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1年 41卷 10期
刊出日期 2021-10-20
环境毒理与健康
大气污染与控制
水污染与控制
固体废物
环境微生物
环境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4465
《中国环境科学》202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2021 Vol. 41 (10): 4465-4465 [
摘要
] (
236
) [
HTML
1KB] [
PDF
84KB] (
829
)
大气污染与控制
4466
孙忠保, 程先富, 夏晓圣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980~2017年MERRA-2再分析产品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分析中国AOD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空异质性视角量化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对AOD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7年AOD以0.0028a
-1
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2009~2017年AOD以0.0083a
-1
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2008年前后为AOD由升到降的转折期,可能与2007年生态文明建设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有关.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为AOD高值区,以人为气溶胶为主,近40a来AOD值呈显著上升趋势;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为AOD低值区,以自然气溶胶为主,AOD值基本不变.气温、气压、黑炭气溶胶排放和硫酸盐气溶胶排放与AOD呈正相关,降水、风速、NDVI和GDP与AOD呈负相关.AOD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具有时空异质性.从时间变化来看,降水、风速、NDVI、GDP的回归系数具有一致性,而气温、气压、黑炭气溶胶排放、硫酸盐气溶胶排放在不同年份的回归系数有正有负;从空间变化来看,中国北方地区气温与AOD间呈负相关,南方地区二者呈正相关.
2021 Vol. 41 (10): 4466-4475 [
摘要
] (
369
) [
HTML
1KB] [
PDF
2280KB] (
1447
)
4476
卞若愚, 安忠义, 李启超, 朱纯, 孙镇坤, 段伦博
O
3
-NH
3
协同活性焦脱硫脱硝的均相预反应特性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提出臭氧(O
3
)预氧化协同喷氨(NH
3
)的工艺优化思路.通过在固定床上开展相关均相反应实验,研究外部引入的O
3
、NH
3
对NO
x
、SO
2
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O
3
对NO的氧化反应为逐级过程,随着O
3
/NO物质的量比增大,O
3
将NO依次氧化为NO
2
和N
2
O
5
.O
3
对SO
2
的均相氧化作用十分有限,O
3
/SO
2
=1时SO
2
氧化率低于5.0%.在O
3
预氧化条件下喷入NH
3
后,O
3
/NH
3
=1时约有6.7%的O
3
消耗量;当O
3
/NO=1时,预氧化产物NO
2
含量显著下降,同时NO排放浓度小幅上升;当O
3
/NO=1.5时,NO
x
排放水平与未喷入NH
3
条件时相当.在O
3
和NH
3
协同作用下,SO
2
的氧化率显著提高,推测此时脱硫反应产物为更加稳定的NH
4
HSO
4
或(NH
4
)
2
SO
4
.O
3
-NH
3
协同脱硫脱硝反应中,O
3
/NO不超过1时,NH
3
-NO
2
和NH
3
-SO
2
反应同时发生,提高NH
3
引入量能够同时提高脱硫率和脱硝率.O
3
/NO > 1时,NH
3
-N
2
O
5
反应优先级最高,N
2
O
5
对NH
3
的消耗抑制了NH
3
-SO
2
脱硫反应发生.仅运用O
3
预氧化和NH
3
协同作用方式的脱硫脱硝效率较为有限,但对烧结烟气中氮、硫污染物的形态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2021 Vol. 41 (10): 4476-4483 [
摘要
] (
231
) [
HTML
1KB] [
PDF
1224KB] (
1382
)
4484
李洋, 唐伟, 杜谨宏, 张众志, 杜晓惠, 薛志钢, 孟凡, 柴发合
“2+26”城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效果评估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秋冬季不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减排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SO
2
,NO
x
,VOCs,PM
2.5
和PM
10
的总减排量分别为43.26,20.63,18.36,28.00和47.31万t,2018~2019年秋冬季"2+26"城市SO
2
,NO
x
,VOCs,PM
2.5
和PM
10
的总减排量分别为16.68,18.11,11.03,17.04和25.33万t.基于此,采用CAMx模型对各项措施的减排效果进行模拟评估,采取措施后,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SO
2
,NO
x
,PM
2.5
和PM
10
浓度的平均下降量(下降率)分别为22.69μg/m
3
(42.67%),33.22μg/m
3
(37.81%),24.28μg/m
3
(22.58%)和31.26μg/m
3
(18.67%),2018~2019年秋冬季"2+26"城市SO
2
,NO
x
,PM
2.5
和PM
10
浓度的平均下降量(下降率)分别为9.36μg/m
3
(26.86%),25.73μg/m
3
(30.62%),16.38μg/m
3
(16.09%)和20.43μg/m
3
(12.33%).2017~2018年秋冬季各项措施对PM
2.5
浓度的平均减排效率排序依次为:"散乱污"企业治理 >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企业错峰生产 > 民用散煤替代 > 燃煤锅炉综合整治,2018~2019年秋冬季各项措施对PM
2.5
浓度的平均减排效率排序依次为:重点行业升级改造 > 企业错峰生产 > "散乱污"企业治理 >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民用散煤替代 > 燃煤锅炉综合整治.
2021 Vol. 41 (10): 4484-4494 [
摘要
] (
244
) [
HTML
1KB] [
PDF
1990KB] (
1271
)
4495
姚懿娟, 王美圆, 曾春玲, 范丽雅, 叶代启
广州不同站点类型PM
2.5
与O
3
污染特征及相互作用
基于2015~2019年广州4个不同国控站点类型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研究了广州各站点类型颗粒物(PM
2.5
)和臭氧(O
3
)的污染特征,并分析了O
3
污染季节和PM
2.5
污染季节PM
2.5
和O
3
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015~2019年广州各站点类型PM
2.5
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O
3
浓度呈上升趋势.不同污染季节PM
2.5
与O
3
浓度均呈正相关.O
3
污染季节二次PM
2.5
的生成对颗粒物的影响显著大于一次PM
2.5
,随着光化学水平的升高,一次PM
2.5
的贡献浓度基本不变(均在21.03~31.37μg/m
3
范围内),贡献率逐渐下降;而二次PM
2.5
的贡献浓度逐渐升高(3.51~7.72 μg/m
3
升高到16.04~18.45μg/m
3
),贡献率也逐渐升高(11%~27%升高到34%~44%),且呈倍数增加.不同站点类型贡献差异明显,背景站点二次PM
2.5
的贡献最大,城区站点在中和高光化学水平下二次PM
2.5
的贡献最小;PM
2.5
污染季节各站点类型在不同PM
2.5
污染水平下O
3
浓度均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均呈现背景站点>郊区站点>城区站点的特点.气溶胶的消光作用和非均相反应均显著促进O
3
生成,随着PM
2.5
浓度升高,各站点类型的O
3
浓度峰值逐渐升高,由62.12~83.82μg/m
3
升高到92.49~135.4μg/m
3
;O
3
变化率峰值也逐渐升高,由8.42~10.02μg/(m
3
·h)升高到21.33~27.04μg/(m
3
·h).进一步促进了广州PM
2.5
和O
3
浓度的协同增长.
2021 Vol. 41 (10): 4495-4506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1199KB] (
960
)
4507
毛卓成, 许建明, 瞿元昊, 潘亮, 谷怡萱, 杨丹丹
偏低气温下的O
3
污染特征及其主要气象成因
针对2013~2019年上海地区气温相对偏低(25℃及以下)的一类O
3
污染事件,从时间分布特征、天气系统类型、气象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7a偏低气温下的O
3
污染按小时标准和日标准分别出现45h和19d,占各自O
3
污染总次数的5.0%和7.3%,在春季则上升至20.6%和20.0%,是上海春季主要O
3
污染现象之一.当气压介于1010.1~1017.1hPa、风速介于2.1~3.2m/s、湿度介于40.0%~54.0%、辐射介于0.5~2.7MJ/m
2
,较易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
3
污染;与高温下的O
3
污染相比,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
3
污染时,气压、PM
2.5
和NO
2
浓度分别偏高了10.0hPa、26.0μg/m
3
和24.9μg/m
3
,辐射偏低了0.5MJ/m
2
.造成偏低气温下的O
3
污染天气类型可以分为弱高压前部、弱高压控制和海上高压后部3种.3个典型污染个例分析显示,上游输送、本地静稳辐合和垂直逆温条件分别是这3种类型的主要气象成因.
2021 Vol. 41 (10): 4507-4517 [
摘要
] (
214
) [
HTML
1KB] [
PDF
1229KB] (
1375
)
4518
张莹, 张婕, 王式功, 康平, 张家熙, 张小玲, 李运超
成都市PM
2.5
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
为探究大气环境中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交互作用对PM
2.5
浓度变化的影响特征,利用成都市2014~2020年逐日大气污染物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s)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当地PM
2.5
浓度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单影响因素GAMs模型中,无论全年还是冬季,PM
2.5
浓度与平均气温(
T
)、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Wind)、降水量(Prec)、O
3
、NO
2
、SO
2
和CO间均呈非线性关系,其中CO、NO
2
、SO
2
、
T
和Wind对PM
2.5
浓度影响较大,与全年不同的是,冬季
T
和O
3
对PM
2.5
浓度变化的影响效应较全年明显减弱.多影响因素的GAMs模型中,
T
、Wind、RH、CO、NO
2
、SO
2
和O
3
这7个解释变量对PM
2.5
浓度变化的影响均较显著,构建的全年多影响因素GAMs模型调整后的
R
2
=0.759,方差解释率为76.42%,冬季
R
2
=0.708,方差解释率为72.2%,无论是全年还是冬季,CO都是PM
2.5
浓度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GAMs交互效应模型发现,全年弱低温(7℃左右)+高相对湿度+高浓度CO+高浓度NO
2
+高浓度SO
2
协同作用条件下有利于PM
2.5
浓度的生成;冬季低Wind+高RH+高浓度CO+高浓度NO
2
+高浓度SO
2
共存条件下有利于PM
2.5
的生成,即该条件对PM
2.5
浓度的生成有协同放大效应.运用GAMs模型能够对PM
2.5
污染的主导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定量化分析影响因素单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PM
2.5
浓度变化的影响特征,对PM
2.5
浓度污染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2021 Vol. 41 (10): 4518-4528 [
摘要
] (
239
) [
HTML
1KB] [
PDF
1366KB] (
1198
)
4529
彭超, 张丹, 方维凯, 王晓宸, 谢耕, 向英, 李振亮
重庆市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和2017年1~12月在重庆主城区连续采集PM
1.0
、PM
1.0~2.5
和PM
2.5~10
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测定了样品中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含量,研究了近年来不同粒径颗粒物中主要离子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重庆市PM
1.0
、PM
1.0~2.5
和PM
2.5~10
中WSIIs年均浓度和占比分别为24.10,32.89,39.11μg/m
3
和41.8%、40.3%、38.6%,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39.85,47.84,57.12μg/m
3
和49.2%、46.6%、36.2%),但NO
3
-
浓度和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12.3%~27.8%和53.1%~78.2%),且成为2017年冬季首要离子.SO
4
2-
、NO
3
-
、NH
4
+
、Cl
-
、K
+
和Na
+
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F
-
、Mg
2+
和Ca
2+
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重庆颗粒物呈弱碱性,其中粗粒子碱性强于细粒子,NH
4
+
主要以(NH
4
)
2
SO
4
和NH
4
NO
3
的形式存在.与2010年不同,2017年细粒子中SO
4
2-
和NO
3
-
浓度均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快速上升,非均相反应已成为2017年SO
4
2-
和NO
3
-
形成的重要途径,且在PM
1.0
中尤为突出.随污染加重,不同粒径下各类WSIIs演化特征各异,其中2017年细粒子中NO
3
-
浓度及其对WSIIs贡献大幅升高,并成为重污染形成的主因,而SO
4
2-
和扬尘源示踪物(Mg
2+
、Ca
2+
)贡献呈下降趋势.与2010年相比,2017年各粒径中NO
3
-
/SO
4
2-
比值随污染加重大幅升高,且重污染日比值均大于1.0.细粒子中WSIIs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粗粒子主要来源于扬尘.2017年扬尘污染较2010年有所减缓,但二次源对WSIIs贡献上升明显,尤其是NO
3
-
的二次生成,因此对NO
x
排放源的管控是WSIIs减排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对了解近年来重庆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及形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1 Vol. 41 (10): 4529-4540 [
摘要
] (
247
) [
HTML
1KB] [
PDF
667KB] (
972
)
4541
罗干, 王体健, 李蒙蒙, 徐北瑶, 谢旻, 李树, 伏晴艳
区域大气环境模式RegAEMS中二次气溶胶的改进模拟研究
为了提升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精度,在区域大气环境模式RegAEMS中加入了硫酸盐气溶胶的两种新生成机制(NO
2
+SO
2
化学过程和过渡金属催化氧化(TMI))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挥发性有机物基集(VBS)方法.模拟了2020年1月上海市两次中度污染过程,并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研究发现,两次污染过程硫氧转化率(SOR)均大于0.4,PM
2.5
主要组分为SO
4
2-
、NO
3
-
、NH
4
+
等水溶性离子,占比为61.25%~63.85%.SOA占比为2.92%~3.0%.加入NO
2
+SO
2
化学过程和过渡金属催化氧化(TMI)后,硫酸盐模拟精度明显提升(相关系数(R)从0.49~0.63提升至0.58~0.67,相对标准偏差(NMB)从-35.0%~-36.5%提升至-17.3%~-14.2%).两种化学过程在污染发展阶段平均贡献占比为23.3%~27.9%,这可能是造成污染条件下SO
4
2-
浓度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VBS机制能够较好地模拟出SOA的变化趋势(相关系数为0.53~0.56),由于硫酸盐和SOA生成机理的改进,RegAEMS在PM
2.5
的模拟精度上有所提升(相对标准偏差(NMB)从-13.5%~-6.0%提升至-9.0%~-3.3%).
2021 Vol. 41 (10): 4541-4548 [
摘要
] (
234
) [
HTML
1KB] [
PDF
1921KB] (
1555
)
4549
冉铮, 杨柳, 韩坤, 殷小鸽, 齐靖宇, 王伟伟, 金陶胜
2012~2019年天津市公交站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于2012年9月、2014年3月、2015年6月和2019年6月在天津市八里台公交站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分析该微环境中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
10
)污染的整体改善趋势以及PM
10
中碳组分、水溶性离子组分以及元素组分的特征和4次采样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4次采样的PM
10
浓度分别为281,217,188,78μg/m
3
,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水溶性离子组分和元素组分浓度逐年降低,但其占比变化不大(平均浓度占比分别为22%和39%),4次采样的二次离子SNA(即SO
4
2-
,NO
3
-
和NH
4
+
)占PM
10
比例分别为11%,9%,9%,17%;总碳质量浓度逐年降低,碳组分在PM
10
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18%上升至32%,平均为25%),根据估算结果,4次采样的二次有机碳(SOC)占PM
10
比例分别为4%,9%,9%,13%.研究显示,天津市交通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但二次组分(SNA和SOC)在PM
10
中占比呈上升趋势,需进一步加强二次污染的控制.
2021 Vol. 41 (10): 4549-4555 [
摘要
] (
185
) [
HTML
1KB] [
PDF
591KB] (
820
)
4556
崔浩然, 樊守彬, 韩力慧, 李婷婷, 曲松, 刘俊芳, 王海斌
北京市大兴区道路积尘年际变化特征及管控研究
为探究长时间跨度的道路积尘变化特征,于2019~2020年对北京市大兴区内主要道路进行尘负荷检测,并于2020年四季收集道路PM
10
和PM
2.5
积尘样品,分析化学组分,建立成分谱.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大兴区道路尘负荷年均值分别为1.05g/m
2
和0.74g/m
2
,2020年大兴区道路尘负荷较2019年下降29.5%.2019年道路尘负荷热点聚集区分散,大兴区内道路尘负荷高值区较多,2020年热点区集中出现在西北部,冷点区集中在东部区域.2020年大兴区道路扬尘排放因子低于2019年,大部分乡镇/街道中,2020年的扬尘排放因子和排放量低于2019年,呈现出东南部 > 中部 > 西北部的趋势.2020年大兴区道路扬尘排放量低于2019年,大兴区南部和西北部乡镇/街道内的扬尘排放量大于中部.受建筑施工活动影响.2020年大兴区道路PM
10
和PM
2.5
积尘化学组分中以土壤风沙和建筑施工活动相关的元素为主,Ca、Mg、Si、Al元素分别共占比39.39%和41.71%.对大兴区道路尘负荷进行针对性管控,首先需要对运输车辆进行及时冲洗,降低轮胎的尘土夹带量.其次应加强工地出口至附近1km的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将工地出口处道路尘负荷对周边道路的辐射影响降低.
2021 Vol. 41 (10): 4556-4564 [
摘要
] (
232
) [
HTML
1KB] [
PDF
951KB] (
1003
)
4565
庞米杰, 陈钰文, 王婉慈, 赵云霞
石墨烯量子点辅助合成Cu-MOFs及CO
2
吸附行为
选用一种成本低、可大规模合成的Cu基MOFs(Cu-MOFs)材料作为CO
2
吸附剂,在原位合成过程中添加石墨烯量子点以调控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适量石墨烯量子点的添加有利于提高Cu-MOFs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相比未改性MOFs材料,改性后的CO
2
吸附性能有所提高,25℃,100kPa时提高了4.5%.随着温度升高,吸附容量提升越明显.改性后的MOFs对于N
2
的吸附量则比未改性时更低,因此计算得到的CO
2
/N
2
吸附选择性也更高,增加了近一倍.综合等量吸附热的考察结果发现,尤其添加适量含N石墨烯量子点的Cu-MOFs吸附剂不仅具备了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选择性,还展现了较理想的吸附热,因此兼具了较优CO
2
吸附性能和较低脱附能耗的特点,为MOFs吸附剂的改性提供了一点参考价值.
2021 Vol. 41 (10): 4565-4571 [
摘要
] (
222
) [
HTML
1KB] [
PDF
825KB] (
1454
)
4572
张俪安, 刁永发, 楚明浩, 贾中坚, 沈恒根, 孙静
多纤维捕集过程中细颗粒湍流团聚模拟研究
基于随机多层纤维过滤介质算法建立了平板式三维拟态化结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颗粒群平衡模型(CFD-PBM)对多纤维捕集过程中细颗粒湍流团聚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分区法求解颗粒群平衡方程(PBE).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表明:多纤维捕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颗粒团聚行为.粉尘颗粒的团聚程度随停留时间增加而增强,当
t
≥
l
/
v
(速度方向模型尺寸长度/入口风速),团聚逐渐趋于稳定;当
v
max
·
t
≤
l
,入口风速越大,颗粒团聚程度和团聚速率越大,最终的团聚程度取决于入口风速和停留时间;颗粒粒径越大,粉尘颗粒的团聚程度和团聚速率越小.出口颗粒平均粒径与初始粒径相比增长倍数越小.粉尘颗粒体积分数越大,颗粒团聚程度以及团聚速率越大.当
v
=0.1m/s,
d
p
=1.0μm,VF >0.003636,Bin-7~Bin-0区间数量浓度对数分布呈线性比例关系.
2021 Vol. 41 (10): 4572-4578 [
摘要
] (
204
) [
HTML
1KB] [
PDF
926KB] (
971
)
水污染与控制
4579
杨茸茸, 周军, 吴雷, 宋永辉, 刘长波, 岳昌盛, 田玮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中反应介质的研究进展
以PRBs技术中最为关键的填充反应介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常用的五种反应介质(零价铁、活性炭、无机矿物、黏土、和以固体废弃物为前体材料的反应介质)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影响反应介质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了PRBs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并对PRBs技术的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研发长期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PRBs反应介质提供有益的支持.
2021 Vol. 41 (10): 4579-4587 [
摘要
] (
269
) [
HTML
1KB] [
PDF
420KB] (
2855
)
4588
李冬, 曹思雨, 王琪, 张杰
低表观气速间歇曝气AGS-SBR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
实验选用3个SBR反应器接种污水厂活性污泥,R1采用高表观气速(SGV)连续曝气,R2采用低SGV连续曝气,R3采用低SGV间歇曝气,在低碳氮比的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探究不同SGV曝气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经过120d的培养,R1、R2和R3中颗粒粒径分别为(754±78),(812±86),(1183±93)μm,R3的脱氮除磷效果优于R1和R2.结果表明,应用低SGV间歇曝气策略在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性能良好,且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DPAO)占聚磷菌(PAO)比例为24.75%.
2021 Vol. 41 (10): 4588-4596 [
摘要
] (
238
) [
HTML
1KB] [
PDF
730KB] (
1235
)
4597
康赛, 李清雪, 张良长, 艾为党, 桂双林, 郑利兵, 李晨璐, 魏源送
预处理对尿液长期存储过程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针对尿液盐度高、成分复杂,存储过程中性质易变等问题,以有机与无机物质的变化特征为考察对象,研究浓H
2
SO
4
、陶瓷膜和活性炭等预处理对尿液存储过程中性质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转化机理.结果表明,尿液性质变化的主要反应是尿素分解及其引发的无机共沉淀现象,且随着氨氮浓度由1365升高至2755mg/L,沉淀逐渐由磷酸盐向鸟粪石转变.浓H
2
SO
4
预处理通过抑制尿素分解实现尿液性质稳定,而陶瓷膜处理和活性炭吸附促进尿素分解,且活性炭可有效吸附氮元素.同时,荧光光谱的研究发现尿液存储过程中DOM(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浓H
2
SO
4
预处理组中
E
280
/
E
472
、
A
275~295
、
E
254
/
E
365
、
E
300
/
E
400
的升高表明DOM中疏水性及小分子有机物浓度增加,而UV
254
、
A
350~400
的降低也印证了芳香性有机物含量的降低.陶瓷膜与活性炭可去除有机物,但陶瓷膜对尿素的去除效率高于其他有机组分,而活性炭对芳香性有机物的去除比例最高.本文系统阐明了尿液存储中性质变化过程与机制,并论证了不同预处理的影响,为尿液源分离处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2021 Vol. 41 (10): 4597-4605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1115KB] (
1261
)
4606
刘玉灿, 王颖, 王玉霞, 朱玉良, 纪现国, 张岩, 段晋明, 李伟
UV工艺降解阿特拉津机理及对DBPFP的影响规律
对不同UV光氧化工艺降解水溶液中阿特拉津(ATZ)的动力学和机理,以及对后续氯化处理过程中溶液需氯量和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的影响规律与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ATZ在不同UV光氧化工艺中的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ATZ在单独UV辐照工艺中的去除效率相对较低;UV/H
2
O
2
工艺对ATZ具有相对较高的去除效率,且其去除率随H
2
O
2
浓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UV/TiO
2
工艺降解去除ATZ的效率较单独UV辐照和UV/H
2
O
2
工艺低,ATZ在UV/TiO
2
工艺中的降解与溶液透光率和氧化活性物种(ROS)生成量存在直接关系;UV/H
2
O
2
/TiO
2
工艺中,ATZ的降解速率较UV/TiO
2
工艺有所提高.ATZ水溶液经不同UV光氧化工艺预处理和氯化处理后,均检出了5种消毒副产物(DBPs),其中三氯甲烷(TCM)和三氯丙酮(TCP)为主要氯化DBPs.本研究表明,在不同UV光氧化预处理过程中,ATZ具有不同的降解路径,进而对ATZ水溶液在后续氯化过程中的DBPPF产生显著影响.
2021 Vol. 41 (10): 4606-4615 [
摘要
] (
223
) [
HTML
1KB] [
PDF
1067KB] (
1021
)
4616
张长胜, 韩涛, 钱斌, 胡蓉, 田海湧, 毛辉, 王卓
改进BFO优化BPNN的自来水混凝加药预测
本文给出一种量子粒子群(QPSO)算法、改进菌群觅食(IBFO)算法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混凝投药预测模型,利用量子粒子群的个体极值与群体极值更新细菌觅食算法趋化过程中细菌位置;通过细菌协同改进趋化算子提高优化精度,结合差分算法改进繁殖算子解决部分维度退化问题,加入轮盘赌方法作为选择机制改进迁移算子来克服优化过程中优秀解消失的缺陷;进而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阈值以此预测混凝剂投药量.对云南某自来水厂的数据进行离线训练和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预测结果的均方误差(MSE)达0.0116mg/L,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达1.36%,在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上优于BFO-BPNN、PSO-BPNN等模型.
2021 Vol. 41 (10): 4616-4623 [
摘要
] (
177
) [
HTML
1KB] [
PDF
1115KB] (
926
)
4624
赵泞, 朱昊, 祝榕婕, 刘洁, 王大蔚, 梁恒, 郭铁成, 郑彤, 王鹏
海水淡化原水预处理工艺筛选评估体系
针对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特征形成了海水淡化原水预处理工艺(药剂)库,建立了预处理工艺筛选评估指标体系;而后利用多准则决策理论,构建了基于熵权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的海水淡化原水预处理工艺筛选评估模型,并实现程序设计,用以筛选出适合的预处理工艺;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方法可行性,结果证明本体系可以有效辅助海水淡化原水预处理工艺的筛选评估,实现科学决策.
2021 Vol. 41 (10): 4624-4632 [
摘要
] (
228
) [
HTML
1KB] [
PDF
655KB] (
1004
)
4633
杨留留, 刘宏, 陈厚望, 陈猛, 张鹏
漂浮型BiOCl
0.6
I
0.4
/G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除藻性能
通过以膨胀珍珠岩(EP)为载体,水浴加热原位合成漂浮型BiOCl
0.6
I
0.4
/GO光催化剂,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能谱(XPS)等方法对合成样品的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BiOCl
0.6
I
0.4
/GO/EP复合材料比BiOCl
0.6
I
0.4
/EP和GO/EP具有更强的光催化除藻效果,且在4次循环使用之后仍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此外,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空穴(h
+
)是藻类失活的主要活性物质.最后,根据能带分析和自由基捕获试验提出BiOCl
0.6
I
0.4
/GO/EP复合材料的反应机理.
2021 Vol. 41 (10): 4633-4644 [
摘要
] (
194
) [
HTML
1KB] [
PDF
979KB] (
828
)
4645
陈勇, 胡鹭, 谭旎, 杨昕昱, 曾泓文, 刘咏
Al
0
-Gr-Fe
0
活化O
2
类Fenton氧化降解土霉素的研究
采用高能球磨-高温烧结-液相还原法制备了能活化O
2
原位产生H
2
O
2
/
·
OH的新型功能材料(Al
0
-Gr-Fe
0
),通过XRD、SEM、EDS和VSM对Al
0
-Gr-Fe
0
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水中土霉素(OTC)在Al
0
-Gr-Fe
0
/O
2
体系中的降解效能和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6、Al
0
-Gr-Fe
0
投加量为2g/L的条件下反应60min后,OTC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00%和92.93%.循环使用4次后,Al
0
-Gr-Fe
0
对OTC的去除率仍有79.27%.通过自由基猝灭试验和自由基捕获试验确定了Al
0
-Gr-Fe
0
/O
2
体系降解OTC的主要活性物种是
·
OH.Al
0
-Gr-Fe
0
/O
2
体系对OTC的降解归因于:Al
0
-Gr-Fe
0
高选择性还原O
2
为H
2
O
2
/
·
OH;Al
0
-Gr-Fe
0
中的Al
0
还原能促进Fe的循环,从而提高了Fe的催化活性,促进了H
2
O
2
分解产生
·
OH.
2021 Vol. 41 (10): 4645-4653 [
摘要
] (
181
) [
HTML
1KB] [
PDF
1108KB] (
1042
)
4654
庄玮, 杨婧, 龚冰柔, 郑莹, 赵纯
钛酸钡压电臭氧化降解水中的硝基苯
将臭氧(O
3
)体系与压电(PE)体系相结合提出了压电臭氧化(PE-O
3
)体系,探究了该体系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硝基苯(NB)的降解效果,考察了转速、O
3
浓度、钛酸钡(BT)投加量和初始pH值对NB去除的影响.此外,探讨了PE-O
3
体系降解NB过程中存在的活性物质,并分析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PE-O
3
体系对NB的降解体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协同系数高达5.04),在15min内对NB的去除率高达85.37%,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k
为0.1256min
-1
.此外,PE-O
3
体系在120min内对NB实现了74.06%的矿化.随着磁力转子转速的增加,体系反应速率提升,当转速提高到1500r/min时,反应速率常数可达到0.1446min
-1
.反应速率随体系中BT浓度和O
3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一定程度后,增长趋势变缓.NB降解速率随pH值的增加而增大,当pH值为9.0时,在15min后体系中的NB降解率达85.69%.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是降解NB的主要活性物质.
2021 Vol. 41 (10): 4654-4661 [
摘要
] (
230
) [
HTML
1KB] [
PDF
559KB] (
1182
)
4662
刘源, 赵华, 李会鹏, 蔡天凤
硫氯共掺杂g-C
3
N
4
纳米片光催化降解染料
采用气泡模板法制备了硫氯共掺杂的g-C
3
N
4
纳米片,通过XRD、FT-IR、XPS、SEM、UV-vis DRS和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来评价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硫氯共掺杂的g-C
3
N
4
纳米片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提高,并且掺杂引起了能带结构的改变,使降解RhB的氧化基团从单一的·O
2
-
变为·O
2
-
和·OH双氧化基团,极大地提高了降解能力,制备的硫氯共掺杂g-C
3
N
4
纳米片对RhB的降解速率常数达到了0.01683min
-1
,是纯氮化碳的5.5倍.
2021 Vol. 41 (10): 4662-4669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1853KB] (
3579
)
4670
李方芳, 鞠勇明, 邓东阳, 贾文超, 丁紫荣, 雷国元
海绵铁三金属降解对硝基苯酚的影响因素及催化机理
通过超声置换反应制备钯铜共修饰海绵铁三金属催化剂(Pd-(Cu-s-Fe
0
)),研究了三金属负载顺序、金属负载量、材料投加量以及重复利用对材料降解对硝基苯酚(PNP)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材料表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Pd-(Cu-s-Fe
0
)催化活性高于Cu-(Pd-s-Fe
0
)和(Cu-Pd)-s-Fe
0
;Cu和Pd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5%和0.025%.在100mL初始浓度为100mg/L的PNP溶液中投加3g Pd-(Cu-s-Fe
0
)并超声反应30min,PNP的降解率超过80%,降解反应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Pd-(Cu-s-Fe
0
)材料循环利用4次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此外,PNP的主要催化还原产物是对氨基苯酚(PAP),主要的反应路径是催化还原反应.
2021 Vol. 41 (10): 4670-4676 [
摘要
] (
204
) [
HTML
1KB] [
PDF
1131KB] (
871
)
4677
赵晓红, 杨雨萌, 王文科, 潘颖, 邢月
壳聚糖改性铝污泥对铜绿微囊藻的絮凝去除
采用给水厂副产物铝污泥代替黏土作为下沉载体,利用壳聚糖改性,将其用于铜绿微囊藻的絮凝去除.结果表明,壳聚糖与铝污泥以1:50的质量比复合改性后除藻效果明显提高:对于藻密度约为4.88×10
6
cells/mL的含藻水,当改性铝污泥最佳投加量为0.25g/L,30min后藻密度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8.92%,形成的絮体完整紧实,分形维数值为1.719.通过Zeta电位、SEM等表征分析,此过程主要依靠壳聚糖、铝污泥及藻类之间的"电性中和"与"吸附架桥"等的作用,混凝絮凝过程快速高效且投加量小,最佳环境pH值介于7~9.5,外加NaCl、CaCl
2
在离子强度较低情况下基本不影响絮凝沉淀过程.加之铝污泥对水体中的磷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因此壳聚糖改性铝污泥对淡水水体中铜绿微囊藻的去除及生长抑制具有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以废治污".
2021 Vol. 41 (10): 4677-4685 [
摘要
] (
208
) [
HTML
1KB] [
PDF
1131KB] (
970
)
4686
袁林杰, 袁林江, 陈希, 杨睿, 于丽萍, 王刚, 贺向峰, 杨江伟
厌氧氨氧化UASB系统对氨氮的超量去除机制研究
采用UASB反应器在改变NO
2
-
-N/NH
4
+
-N比条件下,考察厌氧氨氧化系统对NH
4
+
-N的超量去除特征、相关酶的催化活性以及污泥菌群结构.结果表明,随着进水NO
2
-
-N浓度降低,反应器对NH
4
+
-N的去除量相比理论较大,在停供NO
2
-
-N情况下,反应器内NH
4
+
-N去除可达55 mg/L.反应器内NH
4
+
-N的去除并不是是来自进水中SO
4
2-
和Fe
3+
/EDTA络合物,而是存在NH
4
+
-N的好氧硝化.过氧化氢酶测定联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显示,好氧硝化的所需氧量分别来自进水和过氧化氢酶产氧.反应器底部污泥层的氨氧化菌(AOB)、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优于上部污泥层,相反,上部污泥层的异养反硝化菌(HDB)活性优于底部污泥层,二者协同将NH
4
+
-N转化为N
2
.
2021 Vol. 41 (10): 4686-4694 [
摘要
] (
197
) [
HTML
1KB] [
PDF
831KB] (
1145
)
4695
余丽, 刘允康, 卫皇曌, 王莉, 赵颖, 王盛哲, 陈丽丽, 安鸿翔
酸改性颗粒污泥炭催化降解左氧氟沙星机制
以厌氧颗粒污泥制备了颗粒污泥炭,并用酸进行改性,研究其在异相类芬顿体系中降解左氧氟沙星(LEVO)效能.无机酸改性颗粒污泥炭(GSC-H
3
PO
4
、GSC-H
2
SO
4
和GSC-HCl)和未改性颗粒污泥炭(GSC-0)的吸附作用均低于5%,而颗粒污泥(GS)和草酸改性颗粒污泥炭(GSC-H
2
C
2
O
4
)的吸附去除率约为20%.待吸附平衡后,进行异相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对LEVO和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顺序为:GSC-H
3
PO
4
> GSC-H
2
SO
4
> GSC-HCl > GSC-H
2
C
2
O
4
,远高于GSC-0、GS和未加催化剂的反应.GSC-H
3
PO
4
表面铁含量高达12.73%,能催化产生更多的·OH,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GSC-H
3
PO
4
对LEVO和TOC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8.5%和51.9%,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剂上铁的溶出率低于0.8%,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和中间产物检测,提出一种LEVO降解途径.此外,GSC-H
3
PO
4
催化剂还能有效处理医院废水.
2021 Vol. 41 (10): 4695-4702 [
摘要
] (
257
) [
HTML
1KB] [
PDF
2011KB] (
1342
)
4703
冯立洲, 陈自恩, 刘波, 张巍, 李喜青
广东某市疫情期间污水中精神药物的分布特征和滥用评价
采用污水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及前后广东省某市生活污水中两种典型精神药物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赋存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并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人口总数、结构特征及其变动规律,进而将两者结合分析了疫情期间及前后两种药物的消费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疫情期间该市实际人口相对于疫情前下降了约45%,两种药物总消费量相对于疫情前下降了约75%.总消费量的显著下降很大程度是由疫情期间实际人口下降造成的.实际上,疫情期间该市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于疫情前下降不到50%.考虑到疫情期间严格的管控措施,这一下降幅度说明这两种精神类药物滥用极其顽固;而疫情后两种药物的消费量及在环境中的浓度又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进一步证明了精神类药物滥用的顽固性.
2021 Vol. 41 (10): 4703-4711 [
摘要
] (
237
) [
HTML
1KB] [
PDF
470KB] (
881
)
固体废物
4712
李之钦, 李商略, 庄绪宁, 李斐, 顾卫华, 白建峰, 王景伟
微波焙烧强化废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回收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和降低能耗,围绕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资源回收问题,提出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微波焙烧前处理以强化提高各有价金属的浸出效率.结果显示,在不同微波焙烧功率条件下均存在最优焙烧时间以获得最佳金属回收率.综合考虑工序、能耗、成本等因素,研究确定微波焙烧功率600W,焙烧时间6min为较优微波焙烧处理条件,以H
2
SO
4
+H
2
O
2
为浸出体系,固液比为20g/L,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条件下,Li、Ni、Co、Mn的浸出率分别达96%、85%、76%、52%.微波焙烧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浸出效率的强化效应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一,金属颗粒在微波作用下放电产生瞬时高温;其二,在瞬时高温条件下部分金属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更易于浸出的化学形态;其三,包覆在物料颗粒表面的有机物得以高效去除,提高金属裸露程度.
2021 Vol. 41 (10): 4712-4719 [
摘要
] (
212
) [
HTML
1KB] [
PDF
756KB] (
1345
)
4720
安青, 陈德珍, 钦佩, 岳霞
生物炭活化技术及生物炭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回顾了常用的生物炭活化方法,包括酸活化、碱活化、气体活化、等离子体活化以及金属浸渍活化等,并且针对不同的活化方法对生物炭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活性基团和活性位点的密度等理化特征及其对生物炭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采用不同的活化方法获得的生物炭的应用场景,以期为定制型功能生物炭及生物炭的新应用提供参考.
2021 Vol. 41 (10): 4720-4735 [
摘要
] (
620
) [
HTML
1KB] [
PDF
1568KB] (
7261
)
4736
宋青青, 任宏宇, 孔凡英, 刘冰峰, 赵磊, 任南琪
不同预处理方法促进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研究进展
综述了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的底物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热水解法、微波法、超声波法、冻融法);化学法(酸碱预处理、臭氧氧化法);生物法(生物强化技术、生物酶法),分析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法的剩余污泥发酵制氢体系的氢气含量及产率,污泥处理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和工程应用的优缺点,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以期为剩余污泥发酵制氢预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2021 Vol. 41 (10): 4736-4744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593KB] (
1445
)
4745
郝硕硕, 董庆银, 李金惠
基于成本核算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与趋势研究
概述了动力电池流向、回收管理体系和回收模式等管理现状,总结提出了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第三方综合利用企业和产业联盟为回收主体的四种动力电池回收模式;考虑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收集成本、贮存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税收成本、管理成本等8个构成要素,构建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成本模型;核算了四种回收模式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成本和利润情况.核算数据显示,回收1万t/a的废旧动力电池项目,在年总收益均为8500万元的条件下,四种回收模式的利润区间为-461~401万元.结果与趋势分析表明,我国可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为回收主体的回收模式,便于迅速布局;市场成熟后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为回收主体的模式将进入市场,专业性和技术性将大幅提升;当市场更加成熟,以产业联盟为主体的回收模式将更具优势,回收成本降到最低.综上,建议从避免重复建设,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探索创新模式,构建绿色供应链以及完善回收法律体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2021 Vol. 41 (10): 4745-4755 [
摘要
] (
426
) [
HTML
1KB] [
PDF
548KB] (
3312
)
环境微生物
4756
付树森, 王艺, 王肖霖, 王尚杰, 程远, 卞博, 张生博, 袁青彬
氯和紫外消毒过程中胞外抗性基因的产生特征
考察了城市污水氯和紫外消毒过程中不同物理形态的胞外抗性基因的产生行为与及微生物群落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氯消毒尽管使胞内抗性基因丰度下降,但使结合型胞外抗性基因丰度明显上升(0.7±0.1)log,而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丰度下降(0.2±0.1)log.紫外消毒也使胞内抗性基因下降,但使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显著上升(0.4±0.2)log,而结合型胞外抗性基因丰度下降(0.3±0.1)log.氯消毒后,结合型胞外DNA(a-eDNA)中变形菌门丰度下降而其他菌门的丰度上升,细菌多样性指数由4.2上升到4.7;而游离型胞外DNA(f-eDNA)中变形菌门上升了6.6%,多样性指数则从3.5降低到2.8.紫外消毒后,a-eDNA中变形菌门丰度下降了36.6%,多样性则上升到4.8,而f-eDNA中细菌丰度变化较小.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揭示了抗性基因与细菌间广泛的寄存关系,
tetA
、
tetX
、
sulI
和
sulII
分别与17、15、15和5种菌属间存在共现性,表明抗性基因潜在宿主的变化是导致消毒后胞外抗性基因产生的关键原因.本研究表明氯和紫外消毒不能消除抗性基因风险,反而通过导致不同胞外抗性基因的大量产生,使风险的形式发生变化.
2021 Vol. 41 (10): 4756-4762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1385KB] (
1226
)
4763
张崇淼, 牛治瑶, 王真, 李永强, 梁杰
氯消毒对产ESBLs菌β-内酰胺酶类抗性基因接合转移的抑制作用
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杆菌T413和NK5449分别作为供体菌和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研究氯消毒处理供体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性基因接合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体菌质粒上的
bla
CTX-M
和
bla
TEM
基因可接合转移至受体菌,接合转移频率为6.57×10
-2
.当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min,有效氯浓度在0.25~1.5mg/L时,接合转移频率未出现数量级的降低,而有效氯浓度为2mg/L时,接合转移频率则骤降至2.02×10
-5
.在
CT
值为60(mg·min)/L的各种组合中,4mg/L×15min对接合转移的抑制效果最佳.氯消毒后的供体菌数量与接合转移频率呈正相关.经高剂量氯消毒后的供体菌具有较高的再生长率,但接合转移频率却很低.高剂量氯消毒会损伤供体菌菌体结构和功能,使胞外分泌物减少,阻碍质粒传递.
2021 Vol. 41 (10): 4763-4769 [
摘要
] (
230
) [
HTML
1KB] [
PDF
896KB] (
1760
)
环境生态
4770
朱源, 胡灿实, 张明明, 粟海军
贵州草海湿地水鸟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估与应用
运用综合暴露风险模型评价贵州草海湿地水鸟群落的重金属暴露风险,并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图层叠加分析确定暴露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草海水鸟栖息地土壤中As、Cd、Cr、Ni、Pb、Zn的均值含量均超过贵州的土壤背景值,As、Cd、Cr、Pb、Zn在浅水沼泽、草地、耕地和水沟4种生境植物中均呈污染水平,As、Pb在水鸟肉食性食物鱼样中超标.草海水鸟主要对Cr、Pb、Zn存在暴露风险,在不同食性水鸟食物摄入途径不同则对重金属的暴露风险不同.在不同食性的代表性水鸟中,Pb在食植途径对针尾鸭、斑头雁,在食土途径则对白鹭暴露风险最高.Cr在食土途径中对3种水鸟暴露风险都较高.而Zn主要在食肉途径对白鹭、斑头雁的暴露风险最高.综合评价表明,代表肉食性水鸟的白鹭和代表植食性的针尾鸭的重金属潜在危害风险为高风险,代表杂食性的斑头雁为中风险.以水鸟栖息区域的潜在危害风险来看,双河、胡叶林、王家院子周边和邻近威宁县城城区的区域达到了高风险水平.建议重点监测肉食性水鸟群落的健康状态,优先治理和防控Cr、Pb、Zn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污染高风险区域,采取科学合理的人为活动限制和污染防控措施.
2021 Vol. 41 (10): 4770-4781 [
摘要
] (
306
) [
HTML
1KB] [
PDF
2264KB] (
1075
)
4782
杨金凤, 冯爱萍, 王雪蕾, 李新荣, 王昌佐, 田壮
海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识别方法
在综合分析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源汇因子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海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8个主要因子(年降水量、溶解态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吸附态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年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可侵蚀性因子、农田氮表观平衡量和农田磷表观平衡量),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海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并与DPeRS模型风险识别结果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有61.91%的区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东南部、天津市中部、流域山东段东北部和河南段南部等区域;与DPeRS模型识别结果对比验证,显示同一风险等级面积相差不超过12%,且高风险级别面积相差仅为0.12%,97.17%以上的区域均为偏差小或无偏差,表明该识别方法具有与DPeRS模型法同等水平的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识别精准度,可实现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的快速、高效识别.
2021 Vol. 41 (10): 4782-4791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5353KB] (
1059
)
4792
王超, 贾庆林, 贾海燕, 李超, 尹炜
光照、流速和水温对大型人工输水渠道自净影响
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测定污染物降解系数,分析了光照、流速和温度对渠道自净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避光和光照条件下,高锰酸盐指数的降解系数分别为0.026和0.022d
-1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氨氮的降解系数分别为0.006和0.012d
-1
,差异极显著(
P
<0.01).各流速条件下高锰酸盐指数降解系数分别为0.027d
-1
(0.2m/s)、0.029d
-1
(0.3m/s)、0.029d
-1
(0.4m/s),氨氮降解系数分别为0.014d
-1
(0.2m/s)、0.017d
-1
(0.3m/s)、0.018d
-1
(0.4m/s),不同流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0m/s实验组(
P
<0.05).各温度条件下高锰酸盐指数降解系数分别为0.014d
-1
(10℃)、0.018d
-1
(15℃)、0.022d
-1
(20℃)、0.029d
-1
(25℃)和0.031d
-1
(30℃),25~30℃差异不显著(
P
>0.05),其他各温度梯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氨氮降解系数分别为0.002d
-1
(10℃)、0.003d
-1
(15℃)、0.010d
-1
(20℃)、0.012d
-1
(25℃)和0.020d
-1
(30℃),10~15℃、15~20℃和20~25℃差异不显著,其他温度梯度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温度校正系数
θ
值分别为1.047和1.079.研究结果可为中线工程水质管理提供依据.
2021 Vol. 41 (10): 4792-4801 [
摘要
] (
206
) [
HTML
1KB] [
PDF
771KB] (
1429
)
4802
刘晶晶, 张彦, 翟洪艳, 周滨, 邢美楠, 李慧, 王娜予
丰水期渤海湾水体中DOM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为了解丰水期渤海湾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结合平行分子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渤海湾水体中DOM(溶解性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和来源,以期间接了解其他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DOM对荧光强度贡献率表现为近岸海域高,而远离海岸的海域低.DOM荧光光谱主要有高激发光色氨酸(S峰)、低激发光色氨酸(T峰)、类腐殖酸(A峰)和类富里酸(C峰)这四类荧光峰,类蛋白类荧光峰(S峰和T峰)在研究海域北部荧光强度贡献率较高,类腐殖质类(A峰和C峰)呈现近海岸高、远离海岸低的特征;渤海湾和入海河流荧光指数(FI)均在1.4左右,说明类腐殖质主要受到外源影响,大部分显示出强腐殖质化特征(HIX >3.0),只有子研究区北部区域由于藻类暴发显示出强自生源特征(BIX >1.0).紫外特征吸收波长结果显示渤海湾近岸海域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对紫外吸收系数的贡献率(20.18±4.04)%显著低于入海河流中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贡献率(26.43±3.85)%,可能是由于入海河流输入DOM受到了海水盐度作用,高盐度海水会使DOM产生絮凝作用,随着悬浮物汇入海底沉积物中,使DOM中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对紫外吸收系数的贡献率降低.整体上渤海湾水体中DOM在丰水期受到外源河流输入影响较为显著,应加强对外源输入河流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
2021 Vol. 41 (10): 4802-4810 [
摘要
] (
216
) [
HTML
1KB] [
PDF
978KB] (
1398
)
4811
刘子琪, 呼啸, 李莉, 朱峰, 袁龙飞, 李薇, 程有普, 陈增龙
新烟碱类农药呋虫胺对映体选择性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呋虫胺以外消旋体的形式销售和使用,在进入生态环境后出现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吸收、代谢、排泄等.不区分对映体间差异的传统风险评估给呋虫胺的合理使用与生态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研究指出
S
-呋虫胺既是高毒体也是高活体,其生态毒性为
R
-呋虫胺的13.9~145.9倍,但
R
-呋虫胺也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且作物中优先降解,开发高比例的
R
体农药有利于维持杀虫活性的同时降低对非靶生物和生态环境的负效应.本文旨在综述呋虫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为其科学难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也为其科学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1 Vol. 41 (10): 4811-4819 [
摘要
] (
354
) [
HTML
1KB] [
PDF
578KB] (
2622
)
4820
何理, 徐丽, 卢宏玮, 冯玮, 时融康
1990~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田氮素平衡转变特征
利用"氮素平衡模型"评估了1990~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情况,并利用去势分析、相关分析、莫兰指数等方法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农田氮素平衡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农田氮素输入总量呈上升趋势,氮输出总量变化趋势微弱,氮剩余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时间上,去趋势后的氮剩余量变化以2004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1990~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氮剩余量变化趋势与研究区域整体变化基本一致,但地域性差异显著,东部氮剩余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中部、西部.空间上,东部和中部地区由氮负荷状态转变为氮剩余状态,西部地区氮剩余情况加重;氮剩余在空间上出现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发生在四川省和江苏省.氮剩余量空间分布集聚性现象呈较显著的方向性特征,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转变,并且随着离散程度趋于缩小,沿着长江流域方向的积聚程度逐渐增大.
2021 Vol. 41 (10): 4820-4828 [
摘要
] (
224
) [
HTML
0KB] [
PDF
2369KB] (
863
)
4829
王斌, 黄廷林, 陈凡, 杨鹏程, 叶焰中, 翟振起, 周碧雯
亚热带水库水质特征及沉积物内源污染研究
为探究沉积物内源污染对亚热带分层型水源水库(茜坑水库)夏季水质的影响,采用现场监测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于2020年5~9月对茜坑水库深水区水温、溶解氧、氮磷等进行了监测,并采用静态实验模拟法分析了茜坑水库沉积物的耗氧速率及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通量.原位监测结果表明,5~9月,茜坑水库水温和溶解氧均处于分层状态,该时期水库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较低,为沉积物内源污染物的厌氧释放提供了条件;分层期底层水体氨氮和总磷浓度显著高于表层和中层(
P
<0.01),相应的表层水体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062mg/L和0.033mg/L,中层为0.058mg/L和0.037mg/L,底层为0.242mg/L和0.052mg/L.静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体及沉积物耗氧均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R
2
分别为0.987,0.989),其中沉积物的耗氧速率处于较高水平,为1.03g/(m
2
·d),约为水体的1.45倍;沉积物耗氧诱发等温层溶解氧降低并伴随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其中氨氮的释放极值为0.261mg/L,平均释放通量为7.36mg/(m
2
·d),总磷的释放极值为0.108mg/L,平均释放通量为2.20mg/(m
2
·d).内源氨氮和总磷的释放对水体贡献率分别可达27.98%和38.92%,沉积物氮磷释放对水库水质影响显著.
2021 Vol. 41 (10): 4829-4836 [
摘要
] (
298
) [
HTML
0KB] [
PDF
718KB] (
1302
)
4837
覃显益, 高乃平, 高久唯, 潘甲志, 高鹏, 朱彤
RTO热力平衡核算及天然气消耗量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船舶涂装车间运行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蓄热式高温氧化炉(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的热力平衡关系式,核算了RTO空载和满载运行的数据,验证了炉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浓度的关系;讨论了排风量、沸石转轮浓缩倍率、换热器热利用率和VOCs浓度四个关键参数对天然气消耗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入炉VOCs浓度每增加1000mg/Nm
3
,炉温上升约21℃,排风量越小,沸石转轮浓缩倍率、换热器热利用率和VOCs浓度越大,天然气消耗量越低.基于本研究建立的热平衡方程,结合RTO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在烘干阶段按照工艺要求的3次/h确定车间最小排风量,将沸石转轮浓缩倍率设定为10~14倍,选用换热器热利用率在0.7以上的换热器能在保证RTO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天然气消耗量.
2021 Vol. 41 (10): 4837-4842 [
摘要
] (
396
) [
HTML
0KB] [
PDF
488KB] (
26321
)
4843
赵春宇, 江志坚, 吴云超, 刘松林, 黄小平, 刘富刚
大亚湾湿地沉积物氮矿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为探讨大亚湾滨海湿地沉积物中有机氮矿化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3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采集了大亚湾典型湿地3个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利用连续淹水培养法对沉积物有机氮矿化过程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不同站位沉积物氮的矿化速率差异较大,其矿化速率范围为1.88~15.12mg/(kg·d),平均速率为(6.45±3.47)mg/(kg·d),整体呈现S3(红树林断面)> S1(光滩断面)> S2(河口断面)的分布规律.矿化速率的最高值出现在S3红树林断面,表明红树植物的生长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平均值分别为(8.52±4.21)mg/(kg·d)和(25.34±11.11)μg/(g·d),蛋白酶活性空间分布上与矿化速率的分布特征一致,表现为S3 > S1 > S2.蛋白酶和脲酶活性最高的区域均出现在S3断面的高潮带,这主要由于红树林影响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微生物丰度,促进了微生物代谢酶的产生.蛋白酶的活性远高于脲酶活性,表明人类活动对近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可能主要以大分子类有机氮为主.在河口断面,矿化速率和酶活活性均较低,与该地区较高的NH
4
+
-N含量有关.整体上,湿地沉积物矿化速率与蛋白酶和脲酶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P
<0.01),说明蛋白酶和脲酶在有机氮的矿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1 Vol. 41 (10): 4843-4849 [
摘要
] (
260
) [
HTML
0KB] [
PDF
660KB] (
1418
)
4850
刘倩, 庞燕, 项颂, 万玲
骆马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为解析骆马湖富营养化沉积物的影响因素,2018年9月采集了骆马湖表层沉积物32个点位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
13
C)和氮同位素(δ
15
N)指标,研究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5%~3.76%,平均值为1.62%;TN含量在0.04%~0.46%,平均值为0.19%;δ
13
C含量在-27.32‰~-8.36‰,平均值为-14.98‰;δ
15
N含量在-1.92‰~10.17‰,平均值为7.72‰,TN与TOC在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有机碳、氮同位素受不同来源有机质影响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对δ
15
N、δ
13
C与C/N进行定性分析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计算,得出骆马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壤有机质贡献率最大,特别是东岸休闲旅游区贡献较高;二是围网养殖造成的源污染,加大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第三是湖泊来水携带较高浓度的污水有机质,对"典型过水性"骆马湖水质影响较大.为了降低骆马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急需对湖体有机质的来源加大控制.
2021 Vol. 41 (10): 4850-4856 [
摘要
] (
270
) [
HTML
0KB] [
PDF
661KB] (
2128
)
4857
谭娟, 吴建强, 陈春, 郭晋川, 王耀祖, 王润中, 黄沈发
复配材料钝化重金属污泥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
利用多组分新型高效材料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得复配材料,开展箱涵清淤重金属(Cd、Cr、Cu、Ni、Pb和Zn)污染底泥钝化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毒性浸出浓度评价钝化效果,进一步分析重金属赋存形态变化探讨钝化机制.结果表明,底泥:复配材料:黄沙质量配比为5:4:1时,钝化效果最佳.实际工程应用中,H型和O型固化砖抗压强度分别达10.82和10.11MPa,毒性浸出浓度远低于鉴别标准值(GB5085.3-2007),满足资源化应用要求.重金属浸出浓度与离子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占比呈正相关,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分别为底泥和固化砖中重金属的主要赋存形态,二者占比在固化前后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该变化对固化稳定化重金属起重要作用.除H型Cr外,其他固化砖中重金属残渣态占比均有所增加.该复配材料基于多组分物质间相互协同作用实现重金属钝化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2021 Vol. 41 (10): 4857-4863 [
摘要
] (
184
) [
HTML
0KB] [
PDF
576KB] (
1092
)
环境毒理与健康
4864
吕琳, 董梦琦, 秦占芬
低剂量双酚A影响哺乳动物神经发育研究现状及争议
为全面认识低剂量BPA(双酚A)对哺乳动物神经发育的影响,本文从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 3个数据库中获取了国内外关于低剂量BPA影响哺乳动物神经发育的研究报道,并使用toxR工具对其可信度进行评估,最终筛选获得26项相关研究;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工作网站上获取最新BPA毒性报告1篇.通过比较分析这些研究,发现大部分研究报道低剂量BPA暴露导致哺乳动物神经行为、特定脑区内组织学结构和细胞特征、神经递质和激素稳态、脑中关键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特征发生改变.但是,就导致的神经行为的改变而言,一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有诸多矛盾之处.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可能与动物实验设计的差异有关,其中神经行为测试的质量控制和统计方法中统计单元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总之,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低剂量BPA对哺乳动物神经发育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的确认.
2021 Vol. 41 (10): 4864-4871 [
摘要
] (
227
) [
HTML
0KB] [
PDF
361KB] (
691
)
4872
孔祥方, 魏树和, 赵继蓉, 代惠萍, 贾根良
旺盛期烟草对镉富集敏感性研究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揭示了旺盛期烟草(云烟99)对镉的富集特点以及光合等生理指标对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当土壤镉含量分别为4.43,7.94,17.33和49.79mg/kg时,烟草茎、叶及地上部镉的富集系数(植物镉含量与土壤镉含量的比值)均大于1,转移系数(地上部镉含量与根镉含量的比值)也大于1,但镉含量未达到镉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100mg/kg.当土壤镉含量为4.43mg/kg时,烟草的耐性较强.当土壤镉含量大于7.94mg/kg时,烟草的生物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SOD活性均显著下降(
P
<0.05),胞间CO
2
浓度和MDA含量显著提高(
P
<0.05).旺盛期烟草对镉富集比较敏感,建议烟草的种植要远离镉污染土壤或镉背景值较高的土壤.
2021 Vol. 41 (10): 4872-4877 [
摘要
] (
237
) [
HTML
0KB] [
PDF
395KB] (
700
)
4878
于志辉, 董晶荧, 王亚楠, 汪夏燕
PFOS暴露对肺癌细胞中信号通路的影响
为探讨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产生肺毒性的分子机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测定不同浓度PFOS对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并用二代测序方法测定PFOS暴露对A549细胞中miRNAs表达的影响,预测异常表达miRNAs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断靶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低浓度PFOS(<00μmol/L)促进A549细胞增殖,高浓度PFOS抑制细胞增殖.暴露于300μmol/L PFOS中24h的A549细胞中108个miRNAs表达量显著上调,63个miRNAs表达量显著下调.差异表达miRNAs通过Ras、Rap1、HIF-1、ErbB和VEGF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代谢和发育等生物学过程.这表明PFOS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诱发炎症反应对肺造成威胁.
2021 Vol. 41 (10): 4878-4884 [
摘要
] (
258
) [
HTML
0KB] [
PDF
498KB] (
2722
)
4885
马娇阳, 田稳, 王坤, 保欣晨, 汪洁, 崔道雷, 向萍
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毒性研究
近年来,生物可给性被用于评估场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然而不同场地类型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别巨大,生物可给态重金属的人体健康危害效应仍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浙江温岭某电子拆解厂为研究区,分析比较了5个场地土壤(S1-S5)中Zn、Cu、Cd、Pb的生物可给性并探究生物可给态重金属对人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机制.结果表明,场地土壤Cd和Cu污染较为严重,含量分别为4.84,438.52mg/kg.4种重金属在胃阶段生物可给性范围分别为2.10%~48.28%、4.84%~33.73%、16.04%~42.81%、1.81%~15.71%,小肠阶段为2.05%~36.91%、13.17%~22.23%、10.19%~23.10%、0.60%~2.69%,可见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低于小肠阶段.对于肠相生物可给态重金属暴露人体肠道上皮细胞后,除样点S4外,细胞活力均显著性下降.此外,样点S3和S5土壤提取液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较小,但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活力,并且该样点对DNA产生损伤.通过研究电子拆解厂土壤生物可给性以及其毒性效应,以为我国场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021 Vol. 41 (10): 4885-4893 [
摘要
] (
218
) [
HTML
0KB] [
PDF
1393KB] (
1164
)
4894
牛铭杰, 赵海霞, 朱天源, 顾湘, 张磊
基于文献计量的环境损害赔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以环境损害赔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英文文献的梳理,对国内外环境损害赔偿文献年代分布、文献的机构、期刊分布与研究热点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环境损害赔偿的发文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国外研究时间较早;文献发表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其中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在环境管理、生态经济、污染效应、政策实施等研究领域,中文文献则更注重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构建和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近几年,随着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逐渐增多,跨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以及系统、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实施的机制构建等会成为未来学界关注的重点.
2021 Vol. 41 (10): 4894-4903 [
摘要
] (
222
) [
HTML
0KB] [
PDF
631KB] (
1247
)
4904
刘晓玉, 国佼, 王智, 谭志军, 翟毓秀, 郭萌萌
栉孔扇贝对8:2FTCA的代谢转化与氧化应激响应
以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栉孔扇贝对8:2氟调聚羧酸(8:2FTCA)的代谢转化特征以及代谢过程中靶器官的氧化应激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可将8:2FTCA转化为8:2氟调聚不饱和酸(8:2FTUCA)、7:3氟调聚羧酸(7:3FTCA)、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NA)和全氟庚酸(PFHpA)等代谢产物.栉孔扇贝鳃和肝脏中代谢产物总量最高,为8:2FTCA的主要代谢靶器官.与本课题组前期虾夷扇贝的相关研究相比,8:2FTCA在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体内的生物转化行为主要有3方面相似之处:检测到的代谢产物相同、代谢靶器官相同以及鳃是最终代谢产物PFOA生成和蓄积的主要场所;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栉孔扇贝中代谢产物以7:3FTCA占比较高,虾夷扇贝中则是PFOA占比较高.同时在8:2FTCA暴露过程中,栉孔扇贝靶器官的关键抗氧化酶出现了一定的应激效应.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等氧化应激指标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系出现不同程度变化:GSH-Px在整个代谢转化过程中呈现抑制效应;SOD,CAT活性在鳃中呈诱导效应,而在肝脏中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低剂量组中均呈抑制效应,高剂量组中大部分时间呈诱导效应.GSH和MDA含量不仅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组织间也存在差异.暴露实验结束后,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2021 Vol. 41 (10): 4904-4915 [
摘要
] (
242
) [
HTML
0KB] [
PDF
1037KB] (
1080
)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4916
吴健, 杨子涵, 胡蕾
城市生态空间PM
2.5
削减效益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以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依赖性为理论基础,利用2000年与201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以及PM
2.5
年均浓度数据,以30m*30m的土地利用栅格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态用地上的PM
2.5
浓度比非生态用地上低32.29%,进而探究了生态空间的PM
2.5
削减效益及其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2000年与2015年,北京市生态空间削减全市范围内PM
2.5
浓度4.64和9.03μg/m
3
,带来的以非意外总死亡健康终点记的人群健康经济效益分别达7954~15896万元与21980~43927万元;生态空间的PM
2.5
削减效益存在着空间溢出作用,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响应方式不同;结构和规模会影响生态空间的效益发挥,线状生态空间在影响范围、污染物削减效果以及人群健康效益方面均优于面状生态空间,且其比较优势随着规模的扩大愈发凸显.建议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中合理利用其空间特性以提高生态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在城市中心地区增建小型、点状或线状的生态空间,从而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最大化其空气质量改善效益.
2021 Vol. 41 (10): 4916-4925 [
摘要
] (
225
) [
HTML
0KB] [
PDF
1001KB] (
805
)
4926
赵晓冏, 苏军德, 王建, 晋王强, 陈锷, 张娟, 项明
甘肃省生态服务供需关系及影响因子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分析,采用分区域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基础上,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的影响,揭示了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肃省中部和南部,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错位,呈现出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的状态,供需服务高度不平衡区域主要集中在甘肃中部区域.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供需指数之间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存,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和供需指数之间都为权衡关系.从地理探测结果看,年均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影响的解释力q值在50%以上,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而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影响的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40%,对供需指数的影响中,社会经济因子中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因子中的降水量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35%.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需求强度、供需指数)的影响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均为非线性增强.
2021 Vol. 41 (10): 4926-4941 [
摘要
] (
278
) [
HTML
0KB] [
PDF
1852KB] (
1574
)
4942
蒋松演, 花慧, 袁增伟, 高晶蕾
中国居民消费磷足迹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在磷足迹内涵界定及其计算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磷足迹的时空格局,并解析了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8年间,中国食物消费磷资源和磷污染足迹分别增长了6倍和4倍,达到2018年的715.9万t和78.7万t,其中城镇居民是主要贡献源,占比分别达到67%和64%.从结构上看,城乡食物消费磷资源足迹均由荤食主导,其中家禽、水产品和蛋奶消费的磷资源足迹占比不断增加;而磷污染足迹主要源于上游食物生产过程,其中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增幅最为显著.我国31个省市食物消费磷资源足迹和磷污染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呈现从东向西减小的趋势,东部省市诸如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和山东等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性,在东部沿海形成高-高(H-H)聚集区.因此调控磷开发利用活动的资源环境压力需要着眼于这些重点区域.我国食物消费磷足迹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利用效率下降、消费水平提升和饮食结构改变,因此有效提升食物生产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引导合理的消费理念和饮食习惯是减缓磷的开发活动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2021 Vol. 41 (10): 4942-4950 [
摘要
] (
301
) [
HTML
0KB] [
PDF
994KB] (
1305
)
4951
李春发, 王聪, 曹颖颖, 郝琳娜
低碳产品、定向广告与供应链营销投资策略演化
在对定向广告影响低碳产品制造商、零售商的供应链营销投资策略及其竞争关系分析基本上,建立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给出制造商、零售商不同投资策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构建以促进低碳产品销售为目标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据产品低碳度、差异化低碳产品,分析不同低碳产品供应链定向广告投资策略演化路径及稳定性,并利用Netlogo进行博弈双方策略演化仿真,揭示消费者低碳偏好度、广告效应因子、价格敏感系数对策略演化路径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制造商、零售商有限理性下,成本共担契约不能促成双方定向广告投资合作;产品低碳度不同,低碳供应链演化均衡策略存在差异;与制造商相比,零售商投资定向广告可催生更大市场需求,更有利于低碳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对低碳度较高产品,消费者低碳偏好度、价格敏感系数与零售商投资意愿正相关,广告效应因子对零售商投资意愿的影响存在峰值,当广告效应因子在合适范围内时,零售商投资意愿最大.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和决策建议.
2021 Vol. 41 (10): 4951-4960 [
摘要
] (
193
) [
HTML
0KB] [
PDF
1613KB] (
1207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