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汞排放趋势,并分析了主要控制措施对该行业大气汞减排的贡献.研究发现,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2030年的最大减排潜力将达到122.3t,比2012年降低82.9%.其中,锌、铅和铜冶炼的大气汞排放量将分别减少77.8t、42.7t和1.8t.为减少大气汞排放,锌冶炼将主要通过完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实现.其中2020年和2030年采用该措施将分别减少51.0t和23.9t的大气汞排放量.铜冶炼主要通过增加再生铜比例实现大气汞减排.2020年和2030年,该措施大气汞减排量分别占铜冶炼总减排量的61.1%和72.5%.2020年前,铅冶炼的大气汞减排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完善协同控制设备实现,将贡献88.8%的总减排量.2020~2030年,铅冶炼通过增加再生铅比例贡献65.3%的总减排量.
在南京10个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附近采集桂花、樟树和雪松树叶,测试其磁性参数和重金属含量,分析监测站大气颗粒物浓度、树叶重金属与磁性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3种树叶中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是Fe、Mn、Cu和Pb,As、Cd和Sb较低.Pb、Cu和Sb在交通密集区含量较高;Ni、Cd和Mn在工业区含量较高;V、Cr和Fe在靠近建筑工地的地区含量较高.V、Fe、As、Pb、Sb和Cr与树叶附尘中磁性矿物具有相似来源.对比3种树叶,雪松更易富集颗粒物,其磁性参数和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同时,雪松树叶附尘中大部分重金属含量与其磁性参数的相关性较高;而桂花树叶的SIRM值与监测站大气颗粒物浓度高低具有较好一致性.常绿树叶的磁性参数有潜力用来评估城市大气污染.
利用下垫面均一的美国最大农业种植区已有高塔CO2浓度观测资料,结合EDGAR的13种不同类型人为化石源CO2通量和CarbonTracker的植被NEE数据,评估了WRF-STILT拉格朗日大气传输模型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WRF-STIL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高塔100m处观测到的CO2浓度强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全年模拟的大气CO2浓度的均方根误差为10.6×10-6,相关系数为0.44(n=7784,P<0.001);生长季(6~9月)观测和模拟的浓度增加值线性拟合斜率为1.08(R=0.52,P<0.001),说明一致性高;截距为7.26×10-6则反映了使用人为化石燃烧的CO2通量的高估或者植被NEE的低估.2008年全年高塔观测到的CO2浓度增加值为4.83×10-6,小于模拟得到化石燃烧贡献的增加量6.61×10-6与植被NEE的贡献值3.23×10-6之和.其中原油生产和提炼以及能源工业分别贡献了化石燃料燃烧总量的2.55×10-6(38.6%)和1.43×10-6(21.6%).而对生长季观测到的强CO2浓度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其模拟的平均日振幅为24.30×10-6;生物质燃烧产生的CO2浓度贡献值为0.06×10-6,相对于植被NEE和化石源的贡献,可以被忽略.该方法可为将来应用高塔衡量气体浓度观测来反演中国区域尺度的温室气体通量提供参考.
采用干绝热曲线法,计算了敦煌地区每日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简称:CBLmax)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尘卷风对大气年沙尘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CBLmax具有非常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呈单峰分布,12月最低,5月最高.年平均高度为2.2km,极端时出现接近6km.热力因素对CBLmax的贡献具有决定性,云量的多寡可影响CBLmax的变化.尘卷风的起沙量对大气年均沙尘气溶胶总量的贡献至少在54.4%以上.
利用MODIS 3km气溶胶产品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细粒子比例(FMF),本文对关中平原气溶胶近15a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气候分析,揭示了大气环境变化中大气颗粒物PM1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关中平原为AOD高值区和FMF低值区.其中,最大值AOD出现在西安及周边地区高达1.06,而FMF主要集中在0.3以下较低水平.伴随关中平原近几年大气气溶胶水平的降低,PM1比重却逐年上升.关中平原AOD年际变化在2001~2011年间为显著上升趋势,2011~2015年间则呈下降趋势;而2001~2015年之间FMF的年际变化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逐年加重的人为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近15a关中地区AOD与FMF区域变化的相互关系表明,大气气溶胶低水平(AOD<0.5)时,伴随FMF上升,AOD显著减小;气溶胶较高水平(AOD>0.5)时,AOD随FMF上升而增大.这表明大气颗粒物PM1对区域清洁和污染大气环境变化均具有显著作用.
总结和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颗粒物采样测试系统及方法,从颗粒物测量原理、采样方法的结构和特点、适用范围、误差来源等角度分析了采样系统的特点及准确性,并结合我国燃煤电厂脱硫塔、湿式静电除尘器出口等位置实际排放情况,提出适用于低浓度、高湿度条件下的超低浓度颗粒物的可靠测试方法.为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浓度的准确测量和环保设备对颗粒物控制效果的运行和评估提供保证.
于2015年春、夏季,在天津市选取4条不同等级道路进行路边空气颗粒物(PM2.5和PM10)采集,并分析其中16种无机元素.结果表明,春季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夏季.路边环境中PM2.5/PM10低于非路边环境中空气颗粒物比值,且次干道和快速路分别在PM2.5和PM10中污染最严重.元素浓度分析显示,PM2.5和PM10中Si、Al、Ca等地壳元素浓度最高,次干道和快速路受人为元素影响较大,外环路所受影响较小;富集因子(PM2.5和PM10)分析结果显示,Pb、Zn、Cu、Sb、Sn和Cd的EF>10,是路边环境中富集程度较高的元素.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PM2.5中各元素富集因子在4条道路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次干道受机动车污染较严重.PM2.5和PM10中因子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异,PM2.5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该区域主要污染源有开放源(土壤尘、扬尘、道路尘及建筑尘)、机动车排放源(尾气和非尾气源)、燃烧源和工业源,其中机动车排放源在人为源污染中占比最高.
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不透水表面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PM2.5质量浓度估算值.以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为城市化指标来分析城市化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从城市、县区尺度探讨城市扩张对PM2.5污染时空分布及演变的影响机制,定量研究二者相互关系;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其ISC从2000年的0.7%增长到2014年的1.5%,而PM2.5浓度从45.7μg/m3飙升到77.3μg/m3.根据2000与2014年的PM2.5浓度差值,把京津冀地区划分为轻度(0~9.9μg/m3)、中度(10~29.9μg/m3)、重度(30~49.9μg/m3)、严重(50~77μg/m3)污染区域,相应的不透水表面增长率分别为43.3%、110.5%、165.5%和208.3%.严重污染区域位于北京-廊坊-天津-唐山(沿高速公路G1)和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沿高速公路G4),伴随着较高的不透水面增长率(208.3%).同时,在2000~2014年期间,京津冀地区ISC空间分布与PM2.5污染空间分布高度一致,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界的东南地区的不透水表面增长率为160.0%,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增长率50%,同时东南地区的PM2.5浓度增长值45.5μg/m3也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17.0μg/m3.此外,把京津冀地区174个乡镇按照其ISC划分为5个级别:松散型(0~4.9%)、轻度紧凑型(5%~9.9%)、紧凑型(10%~14.9%)、密集型(15%~24.9%)、高度密集型(>25%),乡镇数量分别为42、35、52、34、11,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42.7±10.5)、(79.9±11.9)、(95.6±15.4)、(99.1±10.8)、(115.3±9.2) μg/m3.其中松散型乡镇的空气质量较好,而严重雾霾笼罩在高度密集型的乡镇中.结果表明当乡镇ISC为5%和25%时,对区域PM2.5质量浓度带来剧烈的增长.当ISC >5%时,PM2.5浓度发生了激烈增长,其比<5%的乡镇高了87.2%.当ISC >25%时,其PM2.5浓度飙升到(115.3±9.2)μg/m3,大约是<5%乡镇的3倍.结论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对PM2.5污染的加剧带来严重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应该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采用WRF-CMAQ模型,通过研究不同NH3减排情景下PM2.5年均浓度变化情况,定量分析NH3减排对控制PM2.5污染的敏感性.模拟结果表明,NH3减排对全国城市硫酸盐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控制PM2.5及硝酸盐、铵盐的敏感性较强,且随NH3控制力度增加而敏感度上升,PM2.5及硝酸盐、铵盐年均浓度加速下降.当全国NH3减排比例分别为20%、40%、60%、80%和100%时,PM2.5对NH3减排的敏感度分别为0.14、0.16、0.19、0.24和0.30,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分别为2.7%、6.3%、11.3%、19.0%和29.8%.NH3减排对PM2.5浓度影响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对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以及成渝等PM2.5污染较重,NH3排放量大且相对集中的地区,NH3减排对控制PM2.5污染的效果更加明显.
利用太湖北岸地基太阳光度计(CE-318)2005年9月~2016年4月的观测数据,以及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太湖北岸气溶胶年际尺度、季节尺度及逐月的光学特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太湖北岸:1)AOD年均值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累年(2005~2016)均值高达0.776,2005~2012年累年均值为0.842,较全国同一时期AOD均值高63%;2)AOD四季变化分明,夏季(0.920)最高、冬季(0.689)最低、春季(0.788)与秋季(0.788)相近;3)气溶胶α指数逐年增大,年增幅约0.013,表明太湖地区大气污染物颗粒平均粒径逐年减小,非自然源比重持续增加;4)气溶胶α指数季均值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依次为1.320、1.232、1.164、1.098;5)体积谱四季均呈双峰结构,夏冬两季积聚模态粒子与粗模态粒子的体积浓度接近,春季以粗模态粒子为主,秋季以积聚模态粒子为主,6)气溶胶SSA季均值各年四季变化特征相似,累年总体季均值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依次为0.933、0.917、0.900、0.882,但年均值自2007年起呈逐年缓增趋势,年增幅约0.006,表明太湖地区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能力在逐年增大.
在2015年7~11月,选取我国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为观测点,应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干湿季变化、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高浓度O3污染天气以及典型台风天气过程对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南岭森林大气异戊二烯的平均浓度为(0.173±0.171)×10-9,低于国内其它大气背景站.湿季异戊二烯浓度高于干季,分别为(0.261±0.178)×10-9和(0.080±0.089)×10-9.白天(06:00~18:00)异戊二烯浓度[(0.247±0.332)×10-9]远高于夜晚[(0.071±0.129)×10-9],异戊二烯浓度于06:00开始稳步升高,午后14:00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异戊二烯浓度水平与温度呈正指数相关关系,且湿季温度对异戊二烯浓度水平影响更加显著(R2=0.308).O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日均浓度[(0.257±0.128)×10-9]水平普遍高于非O3污染日[(0.158±0.173)×10-9],然而O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光化学降解反应相对更为活跃.对台风"杜鹃"的分析表明,台风天气过程中外来污染气团的输送会导致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显著增加.
对3家锌冶炼回转窑处理浸出渣过程的汞排放特征测试发现,该过程是锌冶炼行业大气汞排放的重要节点.测试冶炼厂浸出渣和燃料在回转窑中的释放率为80.3%~99.3%.烟气除尘过程的脱汞效率为2.3%~7.9%.多膛炉脱氟氯过程的烟尘高温焙烧导致回转窑除尘过程的净脱汞效率大大降低.烟气脱硫系统的脱汞效率为19.0%~58.0%.回转窑尾气的汞排放量,约占浸出渣处理过程总输出汞量的41.6%~87.1%.测试冶炼厂回转窑尾气汞排放浓度为171~1186μg/m3,远超过《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限值(50μg/m3).该尾气中的汞排放主要以气态元素汞排放为主的特征,将增加回转窑大气汞排放控制的难度.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d-Ce/γ-Al2O3系列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对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氮气吸脱附曲线以及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技术对催化剂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和分析.针对焙烧温度、助剂添加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催化剂循环使用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50℃时催化效率最佳,相同催化温度下效率最高相差40%左右,双金属Pd-Ce催化剂较之单金属Pd催化剂有助于提高甲烷催化活性,但催化效果并不明显,经多次循环反应后可明显提高其催化活性,与首次实验相比,催化效率最高相差约50%左右,分析原因可能为催化剂经多次催化反应使催化活性组分PdO与CeO2之间的协同作用加强,提高PdO的分散度并降低催化剂表面吸附氧的脱附能,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以高温(55℃)厌氧消化反应器的污泥为接种泥,以不同比例的牛粪和脱水污泥为基质,通过产甲烷潜力测试实验,对污泥超高温(65℃)厌氧消化系统的启动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污泥超高温(65℃)厌氧消化系统具有其可行性;65℃条件下,由于水解酸化过程加快,易发生VFAs(尤其是乙酸和丙酸)的累积.同时,与中温(37℃)和高温(55℃)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相比,超高温(65℃)系统的产气量虽然较低,但所产沼气中CH4含量明显升高,可以达到79.0%.对系统细菌和古菌进行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超高温(65℃)条件下,反应器中的细菌以Coprothermobacter、Caldicoprobacter、Ruminiclostridium等极端嗜热的蛋白质水解菌和木质纤维素水解菌为主,不同反应器之间细菌种群多样性的差异是由所投加物料的不同造成的;所有反应器的古菌中,嗜热的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thermabactor成为绝对优势菌群,占古菌的比例均超过96%.在超高温反应器(65℃)的启动初期,可适当提高投加基质中牛粪的比例,加快对嗜热产甲烷菌(氢利用型产甲烷菌)的富集,同时避免系统中的VFAs的积累,保证反应器顺利启动.
研究以好氧颗粒污泥为生物载体、小球藻与栅藻为接种微藻,开展了菌藻耦合颗粒化系统构建与解析工作,并考察了选择压关键因子-沉降时间的作用影响.研究结果指出好氧污泥与微藻可形成稳定的耦合颗粒体,沉降时间会影响耦合进度,但其并非耦合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稳态颗粒性质方面,沉降时间差异设定会显著影响耦合颗粒的沉降性能、氮素去除能力、粒径大小及生物柴油产量(P<0.05),但耦合颗粒的微生物表面电荷、关键脂肪酸甲酯组分及磷素去除能力对其作用响应并不显著(P>0.05).蓝藻和真核藻类在颗粒中所占比例约为5%和95%,接种微藻在真核藻类群落中可保持主导地位(相对丰度>98%),但不同沉降时间处置下小球藻和栅藻在颗粒体中相对优势性具有明显区别.
通过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热水解污泥消化液,在不投加任何化学药剂的条件下实现氨氮与总氮的同步去除,通过原水稀释启动或原水直接启动方式均可实现IFAS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系统总氮去除负荷为0.25~0.3kgN/(m3·d),总氮去除率在70%~80%,经臭氧氧化工艺预处理后,IFAS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总氮去除率与去除负荷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系统内AOB主要存在于絮体污泥内,而对溶解氧耐受能力较低的AnAOB则主要分布在生物膜上.
为了探讨化学解偶联剂在实现污泥减量的同时对污泥活性抑制作用,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邻氨基苯酚(oAP)对污泥减量效果、微生物活性以及由于微生物活性的改变对基质(NH4+-N、CODCr)去除变化的影响.分别采用TTC-ETS(氯代三苯基四氮唑脱氢酶)活性、INT-ETS(碘硝基四氮唑脱氢酶)活性、AUR(氨摄取速率)和SOUR(比耗氧速率)4个指标考察污泥活性受oAP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oAP添加量为12mg/L时,平均表观污泥产率Yobs由0.443下降到0.256mgMLSS/mgCOD,污泥减量为42.20%.与有机物去除抑制相比,活性污泥系统对NH4+-N去除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而硝化细菌比异养菌对oAP响应更敏感.因此,NH4+-N去除率比CODCr去除率更能反映出oAP对污泥活性的影响.通过NH4+-N去除率的抑制对比,AUR是最能有效地表征oAP对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微生物抑制作用.通过IC50分析显示,TTC-ETS的活性为35.51mg/L,在所有指标最小,灵敏度最高,是表征oAP抑制污泥活性的最佳指标.
比较4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nMgO,nAl2O3,nTiO2和nFe2O3)对水体P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pH、吸附时间、共存离子等因素对nMgO吸附P的影响,用XRD和XPS分析了nMgO对P的吸附机制,最后通过小青菜盆栽实验法探讨nMgO从养殖废水中吸附回收P的应用潜力.结果发现,在pH 3.0~8.0范围内,nMgO对P的吸附量显著高于nAl2O3、nTiO2和nFe2O3,4种纳米颗粒对P的吸附量分别可达40、31.77、15.93和13.08mg/g.吸附后P的解吸可逆性较差.nMgO对P的吸附能在0.5h内达到吸附平衡,P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体系共存的等量F-、Cl-、NO3-、SO42-、Na+、K+和NH4+离子对nMgO吸附P无显著影响,Mg2+和Ca2+离子对P吸附具有促进作用.nMgO对P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最大吸附量达139.3mg/g.XRD和XPS分析表明,nMgO对P的吸附是伴有静电吸引的以表面络合沉淀反应为主的吸附过程.nMgO能有效地从养殖废水中吸附回收P,吸附P的nMgO作为肥料,能使小青菜干物质量从0.31g/kg土增加到0.96g/kg土.
为了探究采用游离亚硝酸(FNA)实现连续流A2O工艺短程硝化的可行性,考察了不同浓度的FNA对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影响,研究了通过投加FNA对活性污泥进行预处理后A2O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FNA浓度为1.12mgHNO2-N/L时,经过3h的缺氧处理,AOB和NOB的活性分别下降了60%和86%,对NOB有一定的选择性抑菌效应,而投加FNA并对活性污泥进行缺氧处理后的A2O反应器平均出水NH4+-N、NO2--N和NO3--N分别为12.76、1.56和7.82mg/L,亚硝酸盐积累率(NAR)仅为20%左右,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短程硝化.高通量和定量PCR的结果也表明,投加FNA并进行缺氧处理后活性污泥中AOB的种群丰度由2.05×108copies/gVSS下降到了3.96×105copies/gVSS,导致系统的氨氧化过程受到了较大影响.最终Nitrobacter和Nitrospira丰度降低,Nitrotoga占总序列数的1.66%,是造成系统无法通过FNA预处理实现连续流A2O工艺短程硝化的原因.
为研究低温条件下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高盐贫营养含氮废水的启动特性,在系统运行水力停留时间为1h,水温为12~16,℃气水比为2:1(溶解氧控制在3~5mg/L),进水pH值为7.38~8.23,高锰酸盐指数为5.11~9.46mg/L,氨氮为3.27~4.88mg/L的工况条件下,对比考察了接种普通活性污泥和海水底泥沸石BAF处理人工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低温启动规律和微生物种群特性.结果表明,接种海水底泥与普通活性污泥的BAF反应器分别于39和35d完成挂膜启动,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5.7%,出水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0.36、0.17mg/L;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36.5%,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4.96、4.63mg/L.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发现,两座反应器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普通活性污泥、海水底泥及其对应接种种泥的BAF反应器运行稳定一个月后的反冲洗泥样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41、2.63、2.88、2.65;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两种接种方式BAF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及丰度差异逐渐减弱,优势种群趋于一致,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部分耐盐的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种,稳定运行的BAF生物种群以γ-变形菌纲为主.
采用氮掺杂多壁碳纳米管(N-CNT)作为固体活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氧化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结果表明,N-CNT活化PMS降解AO7比颗粒活性炭(GAC)效果好,N-CNT投加量为400mg/L、n(PMS)/n(AO7)为40/1时,反应60min可使AO7的脱色率达到99%;研究了N-CNT活化PMS降解AO7的降解机制,发现N-CNT活化PMS产生的自由基主要是SO4-·,活化场所在N-CNT的表面.在N-CNT/PMS体系中,初始pH值对降解AO7有较大的影响,当pH=3.0时AO7降解效果最好; Cl-、SO42-和CO32-离子对AO7降解都存在一定促进作用,离子浓度越高,AO7降解速率越快.紫外可见光谱、TOC分析表明AO7分子中偶氮键及萘环结构均被破坏,并进一步矿化为CO2和H2O.
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作为添加剂,采用共沉积方式制备新型Ti/PbO2电极,分别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扫描、交流阻抗、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强化寿命等手段对电极性能进行表征,并以酸性红G(ARG)作为目标有机物,考察了添加剂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DTAC改性,电极表层晶相仍为β-PbO2,但电极表面颗粒细化,比表面积增加,析氧过电位由1.845V提升至1.886V,膜阻抗由102.1?/cm2下降至55.7?/cm2.此外,通过ARG电催化降解及强化寿命测试表明,改性后电极的催化性能及稳定性能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对于最优改性电极(PbO2-DTAC(0.5)),电解60min后ARG的脱色率高达86.8%,强化寿命可达到232.5h,是改性前电极寿命的2倍多(96h).
针对二级出水中的一株环丙沙星耐药菌,研究了菌株生长特性和光辐照对其灭活、复活及耐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和利福平均具有耐受性,在环丙沙星存在的条件下,其最大比生长速率由0.63h-1降低到0.51h-1.光辐照对环丙沙星耐药菌的灭活率基本随光照强度和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基本符合零级或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可见光(100/300/500W汞灯和1000W氙灯(>400nm))辐照60min,环丙沙星耐药菌灭活率达到0.25~0.39log.100/300W汞灯和1000W氙灯(>400nm)辐照下环丙沙星耐药菌的变化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灭活速率为10196.43~11345.24CFU/(mL·min),500W汞灯(>400nm)辐照下环丙沙星耐药菌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灭活速率为0.01min-1.可见光+UVA(100/300/500W汞灯和1000W氙灯(>300nm))辐照60min,环丙沙星耐药菌灭活率达到0.30~5.63log.100W汞灯(>300nm)辐照下环丙沙星耐药菌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灭活速率为0.01min-1,300W汞灯(>300nm)辐照下环丙沙星耐药菌的变化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灭活速率为2572.02CFU/(mL·min).未完全灭活的耐药菌存在复活,其48h光、暗复活率达到-3.9%~123.4%.在光辐照过程中,只有1000W可见光+UVA辐照影响环丙沙星耐药菌的耐药性,辐照60min,其抑菌圈直径由11.0mm下降到8.0mm.
选取红平红球菌利用屠宰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以化学调理剂为对比,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作用于污泥的脱水效果,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聚合氯化铝(PAC)与红平红球菌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复配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投加量12g/(kg DS)和pH值7.5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絮凝剂调理后,干污泥含量(DS)和污泥比阻(SRF)分别达到19.8%和4.6×1012m/kg,明显优于Al3(SO3)3和FeCl3作为调理剂时的污泥脱水效果,略劣于PAC和PAM,其中PAC作为污泥调理剂时,DS和SRF分别达到20.1%和4.5×1012m/kg.响应面实验设定的响应值分别为DS和SRF,所拟合的关于DS和SRF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45和0.9776,表明拟合情况良好.根据响应值的分布情况,确定污泥脱水的最佳条件为微生物絮凝剂10.5g/(kg DS)、PAC 12.4g/(kg DS)、pH值7.5,相应DS和SRF分别为24.1%和3.0×1012m/kg.实际工程中,污泥脱水过程的pH值往往不进行调节,在保持原污泥pH值6.4条件下,DS和SRF分别为23.6%和3.2×1012m/kg,污泥脱水效果较单独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或PAC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某水厂,对"两级曝气+两级过滤"生物净化工艺净化低温高铁锰氨氮(5~7.8℃,Fe2+>8.0mg/L,Mn2+>3.0mg/L,NH4+-N>3.0mg/L)地下水过程中,氨氮去除机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一级和二级滤柱分别存在45.22%和35.97%的氮素损失(TNloss),DO实际耗值分别比理论值少24.67%和22.27%.利用DO计量关系证明TNloss过程是耗氧过程,TNloss与TNloss的DO耗值线性相关性较好,R2>0.970.分析表明:TNloss产生于自养脱氮过程,与吸附、生物同化、异养反硝化和锰氧化耦合反硝化机制无关.利用氮素守恒和DO计量关系定量计算,一级和二级滤柱分别有51.40%、40.93%的氨氮由自养脱氮过程去除.生物硝化耦合自养脱氮是氨氮去除的主要途径,且进水氨氮浓度越高,自养脱氮比例越高.
以典型水华藻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四尾栅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高效生成的羟基自由基(·OH)对3种藻进行杀灭.采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和光合活性等生物学方法,确定·OH杀灭的阈值浓度和时间,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当混合藻中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四尾栅藻的初始藻密度分别为19.5×104、21.8×104和4.90×104 cells/mL时,·OH杀灭的阈值浓度为1.07mg/L,致死时间为4.5s;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处理后各种藻的形态是完整的,无内溶质溢出.因此,采用·OH可实现高效快速杀灭水华藻,有效保障饮用水安全.
调查了紫外线消毒后大肠杆菌的光复活和暗修复能力,分析了紫外线消毒对细胞膜、三磷酸腺苷以及核酸(DNA、RNA)的损伤,结合recA的SOS损伤修复机制,阐述大肠杆菌对紫外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mJ/cm2紫外线剂量下,大肠杆菌去除率为5.63-log,且经光复活和暗修复24h后,光复活和暗修复百分比分别达到0.018%和0.00042%,光复活能力明显大于暗修复能力.紫外线消毒过程DNA的损伤取决于片段长度,长片段16s rRNA的基因损伤更明显,水处理常规的紫外线消毒剂量对总ATP含量和膜的完整性影响较小,为紫外线消毒过程的复苏提供了基本保障.然而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的RNA损伤较严重,紫外剂量达到50mJ/cm2时,大肠杆菌失去了SOS损伤修复的能力,因此培养法检测80mJ/cm2时大肠杆菌的复苏能力极弱,recA相关的RNA的消失可用于指示微生物发生了不可逆损伤.
分析了废弃办公设备关键部件-硒鼓和墨盒的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硒鼓和墨盒现有处理处置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硒鼓和墨盒目前国内较为适宜的处理技术均为人工拆解法,评估过程中环境因素和经济效益的权重较高.研究还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硒鼓和墨盒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评价采用SimPro软件和Eco-indicator 99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硒鼓人工拆解的环境效益为535.2mP t高于该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27.3mPt).环境效益主要来源于对硒鼓中塑料、金属和磁性材料的回收,以及墨粉焚烧过程中热量回收.硒鼓人工拆解过程和危险废物处理会对带来一定环境影响.墨盒人工拆解过程将带来271.0mPt的环境效益以及10.8mPt环境危害,其中环境效益是由塑料回收带来的.清洗用水、清洗试剂的使用等环节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从人体健康、生态质量和资源保护3个指标来看,硒鼓人工拆解过程带来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比例约为68.4%.墨盒人工拆解带来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保护,比例约为84.1%.
针对粉煤灰含有大量硅元素的特点,采用水热-碱溶法进行物质提取,并研究超声技术对粉煤灰提硅效果的影响.在无超声条件下,反应温度由70℃提高到110,℃水热反应90min后粉煤灰提硅效率增加了41.7%.而在110℃下,反应时间由10min增加到90min,提硅效率升高了20.0%.高温下(>100),℃在水热反应前进行超声预处理可以缩短水热反应时间.在45.0%的提硅效率下,超声预处理10min,水热反应时间可由60min缩短到20min.低温下(<100),℃在水热反应过程中同时进行超声处理可以提高提硅效率.在70℃下反应10min,辅助600W超声处理可以使提硅效率由1.9%提高至20.0%.提硅后,脱硅灰比表面积与孔体积明显增大,具有作为廉价吸附材料的潜能.
2014年08月以深圳海上田园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修复湿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生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健康状况等方面,对3个不同修复年限(6,10和12a)样地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修复区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河道区,但各修复区池塘水质均未达到国家海水Ⅱ类水质标准,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用水要求;各修复区已修复红树林的生物群落结构,红树植物高度和胸径相比自然林修复比例低于35.5%,得分均处于"差"的等级;红树植物健康状况方面,叶片酶活含量和光合特征随修复年限呈现增大的趋势,但仍处于"差"的等级; 6,10和12a修复样地综合评级得分为1.61、1.69和2.07,均为"中",表明修复工程并未对湿地退化生境带来显著恢复,仅适度改善了红树林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健康状况.
基于滦河流域65个样点的河流景观与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回归分析、排序分析等统计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重要生物指数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的主要水环境和物理生境是电导率、全氮含量和细粒物质比例;2)基于关键因子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总分类单元数指数的总体解释度达到47%、33%和47%,其路径分析结果指出,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耕地%、草地%)影响水环境状况(氨氮、总磷、电导率),进而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表明结构方程模型可有效探讨流域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影响的路径,相关结果可为了解不同尺度人类活动对河流生物的影响过程,以及河流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于2015年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都柳江河水样品,分析了河水的主要水质参数和主量元素.结果显示,都柳江河水呈弱碱性,优势阳离子为Ca2+、Mg2+,优势阴离子为HCO3-、SO42-,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型.Gibbs图、三角图、相关性分析表明都柳江水化学上游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下游硅酸盐影响增加.受地层岩性和地貌变化的影响,河流TDS沿主河道呈递减的趋势.离子比值分析表明,流域上游主要受工矿活动的影响,而中下游地区人为活动因素较为复杂,受农业、城镇排污等多种活动影响.
依据1998~2014年每年2个航次取得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表层沉积物中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包括总碳(T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时空分布,并依据C:N原子比探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TC、TOC、TN和TP含量在深圳湾中分别为(13200±3600)、(12200±3200)、(910±352)和(594±288) mg/kg,而在珠江口东南沿岸中分别为(12000±3900)、(8700±2300)、(601±259)和(334±119) mg/kg.1998~2014年研究海区沉积物中TC和TN含量的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TOC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研究期间TP含量在深圳湾中呈下降趋势,而在珠江口东南沿岸中呈上升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TOC:TN原子比分别约为17.7和19.5,研究期间均呈下降趋势.研究海区中表层沉积有机质(SOM)是陆生和水生2种来源的混合输入,在深圳湾中以水生源为主,而在珠江口东南沿岸中以陆生源为主.1998~2014年研究海区中表层SOM从以陆生源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水生源为主.
选取典型西太湖入湖河流水系(南溪水系和洮滆水系)2011~2014年12个断面的9个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河湖水系的污染分异特征,结合温度、水量及缓冲带土地利用现状解析污染物变化规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太湖上游南溪水系和洮滆水系TN污染严重,全部超出地表水Ⅴ类标准限值.洮滆水系TN和NH3-N平均浓度高于南溪水系,其他指标差异不大.时间水平上,DO、BOD5、TN和NH3-N等可被生物利用的污染物浓度夏秋季节显著高于春冬季节,丰水期村镇及水产养殖区部分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间水平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南部山区水体污染物(除TN外)浓度最低,显著优于其他断面,城区水质略好于入湖区,大面积水产养殖集中区水体污染物(除TN和TP外)浓度最高.此外,城区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及绿地消纳径流能有效控制及削减TN污染,而村镇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废水、农田径流加剧了TN污染,水产养殖退水加剧了BOD5和NH3-N污染.村镇、水产养殖及农业面源对水体C、N等污染物影响较大,需要通过截留村镇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养殖退水及设置农田岸边防护带等途径有效控制和治理.研究结果对于掌握典型河湖水体污染及治理TN、NH3-N和BOD5等入太湖污染物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以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生长期藻的特性,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剂,研究投加量对铜绿微囊藻胞内、外有机物DOC浓度的影响;高锰酸钾氧化后铜绿微囊藻细胞及其活性的变化;预氧化对以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的混凝工艺去除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高锰酸钾对藻细胞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 10mg/L)的高锰酸钾预氧化会使藻细胞失活并释放大量胞内有机物.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mg/L时,投加30mg/L PAC,第9d、21d、28d、36d培养期的藻去除率分别为81%、99%、58%、35%;在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下,第21d(对数期)的藻液,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果最好,其原因可能与不同生长期胞外有机物(EOM)浓度及组分不同有关.藻处于衰亡前期和衰亡后期EOM含量显著增大,过高浓度的EOM影响了氧化剂的氧化效率,使得预氧化效果不明显.稳定期和对数期藻液中EOM含量较低,此时氧化剂与藻细胞接触,易刺激藻细胞分泌物质,而一定浓度的EOM可以起到助凝的作用,使得预氧化后强化混凝效果良好.高锰酸钾还原产物是水合MnO2,会促进混凝并可以附着在藻细胞表面提高藻细胞沉降性.
通过模拟实验,结合紫外与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DON释放特征,并探讨其环境影响因素及环境学意义.结果表明:(1)一级动力学模型可很好地拟合洱海表层沉积物DON释放动力学过程,其最大释放量在24.387~46.949mg/kg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北部>南部>中部;最先释放(10min内达到最大值)组分主要为类蛋白组分P(I+Ⅱ,n),而释放量最大的组分是类腐殖质组分P(Ⅲ+V,n),约占76%;(2)洱海沉积物DON在好氧(DO=8~10mg/L)和适中pH值(pH=8)的环境中释放量相对较小,pH值增加或DO含量降低均会促进其释放.(3)洱海沉积物DON组成特征参数与其释放量显著相关(r=0.813~0.919,P<0.01),随沉积物DON取代基增多,分子量增大,芳香性增强,释放量逐渐增大;类蛋白与类腐殖质组分比值P(I+Ⅱ,n)/P(Ⅲ+V,n)也可间接作为衡量沉积物DON释放量的指标,即沉积物DON结构组分特征参数可反映其释放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指示洱海沉积物DON释放风险.
于2015年3、5~12月每月进行一次采样,对贵州草海不同水位梯度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胞外酶活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碳含量在243.03~37.35g/kg之间,水位降低湿地退化有机碳含量大幅降低,土壤碳库损失;深水区眼子菜湿地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较低,水位降低湿地退化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但是水解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并未沿着水位的降低而增大;沉积物中PPO活性与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与蔗糖酶、尿酶相关性不显著;植物生物量和土壤理化因子(TN、TP、pH值、SMC)能够很好解释酶活性时空动态.水位降低PPO活性升高是草海湿地沉积物碳库损失的重要机制,但水解酶活性并未随着PPO活性升高而增大,这表明我们的结果与"酶锁"机制假说不完全相符.
在我国当前核电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建立不同区域的135Cs背景数据,另外135Cs/137Cs原子比的测试分析及其示踪研究也亟待加强.为此,笔者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对135Cs的来源、化学分离与提取和仪器分析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萃取树脂、质谱测量技术(ICP-MS、TIMS、RIMS和AMS)以及得到的探测限和回收率的加以比较,并重点围绕福岛核事故探讨了135Cs/137Cs原子比在环境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135Cs的分析测试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前景,为环境样品中135Cs的精确测量、迁移行为以及135Cs/137Cs原子比的示踪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为探究甲醛(FA)复合PM2.5对小鼠血液毒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分别从血液,造血器官(骨髓、脾脏),髓系祖细胞3个层面的损伤进行系统研究.以雄性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把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PM2.5组、FA组、PM2.5+FA组),对小鼠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观察骨髓、脾脏病理学的变化;检测骨髓、脾脏及髓系祖细胞的氧化损伤(ROS,GSH),DNA损伤(DPC,8-OH-dG),细胞凋亡(caspase-3)指标.结果表明,骨髓、脾脏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骨髓、脾脏,髓系祖细胞的氧化损伤,DNA损伤,细胞凋亡水平也有上升趋势.FA复合PM2.5暴露会导致小鼠的血液毒性,氧化应激,及其下游的DNA损伤可能是FA复合PM2.5致小鼠血液毒性的一种重要机制.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染毒对雄性大鼠肝组织及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的影响,将3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DEHP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分别以0,300,1000,3000mg/kg DEHP的剂量连续灌胃染毒28d.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肝脏CYP450、亚型CYP2E1和CYP3A1、以及孕烷X受体(PXR)水平.结果显示,HE染色可见低,中,高剂量DEHP暴露组肝脏组织分别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空泡和脂肪变性等不同程度的损伤; DEHP中,高剂量组大鼠CYP450酶含量分别为(203.61±34.44),(263.73±63.78)pmol/gprot,CYP2E1酶含量分别为(14.57±3.03),(20.06±2.90)U/gpro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1.12±20.24)pmol/gprot,(10.76±2.24)U/gprot(P<0.01);低,中,高3个剂量组CYP3A1含量及PXR含量均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DEHP暴露对大鼠肝组织有损伤作用,对肝脏CYP450、CYP2E1、CYP3A1以及上游调节因子PXR具有诱导效应.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酶体膜稳定性(LMS)等7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分析GO对双壳类的亚致死毒性机制.结果表明,GO能够诱导文蛤内脏的氧化逆境,表现为GSH含量降低、GSSG含量增加和MDA含量增加;GO产生的神经毒性较小,AChE活性仅在暴露初期与结束时短暂受抑;GO对MTs无诱导作用;GO暴露4d后即产生显著的遗传毒性和溶酶体膜失稳,MNF达到对照组的6.1~9.0倍,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降幅达到24.2%~49.2%.除AChE、MTs外,其它生化指标均适于作为指示GO亚致死毒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研究了沉积物中芘对淡水底栖动物花翅羽摇蚊幼虫和淡水单孔蚓的急慢性毒性效应.芘对花翅羽摇蚊幼虫96h及14d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89mg/kg干重和83.6mg/kg干重,28d羽化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26.1mg/kg干重.沉积物中芘对花翅羽摇蚊幼虫的羽化时间具有延滞作用,但是对雌雄个体羽化时间的延滞作用没有显著的差异.淡水单孔蚓对芘的耐受力较摇蚊幼虫强.芘对淡水单孔蚓体表损伤(包括尾部发白、尾部凹陷及自断)的14d及21d EC50分别为222mg/kg干重和106mg/kg干重,21d生长抑制的EC50为81.7mg/kg干重.比较国外已有的芘沉积物质量基准值和本文的初步评估结果发现,国外的芘沉积物质量基准值并不适合我国所用,需要更全面的沉积物中芘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数据来对我国的芘淡水沉积物质量基准值进行推导.本研究结果对推导芘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和进行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帮助.
基于国Ⅴ柴油公交车,试验研究并分析了燃用5%体积分数的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B5的实际道路排放性,燃油经济性及可靠性.结果表明:所跟踪进行的11万km道路排放检测过程中,相较于国Ⅴ纯柴油(D100),B5的CO排放因子平均下降13.28%,THC排放因子平均下降7.86%,CO2和NOx排放因子平均上升11.50%和11.84%,颗粒数量PN排放因子平均上升13.15%,颗粒质量PM排放因子平均下降14.74%;油耗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B5的燃油经济性与D100相当,按热值换算后,B5的年平均百km油耗较D100小幅上升约1.54%;内窥镜跟踪检查结果显示:燃用B5后,在活塞顶面,燃烧室顶面,气门与气门座间隙以及喷油嘴等发动机的关键部位均无明显的积碳产生,燃用B5的可靠性较好.
为了研究细颗粒物(PM2.5)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首先通过暴露-反应关系量化分析PM2.5污染的负面健康效应,从而得到劳动力损失和额外医疗费用,进一步在封闭经济下建立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将劳动力供给变化和额外医疗费用作为传导变量反馈到模型中,模拟PM2.5污染对国民经济系统的外生冲击.结果表明,2013年北京市PM2.5污染造成22247人[95%置信区间(CI):6286~34705]死亡,超过一百万人患病,额外医疗费用约为11.13(95% CI:2.91~18.82)亿元.进一步,负面健康效应导致产业部门总产出损失约239.69(95% CI:85.93~372.0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损失约9.01(95% CI:3.53~13.57)亿元.
针对危险废物填埋场(HWL)的建设运行现状和环境事故发生特点,确定以防渗层事故性破损为最大可信事故,以破损后渗滤液渗漏导致的人体健康危害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概率风险的HWL安全防护距离(SPD)确定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流程.对中部地区某HWL的安全防护距离进行了计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不同防护对象(污染物)情形下,计算得到的SPD值有所差异:以Cr的致癌危害,Cr、无机氟化物和Zn的非致癌危害为防护对象时,SPD值分别等于620、448、355和0m;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受降雨量、水文地质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SPD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过P95校正的SPD为990m,大于GB 18598-2001中规定的800m的防护距离;最后文章指出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受场区降雨和蒸发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填埋场接纳和填埋废物类型及其防渗系统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填埋场及其特征划定其SPD值,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统一规定HWL的安全防护距离.
通过分析电力供需、CO2排放限额值和能源供应与经济目标值的联动效应,构建CCER和NEM等碳减排机制下系统成本最优化的规划模型,并在不可规避的风险条件下寻求系统最优成本与CO2排放量的制衡点.结果表明:在碳减排机制下,燃煤电厂、燃油电厂、生物质电厂、风电和水电的扩建容量分别200、200、100、450和300MW,CO2总排放量为[208.15,275.38]×106t,燃煤和燃油电厂排放的CO2量占总排放量的[82.8%,87.9%].此外,CCER机制和NEM机制能精确挖掘出多电源类型的CO2排放潜力,在CCER机制下,各规划期内CO2减排量分别为[5.83,6.12]×106t、[8.95,9.78]×106t和[11.57,14.22]×106t,NEM机制能有效促进源端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扩建.碳减排机制有利于实现"高碳化"向"低碳化"发展的目标,便于决策者制定"能源-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化的最佳方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