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会议通知(第三轮):银川2024-07-18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3年 43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3-02-20

环境毒理与健康
大气污染与控制
水污染与控制
固体废物
土壤污染与控制
环境微生物
环境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大气污染与控制
497 于广河, 夏士勇, 曹礼明, 张月, 李歆, 黄晓锋
深圳市工业区大气PAN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
于2018、2020和2021年秋季(9月25日~10月31日)在深圳市典型工业区开展了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及其前体物VOCs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大气光化学污染状况,并使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究气象因素和前体物等对PAN生成影响.观测期间,PAN平均浓度呈现出2018年(1.01×10-9)>2021年(0.90×10-9)>2020年(0.63×10-9),日变化特征表明不同年份的PAN夜间背景浓度相当,年际间浓度差异取决于日间光化学反应生成.PAN和O3之间相关性良好,R2为0.64~0.75.GAM模型结果表明,多因子分析能很好的表征PAN与气象、关键前体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的调整判定系数R2达到了0.85~0.95,显著优于单因子分析.Ox、NO2光解速率(JNO2)、气温、相对湿度、乙醛和NO等因子与PAN浓度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其中,Ox、JNO2以及乙醛与PAN呈现显著的非线性正相关,而当温度和相对湿度高于25℃和50%时,温度和相对湿度与PAN呈现明显的非线性负相关.
2023 Vol. 43 (2): 497-505 [摘要] ( 258 ) [HTML 1KB] [ PDF 1261KB] ( 1412 )
506 林楚雄, 姚沛廷, 彭杏, 古添发, 孙天乐, 云龙, 何凌燕, 黄晓锋
深圳市城区冬季大气PM2.5在线来源解析
利用颗粒物同步混合实时监测仪、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大气多金属元素在线监测仪、黑碳仪等在线仪器于2020年12月27日~2021年1月31日在深圳观测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结果显示,深圳市PM2.5在观测期间平均浓度为(32.2 ±17.0)μg/m3.其中,有机物在PM2.5中浓度最高,均值为(15.4 ±9.5)μg/m3,其次是NO3-、SO42-、BC、NH4+和元素,浓度分别为(4.3 ±3.9),(3.8 ±2.1),(2.7±1.6),(2.5 ±1.7)和(1.9±1.2)μg/m3.本研究将ACSM获取的有机质谱信息(m/z 44)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示踪物纳入PMF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成功地识别了SOA.源解析结果显示,SOA对深圳市冬季PM2.5贡献了23.8%,机动车排放、二次硝酸盐、二次硫酸盐、生物质燃烧和扬尘分别贡献了21.7%、15.3%、15.2%、8.2%和5.7%,船舶排放、工业排放和燃煤对PM2.5的贡献在1.6%~3.3%.污染源的日变化分析和潜在来源分析结果表明,SOA、二次硝酸盐、机动车、扬尘、工业排放等污染源受本地排放的影响更突出,二次硫酸盐、生物质燃烧、燃煤、船舶排放受区域传输的影响更突出.结果表明未来深圳市PM2.5污染防治应强化机动车、扬尘、工业等本地污染源的排放控制,同时针对燃煤、生物质燃烧和船舶排放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2023 Vol. 43 (2): 506-513 [摘要] ( 388 ) [HTML 1KB] [ PDF 1906KB] ( 1269 )
514 郁珍艳, 李正泉, 樊高峰, 高大伟, 张含
浙江省气象及环境因子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
基于2019年浙江省89个站的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结果,结合气象及环境观测资料,开展了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及气象和环境因子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浙南和浙西的山区负氧离子浓度高,年平均浓度基本均在1000个/cm3以上;浙北平原浓度相对较低,大部分站年平均浓度在500~1000个/cm3左右.负氧离子浓度基本表现为高山林区>浅山景区>海岛、水体附近>郊区、平原公园>城镇.环境因素和气象因子对负氧离子浓度有一定的影响,负氧离子浓度与AQI、PM2.5、PM10、SO2、NO2、CO等环境因子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负氧离子浓度基本呈现出明显增大的变化趋势.当日平均气温在2~15℃和23~31℃时,随着气温的上升,负氧离子浓度基本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50%~75%为相对适宜的相对湿度,对应的负氧离子浓度也较高.降水量越大、风速越大,负氧离子浓度基本呈现出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当雨量达到暴雨级别、风速达到强风级别以上时,负氧离子浓度开始有出现回落的变化趋势.
2023 Vol. 43 (2): 514-524 [摘要] ( 464 ) [HTML 1KB] [ PDF 1450KB] ( 1743 )
525 谢文琪, 姚波, 吴国明, 董航宇, 麦榕, 许林
河北省中南部二氧化碳浓度的飞机探测研究
为探究河北省中南部CO2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空中国王350飞机搭载高精度CO2分析仪和相关辅助设备,对石家庄、邢台城市上空(600~5600m) CO2浓度进行飞机探测,探测期间共飞行4架次,取得7组CO2浓度垂直廓线数据,探测期间CO2浓度最小值为398.3×10-6,最大值为414.6×10-6,多架次垂直方向上平均浓度为(401.4~403.9)×10-6.CO2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无明显规律性变化.边界层顶位于1000~2000m左右高度,在边界层顶以下受近地面排放源的影响较大.2500m高度上,其浓度随高度变化均存在一个短暂减小的趋势,高空基本不受近地面污染源的影响,CO2浓度接近地面本底浓度.在同一高度上,白天CO2浓度均略高于夜间.夜间CO2在混合层聚集,混合层顶浓度达最大.邢台上空的CO2与CH4的浓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0,表明邢台CO2与CH4可能具有相同的源.
2023 Vol. 43 (2): 525-531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1277KB] ( 958 )
水污染与控制
532 张航, 王刚, 周雅琦, 马玉
重金属絮凝剂DTAPAM去除水中Cu-EDTA的条件优化和机理
工业含Cu废水中常含有配位剂EDTA,可与Cu (Ⅱ)配位后形成稳定的可溶性配合物Cu-EDTA,致使废水中的Cu (Ⅱ)较难被除去.为了将含Cu-EDTA废水中的Cu (Ⅱ)得以有效去除,采用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DTAPAM)作为重金属絮凝剂,以Cu-EDTA为处理对象,研究了絮凝水力条件、DTAPAM投加量、pH值、EDTA浓度、Cu (Ⅱ)初始浓度对DTAPAM去除Cu-EDTA性能的影响,确定了Cu (Ⅱ)的最佳去除条件;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表征方法探究了DTAPAM去除Cu-EDTA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水力条件为快搅时间2min、快搅速度160r/min、慢搅时间20min、慢搅速度50r/min;当pH值为5.0~7.0时,DTAPAM对Cu (Ⅱ)初始浓度为25mg/L的含Cu-EDTA水样的去除性能均较好,且在pH值为7.0时Cu (Ⅱ)的去除效果最好,最高去除率可达99.07%;当体系中EDTA与Cu (Ⅱ)配位比为1:1时,DTAPAM对不同Cu (Ⅱ)初始浓度的含Cu-EDTA水样均具有理想的去除效果.表征结果显示,DTAPAM高分子链中的二硫代羧基(—CSS-)与水样中Cu (Ⅱ)发生了螯合反应;pH值为2.0~9.0时,DTAPAM-Cu螯合稳定常数的对数值介于13.09~13.71.DTAPAM处理含Cu-EDTA水样时,DTAPAM先与EDTA发生配位竞争作用,将Cu-EDTA中的Cu (Ⅱ)解络出与之发生螯合反应生成絮体沉淀物,絮体间发生以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为主的絮凝作用,促进絮体的沉降,提高了Cu (Ⅱ)的去除.
2023 Vol. 43 (2): 532-543 [摘要] ( 330 ) [HTML 1KB] [ PDF 1913KB] ( 1346 )
544 谢金伶, 蒲佳兴, 李思域, 黄丽, 龚小波
钴锰硫化物活化过硫酸盐强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采用简单两步法制备了钴锰双金属硫化物(MnCo2S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MnCo2S4的形貌,晶体结构,组成成分等进行分析.探究了MnCo2S4/PMS体系中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能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MnCo2S4和PMS投加量为0.1g/L,TC的降解率在30min达到88%,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3~9)均具有较高的降解率,这归因于MnCo2S4中金属活性位点Mn2+,Co2+的持续供应和钴锰的协同作用.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表明MnCo2S4/PMS体系主要是SO4•-,•OH和1O2共同作用降解TC.本研究为PMS的活化和抗生素等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新的催化剂构建策略.
2023 Vol. 43 (2): 544-551 [摘要] ( 301 ) [HTML 1KB] [ PDF 750KB] ( 2918 )
552 王梓又, 王艺博, 许文来, 阮久莉, 毕莹莹, 赵若楠, 郭玉文
酯类液晶酸浸分解转化特性及环境风险
选取酯类液晶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仪-质谱仪联用(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不同酸浸参数对其分解转化及产物类型的影响,利用ECOSAR毒性评估软件评价了酸浸产物的毒性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液晶酸浸分解转化率随硫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分别最高可达46.3%、25.33%、35.41%,且对比发现转化产物类型不受酸浸参数变化影响;酯类液晶在硫酸强氧化作用下分解成含有酰基、羧基、羟基等自由基的化合物,这些自由基再进一步结合,最终生成液晶中间体及小分子有机物,酯类液晶酸浸产物包括氰基联苯酚、环戊酸,2-乙酰基-5-甲基-、3-壬烯酸、4-戊基苯酚这4种物质,分解产物类型与液晶结构有关;酸浸产物除环戊酸,2-乙酰基-5-甲基-外,均为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需加以关注.
2023 Vol. 43 (2): 552-560 [摘要] ( 217 ) [HTML 1KB] [ PDF 806KB] ( 1033 )
561 杨瑾晟, 姜磊, 芦津, 陈开宁, 谢三桃, 张民, 史小丽
絮凝控制高浓度藻华对水质和植被恢复的影响
模拟了叶绿素a浓度为1001.63μg/L的高浓度蓝藻水华,选用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FeCl3),阳离子淀粉-壳聚糖(CSC)3种絮凝剂实施应急控藻,探究其对水质和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发现,FeCl3和CSC处理后水体DO分别降至1.35,0.61mg/L,氨氮则高达24.93,45.74mg/L,引发水体持续的重度黑臭;相比之下,PAC处理后ORP、DO、氨氮明显改善,分别为-76.00mV、3.64mg/L、9.25mg/L,且优于空白处理的-140.43mV、2.34mg/L、13.10mg/L,水体重度黑臭持续时长从15d减少至4d,沉水植被恢复潜力提升,其中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的生物量显著增加,优于无藻华对照(P<0.05);FeCl3和CSC处理未能缓解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受到的生长胁迫,甚至加剧了对伊乐藻的生长胁迫,且CSC处理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叶数,株高,生物量的增长(P<0.05).结果表明,絮凝沉降可以快速控制湖滨带高浓度蓝藻水华,但可能会产生黑臭,应考虑增加曝气增氧等措施以缓解水质恶化,并选取合适的沉水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以期实现长效控藻目标.
2023 Vol. 43 (2): 561-567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533KB] ( 1672 )
568 苏品杰, 王净, 褚阔, 罗亦夫, 孙琪琪, 董欣, 张红翠, 崔博, 闫卓君, 布乃顺
共轭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核废料中碘的捕获
将1,3,5-三乙炔基苯与2,7-二溴-9,9-二苯基芴进行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共轭多孔有机聚合物(命名为LNU-15).该聚合物的骨架分解温度在350℃以上,且不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LNU-15主要以1.379nm的均一孔径存在.由于单开放通道、大量的强亲和力结合位点以及π共轭结构,LNU-15对碘具有优异的捕获能力,获得2,400mg/g的捕获量.根据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可知,LNU-15对碘的吸附速率常数为0.003g/(g×min),理论平衡捕获量为2,490mg/g.实际捕获量为理论量的96.4%.此外,LNU-15可在空气中加热或乙醇溶液中可逆释放碘,且具有一定的循环稳定性.LNU-15破解了由孔隙堵塞造成的“死空间”以及客体分子不易进入骨架的问题,可用于环境碘污染控制,并为核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3 Vol. 43 (2): 568-575 [摘要] ( 297 ) [HTML 1KB] [ PDF 1251KB] ( 1948 )
576 苏冰琴, 温宇涛, 林昱廷, 彭娅娅, 王鹏莺, 郭越, 李瑞
改性活性炭纤维活化过硫酸盐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及降解吡啶
采用NaOH改性活性炭纤维(ACF)活化过硫酸盐(PMS)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及降解吡啶.考察了NaOH-ACF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值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色度去除效果及吡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ACF/PMS体系可以有效去除焦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色度,并完全降解吡啶.材料表征结果表明,NaOH-ACF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吸附和催化性能良好.NaOH-ACF投加量为2.0g/L、PMS浓度为6.0mmol/L、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25℃,反应120min,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85.7%和93.8%,吡啶初始浓度为10mg/L,降解率为100%.发光细菌毒性实验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NaOH-ACF/PM体系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可以有效脱毒.自由基鉴定实验证实,NaOH-ACF/PMS体系中同时存在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显示,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的大分子、复杂有机物在体系中完全矿化或者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吡啶通过羟基化和去氢作用可以完全降解.
2023 Vol. 43 (2): 576-591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1830KB] ( 1611 )
592 杨文焕, 徐岩, 邓子威, 周鑫, 白妙馨, 李卫平
聚吡咯改性生物炭对氟的吸附特性研究
以聚吡咯(PPy)改性芦苇-底泥生物炭(LB)制备了一种特异性吸附阴离子的吸附剂材料(LB/PPy)并实现水体中氟离子的高效去除.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孔径分析仪(BET)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LB/PPy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探究LB/PPy对氟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关键影响因素,最终揭示了该材料对氟离子的特异性吸附机理.PPy增加了LB材料的比表面积及表面官能团丰度,赋予其较高的吸附容量及特异性吸附阴离子性能.LB/PPy对氟离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但主要以化学键合为主;40℃时,达到最大吸附容量,为45.34mg/g,温度增加,吸附容量提升.该材料去除氟离子的最适pH值范围为8~10,具有高效的吸附效果,在多离子混合存在下仍能够保证对氟离子良好的特异性吸附能力,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2023 Vol. 43 (2): 592-600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646KB] ( 1284 )
601 朱雪强, 花港, 周来, 李丹琼
“蜡烛”型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行为与机制
选取石蜡(PW)为基质材料,通过融化注模冷凝法制备多规格“蜡烛”型过硫酸盐缓释材料(PS@PW),通过静态释放批实验评估了PS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PS与PW的质量比对PS释放性能影响较大,PS:PW≤1:1时,反应20d后PS释放率低于30%,PS:PW>1:1时PS释放率高于80%.PS@PW中PS与PW质量比相同时,直径越大,PS释放时间越长,但PS最大释放率有所降低.PS:PW=2:1、h=70mm、D=22mm的PS@PW最长释放时间为36d,PS释放率为92%.采用Bhasker和Rigter-Peppas模型拟合了PS@PW释放PS过程,结合SEM表征,确定PS@PW中PS的释放机制分为表面PS溶解及内部PS扩散两个阶段.研究成果为探究PS@PW在有机污染场地原位氧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3 Vol. 43 (2): 601-609 [摘要] ( 309 ) [HTML 1KB] [ PDF 1541KB] ( 1147 )
610 邹龙, 朱菲, 唐洁, 朱祺, 倪海燕, 龙中儿, 黄运红
细菌介导水铁矿合成铁硫矿物去除水体铬污染
为了去除水体中六价铬(Cr (VI)),利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硫代硫酸盐存在情况下驱动水铁矿转化为铁硫次生矿物制备微生物/矿物杂化体,探究了杂化体对水体中Cr (VI)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及去除机理.物相组成分析和显微形貌观察发现,细菌转化合成的黑色方硫铁矿(FeS)次生矿物纳米颗粒包裹S.oneidensis MR-1细胞从而组装形成了Bio-FeS@MR-1杂化体.所制备的杂化体4h内完全去除了初始浓度26mg/L的Cr (VI),其效率显著高于单独的等量菌体和FeS次生矿物总和,表明菌体与FeS次生矿物之间存在协同增强效应.Bio-FeS@MR-1杂化体具有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3.0~9.0)和较好的再生能力,其去除Cr (VI)的效率和重复使用次数均与FeS次生矿物含量和菌体密度成正相关.去除产物中铬主要以Cr (III)沉淀物(如Cr2O3和Cr (OH)3)形式存在,表明水体中Cr (VI)的去除方式包括吸附和还原作用.
2023 Vol. 43 (2): 610-619 [摘要] ( 326 ) [HTML 1KB] [ PDF 1757KB] ( 1571 )
620 平腊梅, 王宁, 赵子健, 眭家桐, 潘玲阳, 储刚, 王振
外加碳源时分流比对人工湿地脱氮性能的影响
以生活污水作为外加碳源,探究了分段进水策略下分流比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FCW)深度处理猪场沼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生活污水通过分流管泵入VFCW时,分流比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性能及其微生物学特征.随着分流比由0:1增至1:3,VFCW填料层中反硝化菌群和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丰度均显著提高,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DMOA)作用成为了系统中氮素脱除的主要途径,VFCW的TN去除性能随之得以优化;当分流比增至1:2后,VFCW的反硝化性能及厌氧氨氧化性能虽可进一步提高,但其运行性能却因分流管进水在系统中过短的水力停留时间而下降.当分流比为1:3时,VFCW可高效去除进水中污染物,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其填料层中的优势菌属包括NitrosomonasNitrospiraThaueraCandidatus_Brocadia,此时系统中氮素的转化主要依赖硝化/反硝化作用和DMOA作用,对应的TN和NH4+-N去除速率分别可达(5.90±1.86)和(4.63±1.43) g/(m2·d).
2023 Vol. 43 (2): 620-630 [摘要] ( 182 ) [HTML 1KB] [ PDF 1348KB] ( 978 )
631 杨玉琦, 赵悦文, 张秋兰, 刘长礼, 文萌托
典型抗生素对湿地反硝化甲烷厌氧氧化的影响
选取甲烷排放通量较高并且受喹诺酮类抗生素(QNs)污染较严重的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13C标记的微宇宙实验,研究典型QNs包括:氧氟沙星(OFL)、诺氟沙星(NOR)和氟甲喹(FLU)对白洋淀湿地DAMO过程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3种QNs均促进了微生物DAMO过程,且对DAMO的促进效果表现为OFL>NOR >FLU;除添加2ng/g的OFL对DAMO反应速率潜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外,添加其他浓度(20,200,2000ng/g)的OFL均促进了白洋淀湿地的DAMO过程,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总体呈现出剂量效应;进一步分析QNs对NO2-,NO3-分别驱动的DAMO的影响发现,200ng/g的NOR抑制了由细菌驱动的以NO2-为电子受体的DAMO过程(nitrite-DAMO),但更大程度地促进了由古菌驱动的以NO3-为电子受体的DAMO过程(nitrate-DAMO),最终表现为QNs对NO3-和NO2-共同驱动的总体的DAMO过程的促进作用.
2023 Vol. 43 (2): 631-637 [摘要] ( 345 ) [HTML 1KB] [ PDF 853KB] ( 892 )
638 王文超, 贺聪慧, 徐恒, 房阔, 高放, 薛晓飞, 刘牡, 孙凯, 王凯军
NaClO在线清洗对CE-HLMBR运行影响研究
在已构建的化学强化高负荷膜生物反应器(CE-HLMBR)中执行NaClO在线清洗策略,考察其对过滤阻力、系统产水水质及污泥性质等几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O在线清洗可以破坏化学滤饼层,有效恢复过滤阻力,在不同的阻力增长阶段,清洗后的过滤阻力可恢复至相近水平(低于5×1012m-1);在产水水质方面,NaClO清洗后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及透过性的增加会造成产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升高(由6.3mg/L上升至28.16mg/L),但几乎不影响系统对总磷(TP)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清洗12h后,污泥粒度分布和硝化活性与清洗前基本一致,但EPS的分泌明显增加,这会引起膜可逆污染结构变化
2023 Vol. 43 (2): 638-647 [摘要] ( 215 ) [HTML 1KB] [ PDF 1287KB] ( 891 )
648 张小薇, 虞之锋, 陈敏, 肖尚斌, 梁爽, 康满春
典型喀斯特溪流水化学特征及碳汇通量研究
对湖北宜昌境内典型喀斯特溪流下牢溪的干支流开展了持续1年的两周1次的采样监测,分析了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正演模型和水化学径流法估算了流域内岩石风化速率、碳汇通量和碳汇量.结果表明:水体中Mg2+、Ca2+和HCO3-主要来源于白云石等碳酸盐岩风化溶解作用,其浓度与流量的稀释效应密切相关,表现为丰水期浓度低于枯水期,并在主河道上沿程降低;Na+、K+、Cl-、NO3-、SO42-源于人为输入,浓度在人口密集的下游和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季节显著增加.流域内岩石风化速率、碳汇通量和碳汇量分别为71.83t/(km2·a)、5.31×105mol/(km2·a)、6.96×107mol/a.下牢溪碳汇通量与中、大型喀斯特河流处于同一量级,高于非喀斯特河流和世界均值,这与流域内碳酸盐岩的高覆盖率和其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说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喀斯特小溪流是一个重要“遗失碳汇”.
2023 Vol. 43 (2): 648-657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990KB] ( 1276 )
658 彭正华, 杨本芹, 杨志宏, 詹友生, 潘学军
不同形态厌氧氨氧化污泥低温保存的性能差异研究
厌氧氨氧化污泥的保存对其后续在反应器的脱氮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针对不同形态的厌氧氨氧化污泥—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的低温保存性能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64d 4℃的保存后,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比活性分别降至(351.4±14.5),(32.3±2.7) mgN/(gVSS×d),分别为初始活性的62.1%和6.0%.EPS含量分别减少至(18.4±0.3) mg/gVSS和(13.3±1.5) mg/gVSS.生物膜和颗粒污泥中厌氧氨氧化功能菌属Candidatus Kuenenia丰度分别减少为6.1%和1.6%,厌氧氨氧化菌16S rRNA丰度分别降低为(1.48±0.29)×108gene copies/gVSS和(5.05±1.53)×107gene copies/gVSS.在后续的活性恢复过程中生物膜相较于颗粒污泥达到NRR为0.54kgN/m3/d花费周期缩短了15d.因此,厌氧氨氧化生物膜是比颗粒污泥更好的保存形态.
2023 Vol. 43 (2): 658-666 [摘要] ( 291 ) [HTML 1KB] [ PDF 912KB] ( 925 )
667 安泽铭, 丁静, 高歆婕, 彭永臻
AOA系统厌氧时间和溶解氧对内源反硝化脱氮速率的影响
为了探索提升基于内源反硝化的厌氧/好氧/缺氧(Anaerobic/Oxic/Anoxic,AOA)工艺脱氮效率的方法,本研究分别考察了前置厌氧时间和好氧阶段溶解氧(DO)对内源反硝化脱氮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155.1mg/L时,厌氧时间为60min,缺氧阶段内源反硝化速率(EDNR)最高;在不同的进水COD条件下,控制适当的厌氧时间,当内碳源中的聚羟基烷酸酯(PHAs)积累量达到峰值时,EDNR最高;EDNR受到好氧阶段DO过量或不足的影响,当DO控制为1mg/L时,EDNR最高.通过厌氧时间优化与DO控制可将EDNR分别提高31.7%,18.4%.本研究为AOA工艺提高后置缺氧阶段EDNR提供了可行策略,有利于AOA工艺设计与运行策略优化.
2023 Vol. 43 (2): 667-674 [摘要] ( 345 ) [HTML 1KB] [ PDF 1085KB] ( 1797 )
675 王坤, 苏炤新, 唐丹丹, 潘福霞, 王华伟, 孙英杰
黄河济南段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抗生素赋存特征
以黄河下游济南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提取-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分析水体及其表层悬浮颗粒物(SPMs)中4类(磺胺类(FQs)、喹诺酮类(SA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8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并通过构建浊度vs.总悬浮固体量(TSS)和抗生素总浓度与浊度/TSS关系曲线预测水中溶解态(Cd)和SPMs结合态(CSPM)抗生素的分布.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济南段可检出36种抗生素,其中MLs类抗生素检出率最高(97%~100%),FQs浓度水平最高(恩诺沙星达13.5μg/L),SAs的检出率和浓度(磺胺二甲异嘧啶达12.3μg/L)均较高,TCs普遍低于方法定量限;人为活动和畜禽养殖场是污染主要来源,水体浊度(11~724NTU)与TSS (3.2~914g/L)正相关,且二者与FQs和SAs在春季和冬季均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抗生素浓度与浊度/TSS线性关系计算结果显示,进入水体的FQs和SAs绝大部分会与SPMs结合(CSPM:3.2~27.2μg/g),Cd对其总量的贡献低于30%.各点位CSPM计算值和实测值拟合度较好,表明若根据抗生素总浓度进行校准,浊度/TSS可用于预测水体SPMs对FQs和SAs的负载能力.SPMs中抗生素在夏季空间分布均一,差异性较小(2.0~10.6μg/g);在冬季,下游(16.2~40.7μg/g)污染程度与上游(10.2~14.6μg/g)相比更严重;春季则表现为上游(38.2~49.5μg/g)显著高于下游(25.2~34.0μg/g).本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SPMs既是抗生素的重要“汇”,也是污染扩散至其他河流的“源”,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2023 Vol. 43 (2): 675-685 [摘要] ( 333 ) [HTML 1KB] [ PDF 887KB] ( 1403 )
固体废物
686 赵昂然, 任强强, 佟会玲
垃圾焚烧飞灰添加工业固废的玻璃化研究
采用高硅铝含量的工业固废(煤矸石与高炉矿渣),作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热处理的添加剂,改善其熔融性与产物的物化特性.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产物的主要矿物成分从含氯的Ca10(SiO4)3(SO4)3Cl2与Ca6Al5Si2O16Cl3向钙铝石、斜硅钙石、黄长石、钙长石依次转变.采用四元碱度(R4)评价熔融成分,酸性的工业固废(R4<1)能够中和碱性的垃圾飞灰(R4>1),形成中性混合灰(R4≈1),其中含30%煤矸石或40%高炉矿渣.中性灰的各项熔融特征温度最低,代表完全熔融的流动温度分别为1260与1200℃,在1300℃下玻璃化,冷却形成晶相为黄长石的微晶玻璃.玻璃化过程中,超过99%的氯元素从固相中分离;在挥发分离与固化稳定的共同作用下,重金属铬、镍、锌、镉、铅的浸出量减少了95%以上,铜减少了85%以上.
2023 Vol. 43 (2): 686-693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638KB] ( 1348 )
694 徐俊杰, 夏慧, 魏枫沂, 陈进, 谢佳辰, 黄魁
污泥蚯蚓堆肥对染色体和质粒上耐药基因归趋的影响
染色体和质粒分别介导污泥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进行垂直和水平转移,使ARGs在亲代或不同菌种之间传播,导致污泥蚯蚓堆肥对ARGs的削减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验通过研究蚯蚓堆肥过程中染色体与质粒上ARGs和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的丰度变化,以无添加蚯蚓为对照,进行20d的蚯蚓堆肥,探究蚯蚓堆肥对污泥中ARGs的垂直和水平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前10d是污泥蚯蚓堆肥中ARGs转移的高峰期.除了tetM,蚯蚓组其余ARGs丰度在质粒和染色体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质粒上的ermFermBtetXsul1的丰度在蚯蚓组显著增加了1.02倍、1.97倍、2.43倍、0.75倍(P<0.05),而染色体上仅ermB在蚯蚓组显著增加(P<0.05).对于MGEs,质粒上的intI1丰度在蚯蚓组中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了1.63倍(P<0.05),而染色体上的却截然相反,是对照组大于蚯蚓组.堆肥的后10d,两组染色体和质粒中的MGEs和总ARGs的丰度均降低,且蚯蚓堆肥组降低速度更快.蚯蚓堆肥中,在质粒上MGEs与ermFermBsul2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而在染色体上MGEs与所有ARGs均无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发现,ARGs的变化与MGEs、蚯蚓堆肥引起的环境变化有关,而且环境因素如电导率、有机质、氨氮和硝酸盐氮,对质粒上ARGs和MGEs的影响比对染色体的更为强烈.综上所述,携带MGEs的质粒介导的水平转移是蚯蚓堆肥中ARGs难以削减的的主要原因.
2023 Vol. 43 (2): 694-701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972KB] ( 947 )
702 郑兆昱, 邓鹏, 黄靓, 陈宇亮, 阳栋
基于动态物质流的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为了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以湖南省为例,建立了结合经济与碳减排效益的动态物质流分析框架,定量分析了不同建筑寿命(短、中、长)及城市发展情景下湖南省(1990~2060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并测算了不同资源化路线下碳排放量和生产成本,探索建筑垃圾高效资源化利用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未来建筑垃圾产生量还将保持高速增长,2020~2060年建筑垃圾累计产量将达到11.6~50亿t,年建筑垃圾产量达到0.45~2亿t,其中,可利用的废砖瓦、废混凝土块等占比达到87%.同时利用再生骨料代替天然的砾石和砂,能减少19.8%的碳排放.
2023 Vol. 43 (2): 702-711 [摘要] ( 314 ) [HTML 1KB] [ PDF 623KB] ( 1580 )
712 吉栋梁, 徐亚, 黄兆琴, 杜布云, 赵曼颖, 杨枫
干旱区危废填埋场与水源的缓冲距离及其调控
针对干旱区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危废填埋场缓冲距离不明的问题,建立了渗滤液中污染物渗漏及其迁移转化的多过程模型,模拟污染物的稀释衰减过程,结合安全用水限值的确定,构建了缓冲距离计算框架,并选择典型场地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需要的稀释与衰减倍数(RDAF)不同,有机物2,4-滴(2,4-D)的初始浓度大,毒性强,需稀释衰减667倍,是重金属As与Cd稀释衰减系数的6倍,不同污染物的稀释衰减倍数(DAF)与缓冲距离的敏感程度有关,有机物的DAF对缓冲距离更敏感.尽管2,4-D的DAF最大,但缓冲距离远小于重金属As与Pb的972m和942m.综合考虑所有污染物缓冲需求,干旱区典型危废填埋场的缓冲距离为972m,与常规认知相反,缓冲距离需求大于湿润地区而仅略小于海滨地区.进一步考虑了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下95%置信区间的安全用水要求,缓冲距离需达到3465m.为满足敏感水源与填埋场缓冲距离的实际需求,对填埋废物采取预处理的方法优化缓冲距离.以As为例,通过预处理将其初始浓度从1.2mg/L降至1.02mg/L,缓冲距离可降至200m,说明干旱区缓冲距离需求对初始浓度更为敏感.
2023 Vol. 43 (2): 712-721 [摘要] ( 343 ) [HTML 1KB] [ PDF 804KB] ( 696 )
722 刘佳琪, 常瑞雪, 李彦明, 李季
堆肥防治土传病害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植物土传病害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不当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应用堆肥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无二次污染的生物防治方法,但因其影响因素多、施用后效果不可预测且作用不稳定等原因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基于文献调研,综述了堆肥抑制土传病原菌的作用机理,明确堆肥发挥抑病作用的最主要因素为微生物,并对比分析了好氧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的演变特点、堆肥中具有抑病效果的主要微生物种群类别和堆肥施用后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等,得出可能影响抑病效果发挥的堆肥自身因素和堆肥施用因素.最后,基于目前堆肥对植物土传病害抑制效果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堆肥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应用该技术的主要问题.
2023 Vol. 43 (2): 722-734 [摘要] ( 257 ) [HTML 1KB] [ PDF 991KB] ( 1452 )
735 汤铃, 郭静, 郭朋恒, 李建晖, 甘狄松, 贾敏, 屈加豹, 伯鑫
山东省垃圾焚烧电厂PCDD/Fs排放清单及其环境影响
基于2018年现场实测数据,以山东省为典型案例研究,综合考虑现有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炉型工艺及年垃圾焚烧量等因素,自下而上构建山东省垃圾焚烧发电厂PCDD/Fs排放清单,并采用空气质量模型CALPUFF定量评估现状及不同情景下垃圾焚烧PCDD/Fs排放及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PCDD/Fs排放因子范围为24.68~290.90ng TEQ/t,平均值为75.11ng TEQ/t,年排放量为1.07g TEQ,排放因子、排放量均低于已有研究.从炉型维度分析:炉排炉排放因子低于循环流化床,表明其PCDD/Fs排放控制水平较好;从空间分布维度分析:潍坊市,济宁市和淄博市的垃圾焚烧量最大,其排放量与大气模拟浓度也相对较高;从情景对比维度分析:标准加严、垃圾焚烧率提高的未来情景更符合山东省垃圾焚烧电厂的未来发展规划要求,同时也可达到降低PCDD/Fs排放及其环境影响的目标;相比2018年基准情景,该情景下的年排放量以及年均浓度贡献将分别下降22.73%,24.19%.
2023 Vol. 43 (2): 735-747 [摘要] ( 309 ) [HTML 1KB] [ PDF 1051KB] ( 1512 )
土壤污染与控制
748 崔政武, 王洋, 于锐
黑土农田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特征及其风险
为了解长期施用畜禽粪肥农田土壤中抗生素残留情况,研究了吉林省黑土区大型养猪场周边长期施用猪粪土壤中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含量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ΣTCs的平均值为1.31mg/kg,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平均含量为:典型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CTC (金霉素)平均含量分别为:0.69mg/kg、0.48mg/kg和0.14mg/kg,检出率为42.86%~71.43%;OTC、TC和CTC在不同类型土壤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性质、抗生素性质、畜禽粪便施用量以及施肥年限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OTC、TC和CTC的风险商分别为3.06、0.85和0.60,OTC处于高生态风险水平.3种TCs不同程度的超过生态毒害效应的触发值,生态毒害风险较高.长期的猪粪还田引起了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累积,并产生了较高的生态风险.
2023 Vol. 43 (2): 748-755 [摘要] ( 333 ) [HTML 1KB] [ PDF 499KB] ( 2023 )
756 林家宝, 孙雨豪, 王建, 高彦征
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为了更加高效、快捷、经济地检测土壤中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本文构建并优化了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UE-HPLC)检测方法.选取美国环保署优先控制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为实验对象,通过对6种PAEs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值进行测定、优化高效液相色谱运行条件,进而构建了土壤中6种PAEs的HPLC检测方法,具体参数如下:检测时间为30min;进样量为20μL;分离系统以乙腈-UP水为流动相、初始流速为1.0mL/min,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分离PAEs,柱温为40℃;检测系统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开启波长切换模式,波长分别为205和290nm.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加标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和检出限对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最大质量浓度范围在0.1~100mg/L,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1和5mg/kg的6种PAEs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73.03%~91.89%和72.59%~90.70%,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1.78%~12.46%和0.30%~7.56%.采用3倍噪音值法、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所得的6种PAEs检出限浓度范围分别为0.99~19.80和9.49~25.11μg/kg.
2023 Vol. 43 (2): 756-763 [摘要] ( 214 ) [HTML 1KB] [ PDF 804KB] ( 1518 )
764 孟豪, 梅丹兵, 邓璟菲, 刘鹏, 董璟琦, 张红振, 李香兰
北京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证分析
为探究区域尺度污染土壤修复特征,以北京市2006~2021年51个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为基础,对修复技术与方量进行统计,利用物质流方法探究污染土壤与污染物通量及归趋,并以因子法估算修复行为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北京市2006~2021年修复污染土壤819.18万m3,其中有机、复合、无机污染土壤分别占88.13%、10.23%和1.64%;修复技术以异位为主,方量占82.92%;修复后土壤去向主要为异地填埋(46.02%)和资源化利用(35.18%),而原位修复(15.25%)、风险管控(1.83%)以及原场回填(1.72%)占比较小;修复6类特征污染物共计9943.70t,其中苯系物239.89t、氯代烃1502.12t、多环芳烃510.36t、石油烃4908.52t、重金属2768.33t、农药类14.48t;修复行为排放CO2 58.34万t,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建议1)保障修复效果前提下,优先低碳修复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模式;2)减少区域土壤修复特征污染物的扰动和输送通量,降低能源、材料等投入消耗;3)精细构建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度评估方法,构建土壤资源永续利用的强可持续修复管理模式.
2023 Vol. 43 (2): 764-771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1062KB] ( 1917 )
772 刘肖应, 李莹, 耿家亘, 汪杰, 陈清, 李思
施肥模式对设施土壤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影响
采集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菜地表层土壤(0~20cm),对83种抗生素和203种抗性基因(ARG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土壤中共检出14种抗生素、129种ARGs亚型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四环素类(TCs)是土壤中残留的主要抗生素,β-内酰胺类和多重耐药类抗性基因是主要的ARG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主要的细菌门.施肥增加了土壤中抗生素残留和ARGs的多样性及丰度,并且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施用常量有机肥组抗生素、ARGs和MGEs相对丰度最大,有机肥减量可有效降低抗生素和ARGs污染程度,稻壳还田对控制抗生素和ARGs污染具有积极作用.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选择压力、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和MGEs是影响ARGs分布的驱动因素.
2023 Vol. 43 (2): 772-780 [摘要] ( 343 ) [HTML 1KB] [ PDF 1209KB] ( 1053 )
781 陈子万, 许晶, 杨树云, 侯召雷, 杨帆, 张富贵, 于林松
滇东北高原盆地土壤—苹果作物系统硒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在滇东北典型高原盆地地区以岩石、土壤和农作物(苹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元素赋存形态和生物富集系数等研究方法,对土壤Se元素开展持续监测与分析研究,获取高原盆地土壤Se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信息.结果表明:昭阳区富硒土壤集中分布于洒渔和旧圃两镇,土壤Se主要为碳酸盐岩、含煤黏土岩、玄武岩和四纪沉积物的岩石继承性富集,碳酸盐岩和黏土岩区同时受表生富集作用影响强烈.不同母质区土壤表现出在不同深度Se活动态比例变化,在20~60cm深度尤为明显.Se生物累积研究结果显示:玄武岩区>含煤黏土岩区>第四系沉积物区≈碳酸盐岩区,Se在盆地复杂母质区显示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土壤Se更倾向于向苹果树叶中累积,其次是根系、树枝和果实.对区内土壤多年持续监测结果表明,成土母质、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及作物Se迁移累积的三个主要因素,土壤Se趋向于在pH值在6.05~7.15向作物内迁移.区内土壤Se随时空变化主要受土地耕作方式差异和非自然来源带入的影响,变化主要发生在“高Se”和“边缘Se”区域.非自然Se源的带入同时伴随其他污染物的累积,建议加强源区监测与污染物风险评估.
2023 Vol. 43 (2): 781-792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1796KB] ( 1693 )
793 于庆鑫, 刘硕, 马丽娜, 门志远, 李陶陶, 蔡露瑶, 孙萌
哈尔滨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究农田土壤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体式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哈尔滨农田土壤中MPs的丰度、外观特征以及类型,并以有无农用膜为分类对比分析了MPs在农田土壤中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MPs丰度范围在198.32~1002.61n/kg,平均值约为485.80n/kg,有农用膜覆盖的土壤中MPs丰度是无农用膜覆盖的1.69倍.垂直空间分布上,随着深度增加,MPs丰度降低.耕层土壤平均丰度约为(567.70±210.53) n/kg,犁底层MPs丰度降为(403.80±141.66) n/kg,降幅达到40.59%.在有农用膜覆盖的土壤中,占比最高的MPs类型为PE (46.61%),在无农用膜覆盖的土壤中,占比最高的MPs类型为PP (38.76%).土壤的颗粒组成对土壤中MPs的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黏粒是影响MPs丰度的主要因素(r=-0.6,P<0.05).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农田土壤MPs污染评估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数据,并为MPs在土壤中的迁移提供基础.
2023 Vol. 43 (2): 793-799 [摘要] ( 353 ) [HTML 1KB] [ PDF 737KB] ( 2199 )
环境生态
800 段晓勇, 高飞, 刘金庆, 杨磊, 印萍, 曹珂, 李艳霞, 董超
南流江口陆源物质输送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
通过对南流江丰水期(2015年7月)、枯水期(2016年4月)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来揭示陆源入海物质输送的季节性差异,评估其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枯水期水体悬浮颗粒物(SPM)含量自河口向外随水深增加逐步降低(平均值为0.030g/L),丰水期洪水前SPM含量较低(平均值为0.020g/L),洪水后SPM含量显著增高(平均值为0.047g/L),证明枯水期浪、潮对表层沉积物扰动较大使颗粒物大量悬浮,而丰水期浪、潮的影响较小,以洪水控制为主.不同季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平均含量相当,TOC平均含量均接近0.46%,丰水期和平水期TN含量分别为0.054%和0.062%,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丰水期在河口东侧半封闭海湾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枯水期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根据同位素组成特征来看,丰水期陆源有机质自河口向外输送,沿河口向南形成高陆源有机质沉积带,半封闭海湾中以海源有机质为主;而枯水期陆源有机质贡献呈现明显的自河口向外快速降低趋势.丰水期颗粒物自河口向外输送后快速堆积,枯水期在浪、潮作用下使区域内物质强烈混合,这是该区域中沉积环境的主要特征,也是导致周边海域水体环境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的原因之一,后期水体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的进行季节性调控.
2023 Vol. 43 (2): 800-808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1884KB] ( 964 )
809 覃彬桂, 林伊琳, 赵俊三, 陈国平, 何万才, 吕青宙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昆明市生态源地共34个,面积6421.95km2,呈西多东少、北聚南散的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生态廊道67条,全长859.72km,廊道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构建了“一环、三区、三屏、六轴、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27处生态夹点和33处生态障碍点,为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面积分别为197.68,155.84km2,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综合关键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类现状,提出自然保护为主、人为修复为辅和人为修复与自然保护并重的两类修复策略.研究可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2023 Vol. 43 (2): 809-820 [摘要] ( 372 ) [HTML 1KB] [ PDF 4816KB] ( 2073 )
821 王颖, 王明玉, 吴昌永, 王月, 范帅, 马学敏
典型含水层挥发性有机物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
为探究含水层中挥发性有机物分布特征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风险,以我国西北地区某有机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采样技术采集地下水样品65个,选择特征分析指标苯胺和COD,采用多元统计学、吸附热力学、三维插值、健康风险评估等方法揭示含水层中苯胺和COD分布特征及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苯胺最大为305.42,COD最大为90.63;含水层苯胺和COD呈面状污染,污染范围较大;苯胺和COD垂向分布存在分层现象,深层(埋深7~12.7m)含水层中苯胺和COD浓度更高、污染面积更大;吸附态苯胺总质量是溶解态苯胺总质量的1.18倍;地下水中苯胺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风险和非致癌危害,饮水途径健康风险高于皮肤接触.
2023 Vol. 43 (2): 821-830 [摘要] ( 244 ) [HTML 1KB] [ PDF 2303KB] ( 1123 )
831 李贺, 王书航, 车霏霏, 姜霞, 牛勇
巢湖、洞庭湖、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来源的Meta分析
对2004~2021年关于巢湖、洞庭湖、鄱阳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3个湖泊沉积物的重金属地质累积、潜在生态风险和毒性进行了蒙特卡洛分析,以清晰、客观、全面地描述3个湖泊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3个湖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u、Zn、Pb、Ni、Cr和Cd污染,总体污染程度上,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地累积指数表明,Cd是3个湖泊中最主要的污染元素,巢湖沉积物中Cd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占比为84.76%,洞庭湖沉积物中Cd处于偏重度污染水平占比为32.64%,鄱阳湖沉积物中Cd偏重度污染水平占比达到46.64%.巢湖、洞庭湖和鄱阳湖RI值中Cd元素为主要贡献者,占比分别为80.26%、91.04%和90.03%.巢湖整体处于中低风险,洞庭湖RI值高风险概率为60.74%;鄱阳湖重金属RI值高风险概率68.95%,生态风险高.毒性结果表明,三个湖泊沉积物毒性较高的是Pb和Cr,巢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毒性处于低度毒性水平,洞庭湖沉积物中度毒性水平的累积概率为69.03%,鄱阳湖中度毒性水平的累积概率为7.18%.巢湖、洞庭湖、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情况各不相同,重金属大体上存在3~4个不同来源:工业源、交通源、农业源和自然源,巢湖交通源为主要影响,污染较轻;洞庭湖和鄱阳湖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活动,污染较重.
2023 Vol. 43 (2): 831-842 [摘要] ( 478 ) [HTML 1KB] [ PDF 854KB] ( 1669 )
843 朱怡帆, 田泽斌, 王丽婧, 纪道斌, 杨忠勇, 孟江槐, 田盼, 刘佳
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2和CH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关系计算水域净碳汇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总体表现出碳源的特征.湖区出口、城陵矶、岳阳楼、扁山、鹿角、湖中岛、蝴蝶口、大小西湖、六门闸上游、红星洲净碳汇通量为负值,表现为碳源,通量波动范围为-4.92~-0.17(mmol/(m2·h)),平均值为-1.95mmol/(m2·h);东湖区、六门闸下游净碳汇通量为正值,表现为碳汇,通量波动范围为1.10~2.24(mmol/(m2·h)),平均值为1.67mmol/(m2·h).东洞庭湖水域的净碳汇通量(NPP)主要受CO2通量(FCO2)、CO2分压(PCO2)及溶解氧(DO)影响.此外水位波动、水体营养盐、温度、水体碱度也会通过改变水体PCO2含量对碳汇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2023 Vol. 43 (2): 843-853 [摘要] ( 280 ) [HTML 1KB] [ PDF 937KB] ( 2162 )
854 李春艳, 谢珊珊, 王文文, 朱时俊, 闻晨, 李妮鸿, 骆霞
干湿交替循环频率对生物膜特征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为研究干湿交替循环下生物膜的抗性机制,以天然水体生物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控制实验,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等技术,探究干湿交替循环对生物膜形态结构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湿交替循环频率从一轮(C1)增加到五轮(C5),生物膜厚度从9.10减小到6.46μm,胞外聚合物含量从2.64μm3/μm3(对照)减少到1.90μm3/μm3(C1),再增加到4.41μm3/μm3(C3),随后减少到1.54μm3/μm3(C5,P=0.004),活/死菌比例则从2.52(C1)增加到3.60(C3)再显著减少到0.72(C5,P=0.009),而比表面积和粗糙度系数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相比,干湿交替循环下生物膜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指示物种发生改变.当干湿交替循环的频率超过生物膜耐受程度(C5)时,生物膜内优势菌由变形菌转变为与蓝藻相关的菌群,且生物膜功能由化能异养转变为光合自养.可见,不同干湿交替循环频率下生物膜形态结构和微生物种群结构不同,且在干湿交替循环频率较低时生物膜内微生物群落的生存策略表现为抵抗力,频率较高时表现为恢复力.
2023 Vol. 43 (2): 854-862 [摘要] ( 216 ) [HTML 1KB] [ PDF 1488KB] ( 1051 )
863 杨伶, 王金龙, 周文强
基于多情景模拟的洞庭湖流域LUCC与生境质量耦合演变分析
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本文设定自然发展(情景1)、快速发展(情景2)、耕地保护(情景3)、生态保护(情景4)和可持续发展(情景5)5种情景模式,利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模拟2030年5种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格局,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不同情景下LUCC与生境质量耦合协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结果基本符合情景设置的要求,能较好地反映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和规划方向.2)2030年洞庭湖流域生境质量水平为:情景4>情景5>情景3>情景1>情景2.3)2030年情景1、情景2和情景3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且情景3下降程度略高于情景1和情景2;而情景4和情景5呈上升趋势,且情景4上升程度略高于情景5.4)结合情景设置原则,可以发现情景5为洞庭湖流域LUCC与生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规划发展可行性.
2023 Vol. 43 (2): 863-873 [摘要] ( 244 ) [HTML 1KB] [ PDF 3280KB] ( 1119 )
874 薄立明, 魏伟, 尹力, 赵浪, 夏俊楠
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要素
面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需求构建水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弥补水生态空间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长时间、大尺度研究中的缺失.研究发现:近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整体规模增加2076.08km2,上游和下游地区增加显著,但中游地区规模锐减;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中三角”区域城镇空间对水生态空间的侵占严重;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交叉转换最为显著,是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转换的主导类型;水生态空间同时受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不同因素在不同演化方向上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2023 Vol. 43 (2): 874-885 [摘要] ( 252 ) [HTML 1KB] [ PDF 7283KB] ( 1294 )
886 孔令娜, 项庆新, 王晓萌, 陈虹, 王新新, 韩建波, 姚远, 张乃东
渤海疏浚物中丁基锡提取方法优化及其分布特征
为了解渤海海域疏浚物中丁基锡(BTs,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三丁基锡(TBT)之和)污染状况,选取渤海周边四个疏浚工程,采用单一变量法对沉积物中提取BTs的条件优化后分析疏浚物中BTs的含量.结果表明,活化铜粉添加量4.50g、二氯甲烷/二氯乙烷(V:V=1:1)混合萃取剂和0.5%的环庚三烯酚酮溶液是疏浚物中BTs提取最佳条件.渤海疏浚物TBT、DBT、MBT均被检出,其含量范围分别为2.93~7.96、1.07~2.27和4.99~9.00ng·Sn/g (干重,下同).大部分工程疏浚物中BTs含量空间分布总体呈距岸越近TBT含量越高的趋势,BTs含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且TBT均为历史输入.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渤海疏浚物中TBT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根据国际公约对疏浚物海洋倾倒的管理建议,有必要对研究区域疏浚物海洋倾倒活动进行持续关注或管控.
2023 Vol. 43 (2): 886-895 [摘要] ( 191 ) [HTML 1KB] [ PDF 491KB] ( 714 )
896 刘任静, 蒋文涛, 徐凯仁, 李忠友, 李潇, 闵磊, 梁英
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
为讨论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0.0,0.3,0.6,0.9Pa切应力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了藻细胞生理指标以及藻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于0.6Pa的切应力能使藻细胞密度和光合色素含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其中0.6Pa对藻细胞生长最有利,此条件既能提高藻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和营养盐利用率,又未过度破坏细胞结构.但0.9Pa高切应力将通过对藻细胞结构的破坏来影响膜渗透性,进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与代谢.研究表明,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影响体现为“低促高抑”,即适度切应力能够增强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活性,而高切应力会抑制其生长.本文结果将为湖泊水库等水体铜绿微囊藻水华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2023 Vol. 43 (2): 896-903 [摘要] ( 203 ) [HTML 1KB] [ PDF 553KB] ( 973 )
环境微生物
904 隆佩, 邓仁健, 杨宇, 金贵忠, 黄中杰, 周新河, 王西峰, 王闯
锑氧化菌Pseudomonas sp. AO-1的分离鉴定及其对Sb(III)的氧化性能
采用抗性筛选法从锡矿山筛选出一株锑氧化菌,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考察了其氧化Sb (Ⅲ)的性能和氧化次生矿物的特征.结果表明:锑氧化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AO-1(简称:AO-1);影响AO-1氧化Sb (III)的因素主要有溶液pH值、溶解氧和铁锰氧化物(单质铁、FeCl3和MnO2)等;AO-1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均能氧化Sb (III),好氧氧化Sb (III)的米门常数Km和最大氧化速率Vmax值分别为393.05mmol/L和0.271mmol/(L·min),体现了较强的锑氧化性;AO-1和铁锰氧化物的耦合作用能促进Sb (III)的氧化,且铁锰氧化物促进AO-1氧化Sb (III)的速率依次为:FeCl3> MnO2>单质铁;AO-1和铁锰氧化物耦合氧化Sb (III)生成含Sb (Ⅴ)的次生矿物,次生矿物会加速Sb (III)的氧化以及影响锑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菌株AO-1的锑氧化性能良好,对于锑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43 (2): 904-914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1202KB] ( 1552 )
915 刘荣灿, 刘晓霞, 冯洋, 赵乾程, 胡雪松, 杜闫彬, 于彩虹
长期复合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解磷微生物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长期重金属污染压力下解磷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潜在功能的变化,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了北京某金矿周边土壤中含phoD基因或pqqE基因的解磷微生物对不同程度的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对解磷微生物确有影响,随重金属浓度增加,解磷微生物相对丰度逐渐降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解磷微生物的优势菌门.重金属是与解磷微生物群落最显著相关的因素,重金属As、Pb、Zn对解磷微生物影响较大,Nitrospirae、Acidobacteria、Gemmatimonadete、Proteobacteria更易受到重金属的影响发生群落结构改变,其中Nitrospirae对Cr、Cu、Pb、Zn、As、Cd多种重金属表现出敏感性.有效磷浓度与解有机磷微生物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解无机磷微生物多样性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有机质、总氮、pH值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解磷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长期重金属污染压力下解磷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参考.
2023 Vol. 43 (2): 915-926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2537KB] ( 1419 )
927 王伟英, 徐成龙, 陈盈盈, 朱笃
Bacillus sp. Z2对稀土钇的固定及阻控水稻吸收效应
本文从赣南稀土矿区分离获得一株耐钇(Y)的根际植物促生细菌Z2,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细菌,摇瓶发酵条件下能够有效减少Y3+生物有效性,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菌体吸附、pH值升高以及活性代谢产物与Y3+结合的共同作用.水稻砂培过程中添加Z2菌能够显著减少水稻根部Y的积累:0.08mmol/L处理条件下减少49%(P<0.05),0.35mmol/L处理条件下减少43%(P<0.01).植物螯合肽响应水稻根部积累的稀土钇,金属硫蛋白和谷胱甘肽转硫酶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Z2菌可作为潜在的菌种资源,在细菌修复稀土污染农田和保障水稻安全生产中应用.
2023 Vol. 43 (2): 927-934 [摘要] ( 205 ) [HTML 1KB] [ PDF 1481KB] ( 847 )
环境毒理与健康
935 邵雪纯, 胡双庆, 张琪, 龚凯林, 傅梦茹, 张卫, 彭程
聚乳酸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单一暴露以及与其他污染物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PLA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PLA微塑料的摄入会影响生物体的摄食、生长、存活、繁殖和运动行为;PLA微塑料与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体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PLA微塑料主要通过机械损伤、氧化应激、神经损伤及免疫损伤对生物体造成损害.未来仍需对老化或降解的PLA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对陆地生物的复合暴露毒性效应与机制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等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以期为今后PLA微塑料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思路.
2023 Vol. 43 (2): 935-945 [摘要] ( 546 ) [HTML 1KB] [ PDF 685KB] ( 7163 )
946 郭子一, 王伟伟, 宋杰, 王慧利
基于Illumina RNA-Seq分析的三种内分泌干扰物对斑马鱼神经毒性效应与机制
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双酚A均具内分泌干扰作用,但从转录组学层面上揭示其靶分子及神经毒性机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借助RNA-Seq测序获得它们暴露斑马鱼幼鱼的转录组数据,基于生物信息分析证明:三种药物暴毒组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在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上,富集的DEGs数量和功能均不同,在神经相关途径上均有富集,但具体信号通路和途径不同.PPI网络节点关联度计算发现:富集在神经通路的Hub基因也不同,且与神经标志功能基因之间存在丰富间接的互作网络.将DEGs与TCGA数据库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突变基因整合,证实其环境暴露均有诱发GBM风险,但发生途径和调控信号通路不同,故从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三种污染物诱导神经毒性机制的根源.
2023 Vol. 43 (2): 946-956 [摘要] ( 246 ) [HTML 1KB] [ PDF 1772KB] ( 6632 )
957 祁红学, 吴丽华, 李利红
基于转录组分析外源H2S对拟南芥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的影响
外源硫化氢(H2S)喷施拟南芥幼苗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株地上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通路,探究H2S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00μmol/L H2S处理3d后,拟南芥植株共有3160个基因差异表达,涉及细胞代谢、结合、催化、转录调控、物质转运、信号转导等过程.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多个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其中芥子油苷生物合成途径中9个基因差异表达(8个上调和1个下调),均为参与脂肪族芥子油苷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而吲哚族芥子油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同时,硫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途径中多个基因上调表达,说明外源H2S可增强体内硫相关代谢活动,进而促进植物体内脂肪族芥子油苷的合成.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分析显示,正向调控脂肪族芥子油苷合成的MYB29基因表达上调,而抑制其合成的MYB5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说明H2S可通过调控MYB转录因子的表达来调节植物体内脂肪族芥子油苷的合成.对芥子油苷生物合成途径中部分关键酶基因及相关MYB转录因子表达模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发现其与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H2S对植物体内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2023 Vol. 43 (2): 957-963 [摘要] ( 178 ) [HTML 1KB] [ PDF 693KB] ( 1111 )
964 张露露, 刘婧, 贺颖倩, 赵亚楠, 郑山, 王敏珍
血清全氟化合物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病风险的关系
基于2017~2018年美国国家营养调查与健康调查数据集(NHANES),探究血清全氟化合物(PFAS)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效应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各污染物的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表明:单污染物模型发现血清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己烷磺酸(PFHxS)、全氟癸酸(PFDA)与MAFLD患病风险呈负向关联,OR值分别为0.64(95% CI:0.45~0.91)、0.65(95% CI:0.46~0.93)、0.45(95% CI:0.30~0.67);多污染物模型中,与最低四分位数浓度(Q1)相比,血清全氟壬酸(PFNA)浓度处于Q2、Q3、Q4水平时,患MAFLD风险分别增加62%(OR=1.62,95% CI:1.10~2.39)、62%(OR=1.62,95% CI:1.01~2.60)、172%(OR=2.72,95% CI:1.53~4.84),且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02).血清PFDA处于Q2、Q3、Q4水平时,可导致MAFLD风险分别减少39%(OR=0.61,95% CI:0.44~0.85)、46%(OR=0.54,95% CI:0.34~0.84)、74%(OR=0.26,95% CI:0.15~0.45),呈负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01).亚组分析显示血清PFDA对51~65岁人群罹患MAFLD的影响更为显著,而血清PFNA对女性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血清PFNA及PFDA与MAFLD患病风险关联,血清PFNA暴露是MAFL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血清PFDA是保护因素,女性、中老年人群是潜在的易感人群.
2023 Vol. 43 (2): 964-972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658KB] ( 1689 )
973 陈素娟, 黄琳, 董航, 林国帧, 王伯光, 杨军
广州市大气污染物对2型糖尿病人群死亡的影响
为探讨空气污染物与2型糖尿病的联系,本研究通过收集广州市2013~2018年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2型糖尿病逐日死亡人数以及气象资料,使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的方法探究了空气污染物(PM2.5、NO2、O3、PM10、SO2和CO)暴露对2型糖尿病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探讨了0~64岁与65岁以上人群、男性与女性及冷季(11月~次年4月)与暖季(5~10月)下空气污染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急促短暂,通常持续3d,且在累积滞后2d时,PM2.5、NO2、PM10、O3、SO2及CO的浓度每升高一个IQR,2型糖尿病逐日死亡人数分别上升6.3%(RR=1.063;95% CI:1.017,1.112)、4.7%(RR=1.047;95% CI:1.008,1.088)、6.7%(RR=1.067;95% CI:1.020,1.116)、0.5%(RR=1.005;95% CI:0.956,1.058)、5.6%(RR=1.056;95% CI:1.007,1.107)和4.5%(RR=1.045;95% CI:1.007,1.085).此外,老年人及女性为易感人群,在冷季下空气污染物对2型糖尿病逐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更大.本研究表明,尽管我国空气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空气污染暴露依然与2型糖尿病死亡结局存在统计学关联.因此当地政府依然需要加强空气污染的管控,并通过教育宣传来增强糖尿病人群的防护意识.
2023 Vol. 43 (2): 973-980 [摘要] ( 203 ) [HTML 0KB] [ PDF 894KB] ( 827 )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981 方培, 张伟, 宋玲玲, 徐曾, 吴兆明, 雷至宇, 胡桐嘉, 李明洋, 陈龙, 李佳硕
中国北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政策的汞减排效益评估
为评估北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政策的汞减排效益,本文综合运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和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编制了中国北方重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汞减排清单,并分析因政策而产生的大气汞沉降削减效益.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重点地区共计替代民用散煤59.65×106t,其中,Hg0、HgII和HgP三种不同汞形态的减排量依次为8.64,1.79和0.11t,由此避免10.54t (不确定性区间:-9.65%~6.94%)大气汞排放.“煤改气”,“煤改电”和“其他改造方式”等不同方式的汞减排贡献率依次为51.20%、38.02%和10.78%.同时,清洁取暖政策使重点地区避免了0.49t大气汞沉降.研究还发现,清洁取暖政策的外溢效应使非重点地区削减了0.66t汞沉降.据此,本文提出清洁取暖政策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农村地区能源转型和汞减排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2023 Vol. 43 (2): 981-992 [摘要] ( 298 ) [HTML 0KB] [ PDF 2562KB] ( 1094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