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2年 42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2-02-20
碳排放控制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专栏
大气污染与控制
水污染与控制
固体废物
土壤污染与控制
环境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大气污染与控制
497
陶丽萍, 邓涛, 吴兑, 吴晟, 何国文, 张雪, 宋烺, 欧阳珊珊, 孙嘉胤, 梁粤, 谭健, 夏瑞, 周振
广州旱季双高污染及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特征
利用2017年12月6日~2018年1月3日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空气质量6参数、光化辐射资料、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激光雷达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与退偏比数据,分析广州地区气象参数变化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和气溶胶对光化辐射的衰减,研究双高(高气溶胶与高O
3
)污染的形成机理,并从垂直角度探究了双高日边界层内消光系数廓线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双高日对光化辐射的衰减小于霾日,一方面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特性使得其对光化辐射具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另一方面气溶胶中的散射性成分对光化辐射具有正反馈作用,双高日较强的光化辐射使得O
3
和PM
2.5
同时维持在较高值.与非双高日相比,双高日全天风速更小、温度更高、光化辐射更强,PM
2.5
和CO、SO
2
、NO
2
等物质浓度更高,细粒子占比更大,11:00~16:00间近地面退偏比更高.雷达观测结果表明4个双高日8:00消光系数高值区在0.5km以下,低层出现消光系数均值区,并且均值区不断升高;午后光化辐射强度减弱,均值区不再向上发展,随着颗粒物污染加剧,均值区以上消光系数垂直递增,在边界层顶附近出现峰值;夜间消光系数在低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某一高度范围消光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升高,1km以上呈指数递减,夜间边界层顶附近高值区较为明显.
2022 Vol. 42 (2): 497-508 [
摘要
] (
318
) [
HTML
1KB] [
PDF
2750KB] (
1607
)
509
张芊, 庞可, 马彩云, 陈恒蕤, 马明月, 孔祥如, 潘峰
甘肃地区春冬季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基于HYSPLIT4模式及TraPSA分析平台
利用HYSPLIT4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甘肃地区5个站点2017~2018年逐时72h气团后向轨迹;结合各站点颗粒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选择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春冬季,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分析了甘肃地区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基于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将各站点分析结果输入TraPSA分析平台进行加权叠加分析,探讨了影响甘肃地区春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西北路径是影响甘肃地区的首要路径,其移动速度快、输送距离长、污染程度严重;东北路径次之,主要来源地为蒙古及内蒙古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受东南路径的短距离输送影响较大,且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输送影响;甘肃地区春季气团轨迹的输送距离较冬季长且输送高度高,冬季PM
2.5
浓度均值和PM
2.5
/PM
10
的比值均较夏季高.多站点PSCF叠加分析发现,PM
10
潜在贡献源区春季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及青海西北部,蒙古南部、四川北部、青海西北部及东部有零星分布;冬季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及塔里木盆地、青海西北部及东部、陕西南部;冬季源区整体向南偏移,且省内的短距离输送加强.多站点CWT叠加分析发现,PM
10
浓度贡献区春季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地区、准噶尔盆地附近,蒙古南部及内蒙古北部有线性分布,青海北部及甘肃北部区域有零星分布;冬季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及甘肃北部地区;春季较冬季PM
10
污染的主要贡献区域更大、污染更重,但省内的短距离传输及颗粒物污染程度减弱.
2022 Vol. 42 (2): 509-518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2100KB] (
974
)
519
赵竹君, 陆忠奇, 何清, 王建林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利用2009~2019年阿克达拉国家大气本底站CH
4
浓度数据、气象要素数据,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其CH
4
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a间阿克达拉站CH
4
浓度增长明显,年平均浓度为(1934.30±30.94)×10
-9
,平均增长率0.45%;季节变化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冬季(1973.77±36.72)×10
-9
>秋季(1935.86±36.14)×10
-9
>春季(1922.36±26.38)×10
-9
>夏季(1920.92±29.82)×10
-9
.阿克达拉站CH
4
浓度受到气象因素综合影响,气温和相对湿度占主导作用.基于HYSPLIT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气象数据(GDAS)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阿克达拉站气团移动的主要通道是与额尔齐斯河河谷平行,途径阿拉山口和老风口的西北路径,且秋冬季节气团移动速度慢、春夏快,可能影响了CH
4
浓度季节变化.
2022 Vol. 42 (2): 519-527 [
摘要
] (
318
) [
HTML
1KB] [
PDF
719KB] (
1910
)
528
王安怡, 康平, 张洋, 曾胜兰, 张小玲, 施娟, 刘志红, 向卫国, 汪可可, 张松宇, 鲁峻岑
2003~2018年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异及驱动因子
为揭示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定量评估影响其时空分异的驱动因子,基于2003~2018年(16a) MODIS气溶胶产品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自相关,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8年四川盆地AO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为2015年,并依据趋势变化将2003~2018年分为6个时段.四川盆地气溶胶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AOD高值区主要聚集在盆地中部低海拔地区,而AOD低值区则多聚集在盆地边缘高海拔地区.AOD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聚集性规律(空间正相关,Moran's
I
指数>0),自2012年以来高-高值聚集区面积不断减小,且不同时段聚集区AOD年际变化与AOD值分布变化态势一致.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优选出8个因子,经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16a来盆地区域AOD时空分异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引起的.2014~2015年所有驱动因子的驱动力较之前时间段出现11.2%~59.2%的减小,且社会经济因子尤为明显,与2015年为突变年的结论相一致.
2022 Vol. 42 (2): 528-538 [
摘要
] (
277
) [
HTML
1KB] [
PDF
3980KB] (
1283
)
539
魏少涵, 胡嵘, 李顾东泽, 唐宪冰, 许文慧, 陈倩
一次对流过程对气溶胶清除和再生过程的影响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和研究模式(WRF)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省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水凝物粒子对气溶胶的清除过程、液滴蒸发引起的气溶胶再生过程以及动力输送作用对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与近地层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对比各水凝物种类的碰撞清除率和核化清除率,发现云滴核化过程对气溶胶的清除率最高,对流层低层雨水和高层雪的碰撞清除率次之.云滴核化和冰晶核化分别是吸湿性核和非吸湿性核的主要清除过程.气溶胶数浓度的变化是动力输送、湿清除过程和蒸发再生共同作用的结果.蒸发再生过程主要作用在地面~10km高度.在对流发展过程中,近地层降水区气溶胶显著减少,飑线发展前沿的非降水区由于动力输送作用出现高污染区.
2022 Vol. 42 (2): 539-549 [
摘要
] (
232
) [
HTML
1KB] [
PDF
2522KB] (
856
)
550
尹浩, 胡冬梅, 闫雨龙, 彭林, 王凯, 张可可, 邓萌杰
城市内部尺度PM
2.5
传输关联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基于数据驱动思想,以城市内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目标站点与周边站点间PM
2.5
浓度、风向、风速、欧几里得距离等参数的多元线性关联回归模型,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学习得到各参数权重系数,计算得出周边站点对目标站点PM
2.5
传输贡献,并评估了模型的可行性.以北京市丰台花园(FT)为目标站点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FT站点PM
2.5
浓度为82μg/m
3
,周边站点大兴(DX)、房山(FS)、亦庄(YZ)、东四环(DS)、古城(GC)和万柳(WL)浓度分别为93,82,80,79,77,71μg/m
3
;FT站点PM
2.5
浓度与上一时刻周边站点WL、GC、DX、YZ的相关性分别为0.634、0.631、0.608和0.601,显示其对FT站点PM
2.5
污染传输显著;建立的4个季节关联回归模型RMSE值分别为13.22、11.74、12.51和13.22,PM
2.5
模拟浓度与监测浓度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WL、DX、YZ、GC分别是对应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FT站点PM
2.5
污染传输贡献较大的站点,其贡献值分别为1.61%、1.71%、2.20%和8.57%.该模型解析的结果可为北京市未来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提出的PM
2.5
传输多元线性关联回归方法同样可用来解析其他城市内部尺度PM
2.5
传输关联,为挖掘城市内部PM
2.5
传输路径、精准溯源提供基础.
2022 Vol. 42 (2): 550-556 [
摘要
] (
233
) [
HTML
1KB] [
PDF
2093KB] (
1090
)
557
裴坤宁, 高兴艾, 王淑敏, 闫世明, 王雁
晋东南地区冬季PM
2.5
污染输送路径分析
利用2017~2019年晋城市和长治市冬季PM
2.5
逐时浓度资料、地面风场数据等,结合HYSPLIT轨迹模型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4.2分析了晋东南地区冬季PM
2.5
污染的特征和传输特点.结果表明,晋城市冬季PM
2.5
污染程度高于长治市.受地形影响,晋城市地面盛行偏南风、偏北风和西北风,污染方向主要为偏南风和偏北风;长治市近地面盛行偏南风,该风向污染频率最高.影响晋城市和长治市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偏西、东北和东南方向,偏西气流来自陕西省中部,东北气流来自河北省西南部,东南气流来自河南省中东部.污染经过晋东南地区主要影响山西省中南部和北京南部.通过数值模拟流场,结合潜在源区和影响区域的分析结果,在均压场或高压后部的天气形势下,晋东南地区污染输送路径包括来自东北方向(河北省西南部一带)的气流,沿长治市东北部的滏口陉向晋东南地区输送污染物及沿太行山东麓向南在晋豫交界处的太行陉发生转折向晋东南地区输送污染物;来自东南方向(河南北部及东部)的气流输送和来自偏西方向(陕西中南部)的气流输送.污染物经过晋东南地区向北输送至山西省中南部,部分经过山西省中东部的井陉输送至北京南部.
2022 Vol. 42 (2): 557-567 [
摘要
] (
221
) [
HTML
1KB] [
PDF
10535KB] (
846
)
568
刘云凤, 龚道程, 林尤静, 王好, 王玉瑾, 李勤勤, 邓硕, 徐巧, 刘世伟, 周志平, 曾庆团, 王伯光
南岭箭竹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本研究于2018年9~11月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法采样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D-GC-MS)分析技术,获得了南岭箭竹排放的20种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排放组成特征与排放速率.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是南岭箭竹排放的最主要的BVOCs,其排放速率((1.36±0.99)×10
4
μgC/(m
2
×h))远高于单萜烯((32.59±35.39)μgC/(m
2
×h))、倍半萜烯((2.62±2.91)μgC/(m
2
×h))等其他物质.与亚洲地区的其他竹类相比,南岭箭竹异戊二烯的排放速率处于中上水平.南岭箭竹排放的BVOCs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日出后各物质的排放速率逐渐升高,在12:00~13:00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另外,南岭箭竹异戊二烯排放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光照的相关性较弱.
2022 Vol. 42 (2): 568-574 [
摘要
] (
249
) [
HTML
1KB] [
PDF
554KB] (
1395
)
575
徐娇, 张邓毅, 张英磊, 冯银厂
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技术的源解析新算法
针对现有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技术的颗粒物快速来源解析方法不能提供基于质量浓度单位源解析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单颗粒快速源解析算法ArtPMF.选择淮河平原某能源工业城市2021年2~3月的单颗粒质谱监测数据对ArtPMF算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二次源、工业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烟花燃放源对PM
2.5
的贡献占比分别为23%、22%、20%、12%、10%、6%和6%.结合监测点位周边工业企业实际分布方位、气态污染物和气象监测数据等对模型结果评估表明,该模型解析的燃煤源、燃烧源、工业源、机动车尾气源贡献高值的方位分布均符合现场工业企业和功能区划的实际情况,说明该模型结果可信且能够为污染防治提供准确信息支撑.
2022 Vol. 42 (2): 575-584 [
摘要
] (
257
) [
HTML
1KB] [
PDF
1413KB] (
1933
)
585
王东方
工业园区典型VOCs污染过程精细化溯源
以上海某化工工业园区为目标区域,针对典型的大气VOCs污染过程,通过耦合高时间分辨率GC-MS在线监测、拉格朗日大气扩散模型、VOCs源谱及相似度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小尺度大气VOCs的精细化溯源.结果表明,针对敏感点监测到的VOCs高值时刻,拉格朗日大气扩散模型能够追踪主要的气团来向及企业潜在贡献,空间分辨率达到110m×110m;进一步结合受体-源谱之间的相似度分析,可以对潜在来源对象进行二次识别,高相似度企业余弦相似系数可以达到0.8以上(最高为1),溯源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可信度.
2022 Vol. 42 (2): 585-592 [
摘要
] (
495
) [
HTML
1KB] [
PDF
1267KB] (
8388
)
593
王瑞鹏, 王晓琦, 程水源, 程龙, 蔡斌, 沈泽亚
末端治理对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的影响
选取河北省4类典型工业涂装行业开展车间与末端排口VOCs样品采集,检测分析了102种VOCs组分,获得了4类行业车间与排口处VOCs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由于涂料类型、使用量等因素影响,VOCs排放浓度存在较大差异;芳香烃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家具制造、车辆制造与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14.7%~88.3%与10.1%~64.7%;卤代烃在金属制品行业的占比高达59.2%~86.9%.末端治理对芳香烃的影响最大,甲苯、乙苯、二甲苯、三甲苯、乙酸丁酯与2-丁酮在排口处占比明显低于车间.芳香烃对臭氧生成潜势(OFP)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的贡献最高,末端治理对OFP、SOAP及源反应活性(SR)具有显著削减作用.各类源SR差异明显,建议加强对SR值较大行业的管控力度.
2022 Vol. 42 (2): 593-600 [
摘要
] (
269
) [
HTML
1KB] [
PDF
605KB] (
1211
)
水污染与控制
601
张小玲, 张萌, 陈紫薇, 张卓
内碳源短程反硝化启动及EPD-ANAMMOX耦合工艺性能
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乙酸盐为碳源,控制进水COD/P为150:1,在A/O SBR反应器内富集培养了聚糖菌;采用逐渐提高SBR厌氧末硝酸盐投加浓度的方法,将聚糖菌驯化诱导为反硝化聚糖菌结果.SBR厌氧末排水中COD与缺氧末排水基本相同,COD平均去除率达到86.74%,总氮去除率达到98%以上.然后缩短SBR的厌氧及缺氧时间,即可启动内碳源短程反硝化(EPD)系统,缺氧末亚硝酸盐转化率(NTR)平均值为65.96%;表明内碳源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EPD-ANAMMOX)耦合工艺运行的30d内,COD去除负荷及去除率分别为0.337kgCOD/(kgMLSS·d)及87.21%;总氮去除负荷及去除率分别为0.222kgN/(m
3
·d)及86.12%,出水中NO
3
-
-N浓度低至4.2mg/L,NO
2
-
-N和NH
4
+
-N浓度接近于零.通过高通量测序,EPD-SBR稳定运行期的污泥与接种污泥相比,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聚糖菌属
Competibacter
丰度从0.001%增加至25.06%,其它聚糖菌属
Defluviicoccus
、
Contendobacter
、
Sphingobium
以及
Amaricoccus
的总丰度从0.14%增加至0.431%,表明
Competibacter
是SBR反应器内内碳源短程反硝过程的主要功能菌属.
2022 Vol. 42 (2): 601-611 [
摘要
] (
338
) [
HTML
0KB] [
PDF
919KB] (
1547
)
612
吕娇, 楼菊青, 徐帆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AMO)系统pH值耦合模型研究
对3个具有不同优势菌种反应器中厌氧氧化(DAMO)过程与pH值进行动力学耦合,结果表明,在25℃,Anammox-DAMO混培系统最大脱氮速率、硝酸盐初始抑制浓度和铵盐初始抑制浓度分别为3.95mg/(L·d),182.63,196.40mg/L;Nitrate-DAMO系统最大脱氮速率、硝酸盐初始抑制浓度分别为4.30mg/(L·d),367.69mg/L;Nitrite-DAMO系统最大脱氮速率、亚硝酸盐初始抑制浓度分别为4.04mg/(L·d),293.35mg/L.脱氮速率均随pH值增加先增大后减小,3个系统最佳脱氮pH值分别为7.5±0.2,7.2±0.2,7.8±0.2.脱氮动力学表明,3个不同系统DAMO反应过程均可用Haldane-pH值耦合模型描述.Nitrate-DAMO系统、Nitrite-DAMO系统脱氮过程还可用Monod-pH值耦合方程描述,Nitrate-DAMO系统细菌生长速率、硝酸盐亲和常数和抑制常数分别为1291.21cfu/(L·d),295.23,72.63mg/L;Nitrite-DAMO系统细菌生长速率、亚硝酸盐亲和常数和抑制常数分别为4040.42cfu/(L·d),264.51,5.02mg/L.
2022 Vol. 42 (2): 612-619 [
摘要
] (
218
) [
HTML
0KB] [
PDF
1113KB] (
2447
)
620
张淼, 朱晨杰, 范亚骏, 吕小凡, 季俊杰, 葛丽英, 吴军
进水C/N对部分反硝化NO
2
-
积累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采用缺氧/好氧间歇运行模式,考察进水碳氮比(C/N=5.0,3.3,2.5,2.0)对部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NO
2
-
)积累特性和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探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菌群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N为2.5时,系统获得最佳处理效果,出水NO
2
-
浓度为27.18mg/L,亚硝态氮转化率(NTR)高达67.96%;分析典型周期各污染物的降解规律发现,尽管4组工况均在缺氧30min时NO
2
-
积累达到峰值(最高值分别为4.86(C/N=5.0),16.52(C/N=3.3),30.16(C/N=2.5),20.28(C/N=2.0) mg/L),但COD降解速率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反硝化进程,且只有在低C/N条件(C/N=2.0~2.5)才能维持稳定的NO
2
-
积累.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除了
Thauera
(2.67%~24.04%)、
Terrimonas
(4.94%~21.19%)、
Saprospiraceae
(5.34%~13.50%)等常规功能菌属外,
Flavobacterium
(28.23%)是C/N为2.5时维持高NO
2
-
积累的优势菌属.结合部分反硝化工艺的运行特点,探讨了NO
2
-
作为中间产物的相关耦合工艺的应用可行性.
2022 Vol. 42 (2): 620-628 [
摘要
] (
266
) [
HTML
0KB] [
PDF
810KB] (
1106
)
629
任武昂, 曹锋锋, 鞠恺, 金鹏康, 李思敏, 柴蓓蓓, 雷晓辉
间歇曝气-内循环生物滤池效能及生物膜特性
针对间歇曝气耦合内循环生物滤池的强化脱氮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的问题,探究了反应器沿程污染物去除特性,运用多项测试手段解析系统沿程生物量、生物活性、硝化及反硝化速率,并对反应器内沿程微生物种群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沿程类蛋白荧光强度逐渐减弱,最终出水并未检测到类蛋白峰;反应器沿程10~50cm区段NH
4
+
-N的降低并没有引起NO
3
-
-N大幅增长,并且在50cm处NO
3
-
-N含量有所下降,该段反硝化作用明显;沿程溶氧环境和生物量也显示,该区域具备较为明显的缺/厌氧的环境以及富集了充足的生物量;此外,50cm处的好氧速率(OUR)低但TTC-脱氢酶活性高以及反硝化速率明显强于硝化速率,均可表明系统在该区域强化了反硝化脱氮过程.另外,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系统在门水平上涉及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有更高的丰度,主要有Firmicutes (厚壁菌门:10.64%)和Bacteroidetes (拟杆菌门:22.29%);在属水平上也明显存在反硝化功能的
Comamonas
(丛毛单胞菌属:3.11%)和
Hydrogenophaga
(2.43%).上述研究均表明间歇曝气耦合内循环的BAF系统强化了底部区域的反硝化作用进而提升了脱氮效能.
2022 Vol. 42 (2): 629-636 [
摘要
] (
289
) [
HTML
0KB] [
PDF
1545KB] (
1459
)
637
韩可心, 张琼, 冯岩, 李夕耀, 彭永臻
三级厌氧氨氧化处理生活污水与硝酸盐废水
为进一步充分利用原水中碳源,实现生活污水与富含硝酸盐的工业废水同步脱氮,采用2个SBR和1个UASB串联,处理低C/N生活污水和硝酸盐废水,分别启动内源反硝化反应器(ED-SBR)、半短程硝化反应器(PN-SBR)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MX-UASB),考察各反应器处理性能,并探讨生活污水与硝酸盐废水同步脱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ED-SBR在厌氧阶段能将进水中77.5%的有机物转化为内碳源,在缺氧阶段进行内源反硝化,平均出水NO
3
-
-N浓度为3.4mg/L,达到90.4%的平均去除率;PN-SBR在低DO条件下(0.1~0.3mg/L)能够实现稳定的半短程硝化,亚硝酸盐积累率(NAR)达96.3%,出水NO
2
-
-N/NH
4
+
-N的比值为1.01,可为厌氧氨氧化提供稳定底物;AMX-UASB将进水中的NH
4
+
-N和NO
2
-
-N转化为N
2
和NO
3
-
-N,出水NO
3
-
-N平均为7.12mg/L.该系统平均进出水TIN分别为77.5和8.2mg/L,TIN去除率平均为89.2%.为生活污水与含高NO
3
-
-N的废水同步脱氮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2022 Vol. 42 (2): 637-643 [
摘要
] (
205
) [
HTML
0KB] [
PDF
636KB] (
1235
)
644
刘婉莹, 吕凡, 仇俊杰, 黄玉龙, 章骅, 邵立明, 何品晶
非膜技术处理生物稳定渗滤液的效果及成本
以经厌氧-好氧处理的生物稳定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其经活性炭吸附、混凝、芬顿和电解处理后的溶解性有机碳(DOC)、COD、溶解性氮(DN)和比紫外吸光度(SUV
254
)的变化,及去除单位COD的成本变化.研究发现,活性炭吸附、芬顿和混凝对生物稳定渗滤液的COD、DOC和DN的去除效率均随药剂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包含化学氧化作用的芬顿和电解技术对芳构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好,使得SUV
254
减少了60%~70%,且电流密度越大,去除效率越高;活性炭吸附去除单位毫克COD的价格最高,芬顿最低;对生物稳定渗滤液而言,活性炭投加量为5g/L、芬顿试剂投加量为0.605g/L、混凝剂投加量为4.92mmol/L Fe时,性价比较高,具体还应根据原水浓度与参考标准进行选择.
2022 Vol. 42 (2): 644-653 [
摘要
] (
217
) [
HTML
0KB] [
PDF
825KB] (
1146
)
654
罗利军, 孟德梅, 戴建辉, 李俊红, 郑丽波, 夏丽红, 蒋峰芝
TiO
2
-NB/pg-C
3
N
4
可见光催化降解17α-乙炔雌二醇的机理
通过煅烧自制的TiO
2
纳米带(TiO
2
-NB)和多孔氮化碳(pg-C
3
N
4
)制备出新型的TiO
2
纳米带/多孔氮化碳(TiO
2
-NB/pg-C
3
N
4
)光催化剂,优化了其制备条件,并用于可见光条件下催化降解雌激素活性最强的17α-乙炔雌二醇(EE2).通过SEM、TEM、XRD、UV-vis DRS、PL、XPS和BET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B型TiO
2
纳米带均匀负载至多孔氮化碳薄片上,形成TiO
2
-NB/pg-C
3
N
4
复合光催化剂.最优条件下制备的TiO
2
-NB/pg-C
3
N
4
降解EE2的速率常数(0.02537min
-1
)分别是TiO
2
-NB (0.00197min
-1
)和pg-C
3
N
4
(0.0077min
-1
)的12.88倍和3.29倍.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显示超氧自由基(·O
2
-
)是TiO
2
-NB/pg-C
3
N
4
可见光催化降解EE2的主要活性物种.HPLC-MS中间体检测结果显示,可能的降解中间体主要有4个,提出可能的降解途径,而且通过MCF-7雌激素活性测试法可知降解过程产物的雌激素活性基本消除.
2022 Vol. 42 (2): 654-664 [
摘要
] (
256
) [
HTML
0KB] [
PDF
2201KB] (
1444
)
665
王佳璇, 胡御宁, 岳向雷, 王磊, 刘喆
溶液特性及共存物对纳滤膜去除水中全氟辛酸的影响
利用聚酰胺复合纳滤(NF)膜去除水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分别研究了PFOA浓度、溶液离子强度、pH值、典型大分子有机物-牛血清蛋白(BSA)以及BSA与Na
+
共存对PFOA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8MPa下过滤24h,随着PFOA浓度增大,PFOA截留率提高;溶液离子强度、pH值越高,PFOA截留率越高;当PFOA原液中加入BSA时,BSA不但会堵塞一部分膜孔,同时会在膜面上形成有机污染层,增大膜面负电量,这样一方面增强NF膜的筛分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其静电排斥作用;当BSA与Na
+
共存时,NF膜的孔堵程度更加严重,且Na
+
使形成的有机污染层更加密实,NF膜的筛分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2 Vol. 42 (2): 665-671 [
摘要
] (
305
) [
HTML
0KB] [
PDF
629KB] (
1116
)
672
任永琴, 金柱成, 俞真元, 王晓丽, 彭士涛
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地表水氨氮预测
为提高水环境中NH
4
+
-N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互补完全集合经验模式分解(CCEEMDA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神经网络的混合预测模型(CCB).首先,通过CCEEMDAN将NH
4
+
-N数据分解成一系列较为简单的模态成份;然后利用BiGRU神经网络对各成份进行预测,将所有分解成份的预测结果相加即可获得最终预测结果.以2017年6月~2020年2月鄱阳湖的NH
4
+
-N数据进行模型性能验证.结果表明,利用CCB模型在1d后的NH
4
+
-N预测中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3.38%,在7d后的NH
4
+
-N预测中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6.82%,在15d后的NH
4
+
-N预测中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9.41%,优于本文中参与比较的其他模型.CCB模型在NH
4
+
-N预测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2022 Vol. 42 (2): 672-679 [
摘要
] (
205
) [
HTML
0KB] [
PDF
1346KB] (
856
)
680
朱雪涛, 杜兵, 阿曼角, 康媞, 陈登美, 石建华, 刘建国
半水磷石膏地下充填材料的磷和氟浸出特性及地球化学模拟
以半水磷石膏(HPG)地下充填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pH值相关、半动态等浸出试验模拟地下水淋滤环境,评价4种HPG及胶凝充填材料(HPGB)磷和氟的浸出特性及长期释放,结合地球化学模拟探讨磷和氟浸出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生石灰改性的HPGB体系中99.97%可溶性磷和95.92%氟化物得到较好的固定,转化为Ca
3
(PO
4
)
2
、CaF
2
等沉淀.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总磷浸出浓度与pH值无显著关系;通过半动态浸出试验的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HPGB体系磷的控制相全部为氟磷灰石.氟的浸出控制相主要是萤石和氟磷灰石,长期浸出后萤石控制相所占的比例由95%降低至90%.
2022 Vol. 42 (2): 680-687 [
摘要
] (
295
) [
HTML
0KB] [
PDF
639KB] (
1283
)
688
能昌信, 邱盼盼, 徐亚, 赖凯伦, 常景润
氰渣豁免处置情景下的地下水污染与健康风险
以典型危险废物-氰渣为例,选择华北地区9座处置氰渣的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NISWL)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浸出特征分析和过程模型模拟等方法预测了氰渣在NISWL豁免处置条件下的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及长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除NISWL A和NISWL B外,其余7座NISWL由于填埋工程材料老化长期渗漏导致的暴露浓度分别超过地下水III类水质限值0.64~29倍;健康风险主要来自As的致癌危害、T-CN的非致癌危害,分别超过风险可接受水平31~270倍和17.2~305.5倍.究其原因主要是氰渣中氰化物降解慢,导致残留毒性较大、浸出浓度较高,HDPE膜劣化后渗漏后污染严重,健康风险较高.基于风险管控的入场浸出毒性控制研究表明,不同NISWL的T-CN入场浓度控制限值存在差异,分布在1.15~3.25mg/L之间,且均严格于《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943-2018)规定限值(5mg/L).说明入场浸出浓度限值制定应考虑填埋场工程材料老化导致的长期风险,制定更严格的入场浓度控制限值;风险大小受场地规模、区域气象水文及地质等因素影响,因此入场浸出浓度控制限值还应综合考虑上述差异,分区分类确定.
2022 Vol. 42 (2): 688-696 [
摘要
] (
232
) [
HTML
0KB] [
PDF
634KB] (
1544
)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专栏
697
李金城, 宋永辉, 汤洁莉
电化学氧化法去除兰炭废水中COD和NH
3
-N
采用电氯化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兰炭废水,考查了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初始pH值等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
3
-N)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随着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及电解时间的增加,废水中COD与NH
3
-N去除率逐渐增大.在NaCl添加量为60g/L、电压6V、极板间距10mm、废水初始pH值不变、电解时间3h的条件下,兰炭废水中COD和NH
3
-N去除率分别为84.31%和95.77%,远高于不添加NaCl时的41.18%和34.10%.废水中COD和氨氮的降解主要归因于间接氧化,阳极反应产生的Cl
2
水解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ClO
-
.电解过程中大部分NH
3
-N在ClO
-
的作用下转化为N
2
,而小部分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以酚类物质为主,电化学处理后其含量大幅降低,部分会转化为醚类或者烷烃类物质.
2022 Vol. 42 (2): 697-705 [
摘要
] (
205
) [
HTML
0KB] [
PDF
508KB] (
2390
)
706
岳文清, 倪月, 孙则朋, 刘奋武, 毕文龙, 陈姿名, 魏意文
改性钛基PbO
2
电极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性能——以甲基橙和4-硝基苯酚为例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Ti/SnO
2
-Sb/Ce-PbO
2
电极,并对制备的电极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该电极对甲基橙和4-硝基苯酚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由Ce改性的Ti/SnO
2
-Sb/Ce-PbO
2
电极具有稳定的结构和更好的电化学活性,析氧电位可达1.56V.在电极间距为2cm,电流密度为30mA/cm
2
,目标污染物的浓度为100mg/L,电解质浓度为0.10mol/L时,作用120min后,Ti/SnO
2
-Sb/Ce-PbO
2
电极对甲基橙和4-硝基苯酚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9.59%和96.16%,180min后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56.71%和54.87%,研究结果为该电极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2022 Vol. 42 (2): 706-716 [
摘要
] (
240
) [
HTML
0KB] [
PDF
1354KB] (
1141
)
717
苏冰琴, 刘一清, 林昱廷, 王健, 权晓慧, 李瑞, 芮创学
Fe
3
O
4
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同步去除诺氟沙星和铅
采用Fe
3
O
4
活化过硫酸盐(PS)同步去除水中的NOR (诺氟沙星)和Pb (II).探讨了Fe
3
O
4
投加量、PS浓度、初始pH值和Pb (II)浓度对NOR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NOR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在温度为30℃、NOR初始浓度为5.0mg/L、Pb (II)浓度为1.0mg/L、Fe
3
O
4
投加量为2.0g/L、PS浓度为1.5mmol/L、初始pH值为7.0的条件下,反应120min后,NOR降解率达90.2%,Pb (II)去除率为99.5%.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硫酸根自由基(SO
4
-
·)是NOR降解的主要自由基.通过LC-MS分析结果推测了NOR可能的降解路径和中间产物.Fe
3
O
4
活化PS高级氧化工艺可作为一种同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工艺.
2022 Vol. 42 (2): 717-727 [
摘要
] (
237
) [
HTML
0KB] [
PDF
1282KB] (
1242
)
728
刁悦, 杨超, 金鑫, 孙辉, 金鹏康
芬顿阴极-电凝聚臭氧气浮工艺处理MBR出水特性
为去除垃圾渗滤液MBR出水有机物,以铝(Al)为阳极,碳聚四氟乙烯(C-PTFE)为阴极构建了芬顿阴极-电凝聚臭氧气浮工艺,通过与常规电絮凝阴极(Al和SS)对比,探明了该工艺对垃圾渗滤液MBR膜出水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在pH5和臭氧流量为300mL/min时,芬顿阴极体系相比于SS和Al阴极体系对CO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0.03%和15.16%.根据三维荧光特征分析,证明了C-PTFE阴极体系对腐殖酸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选取MBR出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物布洛芬(IBP),阐明了该工艺的有机物降解机制.研究表明,相比于SS阴极和Al阴极,C-PTFE阴级体系的H
2
O
2
产量分别提高了63.27%和122.22%,由淬灭实验得出·OH不仅通过H
2
O
2
与O
3
反应生成,还通过·O
3
-
与H
2
O生成,证明C-PTFE阴极对电凝聚臭氧气浮工艺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更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
2022 Vol. 42 (2): 728-735 [
摘要
] (
196
) [
HTML
0KB] [
PDF
854KB] (
1011
)
736
王冰凝, 刘守军, 杨颂, 陈亮宇, 刘兴阳, 李晋, 上官炬
红土镍矿基材料吸附及有氧降解水体污染物
以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原矿(HT)及改性矿(HT-FeNi)去除水体中罗丹明B (RhB)的效果.借助XRD、BET、IR等表征手段,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拟研究了HT吸附RhB的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HT的孔隙结构较为丰富,有良好的RhB吸附性能.当HT添加量为0.2g/L时,RhB去除率为39.03%,吸附量达到93.80mg/g.HT添加量增加,RhB去除效果增强,平衡吸附量减小.HT吸附RhB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包含表面扩散及颗粒内扩散两个步骤.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发现Freundlich能够准确描述HT吸附RhB的过程.1/
n
<0.5,表明吸附过程较易进行.HT经5次循环实验后,吸附量仍能达到39.67mg/g,表明HT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HT吸附RhB主要归因于Si-O吸附位点.通过气基还原制备得到改性矿(HT-FeNi).采用SEM、XRD、BET、XPS等手段对HT-FeNi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了HT-FeNi降解RhB的效果.结果表明:HT-FeNi比表面积小(14.374m
2
/g),主要成分为铁镍双金属.HT-FeNi不能通过吸附作用去除RhB,而HT-FeNi/Air/pH=3体系在40min内RhB降解效率为94%.捕获活性氧物种的实验证明,HT-FeNi/Air/pH=3体系去除RhB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氧物种是羟基自由基(·OH).在酸性条件下,HT-FeNi通过活化O
2
生成·OH,Ni
0
诱导的Fe
2+
/Fe
3+
循环促使HT-FeNi/Air/pH=3体系生成更多的·OH.将HT-FeNi/Air/pH=3体系应用于去除水体中甲基橙(MO)和二硝基氯苯(DNCB),去除效率分别为47%、78%.
2022 Vol. 42 (2): 736-744 [
摘要
] (
228
) [
HTML
0KB] [
PDF
1513KB] (
729
)
745
郑怀礼, 钟政, 邹宏, 白莹, 赵瑞, 丁魏, 蒋君怡
磁性阳离子型壳聚糖絮凝剂去除Cr (Ⅵ)
以二氧化硅和硅烷偶联剂(KH-570)包裹的磁性Fe
3
O
4
作为磁芯,壳聚糖(CS)、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作为接枝单体,通过低压紫外光引发合成新型磁性壳聚糖絮凝剂(FSCAD),研究该材料对Cr (Ⅵ)的去除性能.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絮凝剂进行表征,显示材料成功制备并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系统探究了pH值、絮凝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干扰离子对絮凝性能的影响并拟合絮凝剂絮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絮凝剂絮凝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在投加量为900mg/L、pH值为3、反应时间为60min时FSCAD对低浓度Cr (Ⅵ)废水的去除效果可达到90.48%.
2022 Vol. 42 (2): 745-752 [
摘要
] (
261
) [
HTML
0KB] [
PDF
543KB] (
1908
)
固体废物
753
陈雪, 许丹丹, 钱雅慧, 洪秀萍, 梁汉东
淮北矿区煤矸石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毒性评价
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GC-MS/MS)对采自刘桥二矿的13件煤矸石样品(7件新鲜煤矸石样品,6件风化煤矸石样品)中16种优先级母体多环芳烃(16PAHs)和烷基多环芳烃(a-PAHs)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煤矸石中不仅含有16PAHs,而且含有对应的a-PAHs,后者含量(均值587.88ng/g,
n
=13)普遍高于前者(均值505.23ng/g,
n
=13).16PAHs以萘,菲,䓛为主,分别占16PAHs总和的15%,33%和15%;a-PAHs则以烷基萘与烷基菲为主,分别占a-PAHs总和的22%与40%.风化样品中∑16PAHs及∑a-PAHs含量均高于新鲜样品,仅苯并[a]芘,二甲基取代菲风化后含量降低,相对应的一甲基苯并[a]芘(C1-BaP),菲在风化后升高.特征比值法显示,煤矸石样品满足0<
C
0
/(
C
0
+
C
1
-
C
4
) PHE<0.25,0.2<
C
0
/(
C
0
+
C
1
-
C
5
) NAP<0.55,且运用这一比值对煤炭,石油,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也有较好的分散度,能够用于区分煤矸石源PAHs.毒性评价显示煤矸石中BaP等效浓度达到194.60ng/g,a-PAH尤其是C
1
-BaP贡献了大部分的毒性风险.本文为PAHs源解析提供了煤矸石来源的基础实验数据及判定此来源的特征比值,并揭示了煤矸石中PAHs可能具有的潜在生态风险.
2022 Vol. 42 (2): 753-760 [
摘要
] (
317
) [
HTML
0KB] [
PDF
470KB] (
1595
)
761
张迎霜, 杨雅斌, 蒋鸿儒, 王晖
环境诱导表面重构调控PVC和PET塑料的可浮性
针对浮选过程中塑料可浮性波动问题,以表面重构和热力学分析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亲水改性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塑料的亲疏水性对环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PET在空气、乙醇和水中分别恢复82%、47%和0.2%的疏水性,PVC则恢复100%、37%和2%(温度70℃).与低温极性环境相比,高温非极性环境更有利于塑料表面重构和疏水性恢复;与罩盖相比,表面醇解更有利于保持塑料的亲水性.改变表面的分子结构有利于保持塑料的亲水性,全流程低温水浸没工艺有利于塑料浮选的稳定性.
2022 Vol. 42 (2): 761-769 [
摘要
] (
287
) [
HTML
0KB] [
PDF
3061KB] (
1022
)
770
章佳文, 陈钦冬, 徐期勇
金属催化剂对油漆板材催化热解产物的影响
研究使用CaCO
3
、CaO、Fe
2
O
3
、还原铁粉、Na
2
CO
3
5种金属催化剂对油漆板材进行热解,收集固、液两相产物进行产率计算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催化剂都有效提高了热解固相产物的产率,CaCO
3
、Na
2
CO
3
以及还原铁粉可以增加液相产品产率.钛元素在所有催化热解固相产物含量均较高,可能造成潜在的环境污染.热解液相产物以酯类、酮类、醇类、酚类、酸类为主,并含有少量含氮类物质,CaCO
3
、CaO、Fe
2
O
3
、Na
2
CO
3
均可以减少液相产物中酸类物质的含量.CaCO
3
对于提升热解固液两相产物品质有较好作用.
2022 Vol. 42 (2): 770-776 [
摘要
] (
269
) [
HTML
0KB] [
PDF
1759KB] (
1120
)
777
彭韵, 李蕾, 伍迪, 杨屏锦, 彭绪亚, 王小铭
微生物群落对氨胁迫响应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为探析厌氧消化微生物群落对氨胁迫的响应,在串联批次实验中引入氨氮(TAN)胁迫,结合宏基因组学分析,研究了不同TAN浓度下,厌氧消化系统的过程参数、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功能基因/代谢途径的响应.结果显示,TAN为3000mg/L时,系统性能逐步优化;TAN为6000mg/L时,甲烷产率逐步下降,并伴随着丙酸、丁酸积累.从群落组成上看,两个氨氮梯度下,抗性和冗余性保障了水解酸化菌代谢底物的能力.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方面,低氨氮组两类功能菌群丰度持续增加,但高氨氮组增加幅度低甚至出现丰度下降,指示该环节可能受到了氨胁迫.进一步分析两阶段的功能基因变化,发现产甲烷和互营乙酸氧化途径在氨胁迫下表现出抗性和冗余性,但高浓度TAN (6000mg/L)抑制了丁酸和丙酸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
ACADS
和
PCCA
的表达.可见,氨抑制失稳的关键环节是产氢产乙酸阶段.
2022 Vol. 42 (2): 777-786 [
摘要
] (
318
) [
HTML
0KB] [
PDF
535KB] (
1296
)
土壤污染与控制
787
白新月, 陈予珂, 黄丹丹, 徐期勇
富铁炭对填埋覆土层甲烷氧化主导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明晰甲烷氧化菌群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其甲烷氧化量和胞外聚合物(EPS)2种重要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来探讨不同基质浓度与不同炭组间交互产生的环境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浓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差异影响最大.在甲烷与氧气(15%,
V
/
V
)均充足的情况下甲烷氧化累积量主要由Ⅰ型甲烷氧化菌贡献;而在某一组分相对不足(£10%,
V
/
V
)的气体浓度下,Ⅱ型甲烷氧化菌是消耗甲烷的主要微生物.在高甲烷低氧条件添加富铁炭或可有效缓解EPS堵塞且有利于Ⅱ型甲烷氧化菌
Methylocystis
的生长.
2022 Vol. 42 (2): 787-793 [
摘要
] (
199
) [
HTML
0KB] [
PDF
1183KB] (
784
)
794
王成尘, 田稳, 向萍, 徐武美, 管冬兴, 马奇英
土壤-水稻/小麦重金属吸收机制与安全调控
为掌握我国水稻和小麦作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收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土壤系统中的砷(As)、镉(Cd)、铬(Cr)和铅(Pb)含量,综述了其吸收、转运、积累机制和有效的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及小麦籽粒的Cd超标率达31.3%和22.2%,Pb的超标率达26.2%和32.1%,污染情况较为突出;降低As、Cd、Cr和Pb的生物有效性,控制其在水稻/小麦植株中的吸收,能够有效减少籽粒中的积累;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吸收可通过水肥管理、化学改良、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遗传学方法等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今后,应形成多学科交叉互融的全要素格局来完善我国的土壤污染研究,开发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污染土壤利用技术,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
2022 Vol. 42 (2): 794-807 [
摘要
] (
348
) [
HTML
0KB] [
PDF
385KB] (
1298
)
808
朱清禾, 曾军, 吴宇澄, 杨洁, 林先贵
多环芳烃共代谢对苯并[a]蒽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及机制
利用
14
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中菲、蒽、芘3种底物对苯并[a]蒽(BaA)环境归趋的影响,高通量测序解析细菌群落响应.结果表明,3种底物均可以促进BaA的降解,添加蒽作为共代谢底物后,BaA矿化率比对照提高了2.5%,而添加菲、芘时,
14
C在土壤的结合态比对照升高4%,达总添加量的31%.共代谢底物改变了细菌共生网络的拓扑结构:添加底物蒽后,网络中的正连接比例显著升高,物种间以共生关系为主;菲、芘作为共代谢底物时,细菌物种间的负连接比例升高,暗示微生物种群竞争变激烈.推测蒽与BaA化合物结构相似并有相近的代谢途径,细菌共生性增强并直接促进了BaA的矿化.
2022 Vol. 42 (2): 808-814 [
摘要
] (
289
) [
HTML
0KB] [
PDF
744KB] (
1229
)
环境生态
815
严宇鹏, 牛凤霞, 刘佳, 刘心庭, 李颖, 彭辉, 严登华, 肖尚斌
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季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于2020年8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源和河流段采集干支流水样,分析了水体主要离子的化学组成和空间变化规律,并对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水体中的阴离子以HCO
3
-
、SO
4
2-
为主,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71.11%、23.16%;优势阳离子为Ca
2+
、Na
+
,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47.90%、34.76%;总溶解性固体变化范围为43.5~187.3mg/L,平均值为116.4mg/L,水体矿化度较低.干支流的水化学类型整体上以HCO
3
·SO
4
-Ca·Na型为主,其中河源段杰玛央宗曲和库比曲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a·Na型;从上游向下,干流HCO
3
-
、SO
4
2-
、Ca
2+
等主要离子浓度的沿程变化较为剧烈,主要受冰川融水和支流汇入的影响.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岩及硅酸盐岩风化,蒸发岩(硫酸盐)溶解也起到一定作用,而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小.
2022 Vol. 42 (2): 815-825 [
摘要
] (
255
) [
HTML
0KB] [
PDF
938KB] (
1425
)
826
王凤霞, 夏卓异, 郭雨辉, 杨子清, 李佳欣, 陈崯晓
基于GEE的中国南海水质反演与富营养化评价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以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构建多元特征建立水质反演模型,分析了2006~2018年的南海透明度(SD)、总氮(TN)、叶绿素(Chl-a)、化学需氧量(COD)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综合营养指数分析了南海富营养化的时空趋势.结果表明:GEE结合多元回归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南海水质变化,水质对于MODIS特征的响应程度为SD>COD>TN>Chl-a,多项式拟合水质参数效果最好;南海的SD、TN、Chl-a、COD 4个水质参数时空异质规律明显,SD高值主要分布在菲律宾西部和越南东部的海域,2006~2018年SD逐步降低,2006~2018年间TN高值分布范围逐年扩大,而Chl-a浓度逐步降低,2006~2018年期间COD在逐渐蔓延;通过三维趋势面分析,SD和COD、TN和Chl-a的空间变化趋势相似,而Chl-a则与SD、COD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2006~2018年,中国南海富营养化程度呈递增趋势,不同国家应当开展区域合作以进行海洋环境治理.
2022 Vol. 42 (2): 826-833 [
摘要
] (
1076
) [
HTML
0KB] [
PDF
1889KB] (
2601
)
834
郑祥旺, 陈敏, 肖尚斌, 王圣瑞, 王雪竹, 陈巍, 刘佳, 许浩霆
高原湖泊溶解甲烷浓度空间异质性研究—以阳宗海秋季为例
以西南典型高原湖泊阳宗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1月应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及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开展了表层水体和垂向剖面溶解CH
4
浓度的高分辨率监测,揭示了溶解CH
4
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阳宗海表层水体溶解CH
4
浓度为0.02~0.97μmol/L,表现为大气甲烷的源.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与水生植物分布、入湖河流输出和水深等因素密切相关.湖泊不同区域垂向剖面溶解CH
4
浓度分布较为一致,湖心区CH
4
氧化消耗最为明显.自展分析表明,基于少量样点监测的CH
4
排放估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准确估算阳宗海CH
4
扩散通量所需最小采样点数量约为3.7个/km
2
,高空间分辨率的监测对于湖库碳排放的准确估计十分必要.
2022 Vol. 42 (2): 834-842 [
摘要
] (
264
) [
HTML
0KB] [
PDF
1110KB] (
1498
)
843
陈蓉, 王明果, 黄林培, 郭雯, 李蕊, 王教元, 陈光杰
滇池浮游植物碳氮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通过对旱季、旱雨季过渡期和雨季3个不同时期滇池浮游植物
δ
13
C、
δ
15
N的研究发现,滇池浮游植物
δ
13
C、
δ
15
N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旱季、过渡期到雨季,浮游植物
δ
13
C值分别为-20.44‰±0.72‰、-17.32‰±1.09‰和-15.92‰±1.74‰,呈逐渐升高趋势;而浮游植物
δ
15
N值的季节变化模式则相反,雨季(13.55‰±0.85‰)显著低于旱季(15.33‰±0.31‰)和过渡期(15.02‰±1.12‰).空间分布上,浮游植物
δ
13
C值呈现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极差为13.17‰,
δ
15
N值则中部湖区高,南北部湖区低,极差为11.37‰.统计分析表明,浮游植物
δ
13
C值与水温、降水量、电导率和pH值等多因素相关,反映了生物生长速率和无机碳源的影响显著;浮游植物
δ
15
N值季节变化受降水量、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其空间变化与滇池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上述结果显示,城市生活污水仍然是滇池重要的污染来源,而农业化肥等面源污染对
δ
15
N值的时空变化起到显著的调控作用.因此,滇池流域土地利用与营养盐来源的空间差异以及西南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同位素生物示踪信号的重要因子.
2022 Vol. 42 (2): 843-853 [
摘要
] (
342
) [
HTML
0KB] [
PDF
1518KB] (
1573
)
854
赵隽莹, 张伟, 郭逍宇, 苏振华, 邸琰茗, 董志
衬砌对河道底泥细菌群落同质化的影响
以高度人工化的再生水补给河道—北运河京津冀流域为研究区,对具有不同河道生境类型的上游与中下游底泥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环境选择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河道衬砌工程促进底泥生境特征同质化,进而导致中下游底泥细菌群落同质化.上游细菌群落空间周转率(0.0002)相比较,中下游群落具有较低的空间周转率(0.00002),并在排序图上呈现更紧凑的分布特点.与上游自然生境条件下的群落组成相比较,由于衬砌条件下非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较高,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较低,最终使得同质化群落表现为较低的丰富度.RDA模型(
P
=0.002)分析表明,衬砌和TP是影响细菌群落空间变化的主导环境因素,而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则对群落结构类内变异起作用.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纤细菌门(Gracili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Acetothermia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和费希尔菌门(Fischerbacteria)、Kiritimatiell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与衬砌高度相关.
2022 Vol. 42 (2): 854-862 [
摘要
] (
250
) [
HTML
0KB] [
PDF
842KB] (
1253
)
863
王薪杰, 王一宁, 赵俭, 刘晟东, 夏星辉, 李阳
河流水沙运动对微塑料运移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对河流中微塑料的分布、微塑料在河流中发生的聚沉、重悬、水平运输和潜流交换等迁移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河流中广泛存在的泥沙会影响微塑料的迁移.本研究剖析了含沙河流中微塑料迁移,包括微塑料与泥沙的聚集和共沉降,沉积物对微塑料的再悬浮和渗透过程影响,探究了微塑料与泥沙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未来含沙河流中微塑料的运移研究应重视开发可靠模型预测微塑料迁移和通量,实验室模拟应考虑生物和水体扰动对老化微塑料传输的影响.
2022 Vol. 42 (2): 863-877 [
摘要
] (
481
) [
HTML
0KB] [
PDF
947KB] (
2596
)
878
付雨, 剧泽佳, 陈慧, 赵鑫宇, 宋圆梦, 王广志, 张璐璐, 崔建升
白洋淀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特征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对白洋淀水体、沉积物以及7种底栖动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QNs)进行检测,并探究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白洋淀水体中,ΣQNs浓度为0.7380~2004ng/L,其中氟甲喹(FLU)平均浓度最高(168.0ng/L),而在底栖动物中,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的检出率最高(Freq=100%),其次为FLU和恩诺沙星(ENR)(Freq
3
50%),其余QNs检出率小于40%(Freq£40%),底栖动物中ΣQNs浓度为23.70~289.4ng/g,其中FLU (29.43ng/g)和环丙沙星CIP (40.38ng/g)平均浓度最高;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为219.6(BCF
MAR
)~1754L/kg (BCF
ENR
),这表明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能力较高;检出率较高的OFL、恩诺沙星(ENR)和NOR的营养放大因子(TMF)为0.1299(TMF
FLU
)~6.426(TMF
ENR
),其中NOR、ENR呈营养放大,而FLU、OFL呈营养稀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NR、CIP、FLU和ORB的BCF与水深(WD)、温度(
T
)、透明度(SD)、溶解氧(DO)和沉积物总有机碳(TOC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NO
3
-
-N、PO
4
3-
、沉积物总碳(TCs)、沉积物总氮(TNs)和NH
3
-Ns呈显著负相关;TMF
OFL
与WD、
T
、SD、DO和TOCs呈显著负相关,与COD、TP、TN、NO
3
-
-N、PO
4
3-
、TCs、TNs和NH
3
-Ns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对QNs的贡献最大.
2022 Vol. 42 (2): 878-888 [
摘要
] (
293
) [
HTML
0KB] [
PDF
2377KB] (
1136
)
889
王志超, 窦雅娇, 周鑫, 杨文焕, 姚植, 李卫平
岱海冰封期微塑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风险评价
为探究内陆湖冰封期冰盖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及其潜在风险,在岱海冰封期进行取样,采用显微镜观察、冗余性分析和污染物风险指数评价等方法,分析冰封期冰盖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岱海冰盖中微塑料丰度为283~1055n/L,主要检出形态与颜色分别为纤维状与黑色,粒径以<0.5mm为主;垂直方向上,上层冰与下层冰的微塑料丰度高于中层冰.微塑料丰度与总氮、氨氮与盐度质量浓度呈显著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关系并不显著.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冰封期岱海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已达中度污染,其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
2022 Vol. 42 (2): 889-896 [
摘要
] (
228
) [
HTML
0KB] [
PDF
1081KB] (
1287
)
897
张哲, 高月香, 张毅敏, 陈玲玲, 郭艳敏, 朱月明, 于江华
鲴鲢鳙混养系统中微生物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通过实验室模拟富营养化水体进行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
Aristichthys nobilis
)鲴(
Plagiogathops micrloepis Bleeker
)混养,结合同位素标记与微生物检测,研究其中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揭示鲢鳙鲴混养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鲢鳙鲴混养增加了沉积物中氨化细菌(芽孢杆菌属与假单胞菌属)的数量,实验结束时,与其它组相比,鲢鳙鲴组的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与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总占比最高,为31.2%,这增强了氨化作用,减少了沉积物中有机氮的含量,使得鲢鳙鲴组的
δ
15
N (底质沉积物)在实验结束时降至726.8‰.鲢鳙鲴混养提高了沉积物中反硝化菌属(动胶菌属与芽胞杆菌属)的数量,实验结束,鲢鳙鲴组动胶菌属(
Zoogloea
)与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占比显著高于鲢鳙组(
P
<0.05),达到8.17%、33.7%,使得系统中反硝化反应加强,使水体中更多的硝酸盐氮转化为气态氮并移出水体,实验结束时,与其它组相比,鲢鳙鲴组
δ
15
N
(硝酸盐氮)
降低至96.3‰,
15
N总含量也降低至6.94μmol.
2022 Vol. 42 (2): 897-906 [
摘要
] (
219
) [
HTML
0KB] [
PDF
757KB] (
1023
)
907
周美洲, 骆海萍, 曾翠平, 刘广立, 张仁铎
微生物光电还原CO
2
合成乙酸对外电压的响应机制
以TiO
2
光阳极结合自养型生物阴极,构建双室微生物光电合成(MPES)系统,以光能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探究MPES还原CO
2
合成乙酸的性能及其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光阳极取代纯电化学阳极显著降低了MPES生物阴极对外电压的需求.MPES能持续稳定运行,平均产乙酸速率为(1.18 ±0.11) mmol/(L·d),法拉第效率为45.75%±3.97%.光阳极驱动阴极产生氢气,推测阴极微生物倾向于利用氢转移的方式来进行电子传递.外加电压通过影响光阳极的给电子能力从而对MPES的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当外电压从0.4V升高至0.6V时,MPES的电流,乙酸产量和法拉第效率都显著提高,系统的性能主要受限于阳极.当外电压高于0.6V,系统电流,乙酸产量的增速减缓,法拉第效率在外加电压0.8V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表明生物阴极的得电子能力已经达到饱和,此时MPES的性能主要受限于阴极.作为电子传递中间体,H
2
的不完全利用是法拉第效率没有随着外电压的增加进一步提升的原因.
2022 Vol. 42 (2): 907-913 [
摘要
] (
265
) [
HTML
0KB] [
PDF
771KB] (
1172
)
914
林丹彤, 胡黎明, 沈重阳
饱和多孔介质中胶体运移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阐述了国内外针对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由于对流和弥散作用发生运移,而由于表面沉积和筛滤作用滞留在多孔介质中,通常采用含有滞留项的对流弥散方程对胶体的运移行为进行宏观描述,并通过拟合得到胶体运移和滞留的宏观参数,但是对流弥散方程是对试验曲线的宏观描述,无法解释其背后的微观机理;胶体的运移和滞留作用由胶体的微观受力决定,包括胶体在水中的布朗运动和有效重力,胶体-胶体/胶体-固相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场作用在胶体上的力3个部分;为了实现从微观受力到宏观参数的升尺度计算,研究者们提出了胶体过滤理论及其后续的修正方法对沉积速率等宏观参数进行预测,然而现有方法通常基于简化的流场,忽略了多孔介质复杂孔隙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影响;孔隙结构模型是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简化模型,基于该模型能够从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力学分析出发,预测胶体的宏观运移行为,然而已有研究中尚未全面的考虑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和滞留的多种作用.本文总结了该领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立考虑微观机理的对流弥散方程,发展考虑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胶体过滤理论以及完善基于孔隙结构模型的胶体运移模拟方法.
2022 Vol. 42 (2): 914-924 [
摘要
] (
476
) [
HTML
0KB] [
PDF
1026KB] (
1989
)
925
田蕾, 胡立堂, 张梦琳
低渗透石化污染场地多相抽提修复效率的数值模拟
借助TOUGH3/TMVOC软件对华北地区某典型污染场地进行模型概化,模拟再现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层状低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和分布特征;同时,设置了不同情景的多相抽提方案,分析了渗透率对多相抽提技术(MPE)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VOCs在该介质中主要以非水相液体(NAPL)相形式存在,且NAPL相饱和度最大值位于泄漏点以下的含水层;对于不同深度的分层抽提情景,当最大抽提深度为-9.25m时,介质中质量分数最大的NAPL相VOCs能够被有效去除,总有机物去除率达89.8%.同时,多相抽提作用能促进吸附相VOCs解吸,降低介质中吸附相VOCs含量;抽提结束一段时间后,介质中残留的液相、吸附相VOCs含量增加,成为潜在的地下水二次污染源.当层状介质渗透率整体降低时,MPE技术去除效率随之降低,且低渗透层中残留的NAPL相VOCs难以抽出,导致总有机物去除率降低.
2022 Vol. 42 (2): 925-935 [
摘要
] (
257
) [
HTML
0KB] [
PDF
1738KB] (
1158
)
936
杨燕, 李国学, 罗一鸣, 杨佳, 袁京
双氰胺、氢醌与含磷添加剂联合使用对堆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为实现堆肥过程N
2
O、CH
4
和NH
3
的同步减排,在双氰胺和氢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磷石膏和过磷酸钙添加对猪粪堆肥温室气体和NH
3
排放的影响.以猪粪和玉米秸秆为堆肥原料,设置3个堆肥处理:只添加双氰胺和氢醌(HD)、添加双氰胺、氢醌和磷石膏(HD+P)和添加双氰胺、氢醌和过磷酸钙(HD+S),在60L的发酵罐中进行40d的堆肥实验.结果表明:在双氰胺和氢醌的基础上添加磷石膏和过磷酸钙可提高堆肥腐熟度,降低碳(7.58%~11.33%)和氮(25.03%~33.42%)的损失.3种添加剂联用可同步减少15.21%~16.91% NH
3
和23.75%~38.30% CH
4
排放,主要是由于含磷添加剂较低的pH值和磷酸成分,可以固定铵态氮,减少NH
3
排放,同时硫酸离子会抑制产甲烷菌活性进而降低CH
4
排放.在双氰胺和氢醌降低N
2
O排放基础上,添加含磷添加剂会增加0.14%~20.57% N
2
O排放,总温室效应降低7.60%~24.30%,其中双氰胺、氢醌和磷石膏处理总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最佳.
2022 Vol. 42 (2): 936-944 [
摘要
] (
271
) [
HTML
0KB] [
PDF
433KB] (
1522
)
945
牛陆, 张正峰, 彭中, 姜亚珍, 刘萌, 周孝明, 唐荣林
中国地表城市热岛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
基于MODIS卫星遥感数据,计算了中国284个地级市2018年的年平均地表城市热岛强度,分析了中国地表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模式.结合多元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日间和夜间地表城市热岛强度主要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地表城市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地理加权模型相比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模型,极大地提高了驱动因素的解释程度,日间和夜间的决定系数分别由最小二乘模型的0.659和0.189提高到了0.876和0.651并且具有更低的残差平方和以及赤池信息准则值,从驱动因素来看,除日间的植被因素对地表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外,其余因素的影响方向均会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存在结构性的差异.总体来讲,日间的地表城市热岛强度受城乡植被差异的影响最大,而在夜间则更容易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022 Vol. 42 (2): 945-953 [
摘要
] (
395
) [
HTML
0KB] [
PDF
2791KB] (
1529
)
954
苏王新, 张刘宽, 常青
基于最优粒度的城市热环境与景观特征耦合分析
综合Landsat和国产高分2号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划分地表覆被类型,通过划分100m×100m~1000m×1000m等多个网格单元,分析北京市五环内热环境影响因素的粒度效应;并基于最优粒度分析城市景观组分和构型特征与热环境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粒度增加,网格单元内平均地表温度和不透水地表(IS)、植被水体(GWS)面积比的相关系数先减小后逐渐上升,相关系数在600m×600m处趋于平缓,说明北京市五环内热环境对景观的响应特征在此粒度下最敏感;基于最优粒度的1796个网格中,温度平均值(
T
m
)与不透水地表面积比(0.723)、植被水体面积比(-0.715)显著相关,温度标准差(
T
s
)与不透水地表面积比(-0.051)、水体面积比(0.054)显著相关;网格内主导景观类型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占比增加或减少会导致热环境迅速变化;基于IS和GWS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的相关分析显示,
T
m
与不透水最大斑块指数(LPI_IS)(0.665)、植被水体结合度指数(COHENSION_GWS)(-0.547)相关性最显著,当网格内GWS占比大于40%时,植被水体斑块面积越大、空间连通性越高,越有利于改善热环境.
2022 Vol. 42 (2): 954-961 [
摘要
] (
227
) [
HTML
0KB] [
PDF
1926KB] (
697
)
碳排放控制
962
刘红琴, 胡淑慧
不同情境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风险度量
以深圳、湖北、广东、上海及北京5个碳交易中心2015~2020年的日交易数据为基础,设置了Ave、Med、Max、Min 4种交易情境,采用TGARCH-VaR模型对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境下碳排放交易市场风险存在差异,各情境的市场稳定性、政策响应度均存在一定规律:Ave情境碳现货收益率波动幅度最小,而Max情境与Min情境碳现货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意味着Ave情境下碳市场的风险最小.4种情境下碳市场都存在风险杠杆效应,坏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要大于好消息的冲击;Med情境与Min情境对政策依赖性较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而产生较大的波动风险;Max情境下碳市场对消息面的敏感度最低,难以体现市场应有的调节作用;Ave情境市场稳定性较高并且能较好体现政策的调节作用.Ave情境下碳市场的VaR值方差最小,Max情境下碳金融市场的VaR值方差明显高于其他3市场,说明Ave情境下碳市场价格波动性风险较小;Ave情境碳市场风险最小、市场稳定性较高并且能较好体现政策的调节作用.我国在统一碳排放市场时,应该考虑到各个地区差异性,关注碳市场价格的稳定性,进而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助力双碳目标的落实.
2022 Vol. 42 (2): 962-970 [
摘要
] (
317
) [
HTML
0KB] [
PDF
621KB] (
1538
)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971
陈勇智, 梁文明, 林迎星
创新驱动我国省域绿色增长的空间效应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2003~2016年的绿色增长水平,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驱动省际绿色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对绿色增长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影响,直接效应为2.35×10
-5
,间接效应为3.75×10
-5
;本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对本地绿色增长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590,而周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对本地绿色增长水平的空间影响并不显著;本地制度创新对本地绿色增长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0733,而周边地区制度创新水平对本地绿色增长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1617;文化创新对绿色增长水平的空间影响并不显著.对此,建议注重区域绿色增长导向的知识生产、知识积累和知识溢出,以协同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重视发挥技术创新在驱动区域绿色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支撑省际绿色增长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绿色文化推广和普及的力度.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22 Vol. 42 (2): 971-981 [
摘要
] (
244
) [
HTML
0KB] [
PDF
717KB] (
1325
)
982
于元赫, 吴健
云南拉市海流域退耕还湿对农户的增收效应
基于云南拉市海流域2005~2016年的农户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并借助PSM-DID、工具变量、安慰剂测试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工具,对退耕还湿的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退耕还湿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提高了39.2%和43.5%,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退耕还湿有效改善了农户收入结构,退耕还湿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和生态旅游等非农就业共同构成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湿的增收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方面,退耕还湿对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明显强于贫困户,可能存在拉大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风险;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有助于农户增收,村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普遍信任提高了退耕还湿的增收效应.
2022 Vol. 42 (2): 982-992 [
摘要
] (
239
) [
HTML
0KB] [
PDF
493KB] (
1135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