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分析了2016年中国338城市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年污染季节(5月至10月)的REOF分析结果,确定出10个具有明显同比变化的区域,不同区域间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彼此独立,受到当地地形因素、气象条件、光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10个区域中,除华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外其他地区2014年至2016年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O3-8h)均呈上升趋势.臭氧分区受到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较大,显示出地形和地貌对臭氧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影响.黄淮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3个人口稠密区域臭氧浓度较高,应该作为臭氧污染控制战略的重点区域.
利用2013~2014年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天津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波长指数(α)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地区AOD440nm和AOD500nm均值分别为0.99±0.34和0.87±0.30,波长500nm下AOD月均最高值为1.41±0.79,出现在2013年6月,最低值为0.49±0.92,出现在2013年11月.AOD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受沙尘天气影响,α最低(0.85±0.32),夏季受高温天气条件影响,新生小粒子占比较多,α最高(1.16±0.29),根据α分布特点,影响天津地区的主要气溶胶类型为城市-工业气溶胶.造成春季AOD高值(AOD≥2)情况出现是受粗、细模态气溶胶粒子共同影响,夏季AOD高值出现主要是受细模态粒子影响,同时细粒子吸湿增长特性对AOD增长有较大影响.冬季AOD高值出现同样主要受细模态气溶胶粒子影响,其气溶胶粒子粒径高于夏季.对比沙尘、霾及非污染天气条件下AOD和α的差别,发现霾天气下AOD和α最高,分别为1.41±0.68和1.17±0.29,沙尘天气下AOD为0.99±0.62,α最低,为0.55±0.22.非污染天气下AOD最低,为0.53±0.46.不同天气条件下,随AOD增长α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征.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4年10月27日珠江三角洲一次高浓度PM2.5与O3复合污染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污染发生时,珠三角受中高层高压脊和低层高压系统搭配形成的静稳天气控制,扩散条件不利.在地面偏东风影响下,主要的污染区域为珠三角西部地区(包括肇庆南部、佛山以及江门北部).数值模式的结果表明,肇庆南部和江门北部的高臭氧浓度源自气相化学过程,佛山的高臭氧浓度则来源于物理过程.高臭氧浓度区属于VOCs控制区,中心城区输送的人为源VOCs和江门本地排放的生物源VOCs促进了臭氧生成.高PM2.5浓度是由较高的起始浓度加上SO2和NO2的高转化率使二次无机盐大量生成造成的,其中硫酸盐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局地生成,而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则受区域输送影响较大.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5年秋季对南京北郊大气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选取了4类主要颗粒:富元素碳颗粒(EC)、富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和富金属颗粒(Metal),占总颗粒数的比例分别为29.39%,9.53%,26.55%,8.54%.分析了不同天气下4类颗粒的粒子数和粒径分布的变化,采用后向轨迹模型和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得到了各类颗粒的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清洁、清洁降雨、污染、污染降雨,4类天气采集到的颗粒物平均数分别约为2900,1300,6450,5950h-1.污染天气下,EC和Metal颗粒对当地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增大,各类颗粒的粒子数均大幅上升,并且除了OC颗粒,其他类颗粒粒径普遍向大粒径段偏移.强降水对各类颗粒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大粒径段颗粒数下降最显著,但在污染降雨天气下,降水清除作用不明显,且对各类颗粒的清除作用存在粒径差异.不同来源气团携带的细颗粒物数量与类别存在差异,总体上海洋气团比内陆气团更清洁,气团经过陆地时会显著受到当地排放源的影响.细颗粒物的高贡献源区主要在本地及西南侧的安徽马鞍山一带,各类颗粒物的强潜在源区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气团72h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对北京上甸子站2010~2014年瓶采样样品大气CH4进行污染/非污染数据筛分.结果表明约42%的数据筛分为污染数据,剩余数据则被认为是未受局地源汇污染、混合较为均匀的本底数据.基于这些本底数据对上甸子站大气CH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甸子站大气CH4本底浓度从1884.0×10-9(2010年)增长到1916.4×10-9(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8.5×10-9/a.其季节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平均状况类似,冬春季高、夏秋季低,高值出现在1~2月,低值出现在6~7月,季节振幅达32.8×10-9,主要与·OH自由基浓度季节变化有关.此外,CH4本底浓度年均值及平均季节变化月均值均高于同纬度带海洋边界层水平及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量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和棉花中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亚热带地区8个省分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2、NOx、CxHy和PM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59.55,1234.96,1.88,31.27,7.62g/kg.其中,各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最高的农作物依次是棉花(172.40g/kg)、豆类(1348.77g/kg)、油菜(4.08g/kg)、水稻(66.78g/kg)和豆类(10.15g/kg).2005-2014年,我国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总量分别为1221.281Mt和261.729Mt;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为40890.56,324104.01,370.79,1429.36,1835.94kt.其中,水稻秸秆燃烧所排放NOx占研究区域总排放量的60%左右,对其余污染物的贡献率均在75%以上;小麦和棉花对各类污染物的贡献程度均不足5%.此外,各污染物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存在差异.浙江、福建和贵州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和江西呈上升趋势.
以珠三角某化工园区为对象,利用监测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结合计算了园区内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编制了分物种的VOCs排放清单,并利用该清单估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析了该园区VOCs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园区VOCs排放总量为9118.61t,单个企业排放量为2.98~4176.97t不等,园区内共监测到58种VOCs物种,排放量前3位的物种为乙二醇、丙酸甲酯和二甲苯,3者占园区VOCs排放总量的52.3%.该园区OFP总量为27733.42t,其中贡献量最大的企业为ZR储运,占该园区OFP总量的45.90%.园区内对OFP贡献最大的前10物种是二甲苯、乙二醇、甲苯、2-丙基-1-戊醇、癸醛、三甲苯、辛醇、丙酸甲酯、壬醛、和2,4-二甲苯酚,对OFP的贡献达到94.11%.园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总量为11187.41×10-2t,其中贡献量最大的企业仍为ZR储运,占园区SOA生成潜势总量的37.25%.园区内对SOA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前10物种有二甲苯、甲苯、2,4-二甲苯酚、乙苯、三甲苯、叔丁苯、异丙苯、仲丁苯、甲基叔丁基醚和二十烷,SOA生成潜势的贡献为98.93%.利用VOCs排放清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法以及气溶胶生成系数(FAC)计算法估算区域OFP和SOA生成潜势有助于精确了解区域的污染情况,对于制定相应的VOCs减排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评估重庆市"十二五"SO2和NOx总量控制对降低酸沉降的效果,利用重庆铁山坪2011~2016年的穿透水的观测数据进行硫沉降和氮沉降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硫沉降下降效果显著,而氮沉降的下降尚不明显.2016年重庆铁山坪的穿透水中硫沉降为2.34kmolc/(hm2·a),与2011年的6.70kmolc/(hm2·a)相比有大幅下降;而2016年氮沉降为2.11kmolc/(hm2·a),与2011年的2.41kmolc/(hm2·a)相当.重庆地区的酸沉降整体上有所下降,但是氮沉降的控制仍需加强.
2015年6月1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织了一次激光雷达水平扫描观测实验,并通过动态阈值法提取了区域散布污染源的位置及传输路径.结果显示,近地面气溶胶空间分布不均匀,强排放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水平传输距离可达4km.水平扫描观测模式不受地表类型影响,可以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近地面气溶胶空间分布.不同高度角的测试观测表明,应尽量将观测点设置在区域高点并采用水平方式开展扫描.在污染区域提取环节,可利用代表区域本底大气的能见度来确定消光系数动态阈值,增强对于相对污染程度特征的提取效果.
通过中国知网、ISI 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检索1995~2015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大气重金属元素沉降的文献,分析研究我国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时空变化,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特征及时空变化.文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大气降尘中Cu、Zn、Pb、Cr、Cd、As、Ni、Hg的均值或中位值含量均超过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值,超标倍数分别为3.0、7.4、7.9、1.1、16.5、1.5、1.2、2.3倍;我国大气降水中Pb、Hg含量的均值或中位值超过我国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与1995~2005年相比,2006~2015年我国大气降尘中Pb、Cr、Cd、As、Mn、Ni均值或中位值含量降低了32%~50%;我国南方大气降尘中Cu、Zn、Pb、Cr、Cd、Ni和Hg的平均含量较北方高出60.9%、44.2%、137.5%、34.2%、68.0%、7.3%和25.0%,而As和Mn则低于北方;我国大气干湿沉降中Cu、Zn、Pb、Cr、Cd、As、Mn、Ni、Hg的年沉降通量均值或中位值分别为(10.99±14.74),(78.87±313.23),(21.81±64.53),(10.38±48.10),(0.37±1.84),(2.54±3.85),(48.00±193.40),(4.79±13.56),(0.04±0.16) mg/(m2·a);与1995~2005年相比,2006~2015年我国大气干湿沉降中Cu、Zn、Pb、Cr、Mn的沉降通量均值或中位值分别高出了11.6%、37.3%、39.1%、95.9%、117.6%,As、Ni、Hg的沉降通量均值或中位值分别降低了41.0%、21.8%、50.0%;我国北方Cu、Zn、Cr、As、Mn、Ni的沉降通量均值或中位值较南方高出42.6%、16.3%、96.8%、130.5%、307.1%、124.2%,而南方的Pb、Cd沉降通量均值或中位值高出北方22.9%、30.3%.在控制土壤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污染源时应优先针对Cd、Pb、Hg采取措施.
为了明确炼焦过程生成飞灰中含碳组分的污染特征,采集了山西省3座典型焦化厂的飞灰样品,利用碳元素分析仪对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组分进行测试,研究了EC/OC比值及排放因子.结果表明:炼焦飞灰中OC、E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03×102~4.34×102mg/g、3.25×102~3.74×102mg/g,均值分别为4.20×102,3.52×102mg/g,飞灰中OC浓度均高于EC;不同焦化厂排放飞灰中EC/OC比值接近,范围在0.80~0.88之间,均值为0.84,煤焦化过程中EC/TC比值明显大于工业燃煤,且炼焦飞灰中EC含量高于烟气;炼焦过程OC、EC的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2970~3205g/t和2395~2756g/t,均值分别为3100,2596g/t.根据排放因子估算2016年山西省机械炼焦生成飞灰中OC、EC排放量分别为253725.1,212467.7t.
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研究某加装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DOC+CDPF)的柴油公交车长期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B5时,整车常规气态物和颗粒物排放性能随行驶里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行驶里程的增加,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颗粒物质量(PM)减排率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THC减排率在行驶里程达到2.5×104km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降低趋势,至8×104km时THC减排率较DOC+CDPF初装时减少41.05%,CO和PM减排率在行驶里程到达3.5×104km之前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降低趋势,至8×104km时CO和PM减排率较DOC+CDPF初装时分别减少20.24%和11.74%;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数量(PN)减排率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在行驶里程8×104km处,NOx和PN减排率较DOC+CDPF初装时分别降低33.83%和10.35%.B5生物柴油公交车在行驶里程到达8×104km左右时,污染物的减排率明显降低,需对DOC+CDPF后处理装置进行保养,以延长其工作寿命.
以污泥中磷酸铁(FePO4)沉淀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Na2S投加量以及温度对FePO4释磷的影响,分析了在厌氧条件下Na2S投加量对含FePO4污泥释磷以及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中Na2S投加量越大,磷释放率越高,当S/Fe摩尔比为5:1及以上时,FePO4释磷率可以达到100%,温度主要影响反应的速率;在含FePO4混合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投加Na2S可促进释磷,且FePO4释磷率随着Na2S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S/Fe摩尔比为分别为1:1、3:1、5:1时,FePO4释磷率分别为60%、93%和100%,相较于未投加Na2S的污泥释磷率提高了26%、59%和73%;此外,投加Na2S还可以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投加量为S/Fe=3:1时,厌氧发酵7d后产酸量最大,是不投加Na2S时污泥产酸量的4.3倍,但投加Na2S对产甲烷不利.
将颗粒污泥引入结晶除磷过程,开发了羟基磷酸钙联合生物介质结晶除磷新工艺.运用自主设计的除磷反应器,考察了pH值、Ca/P、HRT对工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对含磷浓度为30mg/L的模拟废水,优化工艺参数为pH=12、Ca/P=3.34(摩尔比)、HRT=60min,除磷率为99.81%,出水磷浓度低至0.057mg/L.采用优化工艺参数,该工艺对猪场废水的除磷率为85.85%,出水磷浓度为4.67mg/L.磷元素在除磷产物中得到富集,尤其在反应器顶部、中部,除磷产物中磷含量达到37.68%和36.57%(以P2O5计),且主要以羟基磷酸钙形态存在,达到优质磷矿石标准,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
在污水处理厂进行CANON工艺的小试研究,试验比较了2种自养脱氮(CANON)滤柱的启动策略:R1全部装填成熟的厌氧氨氧化填料,接种亚硝化絮状污泥启动CANON生物滤柱;R2按2:1的质量比混合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填料后直接装填启动.R1和R2进水均为污水处理厂A/O工艺出水,水温15~21℃,氨氮浓度为35~55mg/L.R1和R2分别用37d和19d使氨氮去除率稳定在95%左右.运行100d后,反应器出水几乎不含氨氮,但由于硝化细菌(NOB)的增殖,R1和R2最大出水总氮为15.8,12.1mg/L.R1中NOB过量增殖更为严重,而R2出水长期满足了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混合滤料的启动策略减少了2/3厌氧氨氧化滤料的使用量,加速了反应器的启动,更好地抑制了硝化作用,实现氮素长期排放达标.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2/O-MBBR)组成的双污泥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通过投加乙酸钠调节进水碳氮比(C/N),考察系统中有机物的转化利用和代谢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N在3.11~6.09范围内波动时,系统均可实现COD的高效去除,最大去除率可达83.85%;但是从VFA和PHAs的转化利用角度,进水C/N不宜超过5.42.此外,碳平衡分析结果也表明,当进水C/N小于5.42时,A2/O反应器去除的COD百分比最高可达70.10%,MBBR反应器氧化的COD仅占4.32%~5.89%,低C/N条件下碳源的高效利用是促进菌群优化以及提高脱氮除磷效率的关键所在.溶解性碳源组分分布及三维荧光特性的结果显示,尽管系统沿程COD浓度变化不大,但蛋白质和多糖之间存在着转化,且类蛋白物质占主导地位.
在水厂,以中试模拟滤柱开展了高铁锰氨氮(8~10℃,TFe 6~14mg/L,Mn 0.8~1.5mg/L,NH4+-N 2.0~3.0mg/L)地下水净化试验及氧化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一级曝气+一级过滤、一级曝气+两级过滤工艺均由于溶解氧(DO)不足,对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失败;曝气生物滤池由于曝气对水流造成紊动,净化效果最差;曝气生物滤池+两级过滤工艺可实现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但是运行滤速仅有6.0m/h;两级曝气+两级过滤工艺净化效果最优,可实现高铁锰、氨氮地下水(8~10℃,TFe 17.66mg/L,Mn 1.71mg/L,NH4+-N 3.37mg/L)净化,一级和二级滤速分别可达13.25m/h和12.75m/h,且在低温下亦适用,可实现低温高铁高锰高氨氮(5~6℃,TFe 9.72mg/L,Mn 3.29mg/L,NH4+-N 3.44mg/L)地下水的净化,一级和二级极限滤速分别为10.0m/h和8.0m/h.氧化动力学分析表明,铁氧化去除遵循一级化学氧化动力学规律,其氧化动力学常数为(1.02~1.18)×10.氨氮和锰的去除均遵循零级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其氧化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15~0.83)×10-1和(0.31~1.20)×10-1.除铁除锰生物滤池中,铁的氧化去除速率最快,优先完成去除,锰和氨氮完成氧化去除的先后顺序受基质浓度大小影响较大.
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掺铜有序介孔碳复合催化剂(Cu-OMC),开展了Cu-OMC活化过硫酸氢钾(PMS)氧化降解双酚A研究.研究结果显示,Cu-OMC可高效活化PMS进而有效降解双酚A,在催化剂投加量0.1g/L、PMS浓度0.5mmol/L的反应条件下,60min内对20mg/L的双酚A去除率可达91%.在pH=3~11范围内,双酚A均可有效降解,阴离子(Cl-、SO42-、HCO3-和PO43-)的存在对双酚A降解影响较小.利用自由基猝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在双酚A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探讨KMnO4氧化降解溴酚过程中溴代聚合产物的生成机理,利用三重四级杆串联线性离子阱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MS)对KMnO4氧化降解2-溴酚的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溴的天然同位素特性,建立了LC-MS/MS-PIS (m/z 79和81)子找母质谱扫描方法测定溴代有机物,测得KMnO4氧化降解2-溴酚的主要产物为4个质量数相同,341/343(m/z 79)和343/345(m/z 81),且分子结构中含有2个溴的氧化耦合产物,同位素丰度比为1:1.推测4个溴代聚合产物为同分异构体,由2-溴酚氧自由基通过C-C和C-O耦合产生,其中,C-C耦合的聚合产物先出峰,C-O耦合的聚合产物后出峰.2-溴酚氧自由基发生氧化耦合反应,理论上产生的8个溴代聚合产物并没有全部被检测到,主要是由于酚氧自由基的氧化耦合速率不同,导致聚合产物的形成产率不同.
二-甲基异莰醇(2-MIB)是一种由蓝绿藻以及放线菌等微生物产生,具有桥环结构的饱和叔醇,在水中具有令人厌恶的土霉味,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对其氧化降解.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生成羟基自由基(·OH),对2-MIB进行氧化降解,确定了其氧化剂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关系,并利用GC-MS对2-MIB氧化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分析,推断其氧化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150,300ng/L的2-MIB,分别投加总氧化剂TRO 1.8,2.3mg/L,接触反应6s去除率分别为96%和97.6%,处理后残余浓度低于10ng/L (低于人类嗅阈值).在2-MIB水样中加入·OH淬灭剂叔丁醇(TBA)后,2-MIB的去除效果明显降低,证明氧化降解2-MIB的主要为·OH.另外通过对氧化降解过程中间产物分析表明,·OH能破坏2-MIB的桥环结构,并最终矿化生成CO2和H2O.
以天冬氨酸为前体物,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LLE-GC)的方法检测消毒副产物二溴乙腈(DBAN),研究了其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酸性较强时,DBAN的生成量很少,在酸性较弱时(pH=6~7),DBAN的生成量随pH值增大而迅速增多,而在碱性条件下,DBAN的生成量又会逐渐减小.在10~30℃条件下,温度对DBAN生成的影响并不大.溴离子浓度是形成DBAN的重要影响因素,DBAN的生成量随着溴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多.天冬氨酸经取代、脱羧、氧化等8个步骤,最终形成DBAN.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超声溶胞过程中释放的溶解性有机物(DOM)作为淋洗剂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分别研究了DOM在不同浓度、pH值、震荡时间以及淋洗次数下对Cd和As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淋洗对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DOM淋洗对污泥中Cd和As形态的改变.研究表明,在DOM浓度为1200mg/L、pH值为6.0、淋洗时间为24h、液固比40:1的最优条件下,单次淋洗后Cd和As的去除率分别为36.12%和23.75%,3次淋洗后Cd和As的去除率可达62.35%和39.45%.3次淋洗后污泥中的有机物和总氮含量升高,然而总磷、总钾含量以及pH值降低,污泥中Cd和As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有效态比例明显降低.
筛选出多种无机药剂和有机药剂对江苏某地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进行稳定化处理,在考察不同药剂对飞灰中重金属固定效果的同时,重点关注了药剂处理后飞灰体系的矿物学特性,分析了飞灰中Pb、Cr、Cd等重金属在矿物相和非矿物相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无机药剂中磷酸可显著降低Pb浸出浓度,从97.55mg/L降到2.16mg/L;有机药剂中聚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等3种药剂在2%~3%的药剂添加量下,Pb、Zn等重金属浸出浓度显著降低.原灰中Pb和Cd主要分布在矿物相中,Cu、Cr和Zn主要分布在非矿物相中.无机药剂和有机药剂的添加会造成飞灰基体的溶解,可溶性离子移动和二次矿物的生成.螯合处理后,飞灰中非矿相含量从14.41%增加至21.52%,非矿物相中的Cr含量降低可能由于在螯合反应过程中转移至铬酸盐矿物相中,矿物中Cd含量显著增加可能由于螯合处理生成了含Cd沉淀矿物.螯合处理前后重金属在矿物中分布行为相似,Cr、Zn和Pb主要赋存于方解石中,Cr、Cu主要赋存于赤铁矿中.
将汞同位素示踪剂199Hg2+(土壤背景含量的80%)加入不同盐分和盐度处理的盐渍化土壤中,利用多重标记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盐分累积对外源汞在土壤中甲基化的影响.盐分种类为NaCl和Na2SO4,设置的盐度梯度为7个,添加质量分数为0%~5%.结果表明,外源199Hg2+加入土壤后,在培养期间,土壤中CH3199Hg+生成量变化趋势总体呈S型曲线,表现出迟缓-最大速率-稳定3个阶段,用Logistic方程可以理想拟合盐处理下外源汞添加入土壤后生成甲基汞的动力学过程.在未添加盐分处理的对照土壤中,甲基汞最大生成量为0.698 μg/kg,最大甲基化速率为0.217 μg/(kg·d).NaCl处理下,随着盐度的增长,外源Hg进入土壤后汞甲基化程度总体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0.2%~0.6%盐度下,甲基化程度显著提高,0.4%盐度下最高,最大生成量和最大甲基化速率分别达到3.589 μg/kg和0.415 μg/(kg·d).盐度在1%~2%时汞甲基化程度与对照比较接近,高盐度(5%)对汞甲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Na2SO4处理下,当盐度水平超过0.2%时,会显著抑制外源汞加入土壤后甲基汞的生成.
为了探究外源生物炭输入量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Biolog-ECO检测法,分析了不同量生物炭输入下,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C源代谢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生物炭的输入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C源代谢活性,当输入量≥40t/hm2时,达到显著水平;对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C源代谢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外源生物炭的输入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C源的利用能力;对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C源的能力无显著影响;有机碳是影响微生物C源代谢活性的主要因素,40t/hm2生物炭是供试土壤适宜的输入量.
通过湿法提取铅污染土壤中的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重金属形态连续提取的BCR方法,研究不同粒径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矿物组成、形态分布与化学活性、迁移累积特征、生态健康风险等.结果表明,铅污染土壤中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少,总有机碳和重金属含量升高,其累积因子、活性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也相对增大,特别是重金属铅的可氧化态含量显著升高.而可交换态重金属Cr、Cu、Zn则在大粒径组分中的含量较高.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来看,铅污染土壤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细颗粒组分中,具有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在粒径特别小的纳米级天然细粘粒组分中重金属Pb和Cu具有更大的累积因子、活性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铅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与治理.
为分析钢铁烧结机排放二噁英沉降对土壤污染的影响,根据2016年河北某钢铁厂烧结机头二噁英排放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等,建立了基于CALPUFF数值模型的钢铁烧结机排放二噁英类污染物沉降土壤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该企业烧结机二噁英毒性当量为0.017~0.025ng-TEQ/Nm3,排放因子为0.044~0.081μg-TEQ/t,3个土壤监测点二噁英浓度结果为0.82~2.4ng/kg,采用CALPUFF模式模拟烧结机二噁英对土壤监测点沉降量结果为1.46~3.44ng/kg,模拟结果与周边土壤监测点实测趋势一致.
基于徐州市3块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复垦时间分别为2015、2010和2001年)的土壤样本,采用Illumina PE250测序方法测定微生物群落组分,以未受采煤塌陷影响区的土壤样本为对照地,对比分析充填复垦区细菌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地相比,复垦土壤在各个分类水平的细菌种类数量减少,群落多样性降低.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复垦地与对照地的贴近度越高.(2)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是复垦土壤中门水平的优势菌,厚壁菌门在复垦土壤中优势地位上升,有从20~40cm土层向0~20cm土层转移的趋势.(3)芽孢杆菌纲在纲水平占绝对优势,在复垦土壤0~20cm土层中的数量多于对照土壤,在复垦土壤20~40cm土层的数量随年限增加而减少.(4)乳杆菌目、芽孢杆菌目在目水平是优势菌,除硫单胞菌目对重金属污染修复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复垦土壤的0~20cm土层中的数量比正常农田土壤少74.81%~99.59%.(5)芽孢杆菌科、肠球菌科、链球菌科是科水平的优势菌,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是属水平的优势菌,芽孢杆菌属-JH7、屎肠球菌、乳球菌属-piscium是种水平的优势菌,3大类在复垦土壤中的数量比例大于正常农田,且在0~20cm土层中的差别更明显,在复垦土壤的20~40cm土层的数量随年限增加而减少.(6)脱氢酶活性与厚壁菌门下的多种细菌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门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γ-变形菌纲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优势菌群的类型没有变化,但是数量结构在变化.厚壁菌门在缺水和极端环境下适合生长,变形菌门有助于土壤氮素以及能量的循环.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调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缩短土壤恢复年限.
从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BBR (Bacillus Bacteria Bioreactor)中试设备的活性污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JQ1004,利用16S rDNA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其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在好氧条件下,以丁二酸钠为碳源,分别以氨氮和硝酸盐氮为氮源,研究其脱氮特性,发现该菌株在33h时氨氮去除率达到99.45%,COD去除率达到92.54%;在34h时,硝酸盐氮去除率达到84.42%,而COD去除率达到93.11%.另外通过研究发现,与降解氨氮相比,菌株JQ1004在降解硝酸盐氮时需要更高的C/N.利用Compertz模型对其脱氮特性进行拟合发现,菌株对氨氮的最大降解速率明显高于降解硝酸盐氮的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Rm=7.93mg/(L·h)和Rm=4.08mg/(L·h).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优化其脱氮条件,得到最佳脱氮条件为:pH=7.33;温度=31.80℃;转速=154.54r/min;C/N=7.76.
在辽河口湿地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耐盐柴油高效降解菌株L7,经过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L7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该菌株能够以柴油、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十九烷、二十烷和二十二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柴油无机盐培养基中,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0,菌株L7在pH 6.0~9.0,盐度范围为3%以内都可以生长.与其他的菌株相比较,菌株L7在柴油中生长更加迅速,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4d后菌株的OD600nm就可以达到4.0,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培养5d后,柴油的降解效率为61.5%.通过对菌株L7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在基因组上找到一个烷烃羟化酶基因alkB,将基因克隆到pME6032质粒上,并电转至不依赖柴油生长的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含有该质粒的KT2440菌株能够在柴油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GC-MS检测确定了菌株L7及其alkB基因对饱和烷烃的降解能力.推测菌株L7中烷烃降解途径为末端氧化途径,是由烷烃羟化酶催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醇,最终通过β-氧化反应实现完全矿化.
基于2013年夏、秋季和2014年春季黄渤海海域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温度、盐度、pH值、溶解无机氮、硅酸盐、磷酸盐).结果表明:2013年夏、秋季和2014年春季,黄渤海海水中叶绿素a含量范围分别是0.918~9.287,1.477~6.435,1.837~5.966 μg/L,平均浓度分别为3.527,3.467,3.524 μg/L;夏季和春季叶绿素a含量略高,秋季叶绿素a含量最低且变化范围较小;渤海海域叶绿素a分布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其分布基本呈近岸高、中部海域低的分布趋势;将水质参数作为自变量输入支持向量机(SVM)中,GA-SVM算法拟合效果(R2>0.9)和精确度(MSE<0.01)较好,不同水质参数对海水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相对重要性具有季节差异,夏季,对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是磷酸盐和温度;秋季,对于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是硅酸盐和盐度;春季,对于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的是盐度和溶解无机氮.所有调查季节,对于海水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重要的是盐度和磷酸盐.综合参数影响重要性,表明陆源输入是黄渤海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特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海州湾海洋牧场2016年5月3个站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类型、温度、DO和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因素间存在主次关系,影响NH4+-N交换的因素依次:DO >温度>沉积物类型;影响NO3-+NO2--N交换的因素依次为:沉积物类型 > DO > 温度;影响PO43--P交换的因素依次为:DO > 沉积物类型 > 温度;影响SiO32--Si交换的因素依次为:温度 > pH值.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各项营养盐交换通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模型时,更应着重考虑交互作用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实验得出的沉积物类型、温度、溶解氧和pH值这4种因素对海州湾营养盐交换影响的结果与海州湾往年调查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在调查夏季水华期间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采样点水下光谱的基础上,设计不同色光(红光、蓝光、白光对照)的室内模拟实验,探究色光对微囊藻生长及群体维持的影响.结果显示,采样区域(梅梁湾M1、M2和贡湖湾G1、G2)背景浊度值较高,水下光谱偏向黄红光波段.室内模拟实验显示,微囊藻群体在不同色光下培养24d后,红光组群体粒径高于蓝光组和白光对照组.并且,红光有利于提高微囊藻群体多糖含量(总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糖).不同色光培养单细胞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469)的结果显示,白光对照组的细胞浓度始终最高,其次是红光组,最后是蓝光组.野外监测和室内模拟实验表明,太湖夏季水华期间采样区域偏向黄红光波段的水下光谱有利于微囊藻群体粒径的维持和生长,这是野外群体微囊藻与室内单细胞微囊藻重要的生境差异,可能是微囊藻群体形成和维持的影响因素.
蓝藻水华在生长和衰亡过程中会产生包括微囊藻毒素在内的多种有毒代谢产物,这些毒素可能会随灌溉用水进入农田而对作物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选用微囊藻毒素-LR (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营养生长期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同浓度(0.1,1.0,10.0,100.0,500.0μg/L) MC-LR和不同稀释倍数(0.002,0.02和0.2倍)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强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C-LR对水稻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MC-LR暴露最为敏感,比较来看,考察浓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植物光合作用特性指标影响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甚至表现出一定刺激和促进作用,0.02倍裂解液暴露显著促进植株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此外,高浓度的单一MC-LR和高浓度铜绿微囊藻裂解液都能对水稻叶片超微结构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和MC-LR作用特点不一致,推测是裂解液中其他组分造成微囊藻毒素有效性的改变和毒性的降低.
通过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吸收光谱(UV-vis)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死亡过程中叶、茎腐解释放DOM的特性,进一步揭示草型湖泊中水生植物腐解对水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藻叶比茎腐解地更快,释放出更多的TN、TP,烘干处理减缓了叶和茎中TN的释放(P<0.05),对TP的释放无明显影响(P>0.05).采用平行因子分析法鉴别出叶中含有1种类蛋白质组分C1和2种类腐殖酸组分C2、C3,茎中含有2种类蛋白质C1、C3及2种类腐殖酸组分C2、C4.腐解前期(0~40d) DOM中类蛋白物质占主导地位,且叶与茎中类蛋白质含量比值约为1:1.5,此时水中DO偏低,DOC和NH3-N含量升高,腐解中期(40~60d)类蛋白和类腐殖酸组分共同作用,腐解后期(60~90d)以类腐殖质为主,且叶与茎中类腐殖质含量比值约为1:1,此时电导率、TN和PO4-P含量明显升高,腐解释放DOM可能影响水体的DO和pH值.
为了阐明在不同污染负荷下,水生植物对水体氮、磷、钾等营养盐的削减效果及不同营养水平下的生理响应,选用水质净化力强的漂浮植物水浮莲和水葫芦,探讨其对污水处理厂一级A达标排放尾水中氮、磷、钾的去除效果及此过程中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变化.结果表明,尾水经过总长80m的水浮莲和水葫芦组合配置的净化塘后,水体TN、TP、TK分别由初始的11.97,1.69,8.10mg/L削减至5.23,1.10,4.73mg/L.随着水体营养盐浓度的逐渐降低,水浮莲和水葫芦根冠比均有显著增加,水浮莲茎叶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叶片微黄,而水葫芦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大.2种漂浮植物根系中与氮、磷、钾等营养盐相关的硝酸还原酶(NR)、Na+-K+ATP酶、H+-K+ATP酶均与水体氮、磷、钾浓度负相关,当环境中浓度营养盐浓度较低时,水生植物可通过提高根系中相关酶活性,满足自己对营养的高效吸收与利用.而水浮莲根系的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与水体氮、磷、钾浓度呈正相关.其中水葫芦根系的Na+-K+ATP酶和H+-K+ATP酶相比于初始值分别提高了88.92%和103.20%.
基于水体光学原理,确定了光照衰减系数与透明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描述了氮磷营养盐与藻类之间的转化关系;耦合光因子和盐因子对藻类生长的驱动机制,建立了考虑光盐交互作用的富营养化数学模型.结合2015年4~7月在眉湖开展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与验证.通过正交设计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光盐条件变化对藻类生长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建立的富营养化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光盐条件下藻类的生长趋势;低光照强度下营养盐浓度增加对藻类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营养盐浓度增加相同的倍数时TP浓度变化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作用要比TN浓度变化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作用大;整体上藻类的生长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高于营养盐,受到总磷的影响高于总氮,在设置的情境中光照强度、TP和TN浓度分别为89.6klx、0.168mg/L和2.72mg/L时最利于藻类生长.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HPLC-MS/MS)对太湖及支流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双酚A (BPA)、四溴双酚A (TBBPA)和3种烷基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壬基酚(NP)和BPA是主要检出组分,平均含量分别为29.6ng/L (0~121ng/L)和17.5ng/L (0~55.1ng/L);沉积物中NP的浓度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40ng/g (0~2045ng/g),其次为TBBPA,平均值为81.0ng/g (0~901ng/g),且目标物总含量与沉积物中TOC含量具有正相关性,整体污染趋势表现为太湖支流和北太湖较严重.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太湖及其支流水体中目标物的联合毒性风险熵相对较高,其生态风险不容忽视;另外,5种目标物对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健康风险总EEQt值<1ng E2/L,对于人体健康不具有明显的风险.
采用改进后的GC-μECD方法定量测定了太湖竺山湾及入湖河流(太滆运河、漕桥河、殷村港和社渎港)16个表层沉积物中209种多氯联苯(PCBs)单体浓度,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1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115种多氯联苯单体,ΣPCBs浓度在11.02~84.05ng/g(干重)之间,整体呈现出殷村港 < 漕桥河 < 社渎港 < 太滆运河 < 竺山湾的趋势,平均浓度为26.42ng/g(干重).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平均组成以一氯和二氯联苯为主,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34.26%和23.19%;其次是三到六氯联苯,占比依次为14.86%、6.76%、7.37%、9.61%;七到十氯联苯含量最低,质量百分含量总计仅有3.95%.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表层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污染进行了源解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主要来源于附近泄漏的电容器、变压器油以及油漆、造纸等行业的排放污水,与多氯联苯商业产品Aroclors系列有较大差别.通过毒性当量因子法和加拿大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生态风险进行分析,显示太湖竺山湾及4条入湖河流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为辨析沉积物粒度特征、氮磷含量及上覆水水质3类环境因子,对季节性多泥沙河流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变化的影响,采用T-RFLP技术分析了不同水文时期渭河(陕西段)流域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和蒙特卡罗检验识别了不同时期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水文时期渭河水沙环境差异显著.丰水期沉积物TN含量升高了1~2个数量级,且空间差异明显减小(RSD=17%).沉积物中的氮磷比受上覆水氮磷比影响较大,两者之间在丰水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0.687,P=0.6).渭河干流沉积物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2.02~3.18之间,不同时期的沿程变化特征各异.相对平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渭河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空间差异最大(RSD=37.4%),不同点位优势群落结构组成的Bray-Curtis相似度最低(17.4%).PAT比对表明优势细菌大多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沉积物氮磷含量对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在平水期和枯水期较为直接.上覆水水质对不同水文时期沉积物菌群变化解释度的贡献占比超过60%,对丰水期沉积物微生物环境的影响尤其显著.
利用截止目前最新的全球情景研究结果,对《巴黎协定》提出的2℃和1.5℃目标下全球碳预算的区间进行分析,并比较了碳预算约束下不同排放路径对关键时间点的减排要求、实现排放峰值及碳中和的时间要求和对负排放技术的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2℃目标,1.5℃目标下全球剩余碳预算将缩减一半以上,2020年以后需要立刻快速减排,且到21世纪末更依赖于负排放技术的应用;延迟近期(2030年以前)的减排行动,将会使得2030年以后的碳排放空间被压缩,中长期的减排要求提高,2030~2050年间年均减排率增加约1.2%,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近20a,给未来的低碳转型带来更大困难;全球碳预算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平分配方案分配到各国,其地区分布与公平分配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排放量分配方案对美欧较为有利,而减排量分配方案对中印较为有利.
针对京津冀地区实施天然气和电能驱动空气源热泵(简称:热泵)替代燃煤(散烧煤和锅炉煤)供暖系统的一次能源效率、污染物减排量及经济性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京津冀地区,采用天然气和热泵替代燃煤供暖可使一次能源效率分别上升31%和44%;天然气和热泵供暖都可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天然气供暖可使烟尘、SO2和NOx分别减排7.46,33.26,8.06万t;热泵供暖则分别减排7.48,33.21,9.36万t;热泵供暖的初投资高于天然气供暖,但其年燃料费用远低于天然气供暖;此外,基于烟尘、SO2、NOx 3种污染物减排总量,计算得出天然气供暖改造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较热泵供暖改造高14.2元/kg,综合对比发现,热泵供暖更具优势.
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碳排放网格数据(CHRED),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手段(ESDA)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指标空间格局和聚集特点,通过显著性检验选择空间滞后回归(SLM)和空间误差回归(SEM)方法,揭示城市群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Moran自相关系数为-0.13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聚集趋势明显,Moran自相关系数0.106,二氧化碳排放受到临近区域的影响.人口和经济因素是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城市群极化效应更明显.区域发展的多中心化是大城市病治理的重要导向,同时要注意对区域碳排放溢出热点进行控制,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和低碳化发展,实现区域碳平衡.
基于2005~2014年31个省市25个工业行业的产值和各省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省各行业的综合环境污染影响程度.按各行业在各省污染贡献排名前10位的出现频次,识别中国高、中高、中低和低频次污染行业;按照生产要素将行业归类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探究各区域污染贡献的主导行业类型.研究表明,中国省际间不同行业对该省工业污染的贡献差异明显,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在31个省出现频度最高,需要从全国层面予以重点监控;各省综合污染影响度排名前10的行业对当地污染贡献均超过0.66,需要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劳动、资本密集型工业污染主导的区域应在发展经济同时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实力;技术密集型工业污染主导的区域应加快产业转移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一套集成政策、水量和经济人口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Stella动态模型,以北京市为案例,模拟有无政策干预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以南水北调为主的政策调水使北京市水资源提前20年以上达到安全承载状态,反映出特大城市资源盈缺受人为影响强烈的特点;调水量在16亿m3左右时达到最适点,之后盲目增加调水量收效渐微;干旱年调水贡献更为突出.评价结果可为南北方水资源优化、保障城市水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在高频水质自动监测背景下,建立了基于软测量和水质时间序列异常检测的水体突发污染预警预报技术.假定突发污染事故会引起典型自动监测水质参数变化,采用回归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和在线高频监测水质参数间的线性关系进行软测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短程水质变化,建立基于预测残差的异常判断最小阈值,最终通过有序监督聚类进行水质突变检测从而对突发污染事故进行预警.采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Potomac River流域在线监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和案例分析.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表明:该方法对2倍异常和3倍异常水平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62.7%和92.5%,且随着异常水平的增加准确率增加,通常突发污染事故中特定污染物浓度水平一般明显高于3倍,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较其他突发污染水质预警技术,该技术有效缩短了平均检测时间,为流域污染预警预报和快速应急响应提供了新途径.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