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5年 25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5-04-01

论文
论文
0 樊曙先;樊建凌;郑有飞;王正梅
南京市区与郊区大气PM2.5中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
2002年12月~2003年10月分别在南京城区和市郊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用XRF-9800型荧光分析仪分析,得到17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PM2.5中的元素主要可分为地壳元素和污染元素两大类.研究不同元素在PM2.5中的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以及富集系数,发现南京市大气PM2.5超标率高达100%,超标倍数为0.62~1.83,其中S、Pb、Zn3种污染元素在PM2.5中显著富集,尤其以S元素的富集最为明显,其富集系数在市区均值达6059.1,在市郊均值达1120.2,表现出南京市大气污染煤烟型硫氧化物的特征.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9 ) [HTML 0KB] [ PDF 1439KB] ( 922 )
0 吕森林;邵龙义;吴明红;焦正;JONES T P
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矿物学研究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和扫描电镜技术(SEM/EDX)对北京PM10中的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PM10中的矿物组分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PM10中的矿物组成种类最多;秋季PM10中的矿物种类最少;在夏季PM10中,矿物的种类有所减少,却有新的物种出现,如NH4Cl、K(NH4)Ca(SO4)2?H2O、As2O3SO3等.粘土矿物是北京PM10中含量最高的矿物,石英的含量次之,其他依次为方解石、石膏、长石、白云石以及其他矿物颗粒;北京PM10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复合颗粒,颗粒表面常有S、Cl元素的存在.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30 ) [HTML 0KB] [ PDF 1470KB] ( 1054 )
0 王淑兰;张远航;钟流举;李金龙;于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以2002年源排放清单、气象资料和空气质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CALPUFF模拟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及对排放源现状分析,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内城市之间污染物相互输送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不同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定量给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贡献.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污染相互作用显著,其中广州是最典型的与周边发生显著相互作用的城市之一.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52 ) [HTML 0KB] [ PDF 1589KB] ( 2337 )
0 郝明途;侯万国;屈小辉;刘春博
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的方法改进
在二重源解析技术基础上,改进了扬尘对受体贡献值的计算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扬尘对受体的贡献值在方法改进后有所下降,扬尘与土壤风沙尘对受体的贡献值之和,比方法改进前扬尘对受体的贡献值略低,这与推测结果完全吻合.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58 ) [HTML 0KB] [ PDF 1176KB] ( 1199 )
0 李春梅;胡建信;徐建华;林伟立;赵丽娟
消耗臭氧层物质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预测
采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雨云气象卫星臭氧全球网格资料,从中截取中国大陆主体部分(69.375°E~139.375°E、14.5°N~54.5°N)的数据,分析臭氧柱浓度变化的统计特性.结果表明,1979~1998年,大陆主体上空区域的臭氧柱浓度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柱浓度下降速度较全国水平略快.假定其他缔约国均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前提下,以1980年臭氧柱浓度情形为基准,利用臭氧柱浓度与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与不履行两种情形下,2001~2050年中国上空臭氧柱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履约受控情形下,2050年大陆主体部分上空的臭氧柱浓度将与其1980年的水平相近;不受控情形下,柱浓度将持续下降,2050年整个大陆主体上空绝大部分地区臭氧柱浓度值均低于240DU.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8 ) [HTML 0KB] [ PDF 1311KB] ( 1142 )
0 朱咏莉;吴金水;周卫军;童成立;夏卫生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及影响因素
采用静态箱法对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条件下的稻田CO2总排放通量(Rt)随晚稻生育期进程波动幅度较大,平均值为926.2mg/(m2·h);土壤CO2排放通量(Rs)则波动较小,平均值为285.4mg/(m2·h).二者与气温、不同土层(0,5,10,15cm)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温度系数(Q10)分别为2.33和1.70.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间存在极显著的对数关系.在晚稻整个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净固定碳量为3.85t/hm2.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15 ) [HTML 0KB] [ PDF 1336KB] ( 821 )
0 王如意;何品晶;邵立明;张斌;李国建
渗滤液灌溉对香根草胁迫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s)和渗滤液循环出水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体积浓度渗滤液灌溉对香根草胁迫相关生理指标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小于35%浓度的渗滤液灌溉6个月降低了香根草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和相对膜透性,提高了叶绿素、蛋白质、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叶绿素a/b值,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被激活,丙二醛(MDA)含量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表明低浓度渗滤液灌溉有利于香根草生长.大于35%浓度的渗滤液灌溉,随浓度的增大,香根草叶绿素含量和a/b值明显降低,MDA、H2O2、Pro进一步积累,相对膜透性显著增加,AsA、GSH含量下降,SOD和POD活性受抑制,表明高浓度渗滤液灌溉会造成活性氧产生和抗氧化系统清除之间的失衡,导致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会加重对香根草的胁迫.灌溉6个月较3个月相比,叶绿素含量下降,Pro、MDA积累,表明灌溉时间延长也会导致胁迫加重.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53 ) [HTML 0KB] [ PDF 1831KB] ( 922 )
0 刘晓莉;李红;孟紫强
PM2.5对大鼠心、肺、睾丸的氧化损伤作用
采用气管直接注入染毒法,研究PM2.5对大鼠心、肺和睾丸的氧化损伤作用.染毒后24h观察大鼠心、肺和睾丸抗氧化酶(SOD,CAT,GSH-PX)、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PM2.5染毒后,与对照组相比,肺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LPO)水平的变化最显著,出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变化;睾丸仅高剂量组GSH-Px酶活性和LPO水平出现显著变化;心脏也仅是较高剂量组的LPO水平有显著升高,但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M2.5可对大鼠心、肺、睾丸具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作用.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0 ) [HTML 0KB] [ PDF 1722KB] ( 1008 )
0 戴朝霞;赵劲松;陈振翔;王连生
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建立了105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发光菌、四膜虫、大型蚤和斑马鱼)的毒性QSAR模型.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主要是由2个过程引起,化合物首先穿透细胞膜,然后与机体发生反应.讨论了生物种的种间和种内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生物的脂肪含量有关.化合物分成了3类,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和反应型化合物,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比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毒性要高,反应型化合物毒性最高.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7 ) [HTML 0KB] [ PDF 1346KB] ( 1252 )
0 刘慧;王晓蓉;王为木;于海霞
不同形态锌离子对鲫鱼谷胱甘肽系统的影响
研究了在室内模拟条件下,不同形态锌离子(Zn2+与Zn-EDTA)长期(40d)暴露对鲫鱼(Crucian curatus)肝脏谷胱甘肽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0.10mg/L的Zn2+暴露即能引起鲫鱼肝脏中锌显著积累,明显高于Zn-EDTA暴露试验中的积累量.鲫鱼肝脏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在Zn2+及Zn-EDTA浓度为0.05mg/L(低于渔业水质标准0.10mg/L)时就受到了显著抑制,Zn-EDTA较高浓度(>0.1mg/L)暴露对GR活性的抑制率更大.Zn2+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GSH/GSSG均有抑制作用,且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16 ) [HTML 0KB] [ PDF 1545KB] ( 898 )
0 邓建军;董发勤;李萍;代群威;吴逢春;曾娅莉;何静;蔡媛媛
矿物尘粒与人体正常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
研究了4种天然及4种人工硅酸盐尘粒与人体的正常细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相互作用的机制.测定了矿物粉尘与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作用后的细菌数量、葡萄糖(GLU)消耗量及14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各种粉尘的主要化学组成各不相同,含钙的水泥尘粒以及含镁高的水镁石均能引起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菌数量、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各矿物粉尘均不能引起培养基Ti4+、Pb2+、Zn2+、K+、Na+、Ba2+、P5+浓度的变化,而能引起Mn2+、Ca2+、Mg2+、Si4+、Fe3+、Al3+、Ni3+浓度不同的变化;含Ca2+或Mg2+高的碱性矿物尘粒能促进细菌的生长代谢.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43 ) [HTML 0KB] [ PDF 1206KB] ( 884 )
0 杨琛;傅家谟;盛国英;党志
菲在不同成熟度干酪根上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采用热模拟的方法用云南先锋褐煤制得一组成熟度不同的干酪根,研究其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菲在不同成熟度的干酪根上的吸附与解吸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解吸滞后,并且非线性和解吸滞后程度随着干酪根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其内部结构和性质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1 ) [HTML 0KB] [ PDF 1601KB] ( 792 )
0 赵华章;杨宏伟;蒋展鹏;师绍琪
混凝沉淀过程中铝系混凝剂的形态转化规律
研究了模拟配水中硫酸铝和氯化铝2种传统铝凝聚剂和2种聚合氯化铝(PAC)絮凝剂在混凝过程中的形态转化规律以及原水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对残余铝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浊体系中,投加铝系混凝剂是导致出水余铝升高的主要原因;但在高浊体系中,铝系混凝剂,尤其是聚合铝具有一定的除铝功能;混凝沉淀过程中传统铝凝聚剂的残余铝总量明显高于聚合铝混凝剂的残余铝总量;聚合铝混凝剂的残余铝全部为悬浮态铝,传统铝混凝剂的残余铝中还存在着胶体态铝和溶解态铝.原水浊度和DOC浓度增加,会提高残余铝中胶体态铝和溶解态铝的含量.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0 ) [HTML 0KB] [ PDF 1543KB] ( 1198 )
0 吴双桃;陈少瑾;胡劲召;谢凝子;陈宜菲
零价铁对土壤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还原作用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零价铁在常温常压下还原3种土壤中对硝基苯和间二硝基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基苯类化合物转化为苯胺等化合物,对硝基苯和间二硝基苯2种化合物在黏土中的还原率分别达到91%和90%.不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与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还原率有密切关系,表现为黏土>轻壤土>砂土的规律;中性偏酸的土壤有利于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还原和降解,降解率随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高.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02 ) [HTML 0KB] [ PDF 1302KB] ( 1112 )
0 孙胜玲;王爱勤
铅模板交联壳聚糖对Pb(Ⅱ)的吸附性能
研究了脱乙酰度、粒度和溶液pH值等因素对壳聚糖吸附铅离子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吸附条件为壳聚糖脱乙酰度100%和溶液pH值6.5.在该条件下,壳聚糖与铅离子作用后,用戊二醛交联,然后用盐酸洗脱铅离子,合成了铅交联壳聚糖模板树脂.探讨了交联剂量对交联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铅模板交联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CHO/NH2为0.75:1时合成交联壳聚糖树脂对铅离子有最大吸附量,并且该树脂对铅离子和铜离子有较高的选择性,在酸性条件下不会发生软化和溶解,重复使用性良好.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10 ) [HTML 0KB] [ PDF 1261KB] ( 1037 )
0 王翠华;吴彦;张若兵;李国锋
介质阻挡气液两相放电灭活大肠杆菌
采用双向窄脉冲介质阻挡气液两相放电技术,对大肠杆菌灭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了曝气量、初始含菌量、处理时间、电场强度及电导率与大肠杆菌灭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体灭活率随初始含菌量、电场强度、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较佳的曝气量为0.75m3/h.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5 ) [HTML 0KB] [ PDF 1163KB] ( 985 )
0 于少鹏;孙广友;窦素珍;马玉美;葛惠敏
东平湖水生植物的衰退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调蓄枢纽东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东平湖仅存水生植物18种,覆盖度为51%.简要分析了1979年至今东平湖水生植物的衰退状况及其形成驱动力.根据调水状态下东平湖水环境将会发生的变化,系统探讨了调水工程对东平湖水生植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二期工程物种多样性变化不大,分布面积将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群落总体的断带状分布将更为典型;三期工程物种多样性将明显下降,种群结构趋向单一化,沉水植物仍将成为优势种群.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07 ) [HTML 0KB] [ PDF 1836KB] ( 1122 )
0 李峥;王爱杰;任南琪;王文静;徐岩
基于BPNN模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主导因子分析
采用CSTR型产酸-硫酸盐还原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根据原型试验,利用带动量的自适应学习速率梯度下降算法,建立BPNN模型,预测碳硫比(C/S),硫酸盐负荷率(Ns),pH值和碱度(ALK)4个关键生态因子对硫酸盐去除率(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信息流(IF),分割连接权值(PCW)和偏导数(PaD)3种方法,定量化分析网络各层神经元的连接权值,从而明确了引发微生物群落生态演替全过程的主导因子是C/S.不同的生态因子在生态演替的3个阶段所起的主导作用各不相同.pH值是演替阶段I的主导因子,C/S是演替阶段II的主导因子,Ns是演替阶段III的主导因子.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78 ) [HTML 0KB] [ PDF 1627KB] ( 934 )
0 李永峰;任南琪;杨传平;胡立杰;郑国香
一株高效产氢产酸细菌的鉴定与产氢特性
采用各种厌氧培养技术分离出90余株产氢细菌,并对其中的Rennanqilyf3进行了研究.通过16S rDNA碱基测序和比对证实,该菌株是目前尚未报道过的1个新菌种,并初步确定其细菌学上的分类地位.在培养基中分别配置不同的葡萄糖浓度和不同pH值,于间歇试验条件下测定其产气量和细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菌株Rennanqilyf3在葡萄糖浓度为,15.0g/L时具有最大的细胞生长量0.46g/L,12.0g/L时具有最大产氢量58.6mmol/L;其最佳生长和产氢的pH值为5.5左右.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76 ) [HTML 0KB] [ PDF 1267KB] ( 863 )
0 邱立平;马军
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膜及其微生物种群特征
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稳态运行时反应器内生物膜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和微生物的活性变化特征,分析了生物膜及微生物种群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膜形态、颜色和厚度具有沿水流方向渐变的特点,而生物膜密度则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靠近载体表面部分空隙较大;生物量沿水流方向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生物膜活性变化呈现明显的倒“V”型特点;微生物种群组成多样,食物链长且相互交叉,系统营养结构复杂,高端营养级微生物种群所占比例较高,底物利用范围大,沿水流方向可形成不同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优势群落.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78 ) [HTML 0KB] [ PDF 1568KB] ( 1262 )
0 杨凤林;王芳;张兴文;柳丽芬;齐爱玖;宫正
SBAR中同步脱氮好氧颗粒污泥的菌种特性
采用气提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用分批培养法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具有脱氮作用的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对各菌种进行了鉴别,通过培养过程中对氧气条件的控制,考察了各菌种反硝化生长特性和需氧性.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纯化培养可得到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以及兼性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分离得到的反硝化菌在有氧反硝化条件下能够生长,因此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从侧面体现出好氧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的复杂性.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88 ) [HTML 0KB] [ PDF 1576KB] ( 865 )
0 廖德祥;李小明;曾光明;杨麒;杨国靖
单级SBR生物膜中全程自养脱氮的研究
研究了具有全程自养脱氮作用的生物膜中无机碳源浓度、pH值、溶解氧(DO)对全程自养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HCO3浓度从1.75g/L上升到2.50g/L时,反应体系中的pH值从7.6~8.0上升到8.8左右,氨氮转化率和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急剧下降到53%和48.8%.在进水氨氮负荷为60g/(m3·d)时,最佳DO应控制在0.5~0.7mg/L,此时氨氮转化率达到90%以上.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84 ) [HTML 0KB] [ PDF 1181KB] ( 1131 )
0 吴志超;王志伟;顾国维;俞国平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
对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进行离心分离,考察污泥各组分和膜污染的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理论模型进行变形,推导出阻力的数学模型方程式,并分析了膜通量、膜阻力的变化.同时对混合液悬浮固体进行了颗粒粒径分析,并与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颗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形成阻力占膜总阻力的70%,胶体物质形成阻力占22%,溶解性物质形成阻力占8%.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57 ) [HTML 0KB] [ PDF 1399KB] ( 934 )
0 张代钧;曹琳;严晨敏;龙腾锐
生物膜多基质模型及其对BAF处理合成污水的模拟
将简化的活性污泥模型ASM3与传质反应方程相耦合,建立了生物膜多基质模型(BMSM),在此基础上,运用均相生物膜反应单元概念,导出了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应器一维模型.模型方程表明,出水基质浓度与生物膜表面积相关,与反应器体积无关.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出水水质对大部分动力学参数灵敏度较低,对生物膜参数如表面积、膜厚、活性附着生物量等灵敏度较高.进行了以陶球为滤料的BAF处理合成生活污水实验,测定了生物膜膜厚、生物膜干密度、生物膜面积分别为300μm、45kg/m3、5.65m2.用Matlab语言对BAF的稳态运行进行模拟,考察了COD、NH4+-N、NO3--N沿填料高度浓度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BMSM能较好地模拟BAF的稳态运行.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05 ) [HTML 0KB] [ PDF 1610KB] ( 1302 )
0 吴未红;袁兴中;曾光明;李文卫
电极-生物膜法处理铜酸洗废水
采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用电极-生物膜法对铜酸洗废水进行了直接处理.结果表明,经过铜离子梯度驯化的反硝化微生物可以适应铜离子的存在并有效完成反硝化过程,在最佳工艺条件(电流密度为0.1mA/cm2,C/N为1.07)时,出水中总无机氮(TN)去除率达到98%以上,铜离子浓度<1mg/L,pH值在7左右,且不存在二次污染.电极-生物膜法可同步高效地实现中和、反硝化及铜离子的去除.验证了通过交换电极回收铜的可行性.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10 ) [HTML 0KB] [ PDF 1537KB] ( 940 )
0 穆军;章非娟;黄翔峰;李彦生
含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酸化规律研究
以糖蜜酒精废液为材料,通过梯度稀释和序批式酸化实验,研究了含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般酸化规律.结果表明,糖质废水酸化的挥发酸(VFA)组分以乙酸和丁酸为主要形式;VFA对硫酸盐还原的完全抑制浓度介于23553~35241mg/L(以COD计)之间;VFA对产酸过程的反馈抑制浓度介于35241~37109mg/L之间;不同稀释度废水酸化后的可生化性提高幅度平均为10%.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97 ) [HTML 0KB] [ PDF 1186KB] ( 1132 )
0 叶锦韶;尹华;彭辉;张娜
高效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废水
将菌株(R32)和复合菌群(Fh01)2种生物吸附剂与活性污泥进行复合使用,观察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模拟水样和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吸附剂性能稳定,对进水pH值适应范围广,当pH值为1.0~7.0时,R32对50.0mg/L铬的去除率达71%~86%;当pH值为1.0~5.0时,Fh01对铬的去除率均在60%以上.R32对铬浓度、进水速度、处理时间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Fh01对低浓度含铬废水的处理效率高,当总Cr浓度为5.0~20.0mg/L时,对铬的去除率达100%.R32和Fh01串联曝气处理效果理想,吸附2h后,对总Cr,Cu2+,CODCr浓度分别为78.3,2.29,45.0mg/L的电镀废水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4.0%,99.2%,74.5%.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418 ) [HTML 0KB] [ PDF 1284KB] ( 1142 )
0 金大勇;刘建勇;顾国维
两种挥发性有机酸的浓度比值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研究了废水中2种挥发性脂肪酸(VFAs)丙酸/乙酸的浓度比值对生物除磷(EBPR)的影响.结果表明,突然增加丙酸/乙酸浓度比值,导致短时间内系统生物除磷的效果变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除磷效果明显变好,溶解正磷酸盐(SOP)的去除效率比改变丙酸/乙酸的浓度比值前提高10%左右.进一步研究表明,除磷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的原因主要是SBR2系统较低的二次磷释放量.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35 ) [HTML 0KB] [ PDF 899KB] ( 905 )
0 马勇;彭永臻;王淑莹
A/O工艺硝化与反硝化反应专家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以人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O脱氮工艺氨氮和总氮去除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效果,根据试验结果和调研结果建立了A/O脱氮工艺专家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表明,利用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专家控制系统可快速获得氨氮和总氮去除率降低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实现达标、稳定、高效、低耗的目标.
2005 Vol. 25 (2): 0-0 [摘要] ( 385 ) [HTML 0KB] [ PDF 1558KB] ( 865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