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7年 17卷 3期
刊出日期 1997-06-01

论文
论文
0 金瑞林
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加剧,因公害而产生的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将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民事侵权的区别,讨论了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因果关系推定与举证责任等问题,并提出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应实行预防性的排除侵害与损害、赔偿并重的救济制度,实行利益衡量原则与公害赔偿社会化。最后,作者就如何完善中国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77 ) [HTML 0KB] [ PDF 2041KB] ( 935 )
0 祝昌健
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及污染趋势探讨
运用美国EPAMOBILE5尾气排放系数模式,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进行了机动车排放系数的探讨,并据此预测了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浓度,估算了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在环境空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对指导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1019KB] ( 1157 )
0 何苗;张晓健;瞿福平;顾夏声
杂环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与其化学结构相关性的研究
应用有机物结构-活性定量关系方法(QSAR)对杂环化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与其化学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阐明了单环杂环化合物以及与苯环稠合形成的双环及三环杂环化合物生物降解性能的规律性,研究了影响其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分子连接性指数IXV及前线最高占据轨道能E<sub>HOMO</sub>为自变量参数,建立了杂环化合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常数与<sub>I</sub>X<sub>V</sib>及E<sub>HOMO</sub>间的定量关系。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80 ) [HTML 0KB] [ PDF 1118KB] ( 1033 )
0 杨燕红;傅家谟;盛国英;闵育顺
水中多氯代芳香化合物(PCAs)在自然沉积物及活性污泥中的吸附特征
对珠江三角洲水体中来源广、毒性大的多氯代芳香化合物(PCAs)在两种自然沉积物和活性污泥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广州河段鸦岗底泥和顺德鱼塘底泥中,1,2,4-三氯苯、1,2,4,5-四氯苯、五氯苯主要呈现为Fruendlich非线性吸附,六氯苯、2,4,6-三氯酚、七氯和Aroclor1260则表现为线性吸附;而在活性污泥颗粒物上几种PCAs均表现为线性吸附。PCAs的吸附行为与Kow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固体颗粒物中有机碳和粘土成分含量有关。有机碳和粘土成分的高低不仅影响PCAs在颗粒物上吸附容量的大小,其比值还决定了PCAs的吸附方式。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60 ) [HTML 0KB] [ PDF 1306KB] ( 1167 )
0 李咏梅;王郁;林逢凯;胥峥
多环芳烃在天然水体中的自净机理研究——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过程模拟
以黄浦江、淀山湖底泥为沉积物的代表,蒽为多环芳烃的代表性化合物,研究了多环芳烃在天然水体中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两种底泥对蒽的吸附均属多分子层吸附,可用deBoer-Zwikker公式所表示的极化模型较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出现的阶梯是由于蒽-甲醇分子的溶剂化作用及底泥颗粒的表面不均匀性所致;未参与溶剂化作用的甲醇与溶剂化蒽分子间存在竞争吸附;固体疚应对吸附容量存在较大的影响。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54 ) [HTML 0KB] [ PDF 1117KB] ( 812 )
0 王宁会;赵志斌;崔岳峰
脉冲放电烟气脱除尘与除SO2和NOX的研究
对脉冲放电烟气除尘与脱除SO2和NOX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的结果表明,烟气中的飞灰对SO2和NOX吸附脱除2%~5%,吸附脱除量随着飞灰浓度和烟气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单位体积烟气注入能量为4Wh/Nm3和烟气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小于3秒,飞灰与水蒸气的协同作用使SO2和NOX脱除率分别达到23%和33%。同时,脉冲放电使反应器对飞灰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收集效率为97%。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67 ) [HTML 0KB] [ PDF 983KB] ( 1039 )
0 刘文新;汤鸿霄
区域沉积物质量基准常用建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建立区域沉积物质量基准(SQC)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本文选择两种当前流行的基准建立方法,相平衡分配法(EqP)和质量三合一法(Triad),重点阐述在指标选择与定量、误差模拟校正、模式拟和运算等实施操作方面各自的改进与优化。同时探讨了SQC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污染沉积物治理与恢复决策中的作用。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83 ) [HTML 0KB] [ PDF 1508KB] ( 939 )
0 王学军;席爽
北京东郊污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克立格插值及重金属污染评价
由于污灌方式、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污灌土壤的污染程度可能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传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土壤的环境质量。本文应用克立格方法对北京东郊污灌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评价。结果显示,采样区的土壤属于轻度污染或无污染。由于污灌口分布、污泥施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块土壤受到的污染程度不同,形成一定的空间差异。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50 ) [HTML 0KB] [ PDF 1002KB] ( 1145 )
0 徐刚
山地城市地貌环境问题研究
运用环境学和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重庆城市的环境特点和问题。结果表明,重庆城市地貌环境问题严重,城市地貌环境的致灾性强,大气污染的地貌环境作用显著和城市地貌环境质量的人为退化等。并提出了城市地貌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1139KB] ( 953 )
0 王家骥;舒俭民;高吉喜;菅小东;柳若安;张林波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对三亚城市景观中不同景观组分的优势度值和边界形状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林木覆盖率和生物量等景观稳定状况指标进行了监测,同时配合了典型采样和勘测等地面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和Sanya-Landscape信息系统,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准确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征,为三亚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证明,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及指标的采集方法是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73 ) [HTML 0KB] [ PDF 1056KB] ( 968 )
0 冉兴龙
氟中毒地区饮水水质标准的确定方法
在对饮水致病的水化学机理进行简要讨论后,提出使用以所有水溶组分活度为变量的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法作为饮水水质标准的确定方法。经对一个地区的实例研究发现,总氟含量用于判别水质时存在无效判别区间问题,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现行水质标准中总氟浓度只有一个标准值的适宜性问题。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988KB] ( 849 )
0 莫健伟;姚兴东;张谷兰;张应奋
海藻去除水中双偶氮染料机理及重金属离子研究
对铜离子协同海藻使偶氮氯膦Ⅲ染料分子脱色和海藻同时吸附去除五种重金属离子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藻对Cu(Ⅱ)、Zn(Ⅱ)、Pb(Ⅱ)、Cd(Ⅱ)、Hg(Ⅱ)离子的吸附去除受pH和吸附时间的影响较大,在pH=6~7时,对以上5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都在79%以上。适量的铜离子能很好地协同海藻处理水中的偶氮染料,脱色率可达100%;而单独的海藻体系则完全不能吸附偶氮氯膦Ⅲ染料分子。研究了Cu(Ⅱ)协同海藻处理染料的脱色机理。处理染料的海藻的再生性能也很好。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406 ) [HTML 0KB] [ PDF 931KB] ( 1035 )
0 李文朝
东太湖茭草植被改造实验研究
东太湖的茭草和浮叶植物有显著的加速湖泊淤积和二次污染效应。1993年开展了面积5ha的植被改造实验,当年剔除原有植物,培育成为沉水植被,平均生物量达3kg/m2。由茭草残体形成的腐殖层对沉水植物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在实验区大部分面积上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低于30%,沉水植物能正常生长;TOC含量超过30%时沉水植物生长较为缓慢。对东太湖46.6km2湖面上由茭草和浮叶植物组成的植被进行全面改造,可获得显著的环境生态效益,起到延缓湖泊衰亡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820KB] ( 860 )
0 高吉喜;叶春;杜娟;孟裕芳;闫自申
水生植物对面源污水净化效率研究
于自然条件下研究了慈茹、菱白等7种水生植物对面源污水的净化率。结果表明,7种试验植物对水体中N、P均有很高的净化率,其中以慈茹和菱白的综合净化率为最高。由于不同植物对N、P的净化率不同,所以多种植物配置可提高植物对面源污水的综合净化率。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42 ) [HTML 0KB] [ PDF 1403KB] ( 1551 )
0 王永兴;吴庆龙;孔志明;臧宇;陈开宁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太湖水质的研究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太湖水质进行监测,测定太湖各样点水样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样点MCN‰有显著性差异,39个样点中有6个采样点的PI在2以上,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太湖部分区域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86 ) [HTML 0KB] [ PDF 1015KB] ( 943 )
0 贾晓平;林钦
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脂肪烃组分的气相色谱指纹特征分析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珠江口鱼类(蓝圆)、虾类(长毛对虾)、头足类(火枪乌贼)和贝类(近江牡蛎)样品的脂肪烃组分。组分特征参数表明,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的脂肪烃类主要来自石油源,少量来自海洋生源烃。生物体内的石油烃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和代谢,反应出低浓度持续性石油污染的特点。在4种海洋生物中,近江牡蛎表现出较弱的降解和代谢石油烃的能力。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67 ) [HTML 0KB] [ PDF 1035KB] ( 922 )
0 张俊然;朱惠刚
显微分光光度计对水体有机污染物诱导的转化细胞DNA含量的分析
在水源水及自来水有机提取物诱导人胚肺(BKM)细胞恶性转化基础上,运用MPV-SP型显微分光光度计对Ⅲ型转化灶中细胞的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样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可不同程度地诱导细胞转化灶的形成,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与源水相比,自来水有较强的潜在致癌性,从Ⅲ型转化灶克隆中挑取的细胞DNA含量增高,与阴性对照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转化细胞形态学改变与细胞DNA含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961 ) [HTML 0KB] [ PDF 1145KB] ( 863 )
0 陈国胜;张甬元;徐盈;徐立红
鲫鱼肝脏中CYP1A1的诱导作为沉积物中二的毒理学指标的研究
在实验室内用鲫鱼分别暴露于含有PCDD/Fs和PCBs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和未受污染的沉积物中,测定鱼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依赖的7-乙氧基-3-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的活性。结果表明,鲫鱼暴露于受二类化合物污染沉积物中1周后,肝脏中EROD的活性是对照组的83倍,而未被污染的沉积物暴露试验中EROD的活性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在此沉积物-水实验系统中二类污染物的TCDD等当量浓度(TEQ/L)与肝脏EROD的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较长时间暴露,得到肝脏EROD的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还获得了试验温度对EROD活性诱导的影响。此实验表明,用实验室鲫鱼暴露于沉积物-水系统中,鱼肝脏EROD活性诱导可作为沉积物毒性评价指标,用于受二类化合物污染的沉积物样品的筛选,并有希望成为此类污染物的半定量检测方法。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67 ) [HTML 0KB] [ PDF 1171KB] ( 1088 )
0 杨秀山;田沈;杨静;汪洪杰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研究—─甲烷八叠球菌富集分离和固定化
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以甲醇或乙酸钠(或两者各50%)为碳源滚管培养,获得了以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培养物。用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sp固定化,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总产气量相似,但两者的产气特性有明显不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迟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产气集中,在产气的6天中,平均日产气量30.88mL甲烷,最高产气量可达2.80mL甲烷/h,在产气高峰两天中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66.0%。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平稳,平均日产气量为8.91mL甲烷。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在固定介质中多呈较大包囊存在,包囊直径30~50μm。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81 ) [HTML 0KB] [ PDF 1090KB] ( 957 )
0 孟紫强
应用32P-后标记技术对苯醌和氢醌处理人血淋巴细胞形成DNA加合物的研究
应用核酸酶P1促进的32P-后标记技术对苯醌和氢醌处理人血淋巴细胞后形成的DNA加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血淋巴细胞被苯醌和氢醌处理24h之后,均形成了一种DNA加合物。两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人血淋巴细胞每107核苷酸中有0.01~10个核苷酸形成加合物。为了达到同等DNA加合物水平,氢醌比苯醌需要更高的浓度。小牛胸腺DNA与苯醌、氢醌反应可生成5种DNA加合物。用苯醌或氢醌处理淋巴细胞所形成的加合物种类与上述纯DNA与苯醌,氢醌形成的5种加合物在双向薄层层折图谱上完全不相符合。这些结果意味着苯醌、氢醌与DNA的加合作用在细胞内存在着修饰机制。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62 ) [HTML 0KB] [ PDF 1172KB] ( 1104 )
0 张贵生;蔡昆;杨玉杰
无污染稳定配体铬载体试剂研究——盐酸甲胺三氧化铬/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应用
研究了盐酸甲胺三氧化铬/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该试剂制备简单,其制备过程和应用于氧化过程中均不产生含铬废液,并且性质稳定、易贮存,对醇类的氧化高收率地得到相应的羰基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提纯方便。实验结果为铬(VI)氧化剂用于清洁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41 ) [HTML 0KB] [ PDF 735KB] ( 898 )
0 吴锡福;陈红英
水解-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的研讨
通过对水解-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以探求降低曝气池、水解池高度的可能性;同时对载体的沉降规律作动力学分析,建立载体免于流失的出流控制流速方程式,为设计运转提出理论依据。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20 ) [HTML 0KB] [ PDF 772KB] ( 878 )
0 高宝玉;李翠平;于慧;岳钦艳
PSAA水溶液中铝形态分布研究
PSAA是一种含有铝离子的聚硅酸絮凝剂。本文用27Al-NMR法和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SAA水溶液中铝的形态分布情况,考察了SiO2/Al3+摩尔比,温度及稀释作用对铝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SAA水溶液中的铝主要是以单核羟铝络合物形式存在,聚硅酸的存在对铝的形态分布影响不大,温度对铝的形态分布无影响,稀释作用对铝的形态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80 ) [HTML 0KB] [ PDF 1014KB] ( 1009 )
0 黄国兰;孙红文;戴树桂
巯基棉预富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丁基锡化合物
建立了巯基棉预富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痕量丁基锡化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巯基棉预富集丁基锡的环境影响因素和解吸方法。三种形态丁基锡均在pH为中性、低盐度时有最佳吸附。三丁基锡和二丁基锡在所研究水体的预富集测定中均有较佳回收率(92.5%~100.8%)。另外,对巯基棉吸附三种形态丁基锡的动力学特征做了研究。
1997 Vol. 17 (3):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046KB] ( 110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