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7年 17卷 6期
刊出日期 1997-12-01

论文
论文
0 李祚泳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余分指数合成法
提出了用余分指数合成(RIC)计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新方法。通过引入余分指数和补综合指数概念,给出了各级余分指数作用和各级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并采用方差根公式逐级计算相邻两级间的综合指数,直到最高级为止。用该方法计算的综合指数不仅强调级数较高的分指数的作用,而且也适当突出最大分指数的贡献。该方法还具有计算简单、实用的特点。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86 ) [HTML 0KB] [ PDF 773KB] ( 1070 )
0 陈展光;唐新忠;俞汝勤
氨电极作检测器快速测定硝酸盐氮
自行设计一种用氨电极作检测器,快速测定硝酸盐氮的简易装置及其操作方法。装置简单,方法快速易行,还原时间3min,电极电位在2min内平衡,一次测定仅约需8min,可读数或自动记录,耗用试剂少。硝酸盐氮浓度在0.1~10mg/L范围内与氨电极电位呈良好线性关系,已用于井水、河水、自来水及有污染湖水的测定,结果良好,加标回收率93.6%~104%,允许的Cl-等阴、阳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其它测定硝酸盐氮的方法,无需烦杂的预处理步骤。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59 ) [HTML 0KB] [ PDF 1091KB] ( 1430 )
0 张义贤
三价铬和六价铬对大麦毒害效应的比较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sup>3+</sup>和Cr<sup>6+</sup>对大麦种子萌发和根尖的遗传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两种价态的铬均能明显抑制种子萌发和细胞分裂。在1×10<sup>-4</sup>~5×<sup>10-3m</sup>ol/L浓度范围内,铬的毒害作用与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Cr<sup>3+</sup>和Cr<sup>6+</sup>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包括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染色体粘连、断裂及微核等。两种价态的铬比较,Cr<sup>6+</sup>对大麦的毒害作用明显大于Cr<sup>3+</sup>。证明大麦是对铬毒害敏感的作物。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68 ) [HTML 0KB] [ PDF 919KB] ( 1260 )
0 周仁贤;蒋晓原;周烈华;罗孟飞;袁贤鑫;郑小明
三效汽车净化催化剂性能研究
以汽车尾气模拟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作为模拟废气,对JFG型催化剂处理汽车排气中CO、HC和NO<sub>x</sub>的三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低起燃温度,良好的三效性能和热稳定性。利用TPD-MS测定了催化剂表面氧数目及脱附性能。通过汽车发动机怠速试验和初步行车30000km,证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953KB] ( 949 )
0 何苗;张晓健;顾夏声;瞿福平
杂环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
对一类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试物大部分在单一基质条件下不能作为唯一碳源,有的甚至对微生物有严重地抑制作用,但与苯酚共基质后其好氧降解性能均有改善,共代谢作用在它们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吡咯、咪唑、呋喃为可降解有机物,吡啶为难降解有机物。吡啶不能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即使有易降解有机物作为碳源,其生物降解性能改善不大。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1006KB] ( 1286 )
0 戴树桂;张林;白志鹏;宋丽香;刘扬
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与模拟研究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采样,氢火焰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测定典型室内环境中苯系物的浓度;考察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变化趋势;对一些典型装饰材料及日用化学品进行模拟挥发研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物中多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模拟实验方法,研究苯系物的汇效应,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并对吸附解析速率常数进行计算与分析。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405 ) [HTML 0KB] [ PDF 1000KB] ( 1271 )
0 张林波;曹洪法;沈英娃;高吉喜;舒俭民;刘连贵;熊严军
苏、浙、皖、闽、湘、鄂、赣7省酸沉降农业危害——农业损失估算
为估算苏、浙、皖、闽、湘、鄂、赣7省由酸沉降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利用野外开顶式熏气装置对水稻、小麦、大麦、棉花、大豆、油菜、番茄、胡萝卜和菜豆9种作物进行模拟酸雨与SO<sub>2</sub>的单独处理和复合处理。建立酸雨pH值和SO<sub>2</sub>浓度对农作物产量的单一影响模型和复合影响模型,从而推算出自然条件下7省农作物受酸沉降危害的减产量,利用市场价格法估算并分析酸沉降造成的7省农业经济损失。分析表明,酸沉降已对7省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7省主要农作物受酸沉降影响播种面积达991.83万hm<sup>2</sup>,减产562.41万t,经济损失约合36.99亿元。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71 ) [HTML 0KB] [ PDF 823KB] ( 982 )
0 张旭;王宝贞;朱宏
厌氧消化体系的酸碱性及其缓冲能力
厌氧消化体系的酸碱性及其缓冲能力是影响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体系的pH值和缓冲能力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依据溶液电中性理论,在充分分析厌氧消化体系内影响酸碱性的诸多因素和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消化液的电荷平衡方程,以此表明体系内的多相化学平衡。通过对方程确定的pH值随有机酸浓度变化曲线的讨论,指出有机酸浓度对消化液pH值的影响受体系中氨、磷酸、钙、其它离子含量及气相二氧化碳分压的制约,曲线拐点处的有机酸含量反映体系的最大缓冲能力,该值可由近似公式求得,并提出对消化液的pH值及体系的缓冲能力实施控制的途径。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91 ) [HTML 0KB] [ PDF 1227KB] ( 977 )
0 余日清;陈桂珠;章金鸿;黄玉山
排放生活污水对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影响
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了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生活污水的排灌对其造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红树区底栖大型动物群落总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不显著的(P>0.05)。总平均栖息密度明显地在1月和7月出现两个高峰,总体和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出现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红树林断面经60m<sup>3</sup>/周的生活污水处理16个月,与对照断面相比,排污对底栖动物群落总的及其组成成份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在排放污水断面的前端出现了一些污水性生物种类。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97 ) [HTML 0KB] [ PDF 1134KB] ( 995 )
0 曹晨忠;李志良
取代苯类分配系数的估算和预测
首先计算出取代苯化合物的分子极化指数和碳链准长度N′,然后以苯为参考化合物计算取代苯的相对碳链次长度Nr′。发现用Nr′参数能较好地估算和预测烷基苯、卤代苯、取代苯酚和取代苯胺等各类化合物的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logKow。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23 ) [HTML 0KB] [ PDF 750KB] ( 1076 )
0 张文祥;贾明君;张春雷;于剑锋;吴通好
不同母体制备的金属离子交换ZSM-5分子筛上C_3H_6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的研究
研究了由钠型及氢型ZSM-5母体制备的金属离子交换分子筛在过量氧存在下丙烯选择催化还原NO的反应。发现反应活性及活性温度范围取决于分子筛母体与金属离子的种类。在各种金属离子交换分子筛催化剂中,钴离子交换CoH-ZSM-5具有最高的活性,且随钴离子交换度的增加反应活性亦随之增加。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23 ) [HTML 0KB] [ PDF 965KB] ( 1173 )
0 张江山
瞬时点源三维超标污染区域的几何特征及最大超标范围的估计
讨论瞬时点源三维超标污染区域的几何特征,给出超标污染区域中心位置、长度、宽度、高度、体积等特征参数的计算公式。证明了瞬时点源最大超标污染区域的体积Vm=6π·MC0e3/2(M为污染物瞬时投放量,C0为环境标准与背景浓度之差),此公式可用于点源事故排放最大超标污染区域体积的估算。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835KB] ( 730 )
0 程水源;席德立;张宝宁;郝瑞霞;郑自保;韩同义
大气混合层高度的确定与计算方法研究

利用多个飞机场的气象资料对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大气混合层高度进行研究,采用3种方法对大气混合层高度进行确定,把不同方法所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分析后发现,干绝热法和经局地气象条件修正后的罗氏法是确定大区域大气混合层的最佳方法。利用离散点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原理得出精确度较高、计算简单的混合层高度计算公式。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467 ) [HTML 0KB] [ PDF 1241KB] ( 1219 )
0 解世文
城市中摩托车的大气污染及控制技术
论述了城市中,特别是在中国,摩托车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及其有害排放的特殊性;国际上排放法规的进步与中国的差距。在降低摩托车,主要是二冲程摩托车对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中,着重论述低烟二冲程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烟二冲程油是降低摩托车排烟污染的关键措施。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52 ) [HTML 0KB] [ PDF 1188KB] ( 1074 )
0 武少兴;龚子同;黄标
我国土壤中的溶态硒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对我国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不同生态景观下的48个土壤剖面中的220个土样进行了水溶态硒含量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土壤剖面中水溶态硒含量的范围为2.49~18.10μg/kg,平均值为10.0μg/kg,各土类水溶态硒含量的高低顺序为:铁铝土>富铁土>淋溶土>均腐土>干旱土。各土类中水溶态硒含量的高低顺序是土壤全硒,pH-Eh,质地,有机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932KB] ( 1057 )
0 涂从;郑春荣;陈怀满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与养分元素交互作用
重金属与养分元素交互作用属重金属污染生态研究的前沿。土壤中重金属与阳离子养分间的交互作用多为拮抗,而与阴离子间则有时协同有时拮抗,因土壤而异;植物体中重金属与养分间的交互作用较为复杂,表现为时而协同时而又拮抗。土壤与植物两者并非一致。因此,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与养分元素交互作用是很复杂的,今后需深入研究。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51 ) [HTML 0KB] [ PDF 1182KB] ( 1505 )
0 高会旺;黄美元;王自发;安俊岭
东亚地区不同天气下的硫沉降分布
利用欧拉型硫沉降模式分析3个个例,讨论了东亚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总沉降、干沉降和湿沉降。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沉降的分布不同。干沉降与污染源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总沉降的分布除决定于排放量外,还明显受到降水场分布的影响。24h硫沉降量一般为1.0~10.0mg/m<sup>2</sup>,最大可达32mg/m<sup>2</sup>,干沉降量的值为1.0~5.0mg/m<sup>2</sup>,最大值为14.8mg/m<sup>2</sup>,湿沉降量的值为0.5~7.0mg/m<sup>2</sup>,强降水区附近可达22mg/m<sup>2</sup>。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84 ) [HTML 0KB] [ PDF 1209KB] ( 963 )
0 雷中方;陆雍森
木质素混凝作用分析

木质素能发生混凝作用的前提是克服其溶液状态下自身胶体结构中溶剂化外壳的束缚作用,即要求水样pH≤4;随后,由于其网状结构具有的强大吸附作用和网捕作用,木质素分子间以及木质素分子与悬浮或胶体粒子间相互搭结、形成坚实絮体沉出,对高岭土悬浊液浊度起到有效的澄清作用。试验表明,具有良好网孔结构的木质素的混凝性能更佳。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58 ) [HTML 0KB] [ PDF 1331KB] ( 1214 )
0 孙菽芬;洪钟祥;李家伦;黄金池
地下含水层中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机制和数值模拟
对地下含水层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数学模型建模原则作了补充,对一维均匀介质定常流下生物降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对模型适用性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已发表的模拟结果和已有的实测结果较为一致。对细菌生物降解机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降解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除个别参数有明显趋向作用外,多数过程相应参数的影响后果由特定条件决定。而模型正是能预报这些作用的详细过程。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377 ) [HTML 0KB] [ PDF 1182KB] ( 875 )
0 孙珮石 杨显万**;黄若华;张玲琪***;黄兵;李晓梅
生物法净化废气中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的过程机理研究
针对生物法净化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过程机理研究表明,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是一个以气膜控制为主的传质过程,其中甲苯的生化降解属于瞬时快速化学反应,即甲苯的生化降解反应速率远远超过甲苯在液膜中的扩散速率,甲苯的生化降解在气液相界面处即可发生,其宏观表现即为甲苯气体直接吸附在润湿的生物膜上后迅速被微生物生化降解。因此,可以从气体吸附理论的新角度去解释生物法净化废气中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的动力学过程。对于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生物法净化装置的设计与操作而言,凡能改善传质条件、减少气膜阻力的措施均能强化这一生物吸收净化过程。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420 ) [HTML 0KB] [ PDF 1458KB] ( 1182 )
0 李纯厚;林燕棠;杨美兰;全桂英
南海海港疏浚淤泥悬浮物对海洋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为评价海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悬浮相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疏浚淤泥悬浮相对浮游甲壳类的致毒效应明显。22.0~24.0℃试验水温时,悬浮相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浮游挠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96hLC<sub>50</sub>为71.6mg/L(卤虫无节幼体),48hLC<sub>50</sub>为61.3mg/L(浮游挠足类)。低浓度和低温时,悬浮相对前鳞鲻(Mugilophuyseni)幼鱼的致毒效应不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毒性效应亦增强。试验水温为18.8~20.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h和96hLC<sub>50</sub>分别为5801.3mg/L和5045.5mg/L;而当试验水温升至22.0~24.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48、72、96hLC<sub>50</sub>分别为1996.4、769.9、592.8及556.3mg/L。
1997 Vol. 17 (6): 0-0 [摘要] ( 412 ) [HTML 0KB] [ PDF 1133KB] ( 1238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