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1年 41卷 11期
刊出日期 2021-11-20
环境毒理与健康
大气污染与控制
水污染与控制
固体废物
土壤污染与控制
环境微生物
环境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大气污染与控制
4961
王姝, 冯徽徽, 邹滨, 杨卓琳, 丁莹, 叶书朝, 朱思佳
大气污染沉降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系统回顾了大气污染沉降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主要面临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现有大气污染沉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监测、遥感反演等,并在全球、区域与局地等不同尺度上取得系列初步成果.然而,大气沉降成因机制复杂、时空异质性规律显著,现有方法均难以兼顾精度与时空代表性等多方面监测需求,发展新一代监测技术以及多技术集成融合是未来大气沉降精准监测的潜在趋势.深刻了解大气污染沉降监测的研究现状与瓶颈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系统构建大气污染监测体系、精准感知大气污染多维时空演化的本质规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2021 Vol. 41 (11): 4961-4972 [
摘要
] (
415
) [
HTML
1KB] [
PDF
1070KB] (
3088
)
4973
钱韵, 吴健生, 谭羲, 罗宇航, 陆天华
长三角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通过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008年和2010年各部门VOCs人为源排放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N神经网络模型对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回归模拟和各部门排放量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在2005~2010年存在着增加趋势,2011~2016年甲醛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高值区域分布在皖北苏北、上海及其附近,低值区域分布在浙西南一带.人为源排放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甲醛柱浓度显著增高.工业源在长三角的分布较为广泛,电力源分布稀疏且VOC排放量远小于工业源排放量,居民源的VOC排放量介于工业源和电力源之间,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交通源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附近,少部分沿交通线条状分布.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较好地利用人为源排放数据对甲醛柱浓度进行模拟.神经网络的拟合精度可以达到0.6~0.8,比线性回归的拟合精度超出0.3~0.4.模型变量重要性计算显示各部门中居民源对甲醛柱浓度的贡献程度最高.研究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研究臭氧污染,同时也为大气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 Vol. 41 (11): 4973-4981 [
摘要
] (
223
) [
HTML
1KB] [
PDF
1220KB] (
872
)
4982
焦亚音, 孟凯, 杜惠云, 马志淳
京津冀中南部污染气象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环境气象评估指数(EMI,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index),以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四个京津冀中南部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对2013~2018年的气象条件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MI指数与经过去趋势处理的PM
2.5
浓度的相关系数达0.88,说明EMI指数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能够可靠性地应用于大气环境评价和重污染天气过程评估业务;基于气象条件对PM
2.5
浓度贡献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得到2013~2018年月度气象条件对PM
2.5
浓度变化的贡献率,定量分析不同月份的气象条件变化,可有效评价不同污染程度月份的气象条件影响.此外,该定量方法在重大活动期间气象条件和减排效果评估中得到有效应用;从冬季气象定量贡献的空间分布来看,在京津冀中南部的山前地区形成EMI正距平百分比高值区,除人为排放较高外,恶劣的气象条件是京津冀中南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2021 Vol. 41 (11): 4982-4989 [
摘要
] (
320
) [
HTML
1KB] [
PDF
1784KB] (
1294
)
4990
张咪, 段菁春, 殷丽娜, 胡丙鑫, 康盼茹, 李燕丽, 刘文雯, 周雪明
北京市2018年春季一次沙尘回流过程的污染特征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结合轨迹模拟和特征雷达图的分析结果,对2018年4月14~19日北京出现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依据
ρ
(PM
2.5
)和
ρ
(PM
10
)及其比值PM
2.5
/PM
10
[
ρ
(PM
2.5
)/
ρ
(PM
10
),下同]的变化情况,此次沙尘过程可分为沙尘期、中间期、回流期和回流后期4个典型时期.沙尘期
ρ
(PM
10
)平均值达到(278.5±83.7)μg/m
3
,明显高于回流期和回流后期,回流后期
ρ
(PM
2.5
)平均值达到(135.5±16.9)μg/m
3
,明显高于回流期和沙尘期.沙尘期逐小时PM
2.5
/PM
10
<0.2,回流期和回流后期PM
2.5
/PM
10
比值分别介于0.3~0.6和0.5~0.8范围内.SO
4
2-
、NO
3
-
和NH
4
+
等(SNA)水溶性离子沙尘期浓度占比仅为7.3%±2.5%,沙尘回流期和回流后期SNA占比分别增长至47.0%±6.3%和51.3%±5.7%.研究表明,受天气系统影响,回流沙尘可裹挟南部的细颗粒和气态污染物输送到北京后发生累积和二次转化,从而推高PM
2.5
浓度,因此发生沙尘回流时,区域内应加强一次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同时北京市需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监管.
2021 Vol. 41 (11): 4990-4998 [
摘要
] (
281
) [
HTML
1KB] [
PDF
3408KB] (
887
)
4999
姚青, 马志强, 郝天依, 樊文雁, 杨旭, 唐颖潇, 蔡子颖, 韩素芹
京津冀区域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背景浓度估算
为研究京津冀区域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并估算区域传输贡献,对2017~2019年京津冀区域68个国控站点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TCEQ法估算京津冀区域及细分的次区域内O
3
背景浓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O
3
浓度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地理位置的差异及其距离对于各城市臭氧浓度的均匀性分布影响较大.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河北省中南部、京津冀北部以及渤海西岸地区等3个稳定的次区域.对3个次区域分别采用TCEQ法估算O
3
背景浓度,计算得到3个次区域本地生成O
3
浓度依次为71,60,59μg/m
3
,区域背景浓度占O
3
日最大8h浓度的比值依次为34.3%,39.4%,42.2%.京津冀区域O
3
本地生成占主导,区域传输也不容忽视.
2021 Vol. 41 (11): 4999-5008 [
摘要
] (
353
) [
HTML
1KB] [
PDF
2560KB] (
1561
)
5009
张智察, 倪长健, 赵军平, 冯淼, 谢滟馨, 王杨菲
耦合气溶胶双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能见度数值改进算法
将气溶胶复折射率(Aerosol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ACRI)和气溶胶粒径吸湿增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RH))参数化方案进行耦合,提出了一种基于Mie散射模型的大气能见度数值改进算法.并利用成都市2017年10~12月WS600一体式气象站、AURORA-3000积分浊度计、AE-31黑碳仪以及GRIMM180环境颗粒物监测仪分别观测获得的相对湿度(RH),干气溶胶散射系数(
b
sp
),干气溶胶吸收系数(
b
sp
),气溶胶质量浓度(PM
10
,PM
2.5
,PM
1
)及其数浓度粒径分布(
N
[
r
(RH)])的地面逐时观测资料,通过与两种能见度计算模型(经验参数的Mie散射模型和统计模型)在不同能见度区间(<2km,2~5km,5~10km,>10km)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估了该改进算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能见度计算方法均能较好地模拟出能见度的变化特征;改进算法通过本地化参数化方案更准确地估计出DACRI和
Gf
(RH),从而可更准确地模拟出四类能见度区间,对应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62,0.90,0.89,0.93,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9.86%,10.39%,9.94%,14.06%.
2021 Vol. 41 (11): 5009-5018 [
摘要
] (
161
) [
HTML
1KB] [
PDF
1706KB] (
706
)
5019
王萍, 汤庆新, 梁天全, 于泉洲, 李欣
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近十年AOD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2010~2019年的MOD04_3K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数据,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山东省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东AOD年均值在0.545~0.851波动,平均值为0.706,10年间山东AOD年均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至2019年下降了0.269,下降幅度高达33%;山东AOD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呈夏季高峰,冬季最低,采暖期AOD均值整体上低于非采暖期;山东AOD高值区集中在北部环渤海、鲁西地区及济宁市,而山东中部及东北部沿海地区为低值区.AOD高值区总体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而AOD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高海拔地区,且AOD时序变化趋势率与年均AOD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
2021 Vol. 41 (11): 5019-5026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1492KB] (
1581
)
5027
陈晖, 卫雅琦, 尚晓娜, 朱超, 王春迎, 曾立民, 陈建民
华北农村冬季细颗粒物元素组分的特征及来源
利用2018年11月21日~2019年2月8日期间的Xact元素仪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北农村地区望都站点秋冬季细颗粒物PM
2.5
中的元素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望都站受到了严重的PM
2.5
污染,PM
2.5
的平均浓度为(186.6±142.0)μg/m
3
.PM
2.5
中最主要的元素是S、Cl和K,其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230,8708,1780ng/m
3
;其次是Al、Si、Ca、Fe和Zn,其平均质量浓度在500~1000ng/m
3
;剩余元素的平均质量浓度均低于500ng/m
3
.使用Al作为参比元素计算各元素的富集系数判断来源,Si、Ca、Ti、Fe主要来自于地壳源,K、Cr、Mn、Ni、Se、Ba同时受地壳源与人为源影响,Cu、Zn、As、Ag、Cd、In、Sn、Pb主要来自于人为源;采用NMF(非负矩阵因子分解法)模型量化各种潜在排放源对本研究中PM
2.5
的贡献,确认烟花爆竹源、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源和工艺过程源是主要污染源,其贡献分别为2.6%、1.7%、6.5%、39.7、36.5%和13%.夜间燃煤/生物质燃烧源贡献与白天二次源贡献是造成PM
2.5
重污染的主要成因.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源会造成农村地区重污染过程.Ba的富集因子适合作为烟花爆竹燃放的指征.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农村冬季细颗粒物溯源和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2021 Vol. 41 (11): 5027-5035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911KB] (
1072
)
5036
黄蕾, 薛迪, 王娇, 陈春强, 张洁, 张宜升, 刘晓环
海盐非均相反应对山东沿海大气O
3
浓度的影响
通过改进WRF-CMAQ模型中非均相反应模块,定量研究了2017年夏季和冬季海盐与含氮气体非均相反应对我国山东沿海地区大气O
3
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海盐气溶胶非均相反应后,山东沿海地区夏季O
3
小时浓度增加了0.2×10
-9
~6.6×10
-9
(0.5%~15.5%),冬季增加了0.8×10
-9
~15.3×10
-9
(1.7%~27.4%),ClNO
2
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增加了100×10
-12
~250×10
-12
,300×10
-12
~650×10
-12
;夏季O
3
浓度增加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而冬季O
3
的增加则覆盖了山东大部分地区,表明海盐非均相反应对冬季O
3
的影响强度及范围均明显高于夏季.海盐非均相反应引起的O
3
浓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日间,特别是8:00~16:00.该反应对渤海及南黄海大气O
3
浓度也有影响,且在这些海域生成的O
3
可通过4条传输路径影响山东沿海地区,甚至可影响到济南、菏泽等山东中西部地区(距离山东东部海岸线~350km);海洋大气中O
3
的传输可造成山东东部沿海O
3
浓度升高0.2×10
-9
~15.3×10
-9
,山东中西部O
3
升高0.3×10
-9
~6.2×10
-9
.
2021 Vol. 41 (11): 5036-5045 [
摘要
] (
310
) [
HTML
1KB] [
PDF
1934KB] (
1030
)
5046
董贵明, 邓嘉琳, 张军科, 刘琴
基于TEM-EDS对四川盆地大气单颗粒气溶胶的研究
为了解四川盆地大气中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分别在该区域典型城市(成都市)和背景地区(峨眉山)进行了大气单颗粒样品采集.基于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对两地累计3923个单颗粒的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混合状态等进行了全面观测和分析,并对两地颗粒物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地气溶胶颗粒主要包括有机物、富硫、矿物、烟尘和飞灰/金属颗粒,除了以单独的外混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颗粒以两种及两种以上颗粒类型混合(即内混)形式存在.通过对成都市不同污染状况下单颗粒特征对比发现,"污染天"的内混颗粒占比高于"清洁天",分别为74.2%和68.6%;相比"清洁天","污染天"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更广且峰值区间更大,表明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大气混合趋于更强.对比成都市与峨眉山分析结果得知,成都市以内混的有机物-硫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2%),而峨眉山以外混的有机物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5%);成都市含硫类颗粒物(如有机物-硫颗粒)贡献高于峨眉山,而峨眉山两种含碳类颗粒(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高于成都市;此外,成都市与峨眉山两地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及峰值区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两地颗粒物来源和老化混合的差异.在峨眉山,与非降雨天相比,一些易溶于水的颗粒物(如含硫类颗粒)在降雨天占比明显降低,而源自当地燃烧过程、粒径较小且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相应升高.
2021 Vol. 41 (11): 5046-5053 [
摘要
] (
256
) [
HTML
1KB] [
PDF
3331KB] (
1123
)
5054
姜亦飞, 王先桥, 王海燕, 许宇山, 吕洪刚
永兴岛大气CH
4
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依托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激光大气温室气体分析仪(GLA331-GGA),搭建了一套全自动、连续、高精度观测大气CH
4
的观测系统.通过气团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局部近似回归法),对西沙永兴岛区域2013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据筛分和分析.结果显示:西沙海域大气CH
4
季节变化与北半球大气本底变化状况类似,冬季高、夏季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9×10
-9
,年平均季节振幅为81.1×10
-9
;其日变化呈现中午低、凌晨高的单周期正弦变化特征;该区域风场数据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季风是影响该区域CH
4
浓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021 Vol. 41 (11): 5054-5059 [
摘要
] (
182
) [
HTML
1KB] [
PDF
712KB] (
909
)
5060
王志文, 郭浩, 谷涵, 孔毅, 高会旺, 姚小红, 石金辉
黄海近岸大气降水中磷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于2020年6~9月在黄海近岸城市青岛采集31场降水69个样品,分析其中总磷(TP)、溶解态总磷(DTP)及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有机磷(DOP),探讨P浓度和溶解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降水中TP浓度为(6.2±1.0)μg/L,DTP浓度为(3.8±0.6)μg/L,P溶解度为(64.8±18.0)%.DTP中以DIP为主,其贡献为(56.5±21.6)%.降水中TP和DTP与降水量呈负幂指数关系,TP清除指数大于DTP.降水量<10mm时,降水对气溶胶P的清除和稀释作用显著影响降水中P浓度,但降水量>40mm时,这种作用对P浓度的影响不大.降水对气溶胶P的清除作用以云下清除为主,占总清除效率的70%~85%.酸化作用显著促进降水中颗粒态P溶解,且无机P溶解效率高于有机P.对降雨量<5mm及>30mm降水,pH值是影响P溶解度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和气团来源对P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当pH值相近时,降水量越大,P溶解度越高;当pH值相近且降水量<5mm时,海洋源贡献越大,P溶解度越高.对降水量5~30mm的降水,P溶解度受到降水量、pH值及气团来源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2021 Vol. 41 (11): 5060-5068 [
摘要
] (
218
) [
HTML
1KB] [
PDF
695KB] (
849
)
5069
王秋红, 李维杰, 王勇, 傅俐, 高敏
基于LMDI的城市化不同阶段PM
2.5
浓度影响因素——以我国5个特大城市群为例
以我国5个特大城市群为研究区,采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标准,将2000~2015年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探讨不同发展阶段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等4种社会经济因素对PM
2.5
浓度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及贡献率.结果表明,5个特大城市群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M
2.5
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产生正效应,且经济产出效应是促进PM
2.5
浓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产生负效应,且排放强度效应是抑制PM
2.5
浓度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的累积贡献率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有正有负,但在工业化后期和发达经济时期均为负.从工业化初期至发达经济时期,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的累积贡献率均在增加且经济产出效应的累积贡献率增加更为显著;排放强度效应的累积贡献率为负且累积贡献率的绝对值不断增加.探讨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PM
2.5
浓度的影响因素可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2021 Vol. 41 (11): 5069-5078 [
摘要
] (
206
) [
HTML
1KB] [
PDF
946KB] (
812
)
5079
任至涵, 倪长健, 花瑞阳, 杜云松
成都O
3
逐日污染潜势关键时段优选的GAM模型
利用成都市2016~2018年O
3
逐时监测数据以及该时段同时次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O
3
日变化特征的分析,确定了表征研究区O
3
逐日污染潜势的四个关键时段,即全天时段(00:00~24:00)、日间时段(05:00~20:00)、O
3
超标时段(11:00~19:00)以及O
3
峰值时段(15:00~16:00).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别构建了O
3
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
3-8h
)与上述四个时段气象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了时间尺度变化对O
3
逐日污染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GAM模型可以很好地表征O
3-8h
与不同时段多气象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O
3
超标时段气象要素对O
3
逐日污染潜势具有最佳的指示意义,对应GAM模型的调整判定系数
R
2
和方差解释率IRV分别为0.81和81.4%,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压轴回归决定系数
R
2
为0.805.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气温是决定O
3
逐日污染潜势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但三者在GAM模型中的重要性排序会因时间尺度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2021 Vol. 41 (11): 5079-5085 [
摘要
] (
223
) [
HTML
1KB] [
PDF
659KB] (
1006
)
5086
高雪倩, 吴建会, 张会涛, 张文慧, 戴启立, 宫攀
路边微环境PM
2.5
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采集并分析了武汉市机动车尾气源PM
2.5
样品,并于2019年10月18~27日采集了武汉市不同路边微环境(市区路边、环线路边、环境背景点)PM
2.5
样品并分析其化学组分特征,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解析评估了机动车尾气对城市不同路边微环境PM
2.5
的贡献.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成分谱以OC和EC为主,汽油车OC质量分数约为柴油车的1.14倍,柴油车EC质量分数是汽油车的1.08倍.路边碳组分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其中OC浓度在市区路边最高,EC浓度在环线路边最高;市区路边NO
3
-
和NH
4
+
浓度较高,与二次转化有关;环线路边Fe、Si、Al质量浓度高于市区路边.CMB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源是环线路边、市区路边微环境的主要来源,分担率为35.20%和38.89%,是环境背景点的2倍左右.不同路边微环境污染源贡献差异明显,与环线路边相比,市区路边机动车尾气源与二次来源均相对较高,而扬尘源贡献低于环线路边.
2021 Vol. 41 (11): 5086-5093 [
摘要
] (
224
) [
HTML
1KB] [
PDF
545KB] (
2577
)
5094
王倩, 刘苗苗, 杨建勋, 毕军
2013~2019年臭氧污染导致的江苏稻麦产量损失评估
基于2013~2019年江苏省115个监测站点的逐时臭氧观测数据和97个县级行政区的农作物年产量,利用AOT40的暴露响应关系,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评估了臭氧污染导致的冬小麦和水稻两种农作物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9年,冬小麦和水稻的AOT40分别为(2.76~17.05)×10
-6
h和(0.15~31.69)×10
-6
,分别在2018年和2016年达到峰值.苏南地区水稻生长期的AOT40高值分布较多,苏北地区近3年两种农作物生长期的AOT40都有明显增势.2013~2019年,冬小麦年相对产量损失为17.7%~31.0%,年绝对产量损失达(1.94~3.75)×10
6
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徐州,损失最低的是南京和无锡.2013~2019年,水稻年相对产量损失为8.6%~15.6%,绝对产量损失为(3.03~6.04)×10
6
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淮安,损失最低的是无锡和常州.江苏省每年由于臭氧污染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约相当于5000多万人一年的粮食消费量,臭氧污染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臭氧污染,保证粮食生产稳定.
2021 Vol. 41 (11): 5094-5103 [
摘要
] (
366
) [
HTML
1KB] [
PDF
1603KB] (
1026
)
5104
陈瑾, 卜龙利, 张丹庆, 张继宾, 田野, 刘嘉栋
微波催化燃烧印刷包装VOCs废气的矿化途径与降解机理
结合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优点,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t-CuMnCeO
x
/蜂窝纳米陶瓷整体式催化剂,考察其在微波辐照下对印刷包装VOCs(甲苯和丙酮)废气的矿化效果及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微波功率600W,进气量5m
3
/h,甲苯和丙酮浓度各1000mg/m
3
条件下,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300℃,双组分VOCs矿化率为82%.结合XRD和XPS表征可知,高分散的Pt颗粒与铜锰铈尖晶石活性组分在"微波热点"作用下提高了对甲苯、丙酮的低温催化效率;微波催化燃烧反应同时遵循L-H和MvK机理,不同价态金属间发生电子转移,催化剂表面产生更多的表面吸附氧和晶格氧,从而增强了VOCs分子的吸附与氧化.中间产物测试基础上,推测甲苯的氧化降解途径为甲苯→苯甲醛→苯甲酸→小分子酸→二氧化碳和水,丙酮的氧化降解途径为:丙酮→小分子醛类、酸类→二氧化碳和水.
2021 Vol. 41 (11): 5104-5113 [
摘要
] (
201
) [
HTML
1KB] [
PDF
938KB] (
1736
)
5114
王计广, 桂华侨, 陈金潮, 王志伟, 孙世达, 杨志文, 张潇文, 毛洪钧
唐山市机动车排放清单与减排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唐山市机动车定期环保检测数据获取不同类型车辆的本地年均行驶里程,建立城区内典型车辆的"里程-注册年"特征曲线.采用车载排放测试法获取唐山市典型国Ⅵ阶段轻重型汽车实际道路排放因子.利用COPERT模型进行机动车排放因子本地化修正,建立涵盖不同排放阶段和燃料动力类型的唐山市机动车排放清单,结合唐山市路网信息,建立基于ArcGIS的3km×3km高时空分辨率网格化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国三及以下中重型柴油车(简称高排放车)不同淘汰与DPF排放治理比例情景下机动车减排与投入成本效益.研究表明,2020年机动车CO,HC,NO
x
,PM
2.5
,PM
10
年排放量分别为92403.51,10034.53,70568.35,2036.51,2160.65t,其中:NO
x
,PM
2.5
和PM
10
排放主要来源于柴油车,分担率分别为92%,89%和89%;CO和HC排放主要来自汽油车,分担率分别为71%和73%.唐山市实施二环内国Ⅳ及以下柴油货车限行区政策后,二环内CO和HC年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22.41%和21.68%;而NO
x
,PM
10
和PM
2.5
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降低,年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78.60%,84.85%和84.79%.在高排放车淘汰与治理情景下,随着高排放车淘汰比例的增长,投入成本和NO
x
年均减排量呈线性上升趋势,且NO
x
减排效果更加显著,而PM减排辆略呈下降趋势.高排放车淘汰率每增长10%,NO
x
年均减排量增加892.41t,PM年均减排量减少7.56t,年投入成本增加1.13亿元.
2021 Vol. 41 (11): 5114-5124 [
摘要
] (
254
) [
HTML
1KB] [
PDF
1395KB] (
1332
)
水污染与控制
5125
徐贵达, 李冬, 刘志诚, 陶博, 张杰
高频间歇梯度曝气启动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
反硝化除磷与厌氧氨氧化耦合可进一步降低脱氮除磷所需的碳源,而稳定获取NO
2
-
-N是两工艺独立、联合运行的关键.因此,以低C/N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接种絮状污泥及少量长期贮存的好氧颗粒污泥,采用两段梯度曝气,并控制停曝时间(3min:3min),即以高频间歇梯度曝气模式,经60d的富集培养,将其诱导成具有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并分析了此过程中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稳定时期内,颗粒污泥平均粒径达841μm,SVI为31.23ml/g,颗粒结构致密,沉降性能良好.出水NO
3
-
-N小于0.1mg/L,TP<0.7mg/L,NO
2
-
-N>15mg/L,实现了P的高效去除和NO
3
-
-N的积累,并可为后续耦合Anammox提供稳定NO
2
-
-N基质.批次实验结果表明,颗粒中可利用NO
2
-
-N为电子受体的DPAOs占达57.63%,其富集提高了系统除磷能力.高频梯度间歇曝气可实现AOB与DPAOs的高度耦合,但仅以间歇曝气难以实现NOB的抑制,后通过在"氨谷点"前段,加入梯度曝气优化实际限氧曝气点,可强化对NOB的抑制,从而实现良好的亚硝酸盐积累.
2021 Vol. 41 (11): 5125-5132 [
摘要
] (
185
) [
HTML
1KB] [
PDF
986KB] (
1359
)
5133
徐贵达, 李冬, 刘志诚, 陶博, 张杰
两级PNDPR耦合Anammox脱氮除磷工艺研究
鉴于厌氧氨氧化工艺进水必须包含NO
2
-
-N和NH
4
+
-N两种基质,且只能脱氮,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除磷,提出辅以短程硝化技术,将除磷、脱氮技术相耦合,即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串联厌氧氨氧化工艺.生活污水首先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单元,主要实现NH
4
+
-N转化为NO
2
-
-N并去除COD,其部分出水与生活污水原水相混合再进入厌氧氨氧化单元,同时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单元于缺氧条件下反硝化吸磷,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处理单元的出水混合排放.实验结果表明,控制进水混合比为4.2可保证Anammox单元中C/N和NO
2
-
-N/NH
4
+
-N值分别为2和1.5,平均△NO
2
-
-N/△NH
4
+
-N=1.41,△NO
3
-
-N/△NH
4
+
-N=0.12,Anammox脱氮平均占比为85.2%,反硝化与Anammox反应耦合良好.整个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COD、P、NH
4
+
-N、NO
2
-
-N和NO
3
-
-N浓度分别为15.2,0.85,0.59,5.56,3.33mg/L,TN去除率为89.4%,通过PNDPR-Anammox耦合新工艺成功实现模拟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
2021 Vol. 41 (11): 5133-5141 [
摘要
] (
198
) [
HTML
1KB] [
PDF
912KB] (
780
)
5142
朱紫琦, 李立, 徐铭骏, 张倩, 洪俊明
菱形片状铁锰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四环素
采用草酸蚀刻法制备由普鲁士蓝类似物衍生的菱形片状铁锰双金属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通过热重分析仪(TGA)、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表明合成的催化剂FeMn/OA-350具有菱形片状的特殊结构.铁锰双金属的协同作用与片状结构上的活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四环素的降解效率.在初始pH=7、催化剂投加量为0.6g/L、PMS浓度为2mmol/L的最优条件下,仅在30min内可使20mg/L的四环素去除率高达100%,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
R
2
>0.9),催化剂具有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该体系下存在羟基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单线态氧以及超氧自由基,单线态氧作为主要作用基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反映了铁锰元素存在价态以及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不同铁锰价态变化的循环过程促进催化剂的活化性能,同时根据猝灭实验和XPS、LC-MS初步分析降解机制.
2021 Vol. 41 (11): 5142-5152 [
摘要
] (
276
) [
HTML
1KB] [
PDF
750KB] (
3098
)
5153
石月, 彭湃, 刘艳丽, 吴丽, 张祖麟, 杨列
UV/Fe
2+
/过硫酸盐降解噻虫啉的响应曲面法优化研究
构建了紫外-亚铁联合活化过硫酸盐的体系用于高效降解噻虫啉(Tiacloprid,THIA),以Fe
2+
浓度、过硫酸盐(Persulfate,PS)浓度、pH值、紫外功率为因变量,THIA去除率为响应值,通过中心复合设计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建立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当Fe
2+
浓度为0.318mmol/L,PS浓度为0.544mmol/L,pH值为3.054和紫外功率为58.133W时,模型预测THIA降解率最高为100%.验证实验结果(98.4%)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证明了响应曲面法用于优化紫外-亚铁联合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THIA的可行性.
2021 Vol. 41 (11): 5153-5159 [
摘要
] (
234
) [
HTML
1KB] [
PDF
956KB] (
1248
)
5160
张仰全, 李学雷, 赵芷浚, 王彦娟, 苑兴洲, 张健, 胡绍争
抗坏血酸改性Br掺杂g-C
3
N
4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以尿素和溴化铵分别作为前驱体和溴源,同时利用抗坏血酸对g-C
3
N
4
进行改性,通过二次焙烧法成功制备了抗坏血酸改性的Br掺杂g-C
3
N
4
-AA-Br纳米片光催化剂.利用XRD、TEM、XPS、UV-Vis DRS、PL、N
2
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g-C
3
N
4
-AA-Br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拓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以及较低的电子-空穴复合率.在可见光下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对RhB、甲基橙、活性蓝染料降解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g-C
3
N
4
-AA-Br-2在可见光下在180min内对RhB降解率为72%,其速率常数
k
=0.00847min
-1
,是纯g-C
3
N
4
的5.6倍.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剂实验发现降解RhB的主要活性物种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
2
-
),并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2021 Vol. 41 (11): 5160-5168 [
摘要
] (
222
) [
HTML
1KB] [
PDF
1139KB] (
1128
)
5169
杨睿, 袁林江, 王刚, 袁林杰, 有小龙, 牛晚霞, 于丽萍
活性污泥中一氧化氮还原酶的提取和测定优化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破碎法和低温高压破碎法提取一氧化氮还原酶(nitric oxide reductase,nor)的活性,分析了超声强度和次数,破碎压力和次数,裂解液的添加量等因素对于胞内可溶性蛋白和核酸(DNA)的释放与提取nor活性的影响.根据活性污泥中酶的催化特性以及其他实验条件,完善了nor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超声法提取nor的参数应设定为,超声次数为100次,超声强度为500W,裂解液的添加量为0.1mL.低温高压破碎法提取nor的参数应设定为破碎次数为4次,破碎压力为50MPa,裂解液的添加量为0.1mL.低温高压破碎法下的胞内可溶性蛋白和DNA的释放量与nor的最大催化活性要高于超声破碎法.此外,在nor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中,nor活性测定终点时间应为15min.
2021 Vol. 41 (11): 5169-5176 [
摘要
] (
274
) [
HTML
1KB] [
PDF
431KB] (
1670
)
5177
郑怀礼, 刘旺清, 安延严, 陈伟, 孙强, 万鑫源, 赵瑞
聚烯丙基磺酸钠接枝空心玻璃微珠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通过将烯丙基磺酸钠(SAS)和硅烷偶联剂接枝到空心玻璃微珠表面,制备出新型空心玻璃微珠基吸附剂(KNH-g-PSAS)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分散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表征,显示了SAS的成功接枝.此外,系统地研究了溶液的pH值,接触时间,初始浓度和温度对KNH-g-PSAS吸附阳离子染料的影响.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分别很好地描述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表明吸附是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且均匀的单层吸附.吸附实验表明,在最佳条件下,KNH-g-PSAS对碱性品红、金胺O、结晶紫和孔雀石绿的吸附能力分别为2247.19mg/g,2317.46mg/g,2557.54mg/g,2808.98mg/g.KNH-g-PSAS具有出色的自上浮性能和回收表现.
2021 Vol. 41 (11): 5177-5186 [
摘要
] (
225
) [
HTML
1KB] [
PDF
1619KB] (
1347
)
5187
易晋, 聂小保, 王奕睿, 肖辉毅, 隆院男, 蒋昌波
Ca
2+
在饮用水铜绿微囊藻控制中的应用
为改善饮用水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单独投加Ca
2+
、Ca
2+
与PAC联用、Ca
2+
与CO
3
2-
原位结晶三种方法的除藻效果,并对Ca
2+
和结晶产物CaCO
3
的除藻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单独采用Ca
2+
时,Ca
2+
在低浓度下对藻细胞具有吸附电中和作用,高浓度时同时还有架桥作用,但两者均无法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Ca
2+
与PAC联用,Ca
2+
可以通过吸附电中和显著提高PAC的除藻效果,最大去除率可达98.0%,同时Ca
2+
与溶解性藻源有机物(dAOM)的络合可将残余铝降低50%以上.含藻水中原位CaCO
3
结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5%,其产物为带正电荷、粒径2~4 μm左右的球型球霰石.球霰石对藻细胞的去除机制包括球霰石与藻细胞的互絮凝,以及球霰石团聚物对藻细胞的卷扫絮凝,同时球霰石还可以作为加重剂促进藻晶产物沉降分离.自来水厂采用CaCO
3
原位结晶与PAC联用除藻,可望降低PAC投加量和残余铝风险,并解决CaCO
3
原位结晶导致的浊度和pH偏高问题.研究成果为饮用水除藻提供了新思路.
2021 Vol. 41 (11): 5187-5193 [
摘要
] (
187
) [
HTML
1KB] [
PDF
729KB] (
1698
)
5194
刘佳驹, 郭怀成
雅鲁藏布江河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
为揭示流域内水汽循环过程变化规律、揭示河水稳定同位素与气象要素及海拔之间的关系,2018年先后采集雅鲁藏布江干流丰、平、枯,水期水样90个,对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δ
18
O与纬度和海拔定量关系模型研究了雅江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空间变化特征,发现降水中δ
18
O值变化呈现东西部(雅江上、下游)高中部(雅江中游)低的趋势;建立了雅江丰、平、枯水期河水氢氧同位素方程,研究发现δD与δ
18
O的线性方程斜率低于中国大气降水线,河水δD与δ
18
O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其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且丰水期较平水期以及枯水期相比更为明显;雅江河水中δ
18
O空间特征表现为,从上游至下游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南北空间上表现为河水δD-δ
18
O从南至北逐步增高的趋势.δD-δ
18
O值与海拔高度具有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受地表蒸发分馏、降水云团迁移以及流域岩石风化的影响,雅江河水
d
值季节性、空间性变化明显.
2021 Vol. 41 (11): 5194-5200 [
摘要
] (
324
) [
HTML
1KB] [
PDF
839KB] (
1224
)
5201
刘鑫, 向伟, 马小军, 范艳丽, 司炳成
黄土高原中部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通过采集黄土高原中部沿黄流域57个浅层地下水水样,采用定性(Gibbs模型、Na端元和离子相关关系)和定量(正向演替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了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沿程变化规律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中部沿黄流域浅层地下水均呈弱碱性;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HCO
3
-
和Na
+
;水化学类型以HCO
3
-Ca-Mg为主,占40%.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离子自北向南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其中Cl
-
浓度保持动态稳定,SO
4
2-
、HCO
3
-
、Mg
2+
和Na
+
浓度沿程增加,而NO
3
-
、Ca
2+
和K
+
浓度沿程降低,矿产资源开发是研究区地下水SO
4
2-
重要来源,而强烈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引起Na
+
富集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地下水溶质来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以硅酸盐岩石风化为主;大气输入、人类活动和岩石风化对地下水溶质的相对贡献分别为5%±3%、6%±13%和89%±13%.此外,下垫面因素改变、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等过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地下水水量和水质.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河流域和其他类似地区当前和未来的地下水质量管理项目提供参考.
2021 Vol. 41 (11): 5201-5209 [
摘要
] (
294
) [
HTML
1KB] [
PDF
5657KB] (
1369
)
固体废物
5210
胡振文, 李秋义, 林祥玲, 郭远新
餐厨废油捕收剂浮选高炭粉煤灰
通过对餐厨废油进行处理,制备餐厨废油捕收剂用以处理高炭粉煤灰.分别采用机械活化试验确定高炭粉煤灰原灰的最佳机械活化时间,通过不同温度工况的浮选试验获得餐厨废油捕收剂的脱炭性能规律并同常规捕收剂煤油对比,通过FTIR、SEM、TG等技术对餐厨废油捕收剂和脱炭产物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机械活化时间为30min,最佳温度工况下,浮选炭热值可达到中高热值燃料要求,产物脱炭粉煤灰矿物成分可达到Ⅰ级粉煤灰标准.真正实现了"以废治废"和"变废为宝",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2021 Vol. 41 (11): 5210-5216 [
摘要
] (
180
) [
HTML
1KB] [
PDF
732KB] (
1379
)
土壤污染与控制
5217
尹芳, 封凯, 尹翠景, 拜得珍, 王蕊, 周园园, 梁永春, 刘磊
青海典型工业区耕地土壤重金属评价及源解析
为了解黄河流域工业园区附近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分布特点及污染来源,在青海省湟水流域甘河工业园区采集了138个表层土壤样点,测定了Cd、As、Pb、Cr、Cu、Ni、Zn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土壤pH值,以《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为评价标准,采用地累积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主成分分析、正定矩阵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7种土壤重金属的浓度范围分别为Cd(0.16~21.80mg/kg)、As(3.68~20.80mg/kg)、Pb(17.00~223.40mg/kg)、Cr(47.22~389.24mg/kg)、Cu(16.03~46.06mg/kg)、Ni(21.33~93.24mg/kg)、Zn(48.60~1535.10mg/kg),其中Cd污染最严重,存在13个高风险值点,52个中风险值点;其次为Zn,存在13个中风险值点;Cr和Pb分别存在2个和1个中风险值点,其他重金属的采样点均为低风险.研究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以中部偏东地区最为严重,与研究区工厂企业的位置一致,两种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Cd和Zn的污染均表现出以工厂企业为中心,中心区污染最严重,向外污染程度逐渐降低.综合地累积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分析的结果,研究区绝大多数地区污染较轻,在中部偏东工业园区周边地区污染较为严重,Cd和Zn是其主要贡献元素.造成研究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燃煤发电及自然成土过程等.
2021 Vol. 41 (11): 5217-5226 [
摘要
] (
298
) [
HTML
1KB] [
PDF
1925KB] (
1416
)
5227
王诚煜, 李玉超, 于成广, 王大鹏
葫芦岛东北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选择典型辽宁省工矿型城市葫芦岛,以东北部的龙岗区、连山区和南票区为研究区,基于1:25万土地质量调查获取的重金属数据,分析探讨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及污染来源.结果发现: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8项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辽宁省背景值,其中表层土壤Cd、Cu、Pb、Zn、Hg、As空间上呈现出龙港区沿海及内陆局部浓集的特点,Ni、C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和中侏罗统火山岩地层区.各重金属富集系数平均值表现为Cd > Hg > Pb > Zn > As > Cu > Cr > Ni,其中,Cd 3.41、Hg 2.93,空间上表现为大面积强烈富集.土壤中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为主,占全量的54.38%,生态风险最高.土壤剖面中Cd、Pb、Hg、Zn总体呈现出"表聚性"特征,而Cu、As、Cr、Ni呈现出"平稳性"特征,且不同成土母质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控制.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表现为Cd > Zn > Cu > Pb > Cr > Ni > As > Hg,其中Cd污染水平较高.来源分析显示,Zn、Cu、Cd、As、Pb主要受工业、交通、生活、采矿等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Cr、Ni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而Hg更多来源于煤炭燃烧.
2021 Vol. 41 (11): 5227-5236 [
摘要
] (
255
) [
HTML
1KB] [
PDF
2121KB] (
1006
)
5237
徐雷, 代惠萍, 魏树和
淋洗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针对镉/铅等一类重金属污染土壤、砷污染土壤,以及镉-铅-砷等复合污染土壤(三类不同重金属污染土壤),就淋洗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选用等问题进行综述.总的来看,对于镉/铅等一类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剂的去除率较高.如GLDA(谷氨酸N,N-二乙酸)和柠檬酸等,不仅去除率高,而且环境较友好对于砷污染土壤,复合淋洗剂的去除效果比较显著,如NaOH-EDTA对As的去除率较高对于镉-铅-砷等复合污染土壤,复合淋洗剂则更能发挥其所含各类淋洗剂的优势.如NaOH-H
3
PO
4
与单一淋洗剂相比,对土壤中多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均较高.笔者认为,同时对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均有较高去除率且二次污染较小的复合淋洗剂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2021 Vol. 41 (11): 5237-5244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360KB] (
2301
)
环境生态
5245
李超然, 苗令占, 侯俊
间歇性河流中生物膜对干湿胁迫的动态响应
针对近年来关于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在干湿胁迫下的响应研究进展,综述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主要分析了生物膜中不同功能类群(自养和异养)以及群落结构(
α
多样性以及
β
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干旱进行
α
多样性的降低以及
β
多样性的升高,另外系统总结了干湿胁迫下生物膜生产力和代谢功能的动态响应;重点分析了生物膜微生物群体对干湿胁迫的抗性机制,并展望了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在生物膜动态响应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2021 Vol. 41 (11): 5245-5253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839KB] (
1248
)
5254
元志辉, 萨楚拉, 银山
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变化
基于近20a MODIS的2种植被指数数据,利用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进行了提取,分析其时空变化,并利用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植被物候对高程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9年间研究区的植被物候呈微弱波动趋势,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返青期(SOS)主要集中在110~140d,枯黄期(EOS)主要集中在250~280d,整体呈微弱推迟趋向(0.28d/a),生长季长度(LOS)主要集中在120~170d,整体呈微弱延长趋向(0.23d/a).在空间分布上,占研究区51.51%的区域植被SOS呈提前趋势;占研究区67.02%的区域植被EOS呈提前趋势,并且占研究区32.98%的区域植被EOS呈推迟趋势.占研究区62.71%的区域植被LOS呈延长趋势.在海拔900~1500m区间,随着海拔升高,SOS显著推迟,EOS不显著提前,LOS显著缩短.前一年11、12月和当年1、2、4月降水量对SOS有提前作用.6、7、8、9月份气温和降水都对EOS推迟有明显的作用.总的来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的相应规律比较复杂,表现出季节性的差别及地形的差异性.
2021 Vol. 41 (11): 5254-5263 [
摘要
] (
225
) [
HTML
0KB] [
PDF
1563KB] (
827
)
5264
刘涛, 吴佩, 唐金灿, 余浩然, 王亚芬, 马腾
沉湖钻孔沉积物中微生物脂肪酸特征与意义
利用微生物脂肪酸甲酯分析技术研究了江汉平原沉湖湖心滩G1与湖岸G2两沉积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脂肪酸含量与特征脂肪酸分布特征在浅层(<5m)波动较大,且与深层(5~20m)差异明显;好氧细菌、一般厌氧细菌与革兰氏阳性菌占主要优势,其相对丰度高出深层约一倍.G1位点偏还原环境,其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他厌氧细菌的相对丰度与环境胁迫压力(Trans/Cis)均高于G2;与溶氧相关的环境因子,如粒径、深度等是影响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G2位点水动力条件较强,脂肪酸总量与好氧微生物的相对优势均高于G1,而深层沉积物中总氮、N/P偏低,微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受碳氮营养源,特别是氮含量的影响.为评估人类活动带来的氮磷污染对湖泊深层微生物的影响提供新的认识.
2021 Vol. 41 (11): 5264-5273 [
摘要
] (
228
) [
HTML
0KB] [
PDF
595KB] (
1189
)
5274
高吉喜, 蔡明勇, 张新胜, 申文明, 史雪威, 肖如林
大尺度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为实现大尺度生态干扰高风险区域的快速、有效识别,从生态易损性、干扰易达性和资源易引性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形成了完整的大尺度生态干扰评估技术与方法.利用该技术方法,本文评估分析了全国国土空间生态干扰风险状况、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并结合2017~201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数据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对生态干扰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显示:超过90%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都集中在评估得到的中高风险区域;全国生态干扰风险主要以中风险为主、低风险次之、再次是较低风险、较高和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少;其中较高和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秦岭、祁连山、三江源和内蒙古草原等区域,生态干扰风险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地形与交通条件、资源潜力等因素具有较强相关性.
2021 Vol. 41 (11): 5274-5281 [
摘要
] (
228
) [
HTML
0KB] [
PDF
650KB] (
1046
)
5282
晁碧霄, 王玉玉, 俞炜炜, 马志远, 陈光程, 陈彬, 胡文佳
广东省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潜在生境预测
为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红树林潜在生境分布的影响,融合MaxEnt模型和Dyna-CLUE模型,建立了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生境变化的定量预测方法.以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利用MaxEnt模型模拟红树林在自然条件下的理论适生区,采用Dyna-CLUE模型预测2030年的三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最后将模拟的土地利用格局作为限制条件估算未来可供红树林生境分布的空间.结果表明,2020年广东省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约34531hm
2
,2030年趋势情景下湿地将减少58.61%,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将退化至24375hm
2
;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通过改进土地利用策略并开展一定规模的退塘还湿,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至38125hm
2
;生态保护情景下,如能开展全面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可达到47525hm
2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可有效预测不同海岸带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潜在生境的空间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政策会对红树林潜在生境分布造成明显影响;通过改进政策,可显著提升红树林潜在生境的面积和完整性.本结论可为区域红树林保护与生境修复的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支持.
2021 Vol. 41 (11): 5282-5291 [
摘要
] (
246
) [
HTML
0KB] [
PDF
978KB] (
1594
)
5292
胡小兵, 王振振, 林睿, 沈翼军, 钟梅英, 李晶晶, 陈红伟, 周佳颖
生物载体内孔径对生物膜微型动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影响
为了给废水处理生产中最佳孔径的生物载体选型提供依据,本研究系统考察聚氨酯海绵生物载体5种孔径(0.6~4mm)大小对生物膜微型动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鞭毛虫、肉足虫等是运行前期与中期的优势种属,游泳型与固着型纤毛虫、轮虫是后期的优势种属.不同孔径载体在不同时期,微型动物多样性、稳定性等参数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小孔径(0.6mm)载体微型动物仅在运行中期内表现出较高多样性,中小孔径(1mm)载体多样性总体偏低,中大孔径(3mm)和大孔径(4mm)载体微型动物多样性波动剧烈.小孔径、中小孔径载体内微型动物稳定性好,中大孔径载体稳定性波动大,而大孔径载体最不稳定.中等孔径(2mm)载体内微型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高,多样性高且稳定(后期
H
=2.12、
R
=1.19、
λ
=0.16),其微型动物群落最为稳定(后期
W
H
=0.13),且表现出较好的废水处理效果,中等孔径是理想的生物载体内部孔径大小.在生物膜系统中,微型动物多样性稳定指数
W
H
可作为废水中CODc
r
去除效果的指标参数.
2021 Vol. 41 (11): 5292-5302 [
摘要
] (
182
) [
HTML
0KB] [
PDF
736KB] (
905
)
5303
杨凡艳, 张松林, 王少明, 胡晓康, 王洪伟, 汤梦瑶, 张敏, 钟继承
潘家口水库温室气体溶存、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以大型深水水电类水库潘家口水库为例,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在研究区设置33个采样点,采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和经验模型法对水柱温室气体浓度和水-气界面扩散通量进行了观测及估算,并分析了潘家口水库温室气体浓度及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潘家口水库水-气界面CH
4
、CO
2
、N
2
O平均通量分别为(1.11±1.60)μmol/(m
2
·h),(1333.31±546.43)μmol/(m
2
·h),(76.65±19.54)nmol/(m
2
·h).夏季潘家口水库水-气界面CH
4
、CO
2
、N
2
O平均通量分别为(0.62±1.13)μmol/(m
2
·h),(746.08±1152.44)μmol/(m
2
·h),(141.18±256.02)nmol/(m
2
·h).潘家口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出大的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春季和夏季各温室气体通量均表现为干流大于支流;季节上CH
4
与CO
2
扩散通量表现为春季大于夏季,而N
2
O扩散通量夏季大于春季.统计分析表明CH
4
扩散通量主要受电导率、风速等环境因子影响,CO
2
扩散通量受风速、pH及DOC影响,N
2
O扩散通量主要受水柱NO
3
-
-N、NO
2
-
-N的影响.
2021 Vol. 41 (11): 5303-5313 [
摘要
] (
276
) [
HTML
0KB] [
PDF
1006KB] (
1356
)
5314
李十盛, 高会, 赵富强, 陈以芹, 张克玉, 黄加劲, 那广水
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为摸清我国水产养殖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状况,统计了当前水产养殖环境水、沉积物和养殖对象中七大类抗性基因的赋存状况,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其赋存的因素,对未来我国水产养殖ARGs污染研究进行了展望.水产养殖环境中ARGs主要以iDNA形式存在;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丰度和检出率较高,被认为是水产养殖环境主要的ARGs,已受到当前研究的广泛关注;而喹诺酮类、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报道的丰度和检出率相对较低.养殖过程中,养殖用药、饲料及养殖模式是影响水产养殖环境ARGs赋存的主要因素,但环境理化因子调节养殖环境ARGs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2021 Vol. 41 (11): 5314-5325 [
摘要
] (
354
) [
HTML
0KB] [
PDF
1116KB] (
5021
)
5326
刘璐, 梁迪文, 杨宇峰, 金鼎, 叶晓彤, 王庆
螺形龟甲轮虫形态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螺形龟甲轮虫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广东南澳岛及湖南常德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水体共14个样点进行采样,对螺形龟甲轮虫进行了形态特征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变化最主要影响因子,且与背甲长、背甲宽、棘刺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P
<0.01).不同纬度条件下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常德地区螺形龟甲轮虫个体显著大于南澳地区(
P
<0.05).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存在显著季节性变化,各形态参数随季节波动呈现夏秋、冬春分化模式.螺形龟甲轮虫后棘刺长随水体营养程度增加而减小(
F
=159.4,
P
<0.01),富营养条件下后棘刺长度占全长的比例减小(
F
=167.5,
P
<0.01).研究结果表明,螺形龟甲轮虫棘刺长度可作为水质生物监测指标,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参考.
2021 Vol. 41 (11): 5326-5333 [
摘要
] (
265
) [
HTML
0KB] [
PDF
676KB] (
1576
)
5334
黄亚楠, 吴孟孟, 肖智
中国西北地区环境中
239+240
Pu的来源与成因分析
以中国西北地区环境中的
239+240
Pu为例,归纳总结了全球大气核试验后环境调查的5大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土壤和湖泊等环境载体中
239+240
Pu比活度、
240
Pu/
239
Pu原子比值和
239+240
Pu存量变化的来源成因.结果表明,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5省区土壤中
239+240
Pu主要来源于全球大气核试验沉降.虽然前苏联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
240
Pu/
239
Pu=0.118~0.132)、中国西北核试验(
240
Pu/
239
Pu=0.158)以及青海原子城的核实验活动(
240
Pu/
239
Pu<0.010)导致西北地区环境中发现相对低
240
Pu/
239
Pu原子比值,但核试验区域沉降的影响有限.西北地区湖泊柱样沉积物中
240
Pu/
239
Pu原子比值垂直分布出现了突变和渐变两种模式;另外,在某些非典型柱样沉积物中
239+240
Pu的峰值时标并非指示1963年大气沉降的高峰期.
2021 Vol. 41 (11): 5334-5344 [
摘要
] (
280
) [
HTML
0KB] [
PDF
961KB] (
8541
)
5345
张庭廷, 胡春霞, 陈波
稻草秸秆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生化参数影响
针对铜绿微囊藻在稻草秸秆(水稻分蘖枝)发酵液胁迫下的酶学特征及抗氧化能力、藻毒素和多糖含量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旨在为利用稻草秸秆抑藻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水稻分蘖枝发酵液胁迫下,其表征藻细胞代谢水平的酯酶活性显著降低,实验第5d,最高浓度组(0.65%
V/V
)99.9%的藻细胞内酯酶活性均被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分别下降至同期对照组的11.03%和8.47%;丙二醛(MDA)含量则与发酵液浓度以及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分析表明,所有浓度组和作用时间内
r
值均大于0.9,而
P
值均小于0.01,表明水稻分蘖枝发酵液可显著降低藻细胞的抗氧化水平;但高浓度水稻分蘖枝发酵液没有引起微囊藻毒素(MCs)升高,甚至显著降低MCs和多糖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P
<0.01.因此,水稻分蘖枝发酵液可通过影响铜绿微囊藻的代谢过程,降低藻细胞抗氧化以及抵御对环境胁迫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抑藻的目的.
2021 Vol. 41 (11): 5345-5352 [
摘要
] (
342
) [
HTML
0KB] [
PDF
501KB] (
688
)
5353
莫俊超, 姚洪伟, 吴孝槐, 郭丹丹, 赵方舟, 舒耀皋
顶空被动加标系统的多介质动力学模型
使用多介质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针对疏水性液体物质的顶空被动加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浮萍生长抑制试验系统和鱼类胚胎毒性试验系统为例,得出了3种不同性质的疏水性液体物质正壬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顶空被动加标系统中的浓度变化,并使用实测浓度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正壬烷和D5在两类系统中平衡24h后,水中浓度便已达到完全平衡时浓度的80%以上,而DEHP的平衡时间很长,不适合使用顶空被动加标系统开展试验,原因是DEHP的挥发性极低.实测浓度和模型预测结果偏差较小.敏感性分析表明,试验系统参数中容器直径对待测物质在水中浓度影响较大,因此可通过调整容器直径来缩短平衡时间,或提高平衡后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浓度.使用所构建的模型可确定试验系统平衡时间、水中待测物质浓度和待测物质添加体积是否满足试验需求,并可通过敏感性分析来优化试验系统参数,提升试验效率和质量.以上结果完善了顶空被动加标系统应用的理论基础.
2021 Vol. 41 (11): 5353-5360 [
摘要
] (
172
) [
HTML
0KB] [
PDF
411KB] (
868
)
环境微生物
5361
王艳红, 郝兆, 郭小芳, 德吉
纳木错夏季酵母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以纳木错湖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膜过滤平置培养法分离纯化酵母菌,并结合ITS区域序列分析与经典分类法对酵母菌菌株进行鉴定,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水体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从纳木错水体中分离出1067株酵母菌,分属于27个属45个种及2个潜在新分类单元,优势种为
Vishniacozyma victoriae
和
Naganishia adeliensis
.NMDS分析显示,纳木错不同区域水体可培养酵母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总丰度与pH值、电导率、总溶解固体量、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01),与总氮、氨氮呈显著正相关(
P
<0.05);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
P
<0.05).冗余分析显示,pH值是影响纳木错水体酵母菌种群分布的主要理化因子.综上,纳木错水体酵母菌资源比较丰富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水体理化因子对纳木错水体可培养酵母菌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2021 Vol. 41 (11): 5361-5371 [
摘要
] (
221
) [
HTML
0KB] [
PDF
1874KB] (
1906
)
5372
卢露, 马金玲, 牛晓君, 张冬青, 郑小贤, 林璋
铜绿微囊藻溶藻菌EA-1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从广州流花湖分离获得一株溶藻菌株EA-1,16S rDNA分析表明菌株EA-1属于肠杆菌属(
Enterobacter
).研究了肠杆菌EA-1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和溶藻机制.结果表明,对数期EA-1具有最佳溶藻效果,投加比例为10%,初始叶绿素a含量为1.43mg/L时,EA-1能实现3d内完全除藻,叶绿素a含量为2.39mg/L时,共培养6d后,抑制率为84.1%±1.3%.EA-1通过分泌胞外溶藻物质间接溶藻,生理生化响应表明,EA-1无菌滤液胁迫下,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先急剧上升后下降.三维荧光光谱(EEM)表明溶藻产物为类腐殖酸,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藻细胞出现褶皱,内陷和萎缩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藻细胞破坏过程为:首先,胶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光合片层变得松散和不规则,内含物被部分降解.随后,光合片层被彻底破坏,DNA核物质和多聚磷酸盐等营养物质颗粒被降解,藻细胞内部结构被完全破坏,藻细胞死亡.
2021 Vol. 41 (11): 5372-5381 [
摘要
] (
232
) [
HTML
0KB] [
PDF
1968KB] (
1472
)
5382
韩梅, 刘蕊, 李正鹏, 严清彪, 孙小凤
种植绿肥对作物产量和细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为深入研究青海高原地区长期种植绿肥,减施化肥条件下小麦/油菜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通过2011年建立的定位试验,设GF0(毛苕子作为绿肥,不施用化肥)、GF60(毛叶苕子配施60%化肥)、GF70(毛叶苕子配施70%化肥)、GF80(毛叶苕子配施80%化肥)、GF90(毛叶苕子配施90%化肥)、GF100(毛叶苕子配施100%化肥)、F0(休耕并且不施化肥)、F100(休耕并且施用100%化肥)共8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了种植利用绿肥减施化肥条件下小麦和油菜的产量、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保证小麦、油菜不减产的基础上,种植绿肥后茬作物减施化肥达到30%左右.绿肥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肥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特别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明显的提高,分别提高1.34%~7.46%、2.16%~7.48%.化肥与绿肥配施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其中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是本研究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共生网络分析表明,绿肥处理提高了细菌群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绿肥应用增加了细菌群落中的关键物种.本研究表明,不同土壤微生物丰度受种植模式、施肥量影响很大,长期种植绿肥、减施化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增强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种植绿肥条件下化肥减肥量30%左右保证作物稳产可为当地的施肥管理提供参考.
2021 Vol. 41 (11): 5382-5390 [
摘要
] (
214
) [
HTML
0KB] [
PDF
1663KB] (
1203
)
环境毒理与健康
5391
张亮林, 潘竟虎
全球PM
2.5
人口暴露风险时空格局
基于PM
2.5
遥感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利用污染物人口暴露风险模型、Theil-Sen Media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全球PM
2.5
人口暴露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暴露高风险区域.结果表明,PM
2.5
遥感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价暴露风险程度.全球PM
2.5
平均浓度在各大洲差异显著,PM
2.5
污染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PM
2.5
质量浓度的多年平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亚洲14.7μg/m
3
、非洲8.1μg/m
3
、欧洲8.03μg/m
3
、南美洲5.69μg/m
3
、北美洲4.41μg/m
3
和大洋洲1.27μg/m
3
.2000~2016年,全球PM
2.5
人口暴露风险在宏观尺度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在区域内则呈现出差异性.空间上,全球PM
2.5
人口暴露风险各大洲从高到低依次为亚洲5.94、非洲0.62、欧洲0.45、南美洲0.32、北美洲0.27和大洋洲0.01.时间上,2000~2016年,亚洲和非洲PM
2.5
人口暴露风险呈增长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呈减少趋势,大洋洲和南美洲变化幅度较小.
2021 Vol. 41 (11): 5391-5404 [
摘要
] (
220
) [
HTML
0KB] [
PDF
6365KB] (
1287
)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5405
丁佳莹, 董黎明, 刘岩峰, 孙东霞
生命周期评价在玉米种植及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
对LCA在玉米种植环境影响研究中的目标与范围定义、清单分析、环境影响指标与计算方法、结果解释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中大部分文献均对碳足迹进行了计算,CML(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ReCiPe(许多LCA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开发)和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方法是应用最多的3种方法,经分析计算得到国外玉米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值为0.50kg CO
2
-eq/kg,我国的均值为0.58kg CO
2
-eq/kg.同时本文也对LCA在玉米深加工产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今后LCA应用于玉米种植及深加工产品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 Vol. 41 (11): 5405-5415 [
摘要
] (
319
) [
HTML
0KB] [
PDF
475KB] (
2274
)
5416
贯君, 苏蕾
双重环境规制下政府经济竞争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利用我国2008~2018年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基于EBM模型与GML指数测度并分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双重环境规制下政府经济竞争与GTFP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发现:绿色技术进步是中国GTFP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各地区的驱动力不尽相同;政府经济竞争对GTFP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存在隐性规制的单门槛效应,但地区间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隐性规制单门槛,而东部地区门槛效应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投入支出均造成辖区内GTFP损失,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问题,但存在区域异质性.
2021 Vol. 41 (11): 5416-5426 [
摘要
] (
253
) [
HTML
0KB] [
PDF
649KB] (
1381
)
5427
任晓松, 马茜, 刘宇佳, 赵国浩
碳交易政策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以2005~2017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动态效应检验和三重差分等方法,考察了碳交易政策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异质性,同时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碳交易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实现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工业碳生产率,实现了"降碳促经"效果,且该效果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异质性检验表明,各试点地区对政策的响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工业碳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而广东、重庆未能对政策做出充分响应;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有效激励环境治理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革新效应,进而影响工业碳生产率提升,其中结构优化效应是响应政策最为充分的机制.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碳市场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2021 Vol. 41 (11): 5427-5437 [
摘要
] (
280
) [
HTML
0KB] [
PDF
585KB] (
2136
)
5438
张宇婷, 胡宇鹏, VORADA KOSAJAN, 温宗国
中国湿巾代谢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估
为评估湿巾塑料消耗及污染现状,比较不同材质湿巾环境影响表现,开展了中国湿巾"生产-使用-废弃处置"全过程物质流分析,通过市场调研获知湿巾材质分布,开展全国消费者问卷调查获知废弃湿巾流向.对不同材质湿巾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比较评估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70%聚酯纤维+30%粘胶纤维"混合材质湿巾是中国最为常见的湿巾类型,2019年中国湿巾用塑量达41万t,经消费者使用丢弃后约有18.9%直接泄露进入自然环境.在焚烧、填埋处置方式中,全粘胶纤维湿巾全生命周期综合环境影响比全聚酯纤维湿巾低38%,前者水污染突出但资源消耗、毒性风险优势明显;在直接泄露方式中,全粘胶纤维湿巾可避免聚酯纤维泄露后崩解为微塑料纤维的环境风险.
2021 Vol. 41 (11): 5438-5445 [
摘要
] (
301
) [
HTML
0KB] [
PDF
1017KB] (
2018
)
5446
杨志, 牛桂敏, 兰梓睿
左右岸跨界水污染治理演化博弈与政策路径研究
基于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多关注于上下游矛盾而忽视左右岸的"公地悲剧",本研究构建左、右岸地区和流域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索奖惩、补偿及复合机制下的主体决策和演化格局差异,结合仿真实验给出推动左右岸协同治理政策路径.结果显示,实现左右岸地区达标排放的关键在于显化达标排放收益与超标排放损失.流域政府倾向于选择奖惩或补偿的单一机制,奖惩机制在不同政策组合中显示出必要性,补偿机制具有加快达标决策、减缓超标决策的收敛速度的积极意义.政策路径是首先采取"阶梯惩罚政策"并增加严重超标惩罚额;继而依次增加奖励和惩罚额促成"奖惩机制",或依次增加奖励额和左右岸之间的补偿额促成"补偿机制",同时给出了上述额度的量化表达式.
2021 Vol. 41 (11): 5446-5456 [
摘要
] (
242
) [
HTML
0KB] [
PDF
1691KB] (
1182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