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0年 40卷 8期
刊出日期 2020-08-20
环境毒理
垃圾分类
大气污染与控制
水污染与控制
固体废物
土壤污染与控制
环境微生物
环境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大气污染与控制
3249
李如梅, 闫雨龙, 段小琳, 王芳园, 牛月圆, 王成, 徐扬, 李颖慧, 胡冬梅, 樊占春, 李焕峰, 彭林
基于聚类分析的长治市夏季VOCs来源及活性
分析长治市夏季环境VOCs浓度及其反应活性(以OH·消耗速率计),基于聚类分析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 (PMF)解析VOCs来源.结果表明:长治市总VOCs平均浓度为37.40 μg/m
3
,平均活性水平为5.07s
-1
,具有本地新鲜排放和反应后混合的特征.机动车排放、燃煤、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 NG)使用、工艺过程和溶剂使用源对环境VOCs的贡献分别为29.7%、29.2%、23.5%、11.6%和6.1%;对具有新鲜排放特征VOCs的贡献分别为34.6%、38.4%、10.1%、8.5%和8.5%.长治市VOCs主要受本地机动车与燃煤源排放的影响,而LPG/ NG使用源与工艺过程源可通过区域传输影响本地环境VOCs.可见,有效控制本地机动车与燃煤源排放、加强市区周边LPG/NG使用与工艺过程源的联防联控,是降低长治市环境VOCs浓度与O
3
生成的有效途径.
2020 Vol. 40 (8): 3249-3259 [
摘要
] (
366
) [
HTML
1KB] [
PDF
917KB] (
966
)
3260
李婷婷, 梁小明, 卢清, 刘明, 陈志航, 王硕, 陆海涛, 穆桂珍, 郭送军, 何秋生, 陈来国
泡沫塑料鞋制造区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
于泡沫塑料鞋制造集中区和周边设置了5个采样点,研究其大气VOCs的污染特征和对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泡沫塑料制鞋行业大气VOCs组成以烷烃(38.4%)、含氧挥发性有机物(33.5%)和芳香烃(19.5%)为主,80种VOCs浓度为137.1~169.0μg/m
3
(均值149.1μg/m
3
).正戊烷、异戊烷、正丁烷、异丁烷、甲醛、甲苯、间/邻二甲苯、丙酮、丁酮、环己酮、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酯为泡沫塑料鞋制造行业的特征VOCs.总VOCs、特征VOCs类型(含氧挥发性有机物、芳香烃)和特征VOCs组分(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丁酮、乙酸乙酯)的浓度空间变化趋势依次为污染区 > 受影响区(下风向) > 对照区(上风向).同时,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方法估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544.6μg/m
3
,表明泡沫塑料鞋制造导致了周边环境空气VOCs污染且对臭氧生成存在明显潜在影响.
2020 Vol. 40 (8): 3260-3267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464KB] (
825
)
3268
马怡然, 高松, 王巧敏, 崔虎雄, 吴诗剑, 伏晴艳, 段玉森, 吴健, 焦正
合成树脂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成分谱及影响
使用SUMMA罐采集华东地区5类典型合成树脂企业有组织排口样品,通过气相色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分析106种VOCs,计算了合成树脂行业排放量、排放系数和不确定性,分析了VOCs的排放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建立了5类合成树脂VOCs排放成分谱.结果表明:合成树脂企业VOCs排放量为346~3467kg/a,5类合成树脂排放系数为0.06~1.24g/kg,其中涂料树脂(CR)类企业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均最大.芳香烃、含氧烃(OVOCs)和卤代烃是合成树脂行业VOCs排放基本组分,累计占比范围是73.2%~98.3%.涂料树脂、酚醛树脂(PF)、聚氨酯(PU)、共聚物树脂(ABS)和聚碳酸酯(PC)特征污染物分别为:甲基异丁基酮、苯、甲苯、苯乙烯和二氯甲烷.合成树脂企业臭氧生成潜势(OFP)为22.7~202.5mg/m
3
,源反应性(SR)为0.3~4.6g/g,CR类企业OFP和SR均最大.合成树脂行业SR处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芳香烃、OVOCs和烯炔烃是合成树脂行业的主要光化学活性组分,累计OFP贡献率为64.1%~100.0%,苯、甲苯、甲基异丁基酮、乙烯、苯乙烯是合成树脂行业关键活性物种.研究显示,合成树脂行业VOCs治理应管控芳香烃和OVOCs的排放,重视污染物恶臭问题和卤代烃溶剂的危害,减排VOCs排放量大、臭氧生成能力强的CR类企业.
2020 Vol. 40 (8): 3268-3274 [
摘要
] (
462
) [
HTML
1KB] [
PDF
530KB] (
735
)
3275
郭新彬, 郑文霞, 魏帽, 郭林飞, 马远帆, 郭福涛
大兴安岭5种乔木树种燃烧释放PM
2.5
中水溶性元素特性
采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实验装置,在不同燃烧状态(明燃、阴燃)下,对大兴安岭林区5种典型乔木树种的不同部位(枝、叶、皮)燃烧释放PM
2.5
中的水溶性元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树种间PM
2.5
的排放因子差异显著,排放范围为(2.408±0.854)~(9.227±1.172)g/kg.5种乔木树种燃烧释放PM
2.5
中主要检测到Mg、Ca、K等16 种元素,其中Ca、K、Zn、Mg 4种元素的排放因子明显大于其它元素.不同树种间元素排放因子差异较大,针叶树的排放因子一般高于阔叶树.除Cd元素外,不同器官间排放的元素总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树种不同器官燃烧释放PM
2.5
中水溶性元素的占比顺序较为一致,其中Ca、K、Zn和Mg 4种元素的排放因子在枝、叶、皮中均较高.此外,燃烧状态对元素排放特征影响较大,Li、Mg、Ca等7种元素的排放因子均表现为明燃显著高于阴燃.
2020 Vol. 40 (8): 3275-3283 [
摘要
] (
280
) [
HTML
1KB] [
PDF
582KB] (
727
)
3284
何映月, 张松林
2000~2016年中国PM
2.5
时空格局
本文在检验PM
2.5
遥感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使用标准偏差分析、Hurst指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在像元尺度上研究了2000~2016年中国PM
2.5
浓度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分布上,PM
2.5
的浓度东部高,多年平均值为30.21μg/m
3
,西部低,多年平均值为4.37μg/m
3
,东西两侧差异巨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PM
2.5
的浓度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但西部地区变化较为平缓.PM
2.5
污染严重的区域分布在人口多且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②在时间序列上,以2007年为界,PM
2.5
的年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从2000~2007期间我国的PM
2.5
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0.95μg/m
3
,2007~2016年PM
2.5
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15 μg/m
3
;③稳定性:PM
2.5
浓度的稳定性在空间上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出西部较稳定、东部不稳定的分布状态.东部极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中部,长江中下游平原;④持续性:中国PM
2.5
持续性特征以弱反持续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预测未来PM
2.5
的变化规律与目前相反.其次弱持续性分布的区域较广,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及高寒地区,说明这一区域未来PM
2.5
变化趋势与过去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又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⑤人口暴露分析:分析不同PM
2.5
浓度级别上的人口百分比,发现2016年中国有52%的人口生活在PM
2.5
浓度年平均值为35 μg/m
3
以上的环境中,还有14.38%的人暴露在PM
2.5
年均浓度值为60 μg/m
3
以上的环境中.
2020 Vol. 40 (8): 3284-3293 [
摘要
] (
327
) [
HTML
1KB] [
PDF
2783KB] (
977
)
3294
韦正峥, 郭云, 吕梅乐, 黄炳昭, 蒋玉丹, 王建生
浙江省丽水市空气质量的健康效应分析
本研究利用2013~2018年丽水空气质量、健康及气象等官方数据,采用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丽水市空气质量状况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气污染物可导致人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增加,PM
2.5
和O
3
对于男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女性,NO
2
和SO
2
对于女性的影响显著高于男性,污染物对于65岁以上人口的影响更为明显;(2)O
3
对于全人群超额死亡风险的贡献率高达40%~50%,远高于PM
2.5
对健康造成的危害,O
3
已经成为丽水市最为突出的空气污染物.但是男性和女性有明显差异,O
3
对于男性的超额风险贡献率最大,NO
2
对于女性的超额风险贡献率最大;(3)丽水市污染物浓度处于剂量-效应关系曲线的低浓度处,单位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导致超额死亡率变化较大,降低单位浓度污染物产生的健康效益也更为显著.
2020 Vol. 40 (8): 3294-3302 [
摘要
] (
341
) [
HTML
1KB] [
PDF
823KB] (
646
)
3303
吕文丽, 张凯, 曹晴, 竹双, 陈建华, 支敏康, 李冬
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污染物及PM
2.5
组分影响
为了解烟花爆竹燃放对保定市大气污染物和PM
2.5
中水溶性离子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浓度的影响,对保定市春节期间大气污染物和颗粒物组分的浓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烟花爆竹的贡献.结果表明: 2019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期PM
2.5
、PM
10
、SO
2
、NO
2
、CO平均浓度比非集中燃放期分别增加了1.3、1.0、1.1、0.4、0.02倍;保定市春节期间禁燃措施施行后,除夕、初一2d污染物平均浓度、最高浓度和高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集中燃放期烟花爆竹燃放对PM
2.5
、PM
10
和SO
2
浓度贡献量从50%左右(2018年、2017年)下降至30%左右(2019年),其中SO
2
贡献量下降幅度超过PM
2.5
和PM
10
;组分分析表明,接待中心站点(主城区)、涿州站点(区县建成区)烟花爆竹燃放期K
+
、Mg
2+
、Cl
-
浓度在水溶性离子中的总占比分别为39.3%、51.1%,比非燃放期的占比显著上升;烟花爆竹燃放对PM
2.5
中K
+
、Mg
2+
、Cl
-
浓度贡献率在50%以上,其中对K
+
贡献占比高达89.0%,涿州站点SO
4
2-
、K
+
、Mg
2+
、Cl
-
的贡献量分别是接待中心站点的2.2、2.1、1.9、1.8倍,燃放期硫氧化率(SOR)、氮氧化率(NOR)相比于非燃放期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集中燃放期OC、EC浓度较非集中燃放期分别升高了2.5、2.1倍,烟花爆竹燃放对OC影响大于EC.
2020 Vol. 40 (8): 3303-3311 [
摘要
] (
458
) [
HTML
1KB] [
PDF
1231KB] (
918
)
3312
毛卓成, 瞿元昊, 许建明, 余钟奇, 施春红, 杨丹丹
斜剖面图的设计及在PM
2.5
中期潜势预报中的应用
本文将强降水潜势预报的“配料法”原理引入到环境预报中,选取ECMWF数值预报产品中的700hPa相对湿度、1000hPa风向风速和850hPa温度作为气象要素“配料”,沿占比最多的冷空气输送路径穿过华北重污染区和上海,设计制作了未来10d气象要素“配料”时空斜剖面图,并具体定义了业务中常见的典型污染过程(冷空气输送、干静稳和湿静稳累积)和清洁过程(冷空气清洁、湿沉降清洁)共5种图形的识别特征.该斜剖面图由于融合了单站时序图和单时次空间面图的优点,无需一张张翻阅天气形势图,显著缩短了看图分析时间;斜剖面图还建立了气象要素图形特征、污染气象条件和PM
2.5
污染潜势三者的对应关系,通过图形特征可以快速掌握区域内天气形势演变情况,识别出上述典型污染和清洁过程,最终得出PM
2.5
中期污染潜势,便于在业务中应用和推广.一次典型污染个例应用显示,斜剖面图和污染实况的图形型态特征非常相似,斜剖面图中静稳累积和冷空气输送过程图形特征辨识度高,区域和单站提前5d的预报结论和实况较为一致;进一步评估显示,2018年冬季期间预报时效5d以内的TS评分维持在0.32~0.50区间,未来10d的预报准确率维持在74.4%~86.7%区间.
2020 Vol. 40 (8): 3312-3321 [
摘要
] (
237
) [
HTML
1KB] [
PDF
3910KB] (
791
)
3322
李军, 王京丽, 屈坤
相对湿度和PM
2.5
浓度对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的影响
基于2016~2017年冬季乌鲁木齐市城区PM
2.5
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变量分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RH)、PM
2.5
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形分布,中午13:00前后和夜晚20:00前后能见度分别达到最高和最低.相对湿度增加、PM
2.5
污染加重都会造成冬季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但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M
2.5
污染.在RH < 90%时PM
2.5
累积及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变化起控制作用,特别是70%£RH < 90%时,PM
2.5
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最大.RH
3
90%时相对湿度成为决定因素.在PM
2.5
污染逐渐加重的过程中,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在减弱.能见度增加与PM
2.5
浓度降低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在PM
2.5
污染由严重减轻至中度污染级别过程中,能见度改善并不明显.只有把PM
2.5
浓度控制在115μg/m
3
以下(轻度污染或优良级别),PM
2.5
浓度降低,能见度才开始出现显著提高.但冬季要达到较高能见度水平(8km),PM
2.5
浓度需要继续严控至39μg/m
3
以下.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 Vol. 40 (8): 3322-3331 [
摘要
] (
399
) [
HTML
1KB] [
PDF
962KB] (
931
)
3332
刘超, 张恒德, 张天航, 徐冉, 张碧辉, 吕梦瑶, 李国昊
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夜间臭氧增长成因分析
针对青岛“上合峰会”保障期间出现夜间臭氧(O
3
)浓度增长的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污染物浓度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6日20:00~23:00,青岛出现O
3
浓度持续性增长,峰值浓度达194μg/m
3
,浓度增长速率达10.7μg/(m
3
·h).结合NCEP/FNL再分析资料可知,在夜间西南风的作用下,江苏、安徽等地排放的O
3
及其前体物向青岛传输,并在边界层内下沉运动作用下,将其传输至近地面.通过计算边界层内通风量可知,6日边界层内最大风速区高度逐渐降低,达到低空急流的标准,且在夜间1000m以下的通风量呈现出波动性增长,500m和500~1000m高度的通风量峰值分别为3900和5892m
2
/s.另外,本研究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式中的O
3
来源追踪方法(OSAT)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夜间O
3
增长时段(20:00~23:00),青岛地区的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江苏、安徽以及上海,上述3地的贡献比例平均为62.3%、16.6%和8.6%.
2020 Vol. 40 (8): 3332-3341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3826KB] (
660
)
3342
朱丹丹, 樊曙先, 胡春阳, 张鸿伟, 张思蕊, 张璐瑶
南京三级分档雾水有机酸和无机组分化学特征
本研究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在南京北郊开展为期45d的雾外场综合观测试验,并在2017年12月30~31日一次浓雾过程中,利用主动式分档雾水采集器采集三级分档雾水样品 (三级切割直径:S1, > 22μm;S2,16~22μm;S3,4~16μm),测定了样品的有机酸和无机离子浓度以及pH值和电导率,以探讨南京三级粒径雾水的有机酸和无机离子组分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京三级粒径雾水呈碱性,Ca
2+
,NH
4
+
,SO
4
2-
和NO
3
-
为三级分档雾水的主要离子组分.甲酸根(HCOO
-
)、甲基磺酸根(CH
3
SO
3
-
)、草酸根(C
2
O
4
2-
)和乙酸根(CH
3
COO
-
)为主要有机酸组分.总离子浓度和各种离子浓度的体积加权平均随粒径变化呈“U”型分布,且在4~16μm小雾滴中富集.4种主要有机酸离子浓度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雾水中Ca
2+
和NH
4
+
是导致雾水呈碱性的主要原因.与2013年相比,2017年雾水酸度大幅降低,主要由于致酸成分的减少和中和反应的发生.
2020 Vol. 40 (8): 3342-3351 [
摘要
] (
272
) [
HTML
1KB] [
PDF
573KB] (
999
)
3352
衣雅男, 姚蒸蒸, 侯战方, 周瑞文, 李政, 刘晓迪, 王亚晨, 伏梦璇, 魏本杰, 燕丽, 孟静静
泰山夏季PM
2.5
中生物源SOA的分子组成及影响因素
为探究泰山夏季PM
2.5
中生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BSOA)的分子组成、昼夜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7~8月在泰山山顶进行PM
2.5
样品采集,并对碳质组分、无机离子和BSOA示踪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素碳(EC)和左旋葡聚糖质量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且昼夜差异较小(
t
检验,
P
< 0.05),表明采样期间泰山山顶气溶胶受人为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小.BSOA示踪物的总质量浓度呈昼高夜低的变化特征,表明白天较强的温度和太阳辐射使得气溶胶的氧化程度比夜间强.其中,异戊二烯类SOA示踪物的质量浓度最高达(77.64±51.79)ng/m
3
,其次为单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SOA示踪物,分别为(33.68±21.29)和(6.97±3.28)ng/m
3
.基于示踪物-产率法估算得出SOC
异戊二烯
对有机碳(OC)的贡献率(15.3%)最高.由BSOA示踪物与RH(
R
£-0.45)和pH
is
(
R
£-0.53)的负相关性可知,高湿条件可以降低气溶胶的酸度进而抑制BSOA通过酸催化氧化反应的形成.由BSOA与温度和人为源指示物(左旋葡聚糖和EC)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采样期间泰山地区BSOA主要受当地BVOCs氧化反应的影响,而受长距离传输人为污染源的影响较小.
2020 Vol. 40 (8): 3352-3359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494KB] (
619
)
水污染与控制
3360
李晨曦, 高雨萱, 张佳祺, 徐柳璇, 刘智临, 苗令占, 侯俊
附着在不同微塑料表面的藻类结构与群落组成
选取水环境中常见的4种微塑料介质(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一种自然介质(鹅卵石)进行野外生物膜的培养,以探究不同类型介质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的表观结构和藻类群落组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鹅卵石与微塑料介质上的生物膜的形貌结构及藻类含量与组成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微塑料介质表面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普遍低于自然介质.实验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微塑料类型同样会对生物膜藻类含量以及功能特性存在一定影响:PET片上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高(613.7μg/L),PP片上最低(492.5μg/L);然而,PP片上藻类的光合作用最大量子产量最高(0.443).以上结论说明微塑料会改变附着藻类的生长情况和初级生产力,进而可能影响生物膜在水体中的碳循环过程,对水体净化及污染治理产生一定影响.
2020 Vol. 40 (8): 3360-3366 [
摘要
] (
443
) [
HTML
1KB] [
PDF
676KB] (
986
)
3367
程宁, 李青云, 刘幽燕
黄曲霉A5p1对偶氮染料的降解特性和降解途径
以黄曲霉菌株A5p1为生物材料,研究其脱色染料的广谱性,并选择偶氮染料直接蓝71(DB71)为模型底物,探讨脱色特性及降解产物.该菌株对15种染料的脱色测试结果表明,染料浓度为100mg/L时脱色效率为61.7%~100%.该菌对偶氮染料DB71具有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双重作用,在pH值7.0,温度30℃,染料浓度300mg/L,蔗糖为碳源时对DB71 脱色率为100%.酶分析显示葡萄糖氧化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参与染料的降解.FTIR、GC-MS和LC-MS分析确定代谢终产物为萘胺、叠氮萘、2-羟基-6-草酰-苯甲酸和1-萘酚.
2020 Vol. 40 (8): 3367-3374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433KB] (
637
)
3375
闫云涛, 张柯, 毛岩鹏, 董勇
Fe
2
O
3
@SCe多相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放热性能
为研究多相Fenton体系降解有机污水过程的放热规律,为污水处理的能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半焦(SCe)为载体,制备了Fe
2
O
3
@SCe新型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BET、FTIR、XRD、SEM表征,研究了Fe
2
O
3
@SCe/H
2
O
2
多相Fenton体系处理邻苯二胺(OPD)模拟废水的降解性能和放热规律.结果表明,Fe
2
O
3
均匀负载于SCe颗粒表面,Fe
2
O
3
@SCe复合材料保留了改性SCe的多孔形态和强吸附性,在3.1~8.9的pH值范围内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Fe
2
O
3
@SCe/H
2
O
2
多相Fenton体系在去离子水中自身分解和在邻苯二胺模拟废水的降解反应都释放了大量的热量,在[OPD]= 0.04mol/L;pH=7.8;
T
0
=30℃;[H
2
O
2
]=0.25mol/L;[Fe
2
O
3
@Sce]=533g/L;
t
=180min反应条件下的溶液温度升高数值为7.1℃,降解率为88.2%; H
2
O
2
的投加浓度是影响反应放热量的主要因素.
2020 Vol. 40 (8): 3375-3384 [
摘要
] (
358
) [
HTML
1KB] [
PDF
1123KB] (
844
)
3385
王柯晴, 徐劼, 陈家斌, 王澜静, 吴玮
氧基氯化铁非均相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金橙Ⅱ
采用部分热分解法制备了氧基氯化铁(FeOCl),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难降解偶氮染料金橙Ⅱ(AO7).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评估FeOCl/PMS体系对AO7的降解效果并分析了影响AO7去除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FeOCl活化PMS降解AO7效果良好,矿化率达44%.在中性条件下,当FeOCl投加量50mg/L、PMS浓度1.0mmol/L、AO7浓度0.05mmol/L时,AO7可在30min内完全降解.随PMS投加量、FeOCl投加量、Cl
-
浓度和反应初始pH值的增大,AO7的脱色效果提高.FeOCl还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此外,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EPR测试和XPS分析了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和反应机理:由PMS活化产生的SO
4
-
·和·OH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其中主要活性物种为SO
4
-
·.
2020 Vol. 40 (8): 3385-3393 [
摘要
] (
347
) [
HTML
1KB] [
PDF
787KB] (
822
)
3394
蔡良圣, 林君, 辛青, 臧月
电化学微传感器检测水中痕量铜离子
为改善微电极在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重金属离子过程中低电流响应和低电催化能力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在碳纤维微电极表面合成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材料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修饰碳纤维微电极(rGO/AuNPs CFMEs)的方法.通过SEM表征,所制备的rGO/AuNPs CFMEs具有比表面积高、吸附能力强和催化活性好的特点,因此改性微电极适合作为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SWASV)测定水中铜离子(Cu
2+
)的工作电极.在构建微传感器测试水中痕量铜离子系统后,对pH值、电导率、富集时间和富集电位等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在pH值为4,电导率为36.1S/m,富集时间为360s,富集电位为-1.2V的最佳条件下,铜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0~1.0μmol/L和2.4nmol/L.此外,微传感器的可重复性、长期稳定性以及选择性也得到了验证.
2020 Vol. 40 (8): 3394-3400 [
摘要
] (
384
) [
HTML
1KB] [
PDF
603KB] (
1262
)
3401
张思宇, 岳正波, 佘智祥, 潘鑫, 邵锐, 史权, 何晨, 李运运, 王进
某酸性矿山排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特征分析
采集安徽某酸性矿山排水(AMD)水库不同离岸距离的表水层水样,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与三维荧光光谱(EEMs)技术对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来源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三维荧光结果表明,样品中内源性色氨酸类荧光峰峰强与离岸距离正相关,且基于三维荧光特征指数(FI,HIX,BIX)分析判断DOM主要来自于内源.FT-ICR MS在分子层面进一步表明,内源性组分(脂类,脂肪族/蛋白类,糖类)在近岸点样品DOM所占比重相对较低(66%).AMD中DOM的主要成分为CHO(40%~50%)、CHON(25%~30%)、CHOS (22%~36%)等化合物.DOM包含有高比例的CHOS化合物主要与AMD水体高浓度硫酸盐有关.
2020 Vol. 40 (8): 3401-3407 [
摘要
] (
339
) [
HTML
1KB] [
PDF
878KB] (
953
)
3408
齐康全, 王雪野, 蔡可钰, 王志伟
基于NaOCl扩散行为的膜清洗条件影响及优化
为了探究基于NaOCl扩散行为进行膜清洗的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添加剂强化NaOCl扩散的新型膜清洗方法,本文以牛血清蛋白(BSA)、海藻酸钠(SA)作为模型污染物,通过批次膜清洗实验对膜面剩余污染物浓度、洗脱污染物粒径和膜面污染物形貌进行了测定分析和动态监控,探究不同活性氯(Cl
T
)浓度,不同pH值及不同添加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对强化扩散NaOCl清洗的影响,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也验证了不同条件下的膜清洗机制.结果表明,在Cl
T
浓度为200mg/L,pH值为11,SDS浓度为0.4mmol/L的条件下对膜面的清洗效率 > 95%.
2020 Vol. 40 (8): 3408-3416 [
摘要
] (
357
) [
HTML
1KB] [
PDF
6596KB] (
720
)
3417
黄柯靓, 李国庆, 刘亚男, 张艾
常压等离子体射流去除水中糖皮质激素污染物
搭建射流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对常压等离子体射流技术降解水中代表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HC)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放电功率、空气流量、溶液初始pH值、放电时间等因素对HC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C的去除率随放电功率增大和放电时间延长而增加;溶液初始pH值、通入空气流量等因素对HC处理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在初始浓度为0.138mmol/L,放电功率为49.7W,气流量为4L/min的实验条件下,在本反应器中放电处理120min后HC的去除率可达98%.本文使用了不同自由基抑制剂研究了活性氧自由基(ROS)在HC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发射光谱(OES)观测了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种类.研究结果对常压等离子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 Vol. 40 (8): 3417-3423 [
摘要
] (
207
) [
HTML
1KB] [
PDF
469KB] (
535
)
3424
郭萌萌, 崔文杰, 刘晓玉, 彭吉星, 郑关超, 吴海燕, 翟毓秀, 谭志军
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分布特征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 > 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 > 海珍品(16种) > 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 < 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2020 Vol. 40 (8): 3424-3432 [
摘要
] (
359
) [
HTML
1KB] [
PDF
847KB] (
1187
)
3433
张一弛, 汤文静, 陈倩文, 卓孟宁, 王立章
电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的电极性能评估策略
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测试和亚甲基蓝(MB)模拟废水处理两种手段评估了填充床电极反应器电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的电极性能.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拟合结果表明,填充床体系的电极面积是PbO
2
/Ti阳极面积的1.54倍(即床层拓展系数
l
为0.54),PbO
2
/Ti阳极(
γ
)和活性炭复极化粒子电极(
β
)用于MB氧化的有效电流占比分别为0.63、0.34;采用废水处理结果拟合所得的
λ
和
γ
+
β
为0.54和0.99,所得数值与前者相符,两种方式得以相互验证.对体系能耗和电流效率的回归分析及
F
检验结果证明了所构建评估策略的准确性,可为填充床体系电极性能评估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2020 Vol. 40 (8): 3433-3440 [
摘要
] (
306
) [
HTML
1KB] [
PDF
640KB] (
563
)
3441
徐聪, 张露瑶, 徐劼, 保积庆
铟掺杂PbO
2
电极制备及电催化降解强力霉素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铟掺杂PbO
2
电极 (In-PbO
2
).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X射线衍射 (XRD)、循环伏安 (CV)、极化曲线 (LSV)、强化寿命试验和荧光光谱分析了铟掺杂对电极物理、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铟掺杂PbO
2
电极对强力霉素模拟废水的电催化降解能力.结果表明,与未掺杂PbO
2
电极相比, In掺杂后PbO
2
电极表面更加平整致密,裂纹数量减少,晶粒明显细化,比表面积增加,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当掺杂量为2g/L,制备的电极电化学性能最高,析氧电位最高(1.73V),电极强化寿命从84h提高到148h.电解150min后,强力霉素降解率、TOC去除率、矿化电流效率(MCE)分别为98.2%、30.4%和3.01%,优于未掺杂PbO
2
电极(90.1%、26.4 %、2.63%).
2020 Vol. 40 (8): 3441-3448 [
摘要
] (
232
) [
HTML
1KB] [
PDF
2538KB] (
542
)
固体废物
3449
李荣华, 涂志能, Ali Amjad, 靳欣迪, 李松龄, 赵旭博
生物炭复合菌剂促进堆肥腐熟及氮磷保留
为减少堆肥的氮素损失并提升磷素有效性,通过堆肥试验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复合菌剂对猪粪堆肥腐熟度及氮磷保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2d堆肥中,对照(CK)、生物炭(B)、菌剂(M)和生物炭菌剂(BM)4个处理组均达到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标准.BM处理组的NH
3
和N
2
O释放累积量为2.36和0.93g,显著低于CK(8.01和1.31g),且总氮含量达23.78g/kg,显著高于CK(18.36g/kg).堆肥结束时,CK、B、M和BM处理的TP含量分别为16.41,17.16, 18.51及19.16g/kg,且BM组OP含量增加77.60%,显著高于CK(50.66%).堆肥后,磷素有效性增加,并以M和BM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各处理的缓效磷和有效磷所占比例加合顺序为:BM(42.94%) > M(39.80%) > B(37.29%) > CK(31.51%).研究表明,生物炭复合菌剂在促进堆肥腐熟和氮磷保留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2020 Vol. 40 (8): 3449-3457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955KB] (
555
)
3458
裘舒越, 赵泽颖, 陈芳媛, 李芳芳, 段文焱
烟梗生物炭持久性自由基反应活性的比较
本研究选用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制备的烟梗生物炭,与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酚(PNP)进行吸附降解反应,探究反应前后烟梗生物炭上持久性自由基(EPFRs)信号强度与其降解有机污染物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生物炭中EPFRs信号强度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从6.155×10
4
升高至1.343×10
5
后降低至5.458×10
4
,而PNP的液相降解率则表现为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先保持为31%左右不变后下降至14.64%,表明生物炭的EPFRs信号强度与活性并不成正比.300℃热解制备的生物炭中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可以将电子转移给水中的氧分子生成活性氧并促进PNP的降解.而500与700℃热解制备的生物炭中碳为中心的自由基与污染物进行降解反应后生成了新的自由基并被稳定于生物炭表面,导致其自由基信号增强降解活性却大幅下降.
2020 Vol. 40 (8): 3458-3464 [
摘要
] (
299
) [
HTML
1KB] [
PDF
468KB] (
645
)
3465
张虹, 李蕾, 彭韵, 杨屏锦, 黄茜, 彭绪亚, 王小铭
氨氮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为探析氨氮(TAN)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串联批次实验中引入氨氮胁迫,结合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了不同TAN浓度下厌氧消化系统的过程参数响应以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结果显示,随TAN增加,甲烷回收率从(96.53±2.66)%下降至(63.13±0.73)%,消化时间从435h延长至915h,连续驯化下,TAN为3000mg/L的实验组产气性能完全恢复,而高氨氮实验组(TAN
3
6000mg/L)仍处于抑制状态.相较于乙酸代谢而言,长链挥发性脂肪酸(LCVFAs)代谢对TAN的耐受度更高(6000mg/L),但一旦被抑制,其功能难以通过驯化恢复.从微生物层面上看,高丰度且功能冗余的水解酸化细菌保证了各TAN梯度下的水解酸化作用;氨氮敏感的
Methanosaeta
和
Methanospirillum
也能通过驯化被耐氨的
Methanosarcina
和
Methanoculleus
取代,从而维持系统产甲烷功能;相比之下,产氢产乙酸菌功能高度专一,仅C
4
~C
18
降解菌
Syntrophomonas
和丙酸降解菌
Pelotomaculum
被检测到,在连续的高氨氮暴露下,前者的丰度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后者未能被驯化,最终系统出现以丙酸为主的LCVFAs积累,产气性能恶化.可见, LCVFAs的互营降解才是氨抑制失稳的关键环节.
2020 Vol. 40 (8): 3465-3474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2015KB] (
1029
)
3475
李蕾, 黄茜, 杨屏锦, 张虹, 彭韵, 彭绪亚, 王小铭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泡沫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
为了分析厌氧消化泡沫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有助于解决有机垃圾厌氧消化起泡问题,本文调研了近年来报道的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现象,并从底物特性、反应器构造及运行条件和消化过程相关特性3方面分析了不同底物、工艺和环境条件下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起泡机理;讨论了丝状菌指数、表面张力、粘度、有机负荷、起泡趋势和泡沫稳定性等参数作为起泡风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介绍和比较了4类消泡方法(物理法、机械法、生物法和化学法)的消泡原理及优缺点.目前,除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外,其他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的主要因素尚不明确,而这也限制了泡沫控制方法的开发.后期探索关键起泡微生物或研究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与起泡的相关性,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揭示起泡机理,并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泡沫控制方法.
2020 Vol. 40 (8): 3475-3485 [
摘要
] (
327
) [
HTML
1KB] [
PDF
517KB] (
869
)
3486
栾润宇, 徐应明, 高珊, 孙约兵
不同发酵方式对鸡粪重金属及有机质影响
以鸡粪和稻草秸秆为原料,研究了一次堆肥发酵(包括液体菌剂发酵,L;固体菌剂发酵,S;高温酵素发酵,E),以及连续二次堆肥发酵(高温酵素发酵+液体菌剂发酵,EL;高温酵素发酵+固体菌剂发酵,ES)下有机肥中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有机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后鸡粪有机肥pH值显著增加(
P
< 0.05),而EC值和含水率均显著减少(
P
< 0.05).小白菜种子发芽率由堆肥前的高达58.1%下降到堆肥后小于20%.堆肥后重金属由可溶态向难降解残渣态转化,有机肥中Cu、Zn、Cr、Cd、Pb和As钝化率分别达到27.2%~69.3%、17.1%~50.7%、24.0%~68.7%、16.9%~46.3%、33.1%~54.3%和0.4%~29.5%.腐殖物质和胡敏酸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胡敏酸/富里酸(HA/FA)比值均上升.堆肥中多糖类和脂肪族化合物含量均有所增加,但香族类化合物有所降低.从重金属钝化率、有机肥腐熟度等有机肥无害化指标来看,连续二次发酵效果优于一次发酵,其中EL效果最佳.
2020 Vol. 40 (8): 3486-3494 [
摘要
] (
329
) [
HTML
1KB] [
PDF
559KB] (
727
)
垃圾分类
3495
王晓楠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研究——差异化意愿与行动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结合强政策背景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实际,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测量量表,改进并区分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构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理论模型.基于“2019年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调查数据,覆盖上海16个区县的2555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强政策背景下居民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分别对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环境态度分别通过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并没有通过两类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垃圾分类的政策效能感在目标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效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虽然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可以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的形成,但仅有环境态度可以通过激发公众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进而形塑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2020 Vol. 40 (8): 3495-3505 [
摘要
] (
481
) [
HTML
1KB] [
PDF
459KB] (
685
)
土壤污染与控制
3506
丁帮璟, 徐梦珊, 李丹丹, 罗文齐, 覃云斌, 李正魁
不同菜地土壤的铁氨氧化脱氮过程探究
采集了不同菜地的土壤,分析其理化性质.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铁氨氧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速率,运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菜地土壤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铁氨氧化速率在种植蔬菜的土壤显著高于裸地的土壤,并且铁氨氧化速率与土壤Fe(III)(
r
= 0.736,
P
< 0.05)和总有机碳(
r
= 0.575,
P
< 0.05)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另外,在不同菜地中5种主要的铁还原菌(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酸菌属,脂环酸芽孢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被检测到,并且铁还原菌的相对丰度在种植蔬菜的土壤(1.38%~2.19%)比在裸地的土壤(0.75%)高.在脱氮贡献方面铁氨氧化, 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分别贡献了7.3%~12.4%, 53.1%~72.3%和18.9%~36.4%的氮气产生,说明铁氨氧化是菜地中重要的微生物脱氮路径.
2020 Vol. 40 (8): 3506-3511 [
摘要
] (
370
) [
HTML
1KB] [
PDF
351KB] (
615
)
3512
刘佳炜, 周航, 魏宾纭, 崔同科, 张竞颐, 黄芳, 辜娇峰, 刘俊, 廖柏寒
组配改良剂联合硅肥对Cd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
选取湖南省浏阳市某Cd污染稻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组配改良剂石灰石+海泡石(LS)、基施硅肥及叶面喷施硅肥对Cd污染稻田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基施硅肥90kg/hm
2
和叶面喷施硅肥(0.2,0.4g/L)对土壤pH值无明显影响,添加LS(2250,4500kg/hm
2
)的各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
P
< 0.05).(2)基施硅肥90kg/hm
2
分别降低土壤交换态、毒性特征浸出(TCLP)提取态Cd含量20.0%和18.5%,叶面喷施硅肥对土壤Cd两种提取态含量无明显影响,添加LS的各处理(2250,4500kg/hm
2
)分别使土壤交换态、TCLP提取态Cd含量降低25.8%~49.9%、26.4%~44.5%.(3)3种单一技术措施均能明显降低水稻各部位Cd含量,但降低糙米中Cd含量的效果低于3种技术措施的组合处理;“组配改良剂LS+基施硅肥+叶面喷施硅肥”各处理(JL1F1、JL1F2、JL2F1、JL2F2)使水稻糙米中Cd含量降低25.6%~70.5%.(4)“组配改良剂LS+基施硅肥+叶面喷施硅肥”的组合技术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显著降低水稻各部位中Cd含量,其中JL2F2处理效果最佳,能使对照糙米Cd含量从0.66mg/kg降低到0.19mg/kg,实现中重度Cd污染稻田的水稻安全生产.
2020 Vol. 40 (8): 3512-3519 [
摘要
] (
336
) [
HTML
1KB] [
PDF
429KB] (
658
)
3520
姜昱聪, 夏天翔, 贾晓洋, 钟名誉, 王宁宁, 李宁
铁铝吸附剂对起爆药污染土壤中锑的稳定化研究
采用3种铁基吸附剂(FeSO
4
•;7H
2
O、针铁矿、Fe
0
)和铝基吸附剂(Al(OH)
3
),对某起爆药污染场地土壤中锑(Sb)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批量浸出实验、比表面积测定以及BCR分析,研究了铁、铝单一和混合吸附剂的稳定化效果以及稳定化前后土壤比表面积及Sb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铁基吸附剂对Sb的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FeSO
4
(log
K
f
= 5.85)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Fe
0
(log
K
f
= 3.21)和针铁矿(log
K
f
= 4.32);稳定时间为10d的条件下,不同铁基吸附剂对Sb的稳定化效率随添加量的增大而提高,且10%FeSO
4
(97.1%) > 10% Fe
0
(72.3%) > 针铁矿(41.0%);FeSO
4
的添加明显促进了土壤中Zn、Cu、Pb的浸出,达到原土壤浸出浓度的1990.2、2.8倍和21.6倍,添加Al(OH)
3
后能够显著降低Zn、Cu、Pb的浸出浓度,添加量为4%时,稳定化效率分别达到93.8%(Zn)、93.5%(Cu)和98.3%(Pb);5%FeSO
4
和4% Al(OH)
3
混合吸附剂对Sb及Zn、Cu、Pb的综合稳定化效率最好,处理10d后稳定化效率最高可达94.6%、74.2%、82.2%和97.6%;进一步分析表明,混合吸附剂添加后比表面积能够达到原土壤的1.31~1.67倍,残渣态Sb比例增加0.037~0.197倍,与稳定化效果相一致,表明铁铝混合吸附剂是处理起爆药污染场地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途径.
2020 Vol. 40 (8): 3520-3529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725KB] (
1048
)
3530
吴海霞, 孙萍, 卢爽, 任立新, 陈友媛
浒苔生物炭促进土壤Pb固定并缓解植物Pb毒性
本文利用浒苔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400℃和600℃,记为BC400与BC600),以30g/kg生物炭添加量对1200mg/kg的Pb污染土壤进行香根草盆栽实验,研究浒苔生物炭对土壤中Pb固定和植物中Pb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生物炭与香根草能协同促进土壤中Pb固定,较生物炭组提高了16.89%和14.82%,比植物组提高17.40%和15.02%.生物炭理化性质影响Pb固定,BC400的pH值(8.97)低于BC600(10.59),但BC400固定Pb的效果优于BC600,因为羟基(—OH)、羰基(C═O)等基团较BC600丰富,且微孔结构完整.浒苔生物炭可抑制香根草对Pb的吸收,促进香根草生长,其中BC400有助于植物地上部分及根部Pb浓度降低(分别降低23.50%和22.92%),同时降低富集系数,提高香根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提高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丙二醛含量可降低13.40%.总之,浒苔生物炭通过高pH值和微孔结构吸附Pb,并通过官能团增加与金属的结合位点固定Pb,以降低Pb的毒性,提高香根草生存能力.鉴于滨海地区浒苔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炭与植物联合作用可作为Pb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措施之一.
2020 Vol. 40 (8): 3530-3538 [
摘要
] (
390
) [
HTML
1KB] [
PDF
1042KB] (
637
)
3539
赵瑞, 崔希民, 刘超
GF-5高光谱遥感影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估算研究
本文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反演估算,以哈尔滨与兴安盟交界处的平原地表土壤为试验对象.首先,基于辐射和几何校正等预处理的高分五号(GF-5)高光谱遥感影像,依据五点采样法采集影像覆盖范围的地表土壤样本共100组,在实验室内进行理化分析等一系列处理获取样本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然后,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高光谱影像土壤沙化指数、土壤退化指数、归一化亮度指数和土壤盐分指数反演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算模型.比较基于原始反射率数据、一节微分反射率数据和4种土壤指数构建的反演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65%的建模样本和35%的预测样本验证表明,反演模型中基于土壤指数建立的反演模型的预测验证精度最高,预测集验证中
ρ
为0.816,RMSE为1.7287.并将该反演模型运用到高光谱影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估算,实际测量的SOM与影像反演SOM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达到80.023%以上,验证了模型的反演估算精度.
2020 Vol. 40 (8): 3539-3545 [
摘要
] (
426
) [
HTML
1KB] [
PDF
994KB] (
1489
)
3546
盛丰, 文鼎, 薛如霞, 张敏, 胡国华, 谌宏伟
油脂对红壤结构性质与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本文通过室内灌水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溉水油脂浓度(0,1.0,3.0和10.0g/L)、灌水频率(1d1次,2d1次,4d1次)和灌溉模式(纯清水灌溉,纯含油脂灌溉水灌溉,含油脂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对受灌土壤结构性质与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灌水进入到受灌土壤中的油脂主要集中在优先流通道中快速运动,优先流湿润锋处的土壤油脂浓度较高且不受灌溉水中油脂浓度的影响,表明即便是采用较低油脂浓度的灌溉水灌溉,依然对地下水系统存在较高的污染风险;高频率、低定额的含油脂灌溉水灌溉有利于进入到受灌土壤中的油脂向深层土壤运动,使得斥水性土层厚度增大,从而导致入渗水流运动的不确定性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风险均增大;油脂对受灌土壤团聚体的再团聚作用只有在其浓度较高时才能形成,含油脂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因降低了受灌土壤的油脂浓度反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分散和破碎.研究成果对再生水和原污水农田灌溉制度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2020 Vol. 40 (8): 3546-3558 [
摘要
] (
223
) [
HTML
1KB] [
PDF
725KB] (
504
)
3559
朱利楠, 化党领, 杨金康, 杨秋云, 任帅帅, 张静静
不同改良剂对微碱性土壤镉形态及小麦吸收的影响
研究过磷酸钙、石灰和硅钙镁肥单一施用对土壤Cd形态和小麦植株不同器官Cd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微碱性Cd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小麦成熟期土壤Cd形态以及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提取态镉含量的影响,分析小麦不同器官中Cd的含量.结果表明:过磷酸钙显著降低了土壤的pH值,石灰和硅钙镁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3种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DTPA提取态镉含量,其中施用硅钙镁肥(3%)的效果最好,降幅为73.60%.添加硅钙镁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同时增加残渣态镉含量,其中硅钙镁肥(3%)处理效果最佳,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降幅为63.30%,残渣态镉含量增幅为56.20%.3种改良剂均可显著降低小麦地上部、地下部Cd含量,其中硅钙镁肥处理对小麦地上部及地下部Cd含量降低效果最佳.硅钙镁肥(1.2%)处理对小麦籽粒镉含量降低效果最好,降幅为90.85%.土壤pH值与土壤DTPA提取态Cd含量达到了极负显著水平,土壤DTPA提取态Cd含量与小麦各器官中Cd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施用不同改良剂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和小麦植株不同器官中Cd的含量,缓解Cd对植株的胁迫效应. 3种改良剂在同等剂量水平下,硅钙镁肥对小麦器官中镉的降低效果最佳.
2020 Vol. 40 (8): 3559-3566 [
摘要
] (
316
) [
HTML
1KB] [
PDF
419KB] (
711
)
环境生态
3567
张佩, 王晓锋, 袁兴中
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甲烷排放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
本文基于中国境内的湖泊、水库、河流等淡水系统CH
4
排放研究的相关成果,对203个湖泊(595个样点)、46个水库(221个样点)、112条河流(441个样点),总计1257个样点的CH
4
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中国淡水系统(湖泊、水库、河流)CH
4
排放的一般特征,总结了当前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估算和评估了中国淡水系统CH
4
排放总量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湖泊CH
4
排放通量平均为(1.17±1.87) mg/(m
2
·h),蒙新湖区((3.84±0.57) mg/(m
2
·h))和东北湖区((2.62±3.54) mg/(m
2
·h))较高,青藏湖区((1.94±4.13) mg/(m
2
·h))次之,东部湖区((0.81±0.90) mg/(m
2
·h))较低,云贵湖区((0.19±0.26) mg/(m
2
·h))最低;湖泊CH
4
排放通量呈显著的纬度模式,高纬度地区湖泊CH
4
排放高于低纬度地区;2)水库CH
4
排放通量((1.25±1.78) mg/(m
2
·h))与湖泊相似,水库消落带较高的排放通量((4.34±4.45)mg/(m
2
·h))对水库CH
4
排放具有重要贡献;3)河流CH
4
排放((0.82±1.14) mg/(m
2
·h))略低于湖库,长江水系CH
4
排放通量((0.98±2.38) mg/(m
2
·h))和黄河水系((0.85±0.75) mg/(m
2
·h))相近,高于海河水系((0.54±0.93) mg/(m
2
·h)),辽河、珠江水系研究较少,数据变异性极大;4)受降水、温度、径流稀释等影响,淡水系统CH
4
排放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湖库排放夏季高于秋季,冬春季较低,而河流则春秋季高于夏冬季;5)基于外推法估算全国湖泊、水库、河流CH
4
排放总量分别约为0.96,0.29,0.76Tg/a,相当于全国湿地系统排放的75%.由于较大的时空变异性以及监测数据分布的不均匀性,目前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淡水系统CH
4
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仍不容小觑.
2020 Vol. 40 (8): 3567-3579 [
摘要
] (
426
) [
HTML
1KB] [
PDF
955KB] (
1023
)
3580
范祥, 曾志, 何建华, 邹晨辰, 门武, 余雯, 林峰, 汤坤贤, 余兴光
高效预处理方法在海洋鱼类
137
Cs测量中的应用
针对传统海洋鱼类放射性测量过程中样品需求量大、预处理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快速的预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日本鲭体中放射性核素
137
Cs的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该预处理方法所获取的日本鲭样品中
137
Cs的活度值为(0.072±0.01) Bq/kg鲜样,与用传统方法测量所获得的结果(0.078±0.01) Bq/kg鲜样处于误差范围以内,但样品的预处理时间可缩减约70%,样品量也减少约65%.
2020 Vol. 40 (8): 3580-3584 [
摘要
] (
271
) [
HTML
1KB] [
PDF
417KB] (
736
)
3585
陈诗卉, 姜锦林, 张焕朝, 刘仁彬, 周军英, 单正军, 卜元卿
毒死蜱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现状及水生态风险评估
对中国目前在水稻上登记的所有毒死蜱单剂进行梳理统计,利用Top-Rice模型对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及其代谢物进行水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5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共292种,分为6种剂型.乳油占比最大,为82.5%,其次为水乳剂,占12.0%,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分别占0.3%、4.1%、0.7%、0.3%.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分析的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的施用方法模式,对其在水稻田使用进行暴露分析.结果显示6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母体预测环境浓度(PEC)范围0.7~1628.6μg/L,其代谢物的PEC范围为0.7~1705.9μ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对初级急性风险而言,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风险组(RQ > 1)分别占总模拟组的76.0%、90.6%;对于初级慢性风险而言,毒死蜱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组占总模拟组的72.9%,而高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中宇宙组RQ值均大于1,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综合以上结果,目前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毒死蜱产品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需注意的是,为综合分析所有登记毒死蜱产品剂型的可能风险,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方法模式的分析偏保守,且所用模型未考虑到毒死蜱在土壤表面光解等影响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保守性.
2020 Vol. 40 (8): 3585-3594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520KB] (
696
)
3595
崔琬琪, 邹红艳, 王中良
中国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和六六六的分布特征
通过研究过去国内常用的两种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沉积物岩芯中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其在中国各地的历史沉积情况.结果表明:(1)∑
4
DDTs(p,p'-DDT, o,p'-DDT, p,p'-DDD, p,p'-DDE)浓度在安徽巢湖北岸六岔河流域最高,在1965年达到最大值(457ng/g dw),∑
6
DDTs(p,p'-DDT, o,p'-DDT, p,p'-DDD, o,p'-DDD, p,p'-DDE, o,p'-DDE)浓度在广东省海陵湾最高,在2008~2010年达到最大值(3480ng/g dw),∑
4
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浓度在澳门河口最高,在1993年达到最大值(82.3ng/g dw);(2)∑
4
DDTs和∑
4
HCHs沉降通量在珠江三角洲最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5ng/(cm
2
×a)和32.5ng/(cm
2
×a),总体来说,DDTs和HCHs在中国沉积物岩芯中的浓度和沉降通量在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和低纬度地区高于高寒地区(青藏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水产养殖区或种植区高于非养殖区和非种植区;(3)从全国范围看,∑
4
DDTs和∑
6
DDTs浓度和沉降通量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中期出现峰值,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
4
HCHs浓度和沉降通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从全国范围看,(DDD+DDE)/DDT比值没有可循的变化规律,DDTs可能来源于历史沉积、成岩作用以及外源土壤、三氯杀螨醇的使用等新输入,而很多地区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期均出现α-HCH/γ-HCH降低到小于3,表明这段时期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
2020 Vol. 40 (8): 3595-3604 [
摘要
] (
299
) [
HTML
1KB] [
PDF
412KB] (
837
)
3605
焉恒琦, 朱卫红, 毛德华, 王宗明, 梁旻轩, 康应东, 杨桄
长江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人为胁迫遥感解析
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获取了1980~2015年4个国际重要湿地(Ramsar)的5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分析湿地面积、景观格局动态及景观指数变化等,定量解析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35a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损失比例最高,为27.2%;(2)4个国际重要湿地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在增加,湿地趋于破碎化,景观间连通度降低.(3)耕地和人工表面增加是造成湿地损失的主要因素,耕地、人工表面、外来物种入侵和养殖池扩张等人为胁迫呈现上升趋势.(4)总体而言,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对人为活动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是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最为显著;但湿地保护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2020 Vol. 40 (8): 3605-3615 [
摘要
] (
325
) [
HTML
1KB] [
PDF
1028KB] (
816
)
3616
朱腾义, 古黎明, 卢昱昊, 程浩淼
基于TLSER关系预测POPs在PUF与空气中的分配系数
为开发一种简洁高效预测
K
PA
值的方法,本文收集了包含多氯联苯(PCBs)、苯类(Benzenes)、多环芳香烃(PAHs)和杀虫剂(Pesticides)等,共95种污染物在聚氨酯泡沫塑料(PUF)与空气中分配系数(
K
PA
)的实验值,基于理论线性溶解能关系(TLSER),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构建了预测
K
PA
值的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决定系数
R
adj
2
为0.901,外部验证系数
Q
ext
2
为0.748.TLSER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可以预测应用域内POPs在PUF和空气之间的分配系数.
2020 Vol. 40 (8): 3616-3620 [
摘要
] (
239
) [
HTML
1KB] [
PDF
507KB] (
598
)
环境毒理
3621
卜玲玲, 刘焕, 杨娇, 黄卓权, 靳登鹏, 柯倩华, 柳春红
DEHP经
sirt
1/
pgc
-1
a
通路诱导的HepG2细胞线粒体损伤效应
为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否通过
sirt
1/
pgc
-1
a
通路对细胞产生损伤效应, 通过体外培养HepG2细胞,在1.6, 8, 40, 200, 1000mmol/L DEHP处理24或48h后,采用CCK-8测定细胞活力,ATP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NO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NO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炎症因子TNF-a、IL-6的含量;同时在DEHP作用于HepG2细胞24或48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调控基因
sirt
1、
pgc
-1
a
,
nrf
1、
tfam
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DEHP处理24, 48h后,细胞活力在高剂量都呈显著下降趋势.DEHP能引起ATP含量的显著下降、炎症因子含量的显著提高,但NO含量无显著变化.4种线粒体调控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sirt
1、
pgc
-1
a
,
nrf
1、
tfam
在24h时无显著变化.而在48h时,随着剂量增加蛋白含量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且
sirt
1在8mmol/L呈显著上升趋势,随后每个蛋白都在1000mmol/L显著下降(
P
< 0.05).DEHP能引起HepG2细胞氧化应激,并通过影响
sirt
1/
pgc
-1
a
信号通路表达来影响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造成细胞损伤.
2020 Vol. 40 (8): 3621-3626 [
摘要
] (
257
) [
HTML
1KB] [
PDF
531KB] (
792
)
3627
石琴, 郑山, 朱文芝, 王敏珍, 缪茜, 罗妍, 聂永红, 翁俊, 李海燕, 白亚娜
NO
2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脉压的短期影响
为了探讨气态污染物NO
2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的短期影响,本文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甘肃省金昌市2011年1月1日~2015年11月30日逐日NO
2
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混合效应模型,在控制随机效应及其他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NO
2
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NO
2
在滞后1d(lag1)时平均浓度每升高1个IQR,收缩压升高0.457mmHg(0.131~0.784),滞后7d(lag7)和4d(lag4)时,NO
2
的平均浓度每升高1个IQR,舒张压上升0.276mmHg(0.025~0.527),脉压上升0.402mmHg(0.047~0.758),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季节在NO
2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的效应中可能具有修饰作用.多污染物模型及调整沙尘影响后,NO
2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脉压的影响保持一致.
2020 Vol. 40 (8): 3627-3635 [
摘要
] (
245
) [
HTML
1KB] [
PDF
730KB] (
744
)
环境微生物
3636
谷雨倩, 杨自力, 曹蓉, 钟珂, 陈彬
LiCl溶液对4种空调典型霉菌、细菌的抑制研究
为防止空调系统内霉菌、细菌的过度孳生,本文以空调系统内常见的黑曲霉(
A. niger
)、大肠埃希氏菌(
E.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
B. subtilis
)为典型霉菌、细菌,基于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研究了空调除湿常用工质LiCl溶液对上述典型菌种的抑制作用及浓度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见除湿浓度范围(35%~40%)内,LiCl溶液对上述4种典型菌种均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
A. niger
抑制效果最强,在15%的低浓度下即可产生明显抑制;其次为
E. coli
,而对
S. aureus
和
B. subtilis
的抑制相对较弱.此外,所得抑制效果随LiCl溶液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强,特别是对
A. niger
和
E. coli
,溶液浓度与抑菌圈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2020 Vol. 40 (8): 3636-3643 [
摘要
] (
305
) [
HTML
1KB] [
PDF
1812KB] (
577
)
3644
吴春晗, 白洁, 赵阳国, 任朝萌, 陈琳, 李岿然
ZnO-NPs对好氧反硝化细菌
Zobellella
sp. B307的致毒机制
本文以一株筛自胶州湾沉积物中的好氧反硝化细菌
Zobellella
sp.B307为研究对象,在短期暴露条件下,通过细菌的生长、脱氮能力,相关酶活以及代谢途径等指标的变化,研究纳米氧化锌(ZnO-NPs)对该菌株的毒性效应;结合锌离子溶出试验、CAT和ROS等氧化应激水平测定,探讨ZnO-NPs对该菌株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200mg/L的ZnO-NPs会使菌株硝酸盐氮去除率降至57.53%,LDH升高至对照组的378%,ROS水平高达对照组的5.34倍,SOD活性比对照组升高了60.32%,NIR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4.46%;ZnO-NPs主要通过诱导菌株活性氧的生成使其膜通透性改变、相关酶活性下降,并使相关蛋白质、氨基酸的合成及基因表达等代谢通路受到影响,进而抑制该菌株的反硝化能力;游离锌离子的产生可能不是ZnO-NPs对菌株的主要致毒途径.
2020 Vol. 40 (8): 3644-3653 [
摘要
] (
287
) [
HTML
1KB] [
PDF
1357KB] (
1042
)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3654
宋国君, 任慕华, 付饶
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设计
针对我国点源排放标准不能确保具体点源所排入的水体地表水质达标的问题,借鉴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规则和方法的经验,论证我国建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提出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制度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法规中补充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明确点源排污许可证的制定必须要计算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并采取与已有的排放标准中严者作为点源的排放限值;授权省级政府制定混合区划定法规.
2020 Vol. 40 (8): 3654-3661 [
摘要
] (
320
) [
HTML
1KB] [
PDF
352KB] (
685
)
3662
程鹏, 李叙勇, 孙明东, 王月锋
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制定
采用参照河流百分位法、一般河流百分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制定了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河流雨季和旱季的营养物参照状态,探讨季风气候对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季节性影响,并识别影响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营养物浓度的主要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参照河流点和一般河流点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在雨季和旱季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参照河流百分位法、一般河流百分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制定的营养物参照状态在雨季和旱季也均存在季节性差异,取3种方法的平均值作为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营养物参照状态:TN在雨季和旱季参照状态的建议值分别为1.580和1.672mg/L; TP在雨季和旱季参照状态的建议值分别为0.075和0.055mg/L.影响河流TN浓度的人类活动按贡献大小依次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强度、耕地(坡度0~8°)比例和城市用地比例.影响河流TP浓度的人类活动按贡献大小依次为:耕地(坡度0~8°)比例和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强度.
2020 Vol. 40 (8): 3662-3671 [
摘要
] (
241
) [
HTML
1KB] [
PDF
925KB] (
721
)
3672
肖谦, 陈晖, 张宇宁, 庞军, 金嘉瑞
碳税对我国宏观经济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影响——基于电力部门细分的CGE模型
本文基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将传统CGE模型中的电力部门细分为7个发电部门,其中包含水电、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电4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部门.首先基于传统CGE模型和电力部门细分的CGE模型比较了我国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前后征收碳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单一碳税政策、碳税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复合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后,征收碳税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相比没有引入而言将有所降低;征收碳税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如果对特定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给予补贴,可能会对未受到补贴且不具备成本比较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产生“挤出效应”.
2020 Vol. 40 (8): 3672-3682 [
摘要
] (
367
) [
HTML
1KB] [
PDF
969KB] (
945
)
3683
王琳杰, 曾贤刚, 段存儒, 余辉, 杨媚
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于2017年10月在鄱阳湖入口、出口及湖区布设20个采样点位,开展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表层及垂向分布特征调查,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利用
137
Cs和
210
Pb计年法推算出鄱阳湖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并结合柱状分层样品重金属含量,得出具体年代的重金属蓄积特性.基于STIRPAT模型,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演变与总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实际人均GDP、绿色专利申请数、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6种社会经济指标的多元非线性模型.结果表明:(1)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污染最为严重且生态风险程度最高, 地累积指数为“强”或“中-强”污染范畴,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47.25,属于“中等”生态风险.整个湖区的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07.07,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低生态危害水平.(2)1988~2017年总人口数量是影响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Cd和Cu污染的最主要正向因素,其他正向因素为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及实际人均GDP,绿色专利申请数所反映出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及环保研发投入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Cd、Cu污染具有负相关关系.
2020 Vol. 40 (8): 3683-3692 [
摘要
] (
376
) [
HTML
1KB] [
PDF
856KB] (
1087
)
3693
任家丰, 党馨逸, 姚柯渝, 张辰涛, 谢标
中国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碳素动态变化及其环境负荷
基于物质流原理,分析了1995~2016年中国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的变化情况,测算并评价了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碳素流动变化及食物碳消费导致的碳素环境负荷变化.结果表明:食物农业生产系统中碳汇和碳排总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且碳汇增速明显高于碳排增速;食物生产系统碳素环境负荷中畜禽养殖产生的碳素环境负荷呈下降趋势,农用物资、农业活动及食物加工运输相关产生的碳环境负荷呈快速上升趋势.食物消费系统中,居民食物碳消费发生变化,居民碳消费结构从“以粮食碳消费为主”的饮食结构转变为“以粮食、肉类、食用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饮食结构,农村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量由95.24kg/(人×a)降低至71.62kg/(人×a),城镇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量由52.06kg/(人×a)升至65.16kg/(人×a).分析食物消费系统碳素环境负荷,进入大气的碳素环境负荷占主体地位,其次是土壤和水体,近年来进入土壤和水体的碳素比例增加.分析表明减少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碳素环境负荷的措施,包括引导居民优化饮食结构,减少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产生量,提高厨余垃圾与粪便还田比例,将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等.
2020 Vol. 40 (8): 3693-3702 [
摘要
] (
372
) [
HTML
1KB] [
PDF
1065KB] (
801
)
3703
宋南奇, 黄杰, 李滨勇, 王权明, 马瑜, 黄小露
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针对大型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环境影响难以量化的问题,以我国某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为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响应”和“生境质量”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GIS的空间变化和建设周期动态变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根据工程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和权重,探究人工岛机场填海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岛填海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值为0.38,处于“严重”影响程度;空间分布上,严重影响区域主要集中于人工岛附近海域,约占研究区的54%.人工岛机场填海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底栖生物量和鱼类资源的大幅度减少,在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和施工后生态修复等方案时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2020 Vol. 40 (8): 3703-3712 [
摘要
] (
362
) [
HTML
1KB] [
PDF
2119KB] (
712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2号
京ICP备050395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