用UVA(l=300~400nm)和UVC(l=253.7nm)2种紫外光源研究了紫外光波长对MC-RR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波段的紫外光具有不同的催化效率和降解中间产物.在UVA下照射12h后,MC-RR仍有30%~50%残余,同时产生2种几何异构体4(Z)-Adda-MC-RR和6(Z)-Adda-MC-RR,且二者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保持恒定的比例.而在UVC下,MC-RR除生成2种异构体外,还生成中间产物[三环-Adda]MC-RR,在0.850mW/cm2光强下照射60min后,这些中间产物随MC-RR一起基本消失.两种情况下,MC-RR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可用二级反应速率方程描述,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均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尽管UVC强度仅为UVA的10%,但MC-RR在UVC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却比UVA下高了近2个数量级.这表明,利用光降解技术去除饮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宜选用UVC光源.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51
) [
HTML
0KB] [
PDF
1310KB] (
1224
)
0
傅文宇;陈加平;徐立红
Caspase-3在微囊藻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在已证实微囊藻毒素LR(MCLR)可以诱导大鼠肾细胞凋亡的基础上,采用荧光染料FAM标记的特异性的caspase-3的抑制剂来检测活细胞中caspase-3的酶活性,探讨caspase-3在MCLR诱导的细胞凋亡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MCLR可以诱导caspase-3活性的增强.因此推测caspase-3在MCLR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32
) [
HTML
0KB] [
PDF
867KB] (
955
)
0
杨兵;廖斌;邓冬梅;束文圣;蓝崇钰
Cu
2+
对两种生态型鸭跖草Cu积累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在Hoagland培养基中加入CuSO
4
模拟Cu
2+
污染环境,比较了不同Cu
2+
浓度([Cu
2+
])对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
)耐性生态型和敏感生态型的耐性、Cu积累和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鸭跖草的Cu
2+
中毒临界浓度和中毒症状有明显的差异,[Cu
2+
]≥40祄ol/L时,耐性生态型鸭跖草的耐性明显高于敏感生态型.耐性生态型鸭跖草叶和根中的Cu
2+
含量都明显高于敏感生态型,根中更为明显.不同生态型甚至同一生态型不同器官的POD、CAT、SOD活性对Cu
2+
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根对Cu
2+
的敏感性高于叶;POD活性对Cu
2+
的敏感性高于CAT和SOD.根比叶在清除丙二醛(MDA)的过程中起更重要作用.耐性生态型鸭跖草叶和根中CAT、POD和SOD活性、叶中MDA的变化并没有与根中MDA含量的变化趋势(大幅增加)保持一致,表明除了抗氧化酶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影响耐性生态型与敏感生态型鸭跖草在Cu
2+
耐性上的差异.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46
) [
HTML
0KB] [
PDF
1392KB] (
792
)
0
张卫;虞云龙;吴加伦;李少南;樊德方
农药阿维菌素酶促降解的初步研究
从受阿维菌素长期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菌株,研究了其最适产酶条件:培养温度35℃,培养液起始pH值7.0,培养时间96h, Hg2+对该菌株产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该降解菌中提取的粗酶液在pH值7.5和37.5℃时显示最大的降解活性,其米氏常数(Km)为6.78nmol/mL,最大降解速率为81.5nmol/(minmg).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23
) [
HTML
0KB] [
PDF
1193KB] (
1199
)
0
王华静;吴良欢;陶勤南
氨基酸部分取代硝态氮对小白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氨基酸和硫酸铵部分取代硝态氮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等氮量配合(Glu+Gln)部分取代硝态氮对小白菜地上部鲜重和干重的影响较小,但谷氨酸(Glu)和硫酸铵[(NH
4
)2SO
4
]导致鲜重显著下降,并且Glu使干重也显著下降.氨基酸和硫酸铵部分取代硝态氮均降低小白菜可食部分的硝酸盐的含量,但氨基酸效果更好,依次为Glu>Gln>Glu+Gln;氨基酸部分取代硝态氮均促进小白菜对磷和钾养分的吸收,Gln促进氮的吸收,均提高地上部分的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氨基酸和硫酸铵部分取代硝态氮均使小白菜的品质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除Glu+Gln处理外其他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并以(NH4)2SO4效果最好;Glu能显著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其他处理不显著;除Gln外,各处理均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以Glu+Gln处理效果最佳;Glu和Gln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而(NH
4
)
2
SO
4
和Glu+Gln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氨基酸和硫酸铵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与其对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提高作用有关.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77
) [
HTML
0KB] [
PDF
1344KB] (
1012
)
0
杨金水;袁红莉;陈文新
褐煤降解真菌—青霉菌P6的胞外酶研究
具有强降解褐煤能力的青霉菌株P6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可产生较强的过氧化物酶(包括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具有酯酶活性,不产生内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粗酶液依次经80%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得到一个具有藜芦醇氧化活性的的木素过氧化物酶洗脱峰,藜芦醇氧化活性达5760U/L,比活力达7.52U/mg,纯化倍数150.4倍.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56
) [
HTML
0KB] [
PDF
1074KB] (
798
)
0
王翠红;张金屯
汾河水库水源河着生硅藻群落的DCCA研究
对汾河水库3条主要水源河的11个样点95个着生硅藻进行DCCA排序,这11个样点可分为4组,分别指示水质属于-中污带、-中污带、寡污带和清洁带,DCCA第一轴可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第二轴反映河流的流速.DCCA排序表明,COD与水体污染状况关系最大.物种多样性研究采用9个多样性指数,各多样性指数随水体污染等级加大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61
) [
HTML
0KB] [
PDF
902KB] (
1238
)
0
王朝晖;齐雨藻;徐宁;陈菊芳
大亚湾日本星杆藻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研究了1997~1998年及1999和2000年春季大亚湾日本星杆藻(
Asterionella japonica
)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日本星杆藻是大亚湾浮游植物常见优势种类,可在全年温度范围(14~32.8℃)内形成数量高峰,并发生水华.日本星杆藻在1998年和2000年春季不常出现,但1999年春丰富的营养盐含量及它们之间合适的比值、多变的水温、稳定的盐度和晴朗的天气使日本星杆藻迅速生长,并发生了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5255cells/mL.水华消耗了大量的营养,水华期间DIN、DIP和Dsi分别下降了76.0%、69.7%和58.8%,而且营养元素的消耗特别是DIN的耗尽是水华消退的重要原因,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摄食也是水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13
) [
HTML
0KB] [
PDF
1385KB] (
1063
)
0
李广科;赵由才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效应
研究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MN)效应.结果表明,渗滤液可诱发微核的形成,且呈明确的浓度(渗滤液COD<sub>Cr</sub>)-效应关系.在亚急性染毒条件下,渗滤液COD<sub>Cr</sub>为10mg/L时,可诱发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n=16,P<0.001);在亚慢性染毒条件下,渗滤液COD<sub>Cr</sub>为5mg/L时,即可诱发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n=16,P<0.001).这一结果从整体水平上证明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哺乳动物具有遗传损伤效应,同时提示可以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作为渗滤液生物监测指标.渗滤液处理时间越长,引起细胞遗传损伤所需的最低浓度越低,意味着长期接触环境低浓度渗滤液污染有引起体内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潜在危险.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55
) [
HTML
0KB] [
PDF
1148KB] (
1318
)
0
赵玉婉;陈坤;马新源;李其龙;姚开颜;张立军
有机氯农药与乳腺癌发病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为探讨乳腺癌发病与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关系,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乳腺癌标化发病率高低抽取11个乡镇,再随机抽取行政村、自然村.测定各乡镇大米和土壤样品中有机氯各指标的含量,结合各乡镇的乳腺癌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乡镇的乳腺癌标化发病率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大米中d-HCH、g-HCH、五氯酚钠以及土壤的d-HCH含量在各乡镇间有显著性差异;乳腺癌标化发病率与大米中PP-DDD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9.说明经过近20年的降解过程,DDT的衍生物含量最终以PP-DDD居多,并且乳腺癌标化发病率与大米中PP-DDD含量呈负相关.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05
) [
HTML
0KB] [
PDF
933KB] (
869
)
0
解玮;蒋颂辉;屈卫东;朱惠刚
DEHP、DBP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实验研究
利用MCF-7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细胞雌激素受体水平测定和断乳大鼠子宫增重实验探讨了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内分泌干扰活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DEHP和DBP可诱导MCF-7细胞增殖、细胞内雌激素受体水平增高,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DEHP不引起断乳大鼠子宫增重.推断DEHP和DBP可能并不是通过模拟雌激素而是引起体内天然激素受体水平改变等其他机制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09
) [
HTML
0KB] [
PDF
1152KB] (
1275
)
0
谢绍东;齐丽
料堆风蚀扬尘排放量的一个估算方法
以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推荐的计算料堆风蚀扬尘排放因子的方法为基础,探讨料堆风蚀扬尘排放量的估算,包括计算所需参数及其估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并估算了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圆锥或椭圆形煤堆和平坦形煤灰料堆的扬尘排放量。结果表明,北京石景山地区1999年12月,1个高度7.8m、底面直径21.3m的圆锥形煤堆可排放817g PM
10
,1个平坦的直径15.6m的圆形煤灰料堆可排放1612g PM
10
.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16
) [
HTML
0KB] [
PDF
1033KB] (
1234
)
0
余学春;贺克斌;马永亮;段凤魁;杨复沫
北京市PM
2.5
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
2
-、NO
3
-、SO
3
2-、SO
4
2-、PO
4
3-、Na+、NH
4
+、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
4
2-、NO
3
-及NH
4
+为PM
2.5
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靏/m3,占PM
2.5
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
2.5
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
4
2-、K+、NH
4
+、NO
3
-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 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
2.5
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33
) [
HTML
0KB] [
PDF
1307KB] (
1145
)
0
廖强;朱寿礼;朱恂
生物滴滤床降解有机废气净化效率的理论模型
将生物膜滴滤塔内的多孔填料简化为壁面覆盖有生物膜的平行平板通道,建立了一个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的理论模型.该模型首先运用两相流理论获得了通道内液膜厚度,然后通过污染物在气相、液相的质量组分方程,结合生物膜内的传质与不考虑氧限制的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获得了污染物在液相和生物膜中浓度分布的近似分析解,最终得到污染物在气相中沿塔高的浓度分布及废气净化效率.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与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甲苯废气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57
) [
HTML
0KB] [
PDF
1392KB] (
891
)
0
肖继波;胡勇有;田静
活性艳蓝KN-R的生物吸附脱色研究
从广州某印染厂生化处理池的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蒽醌染料具有高效吸附脱色作用的菌株HX.考察了碳源浓度、氮源浓度、盐度、染料浓度对蒽醌染料KN-R吸附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接入的生长菌体,碳源浓度高于7.5g/L时,染料才能完全脱色;染料对菌株HX的生长有一定抑制性,但菌株HX仍表现出了优异的吸附性能,对于250mg/L的KN-R可在48h内完全脱色,400mg/L组在72h内脱色率达94%,600mg/L组72h脱色率可达78.4%;有机氮对染料的脱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吸附菌的生长和染料的脱色不是决定性因素;盐度可促进染料的吸附脱色,其同离子效应和盐度效应决定了盐度组的完全脱色时间要比不加入盐度组长;吸附菌HX的生长和染料脱色同步进行,菌体干重达最大时染料的脱色率亦达最大.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52
) [
HTML
0KB] [
PDF
1284KB] (
897
)
0
张乃东;彭永臻;李宁
阳极氧化与Fenton法结合的可行性
在Ti/Sn、Sb氧化物作阳极的反应体系中,以甲基橙和刚果红为模拟污染物,用紫外光谱和TOC测试揭示了其降解历程.Ti/Sn、Sb氧化物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Na<sub>2</sub>SO<sub>4</sub>为电解质,电压为15V,电解24min时,0.01mmol/L的甲基橙和刚果红色度去除率达100%,色度去除能以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征;电解5h后,TOC去除率分别为80.5%和78.6%.由于阳极电催化体系产生的S<sub>2</sub>O<sub>8</sub><sup>2-</sup>、SO<sub>5</sub><sup>2-</sup>对Fenton反应有阻碍作用,所以阳极电Fenton法的运行机制并不完善.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84
) [
HTML
0KB] [
PDF
1054KB] (
842
)
0
成英俊;张捍民;张兴文;杨凤林
生物膜—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
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聚乙烯悬浮填料,考察生物膜—膜生物反应器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投加悬浮填料使膜生物反应器去除有机污染物质的能力得到增强,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由45.5%和47.2%分别增至57.4%和71.8%.投加悬浮填料还可以延缓膜污染,膜生物反应器中膜丝比流量在试验结束时为0.1L/(hkPa),而未投加悬浮填料的膜生物反应器中膜丝比流量降至0.036L/(hkPa).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41
) [
HTML
0KB] [
PDF
1367KB] (
1073
)
0
徐新华;卫建军;汪大翚
Pd/Fe及纳米Pd/Fe对氯酚的脱氯研究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得到了纳米Fe和纳米Pd/Fe(20~100nm),利用制备的纳米催化剂对氯酚进行了催化脱氯研究,并与常规的零价铁和Pd/Fe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所制备的纳米Pd/Fe双金属BET比表面积达到12.4m<sup>2</sup>/g,而商用铁颗粒(<10m)的比表面积只有0.49m<sup>2</sup>/g;当钯化率为0.0666%,纳米Pd/Fe用量在6g/L时,氯酚脱氯率达到90%以上,在相同的处理效果下,常规Pd/Fe的使用量为纳米Pd/Fe的20倍左右,纳米Pd/Fe催化氯酚的脱氯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36
) [
HTML
0KB] [
PDF
1450KB] (
1162
)
0
牛军峰;余刚;施玮
苯酚类化合物光解量子产率与结构性质的定量关系
采用量子化学PM3算法计算得到的苯酚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应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建立了能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光解量子产率(Y)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影响苯酚类化合物光解量子产率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
Ehomo
)和分子生成热(HOF),logY值随着
Ehomo
的增大而增大,随着HOF的增大而减小.分子的电负性和(
Ehomo
-
Ehomo
)2对logY值也有一定的影响,电负性和(
Ehomo
-
Ehomo
)
2
较小的分子,其logY值也较大.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45
) [
HTML
0KB] [
PDF
1070KB] (
1044
)
0
牛晓君;耿金菊;马宏瑞;谷孝鸿;王晓蓉
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新发现的磷化氢
以富营养化湖泊太湖和南京乌龙潭为研究对象,采用气液两相平衡法,配合柱前2次冷阱富集和GC/NPD法,分析了原始湖水和经过0.45靘滤膜处理的湖水,均检测到了磷化氢.原始湖水比经过0.45靘滤膜过滤的湖水中的磷化氢含量高2~14倍.表层湖水与底层湖水中磷化氢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且磷化氢浓度相差不大.太湖,乌龙潭中微量磷化氢的发现,对湖泊水体中磷循环的深入研究和水体富营化的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45
) [
HTML
0KB] [
PDF
1068KB] (
1438
)
0
吴启航;麦碧娴;杨清书;彭平安;傅家谟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赋存状态
对珠江广州河段高污染沉积物进行粒度分级,对不同粒径的样品重液分离,收集轻组分(有机质)和重组分(主要为无机矿物及无定型有机质).用显微镜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径轻重组分的吸附剂进行鉴定,测定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中有机质占总重量9.1%,富集了81.5%的多环芳烃,77.2%的有机氯农药;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90.9%,富集了18.5%的多环芳烃,22.8%的有机氯农药;轻组分中的有机吸附剂对PAHs和OCPs的富集能力比重组分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高1~2个数量级.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37
) [
HTML
0KB] [
PDF
1798KB] (
796
)
0
黄国锋;张振钿;钟流举;吴启堂;黄焕忠
重金属在猪粪堆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运用DTPA浸提、化学分级提取、透析及G-75凝胶色谱分离等方法研究不同堆肥工艺及不同原料对猪粪混合堆肥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堆肥后,树叶+翻DTPA-Cu、DTPA-Zn、DTPA-Pb浓度占其金属总浓度比例的减少量分别为3.36%、8.63%和4.68%,木糠+通翻分别为3.35%、7.45%和4.36%,均显著大于木糠+翻;树叶+翻有机态Cu的增加量为4.49%,木糠+通翻残渣态Zn的增加量为8.42%,均显著大于木糠+翻;木糠+翻及树叶+翻两处理<8000Da组分Zn增加,>25000Da组分Zn减少,而木糠+通翻的变化正好相反;Cu更易与大分子腐殖质组分结合,而且结合较紧密;Zn更易与小分子腐殖质组分结合,但结合不紧密.总的来说,加入树叶或采用强制通风结合翻堆的通风方式有助于降低猪粪堆肥的重金属活性.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23
) [
HTML
0KB] [
PDF
1489KB] (
1180
)
0
陈玉成;郭颖;魏沙平
螯合剂与表面活性剂复合去除城市污泥中Cd、Cr
采用淋洗和振荡离心试验研究了螯合剂与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对城市污泥中Cd、Cr去除的影响.柠檬酸(CTA)、EDTA单一处理污泥,对Cd、Cr的去除效果要优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且振荡更有利于污泥中Cd的去除,但淋滤与振荡对Cr的去除没有明显的差异.CTA对污泥中Cd、Cr的去除率随介质浓度的变化特征符合一级方程,而EDTA符合二级方程.SDS可明显地改变螯合剂对Cd、Cr的去除效果.CTA与SDS、EDTA与SDS复合,无论是顺序处理还是共同处理,对去除污泥中Cr都表现为拮抗效应或独立效应,而对Cd的去除则表现出复杂的复合效应.综合考虑Cd、Cr去除与氮素损失后,最优试验条件为0.3mol/L CTA与0.01mol/L SDS,按1:10固液比,依次振荡2h,可去除59.2%的Cd和50.91%的Cr,仅损失13.47%的氮.污泥处理前有效态Cd、Cr含量较高,经淋滤和振荡处理后,其活性有所降低,潜在重金属供应能力以及对植物的危害潜力减弱.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06
) [
HTML
0KB] [
PDF
1462KB] (
1260
)
0
魏树和;周启星;王新;曹伟
农田杂草的重金属超积累特性研究
首次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对沈阳地区12科22种田间杂草植物进行其积累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白酒花(Conyza canadensis)、欧亚旋覆花(Znula Britannica)等8种植物地上部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地上部Cd的含量大于根部Cd的含量,具备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大小无关.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34
) [
HTML
0KB] [
PDF
1354KB] (
1025
)
0
周顺桂;周立祥;方迪;王世梅;王电站
黄铁矿与硫粉配合提高污泥重金属的淋滤效果
通过接种嗜酸性硫杆菌复合菌株(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并采用序批式试验,研究了黄铁矿与硫粉2种底物配合使用对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淋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底物配合可加速污泥中重金属(Zn, Cu)的浸出,显著提高其去除率.经过18d的生物淋滤,在2种底物配合并接种的处理中,Zn和Cu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9.2%,56.5%;而在单独加黄铁矿并接种的处理中两者的去除率分别为12.0%, 0.9%;单独添加硫粉并接种处理中分别为85.2%,37.6%,进一步验证了生物淋滤技术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可行性.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75
) [
HTML
0KB] [
PDF
1369KB] (
998
)
0
许学工;郭洪海;彭慧芳
平原水库对周边地下水及土壤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耿井水库为例
在黄河三角洲耿井水库周围布设不同边界条件的地下水监测井和土壤监测点,进行为期1年的定点采样和化验,对地下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的监测分析表明,减轻平原水库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关键是修建防渗与截渗辅助工程,以避免周边土地的盐渍化.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22
) [
HTML
0KB] [
PDF
1402KB] (
864
)
0
王建军;范成新;张路;朱育新;郑超海
太湖底泥间隙水中金属离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在太湖梅梁湾应用peeper(渗析膜式)技术获取底泥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对其中的溶解性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氧化还原等特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Mg元素外,自上覆水向下层底泥,Na、K、Ca、Sr、Ba含量逐渐减少,反映这些元素有自上覆水向底泥中扩散的趋势.其中,溶解态的Ca、Sr元素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994,n=30);氧化还原电位(Eh)对间隙水中Fe2+和Mn
2+
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但近界面上Fe2+含量对氧化还原电位的突变略有滞后.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380
) [
HTML
0KB] [
PDF
1339KB] (
1056
)
0
王宗明;张树清;张柏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近年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大,研究其生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三江平原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0~2000年三江平原耕地、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其余类型面积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了30.70%;湿地面积减少了53.37%,该区域人文景观的影响已超过了自然景观.1980~2000年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538.8710
8
元,损失幅度为28.62%.大面积湿地转化为农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4 Vol. 24 (1): 0-0 [
摘要
] (
429
) [
HTML
0KB] [
PDF
1081KB] (
1200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